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诉讼标的识别理论诉讼法说新方案的概念工具分析》3700字】_第1页
【《解决诉讼标的识别理论诉讼法说新方案的概念工具分析》3700字】_第2页
【《解决诉讼标的识别理论诉讼法说新方案的概念工具分析》3700字】_第3页
【《解决诉讼标的识别理论诉讼法说新方案的概念工具分析》3700字】_第4页
【《解决诉讼标的识别理论诉讼法说新方案的概念工具分析》3700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解决诉讼标的识别理论诉讼法说新方案的概念工具分析综 1 1 3 4 4 4在诉讼标的理论的发展进程中,除了诉讼法说,还有旧实体法说和新实体法说这两大重要学说。旧实体法说又被称为旧诉讼标的理论、传统诉讼标的理论,首倡者为德国的赫尔维希。这种学说认为,诉讼标的就是原告提出的实体法上的具体权利或者法律关系的主张,原则上以每项请求权及权利构成一个诉讼标的。当事人主张的请求权虽不同于实体请求权,但是却必须以实体法上的请求权为依据。1(2)理论优势①有利于法院裁判。根据旧实体法说,诉讼标的是原告提出的实体法上具体权利或者法律关系的主张,法院就只需对当事人特定的实体主张进行裁判。对于当事人没有主张的实体权利或法律关系,则不认为是诉讼标的,从而不再法院的审判范围以内。如此,则法院的审判权的范围更加明确、具体,也减少了法院在理论识别上的工作量。②便于双方当事人攻击与防御。在法院的诉讼过程中,当事人双方的辩论只1参见李祖军、蔡维力主编:《民事诉讼法学(第二版)》,重庆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2-84页。能限于诉讼标的,而诉讼标的是当事人争议的对象。按照传统的诉讼标的理论,诉讼标的是当事人在诉讼中主张的实体权利义务关系。如此,则双方当事人的攻击与防御的目标便只限于作为诉讼标的的、具体的实体权利义务关系。当事人无主张的实体权利义务关系,双方就无需作为攻击与防御的目标。可见在传统诉讼标的理论下,当事人攻击与防御的目标集中,当事人诉讼行为的实施一般能做到③既判力的客观范围明确。民事判决既判力的客观范围及于案件的诉讼标的。既判力客观范围的划定也必须以诉讼标的作为唯一依据。按照旧实体法说,法院是针对诉讼标的,即原告主张的具体的实体权利与义务关系进行裁判,因此法院裁判的效力也只能及于该特定的实体权利义务关系。由于实体法规定的请求权一般比较明确,判决既判力的客观范围是以实体请求权为基础,因此其也必然明确、具体,不易产生歧义。(3)理论缺陷旧实体法说虽然解决了诉讼标的理论的诸多问题,但是当面临实体法上的请求权竞合问题时,旧实体法说的缺陷便暴露无遗。例如,甲乘坐乙的汽车而致损害的诉讼中,甲受损害的事实同时构成了两个民事实体法律关系。一是合同法律关系;二是侵权法律关系。相应地,案件的诉讼标的也有两个。在这种情况下,当事人有可能对同一事件提出多个诉讼,使得该纠纷不能一次性解决。这些纠纷在实践汇总具体表现为:①增加当事人的诉累。由于诉讼标的是原告主张的实体权利义务关系,在请求权竞合的情况下,同一事件必然产生两个以上的诉讼标的。此时原告可能会就两个以上的诉讼标的先后向法院起诉,由于原告向法院提出的两个诉的诉讼标的不同。按照既判力客观范围的一般理论,原告的多次起诉并不为法律禁止。这种状况不仅造成被告重复应诉,增加了当事人的诉累,当事人的诉讼成本也因此增②增加法院的负担。在实体请求权竞合的情况下,本质上属于一个纠纷的诉讼,却允许当事人多次起诉,在增加当事人诉累的同时,必然伴随着法院审判程序的重复。增加了法院在解决民事纠纷时人、财、物的投入,加重法院的工作负③减损民事诉讼的功能。解决当事人之间的纠纷,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民事权益是民事诉讼的传统功能。但按传统的诉讼标的理论,在实体请求权竞合时,对于同一事件,一次诉讼却不能定分止争,当事人的实体权利也无法用一个判决予以确定。此种情况必然造成民事诉讼功能的减损。④导致矛盾的判决。由于在实体请求权竞合时,原告可以多次起诉,从而形成两个以上的独立的诉。而对于原告的每一个诉,法院都必须作出裁判,这样对同一事件就可能存在两个以上的判决。按照旧实体法说的指导,同一事件当事人起诉的诉讼标的不同,主张的实体法依据不同,法院只能根据当事人主张的实体法进行裁判。这样本质相同的同一案件,就可能产生较大差别的、甚至矛盾的裁判,违反法的统一。新实体法说同样起源于德国。在诉讼法说产生以后,受到大多数学者的拥戴,但也遭到了各种责难。第一,诉讼标的识别理论的诉讼法说使诉讼标的与实体请求权的关系存在一定的割裂,无法解释当事人适格、起诉要求等与实体法密切联系的诉讼问题。