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学习教案_第1页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学习教案_第2页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学习教案_第3页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学习教案_第4页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学习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冷热和温度

【教学目标】

1.知道温度的概念;知道在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下降是有规律的。

2.学会测量水温的方法;能够收集数据并发现热水变凉过程中的温度下降规律。

3.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体会到科学探究的快乐。愿意并懂得和同学合作

学习。

【教学重点】

学会测量水温的方法。

【教学难点】

知道在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下降是有规律的。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记录表。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建立温度的概念

1.出示一杯冷水、一杯温水和一杯热水。

2.两位学生演示:将两手的食指分别插入冷水杯和热水杯,5秒钟后,再同时

插入温水杯。学生感受到:同样的杯水有两种不同的感觉光凭自己的感觉不能准

确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

3.讲解: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温度计可以准确的测定出物体的温度。(冷热

与温度)

二、实验探究

(一)学习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1.学生尝试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同时思考:如何使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在测量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2.交流:测量过程中要注意的事项:

(1)液泡浸在水中,不碰杯壁;(浸)

(2)液注变化稳定后观察温度;(等)

(3)观察温度要水平观察;(平)

(4)学习读出温度计的度数。(读)

3.谁根据老师板书上的四个字说测量过程中要注意什么?学生动手测量温度

(二)预测水的温度变化

1.提问:热水放的时间长了会怎样?如果隔相同的时间测量一次热水的温度,

你认为热水变凉的过程是怎样的呢?温度的下降会有规律吗?如果有规律,可能

是什么样的规律?

2.学生的猜想可能有:

第一种可能性,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变化是有规律的。

(1)呈现先快后慢的趋势;

(2)呈现先慢后快的趋势;

(3)温度均匀下降。

第二种可能性,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变化没有规律。

(三)制定热水变凉的研究计划

1.讨论:怎么才能做好这个实验?

2.在讨论中明确学生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需要哪些材料:(温度计、铁架台、杯子、热水、记录纸、计时器)

(2)需要观察什么?无录什么?

(3)怎样记录?从什么时候开始记?隔多长时间记录?

(4)小组内每个成员的任务是什么?(拿温度计、读数、计时(教师统一计时)、

记录各有分工,每人都要找到自己的角色)

(5)合作学习是科学探究的常用学习方法,每个组员都要承担各自的角色,小

组中每个人都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个体作用。

3.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温度计不离开水要精神集中,要注意老师的计时,观察

员要注意观察,记录员要负责做好记录,绘图员要做好绘图描点,监督员要做

好监督。

(四)小组研究,收集数据

1.学生取热水和记录表;

2.学生进行测量并记录,教师注意巡视。

(五)作热水变凉的曲线图,并学习分析数据

1.选择一组记录表,部述:记录表有时不能很明显的看出变化规律,我们可以

用一条曲线图来表示温度的变化,这样的图就叫做曲线图。

2.讲解曲线图的作法。

横轴表示时间,竖轴表示温度,教师示范作出曲线图。

①描点;②连线。

3.学生作曲线图。

(1)学生根据各自的表格作出曲线图。

(2)分析曲线图,研究温度变化的规律。

(3)讨论:温度是怎样变化的?

4.把各组的曲线图贴在黑板上,作下面的比较:

(1)刚开始的温度一样吗?最后的温度一样吗?

(2)从曲线变化,你可以看出什么规律?

(3)各组的曲线的弯度一样吗?造成不一样的原因是什么?

5.小结发现:

(1)温度是随着时间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的;

(2)温度下降呈现先快后慢的规律。

6.也可以利用学生生活中接触到的曲线图来帮助学生认识到曲线图的作用,如

股市大盘的曲线图。

三、拓展

1.再次预测:如果继续观测下去,温度会怎样变化?是否一直这样降下去呢?

会降到多少呢?水温究竟下降到多少度?

【板书设计】

1.冷热和温度

’单位℃读作:摄氏度

温度计<

〔使用四注意

2.热的传递

【教学目标】

1.知道热总是从温度高的地方向温度低的地方传递,知道传导、对流、辐射是

热的三种传递方式。

2.会做固体热传导的实验,能正确使用酒精灯。

3.愿意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有关热传递的现象。

【教学重点】

认识热的三种传递形式。

【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酒精灯。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记录表。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铝勺.

