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甘肃省新高考全国Ⅱ卷高三语文二轮复习模拟试卷二含答案_第1页
2025年甘肃省新高考全国Ⅱ卷高三语文二轮复习模拟试卷二含答案_第2页
2025年甘肃省新高考全国Ⅱ卷高三语文二轮复习模拟试卷二含答案_第3页
2025年甘肃省新高考全国Ⅱ卷高三语文二轮复习模拟试卷二含答案_第4页
2025年甘肃省新高考全国Ⅱ卷高三语文二轮复习模拟试卷二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甘肃省新高考全国Ⅱ卷高三语文二轮复习模拟试卷二(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

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题。材料一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来临,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正经历着深刻变革。数字技术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通过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人工智能等技术,能够将传统文化中的文物、建筑、艺术表演等以更加生动、立体的方式呈现给大众。例如,故宫博物院推出的“数字故宫”项目,让世界各地的观众足不出户就能领略故宫的壮美建筑和珍贵文物,沉浸式体验故宫的历史文化氛围。数字技术还能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存储,有效解决了文物老化、损坏等问题,实现了文化资源的永久保存。此外,社交媒体平台的兴起,使得传统文化的传播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一条关于传统文化的短视频或文章,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海量的关注和传播,激发了大众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摘编自《数字时代下传统文化传播新路径》)材料二在数字化浪潮中,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至关重要。一些优秀的文创产品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创造出既具有文化内涵又符合现代审美的作品。比如,某品牌推出的以传统京剧脸谱为元素的口红,独特的包装设计和丰富的色彩选择,吸引了众多消费者,不仅传播了京剧文化,还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还有一些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采用新颖的节目形式,邀请明星嘉宾参与,将传统文化知识以轻松有趣的方式传递给观众。像《国家宝藏》节目,通过演员演绎文物背后的故事,让文物

“活”了起来,引发了观众对历史文化的深入思考。这些创新表达方式,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摘编自《传统文化在数字化时代的创新发展》)材料三尽管数字技术为传统文化传播带来诸多优势,但也面临一些挑战。一方面,部分传统文化的数字化转化存在技术难题,如一些古老的手工艺制作过程,难以通过数字技术完美还原。另一方面,数字时代信息传播的碎片化特点,容易导致传统文化在传播过程中被断章取义,影响其内涵的准确传达。此外,过度依赖数字技术也可能使人们忽略传统文化的真实体验,例如过度沉浸在虚拟的文物展示中,而缺少实地参观博物馆的感受。因此,在利用数字技术传播传统文化时,需要注重技术与文化的深度融合,保持传统文化的原汁原味。(摘编自《数字化时代传统文化传播的困境与突破》)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数字技术能将传统文化以生动、立体的方式呈现,“数字故宫”项目让观众沉浸式体验故宫文化。B.文创产品只要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结合,就能传播传统文化并取得良好经济效益。C.社交媒体平台打破了传统文化传播的时空限制,能使相关内容短时间内获得大量关注。D.数字时代信息传播的碎片化可能使传统文化在传播中被断章取义,影响其内涵的准确传达。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数字技术实现了传统文化资源的永久保存,彻底解决了文物老化、损坏等问题。B.《国家宝藏》通过演员演绎文物故事的形式,让文物“活”起来,这是传统文化创新表达的成功案例。C.因为古老手工艺制作过程难以通过数字技术完美还原,所以传统文化的数字化转化没有意义。D.为了保持传统文化的原汁原味,我们应减少对数字技术的依赖,回归传统文化的真实体验。3.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A.某博物馆举办传统书画展览,吸引了众多书画爱好者前来参观。B.一款以传统剪纸艺术为主题的手机游戏,将剪纸元素融入游戏关卡设计,受到玩家喜爱。C.一位民间艺人在街头现场表演传统杂技,引来路人围观。D.学校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历史文化博物馆,让学生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4.请根据材料一,概括数字技术给传统文化传播带来的机遇。(4分)5.结合三则材料,谈谈在数字化时代,如何更好地传播传统文化。(6分)(二)现代文阅读