第二,请求权竞合问题是诉讼标的识别理论的核心问题,而诉讼法说没有触及实体法上的请求权竞合理论,因此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诉讼标的识别理论存在的问题。基于这两点批判,新实体法说应运而生,新实体法诞生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诉讼法说存在的问题。新实体法说主要修正了实体法上权利为标准特定诉讼标的的观点,而关于如何修正实体法上请求权的认识,学界存在多种观点。统合说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即将若干个实体法上权利统合为一个权利的学说。该说主张,当一个事实关系产生数个权利根据时,应当将数个请求权、形成权统合为一个请求权或形成权,而经这种统合后产生的一个请求权或形成权就是本案的诉讼标的。²但是,新实体法说目前尚处于形成之中,请求权竞合问题仍然没有通过目前的新实体法说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如当事人一方以一请求权起诉败诉时,他是否受禁止重复起诉的制约,不能以后一请求权再行起诉;在原告同时提出两个请求权时,法院应当如何审理等。总体而言,目前的新实体法说的意义还是只停留在2参见何文燕、廖永安主编:《民事诉讼法学专论》,湘潭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08页。1.请求权的概念是一种针对他人的意思力,即“要求与权利人相对的世人或特定人行为(作为或不作为)的权利”。第二种意义上的权利,是一 (即请求权)。因此这种权利主要是指支配上将权利分为了两个基本类型:第一种类型是要求他人行为的权利(主要是请求权),而另一种则是自己行为的权利(主要是支配权、形成权)。3而随着请求权特定人为特定行为(作为、不作为)的权利。4请求权系由基础权利而发生。依2.请求权竞合理论学说(1)请求权竞合的概念产生两个以上内容相同、请求目的相同的请求权的情况。53参见金可可:《论温德沙伊德的请求权概念》,载《比较法研究》2005年第3期,第112-121页。4王泽鉴著:《民法总则》,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01-102页。5参见王泽鉴著:《民法总则》,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02页。①法律竞合说法律竞合说,又称为法规竞合说。法律竞合说认为,在一个事实满足多个请求权构成要件,而导致出现多个请求权,但这些请求权的请求权目的相同的情况下,此时根本不是请求权的竞合,而是法规的竞合,事实上只有一个请求权存在。根据法律竞合说的看法,在法律竞合的情形下,各个竞合的法条之间,或存在一般法与特别法的关系,或存在补充规定与法条吸收的关系,或存在补充规定与法条吸收的关系,法院在具体适用法条的时候,需承担审查所涉及的数个法条之间的关系的义务,并选择适用其中最适合的法条,同时排除其他法条的适用。但是法律竞合说本身存在一定的不足。首先,侵权责任和契约责任的法律制度构建不同,将契约责任作为侵权责任的特别规定有牵强附会之嫌;其次,从保护被侵权人利益的角度出发,被害人若根据侵权责任请求赔偿,则其赔偿范围会大于违约责任所承担的赔偿范围。而若依法律竞合论的观点,若法官强令被害人更具契约法的规定主张债务不履行的损害赔偿,则对被害人的保护不够周全。②请求权竞合说请求权竞合说分为两种观点,请求权自由竞合说和请求权相互竞合说根据请求权自由竞合说的观点,在一个事实满足多个请求权构成要件,而导致出现多个请求权,但这些请求权的请求权目的相同的情况下,各个请求权相互独立,可以同时存在。对于这些竞合的请求权,当事人可选也可以就这些请求权全部主张,甚至可以将其中的请求权让与他人主张。但是,若其中一个请求权获得满足,则其他的请求权即随之消灭。请求权相互影响说认为,在请求权竞合中,当事人只可主张一个请求权,不得重复或同时主张复数的请求权。但是,为克服不同请求权在管辖法院、诉讼时效、证明负担、证明标准、赔偿范围等方面的差异给原告带来的不便和不公,允许不同的请求权之间可以相互影响。在主张契约上的请求权时,可以适用侵权法上的有关规定;在主张侵权法上的请求权时,也可以适用契约法上的有关规定。6参见陈荣宗著:《民事程序法与诉讼标的理论》,台湾58-68页;段厚省:《请求权竞合研究》,载《法学评论》第2005年第2期,第152-160页。③请求权规范竞合论德国学者拉伦茨提出,在同一事实符合侵权责任和债务不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