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2课石钟山记
目标导航
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积累文言常用词语,了解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培落实文中的文言字词,顺畅翻译课
养文言翻译能力。文
理解课文所阐发的人生哲理,学习作者反对臆断、结合背景,找出二疑,理解三笑,彻
重视考察的精神。悟主题。
知识精讲
【作者简介】
千古第一文人——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才华横溢,
成就斐然,但仕途坎坷,一生遭受政治磨难,一贬再贬,因“乌台诗案”几乎丢掉性命。苏轼常年
贬官在外,任地方官期间,同情人民,注意兴修水利、防灾、赈灾工作,为老百姓所敬仰。
苏轼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就。诗作清新豪健,格调流畅,想象
丰富,独具风格;散文明快犀利,汪洋恣肆,明白畅达,文理自然;其词突破前人局限,豪迈不羁,
气势雄浑,想象丰富,才情奔放,开豪放一代词风。苏轼亦善书,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北
宋四大家”;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世称苏东坡、苏仙,“唐宋八大家”之
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探寻背景】
苏轼一生饱受政治磨难。入朝任职后,因不同意王安石推行新法,出任杭州通判,后改任密
州、徐州、湖州等地知州。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御史李定等弹劾他作诗讽刺新法,以“谤讪
朝廷”罪被捕下狱,这就是北宋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幸而未死,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
副使。元丰三年(1080)到黄州。元丰七年(1084)被调赴汝州,这年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
任汝州团练副使时,顺便送他的长子苏迈到饶州德兴县任县尉,途经湖口县,游览了石钟山,写
了这篇文章。
千古奇音第一山——石钟山
石钟山,在今江西湖口鄱阳湖东岸。石钟山海拔61.8米,相对高度40米左右,面积0.2平
方千米。石钟山,实际上不是一座山,而是两座山,都由石灰岩构成,下部均有洞穴,形如覆钟,
面临深潭。两山分据南北,相隔不到1000米。南面一座濒临鄱阳湖,称上钟山;北面一座濒临
长江,称下钟山,两山合称“双钟山”。
关于它命名的由来历来有三种意见。(一)风水声如钟。认为山下缝隙洞穴“与风水相吞吐”
发出敲钟的声音。北魏郦道元与北宋苏东坡持此说。(二)石声如钟。由于此山是石灰岩质,内
有石钟乳、石柱、石笋等,用槌敲打,也会发出声音。唐代李渤持此说。(三)山形如钟。《石钟
山志》记载:“上钟崖与下钟崖,其下皆有洞,可容数百人,深不可穷,形如覆钟。”清代俞樾持此
说。
【文体知识】
记
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
见解,寄景抒情,托物言志。
分类:
①碑记: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
②游记: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
③杂记: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
【美文阅读】
无看众生哗然,静听流水潺湲
或许有那么一刻,我们的思维被喧闹的浪潮裹挟而去,我们的头脑因那些巨大的声音而混
沌,脚步也因此而彷徨迷茫,失却了自己的方向。
这些“巨大的声音”,是他人的言语、社会的舆论,甚至史书典籍里的教条。它们习惯用
多数人的取向和磅礴可怖的气势施压,让你我丧失自我的意志。在此巨声之下,我们难免会忽
略甚至背离我们自己所能发现的“细小的声音”,那些美妙的思想、自由的灵魂,在巨声之下
被迫遁进黑暗的阴影。
前几年,网络AI算命流行,大批青年人或单纯跟随网络潮流,或出于迷信盲从,执着于
虚拟的算命结果,将钱包向幕后的诈骗公司敞开。或许有人认为,网民们有自己的娱乐方式,
这无伤大雅。但无脑跟风,迷信AI,丢失自我,这是一个理性现代人所应有的样子吗?前段
时间,鲍毓明案搅得网络上满城风雨,一次次的反转,一次次的舆论导向,无声地愚弄着群众。
倘使真的跟从这些“巨大的声音”,无疑会使自己迷失于无穷纷扰的讯息,丧失清醒的意识与
自我判断的能力。
巴特尔如此评价纪德:“博览群书,并没有因此改变自己。”只有保持质疑,才能让我们
面对选择时冷静取舍,镇定判断,持静于乱云中,不让自己的声音被他人的声音打败,不使自
己的思想被他人的思想取代。
当然,逆行需要勇气,质疑亦然。表现得与主流不同必然会收到异样的眼神,遭受一些非
议,但听从本我、无愧于心、慎思明辨后的抉择,定能收获巨大的益处。正如吹哨人李文亮吹
响抗击新冠肺炎的号角,钟南山院士坚持自己对病毒的判断,最终助力国家渡过难关。在这样
一个人人热爱发声、人人又惧怕因与他人不同而显得另类的时代,我们太需要这样清醒独特的
声音了,不仅是为了自己,同样是为了他人。
王小波说过,“生活是天籁,需要静静聆听”。而我想说,你自己最真实的想法,那些正
确真挚的声音就是天籁,要侧耳倾听,凝神体悟。生命的枝杈因为这细小的声音而繁茂壮大,
人类的精神因为这细小的声音而丰盈不倒,文明的指针因为这细小的声音而永远向前。