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题。父亲的老房子余开泰傍晚,母亲打来了电话,说拆了一半的老房子终于被雨水冲垮了,院子里只剩下一堆红土。六年前,父亲从医院回来对母亲说:“我要建一栋新房子!”母亲一愣:“我们哪来的钱呢?”父亲说:“我这病怕是治不好了,我还有一个愿望没有完成。那就是为你建一栋新房子,当初结婚的时候我就答应过你的!”那时家里住的房子是爷爷二十多年前建的。是一栋土砖房,有四个房间,一个客厅和一个厨房。虽然已经过了二十多年,房子依然很结实。可是父亲却坚持要把它拆掉。母亲拦不住父亲,只好由着他。父亲开始四处借钱,那时候刚好村里有人出去打工赚了钱,父亲就找到他们,向他们借钱。父亲说,我活不了几年了,这钱就是死债,我要是死了,你们就找我儿子要,我儿子不赖账的!那些人看着父亲病成那个样子,又看在父亲平时为人老实的份上,就把钱借给了他。父亲借到钱后,就去请了工程队。那几个月,父亲拖着病体,天天在工地上监工。工程队的人都劝他回去休息,他说,不看着你们干活,我不放心。四个月后,房子终于建好了。那是一栋两层的小洋楼,很气派,在村里算是独一无二的。房子建好后,父亲却病倒了,再也没有起来。母亲对我说:“你爸走的时候,眼睛都没有闭上,因为他还有一个愿望没有完成。”我问:“什么愿望?”母亲说:“你爸说,房子建好后,要在院子里种上一棵桂花树,他说,你妈喜欢桂花。”我听了,泪水夺眶而出。今年的雨水特别多,母亲打电话告诉我,老房子的地基都被雨水泡软了,怕是撑不了多久了。我听了,心里一阵难过。母亲说:“要不,我们把老房子拆了吧,反正也没人住了。”我想了想,说:“好吧。”可是,还没等我们动手,老房子就被雨水冲垮了。周末,我带着妻儿回到了老家。院子里,那堆红土在夕阳的映照下,显得格外刺眼。妻子说:“这房子拆了也好,我们以后可以在这里建一栋更大的房子。”我瞪了她一眼,说:“别乱说!”儿子好奇地问:“爸爸,这房子为什么不能拆?”我对儿子说:“这房子是你爷爷留给我们的,爷爷虽然走了,但他的爱还在这房子里。”儿子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我走进房间,看到墙壁上还挂着父亲的遗像。父亲微笑着看着我,那眼神,充满了慈爱。我抚摸着父亲的遗像,泪水再次流了下来。在老家待了两天,我带着妻儿离开了。离开的时候,我回头看了看那堆红土,心里默默地说:“父亲,您放心吧,我会守护好这堆红土的,因为这里面,有您对我们的爱。”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父亲坚持拆掉爷爷建的土砖房建新房子,是因为他想完成对母亲的承诺,体现了他对母亲的爱。B.父亲四处借钱建新房子,还说自己死后让儿子还债,这表明父亲为人老实,有责任感。C.母亲提出拆掉老房子,是因为老房子地基被雨水泡软,且没人居住,留着也没什么用。D.“我”不让妻子说拆掉老房子后建更大房子的话,是因为“我”对老房子有深厚感情,不想听到这样的话。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以母亲的电话开头,引出老房子被雨水冲垮的情节,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B.小说通过对父亲建房子过程的描写,展现了父亲坚韧的性格和对家人的爱。C.小说中对父亲遗像的描写,运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表现了“我”对父亲的思念之情。D.小说结尾“我”的心理描写,直接抒发了“我”对父亲的怀念和守护老房子的决心。8.小说中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9.小说以“父亲的老房子”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题。秦攻魏,魏求救于韩。韩王召群臣而谋曰:“早救之孰与晚救之便?”张翠曰:“晚救之,韩且折而入于秦,不如早救之。”田苓曰:“不可,夫韩之亲魏也,不如先事秦。今秦攻魏,魏折而入于秦,韩氏因之,是韩与秦为一也。夫韩、魏,敌侔之国也,而魏之所以为之臣者,以秦之强也。今臣请为公深见奉阳君①。”田苓见奉阳君曰:“秦、魏之强,足以为患。今秦攻魏,魏急而求救于韩,韩与魏,兄弟也,而韩之强不如魏,此乃韩之所以为国忧也。秦之意欲伐韩,韩之南与楚境,西与秦境,北与赵境,东与齐境,四国环之。秦、楚、赵、齐,皆合与国,以取韩。韩之亡,可立而待也。今韩为足下②急,韩与秦战,一日而五败,大王何不令韩坚守?秦、魏久相持,则王必重韩;韩急,则必以国委于王;秦、魏久相持而不下,则王必重魏。秦、魏皆重韩,则韩必为王之臣。”奉阳君曰:“善。”乃起兵救魏。(节选自《战国策・韩策一》)【注】①奉阳君:赵国权臣。②足下:对奉阳君的尊称。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秦、楚、赵、齐/皆合与国/以取韩/韩之亡/可立而待也/今韩为足下急/韩与秦战/一日而五败/大王何不令韩坚守B.秦、楚、赵、齐/皆合与国/以取韩/韩之亡可立/而待也/今韩为足下急/韩与秦战/一日而五败/大王何不令韩坚守C.秦、楚、赵、齐/皆合与国/以取韩/韩之亡/可立而待也/今韩为足下/急韩与秦战/一日而五败/大王何不令韩坚守D.秦、楚、赵、齐/皆合与国/以取韩/韩之亡可立/而待也/今韩为足下/急韩与秦战/一日而五败/大王何不令韩坚守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战国策,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B.群臣,指君主时代的官吏们,也可指百官的统称,文中指韩王手下的官员们。C.兄弟,文中指韩、魏两国关系亲密,如同兄弟,并非指真正的亲属关系。D.大王,是对古代君主或诸侯王的尊称,文中是田苓对韩王的称呼。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秦国攻打魏国,魏国向韩国求救,韩王召集群臣商议是早救还是晚救魏国更有利。B.张翠认为晚救魏国,韩国可能会转而投向秦国,所以主张早救魏国。C.田苓反对早救魏国,他认为韩、魏两国实力相当,魏国向秦国称臣是因为秦国强大。D.田苓向奉阳君分析了韩国面临的严峻形势,劝说赵国出兵救魏,奉阳君最终采纳了他的建议。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夫韩之亲魏也,不如先事秦。(2)秦、魏久相持,则王必重韩;韩急,则必以国委于王。14.田苓劝说奉阳君出兵救魏的理由有哪些?请简要概括。(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题。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句中的“朝雨”点明了送别的时间和天气,“浥轻尘”写出了雨的轻柔,为送别营造了清新的氛围。B.次句描绘了客舍和柳色,“青青”“新”等词,不仅写出了雨后景色的清新,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喜悦。C.“劝君更尽一杯酒”,一个“劝”字,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对友人的关切与不舍之情。D.全诗语言朴实无华,却饱含深情,通过劝酒这一细节,将惜别之情表达得真挚而深沉。16.请简要分析这首诗是如何运用借景抒情手法来表达情感的。(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两句,描写了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2)李白《蜀道难》中“,”两句,通过夸张的手法写出了蜀道的高险,行人仿佛能触摸到天上的星宿,令人惊恐不已。(3)苏轼《赤壁赋》中“,”两句,用比喻的手法感叹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

