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苏州昆山市葛江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含答案)_第1页
江苏苏州昆山市葛江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含答案)_第2页
江苏苏州昆山市葛江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含答案)_第3页
江苏苏州昆山市葛江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含答案)_第4页
江苏苏州昆山市葛江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昆山市葛江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满分50分,时间50分钟)一、选择题(共24题,每题1分,共24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1.汉末以来,历四百年纷乱而分裂,政局动荡,民心思治。杨坚灭掉陈朝,结束南北分裂的局面,“天命在隋”已成为社会之心理。材料表明,隋的统一()A.充满了迷信色彩 B.导致了政局动荡 C.顺应了历史潮流 D.吸取了历史教训2.“大运河是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基础上开凿的。它利用了黄河南北水流的自然地形趋势,贯通了不同水系之间的水路交通”,由此可见大运河的建造智慧在于()A.无坝引水 B.造福千秋 C.自动灌溉 D.顺应自然3.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说:“综观国史,政体演进,约得三级:由封建而跻统一,一也;由宗室、外戚、军人所组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政府,二也;由士族门第再变而为科举竞选,三也。”其中“由士族门第再变而为科举竞选”指的是()A.秦朝的三公九卿制 B.汉朝的察举制 C.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 D.隋朝开始实行的科举制4.有学者指出,隋唐时期皇权再度高涨,统治者认为想要将地方大族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国家体制内,最有效且持久的手段就是科举制度。该学者认为,隋唐时期科举制是为了()A.强化皇权需要 B.推动教育发展 C.促进社会阶层流动 D.打击世家大族势力5.下列选项中,能够准确反映表格内容所体现的隋朝社会景象的是()隋初隋盛世人口3000多万4600多万垦田1900多万倾5500多万倾粮仓大兴太仓洛阳含嘉仓、洛口仓A.南北交流频繁 B.君主专制加强 C.繁荣与开放 D.社会经济繁荣6.武则天遗言立无字碑,由后人评说自己的功过。下列是四位同学根据掌握的有关历史知识,为武则天撰写的一句碑文。你认为最恰当的应该是()A.太原起兵,平定起义,建立大唐 B.知人善任,善于纳谏,开创“贞观之治” C.不拘一格,巩固边疆,“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D.励精图治,重用贤才,步入“开元盛世”7.唐朝末年皇权统治不集中,地方节度使逐渐发展形成地方豪强割据势力。朱温建立起后梁政权之后,五代十国政权并没有能力一统中原,分散在各地的藩镇势力各自为政,自立为王。这表明五代十国的实质是()A.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B.掌握兵权的武将内讧 C.外敌入侵的民族危机 D.各自独立的农民起义8.《全球通史》中指出:“唐朝首都长安是一座100多万人口的大城市,宽阔的大道纵横交错,大道上时常挤满了波斯人、印度人、犹太人和各种中亚人……唐朝统治下的中国比其他任何时期都更加开放。”这反映出当时的时代特征是()A.早期国家的产生与发展 B.社会的动荡与变革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D.繁荣与开放的时代9.“……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唐朝诗人杜甫在《垂老别》一诗中描绘的是()A.安史之乱造成的惨状 B.藩镇割据混战的影响 C.唐朝发兵击败东突厥 D.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10.在中国历史上,分立和统一的局面曾交替出现,其中东汉末年到隋统一前近四百年,是大一统国家形成以来时间最长的分裂时期。隋朝统一全国是在()A.581年 B.589年 C.681年 D.689年11.唐太宗说:“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唐太宗为实现这一治国理念,采取的措施是()A.轻徭薄赋 B.力倡节俭 C.精简机构 D.重视科举12.白寿彝在《中国通史》中提到:“玄宗本人的变化,是当时社会危机难以克服的主要原因。开元初,他注意节俭,反对铺张浪费。天宝时则骄奢淫逸,挥霍无度。”唐玄宗的变化导致了()A.黄巾起义,东汉名存实亡 B.开元盛世,唐朝走向鼎盛 C.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 D.黄巢起义,唐朝走向灭亡13.针对四川易成为割据政权这一难题,元朝划分行省时,将陕西行省的管辖区域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使四川这一四塞之国失去北面一塞。元朝区划设计的意图是()A.根据自然地理特征划 B.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力 C.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D.促进各地的交流发展14.两宋时期,各民族政权之间和战交错。