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青海省德令哈市蓄集乡陶斯图村草原恢复治理工程
施
工
组
织
设
计
施工单位:
编制人:
审核人:
审批人:
2017年12月
目录
第一章编制说明.................................................................4
一、编制依据.................................................................4
二、编制原则.................................................................4
三、技术规范和标准...........................................................4
第二章自然地理及地质环境条件...................................................8
一、自然地理及经济发展概况...................................................8
二、气象水文................................................................10
三、土壤、植被..............................................................11
四、矿区地质环境条件........................................................13
第三章工程概况................................................................19
一、项目由来................................................................19
二、工程概况................................................................20
三、治理工作的指导思想......................................................20
四、治理工作设计原则........................................................20
五、矿山地质环境问题........................................................21
第四章施工部署................................................................55
一、施工部署总体思路........................................................55
二、治理工程设计............................................................55
三、施工总体安排............................................................64
四、工程管理目标............................................................65
五、施工准备................................................................66
六、施工现场平面布置........................................................68
第五章施工方案................................................................70
一、测量方案................................................................70
二、遗留采矿设备清除工程....................................................75
三、开采坡面治理工程........................................................76
四、格宾网石笼挡墙..........................................................79
五、矿山绿化设计............................................................87
六、喷浆作业................................................................90
七、截水沟工程..............................................................96
八、网围栏圈围.............................................................102
九、被动防护网施工.........................................................103
十、抗侵蚀生态复合网护坡...................................................104
第六章质量管理体系与措施.....................................................107
一、质量标准...............................................................107
二、质量保证体系...........................................................107
三、施工质量保证措施.......................................................110
四、材料质量保证措施.......................................................112
五、施工机械设备的质量保证措施.............................................114