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题。雨,像银灰色黏濡的蛛丝,织成一片轻柔的网,网住了整个秋的世界。天也是暗沉沉的,像古老的住宅里缠满着蛛丝网的屋顶。那堆在天上的灰白色的云片,就像屋顶上剥落的白粉。在这古旧的屋顶的笼罩下,一切都是异常的沉闷。园子里绿翳翳的石榴、桑树、葡萄藤,都不过代表着过去盛夏的繁荣,现在已成了古罗马建筑的遗迹一样,在萧萧的雨声中瑟缩不宁,回忆着光荣的过去。草色已经转入忧郁的苍黄,地下找不出一点新鲜的花朵;宿舍墙外一带种的娇嫩的洋水仙,垂了头,含着满眼的泪珠,在那里叹息它们的薄命,才过了两天的晴美的好日子又遇到这样霉气薰蒸的雨天。只有墙角的桂花,枝头已经缀着几个黄金一样宝贵的嫩蕊,小心地隐藏在绿油油椭圆形的叶瓣下,透露出一点新生命萌芽的希望。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草色苍黄,地下没有新鲜花朵;宿舍墙外一带种的洋水仙,垂着头,在叹息它们的薄命,才过了两天好日子又遇到雨天。”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20.请将文中画双横线的句子改写成三个短句,要求保持语义不变,语句通顺。(2分)(二)语言文字运用

