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试述亚里士多德、中世纪的圣托马斯、约翰•洛克对私人财产权的不同
论证,并将之与现代产权经济学派的观点进行比较。
(一)亚里士多德
关于私有财产问题,亚氏不仅批判了柏拉图的财产公有主见,他在这一问题上的观点就
是,财产“私有公用”,因此亚里士多德是主见私有制的。
亚里士多德的私人财产观是建立在肯定的财产观的基础之上的,他的私人财产观,实际
上是在反对柏拉图的财产公有制的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他不赞成财产共有制,而主见实行
财产私有,但同时提倡通过道德力气促进社会实行财物公用。他从个人对自身利益的倾向性
动身,得出私有制比公有制更为优越的结论,这是对柏拉图思想的超越。
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的公有制提出了几点批判:
(1)首先,他认为私有制是符合人的天性的一种制度,它比财产公有给人带来的欢快更
多,并借此合理地区分了自爱和自私
(2)其次,财产公有会引起极大的纠纷,财产私有天仅会使人们和平相处,而且经济效
率将得到提高。
(3)更进一步看,财产公有不仅不能毁灭人们的私有观念,强化城邦公利,反而会使人
们对城邦的公共事业摸不关怀。
(4)再次,财产公有将使两种值得赞扬的德性消逝,即对“妇女的克制”和“在财
产方面的慷慨”,而实行私有制则有机会实现这些美德。
(5)最终,亚里士多德以历史阅历为论据证明白财产公有的不现实性。
但是,他的理论也有较大的缺陷,他没有充分生疏到私有制对人类社会的负面影响,同
时,以人的欢快和慷慨来说明私有制的优越性也是荒谬的。
(二)圣托马斯
他主见处理经济关系的基本原则应当遵循正义,即安排的正义与交换的正义。他把财宝
分成两种,即自然财宝和人为财宝。他一方面歌颂了私有财产的优越性,认为私有财产制度
是一种有效率的制度;财产的全部权属于私人,但使用权属于众人,全部权者对财产起监护
作用,有责任通过慈善等途径将财产转移他人使用;获得财产权的条件为占有和劳动。另一
方面乂土见将财产的全部权和私有权分开,代表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
(三)约翰•洛克
洛克认为财产权利是一切权利的基础和核心,并且把个人财产权看作是由于人的劳动导
致拥有的自然权利,任何人都不能剥夺他人经过劳动获得的这种权利。依据洛克的财产权理
论,对财产权的爱护就是对人的劳动的爱护,既然人的劳动由人的自由和其劳动器官所打算,
并且拥有对于劳动产品的使用权,那即是说,这是对人的最根本的爱护!
其中财产权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1)在社会物资丰富,消费者很少的条件下,自然物的某些部分成为人的私有财产并
不需要经过全体世人的明确协议。
(2)使自然共有物转化为私人财产的因素是劳动,由劳动建立起来的私人产权,不但
不会削减,反而会增加人类的共同积累。
(3)对于私有财产的限制,洛克认为劳动者对其自身的财产权必需以生活需要为限制,
但是该理论一旦涉及到货币就变得不现实了。
(四)现代产权经济学派
现代产权经济学派建立在六个基本假设前提下:
一、“经济人”人格假设;二、“资源稀缺性”假设;三、“不确定性”和“简单性”假
设;四、“非完全竞争”的市场假设;五、“有限理性”假设;六、“交易费用为正”的基本
假设。
现代产权理论基本观点是,现实经济中,市场经济往往存在“外部性问题”,市场机制本身
存在着缺陷。现代产权理论认为外部性的产生是由于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的不相等,即社会
成本大于私人成本,从而导致了社会福利的损失或低效。因此在市场的运行过程中,产权界
定和合理配置占有重要地位。现代产权理论认为能够有效实现外部性内在化的产权制度支配
是有效率的产权形式。私有产权就是将资源的支配、使用与转让以及收入的享用权界定给•
个特定的人,他可以不受任何约束、实行任何一种他认为合适的方式来支配、使用或者转让
这些资源。在私有产权下,收益和成本都是由全部者担当的,这种收益和成本的对称性消退
了公有产权之下的外部性,保证了激励机制的有效性。依据标准产权理论的规律,只有私有
产权才是边界清楚、最有效率的产权形式。由于私有产权形式下收益权和把握权的有机结合
能够产生有效的激励机制。
2.请分别以“经济学基本问题”和“经济人假设”为规律起点,阐
述经济学说从古典、新古典到当代主流经济学的进展。
经济人假设的基本观点
①职工基本上都是受经济性刺激物的激励的,不管是什么事情,只要能向他们供应最大的
经济收益,他们就会去干,
②由于经济性刺激物在组织的把握之下,所以员工的本质是1种被动的因素,要受组织的
左右、驱使和把握。
③感情,按其定义来说,是非理性的,因此必需加以防范,以免干扰人们对自己利害的理
性权衡。
④组织的设计方式要能够中和并把握人们的感情,即要把握住人们的那些无法估计的品质
二、经济学的三个基本问题
与人类无限的欲望比较起来,资源总是具有稀缺性,不行能满足无限的欲望,这一基本冲突
打算了经济学必需关注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生产什么?