六、工程保修服务措施.......................................................115
第七章施工进度计划和各阶段进度保证措施.......................................116
一、工程施工工期目标.......................................................116
二、施工工期保证措施.......................................................116
第八章安全文明施工及环境保证措施.............................................119
一、施工安全管理...........................................................119
第九章劳动力、机械设备和材料投入计划.........................................136
一、劳动力计划.............................................................136
二、机械、设备计划.........................................................137
三、材料计划...............................................................138
第一章编制说明
一、编制依据
以青海省德令哈市蓄集乡陶斯图村草原恢复治理工程的施工设计图纸、招标文件、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设计方案及国家、地方或行业规范、标准为依据。如果遇到上述
国家、地方或行业的规范、规程、标准存在相互重叠、矛盾的内容,按高标准质量标准
执行。
二、编制原则
1、技术可靠性原则:根据工程特点,依据类似工程设计及施工经验,选择可靠性
高、可操作性强的施工方案进行施工。
2、经济合理性原则:针对工程的实际情况,本着可靠、经济、合理的原则选择施
工方案,施工过程实施动态管理,从而使施工达到既经济又优质的目的。
3、环保原则:调查了解工程周边环境情况,紧密结合环境保护进行施工。做到文
明施工,减少空气、噪音污染,施工污水,废浆经沉淀并取得相关部门的标准后方可排
放。施工过程达到S024000标准控制要求,进行环境管理。建设“绿色工地”、实现“环
保施工”。
4、科学原则:确保技术措施针对性强、操作性强;施工方案经济、合理。坚持技
术先进性、科学合理性、经济适用性与实事求是相结合,同时保障施工的安全性。根据
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周边环境及工期要求等条件选择最具有实用性的施工方案和机械
设备。
三、技术规范和标准
1、政策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1996年8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修正);
(2)《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2016年1月5日国土资源部令第64号第二次修
正);
(3)《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矿山复绿”行动方案的通知》(国土资厅
发[2012]36号);
(4)《青海省“矿山复绿”行动实施方案》2013年度;
(5)《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共中央国务院,2015年9月);
(5)《全国重要生态功能区划(修编版)》(环境保护部,公告2015年第61号);
(6)《国土资源“十三五”规划纲要》(国土资发[2016]38号);
(7)《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2015年1月13日青海省第十二届人民代
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
(8)《青海省地质环境保护办法》(青海省人民政府令第72号);
(9)《青海省主体功能区规划》(青政[2014]22号)。
2、技术规范
(1)《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规范》(DZ/T0223-2011);
(2)《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技术规范(试行)》(町651-2013);
(3)《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
(4)《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5)《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
(6)《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程》(DZ/T0286-2015);
(7)《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技术规程》(DZ/T0287-2015);
(8)《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
(9)《水土保持工程设计规范》(GB51018-2014);
(10)《造林技术规程》(GBT15776-2016);
(11)《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GB/T18337.2-2001);
(12)《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453.1-16453.6—1996);
(13)财政部、国土资源部2005年发布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
(14)水利部《水土保持工程概算定额》。
3、环境保护措施设计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
(2)《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98)国务院第253号文】;