“和”主要指澶渊之盟、宋夏和议、宋金和议等,它们产生的相同影响是()A.减轻了宋朝人民的负担 B.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 C.提高了北宋政府的威望 D.推动了中外贸易的发展15.下面两图反映的史事,可以用来佐证宋代()A.农业的发展 B.手工业的兴盛 C.商贸的繁荣 D.海外贸易的规模16.下面两则材料共同体现出南宋()材料一:绍兴和议后,宋高宗打压主战将领,每年除纳贡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外,送给金统治者的礼物也“以巨万计”。材料二:宋朝失去淮河以北的土地之后,迁都临安,不思收复失地,贪图享乐,将与金议和奉为国策。A.重文轻武 B.地大物博 C.偏安一隅 D.重农抑商17.如表所示是“元朝统一”的相关知识结构图,其中内容正确的是()元朝统一①时间:1234年②统一者:铁木真③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④影响:抹杀了民族特色A.① B.② C.③ D.④18.“大宋皇帝谨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守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臣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材料反映的史实是()A.澶渊之盟 B.岳飞抗金 C.杯酒释兵权 D.清军入关19.如表格中,历史史实与历史解释对应正确的一项是()选项历史史实历史解释A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我国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B唐蕃和亲促进了西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C澶渊之盟促进了辽与北宋之间的和平发展D南宋灭亡1276年成吉思汗率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A.A B.B C.C D.D20.宋朝时,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清朝中期,又有“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这说明宋代之后中国经济重心在()A.东方 B.西方 C.南方 D.北方21.“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该诗创作时的政治格局是()A. B. C. D.22.宋太祖时期,在宰相之下,又设了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有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等多人参与宰相群体。该举措()A.分化事权以提升行政效率 B.分割相权强化君主专制 C.引发权力争夺致政局不稳 D.建立三权分立制衡体系23.有同学将《北宋时期形势图》《金、南宋、西夏形势图》两幅地图组合在一起,并拟定一个主题,下列主题名称最为合理的是()A.政权并立与民族融合 B.政权分裂与地方割据 C.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 D.边疆治理机构的完善24.《金史•韩企先传》记载,斜也、宗躲当国,劝太宗改女直(真)旧制,用汉官制度。……太祖入燕,始用辽南、北面官僚制度。这一变化反映了金朝()A.政治制度汉化 B.政治制度倒退 C.维护女真传统 D.军事力量衰弱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26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5分)材料一隋文帝即位之初就废除了北周时代从《周官》抄袭来的那一套古老的制度⋯⋯开皇三年,隋文帝废除郡级机构,并省州县,裁减冗官⋯⋯文帝还经常遣使考察地方官吏,褒奖良能,惩处贪污⋯⋯魏晋以来为豪强地主所操纵的选拔官僚的九品中正制就在开皇中废除了。代之而起的是以考试选士的制度。——摘编自陈光崇《论隋文帝改革和统一的历史功绩》材料二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摘编自吴兢《贞观政要》“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百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摘编自吴兢《贞观政要》材料三唐玄宗本人的变化,是当时社会危机难以克服的主要原因。开元初,他注意节俭,反对铺张浪费。天宝时则骄奢淫逸,挥霍无度。在用人方面,玄宗不再是任人唯贤,而是专用投其所好者。李林甫、杨国忠都是因此而受重用的。李林甫是“口有蜜,腹有剑”的人物,凡是才能在他之上而被皇帝所重视的人,他都千方百计地将其除掉。面对各种社会问题,玄宗毫无改弦更张之意,仍然沉溺于酒色之中,每年十月照例到华清宫去过冬。安禄山为了讨好玄宗和杨贵妃,在得知玄宗要在华清宫新开浴池的时候,立即在范阳以白玉石制成鱼龙凫雁,还有石莲花,置于池中,使玄宗喜悦异常。——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归纳隋文帝为巩固统治所采取的措施。(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唐太宗为何把君主和百姓的关系比喻成舟与水的关系?(1分)(3)根据材料三,比较唐玄宗前期和后期统治的不同之处。(1分)(4)综上所述,谈谈你对杰出人物和历史发展关系的认识。(1分)26.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对后世影响十分深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7分)材料一:隋唐时期……庶族中小地主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他们积极要求参政,希冀通过某种形式改变政治地位。