2.提出问题:这是一支生活中常见的铝勺,我要把它放入热水里,你预测一下,

过一会,露在热水的外面的另一端会怎样?

3.为什么另一端勺柄会变热呢?

4.热在铝勺中是怎样芍递的?

5.我们今天来研究热的传递。(板书课题)

二、实验观察,研究热传递

(一)研究热在固体中的传递

1.观察热在金属棒中的传递

(1)出示实验装置

①教师介绍:用沾满竹签的金属棒来研究。

②提问:用酒精灯加热金属棒的一端,请预测,金属棒上竹签掉落的顺序是怎样

的?

③学生预测。

(2)出示活动记录

①根据记录要求用箭头画出热传递的方向;用序号标出竹签掉落的顺序。

②教师讲解实验注意事项:实验观察中。脸不要靠近酒精灯的火焰,注意安静观

察。

(3)学生实验并记录

(4)汇报

教师小结:我们之前的假设和实验现象是否一致呢?通过实验发现我们的假设是

成立的。

热从加热点向金属棒的另一端传递。

2.观察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

(1)提问:热在金属棒上是从加热点向另一端传递的。那么热在金属片上又会

怎样传递呢?

(2)出示实验材料

①提问:当加热金属片的一角时,热传递的方向是怎样的?

②学生预测

(3)要求:实验观察中用箭头画出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方向。

(4)学生实验、记录、评价。

3.提升:把两次实睑的活动记录放到一起对比看看,从两次实验中观察到的现

象有没有发现什么共同点?

①学生分析

②小结:热在固体中都是从加热点向另一端或者是周围传递的,也就是从温度高

的地方向温度低的地方传递,这样的传热方式叫热传导。(板书:温度高一一温度

低)

(二)研究热在液体中的传递

1.提问:刚才研究的是热在像金属棒和金属片这样的固体中是怎样传递的,那

么热在像水这样的液体中又是怎样传递的呢?

2.出示实验材料

这是一只装有水的U形管。预测:加热U形管的底部时水受热后,热向哪个方

向传递?

学生预测

3.教师演示实验

4.学生汇报

5.小结:液体受热上升、遇冷下降,使冷热液体相互混合,这种传热方式称为“热

对流〃。

6.教师介绍:热在气体中的传递方式也在液体中一样,都是通过对流的形式传

递。

(三)了解热辐射

1.提问:回忆在炎热夏季里,物体摸起来为什么会烫手?这些热来自哪里?又

是怎样传递给物体的呢?

2.讲述:太阳的热传递到地面上来,显然不是我们已经认识的两种热传递方式。

其实,太阳及生产环境中的热源均能产生大量的热,这样的热传递就叫辐射。

3.生活中有哪些热辐射的现象呢?

三、联系实际,巩固应用

1.出示教材中的热传递方式图,提问:在这种图中有哪些热传递的方式呢?

2.学生讨论交流。

K设计意图:对本课学习内容的回顾,加深理解,

四、评测练习

一、填空

1.使用酒精灯时,把被加热物体放在火焰中温度最高的()部分加热。

2.用完酒精灯后熄灭时,用()自右上方斜向盖灭火焰。

二、连线

请将下列现象和热传递的形式用线连起来

把手放到暖气上,冰凉的手逐渐变得温暖热对流

夏天烈日下,许多物体摸起来烫手热传导

【板书设计】

2.热的传递

温度高一►温度低r热传导(固体)

<热对流(液体、气体)

、热辐射

3.加热和冷却

【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做实验进行观察,认识到加热和冷却可以改变物体的形态。

2.能够通过实验,认混到物体的热胀冷缩体积发生变化现象。

3.在研究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快乐,理解科学技术是经过反复试验和不断完

善进步的。

4.能够用热胀冷缩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5.能正确的运用各种实验中的实验器材,并且能够自主的设计空气的热胀冷缩

的实验。

【教学重点】

认识到加热和冷却会导致物体的体积发生变化。(固体、液体、气体都具有热胀

冷缩的性质。)

【教学难点】

设计气体的热胀冷缩实验。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记录表。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认识物体的形态变化

1.(出示各种各样的蜡烛)问:这些都是什么?

2.大家想不想自己做一个蜡烛?怎么做呢?谁能猜一猜?