(3)《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86)国环字第003号文】;
(4)《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计规定》【(87)国环字第002号文】;
(5)《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1-16453.6)。
4、劳动卫生与安全设计规范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70号,2002.6.29;
(2)《建设项目(工程)劳动安全卫生监察规定》劳动部(1996)第3号令;
(3)《生产过程安全卫生要求总则》(GB12801-2008);
(4)《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02);
(5)《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6)《地震基本烈度地区重要城市抗震设防和加固暂行规定实施细则》(冶建字
[1989]436号文);
5、节能设计规范及标准
(1)《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2008.4.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1996.12.1);
(4)《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
(5)《建设领域推广应用新技术管理规定》;
(6)《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
(7)《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2007.6.3);
(8)《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暂行办法》(2010.9.17);
(9)《综合能耗计算通则》(GB/T2589-2008);
(10)《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
(11)《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原则》(GB/T17167-2006)。
6、其他参照标准与规范
(1)青海省德令哈市蓄集乡陶斯图村恢复治理工程部署图;
(2)现场调查资料和本单位的实际情况;
(3)本工程的招标文件及合同;
(4)本单位已通过认证的质量体系文件及作业指导书;
(5)本单位已施工过的同类工程的经验;
第二章自然地理及地质环境条件
一、自然地理及经济发展概况
1、地理位置
德令哈市位于柴达木盆地北缘,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北部。东与天竣县生格乡相
连,西与大柴旦行委接壤,南以来海镇秀娅豁与都兰县为界,北与甘肃省肃北蒙古族自
治县毗邻。东西长215km,南北宽240km,总面积27639.42km:地理坐标东经95°40'
〜98°04',北纬36°55'〜38°52'。
德令哈地处交通要道,青藏铁路、青新铁路(国道315线)从市区通过,德令哈一
一都兰县有县级油路相通,各乡镇都有砂石路相连,交通便利。德令哈东距省会西宁
514km、乌兰县城145km,西至大柴旦镇200km、西南距格尔木市384km。
项目所在柏树山地区位于德令哈市北部,地处宗务隆山,距德令哈市约10〜20km。
柏树山旅游公路可从东部白水河和西侧的宗务隆山山前冲洪积倾斜平原进入,形成柏树
山旅游环线,而各个矿区均以砂石便道与柏树山旅游公路相接,构成便利的交通运输网,
可通行大型载重汽车。项目区交通位置见图2-1、2-2:
图2-1治理区交通位置图
图2-2柏树山遗留矿区位置分布示意图
2、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德令哈市于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镇建市,是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
和全州政治、科技、文化、教育中心,也是海西东部经济区中心。德令哈系蒙古语“阿
力腾德令哈”音译,意为“金色世界”,现辖三镇一乡三个街道办事处,全市辖区总面
积2.7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近11万人,共有汉、蒙古、藏、回等23个民族。其中蒙
古族7527人,藏族5295人,回族3931人。
2016年生产总值62.2亿元、增长12.3%,其中,一产增加值5.4亿元、增长13.9%,
二产增加值29.1亿元、增长10.9%,三产增加值27.6亿元、增长13%;固定资产投资
138.5亿元、增长90.5%;地方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7亿元、同口径增长12.9%;
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797元和12256元、均增长9.1%;社会消费品
零售总额10.4亿元、增长11虬
二、气象水文
1、气象
德令哈市位于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北部,属典型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日温差大,
四季不分明。冬季酷寒而漫长,夏季短暂而凉爽。受地形地貌影响,气候垂直分带性明
显。据德令哈市气象资料显示(表2-1),北部山区则属于高山寒湿气候,年平均气温
-4.5rO气温1月份最低,平均气温T0.5℃,极端最低气温-38.9℃(1963年1月22
日泽令沟),7月底至8月初气温最高,极端最高气温为33.2C(1981年8月2日德令
哈农场)。市境内多年降水量为80.4-330.2mm,平均降水量为183.1mm,5-9月的降水
量占全年的81%以上,6-8月降水量占全年的60%以上,而石灰岩矿所分布的柏树山地
区,平均海拨高度在3800m左右,高出市区约1000m,根据青海海西地区海拨每增高100m,
降水量约增加12mm的特点,故推测柏树山地区年降水量约在420mm左右,降水量相对
