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课件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22_第1页
《祝福》课件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22_第2页
《祝福》课件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22_第3页
《祝福》课件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22_第4页
《祝福》课件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2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知人论世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1918年5月,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封建制度进行猛烈的揭露和抨击,奠定了其在新文学史上的地位。作者介绍代表作品小说集:散文集:杂文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坟》《热风》《华盖集》《且介亭杂文》《南腔北调集》等。20世纪20年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压迫在人民的精神,特别是妇女。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为深刻揭露封建思想文化的余毒,1924年鲁迅先生创作了这篇以妇女为题材的小说。创作背景文题解读“祝福”也叫“谢年”,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流行的一种习俗。每当旧历年底,地主和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杀鸡、宰鹅、买猪肉,并将三牲煮熟作为“福礼”,恭请天神和祖宗享用,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并祈求来年幸福。关于祝福按照老人的说法,天上的菩萨不进不洁之家。因此,在祝福之前,必须把厅堂、祭桌、祭器等掸扫、洗刷得干干净净。“三牲福礼”煮好后,盛放在木制的朱漆大盘里。祭典若在深夜举行,气氛更为庄严肃穆。男丁按辈份行三跪九叩大礼,妇女和个别忌生肖的男丁都要回避。别说寡妇祥林嫂,就是鲁府的太太、小姐们也是被剥夺祝福资格的。关于祝福封建迷信思想封建礼教制度整体感知梳理本文情节,划分层次,思考线索是什么,采用哪种记叙方式?序幕结局开端发展高潮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1-2)祥林嫂寂然死去(3-33)倒叙实现叙事线索:“我”的所见、所忆、所感“我”回忆实现尾声祥林嫂初到鲁镇(34-53)祥林嫂被卖改嫁(54-65)祥林嫂再到鲁镇(66-111)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112)本文用倒叙,有什么作用?①从情节安排看,把祥林嫂悲剧的结局放在前面,巧妙地设置悬念,使读者急于探求事情的原委,增强吸引力。③把祥林嫂寂然死去的结局提前,营造了小说浓厚的悲剧气氛。②从小说主题看,开头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并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这就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的尖锐矛盾,突出小说反封建的主题。叙述方式含义作用顺叙按照故事发展的先后顺序展开情节。倒叙先将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者结局交代出来,再按照顺序叙述故事。插叙暂时中断正在叙述的事件,插入与该事件或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补叙在行文中用一小段话对故事前面已经交代过的人或事件进行补充交代,这样追加的内容一般没有情节,也不需要有过渡。平叙平行地叙述两件或两件以上同时发生的事(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使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有真实感。制造悬念,引人入胜;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使文章思路清楚,照应得体(要交代清楚事件的始末时间)。知识点补充年龄经历时间叙述手法大约二十六七春上丧夫,外逃帮佣,初来鲁镇冬初顺叙大约二十七八被人劫回,春上改嫁,年底生子春天至年底三十一二丧夫失子,走投无路,再到鲁镇春、秋三十三四积攒工钱,捐献门槛,祝福遭拒新年三十五六岁精神不济,逐出鲁家,沦为乞丐新年四十岁左右失去希望,祝福之夜,凄然死去新年将倒叙还原为顺叙,以祥林嫂的人生经历为线索,重新梳理祥林嫂的故事。从其经历可知,祥林嫂的故事几乎都发生在春天,一个充满希望的季节。祥林嫂——