在喧闹的荷池中,做一朵最最安静的夕阳,无看众生哗然,侧听流水潺湲;让神思清明,
使前路明朗。
点评文章重点强调了在众生哗然之中,我们如何保持质疑,让神思清明。作者以“或许有那
么一刻”为开头,引领读者对当下生活进行反思,可谓四两拨千斤。接着对核心概念进行了多
层次的解读,并举例阐明了缺乏质疑能力会丧失自我的危害。然后指出质疑需要勇气,并以李
文亮及钟南山为例,强调勇敢质疑的重要性。最后以优美的文字表达自己的观点“无看众生哗
然,侧听流水潺湲”,意蕴悠长又深入人心。
【基础知识】基础梳理·夯基提能
一、古今异义
1.空.中.而多窍
古义:中间是空的;
今义:天空之中。
2.自以为得其.实.
古义:事情的真相;
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二、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微风鼓.浪(激荡,掀动)
2.而此独以钟名.(命名)
(二)使动用法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使……鸣)
三、一词多义
1.鼓
(1)噌吰如钟鼓.不绝(一种打击乐器)
(2)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击鼓)
2.殆
(1)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大概)
(2)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秋水》(危险)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十二章》(疑惑)
(4)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几乎,近于)
3.莫
(1)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没有谁)
(2)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赤壁之战》(不要,不可)
(3)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邹忌讽齐王纳谏》(没有谁、没有人)
4.发
(1)而大声发.于水上(发生,发出)
(2)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卖油翁》(发射,射出)
(3)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三峡》(出发)
(4)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兴起,被任用)
(5)发.闾左適戍渔阳《陈涉世家》(征发,征调)
5.何
(1)而此独以钟名,何.哉(为什么)
(2)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怎么)
(3)水何.澹澹《观沧海》(多么)
(4)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什么)
(5)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哪里)
四、特殊句式
1.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2.古之人不余欺也(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3.石之铿然有声者(定语前置,“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4.得双石于潭上(状语后置,“于潭上”做状语后置)
重点梳理
【重点01】理清思路
1.梳理本文的结构思路。
【重点02】把握主题
文章通过记叙作者亲自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说明要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目见耳闻”,
切忌主观臆断的道理。
【重点03】问题探究
1.从结构方面分析本文与一般游记的不同之处。
【明确】《石钟山记》的结构不同于一般的游记性散文,先记游,然后议论,而是先议论,再由议
论带出记叙,最后又以议论作结。作者以“疑─察─结论”三个步骤展开全文。全文首尾呼应,
逻辑严密,浑然一体。
2.文中哪句话说明了作者的创作意图?
【明确】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3.夜游石钟山,作者是怎样描写月夜绝壁下的情景的?有什么作用?这段描写与下一段的哪句话
照应?
【明确】大石——比喻绘形栖鹘——直接绘声鹳鹤——比喻拟声写出环境的阴森恐怖,
烘托亲身探访的不易。与“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照应。
【重点04】探真识美——鉴赏表达技巧
1.作为游记,苏轼对夜游石钟山情景的描写很有特色,请列举两例,简要说明其运用的表达技巧。
【明确】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和以动衬静的手法,把大石、栖鹘、水波的形态和声音描绘
得形象逼真。
②运用了“磔磔”“噌吰”“窾坎镗鞳”等拟声词,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且所用拟声词都是
联绵词,韵律和谐。
2《石钟山记》不是一般的游记,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与议论的关系的?