丰富。冬季干冷少雪,10-4月降水量仅占全年的13%左右,而又以12月为最少,降水
量只有1.0mm左右。全市年平均蒸发量为2341.1mm,是年均降水量的12T7倍。蒸发
量年内分配上,一般5-8月蒸发量最大,可占全年的50%以上,最大月蒸发量出现在7
月,最小出现在1月。
德令哈市大风多出现于每年3-5月,风速大于17.Om/s的大风日数也多集中于此间。
表2-1主要气象要素表
地区德令哈地区德令哈
气象要素1996〜2016气象要素1996〜2016
历年平均气温(℃)3.9历年平均蒸发量(mm)2185.55
历年最冷月平均气温(℃)-10.9历年主要风向ENE
历年极端最高气温(℃)34.7历年最大风速(m/s)18.0
历年极端最低气温(°C)-27.9历年最多风向E\E
历年平均降水量(mm)183.1土壤最大冻结深度(m)1.96
历年平均相对湿度(%)38
2、水文
工程区内常年流水仅为白水河,其发源于柏树山,由石炭、二迭纪的岩溶泉水汇集
而成,流经柏树山煤矿、宗务隆乡汇入巴音河。全长18.1km,集水面积50.6km:在山
口附近最大流量为L5m7s,出山口后强烈不渗,减至0.67m3/s,年平均流量0.65m7s,
年径流量为0.21*10V。其他矿区无地表水系,仅有季节性降雨在沟内形成短时地表径
流,出沟口后即渗入地下。
三、土壤、植被
1、土壤
矿区海拔高度在3600m以上,主要分布高山草原土。高山草原土是在干旱、高寒气
候条件下形成的土壤,土壤母质为残坡积物、坡洪积物,土层厚度薄,土壤有机质含量
低,含量2〜6%左右。矿区因采石破坏的土壤层厚在10~20cm。
2、植被
由于矿区内降水相对丰富,在海拔3600m以下广泛分布有高山草甸,植被覆盖率可
达75%以上,为当地的夏季牧区;在海拔3600m以上矿区范围内基岩裸露,植被稀少,
分布有少量的松柏(图2-3,照片2-1、2-2)0
图2-3矿区及周边区域植被遥感影像图
照片2-1天然牧草地照片2-2开采区基岩裸露、松柏零星生长
四、矿区地质环境条件
1、地形地貌
矿区地处柴达木盆地边北缘的宗务隆山系南坡,属构造剥蚀中高山区(图2-4、
2-5),在海西化建白水河矿区微地貌为高山峡谷区,又因为区内石灰岩体广泛分布,又
具有岩溶地貌景观,山体呈东西走向,地势北高南低,出南坡后为广阔的山前冲洪积倾
斜平原,山区地形陡峻,坡度多在40°以上,海拔3600-4220%相对高差约600m,海
拔在4000m以上地段,基岩裸露,寒冻风化严重,而在3800-4000m之间分布有少量的
柏树,在3800m以下为植被发育的高山草甸,覆盖率可达75%以上。
Meters
图2-4项目区地貌类型示意图
图2-5矿区地形地貌卫星地图(中高山区)
2、地层岩性
根据1:20万《德令哈》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矿区简测报告》以及现场调绘,区
域内出露地层主要有石炭系上统中吾农山群及第四系地层。由老而新描述如下:
(1)石炭系上统中吾农山群Czh)
分布于整个矿区,分上、下两个亚群,其中上亚群为赋矿地层。
①下亚群Czha):分布于矿区北部,多为第四系覆盖,地表仅见零星露头。为浅
灰〜灰绿色千枚岩,变余泥质结构、变晶结构,千枚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细粒石英,
占50〜60%,粒径0.1mm左右,其次为鳞片状绿泥石占10〜30%,绢云母占10〜30%,
二者多具定向排列,表面具丝绢光泽,碳酸盐矿物占5〜10%。偶见斜长石、电气石、
赤铁矿、褐铁矿等。岩层倾向SW20〜40°,倾角25~45°,厚度大于1800m,与下伏
达肯大坂群呈断层接触。
②上亚群©zhb):分布于矿区大部,为含矿地层,岩性为灰黑〜灰白色中厚层状
灰岩,向北岩石颜色逐渐变浅,粉晶〜细晶结构,主要矿物成分为方解石,含量达95%
以上、其次为少量白云石、石英及少量泥质等。岩溶较发育,常为泥质、碎裂状石灰岩
充填,岩层倾向总体为SW10〜30°,倾角25〜45°,局部倒转向南倾。根据颜色和层
理厚度由南向北岩石可分为四层,各层特征为:
第一层(Gzhbl):深灰〜灰黑色薄〜中层灰岩,局部夹暗灰红色角砾状灰岩,厚度
约400米,与白垩系下统砾岩呈断层接触。
第二层(CZzhb2):灰〜浅灰色厚层块状灰岩,局部夹角砾状灰岩,厚度210〜360
米。
第三层(C?zhb3):灰〜深灰色厚层块状灰岩夹灰黑色薄〜中层灰岩,厚度约300米。
第四层(Czzhb4):灰〜浅灰色厚层块状灰岩,局部夹角砾状灰岩,厚度大于1600
米。与下亚群千枚岩呈断层接触。
(2)第四系
①上更新统冲积洪物(Q/句):主要分布于矿区中部的宽缓山间沟谷中,以亚砂土、
砂砾石、碎石为主,杂色、中密,厚度多在4-6m之间。
②全新统冲积洪积物(Q:e):主要分布于白水河河谷区,由亚砂土、砂砾卵石构
成,杂色,中密,厚度多在5-8m之间。
③全新统坡洪积物主要分布于山体坡脚地带,由碎石构成,结构松散,
层厚l-2m0
全新统人工堆积物(Q「):主要由矿区采矿遗留的废弃磴、未拉运的砂石料构成,
多随坡堆放,结构松散。
3、水文地质条件
(1)地下水类型
根据地下水赋存条件,含水介质,水理性质及水力特征,该区地下水类型分为碳酸
盐岩类裂隙溶洞水及松散岩类孔隙水。
①碳酸盐类岩溶孔隙水
矿区内广泛出露的灰岩节理裂隙发育,并有少量溶隙(洞),形成裂隙一岩溶潜水含
水层。地下水唯一的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大部分地下水经短距离补给附近的孔隙潜水,
少量潜水沿有利入渗的地段向深部运移。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单泉流量0.1—lL/s,
矿化度一般小于0.5g/L,水化学类型HCO:-Ca型。据《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钻孔ZKOOk
ZK70kZK801等钻孔深度均大于100m,在钻进过程中均未见反水,且停钻后孔口未见
地下水流出,可见该含水层厚且水位埋深大,富水性弱。
②松散岩类孔隙水
主要分布于白水河河谷区内,地下水埋深在2-30m之间,其富水性较强,矿化度约
lg/1,水化学类型为HCO:,一Na・Ca型,而拟治理区范围内分布的各级支沟,地层由强
透水的砂砾石构成,属渗透性强的透水不含水层。
(2)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山区碳酸盐岩类裂隙溶洞水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水赋存和运移于裂隙中,一