其次、如何生产?
第三、为谁生产?
(一)经济人假说的进展
古典经济学时期:
“经济人”思想的萌芽最初始于重商主义者。但是,比较完整地、系统地阐述“经济人”思
想,并把它作为经济学理论基础和规律起点的,一般公认是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亚当-斯
密。他第一次把个人谋求自身利益的动机和行为系统地、清楚地纳入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中,
以“经济人”假定作为其思想的立足点,阐明白国民财宝增长和经济自由思想的内在关联,
从而奠定了“经济人”假定思路的基础。
其后,追随斯密的古典经济学家如萨伊、李嘉图、马尔萨斯、麦克库勒赫等几乎都把自利
原则作为人类行为的根本动机,同时强调自由放任是实现自利的必要条件。
总的说来,古典经济学家们在证明经济人这一假说时,照旧是从道德的功利主义方面来为
“经济人”立论,这表明他们仍未摆脱传统的道德行为推断的束缚。
新古典时期:
到了新古典经济学时期,“经济人”则渐渐脱下功利主义道德学说这层外衣,旗帜鲜亮地以
个人私利作为关注的焦点,完全切断了“经济人”与道德伦理的关系,经济人日趋被抽象为
数学晶体式的理性经济人。
边际革命的三位奠基人杰文斯、门格尔、瓦尔拉斯对传统的古典经济学持批判态度,试图以
一种新的方法和理论改造并重建理论经济学。他们以心理分析来说明经济现象,以经济人最
终如何获得最大效用或最大满足为争辩对象,把争辩范围限定在资源的合理使用或最优配
置的领域之内,把经济学改造成为以消费、交换、生产及安排为序的理论体系。。由此,经
济学开头了对经济人假设进行数学形式化处理的新历程。
当代经济学:
“新政治经济学运动”。以贝克尔、布坎南、诺思等人为代表的“新政治经济学家”对人类
行为的分析从经济领域演进到非经济领域,将“经济人"假设进展到“新经济人”阶段。。
贝克尔运用“经济人”假设分析了人类全部行为,以布坎南为代表的公共选择学派的理论模
型的基点是把“经济人”假设扩大到政治领域,把人类在经济领域和政治领域中的行为纳入
一个统一的“经济人”的分析模式,诺思的制度变迁理论表明:制度变迁与技术进步具有相
像性,即推动制度变迁和技术进步的行为主体都是追求收益最大化。
古典经济学古典经济学又称古典政治经济学、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是指大约从
1750-1875年这一段政治经济学创立时期内的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外的全部的政治
经济学。①
争辩对象:
古典经济学着重经济总量争辩,这涉及到经济增长、国际贸易、货币经济和财政问题等方面,
他关怀的是国家经济问题,
理论核心:
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核心是经济增长产生于资本积累和劳动分工相互作用的思想,即资本积累
进一步推动了生产专业化和劳动分工的进展,而劳动分工反过来通过提高总产出访得社会可
生产更多的资本枳累,让资本流向最有效率的生产领域,就会形成这种进展的良性循环。
因此占典经济学好像是想告知人们,服从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保持资本积累的良性循环,会
更好地促进经济增长。但他们又看到劳动分工是受条件约束的,资本的积累会使现有的劳动
分工以更大的规模消灭,并表现出工资的随之上涨,而劳动分工的进展却不易实现,这将使
资本积累受到劳动分工进展跟不上的影响。
新古典经济学
新古典经济学,经济学的系统性进展源自亚当•斯密,中经大卫•李嘉图、西斯蒙第、穆勒、
萨伊等,渐渐形成了一个经典的经济学理论体系,这就是古典经济学
(ClassicalEconomics)(>在20世纪以后,经济学历经了张伯伦革命、凯恩斯革命和理性预期革
命等三次大的革命性变革,形成了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这个框架
