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饮酒》文言文阅读答案_第1页
陶渊明《饮酒》文言文阅读答案_第2页
陶渊明《饮酒》文言文阅读答案_第3页
陶渊明《饮酒》文言文阅读答案_第4页
陶渊明《饮酒》文言文阅读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陶渊明《饮酒》文言文阅读答案

陶渊明《饮酒》文言文阅读答案「篇一」

陶渊明饮酒(其五)阅读答案

【原文】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问题】

①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悠然”能换成“忽然”吗?为

什么?

②结合全诗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什么?

【参考答案】

①不能。“悠然”是悠闲自在的样子,该词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

的自得、闲适、恬淡之情。“忽然”时间副词,是突然的意思,与作者当时的心境

不一致。

②“真意”指作者恬淡宁静、悠闲自在的自然之趣和远离世俗的人生追求。

陶渊明《饮酒》文言文阅读答案「篇二」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一忘言。

(1)、既然“结庐在入境”为何没有“车马喧”,请用诗中句子作答。(1

分)

、“悠然见南山”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2分)

.能否把“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改为“望”字?为什么?(3

分)

参考答案:

(1)、心远地自偏(1分)

(2)、“悠然”写出了诗人那种恬淡、闲适的心情(2分)

(3)、不能。“见”表现的不是诗人对山的有意观望,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

象无意中映入眼帘的状态。(3分)

陶渊明《饮酒》文言文阅读答案「篇三」

《饮酒(其八)》

东晋陶渊明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

吾生.梦幻间,何事维生羁。

【注】维:捆绑,束缚。

①没其姿:掩没了青松的英姿。其:一本作奇。

②殄(tidn腆):灭尽。异类:指众草。卓然:特立的样子。这两句是说经霜

之后,众草凋零,而青松的枝干却格外挺拔。

③连林:松树连成林。人不觉:不被人注意。

④独树:一株、独棵。众乃奇:众人认为奇特。奇:一本作知。

⑤寒柯:指松树枝。

赏析:

《饮酒》共二十首,人四十岁之后,陶渊明离开彭泽县,辞官归田,饮酒赏

菊,过着自由自在的农家生活,写下这组诗。本篇《饮酒(其八)》是诗人以孤松自

喻,表理自己高沽坚贞的人格与不为尘俗羁绊的理想。

全诗分两个部分,前半部分从开头至“卓然见高枝”,表现青松凌寒挺立孤高

的品格。

开头两句“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写青松与众草比,它不凋零.”众

草”指众多的草和树。众草怎么能埋没青松的丰姿呢?经寸风霜,青松不凋,而众

多的草和树都枯萎、零落了。这两句系诗人“言志之词”,生长在东园的青松平时

为众草遮没,高洁挺拔,卓然独立,意为做人应当像孤松一样,不应苟合于世俗,

随波逐流。

第三、四两句"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是说等到严寒霜降,众树凋零,

唯见青松卓然挺立,这又从时人令上来写。也只有等到冬天来临,寒霜使众草凋谢

青松的高枝才显得格外挺拔,“凝霜”象征着严酷的环境。联系陶渊明所处的时

代,东晋政治紊乱黑暗,朝政混浊不堪,一般官僚士子更是攀龙附风,无耻之极。

而那曲自命清高的人物却“个个要职,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货,陶渊明

真个能不要,所以高于晋宋人物”(《朱子语录》),这里是自比。

第五、六两句“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连林”,连着的林子,意指青

松夹杂在众多的树木中。这样青松并不特出。“独树”指青松独立傲然。单看青

松,“岁寒知松柏之后凋”,独立不凋,这时人们才觉得珍奇。侍人在这里进一步

表现r孤松独立的奇特之美。这表现「诗人对毡炎附势的群小的憎恶,和对高洁正

直的君子的赞美。

后半部分从“提壶抚寒柯”到结尾,表现自己这一生,好像在梦幻里,想到人

生岂能被尘俗的轲绊拘牵。

第七、八两句"提壶氏寒柯,远望时复为"。作者提壶斟酒,抚摩青松,时时

远望。“寒柯”,岁寒不谑的松枝。“远望时复为",即“时复为远望”的倒

装。诗人在离开青松之后,还时时再远望它。这正是诗人所咏赞的“孤松”,是他

高尚的人格写照。诗中的“饮材”、“提壶”都写的与酒有关,诗、把酒壶挂于孤

松的寒枝上,并时时对青松远望回顾,表现了他对青松的痴爱和留恋,极写对青松

的喜爱。如果说,以上诗句是对孤松的客观的赞美,其时则渗透了诗人浓厚的主观

情愫了。

最后两句“吾生梦幻间,何事纳尘羁”,指自己做官的生活•,真如梦幻一

般。翅,绳索,系牲口的.缰绳,这里名词活用着动词,当用绳索捆住。细尘,被

世俗所羁绊。在陶渊明看来,青松经霜不凋与众树的凋零绝然不同,这是说他自己

归隐之后,穷了,被歧视了,而更能显示他的人生意义。所以他又感叹自己的出仕

像在梦幻中,太不清醒,受到人世官场的牵挂和羁绊,比不上青松的品格。“吾生

梦幻间”,即生活在没有真实的价值观时代,所以会为世俗所束缚。诗人这时如梦

初醒,说何必把自己束缚在尘网之中呢?言下之意是:做人应当像孤松一样高洁挺

拔,卓然独立,而不应苟合于世俗,随波逐流。诗人所味赞的“孤松”正是他高尚

人格的写照。

本篇运用了比喻与联想,。诗人用有些树木比松树高,遮掩了松树的雄姿,比喻

人在特定环境的不被看重。又用寒冬到来,万木凋零,只有松树更加郁郁葱葱,喻

为人品格要坚贞,要高尚。诗人又通过联想,感叹自己这一生好像在梦幻里,发出

人生岂能被尘俗的羁绊拘牵的箴言。

陶渊明《饮酒(其八)》阅读一

(1)请结合有关诗句,简要分析“青松”的特点。(4分)

(2)从整体上看,诗人运用了哪些方式抒发自己的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①青松不屈服于逆境,生命力顽强,生在“东园”,且被众草掩没,但后

来“卓然见高枝”;②在凝霜之中,青松卓然独立,不畏严寒;③青松外形伟岸挺

拔,与众不同(或“独树一格”“特立独行”等均可),比成片的树林更能引起人们

关注。

评分标准:答出2点并结合具体诗句,可得满分“

(2)前六句诗人托物言志,将感情寄寓在青松之中,表达出自己坚贞不屈、不

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性;后两句诗人直抒胸臆,抒发了人生苦短、不愿被世俗的尘

网束缚的感慨。

评分标准:每点2分,其中抒情方式1分,情感1分。

陶渊明《饮酒(其八)》阅读二

1.这首诗的前六句运用什么方法塑造了怎样的青松形象?

【答案】诗人用“众草”反衬“青松”,以“连林”反衬“独树”,塑造了青

松不畏严寒、挺拔超凡(卓然独立)的高大形象。

2.请分析诗的结笔(“吾生梦幻间,何事纳尘羁”)与上文的关系。

【答案】诗歌前半部分赞美青松的高贵品质,抒发蚱者对青松的赞赏,结句

说人生如梦幻,世事(尘世、仕途)如尘网,表现了自己对青松般坚贞高洁(独立自

由)的人格的珍视与期许。或:诗托物(前半部分写青松)言志(结句表明自己的志

趣)、卒章显志,不凋的青松,正是诗人挺立不屈的性格的象征,也表现了作者对

这种卓越不凡的志趣的追求。

陶渊明《饮酒》文言文阅读答案「篇四」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6题。

饮酒(其二十)