部分于沟谷前缘排出,成为地表水,一部分侧向补给松散岩类孔隙水;松散岩类孔隙水
接受山区裂隙溶洞水侧向补给及季节性洪流补给,沿河流方向向下游潜流。
4、岩土体类型及工程地质性质
根据岩土体成因、结构构造及物理力学性质,将矿区内岩土体工程地质类型划分为
岩体和土体两种类型,各类岩组主要特征如下:
(1)岩体
较坚硬层状灰岩岩组:出露于整个矿区,灰岩为灰一浅灰色,呈中一厚层状产出,
倾向南西,倾角25-45°,为主采矿层。除在山顶处风化较严重外,其余部位多呈弱
风化一未风化,灰岩中存在的微小裂纹使得岩石力学强度有异常变化,其抗压强度31.1
—47.8Mpao据已有的钻探统计数据,RQD值18.3—63.8%,平均为53.23虬可见,岩
石质量中等,岩体为中等程度完整。
(2)土体
单一结构碎石土:分布于矿区中部的宽缓山间沟谷中,为上更新统冲洪积、全新统
坡洪积层,由碎(块)石及少量砂土组成,碎石成分为灰岩、泥灰岩,碎(块)石为棱
角〜次棱角状,大小不等,杂乱分布,厚度约1—6m左右,承载力特征值fak=200-260kPa,
工程地质性质良好。
单一结构砂砾卵石:主要分布于白水河河谷区,由亚砂土、砂砾卵石构成,杂色,
中密,厚度多在5-8m之间,其承载力特征值fak=300kPa,工程地质性质良好。
5、地质构造
(1)褶皱
区内褶皱主要为包绕浩绕〜白水河背斜和桃斯图向斜,分述如下:
①包绕浩绕〜白水河背斜:背斜轴向近东西,由上石炭系中吾农山群下亚群构成背
斜轴部,上亚群组成其翼部,在区内东部延伸10km以上,西段在桃斯图一带被第四系
覆盖。局部地段背斜倒转。
②桃斯图向斜:轴向北西西,延长约15km。中吾农山群上亚群碳酸盐岩构成向斜
核部,岩层产状变化大,倾角45〜80°,向斜较紧密。
(2)断层
区内东西向断裂构造发育,以逆冲断裂为主导,伴有“X”型扭断裂。主要断层为
灶火沟〜巴音河口水文站断裂,为逆断层,呈东西向延伸,在走向上与其他断层组分叉、
合并现象明显,伴有北东及北西向的扭断裂,断裂面北盘上冲,具强烈挤压现象。
6^地震与区域地壳稳定性
矿区在我国地震区带划分上属青藏高原中部地震区托素湖地震亚区,区内地震多为
单震型,未构成地震带,震点亦较少。地震活动主要受深大断裂的影响,具有活动强度
大、频率高的特点因此,区域稳定性较差。矿区西北的德令哈市至大柴旦一带近年来发
生过多次烈度较强的地震(表2-2)。
表2-2德令哈市至大柴旦一带近年地震一览表
地震发生时间震级震中
2003年4月17EI6.6东经96.8°北纬37.5°
2004年5月11EI5.9东经96.7°北纬37.4°
2008年11月10S6.3东经95.9°北纬37.6°
东经北纬
2009年12月21日596.7°37.5°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和《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工程场
地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g(图2-6)。相应的地震烈度vn度,地震动反映谱特征周
期0.45so据《西北地区区域稳定性评价图》评估区属现代地质构造活动的基本稳定区。
图例0.10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省界。居民点沙漠
图2-6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第三章工程概况
一、项目由来
德令哈市柏树山地区,古冰川、干旱岩溶、冰缘地貌等地质遗迹典型突出,具有较
好的观赏、科考、科普及保护价值,尤其是柏树山地处祁连山南缘规模巨大的宗务隆山
区域性地质构造带和石灰岩岩溶分布带,其地质遗迹特色鲜明。为了打造德都蒙古文化,
现依托地区地质遗迹资源,地方政府拟在该地区规划建设柏树山矿山地质公园。然而经
多年的矿产资源开发,现存已闭矿的海西碱业、昆仑碱业、海西化建、康利达等12处
石灰岩矿生产活动遗迹在规划的旅游公路两侧依山而立,露天开采所遗留的高陡采坑边
坡多呈直立临空状,不稳定边坡、危岩体比比皆是,而遗留的采矿厂房、废硝堆、堆砂
场亦对天然草场存在压占损毁现象,其过采迹地导致柏树山地区矿山地质环境遭到严重
破坏,与周边原始的岩溶地貌观景形成明显反差,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突出,严重影响着
地质公园生态安全和景观完整性。为了消除柏树山地区遗留的石灰岩矿残破景观、恢复
区内植被、消除潜在地质灾害,由德令哈土地矿产资源开发建设有限公司牵头启动青海
省德令哈市蓄集乡陶斯图村草原恢复治理工程。
通过对规划的柏树山地质公园内遗留的12个石灰岩矿区采取拆除采矿建筑、实施
分级削坡、放台、土方回填、覆坑平整、覆盖表土、人工种草、修建防护堤、清理陡立
岩质斜坡危岩、危石等一系列的治理措施和步骤,使现有采矿场地地形地貌与周边地形
和谐、平顺过度而不产生过采迹地的突兀、残破景观,同时疏浚采石场弃渣挤占河道,
恢复过采区草场植被,遏制生态环境恶化和改善失去草场牧民群众的生存条件,达到改
善生态环境、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通过对该区域的生态恢复和治理,拟收效如下:
1、疏浚沟道保证行洪通畅,确保治理成效的持久性,使治理工程区水土流失得到
有效的控制;
2、覆坑平整,改善地表地貌、恢复可视景观,消除采坑区地质灾害隐患;
3、恢复重建草场植被,并使草场植被覆盖率达70%以上;
4、绿化矿山、恢复矿区的生态服务功能,增强矿区水土保持、水源涵养能力,使
生态环境得到明显的改善,减轻开采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社会负面影响,增强草原畜牧
业发展,实现矿山生态和社会经济效益的统一。
二、工程概况
工程名称:青海省德令哈市蓄集乡陶斯图村草原恢复治理工程
建设地点:青海省德令哈市柏树山
建设规模:占地面积约27平方公里
施工范围:地形土方、绿化、生态修复、排水沟、格宾网石笼挡墙
建设单位:
监理单位:
设计单位:
施工单位:
质量标准:本工程施工质量达到国家质量验收合格标准。本工程对管理和技术提出
了高标准的要求,工程施工严格按照《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检验统一标准》GB50300-2013
等相关标准执行,确保工程质量。
安全预控:消除安全隐患,杜绝因工死亡、重伤事故,因工负伤率控制在3%。以内,