被称为新古典经济学(NeoclassicalEconomics),以区分于从前的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
集中而充分地反映了经济学过去100年间的争辩成果和进展特征,它在争辩方法上更留意证
伪主义的普遍化、假定条件的多样化、分析工具的数理化、争辩领域的非经济化、案例使用
的经典化、学科交叉的边缘化。
张伯伦革命接弃了古典经济学把竞争作为普遍现象,把垄断看作个别例外的传统假定,它科
学地指出,完全竞争与完全垄断是两种极端状况,更多的是处在两种极端之间的垄断竞争或
不完全竞争的市场模式。他们运用边际分析法,分析了垄断竞争的成因、均衡条件、福利效
应等,从而完成了微观经济的革命。
凯恩斯革命使得经济学在分析方法上实现了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的分野,从而在理论体系上
划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
新古典经济学图形
学,而凯恩斯则成为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开山鼻祖。凯恩斯完成理论创新包括:从根本上推翻
了占典经济学关于充分就业均衡的假定及其理论基础萨伊定律,他科学地指出,在通常状况
下,总供应与总需求的均衡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导致非自愿失业和小于充分就业均衡的
根源在于有效需求不足,而有效需求不足的缘由又在于消费倾向、机敏偏好和对资本相来收
益的预期这三个基本因素,据此凯恩斯提出的“需求管理”政策建议强调,政府须实行财政
政策增加投资,刺激经济,弥补私人市场的有效需求不足,从而实现充分就业,消退产生失
业与危机的基础。
理性预期革命以卢卡斯为代表,乂称“卢卡斯批判”。它开启了微、宏经济学相互融合的进
程。演绎规律是,货币对产量等经济变量具有重要影响:•方面货币供应的变化可以导致货
币存量的随机变动,并由此引起经济波动;另一方面由于经济的这种波动是通过总需求
曲线完成的,所以,货币供应的变化将导致总需求的变化,而总需求的变化又将导致经济波
动。所以他们科学地指出,从货币政策的角度看,政府干预经济的宏观经济政策是无效的,
因而不仅存在市场失灵,也存在政府失灵。
现代主流经济学
主流经济学是指肯定时期和地理范围内,在各种相互竞争的经济学说中居于主导和支配地位
的某种理论或学说。其主导地位或者表现为它在经济学术界得到大多数经济学家认可和赞
同,或者是作为官方做出经济决策和制定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石,或者二者兼而有之
人性假设是经济学的根基,是其理论开放的前提和起点。加里•贝克尔将最大化行为、市
场均衡和偏好稳定的综合假定及其不折不扣地运用看作构成现代经济分析的核心,汪丁丁更
以理性选择和实证主义的合取式来界定现代经济学。其中的最大化行为、偏好稳定和理性
选择等都是现代主流经济学对人性的描述,也表达了类似的意思:人是自利的,是在稳定
地、理性地在约束条件下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对于这些假设,现代主流经济学认为,这就
是人性中最主要的、本质的部分,而其他行为,如利他、非理性行为等,要么是非本质的、
次要的,要么不属于经济学争辩的范围。本文认为,这些假设试图解决人类经济行为中三个
相互联系的问题:(1)利己还是利他,这是解决为谁而行动的目标问题;(2)理性还是非理
性,这是解决如何行动的手段问题;(3)最大化还是满足,这是解决行动的程度问题。作为现
代主流经济学的争辩前提和起点,这些假设既为现代由流经济学建立精致严谨的理论体
系、撮得“社会科学的皇冠”的美誉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受到了来自经济学内外的
各种批判。由于人性假设背后隐蔽的是对经济学本身及其结构、争辩方法乃至哲学基砒的考
虑,因此,全面评价这些假设,不仅要厘清这些假设及相关批判的实质含义,更有必要去考察