陶渊明

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

汲汲鲁中叟【1】,弥缝使其淳。

凤鸟虽不至,礼乐暂得新。

洙泗【2】辍微响,漂流逮狂秦。

诗书复何罪?一朝成灰尘。

区区诸老翁,为事诚殷勤。

如何绝世下【3】,六籍【4】无一亲。

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5】。

若复不快饮,空负头,巾【6】。

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

注释:【1】鲁中叟:指孔子。【2】洙泗:二水名,孔子曾在那里教授弟子。

【3】绝世下:指汉代灭亡以后。六籍:即六经。【5】问津:出自《论

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6】头上巾:

《陶潜传》载,陶渊明曾“取头上葛巾漉酒,毕,还复著之”。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两句直抒感叹之情,既奠定了整首诗的感情基调,又统摄全篇。

B.“洙泗”两句,写孔子之后礼乐教化中断,世风日下,直到暴秦时代。

C.“区区”两句,写前代饱学诗书的长者忠诚勤恳地传授儒家文化典籍。

D.“终口”两句,写当今社会上人们终日奔忙,却没有一个人向我请教。

15.诗中“凤鸟”出自《论语》(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洛不出书,

吾已矣夫!”)。下列诗句中“凤”的含义,与本诗中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吾令凤鸟飞腾兮,维之以日夜。(战国屈原《离骚》)

B.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唐李贺《李凭箜篌引》)

C.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唐李商隐《无题》)

D.岂无当世志,凤鸟不可逢。(明唐时升《园中》)

16.宋代叶梦得《石林诗话》中指出,陶渊明的诗“言饮酒,未必意真在

酒”。请结合全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答案;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14.(3分)D(“却没有一个人向我请教”有误)

15.(3分)D

16.(6分)这句话是说陶渊明的诗写饮酒,未必是真的沉醉于酒中,而是借

此别有寄托(1分)。本诗中“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表面上是说,要是不痛

痛快快地喝酒,就对不起用来漉酒的头巾(1分),实则感叹整个社会的人都丧失

真淳,忙于追名逐利,无人再读六经,像孔子一样探寻救世之道(2分)。结尾说

起饮酒,实乃对世道失望的愤懑无奈之语,暗含诗人对现实的关注和忧虑(2

分)。

【评分参考】解释评论1分,结合诗句分析5分。意思对即可。

陶渊明《饮酒》文言文阅读答案「篇五」

【原文】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问题】

6.请用非常通俗地语言,把“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准确意思和作者情

感表达出来。(2分)

7.诗的.末句“欲辩己忘言”一直被人称道。你能说一说作者所以“忘言”的

妙处何在吗?(3分)

【参考答案】

陶渊明《饮酒》文言文阅读答案「篇六」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住,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试题】

一:

1.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

2.“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仆么?

(3)这首诗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请选这四种表达方式

中的任一种,作简要评析。

(4)历来论者对这首诗的第六句持不同见解:有认为“悠然见南山”好的,也

有认为“悠然望南山”好的。请简明扼要地谈谈你的看法。

5.前二句诗刻画了诗人自己的形象,请你说一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形象。“采

菊”这一动作中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6.把“悠然见南山”的“见”字改这“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是不是一样?

这什么作者要这样写?

7.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说说后二句景物描写的含义。这种描写与前二句的人

物描写有什么联系?

8、诗中最能体现诗人隐逸生活情趣的一个词是o

9、诗中描写的景物突出了特点。

10.既然“结庐在人境”为何没有“车马喧”,请用诗中句子作答。(1分)

11.“悠然见南山”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怎徉的心境?(2分)

12.能否把“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改为“望”字?为什么?(3分)

【阅读答案】

1.示例一:“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示例二:“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

自由和惬意。(任选一词,言之成理即可。)

2.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意思对即可。)