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从祥林嫂一生经历来看,其主要的遭遇几乎都发生在春天或者临近春天,而有人说,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有人说,祥林嫂是一个想做奴隶而不得的女人。在你眼中,祥林嫂是一个什么样的女人呢?试结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分析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思考:作者通过哪些方面描写了祥林嫂一生的经历?外貌(容貌、神态)、语言、动作(一)肖像:文中有三次对祥林嫂的肖像描写,请你找出相关描写,分析祥林嫂的形象特点,并体会这些描写的作用。(1)初到鲁镇(2)再到鲁镇(3)临死前1、死者三次肖像侧写(根据报案人“我”的回忆笔录)脸色两颊眼神衣着饰物工作状态(原文)性格精神状态青黄红的顺着眼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善良温顺、勤劳朴实,虽贫困、但还有活力,对生活的抱有希望青黄消失了血色顺着眼,有泪痕,无神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走投无路,对生活充满失望黄中带黑消尽了悲哀的神色眼珠间或一轮破竹篮、空的、破碗、破竹竿精神已经完全麻木,风烛残年,对生活已经绝望做工毫不懈怠,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手脚已没有先前那样灵活,记性坏的多,死尸似的脸仿佛木刻似的初到鲁镇(98、99页)重回鲁镇(101、102页临死前(95页)2、祥林嫂无名无姓,但在小说中有多种称呼,请找出来并分析称呼背后的社会角色含义。称呼社会角色解读祥林嫂比丈夫大十岁的童养媳,娘家不明,无名无姓,无依无靠且没有自由身的孤独女人寡妇死了丈夫,要求做守一辈子活寡的贞洁烈女女工食物不论、力气不惜、比男人还能干的劳动妇女回头人寡妇再嫁,不能从一而终,不干净的未亡人木偶人捐门槛后不能参加祭祀、受到精神重创后的行尸走肉般的活死人乞丐被赶出鲁四老爷家、无人救助、百无聊赖的穷苦人谬种命太硬,克死两任丈夫,又死得不是时候的坏东西健康、勤快、对生活充满希望的青年妇女旺盛的生命力和内心世界的明净。精神受到严重打击,内心极度悲伤,脸色和眼光表明她已经失去了精神力量,近乎麻木。物质上一无所有,精神完全枯竭,毫无寄托,从肉体到精神都垮掉了。死者分析——死者特征祥林嫂对不幸的命运抗争过吗?抗争表现分析人物逃:山中出逃,做工鲁镇撞:改嫁中的“出格”行为捐:倾其所有,洗刷“污秽”问:死前问我鬼神敢于直面封建妇道、孝道,维护自我尊严对婆家为她安排的命运的反抗追求人的平等权利对天经地义的神权的质疑。你如何看待祥林嫂的抗争?这种抗争的实质是什么?不愿二婚分析人物逃撞捐躲避被卖抗争是祥林嫂自发的,但她缺乏明确的认识,且方式方法也是错误的。所以,抗争的结果只能是逃出“苦海”,又进“狼窝”。封建礼教与迷信在祥林嫂头脑中是根深蒂固的,落后与愚昧仍然是祥林嫂性格中相当突出的因素。总结:“从一而终”的封建观念向封建迷信低头探究主题鲁四老爷柳妈四婶卫老婆子祥林嫂的婆婆鲁镇的人们回到鲁镇的我祥林嫂死了,谁之过?物证:“五张账单”1.福兴楼的清炖鱼翅:一元一大盘(价廉物美)2.祥林嫂初到鲁家的工钱:每月五百文3.婆婆从鲁家支走的工钱:一千七百五十文4.卖祥林嫂的钱:八十千(娶亲费用:五十千;还剩十多千)5.祥林嫂得历来工钱:十二元鹰洋

(捐门槛的价钱:大钱十二千)【热知识:一元=一个大洋=1.5两银子≈1500-2250文1千=1000文】

发现“秘密”:封建卫道士代表鲁四老爷对她经济上的盘剥;族权和夫权在替其婆婆撑腰;神权思想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深毒害。

以小见大→封建制度下夫权、族权、神权、政权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无情压榨。通过分析,这些人好像都是凶手,却又都不是直接的凶手,那么直接的凶手是谁呢?鲁四老爷、四婶背后体现的是封建礼教。祥林嫂婆婆、大伯行使的是封建社会的族权、夫权。柳妈背后体现的是封建神权。鲁镇人背后体现的是旁观者心态,看客心理。“我”一个见过世面、有知识的先进革命者,面对祥林嫂最后的灵魂提问,表现出无法救助的无能为力和软弱妥协。

“鲁镇住满了吃人的人,自己被吃又转过来吃人的人,他们组成一个浩浩荡荡的队伍,有的笑吟吟,有的流着泪,有的皱着眉,但全部都闪着白森森的牙齿,对着牺牲者——祥林嫂,明中暗中咬她一口!”凶手是谁?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痛苦。