项目安全生产管理应贯彻“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并在生产
中严格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指导方针。
三、治理工作的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经济建设与地质环境恢复治
理并重,以开发建设促进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以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障矿区生活的正常
进行。结合国家建设和谐社会及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优惠条件和资金扶助政策,因
地制宜,示范工程2018年度选择青海省德令哈市蓄集乡陶斯图村为草原恢复治理对象,
以工程措施为主,配合生物措施,进行综合治理。治理目标是消除治理区域内的地质灾
害隐患,整体提升矿区生态环境质量,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四、治理工作设计原则
1、以人为本,预防为主
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以最大限度减轻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对周边居民的影响为目
标;对可能出现的地质灾害,按照预防为主的原则进行预防设计,通过改善地质环境,
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而不过分强调对灾害体本身治理投入的工程量,注重地质环境恢
复治理的整体社会效益、环境效益。
2、技术可行,经济合理
尽可能保证挖填方平衡,节省外运或买土的费用;尽量选择适合本地气候条件的地
被植物,减少后期维护费用,突出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尽量不占用已利用的土地资源,
尽量不破坏原有草地;在保证投资预算的情况下,应尽量多地整理出可利用的土地资源;
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达到消除地质灾害隐患,改善地质环境、提高土地利用率
等综合目的;工程设计应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范进行,依据充分,工程设置合理,施工
规范。
3、因地制宜,综合治理
矿山地质环境的恢复治理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由于矿区地质环境问题多,必须
提倡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社会措施相结合,即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要与治理后的开
发利用相结合,与当地的经济建设相结合。提倡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将治理区的生态
恢复与植被美化环境统筹考虑,以达到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
最终目标。
五、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德令哈柏树山地区共设置有海西碱业、昆仑碱业、海西化建、康利达等13处石灰
岩矿山,除恒通矿区未开采外,其余12处矿区均已进行投产开采,开采方式为露天开
采,而除利辉矿区之外,其它11处矿区开采规模宏大,开采历史达十余年之久,在2010
年因柏树山旅游区的规划而全部政策性关停,迁移至旺泉秀地区。故而遗留了大量的矿
山地质环境问题,其主要为露天开采掌子面的高陡直立、爆破松动体而形成的不稳定斜
坡、危岩、危石,废弃矿磴、未拉运的矿石随坡、随沟堆放而压占天然牧草地。同时遗
留的露天采坑、矿磴、矿石堆与周边岩溶地貌及高山草场形成鲜明对比,其对地形地貌
景观的破坏、影响极其严重。现就柏树山地区分布的关停石灰岩矿山所存在的矿山地质
环境问题详述如下:
1、海西化建白水河矿山
(1)矿山现状
该矿区位于地质公园主景区,矿区中心点地理坐标为东经97°21'01.83",北纬
37°28'01.00”,海拔3600m左右,紧邻园区拟建交通干线道路,地貌属于高山峡谷
型地貌,两侧山峰耸立,底部因河流常年冲蚀较为平坦,开采区分布于峡谷西侧,沿入
园道路长约1580m。
经调查,为高边坡露天开采,开采深度不大。矿区开采破坏影响总面积为0.20km2,
废弃渣沿河随意堆放,改变了河谷外貌,河道和漫滩已无明显之分,废弃渣堆放呈丘状、
梁状。矿区土壤层被大面积的剥离,原生植被破坏,草场面积急剧减少,严重影响了周
围牧民的生活。目前该矿区已停止开采。
(2)矿区地质环境问题
1)、矿山地质灾害及其隐患
采矿区位于景区公路西侧,现状条件下矿区人类工程活动主要以矿山开采为主,现
状条件下发育3段潜在不稳定斜坡QI、Q2及Q3,叙述如下。
矿山开采为沿景区道路开采,QI、Q2、Q3潜在不稳定斜坡均分布于景区公路西侧,
沿公路并排发育,是由于矿山开采形成,坡向为90°-100°,坡度约为45°,上部近
直立,矿区内由南向北,斜坡宽度分别为240m、130m、120m,斜坡最大高度分别为220m、
110m、90m,岩层产状为200°Z34°,岩层倾向与开采形成的边坡坡向相切,表层岩
体风化相对较为严重,坡体上部危岩体发育,且由于多次的爆破作业使斜坡表面较为破
碎,裂隙发育,危岩体方量约为3300m3,并在斜坡中下方覆盖有松散物,该段多会形
成松散体失稳或危岩体掉块,威胁对象为施工机械、施工工人及过往车辆,其危险性大。
按DB63/489-2004所定不稳定边坡判断标准进行定性分析评价。按《矿山地质环境保护
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规范》(DZ/T0223-2011)中附录表E(表3-5),确定地质灾害影响
严重。
2)、地形地貌景观破坏
本矿山为已采矿山,现状条件下主要工程活动为矿山道路及采矿,矿山开采形成3
段斜坡,宽度分别为240m、130m、120m,最大高度分别为220m、110m、90m的采矿边
坡;斜坡前缘堆放有采矿弃渣,弃渣沿景区道路堆放,长1.4km,宽5-30m,高5-20m,
堆放坡度约为35°,对原生的地形地貌景观影响和破坏程度大,地形地貌景观影响程