3.到底怎么做呢?请大家睁大眼睛看一看。(观察蜡块)

4.学生实验

5.提问:谁注意到蜡加热和冷却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多角度措述)

6.总结:蜡加热时从固体状态变成液体状态,冷却后又从液体状态变成固体状

态,我们称之为形态的变化。由此可见,加热和冷却会对蜡的形态产生影响。

追问:还有哪些物体加热和冷却后会产生和蜡相似的变化?(巧克力、荤油、巧

克力、棒棒冰……)

补充:当二氧化碳气体在温度很低时,它会变成一种叫做干冰的固体。干冰在室

温时又会变回到气体状态。

7.这些事例和实验说明:加热和冷却对物体的形态会产生影响。除此之外,加

热和冷却还可能对物体产生哪些影响呢?(不要求回答)

二、认识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1.介绍:这只小瓶里装的是染成红色的水。

观察:如果把装有红墨水的小瓶放入热水中,液面有什么变化?

问:看到什么?往上升说明什么?

再把装有红墨水的小瓶放入冷水中。问:怎么又少了?

2.谁完整地解释一卜这个现象。(小组讨论,让几个学生概述)

总结:看来,加热和冷却对水的体积还会产生影响。红墨水在受热时,体积会膨

胀;冷却时,体积会缩小。这种现象叫做红墨水的热胀冷缩。

3.看来,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么,其他液体会不会热胀冷缩呢?

学生实验:分组利用白醋、酱油、酒精受热冷却时,观察液面的变化。

汇报实验结果。

总结:看来这些液体在受热时,体积都会膨胀;冷却时,体积都会缩小U

三、认识固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1.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么我们常见的固体呢,会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吗?

老师有一只铜球。想一想:把这只铜球加热,铜球的体积会怎样?

学生猜测

2.你看到了吗?看不出铜球受热膨胀怎么办?

3.(加个铁圈)为什么用铁圈来判断?

4.放入冷水,试试能不能又能通过?

5.说明什么?谁能完整地解释一下铜球加热冷却后发生的现象。

总结:看来,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只不过有的明显,有的不明显。像铜球

我们就要借助一个物体来判断。

四、认识气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1.我们周围的空气受热后,体积会不会膨胀;冷却后,体积会不会缩小呢?

2.能看到空气热胀冷缩了吗?怎样使看不见的热胀冷缩看得见呢?

这个实验难在哪里?(空气在哪里?怎样使它跑不掉?)

老师准备了几组材料。(介绍3组材料)

3.能不能利用这些材料设计实验,证明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4.小组讨论:(重点讨论:怎样使空气跑不掉?怎样判断空气是否热胀冷缩?)

讨论实验设计。

5.学生实验、汇报结果。

总结:看来空气的确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五、总结提升

1.通过今天我们的动手、动脑,我们得到了什么结论?

板书:液体、固体、气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真的是这样吗?水在冬天的时候变成了冰,冰的体积变大了?

介绍:其实水在4摄氏度以卜体积是热缩冷胀的。所以是绝大多数液体、固体、

气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3.在生产、生活中,人们可以通过加热和冷却做哪些事情呢?选择一幅图来说

一说。

4.只要你认真观察生活中的现象,你也会有更多的发现,说不定你的发现会为

人们所用。

【板书设计】

3.加热和冷却

形态变化:固体液体固体

体积变化:膨胀缩小

(固体、液体、气体)(热胀冷缩)

4.吸热和散热

【教学目标】

1.知道不同物体吸热和散热的性能是不同的;深色的物体比浅色的物体吸热、

散热快。

2.能够进行不同物体吸热和散热性能的对比实验;并设计、完成物体颜色对吸

热和散热性能影响的实验。

3.能用物体吸热、散热的规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4.意识到结论需要数据来验证,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并意识到身边的许多现

象蕴含着科学道理,愿意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点】

认识到不同物质、同质不同色物质的散热和吸热性能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

做好水和油吸热、散热性能的对比实验。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油、水、烧杯、酒精灯、三角架、石棉网、铁架台、温度计等;温度

计、同样大小黑纸罩的杯子和白纸罩的杯子。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随着天气越来越热,人们的衣服颜色逐渐变成浅色,你想知道这

是什么原因吗?今天我们来研究不同物体的吸热和散热现象,好吗?