隐蔽在这些假设及相关批判背后的哲学观念。
主流经济学家首先忽视了与大众沟通的方式,不应盲目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我们知道,在
西方,主流经济学引以为豪的有像萨缪尔森、弗里德曼这样能同一般民众沟通的大家。而从
这次民众对主流经济学的态度看来,中国的主流经济学要深化人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当老
百姓听到诸如“腐败能够增进效率”、“看到城市交通拥挤时,我就感到欣慰了”之类的言语,
不是人人都能理解其中的“思想”的。
其次,主流经济学忽视了公正。
当英国经济学家琼-罗宾逊夫人风趣地说“经济学节省了爱”时,我想她指向的是西方主流
经济学。主流经济学被认为是一门实证的科学,但其隘交的价值推断标准是清楚的,即以效
率为最高、甚至是唯一的标准。而在社会生活的绝大多数领域,自由竞争是达到最高效率的
保障,因此,主流经济学木质上是一种崇尚优胜劣汰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这样,对效率的无
限推崇使得主流经济学在相当大程度上忽视了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忽视了公正。在大众看来,
主流经济学体现了一种嫌贫爱富的规律,好像总是站在既得利益者立场上的。
再次,主流经济学失去大众的另一缘由源于经济学争辩的层次更加具现实性。
在这次争辩中,社会学、历史学、法学等领域的学者更多地走向了主流经济学的对立面,这
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是由各个学科争辩的层次不同而造成的。经济学之所以是一门兄学,缘由
之一是经济学是更加务实的学科,更多地着眼于当前条件下的现实问题,反对做远离现实的
批判。这在整个社会科学的争辩中属于较低的层次。在其他学科在较高层次上对现实提出各
种批判时,主流经济学家要说的是,现阶段只能达到这种次优状态,抱负状态只能渐进地实
现。
最终,主流经济学引起大众不满有其客观的•面。
中国改革前20年基本上可以用增量改革来描述,这一阶段的特征是体制内的人不受损,体
制外的人福利增加,从而但改革较少有失利者,几近于经济学中没有受损者的“帕累托改进二
此时,改革较为顺当,反对主流经济学也缺乏现实的理由和群众基础,从而使主流经济学理
论得以大量深化地传播。而进入90年月后期,改革深化到了存量调整阶段,这样消灭了大
量的利益受损者,在没有得到应得的、起码的补偿的状况下,他们放大了发自主流经济学的
声音。
3.试述经济学史上价值论的进展,并说明主观价值论的分化。
答:(一)
17、18世纪的欧洲处于国家间激烈竞争和商业活动快速拓展的时期,各国在竞争中的地位最
终取决于经济实力,因此,积累财宝成为各国的共同目标。在为国家(或国王)增加财宝的
名义下,以财宝为争辩对象的资产阶级经济思想纷纷涌现。这些早期经济思想面临三个基
本问题:什么是财宝?财宝从哪里来?财宝如何衡量?重商主义做出了回答,并以此开启
了经济争辩的道路。
早期重商主义由一些跨国商人以小册子的形式提出了直观的财宝论。他们认为财宝就是作为
国际通用货币的贵金属,国家的财宝来自于贵金属的净流入,黄金的数量自然成为财宝衡
量的标准。由此提出片面强调出口,限制黄金流出的政策主见。早期重商主义之后,更
多人开头脱离财宝直观的金属货币形式,生疏到交换中的财宝无非是吃、穿、住等物质条
件,是生产超出消费积累下来的剩余产品。对于财宝源县的回答也渐渐脱离了商人的视角,
不再归之于贱买贵卖,而是归之于自然或劳动,开头以国家拥有的人口(劳动力)或自然资
源禀赋来衡量一国的财宝。在比直观的金属货币论更进一步的诸多财宝论思想中,重农学
派的财宝论在理论形态上相对明确,与重商主义形成鲜亮对比。
在法国,重商主义政策导致了社会结构失调,农业凋敝,国力衰退,这促使法国人更深刻地
反思重商主义的经济思想,尤其是财宝观,为本国经济社会进展查找出路。在此过程中,
法国重农学派建立了新的财宝观。重农学派反对重商主义把货币本身当作财宝,认为货币