3.一、二句记叙,概括写出诗人生活环境,第二句揭示的情境对于第一句是极

少的例外,所以用一“而”字作坚决地转折。三、四两句议论,以自设宾主的设问

方式揭示出心志淡远是在“人境”中独享安闲的缘由。五一-八句细致的描写采菊

的过程,井以所见写心境,“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中自有“悠然”的心境。

收尾两句抒发感情:“忘言”中渗透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

4:“见”字好,“见”更能显示出诗人采菊时,未留心、不经意间与庐山美

景猝然相遇的“悠然”情态,从而标志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尘杂之外的情

愫,自然真切。“望”字好一“望”表示有意识地凝目眺望,更能寄托诗人对僧道

云集的庐山胜地一往情深的向往,是诗人隐逸思想的真实外化,体现着艺术形式服

从于思想内容的创作原则。

5.写一个悠闲自得的诗人形象。“采菊”的动作不是一般人的动作,它包含着

诗人超俗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

6.见”是无意中看见,把人和物融这一体。“看”或“望”好像是有意地远

看,使人和物拉开一段距离。效果不一样。

7.表面上是写太阳下山了,倦鸟也知道还家,实质上是劝告人们不要奔波于龌

龊的官场之中,要返回到这美好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

8、“心远”或“悠然”(答出其中一个即可)

9、宁静、平和、闲适、恬淡(答出其中一个即可)

10.心远地自偏(1分)

11.“悠然”写出了诗人那种恬淡、闲适的心情(2分)

12.不能。“见”表现的不是诗人对山的有意观望,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

意中映入眼帘的状态。(3分)

(1)前二句诗刻画了诗人自己的形象,请你说一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形象。”采

菊”这i动作中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2)把“悠然见南山”的“见”字改这“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是不是一

样?这什么作者要这样写?

(3)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说说后二句景物描写的含义。这种描写与前二句的

人物描写有什么联系?

(4)这首诗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请选这四种表达方式

中的任一种,作简要评析工

(5)历来论者对这首诗的第六句持不同见解:有认为“悠然见南山”好的,也

有认为“悠然望南山”好的。请简明扼要地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写一个悠闲自得的诗人形象。“采菊”的动作不是一般人的动作,它包含

着诗人超俗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

⑵“见”是无意中看见,如熟友想见,把人和物融为一体。“看”或“望”

好像是有意地远看,使人和物拉开一段距离。效果不一样。

(3)表面上是写太阳下山了,倦鸟也知道还家,实质上是劝告人们不要奔波于

龌龊的官场之中,要返回到这美好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

(4)一、二句记叙,概括写出诗人生活环境,第二句褐示的情境对于第一句是

极少的例外,所以用一“而”字作坚决地转折。三、四两句议论,以自设宾主的设

问方式揭示出心志淡远是在“人境”中独享安闲的缘由。五-一八句细致的描写采

菊的过程,井以所见写心境,“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中自有“悠然”的心

境。收尾两句抒发感情:“忘言”中渗透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

(5)“见”字好一“见”更能显示出诗人采菊时,未留心、不经意间与庐山美

景猝然相遇的“悠然”情态,从而标志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尘杂之外的情

愫,自然真切。“望”字好一“望”表示有意识地凝目眺望,更能寄托诗人对僧道

云集的庐山胜地一往情深的向往,是诗人隐逸思想的真实外化,体现着艺术形式服

从于思想内容的创作原则。

—.•

1、写诗人悠闲自得生活的一句诗是

2、表现这首诗思想内容的一个词是,也是全诗的诗眼。

3、“悠然见南山”的“见”能否换成“望”?

4、“此中有真意”的“真意”是指。

5、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结庐在人境”是说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

B“问君何能尔”,“尔”的意思是“耳”,罢了。

C“£鸟相与还”,“相与还”是结伴而还,意思是飞鸟倦了也知道还家。

D“此中有真意”的“此中”,据此时此地的情景,也就是指隐居生活。

6、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悠然见南山”用一个“见”字描写采菊时于无意间偶见南山,使南山静穆

超然的风景正好与作者悠然自得的心情相融合,表现了一种天真自然的意趣。

B诗中的采菊、山气、夕阳、飞鸟,包含了无限诗情画意,它既不能用言语形

容,又无须用言语形容,体现了作者隐居生活的美好情趣。

C诗的语言婉曲含蓄,虽说“此中有真意",又说'•欲辩己忘言”,其实,

“真意”就在作者所要表现和所要追求的“心远地自偏”的意境中。

D这首诗创造了一个诗情、画意、哲理兼具的意境,既表达了作者的清高思想

和恬静偷快的心情,又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思想的启迪。

答案: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心远

3、不能“见”字的妙处在于无心,无意间偶见,才能与作者悠然自得的心情

相融合。而“望”字确是有意为之。

4、自然情趣

5、B(应是“如此”之意)