二、学习新课

(一)研究水和油的吸热和散热性能

1.质疑:我们都知道,给物体加热,物体的温度会升高;停止加热,物体的温

度会降低。那么,如果我们同时给相同重量的水和油加相同的热,它们温度升高

的速度会一样吗?如果同时停止加热,它们的降温速度会一样吗?

2.学生预测。

3.实验一:我们怎样设计实验证明?实验中应注意什么?

(1)学生设计实验。(教师要提示学生注意安全)

(2)师生共同实验,做好实验记录。

①同时加热等重量的水和油6分钟,每隔1分钟测量并记录水和油的温度。加热

时的温度变化②停止加热后,每隔一分钟测量并记录水和油的温度,也测量6

分钟。停止加热后的温度变化③学生根据数据画出曲线图。

(3)实验小组讨论与小结:通过这组对比实验,你能得出油和水吸热和散热的

规律吗?

(4)实验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5)小结:在获得相同热量的情况下,油的升温速度比水快;在同时停止加热

的情况下,油的将温速度比水快。也就是说,不同物质的物体吸热和散热性能是

不同的。

(-)探究不同颜色、同种物质的吸热与散热性能

1.提问:不同颜色的同种物质吸热、散热的性能一样吗?

2.学生猜测,提出自己的观点。

3.提问:怎样设计实验证明?

4.学生提出假设并设计实验。

5.学生交流探究方案,修改完善。

6.学生分组实验。

7.学生汇报数据,交流观察到的现象。

8.师生共同总结:同一物质,深色升温快,降温也快;浅色升温慢,降温也慢。

(三)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吸热、散热现象

1.谈话:我们通过实验证明:不同物质的吸热、散热的性能不一样的;不司颜

色的同一种物质的吸热、散热的性能也是不一样的。那么,你知道生活中哪些地

方要吸热、哪些地方要散热?人们是怎样做的?

2.学生展开讨论、交流。

三、你能用今天所学知识解决下面问题吗

1.观察教材中的插图,思考这些现象与物体的吸热、散热性能有什么关系?

2.学生讨论交流。

3.小结:冰箱后面的散热板漆成黑色是因为深色物体的散热性能更好;沙漠地

区的人们常穿的白色长袍吸热性能差,而且宽大的长袍中可形成气体对流,因此

会使人感觉凉爽;海水和沙的吸热性能不同,在相同的光照下,沙升温快,海水

升温慢,所以水中凉快,而沙滩温度高。

四、总结

1.油的吸热和散热性能比水快,同种物质,颜色深的吸热和散热性能比颜色浅

的快。

2.不同物质、不同颜色的同一种物质的吸热和散热性能是不一样的。

5.水在加热和冷却后

【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霜和雾的模拟实验了解霜、雾的形成原因,能够通过雨的模拟实验

了解雨的成因,能够通过实验了解水结冰的条件。

2.知道云、雾、雨、露、雪、冰、雹是大自然中水的多姿多彩的化身,知道雨、

霜、雾的成因,知道水会在一定条件下结冰,成为固体。

3.愿意欣赏自然界水味的美丽,愿意通过一些实验了解大自然的奥秘、,体会到

自然界神奇的变化。

【教学重点】

了解水的三态变化条件。

【教学难点】

做雾、雨、霜的模拟实验。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记录表。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认识大自然中多姿多彩的水体

1.提问:水是生命之源,大自然中存在着不同形态的水。你见过哪些形态的水?

2.学生回答问题。

3.教师出示课件,指导学生认识各种美丽的水体。

4.小结:云、雾、雨、露、雪、冰、雹以及我们看不见的水蒸气是大自然中水

的多姿多彩的化身。

二、提出要研究的有关水的问题

1.提问:关于水,你想研究哪些方面的问题呢?

2.学生讨论汇报,教师引导到水的变化问题上来,问:你知道雨、霜、雾是怎

样形成的吗?这节课我们就通过模拟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三、出示导学提纲

1.做雨形成的模拟实险。玻璃片上是否有水珠?把玻璃片立起来有什么现象?

2.做霜形成的模拟实验。易拉罐外是否有霜出现?试管里的水结冰时,温度是

多少?

3.做雾形成的模拟实验。把一支冰棒放在装有温水(不冒热气)的杯口上,有

什么现象?

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