只是交换的媒介或工具,那些被人们需要且能够买卖的物品才是财宝;他们认为土地是财
宝的唯一源泉,社会新增的财宝的最初形式就是农业的纯产品;在对财宝的分析中,魁奈的
《经济表》以本国货币标价的纯产品度量国家的年增财宝及其流通。对有关财宝的三个基
本问题的回答体现了重商主义和重农学派经济思想的基本对立。
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其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从财宝论向价值论的转变。当形式
多样的能满足需要并能相互交换的物品取代金属货币成为财宝的内容以后,对财宝问题的
生疏客观上需要从千差万别的物品中抽象出单一的财宝性质。古希腊哲学的抽象思维为这
一需要供应了生疏方法。喈助于古希腊的抽象思维方法,配第、洛克、坎蒂隆、魁奈、
加利安尼和孔狄亚克等人在新的社会条件下进展了古希腊哲学中的价值思想片断,对财宝
的争辩脱离了表面的物质形态,开头探究其抽象的经济性质(客观的或主观的)。“价值”
一词就用于指代使物品成为财宝的经济性质,对财宝的争辩渐渐转移到“价值”的名义下进
行。最终,亚当•斯密建立起第一个相对完整的价值论,尽管其争辩对象是财宝,但基本
概念是“价值以价值论为基础,斯密的政治经济理论具备了相对统•的规律体系,形成了
独立的政治经济学学科。
(-)
主观价值观念,即效用价值的思想早已有之,在近代大致与劳动价值思想同时消灭。边沁
的功利原理和自利原理,是主观价值论的哲学基础。17世纪英国的巴尔本就认为商品价值
是由效用打算。18世纪中叶,瑞士数学家伯努里提出边际效用和边际效用递减的思想。意
大利有名思想家加里安尼于1750年在《商业与管理》口,从物品的稀缺性论述效用,他认
为效用随物品的稀缺性而变化,稀缺的物品往往具有最大的效用,为边际分析开了先河。西
尼尔则从供求关系的角度来考察效用,把效用归结为人的主观感受,效用的大小取决于商品
供求关系,效用随供应的增加而削减。意大利经济学家孔迪亚克在1778年出版的《谈商业
与政府关系》一书中,就提出了效用价值观,他认为价值是经济学的中心问题,而效用则
是价值的源泉。孔迪亚克所谓的效用是消费者基于商品消费所得的满足感而赐予商品的主观
属性。可以说孔迪亚克是主观效用价值论的开山鼻祖,孔迪亚克的这种经济思想快速地传
播到法、德、英等国,并得以深化和进展。.聿农学派的杜尔哥和法国经济学家萨伊都在不
同程度上把价值看成人们对产品效用的主观评价。
不过,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30年月,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古典经济学占支配地位,
效用价值论仅缓慢进展。19世纪30年月以后,古典经济学的衰落为边际效用价值论的进
展供应了机会和刺激。英国的劳埃德被认为是明确以边际效用来说明价值打算的第一人。
爱尔兰的朗菲尔德提出了边际成本和边际需求的概念。法国的古诺较多使用了边际分析方
法,并且是数理经济学的鼻祖。德国的屠能也使用了边际分析法,并对马歇尔产生重大影响。
戈森被视为边际学派的直接先驱者。他1854年发表的《人类关系法则及人类行为规范》
中提出了“戈森定律”,即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和效用最大化规律(边际效用相等规律),为边
际效用学派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4、试阐述经济学说史上有效需求理论的演进,结合当代中国经济现
实评价有效需求理论的局限性并对供应侧改革提出自己的看法。
有效需求,是指商品的总供应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社会总需求。有效需求不
足,是由于货币购买力量不足,并由此导致了萧条。
有效需求原理的提出在19世纪20年月已消灭有效需求的概念。1820年,英国经济
学家马尔萨斯发表《政治经济学原理》,提出由于社会有效需求不足,资本主义存在产生经