【明确】《石钟山记》不像一般游记,不重山川景物的描写,而重因事说理,通过具体记游来阐发
道理。关于石钟山的命名,无论是北魏郦道元的“水搏论”,还是唐代李渤的“扣石论”,苏轼
都持怀疑的态度,并提出了怀疑的依据。而且带着疑问,在送子赴任,途经石钟山时,亲临绝壁实
地考察,他不拘成说,不畏险阻,泛舟绝壁之下,目睹了石钟山阴森恐怖、惊心动魄的夜景,亲耳
聆听了江水冲击石洞岩缝而发出的像钟一样的响声,从而弄清了石钟山命名的原因,心中的疑
团涣然冰释。于是欣然命笔,用一个反问句“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来阐发强调
实践,注重调查研究,反对主观臆断这一见解,给读者以丰富的教益和哲理的启迪,可谓水到渠
成。由此看来,苏轼是有疑而来,释疑而返。苏轼心中先有辩论的对象,有意于考据。
能力拓展
1.苏轼自己实地考察发现了石钟山得名的由来,认为这证明了“古之人不余欺也”,为什么?请
分析这一论断的内在逻辑思路。
【明确】因为古书上记载:“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这是古
人描述的钟声的特点,也是人们对钟声的共识,是认识的前提。苏轼实地考察发现:“大声发于
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并且两者相应,“如乐作焉”,这表
现了水声如钟,符合人们对钟声的共识,所以,石钟山应是以声得名。这与古人郦道元的说法“微
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相符,所以说,“古之人不余欺也”。
2.长期以来关于石钟山命名由来的疑团得不到解决,作者认为原因是什么?
【明确】在作者看来,郦道元“言之不详”使得“人常疑之”;士大夫不肯实地考察,所以不能
知道其命名的原因;“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以讹传讹,
也找不到其命名的真实原因。
实践飞跃
经过今人全面的科学考察,认为石钟山之所以得名,应包括“主形派”所说的“形”和“主
声派”所说的“声”这两个方面。
——涂宗涛《巴峡·石钟山》
苏轼关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看法也是错误的,那么怎样理解本文的价值和意义呢?
【明确】我们学习《石钟山记》的目的并不在于评判谁是谁非,而在于学习苏轼这种不迷信旧
说,大胆质疑,而且敢于探索,通过实践得出结论的精神。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千变万化的,
而且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在已知事物中可以找出未知的因素,对于已知事物的描述也不是尽
善尽美的。所以,对于书本上的东西,对于名人的观点,我们都不能看成是一成不变的真理,要敢
于质疑,并且去小心地求证,这就是《石钟山记》给我们的启示。而且,认识未知世界的过程,
是一个螺旋形上升的过程,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苏轼超越了前人,后人又超越了苏轼。就
是在这些超越中在这些否定中,世界才被我们认识。正因为如此,《石钟山记》至今还闪耀着光
辉。
分层提分
题组A基础过关练
一、文言基础运用
一、基础知识巩固
1.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南声函胡B.至莫夜月明
C.汝识之乎D.悟言一室之内
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下临.深潭,微风鼓.浪临:靠近;鼓:鼓动。
B.扣.而聆.之,南声函胡扣:敲击;聆:听。
C.汝识.之乎识:知道。
D.大石侧.立千尺侧:名词用作状语,在旁边。
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臆.断.其有无臆断:主观地作出判断
微风鼓.浪,水石相搏鼓:激荡,掀动
B.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殆:大概
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腾:传播
C.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绝:走不通的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适:往、到
D.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考:考证
汝识.之乎识:认识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A.郦元以.为.下临深潭
B.空.中.而多窍
C.此世所.以.不传也
D.自以为得其.实.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2)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古之人不余欺也
B.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C.石之铿然有声者
D.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7.下列对本文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记,一种古代散文文体,出现很早,可以记人和事、山川名胜、器物建筑等。
B.《水经》,即《水经注》,北魏时期郦道元所著,是一部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C.元丰,宋神宗的年号,我国古代帝王常用年号纪年,如“庆历”“始皇”等。
D.丁丑,是干支纪法,古人常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循环相配来纪年、纪月、纪日,文中“丁丑”
是用来纪日的。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石钟山记》中,用反问句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2)《石钟山记》中,作者交代写这篇记的原因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3)《石钟山记》中,作者认为造成自己与郦道元的观点异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4)《石钟山记》中,对“石钟山”命名的由来,作者持怀疑态度:对郦道元的观点,作者说
“______________”;而对于李渤的观点,则说“______________”,颇耐人寻味。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9-13题。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
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