度严重。
3)、土地资源的影响破坏
本矿山土地类型为草地,现利用土地面积20hm2(矿山开采挖损16.16hm2,矿山
道路挖损0.24hm2,矿山弃渣场、堆料场压占3.6hm2),矿区占用破坏未开发利用草地
面积大于4hm2。因此,土地资源影响程度严重。
4)、矿区含水层影响破坏
根据现场调查,现状条件下该矿区开采境界线及开采深度内未发现地下水出露,对
地下含水层结构未遭到破坏,且区内降水稀少,蒸发量大。因此,对含水层影响程度较
轻。
照片3-1Qi潜在不稳定斜坡照片3-2Q?潜在不稳定斜坡
照片3-3Q3潜在不稳定斜坡照片3-4弃渣挤压侵占河道
照片3-5化建矿业破坏范围影像图
2、利辉矿区
(1)矿区现状
该矿区位于地质公园中部,矿区中心点地理坐标为东经97°2yoi.83",北纬
37°28'01.00",海拔3800m左右,距离旅游道路约1km,地貌属于高山峡谷型地貌,
两侧山峰耸立。
经矿山现场调查,该矿区开采时间较短,开采深度较小,仅在地表小范围进行剥离
式开采。矿区开采破坏影响总面积为0.069km2,废弃渣随意堆放,呈梁状。矿区土壤
层被剥离,原生植被破坏,草场面积减少,严重影响了周围牧民的生活。目前该矿区已
停止开采。
(2)矿区地质环境问题
1)、矿山地质灾害及其隐患
采矿区位于景区公路北侧约1km处,现状条件下矿区人类工程活动主要以矿山开采
为主,现状条件下发育3段潜在不稳定斜坡QI、Q2及Q3,叙述如下。
该矿山位于景区道路北侧沟脑,QI、Q2、Q3潜在不稳定斜坡分别分布于沟脑北东
侧、北西侧、南西侧,是由于矿山开采形成,坡向分别为238°、35°、160°,坡度
分别为40°、48°、57°,斜坡宽度分别为140m、82m、50m,斜坡最大高度分别为30m、
20m、28m,岩层产状为210°Z33°,岩层倾向与开采形成的边坡Q1坡向为顺向坡,
是发生滑坡等地质灾害的有利因素,且由于多次的爆破作业使斜坡表面较为破碎,该段
多会形成顺层崩滑体或危岩体掉块,威胁对象为施工机械及施工人员,其危险性大;岩
层倾向与开采形成的边坡Q2、Q3坡向相反或相切,表层岩体风化相对较为严重,覆盖
有松散物,Q2区域岩体裸露,局部呈负角地形,危岩体发育,由于开采时多次爆破作
业,发育多组裂隙,危岩体方量约为650m3,Q2、Q32段斜坡多会形成松散体失稳或危
岩体掉块,威胁对象为施工机械及施工工人,其危险性中等。按DB63/489-2004所定不
稳定边坡判断标准进行定性分析评价。按《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规范》
(DZ/T0223-2011)中附录表E(表3-5),确定地质灾害影响严重。
2)、地形地貌景观破坏
本矿山为已采矿山,现状条件下主要工程活动为矿山道路及采矿,矿山开采形成3
段斜坡,宽度分别为140m、82m、50m,斜坡最大高度分别为30m、20m、28m的采矿边
坡,对原生的地形地貌景观影响和破坏程度大,地形地貌景观影响程度严重。
3)、土地资源的影响破坏
本矿山土地类型为草地,现利用土地面积6.9hm2(矿山开采挖损4.Ihn?,矿山道路
挖损1.Ihm?,矿山弃渣场及堆料场压占l/hm?),矿区占用破坏未开发利用草地面积大
于4hm)因此,土地资源影响程度严重。
4)、矿区含水层影响破坏
根据现场调查,现状条件下该矿区开采境界线及开采深度内未发现地下水出露,对
地下含水层结构未遭到破坏,且区内降水稀少,蒸发量大。因此,对含水层影响程度较
轻。
照片3-6Q1潜在不稳定斜坡照片3-7Q?潜在不稳定斜坡
照片3-8沟道内堆放的弃渣照片3-9矿区下游
照片3-10利辉矿业破坏影像范围影像图
3、顺鑫矿区
(1)矿区现状
该矿区位于地质公园中部,矿区中心点地理坐标为东经97。18,00.71",北纬
37°29'57.75”,紧邻昆仑碱业矿区,海拔3900m左右,距离旅游道路约1.5km,地
貌属于高山峡谷型地貌。
经矿山现场调查,该矿区成分级开挖,在矿区北部已形成一个较大的开采平台,开
采深度较大,已进入深挖爆破阶段,目前该矿区已停止开采。矿区开采破坏影响总面积
为0.18km2,废弃渣随意堆放,堵塞径流通道,呈丘状、梁状。矿区土壤层被大面积的
剥离,原生植被破坏,草场面积急剧减少,严重影响了周围牧民的生活。
(2)矿区地质环境问题
1)、矿山地质灾害及其隐患
采矿区位于利辉矿业以西1km处,现状条件下矿区人类工程活动主要以矿山开采为
主,现状条件下发育1段潜在不稳定斜坡Q1,叙述如下。
该矿山位于利辉矿业以西1km处,矿区主要开采区为山体中下部,Q1潜在不稳定
斜坡分布于矿区北侧,是由于矿山开采形成,坡向为178°,坡度为58°,斜坡宽度为
440m,斜坡最大高度分别为90m,岩层产状为230°N35°,岩层倾向与开采形成的边
坡Q1坡向相切,表层岩体风化相对较为严重,斜坡上部危岩体发育,且由于多次的爆
破作业使斜坡表面较为破碎,裂隙发育,危岩体稳定性较差,方量约为3300m3,在斜
坡中下方覆盖有松散物,该段多会形成危岩体掉块,威胁对象为施工机械及施工人员,
其危险性中等。按DB63/489-2004所定不稳定边坡判断标准进行定性分析评价。按《矿
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规范》(DZ/T0223-2011)中附录表E(表3-5),确
定地质灾害影响较严重。
2)、地形地貌景观破坏
本矿山为已采矿山,现状条件下主要工程活动为矿山开采,矿山开采形成1段高陡
斜坡,宽度为440m,最大高度为90m;矿区开采面前缘不规则堆放有弃渣,堆放高度
12-38m,坡度为37°,对原生的地形地貌景观影响和破坏程度大,地形地貌景观影响
程度严重。
3)、土地资源的影响破坏
本矿山土地类型为草地,现利用土地面积18hn)2(矿山开采挖损9.21^,矿山道路
挖损l.Zhm)矿山弃渣场及堆料场压占7.6hn?),矿区占用破坏未开发利用草地面积大
于4hm:因此,土地资源影响程度严重。
4)、矿区含水层影响破坏
根据现场调查,现状条件下该矿区开采境界线及开采深度内未发现地下水出露,对
地下含水层结构未遭到破坏,且区内降水稀少,蒸发量大。因此,对含水层影响程度较
轻。
照片3-11开采区Qi潜在不稳定斜坡照片3-12开采区前料场
照片3-13矿区下游照片3-14矿区弃渣
照片3-15顺鑫矿业破坏影像范围影像图
4、昆仑碱业矿区
(1)矿区现状
该矿区位于地质公园中部,矿区中心点地理坐标为东经97°17'37.88",北纬
37°30z01.72”,位于顺鑫碱业矿区北西侧0.4km沟脑处,海拔3900m左右,距离旅
游道路约1.5km,地貌属于高山峡谷型地貌。
经矿山现场调查,该矿区成分级开挖,在矿区东北部已形成一个较大的开采平台,