济危机的可能。1936年,凯恩斯发表《就业、利息、货币通论》,重提有效需求不足,并建
立起比较完整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这一原理是凯恩斯就业理论的动身点,是凯恩斯理论的
核心。也被誉为西方经济理论的“凯恩斯革命”。凯恩斯经济学的核心是就业理论,而就业
理论的规律起点是有效需求。凯恩斯认为,企业雇佣肯定的就业量,总要求达到一个最低的
预期收益,即收回成本和取得最低利润。这就是企业对这个就业量所生产的全部商品拟索取
的价格。从全社会来看,这就是商品的总供应价格。为了促使总需求与总供应在充分就业的
水平上实现均衡。
有效需求原理的主要内容
总就业量打算于总需求;失业是由于总需求不足造成的。由于总需求不足,商品滞销;存货
充实,引起生产缩减;解雇工人,造成失业。当就业增加时,收入也增加。社会实际收入增
加时,消费也增加。但后者增加不如前者增加那么多,这就使两者之间消灭一个差额。总需
求由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两者组成。因此,要有足够的需求来支持就业的增长,就必需增加
真实投资来填补收入与这一收入所打算的消费需求之间的差额。换言之,在消费需求己定的
状况下,除非投资增加,人为地增加社会需求,否则就业是无法增加的。而中国的现状则是
有效需求不足。因此会消灭供大于求的说法。即便是人们的需求量尚未达到或者完全实现,
但由于存在着价格门槛因此也不会进行消费。由此导致的生产萎缩,经济下滑成就了中国如
此高的失业率。
评价有效需求理论
第一,凯恩斯作为垄断资本主义的辩护者,这一事实本身就打算其理论必定存在肯定的
局限性。凯恩斯更重视有需求中的投资需求,可能就是由于投资需求的增加可以增加资本家
的利润,或许投资需求的确较消费需求更能促进经济复苏,但这种可能确定是存在的。
其次,凯恩斯将有效需求不足归因于三条基本心理规律。其中,三大基本心理规律的共
同点是强调不确定性预期对经济主体的影响。从而可以推出有效需求不足的根源是不碓定性
预期。这种完全依靠于主观心理因素来分析有效需求,从而解释经济萧条的方法本身就带有
不确定性,显得有点肤浅。当然我们不得不承认人们的主观心理的确对经济运行会产生肯定
影响。由此建立的有效需求的豪华大厦是基于不稳定根基的,注定是不够稳固的。有效需求
不足必定还存在更为深层次的缘由。
第三,凯恩斯对投资需求不足不是消费需求不足的分析止于三条基本心理规律,即预期
的不确定性。预期是人们的主观推断,这种推断是基于人们生活和成长的客观因素。就像亚
洲人、非洲人和欧洲人一样,每个洲的人的价值观是不同的,这都受客观环境的影响。制度
因素在这些客观因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手术室消毒杀菌工作流程
- 重冶火法冶炼工内部技能考核试卷及答案
- 艺术疗法应用于学生心理危机措施
- 中高频炉工技能操作考核试卷及答案
- 综掘机司机作业指导书
- 造球工作业指导书
- 联碱结晶工抗压考核试卷及答案
- 2025年幼儿园后勤安全检查秋季计划
- 信息系统适配验证师作业指导书
- 2025年小学春季教研活动方案计划
- 工程质量管理存在问题及管理措施
- 2025秋湘科版(2024)一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
- 血压基础护理讲解
- Unit1单元复习课件人教版八年级英语上册
- 2025年全国企业员工全面质量管理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 胃镜基本知识课件
- 2025年专升本艺术概论考试模拟卷(艺术史论重点与艺术史研究方法探讨试题)
- 野外文物看护员管理制度
- 解读学习《住房租赁条例》培训课件(2025年9月15日起施行)
- 公路铣刨机转向桥关键结构疲劳寿命的深度剖析与精准预测
- 民事起诉状要素式(民间借贷纠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