Ⅱ(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题。运动不仅能锻炼身体,

。研究表明,经常运动的人,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出现的频率较低。这是因为

,内啡肽被称为

“快乐激素”,它能让人产生愉悦感,缓解压力。同时,运动还能增强自信心,提升自我认同感。比如,当你通过坚持锻炼,成功完成一项以前觉得困难的运动任务时,会对自己的能力有新的认识,

。此外,运动还能帮助人们改善睡眠质量,充足的睡眠又有助于维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形成一个良性循环。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22.请以“运动与心理健康”为主题,为社区写一则宣传语。要求语言简洁,有感染力,不超过20个字。(5分)四、写作(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生活中,人们往往关注自己所追求的目标,而忽略了沿途的风景。其实,有时候,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沿途的风景也能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收获。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1.B“只要……就……”表述过于绝对,文创产品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结合,不一定就能传播传统文化并取得良好经济效益。2.BA项“彻底解决”表述绝对;C项“没有意义”错误,虽然存在技术难题,但数字化转化仍有诸多意义;D项“减少对数字技术的依赖”错误,应是注重技术与文化深度融合。3.B材料二观点是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B项手机游戏将剪纸元素融入关卡设计,属于传统文化创新表达,符合材料二观点。A、C、D项都是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4.①通过数字技术,能将传统文化生动、立体地呈现给大众;②实现传统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存储,永久保存文化资源;③社交媒体平台使传统文化传播不受时空限制,激发大众兴趣。(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5.①利用数字技术,创新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如开发“数字故宫”等项目;②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结合,创新文创产品和节目形式;③注重技术与文化深度融合,克服数字化转化难题,避免信息碎片化影响,同时不忽略真实体验。(每点2分)(二)现代文阅读Ⅱ6.D“我”不让妻子说那样的话,不仅仅是对老房子有深厚感情,更因为房子承载着父亲对家人的爱。7.A小说以母亲电话开头,引出老房子被冲垮情节,但并未设置悬念,开头就已说明老房子被冲垮这一结果。8.①重情重义:为完成对母亲的承诺,坚持建新房子。②坚韧执着:拖着病体监工,克服困难建新房子。③为人老实有责任感:借钱时说明自己情况,让债主找儿子还钱。(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9.①是小说的线索,围绕“父亲的老房子”展开故事,使情节更紧凑。②承载着父亲对母亲的爱以及家庭的回忆,丰富了小说情感内涵。③以“老房子”为题,引发读者对亲情、家庭等问题的思考。(每点2分)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10.A“韩之亡,可立而待也”主谓完整,中间不能断开;“今韩为足下急”意思是现在韩国为您救急,表意完整,应断在一起。11.D文中“大王”是田苓对奉阳君的称呼,不是对韩王的称呼。12.C田苓认为韩、魏两国实力并非相当,且魏国向秦国称臣是因为秦国强大。13.(1)韩国与魏国的亲近程度,比不上韩国事先侍奉秦国(的程度)。(“亲”“事”各1分,句子通顺2分)14.(2)秦、魏长久相持不下,那么大王您一定会重视韩国;韩国危急,就一定会把国家托付给大王您。(“相持”“委”各1分,句子通顺2分)①秦、魏强大,是赵国的忧患;②韩国面临被四国联合攻取的危险,若赵国不救,韩国可能灭亡;③秦、魏相持,赵国可从中获利,韩、魏都会重视赵国,韩国可能成为赵国的臣子。(每点1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5.B“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喜悦”错误,这里的景色描写是以乐景衬哀情,诗人内心更多的是对友人远行的担忧和不舍。16.①诗的前两句借景抒情,“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描绘了清晨渭城一场如酥小雨后,客舍周围柳树焕然一新的景象。