而统一的中央集权官僚体制的确立,又急需一大批有能力、有才华的官吏充实到官府机构中去,从而使政令畅通,官僚机构得以正常运转,实现进一步遏制地方割据势力、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的目的。——谢兰荣主编《中外教育简史》材料二:(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编者注:比喻他人进入自己的掌握之中)矣!”……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唐末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材料三: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美]丁韪良《西学考略》(1)根据材料一,指出科举制出现的原因有哪些。科举制正式确立于哪位皇帝统治时期?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3分)(2)材料二中,唐太宗他是怎样进一步完善这一“长策”的?(1分)(3)材料三中,这项制度让“西国莫不慕之”的原因是什么?唐代诸多著名诗人(除李白)都通过科举考试崭露头角,请写出一位你所熟知的唐朝诗人并写出其本人和作品历史称号。(2分)(4)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请你说说创立科举制的影响。(1分)27.阅读下列材料(9分)材料一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1260年,忽必烈即大汗位,1271年正式改国号为A。忽必烈素有雄才大略,同时重视拉拢和利用汉族地主武装的首领,他们在忽必烈统一全国的过程中立下功勋。——《简明中国历史读本》材料二在元朝的中央,确立皇帝是全国的最高统治者,设置B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设六部掌管各项政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政事务,调度全国的军队,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设置管理全国宗教和西藏地区的军政事务。在地方,设C,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同时也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学校教育基本仍以尊孔读经为主要内容。当时的国内市场使用统一的货币,遵奉同一的政令,使元代商业呈现出繁荣景象。——《中国古代史》请回答:(1)结合所学知识,将材料一、二中的A、B、C处空缺补充完整。(3分)(2)根据材料一,写出忽必烈统一全国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蒙古政权在统一中国过程中灭亡的少数民族政权(写出两个)。“忽必烈统一全国”结束了哪一政治格局?(3分)(3)根据材料二,概括元朝政治、教育举措的共同特点.(2分)(4)综上所述,概括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主要趋势。(1分)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5分)材料一(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苏辙《栾城集》材料二宋向金称臣,“世世子孙,谨守臣节”;宋金疆界,东以淮河中流,西以大散关(陕西宝鸡西南)为界。宋割唐(河南唐河)、邓(邓县)两州及商(陕西商县)、秦(甘肃天水)两州之半予金;宋岁贡银25万两,绢25匹。——《中国古代史》材料三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国,开始在黄河流域扩张发展势力。……陆续攻灭了当时与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1271年,忽必烈取《易经》上“乾元”的意思,定国号为元。……8年后灭南宋统一全国。——《中国通史》请回答:(1)材料一中“辽”是由哪个民族建立的政权?“(辽)与朝廷和好年深”是通过什么盟约实现的?结合所学,该盟约签订后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2分)(2)结合所学,举出一位反对宋金议和的抗金将领。据材料二指出宋金议和划定的分界线。此次议和后,形成了怎样的政治局面?(1分)(3)材料三中被蒙古国陆续攻灭的“与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是哪些?元“统一全国”有何历史意义?(1分)(4)综上所述,归纳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1分)

参考答案1-10CDDADCADAB11-20DCBBACCACC21-24CBAA25.(1)措施:废除郡级机构,并省州县,裁减冗官;整顿吏治,加强对官吏的考察;废除九品中正制,实行考试选士的制度。(2)原因: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认识到人民反抗是由赋役繁重、官吏贪求等引起的,只有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人民衣食有余才能巩固统治。因此,他明确了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把君民的关系比喻成舟与水的关系。(3)前期:节俭、反对浪费;任人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