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考地理模拟试卷:地图与地球专项复习方法与技巧精讲与总结_第1页
2025年中考地理模拟试卷:地图与地球专项复习方法与技巧精讲与总结_第2页
2025年中考地理模拟试卷:地图与地球专项复习方法与技巧精讲与总结_第3页
2025年中考地理模拟试卷:地图与地球专项复习方法与技巧精讲与总结_第4页
2025年中考地理模拟试卷:地图与地球专项复习方法与技巧精讲与总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中考地理模拟试卷:地图与地球专项复习方法与技巧精讲与总结考试时间:______分钟总分:______分姓名:______一、地图阅读与应用要求:根据所给地图,完成以下题目。1.阅读地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椭球体。B.地球表面分为陆地和海洋两部分。C.地球的自转速度在赤道处最快。D.地球公转周期为365天。2.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在地图上找到我国的位置,并标注出来。(2)我国位于亚洲的哪个部分?为什么?(3)我国领土的最东端和最西端各在哪个省份?简述原因。3.阅读下列地图,回答问题:(1)在地图上找出我国的主要山脉分布。(2)简述我国主要山脉的走向及其成因。(3)列举我国主要山脉的代表性山脉。4.阅读下列地图,回答问题:(1)在地图上找出我国的主要河流分布。(2)简述我国主要河流的流向及其特点。(3)列举我国主要河流的代表性河流。5.阅读下列地图,回答问题:(1)在地图上找出我国的主要气候类型分布。(2)简述我国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3)列举我国主要气候类型的代表性气候。6.阅读下列地图,回答问题:(1)在地图上找出我国的主要地形区分布。(2)简述我国主要地形区的特点。(3)列举我国主要地形区的代表性地形区。7.阅读下列地图,回答问题:(1)在地图上找出我国的主要城市分布。(2)简述我国主要城市的分布特点。(3)列举我国主要城市的代表性城市。8.阅读下列地图,回答问题:(1)在地图上找出我国的主要交通线分布。(2)简述我国主要交通线的分布特点。(3)列举我国主要交通线的代表性交通线。9.阅读下列地图,回答问题:(1)在地图上找出我国的主要旅游景点分布。(2)简述我国主要旅游景点的分布特点。(3)列举我国主要旅游景点的代表性景点。10.阅读下列地图,回答问题:(1)在地图上找出我国的主要资源分布。(2)简述我国主要资源的分布特点。(3)列举我国主要资源的代表性资源。二、地球运动与地理现象要求: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以下题目。1.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地球自转速度在极点处最快。B.地球公转速度在近日点处最快。C.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都是自西向东。D.地球自转周期为24小时。2.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在地图上找出地球的北极点和南极点。(2)简述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3)列举地球自转和公转对人类生活产生的影响。3.阅读下列地图,回答问题:(1)在地图上找出地球的赤道、回归线和极圈。(2)简述地球公转产生的五带现象。(3)列举五带现象的特点及其分布。4.阅读下列地图,回答问题:(1)在地图上找出地球的晨昏线。(2)简述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更替现象。(3)列举昼夜更替现象的特点及其影响。5.阅读下列地图,回答问题:(1)在地图上找出地球的经纬网。(2)简述经纬网的作用。(3)列举经纬网在生活中的应用。6.阅读下列地图,回答问题:(1)在地图上找出地球的时区。(2)简述地球自转产生的时差现象。(3)列举时差现象的特点及其影响。7.阅读下列地图,回答问题:(1)在地图上找出地球的板块分布。(2)简述地球板块运动产生的地质现象。(3)列举地质现象的特点及其影响。8.阅读下列地图,回答问题:(1)在地图上找出地球的地震带分布。(2)简述地震带的形成原因。(3)列举地震带的特点及其影响。9.阅读下列地图,回答问题:(1)在地图上找出地球的火山带分布。(2)简述火山带的形成原因。(3)列举火山带的特点及其影响。10.阅读下列地图,回答问题:(1)在地图上找出地球的飓风带分布。(2)简述飓风带的形成原因。(3)列举飓风带的特点及其影响。四、地理信息系统(GIS)应用要求: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以下题目。1.简述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基本概念及其在地理研究中的应用。2.列举GIS在资源管理、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实例。3.解释GIS中的空间数据、属性数据、空间分析等基本概念。4.简述GIS在灾害预警和应急响应中的作用。5.分析GIS在现代地理学研究中的发展趋势。五、地理信息技术要求: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以下题目。1.解释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2.列举遥感技术(RS)在农业、林业、环境监测等方面的应用实例。3.简述地理信息系统(GIS)与遥感技术(RS)的结合及其优势。4.分析地理信息技术在地理教育中的应用及其对学生地理素养的提升作用。5.