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枹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音,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铙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
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暮夜
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
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欬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
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
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
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
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
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如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
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
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B.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
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C.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
/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D.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
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10.下列对文中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记:一种古代散文文体,出现很早,可以记人和事、山川名胜、器物建筑等。
B.《水经》:即《水经注》,北魏时期郦道元所著,是一部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C.元丰:宋神宗的年号,我国古代帝王常用年号纪年,如“庆历”“始皇”等。
D.无射:古代十二律中的第十一律,周景王铸成的大钟声音符合该音律。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针对石钟山得名的原因,不盲从古人,在“暮夜”乘舟实地考察,亲身探寻,得出认识
事物要“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观点。
B.在第二段中,作者用生动的比喻、形象的拟人、贴切的拟声词等详细地描写了石钟山月夜
下的景象,绘声绘形,创造出了独特的意境。
C.作者从首段对郦道元、唐李渤的说法持怀疑态度,到最后“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
在经过实地考察之后,彻底否定了郦道元、李渤的观点。
D.本文不同于一般的记游性散文那样,先记游,后议论,而是先议论,由议论带出记叙,最
后又以议论作结。全文首尾呼应,逻辑严密,浑然一体。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2)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13.“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组B能力提升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唐人李渤在《辨石钟山记》中记载: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响若
洪钟,因受其称。有幽栖者,寻纶东湖,沿澜穷此,遂跻崖穿洞,访其遗踪。次于南隅,忽遇
双石,欹枕潭际,影沦波中,询诸水滨,乃曰:“石钟也,有铜铁之异焉。”扣而聆之,南声
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若非潭滋其山,山涵其英,联气凝质,发为至灵,不
然,则安能产兹奇石乎?乃知山仍石名旧矣。如善长之论,则濒流庶峰,皆可以斯名冠之。聊
刊前谬,留遗将来。
由上文可知,李渤的考察有两点是苏轼所不及的。其一是“跻崖穿洞”,特别是“穿洞”,
苏轼没有进行该项考察。李渤所“遇”的“双石”,经过两百多年的风雨沧桑,苏轼已无缘得
见了。所以苏轼对山体的石质没有多少感性认识,更不用说深刻印象了。其二是李渤“不耻下
问”地“询诸水滨”,苏轼却没有找“渔工水师”进行调查,大概认为他们“虽知而不能言”。
李渤从“土著居民”口中得知那两块大石叫“石钟”后,还“扣而聆之”,待验证无误了,才
得出山是依据石钟石而得名的结论。李渤的观点不能说失之臆断和草率,李渤的表现岂可讥之
为“陋”乎?
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最后一句中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三秦大地广为流传一句话:“听了秦腔,肉酒不香。”
B.生活中总有些事让人悔不当初,这时候总是需要运用一点阿Q的“精神胜利法”来安慰自
己。
C.《蜀道难》写实与想象交织,写出蜀道之“难”,形成迷离惝恍、奇丽峭拔的诗歌境界。
D.《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被誉为“乐府双璧”。
2.选文的论证极具说服力,请问其在论证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李渤从‘居民’口中得知那两块大石叫‘石钟’后,
‘扣而聆之’,待验证无误了,才得出山是依据石钟石而得名的结论。”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
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石钟山记》是苏轼的一篇很有特色的游记,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浓
厚的考辨色彩深寓着对实践和为学的深刻的哲思。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带
儿子苏迈夜游石钟山,进行实地考察,就是对这一点的有力证明。③__________________,认
为读书“唯勤”,且“多为之,自工”;练书法则要“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
二阅读提升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方山子传
苏.轼.