——丁玲

结案:人人都是凶手主旨1.贞节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从一而终男尊女卑2.秩序三纲五常3.三从妇女,服也三从四德4.祭祀清白、圣洁“吃人”的封建礼教总结表面上:这些人都是凶手,他们合谋害死了祥林嫂。实质上: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害死了祥林嫂。“人世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许寿裳死亡原因“还不是穷死的”封建礼教夫权族权封建迷信看客神权萨特说:年轻人受他者凝视,即使他者不在,“凝视”依然存在。害死祥林嫂的幕后黑手:“吃人”的封建礼教思考探究:害死祥林嫂的除了以上提到的人,还有谁?以“祝福”为标题的作用环境:“祝福”的场景为故事提供了一个特殊的社会背景,让故事笼罩着封建礼教的浓重阴影。情节:起于祝福,终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密切相关;贯穿全文,是小说的线索。主题:祥林嫂死于祝福中,与祝福时的热闹对比,深化了主题。答题技巧:小说标题的作用1、艺术技巧:双关、比喻、象征、反语、引用等手法2、人物:交代文章的写作对象;突出人物的形象心理、品质、情感。3、情节:概括了主要情节;推动或暗示情节的发展;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贯穿全文的线索;与正文呼应等。4、环境:交代时间、地点、环境;故事背景;渲染氛围。5、主题:运用了艺术技巧来寄托、表达作者情感;体现、揭示、暗示主题。6、读者:吸引读者,激发兴趣、引发深思。《祝福》中“我”的作用①情节上:②环境上:③人物上:④主题上:⑤人称上:“我”起着线索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现的。“我”作为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尚且具有麻木性,暗示了封建礼教残害下的黑暗社会。“我”作为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祥林嫂的遭遇既同情又不愿真正伸出援手,烘托了祥林嫂的悲剧性;“我”使小说主题从同情底层妇女的不幸命运、批判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对底层妇女的精神毒害,辐射到底层人之间的冷漠,以及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精神懦弱。“我”是故事的亲历者和旁观者,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我”在全文的作用?(1)叙述者:起线索作用,作为“有限视角”。作为“有限视角”的好处是“我”既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又是其中的参与者、见证者,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了小说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抒情。缺点是只能局限于叙述者的所见所闻,是“有限的讲述”。(2)亲历者: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3)参与者:一般作为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有时也是主要人物。(4)代言者(体验者):代替作者议论、抒情,表达主旨和情感倾向。主旨文章通过祥林嫂一生悲惨遭遇的描写,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的社会矛盾以及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深刻地揭示了地主阶级对劳动人民特别是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了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环境描写一、“三次祝福”,分析作用第一次“祝福”(第2段)他们也都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家中却一律忙,都在准备着“祝福”。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绞丝银镯子。煮熟之后,横七竖八的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了,五更天陈列起来,并且点上香烛,恭请福神们来享用;拜的却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①描写鲁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交代了人物活动的典型社会环境: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②揭示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为下文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做铺垫。

第二次祝福(71)……只是暗暗地告诫四婶说,这种人虽然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的,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一切饭莱,只好自已做,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72)四叔家里最重大的事件是祭祀,祥林嫂先前最忙的时候也就是祭祀,这回她却清闲了。桌子放在堂中央,系上桌帏,她还记得照旧的去分配酒杯和筷子。(73)“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四婶慌忙的说。(75)“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四婶又慌忙的说。(108)“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第二次是对鲁四老爷家准备“祝福”的描写。鲁四老爷凭着封建宗法思想和礼教的淫威,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死路。这特定的环境,推动了情节发展,也增强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性与感染力。第三次祝福(112段)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由近及远

视听结合

照应开头反语;鲜明对比第三次是结尾通过“我”的感受来描写祝福景象。深化了对当时社会吃人本质的揭露,且首尾呼应、使结构更臻完善。答题技巧: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1、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2、渲染故事的环境气氛3、烘托人物的突出特点4、暗示人物的前途命运5、推动情节的发展变化6、深化小说的主题思想二、小说描写了4次“雪”?分析作用?第2段:作者初到鲁镇时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作用:为祥林嫂悲惨的死做环境烘托和气氛渲染32段:听闻祥林嫂死讯后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觉得沉寂。作用:烘托祥林嫂死的凄惨;在祥林嫂死后,表现“我”的雪样心情——无可奈何和无法言说的愤懑。88段:与柳妈的对话

微雪点点的下来了作用:暗示下文柳妈的话即将带给祥林嫂巨大的心理阴影,起到暗示情节发展的作用。112段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作用:借雪的飞舞,暗示封建势力的猖狂,更为含蓄地展示出了下层劳动人民无法抗拒的悲惨命运。答题技巧: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1、渲染故事氛围2、烘托人物形象3、推动情节发展(暗示、铺垫)4、暗示社会环境5、深化作品主题(表达、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