探讨地理信息技术在促进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六、区域地理要求: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以下题目。1.简述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及其特点。2.分析我国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优势和面临的挑战。3.列举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特点及其对周边地区的影响。4.简述我国西南地区的水能资源及其开发与利用。5.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措施。本次试卷答案如下:一、地图阅读与应用1.正确答案:A解析思路:地球的形状是一个不规则的椭球体,赤道半径略大于极半径。2.解析思路:(1)在地图上找到我国的位置,标注出来。(2)我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因为我国地处东亚,与俄罗斯、蒙古、朝鲜、韩国、日本等国家相邻。(3)我国领土的最东端在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交汇处,最西端在帕米尔高原。3.解析思路:(1)在地图上找出我国的主要山脉分布,如喜马拉雅山脉、秦岭、太行山等。(2)我国主要山脉的走向为东西走向、南北走向、东北-西南走向等,其成因与地质构造运动有关。(3)我国主要山脉的代表性山脉有喜马拉雅山脉、秦岭、太行山等。4.解析思路:(1)在地图上找出我国的主要河流分布,如长江、黄河、珠江等。(2)我国主要河流的流向大多自西向东,其特点为流域面积广、水能资源丰富等。(3)我国主要河流的代表性河流有长江、黄河、珠江等。5.解析思路:(1)在地图上找出我国的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如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等。(2)我国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为四季分明、雨热同期等。(3)我国主要气候类型的代表性气候有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等。6.解析思路:(1)在地图上找出我国的主要地形区分布,如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等。(2)我国主要地形区的特点为地势高低起伏、地貌类型多样等。(3)我国主要地形区的代表性地形区有华北平原、青藏高原、云贵高原等。7.解析思路:(1)在地图上找出我国的主要城市分布,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2)我国主要城市的分布特点为沿河流、交通线分布,形成城市群。(3)我国主要城市的代表性城市有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8.解析思路:(1)在地图上找出我国的主要交通线分布,如高速公路、铁路、航空等。(2)我国主要交通线的分布特点为骨架式、网络化。(3)我国主要交通线的代表性交通线有京沪高速、京广高铁、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等。9.解析思路:(1)在地图上找出我国的主要旅游景点分布,如故宫、长城、黄山等。(2)我国主要旅游景点的分布特点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3)我国主要旅游景点的代表性景点有故宫、长城、黄山等。10.解析思路:(1)在地图上找出我国的主要资源分布,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2)我国主要资源的分布特点为地域性、资源互补性等。(3)我国主要资源的代表性资源有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二、地球运动与地理现象1.正确答案:B解析思路:地球公转速度在近日点处最快,因为地球距离太阳最近。2.解析思路:(1)在地图上找出地球的北极点和南极点。(2)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有昼夜更替、四季变化、五带现象等。(3)地球自转和公转对人类生活产生的影响有日出日落、气候差异、时差等。3.解析思路:(1)在地图上找出地球的赤道、回归线和极圈。(2)地球公转产生的五带现象有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3)五带现象的特点及其分布:热带全年高温,北温带和南温带有四季变化,北寒带和南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4.解析思路:(1)在地图上找出地球的晨昏线。(2)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更替现象是指地球表面在太阳照射下产生的白天和黑夜交替现象。(3)昼夜更替现象的特点及其影响:生物作息、农业生产、人类活动等。5.解析思路:(1)在地图上找出地球的经纬网。(2)经纬网的作用是确定地球表面任意地点的位置。(3)经纬网在生活中的应用:导航、定位、地图制作等。6.解析思路:(1)在地图上找出地球的时区。(2)地球自转产生的时差现象是指地球表面不同地区的时间差异。(3)时差现象的特点及其影响:国际交往、航空、航海等。7.解析思路:(1)在地图上找出地球的板块分布。(2)地球板块运动产生的地质现象有地震、火山、山脉等。(3)地质现象的特点及其影响:地貌形成、矿产资源、自然灾害等。8.解析思路:(1)在地图上找出地球的地震带分布。(2)地震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