6、C(“真意”指诗人从自然与人和谐的景象中所体唔到了自然之趣。)

陶渊明《饮酒》文言文阅读答案「篇七」

原文

饮酒•其五

魏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

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

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注释

结庐:构筑房屋。结,建造、构筑。庐,简粥的房屋。入境:人聚居的地方。

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君:指作者自己。

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尔:如此、这样。

悠然:自得的样子。

见:看见(读jiGn),动词。

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日夕:傍晚.相与:柞交,结伴.

真意:从大自然里领会到的人生真谛。

相与还:结伴而归。

阅读题及答案

16、卜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行行失故路:人走着走着,往往会迷失最初的方向。

B、任道或能通:顺应内心的想法,或许能将路走通达。

C、觉悟当念还:觉悟到走错方向,应及时地回到旧路。

D、鸟尽废良弓:鸟打尽弓会废弃,英雄已无用武之地。

17、古人诗词中常会托物言志,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此手法的一项是(3分)

A、后皇嘉树,橘徐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屈原《橘颂》)

B、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陶渊明《饮酒

(其八)》)

C、兰若生春夏,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陈子昂《感遇(其

二)》)

D、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六)》)

18、唐朝韩愈曾作《幽兰操》一歌,其中有四句:“兰之猗猗,扬扬其香。不

采而佩,于兰何伤。”请你谈一谈韩诗与陶诗前四句所表达的情感的异同。(6

分)

答案:

16、D

17、D

18、相同点:陶渊明和韩愈在诗中都通过兰花来喻指君子的高贵品格,表达了

自己内心对高洁品性的坚守。(2分)

不同点:韩愈诗中所表达的是君子的才华不会因无人赏识而减弱半分。即使没

有明君赏识也没有关系,君子依然会坚守自己的道德操行。(2分)而陶渊明诗则

用清风比喻明主(或明时),萧艾比喻无能小人,表达了君子之德要有明君赏识,

才能从平庸之辈中脱颖而出(或君子要在明时出仕才会有所作为,从平庸之辈中脱

颖而出)(2分)。

陶渊明《饮酒》文言文阅读答案「篇八」

《饮酒》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全诗朴素而形象的表现了陶渊明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

趣。

2、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

非常精妙,换成“望”字就没有这种效果。请你说说为什么?

答案

1、闲适自然(闲适、恬静、悠闲等等,意近均可)

2、本句是妙手偶得之箸,是小经意中道出的“绝妙好辞”,可谓是浑然天

成,不工而工。其中“见”字就传达出了这种“不经意”之意。

陶渊明《饮酒》文言文阅读答案「篇九」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4.既然结庐在人境为何没有车马喧,请用诗中句子昨答。(1分)

15.悠然见南山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2分)

16.能否把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改为望字?为什么?(3分)

饮酒阅读答案:

14.心远地自偏(1分)

15.悠然写出了诗人那种恬淡、闲适的心情(2分)

16.不能。见表现的不是诗人对山的有意观望,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

映入眼帘的状态。(3分)

拓展阅读:赏析

人活在世上,总要找到生命的价值,否则人就会处在焦虑和不安之中。而社会

总是有一套公认的价值标准,多数人便以此为安身立命的依据。拿陶渊明的时代来

说,权力、地位、名誉,就是主要的价值尺度。但陶渊明通过自己的经历,已经深

深地懂得:要得到这一切,必须费尽心机去钻营、去争夺,装腔作势,吹牛拍马,

察言观色,翻云覆雨,都是少不了的。在这里没有什么尊严可说。他既然心甘情愿

从官场中退出来,就必须对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加以否定,并给自己的生命存在找

到新的解释。

这诗前四句就是表现一种避世的态度,也就是对权位、名利的否定。开头说,

自己的住所虽然建造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所谓“车马喧”