开采深度较大,已进入深挖爆破阶段,目前该矿区已停止开采。矿区开采破坏影响总面
积为0.15km2,废弃渣随意堆放,呈丘状、梁状,堵塞径流通道。矿区土壤层被大面积
的剥离,原生植被破坏,草场面积急剧减少,严重影响了周围牧民的生活。
(2)矿区地质环境问题
1)、矿山地质灾害及其隐患
采矿区位于顺鑫碱业矿区北西侧0.妹m沟脑处,现状条件下矿区人类工程活动主要
以矿山开采为主,现状条件下发育1段潜在不稳定斜坡Q1,叙述如下。
该矿山位于顺鑫碱业矿区北西侧0.4km沟脑处,矿区主要开采区为山体中部平行走
向方向开采及坡脚开采,Q1潜在不稳定斜坡分布于矿区北西侧、是由于矿山开采形成,
坡向为115°,坡度为66°,斜坡宽度为400m,斜坡最大高度分别为95m,岩层产状为
217°Z41°,岩层倾向与开采形成的边坡坡向相切,表层岩体风化相对较为严重,原
始斜坡面岩体多呈凸起状,危岩体发育,由于多次的爆破作业使斜坡表面较为破碎,裂
隙发育强烈,稳定性差,危岩体方量约为3180m3,该段多会形成危岩体掉块,威胁对
象为施工机械及施工人员,其危险性中等。按DB63/489-2004所定不稳定边坡判断标准
进行定性分析评价。按《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规范》(DZ/T0223-2011)
中附录表E(表3-5),确定地质灾害影响较严重。
2)、地形地貌景观破坏
本矿山为已采矿山,现状条件下主要工程活动为矿山开采,矿山开采形成1段高陡
斜坡,宽度为400m,最大高度为95m,开采面前缘分级堆放有大量弃渣,每级堆放高度
为10-23m,坡度为37°,阶面宽40-80m,对原生的地形地貌景观影响和破坏程度大,
地形地貌景观影响程度严重。
3)、土地资源的影响破坏
本矿山土地类型为草地,现利用土地面积15hm2(矿山开采挖损8.9hm)矿山道路
挖损1.4hm?,矿山弃渣场及堆料场压占4.7hm?),矿区占用破坏未开发利用草地面积大
于4hm2。因此,土地资源影响程度严重。
4)、矿区含水层影响破坏
根据现场调查,现状条件下该矿区开采境界线及开采深度内未发现地下水出露,对
地下含水层结构未遭到破坏,且区内降水稀少,蒸发量大。因此,对含水层影响程度较
轻。
照片3-16矿区全貌及Qi潜在不稳定斜坡照片3-17矿区地貌
照片3-L8矿区弃渣照片3-19采矿区开采边坡
照片3-20昆仑碱业矿业破坏影像范围
5、康利达矿区
(1)矿区现状
该矿区位于地质公园中部,矿区中心点地理坐标为东经97。17,01.82",北纬
37°29'50.59",位于顺鑫矿业以西1km,与顺鑫矿业为相邻沟谷,海拔3900m左右,
距离旅游道路约2km,地貌属于高山峡谷型地貌。
经矿山现场调查,该矿区成分级开挖,在矿区北部已形成一个较大的开采平台,开
采深度较大,已进入深挖爆破阶段,目前该矿区已停止开采。矿区开采破坏影响总面积
为0.35km2,废弃渣随意堆放,呈丘状、梁状,堵塞径流通道。矿区土壤层被大面积的
剥离,原生植被破坏,草场面积急剧减少,严重影响了周围牧民的生活。
(2)矿区地质环境问题
1)、矿山地质灾害及其隐患
采矿区位于顺鑫矿业以西1km,与顺鑫矿业为相邻沟谷,现状条件下矿区人类工程
活动主要以矿山开采为主,现状条件下发育1段潜在不稳定斜坡Q1,叙述如下。
该矿山位于顺鑫矿业以西1km,与顺鑫矿业为相邻沟谷,矿区主要开采区为山体坡
脚部位,Q1潜在不稳定斜坡分布于矿区北侧、是由于矿山开采形成,坡向为170°,坡
度为55-75°,局部直立或呈负角度,斜坡宽度为530m,斜坡最大高度分别为75m,岩
层产状为210。Z40°,岩层倾向与开采形成的边坡Q1坡向相切,表层岩体风化相对
较为严重,原始斜坡坡面多呈圆滑鼓丘状,由于多次的爆破作业使斜坡表面较为破碎,
表面多呈棱角状,裂隙发育较强烈,发育多处危岩体,危岩体方量约为2120m3,在该
段斜坡范围内多会形成危岩体掉块,威胁对象为施工机械及施工人员,其危险性中等。
按DB63/489-2004所定不稳定边坡判断标准进行定性分析评价。按《矿山地质环境保护
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规范》(DZ/T0223-2011)中附录表E(表3-5),确定地质灾害影响
较严重。
2)、地形地貌景观破坏
本矿山为已采矿山,现状条件下主要工程活动为矿山开采,矿山开采形成1段高陡
斜坡,宽度为530m,最大高度为75m;在开采面前缘约400m处,堆放有大量原料,呈
半圆形,直径为220m,堆放高度为33m,坡度为38°,对原生的地形地貌景观影响和
破坏程度大,地形地貌景观影响程度严重。
3)、土地资源的影响破坏
本矿山土地类型为草地,现利用土地面积35%2(矿山开采挖损20.2hm2,矿山道
路挖损1.Ihm2,矿山弃渣场及堆料场压占13.7hm2),矿区占用破坏未开发利用草地面积
大于4hm2。因此,土地资源影响程度严重。
4)、矿区含水层影响破坏
根据现场调查,现状条件下该矿区开采境界线及开采深度内未发现地下水出露,对
地下含水层结构未遭到破坏,且区内降水稀少,蒸发量大。因此,对含水层影响程度较
轻。
照片3-21矿区全貌照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湖畔大学面试试题及答案
- 家庭卫生工作总结
- 电力交易考试题及答案
- 国有资金保证协议书范本
- 施工单位联营协议书范本
- 违建补偿继承协议书范本
- 食堂生鲜合同协议书范本
- 正规物流合作协议书范本
- 2025年反诈骗考试题及答案
- 常见植物名片讲课文档
- 成人高考成考英语(高起专)试题及答案指导(2025年)
- 血液透析中低血压的预防及处理
- GB/T 2423.17-2024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Ka:盐雾
- (高清稿)DB44∕T 2515-2024 水利工程水文化设计导则
- 市场调研表格模板
- JJG(交通) 187-2023 水泥混凝土搅拌机
- (高清版)JTG D81-2017 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
-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核设施退役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格式和内容(征求意见稿)
- 喷漆安全生产培训
- 政府网络安全培训
- 颅内肿瘤之颅底肿瘤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