方山子①,光、黄②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③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
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
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
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
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
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
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
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佯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
(有删改)
【注】①方山子:陈慥,字季常,凤祥(今属陕西)知府陈希亮之子,苏轼任凤祥签判时与他交
游。②光:光州,州治在今河南潢川县。黄:黄州,州治在今湖北黄岗县。③朱家、郭解:均为西
汉著名游侠。事见《史记·游侠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B.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C.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D.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A.方山冠:汉代为祭祀宗庙时乐工舞女所戴之冠,唐宋时隐者多戴这种形状的帽子。
B.谪居:官吏被贬官降职到边远外地居住,“谪居卧病浔阳城”中“谪居”即此意。
C.公侯: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本文泛指有爵位的贵族和官高位显的人。
D.苏轼: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杰出代表,其散文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好的文章表意,常采用暗示的手法,如本文中“俯而不答,仰而笑”,写的是陈慥有无限感慨,
可是没有明说,留待读者自己去体会。这样写,留有余地,表现力却更强。
B.文章最后写“光、黄间多异人”,而自己却“不可得而见”,于是推测陈慥或许可以看到他们,
从这可以看出作者并没有将陈慥归于“异人”一类。
C.本文与一般的传记不同,不是以陈慥的经历为线索,而是以自己的观感为线索,这样写,内容
就显得更真实,更富于情趣。
D.文中描写陈慥的语句,简洁而生动,能够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
(2)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
5.清代王文儒评此文说:“隐字侠字乃一篇之主脑。”请写出具体描述方山子“隐”的生活、思
想和行为的语句。至少答出3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组C培优拔尖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5题。
游褒禅山记(节选)
王安石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
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
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
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
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喜雨亭记
苏轼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
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
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
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
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
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注]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
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
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
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
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注】荐:频仍,屡次。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所以:……的原因。
B.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相:帮助。
C.农夫相与忭.于野忭:喜乐。
D.以属.客,而告之属:通“嘱”,叮嘱。
2.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吾以名吾亭
B.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
C.商贾相与歌于市
D.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3.下列对选段有关内容的赏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游褒禅山记》的选文部分主要写游山的心得,先写游山洞的心得,再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
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B.《游褒禅山记》选段中,作者认为要观赏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必须要有志向,
要有能力毅力,还要有所凭借,三者之中,志最重要。
C.《喜雨亭记》第三段把议论寓于对话之中,句末一个反问句,强化了文眼之意。第四段以歌作
结,引出给亭命名的缘由,照应首段,全文结构谨严。
D.《喜雨亭记》第二段中所写的那场三日乃止的甘霖让当地官民兴奋异常,作者为此也特意建
造了一个亭子,并命名为喜雨亭,体现了作者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思想。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喜雨亭记》写了什么喜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太宗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
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封德彝对
曰:“上皇敦睦九族,大封宗.室.,自两汉以来未有如今之多者。爵命既崇,多给力役,恐非示
天下以至公也。”上曰:“然。朕为天子,所以养百姓也,岂可劳百姓以养己之宗族乎!”十
一月庚寅,降宗室郡王皆为县公,惟有功者数人不降。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
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
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
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上闻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名,召见,问以政道。
对曰:“隋主好自专庶.务.,不任群臣,群臣恐惧,唯知禀受奉行而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护士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商标保护面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化肥检验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临沂九中面试题及答案
- 2025年血液透析面试题目及答案
- 2025年青少年法律竞赛题库
- 2025年汽车工程师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试卷及答案
- 2025年株洲中医院面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淘宝中级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解剖内分泌试题及答案
- GB/T 33993-2024商品二维码
- 安全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备份与恢复策略
- 《格局》读书分享
- 外浮顶储罐施工方案
- 2025高考物理复习模拟题专练:胡克定律
- 仓储管理员职业技能鉴定考试题库
- 基因检测经销合同协议书
- 心外科围术期护理专项理论考试试题
- 医保办理异地就医授权委托书
- 2023第五届全国应急管理普法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1035题)
- 基于国防教育情境下的基本运动技能大单元教学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