是指有地位的人家门庭若市的情景。陶渊明说来也是贵族后代,但他跟那些沉浮于

俗世中的人们却没有什么来往,门前冷寂得很。这便有些奇怪,所以下句自问:你

怎么能做到这样?而后就归结到这四句的核心一一“心远地自偏”。精神上已经X'J

这争名夺利的世界采取疏远、超脱、漠然的态度,所住的地方自然会变得僻静。

“心远”是对社会生活轨道的脱离,必然导致与奔逐于这i轨道上的人群的脱离。

那么,排斥了社会的价值尺度,人从什么地方建立生存的基点呢?这就牵涉到

陶渊明的哲学思想。这种哲学可以叫作“自然哲学”,它一方面强调自耕自食、俭

朴寡欲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重视人和自然的统一与和渣。在陶渊明看来,人不

仅是在社会、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存在,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是,每一个个体生命作

为独立的精神主体,都是面对着整个自然和宇宙而存在的。从本源上说,人的生命

是自然的一部分,只是由于人们把自己从自然中分离出来,在虚幻的、毫无真实价

值的权位、名利中竞争、追逐不已,生命才充满了一得一失喜忧无常的焦虑与矛

盾。因而,完美的生命,只能在归复自然中求得。

这些道理,如果直接写在诗甲,就变成论文了:真正地诗,是要通过形象来表

现地。所以接着四句,作者还是写人物活动和自然景观,而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

中。诗中写到,自已在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无意中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

(庐山)相会。“悠然见南山”,这“悠然”既是人地清淡而闲适地状态,也是山地

静穆而自在地情味,似乎在那一瞬间,有一种共同地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同时发

出,融合成一支轻盈地乐曲。所见地南山,飘绕着一层若有若无地岚气,在夕阳地

照耀下,显出不可名状地美,而成群地鸟儿,正结伴向山中飞回。这就是自然地平

静与完美,它不会像世俗中地人那样焦虑不安,那样拼命追求生命以外地东西。诗

人好象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刻达到了完美地境界。

最后二句,是全诗地总结: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地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

来,却已经找不到合适地语言来表达。实际地意思,是说人与自然地和谐,根本上

是生命地感受,逻辑地语言不足以表现它地微妙与整体性。

陶渊明地诗,大多在字面上写得很浅,好象很容易懂;内蕴却很深,需耍反复

体会。对于少年人来说,有许多东西恐怕要等生活经历丰富了以后才能真正懂得。

开头四句,以具体的生活体验,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揭示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

的、很有理趣的生活现象一一“心远地自偏”。“采菊”四句,即由“心远地自

偏”生出,言东篱采菊,在无意中偶然得见南山,于是巨注心摇,又为南山傍晚时

出现的绚丽景色所吸引。结庐人境,而采菊东篱;身在东篱,而乂神驰南山,全篇

主旨总在显示“心远”二字。最后两句所说的“真意”在此,“忘言”亦在此。所

谓“真意”,其实就是这种“心运”所带来的任真自得的生活意趣;所谓“忘

言”,就是在陶渊明看来,世间总有那么一些趋炎附势,同流合污的人是无法体验

到这种生活理趣的!

陶渊明《饮酒》文言文阅读答案「篇十」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斗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找出下列句中加粗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结庐在人境(建造)问君何能尔(这样,如此)

B、心远地自偏(偏僻)采菊东篱下(篱笆)

C、山气日夕佳(傍晚)飞鸟相与迷(结伴)

I)、此中有真意(真心实意)欲辨」忘言(辨别)

2、选出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第一、二句以平易的语言直接道出作者对幽美平静的田园的喜爱,对车马

喧嚣的官场的厌倦。

B、三、四句采用问话的形式,借饮酒人之间的对话来表现作者对超尘脱俗境

界的追求。

C、五至八句描写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