清新的景色中,却蕴含着诗人对友人远行的担忧与不舍。②后两句虽未直接写景,但“西出阳关无故人”暗示了友人即将远行至塞外,那里环境恶劣、荒无人烟,以想象中的凄凉之景,强化了诗人对友人远行的牵挂与惜别之情。(每点3分)(三)名篇名句默写17.(1)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2)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三、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Ⅰ18.把雨比作银灰色黏濡的蛛丝,把天比作缠满蛛丝网的古老住宅屋顶,把云片比作屋顶剥落的白粉,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秋雨时节天空阴沉、压抑的景象,烘托出沉闷的氛围。(修辞分析1分,效果2分)19.①原文运用拟人手法,“含着满眼的泪珠”“叹息它们的薄命”,赋予洋水仙以人的情感,更生动地表现出洋水仙在雨天的可怜状态。②原文用词更细腻,“忧郁的苍黄”“晴美的好日子”“霉气薰蒸的雨天”等,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每点2分)20.枝头已经缀着几个嫩蕊,嫩蕊像黄金一样宝贵,嫩蕊小心地隐藏在绿油油椭圆形的叶瓣下。(二)语言文字运用Ⅱ21.①还能改善心理健康②运动能促使身体分泌内啡肽③从而增强自信心(每处2分)22.示例:运动促健康,心灵绽阳光。运动点亮生活,健康润泽心灵。(5分)四、写作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生活中,人们往往关注自己所追求的目标,而忽略了沿途的风景。其实,有时候,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沿途的风景也能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收获。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写作提示:(可从重视过程、珍惜沿途风景、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等角度立意,文体可选择记叙文或议论文,结合具体事例阐述观点。)审题聚焦材料,把握核心材料围绕生活中人们追求目标时易忽略沿途风景这一现象展开,指出“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沿途的风景也能带来不一样的收获”,这是材料的核心观点。它引导我们思考在追求目标的道路上,不应只将目光聚焦于最终结果,而要重视过程中的经历与沿途的风景。这里的“风景”并非单纯指自然景观,更象征着过程中的各种体验、感悟、成长与收获。明确要求,规范写作“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要求考生从材料中选取一个独特且深刻的角度进行立意,避免泛泛而谈;“明确文体”意味着要根据立意和内容选择合适的文体,如议论文、记叙文等;“自拟标题”考验考生的概括与创意能力,标题需能准确反映文章主旨;“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是基本的写作规范;“不少于800字”对文章篇幅提出要求,需保证内容丰富、论述充分。立意珍视过程,于磨砺中成长在追求目标的道路上,过程充满了挑战与磨砺。每一次挫折都是一次成长的机会,每一次努力都是一次自我提升。就像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不断突破身体极限,不仅提高了竞技水平,更培养了坚韧不拔的意志。我们应珍视这些过程,将其视为成长的阶梯,在磨砺中不断蜕变,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欣赏风景,于感悟中收获沿途的风景丰富多彩,有美好的瞬间,也有不如意的片段。但正是这些不同的风景,让我们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感悟。旅行中,我们会欣赏到各地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感受到不同的风土人情,从而拓宽视野,丰富内心世界。在学习中,每一次的解题过程、与同学的讨论交流,都是独特的风景,能让我们收获知识和友谊。学会欣赏这些风景,我们能从生活中汲取更多的养分。平衡结果与过程,成就精彩人生结果固然重要,但过程同样不可忽视。我们应在追求结果的同时,用心去感受过程,让过程与结果相互促进。在为目标努力奋斗的过程中,享受其中的乐趣,收获成长与感悟,最终实现目标时,也会因过程的充实而倍感欣慰。如此,我们的人生才会更加精彩。重视过程,收获沿途风景在人生的漫漫长路中,我们宛如行色匆匆的旅人,总是怀揣着对远方目标的热切向往,脚步匆匆,一心奔赴终点。然而,我们常常在忙碌与急切中,忘却了驻足欣赏沿途的风景。实际上,过程有时比结果更为重要,那些被我们忽视的沿途风景,往往能给予我们意想不到的珍贵收获。过程是成长的基石,沿途风景是成长的养分。古往今来,众多仁人志士的经历无不证明了这一点。李时珍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