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荷塘月色》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142《荷塘月色》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142《荷塘月色》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142《荷塘月色》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142《荷塘月色》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把握抒情散文语言的表达特点,认识“通感”的修辞方法,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把程本文的情感脉络,学习鉴赏抒情散文。审美鉴贯与创造: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作品的感情色彩同当时的时代背景的内在联系,理解作者不满于现实又无法找到出路的苦闷心境。二、教学重难点1.学习本文语言运用的技巧: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2.体味本文写景的特点,领悟从中寄寓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情境导入同学们,大家想到关于荷花的诗文有哪些?——“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那关于月的诗文又有哪些?——“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自古以来这两者都是文人笔者喜爱的景物。那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散文,一起感受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二、知人论世(一)了解作者朱自清(18981948.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903年随家定居杨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考入本科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任教。散文名篇有《春》、《绿》、《背影》、《威尼斯》、《匆匆》、《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著作《朱自清金集》。(二)人物轶事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1948年初,人民解放战争进入最后阶段,6月,北平学生掀起了反对美国扶植日本军国主义的运动。当时,朱自清身息重病,又无钱医治,但他毫不犹豫地在写着“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资,无论是购买的或给予的”的宣言上签了自己的名字。8月初,朱自清病情加重,入院治疗无效,12日逝世。那时他年仅50岁。临终前,朱自清以微弱的声音谆谆叮嘱家人:“有件事要记住,我是在拒绝美国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合给的美国面粉!”解题 荷塘:指来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月色:月光,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三、文体知识(一)散文的特点1.形散而神不散“形散”是说性文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空的限制,表现手法也不拘一格,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敢”,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2.意境深邃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作者通过一定的艺术手法,表达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散文的语言大多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同时,又兼具简洁质补,自然流畅的特点。(二)散文的分类叙事性散文、写景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哲理性数文、议论性散文等。四、初读感知(一)预习检查:1.明确字音2.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蔚蓊郁郁:形容树木茂盛的样子弥望:充满视野,满眼袅娜:柔美的样子田田: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 脉脉:形容水没有声音一例:一概,一律(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夜深人静之时,作者为什么会突然想去荷塘边散步?(找出文眼)作者的行踪是怎样的?作者的感情发展脉络是怎样的?明确:(1)原因:心里颇不宁静(文眼)(2)作者的行踪:家门——小路——荷塘——四周——家门(3)情感脉络:出门时——不平静在小路上——得到自由,超脱欣赏荷塘月色——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聆听荷塘四周的热闹——重归失落惦记江南——无限向往走回家门——回到现实总之,是不宁静→寻宁静→得宁静→失宁静2.全文结构第一部分(第1段)写“观荷缘起”(情)第二部分(第2—6段)写“荷塘月色”(景)第三部分(第7—8段)写“景中人”(情)全文共是10个段落,每个段落都有其独立的内容,请找出作者行踪的语句,描绘出作者的活动轨迹。缘起(第1段)→去荷塘(第2、3段)→观荷塘(第4、5、6段)→离荷塘(第7、8段)→踱回家(第9段)4.行文线索从以上结构分析,可体会到全文写景是为抒情服务,而贯穿全文的是一条,前后心情变化的思绪线索。情—景—情,这正好像一条经线,而对荷塘景色的描写犹如一条纬线。因此,有两条线索,一明一暗。明线:游踪(带上门——荷塘上的月色——月色下的荷塘——江南旧俗——回家)暗线:情感(心中颇不宁静——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思乡愁——不宁静)5.作者为什么忽然想起荷塘,深夜离家去荷塘?解析:文章第一句就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本文文眼)强调了“颇不宁静”,显示了作者的烦躁、不安。而且时间上也不是一天半天,而是几天以来的心情了。作者一烦闷便想到外面散步,这就忽然想起荷塘,想到满月的光,于是便离家去荷塘。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作者如此“不宁静”呢?社会背景:本文写于1927年7月的北京清华园。1927年4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这时,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在此之前,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但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1.时代政治说——朱自清借荷塘来逃避当时的现实社会,表达对当时白色恐怖的严酷现实的不满。2.孤独说——文章中开头和结尾两次出现了他的妻子对于惜墨如金的朱自清来说,这样安排不是没有道理的,这种描写本身似乎就有一种隔膜,非常落寞的,这是他的妻子不能理解他,因而他只能独自散步,去欣赏月下的荷塘,不免感到曲高,尤其是和寡的孤独。3.生活压力说——当时朱自清已经有六个儿女了,而且他的父子、母子、婆媳之间的矛盾也很多,他的身体也不好,总之,后来他自己叙述这段生活时说:“我的体力也太不成。况且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着我活,也不忍丢下了走自己的路。”他不能抛开一切,走自己想走的路,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对于一个一般人来说已经非常痛苦,何况是一个敏感的对精神生活要求极高的知识分子呢。所以,他是非常痛苦的。五、精细研读(一)阅读第4段,思考:1.本段描绘了月色下荷塘哪些景物?顺序是如何安排的?用了什么手法?明确:叶子、荷花、荷香、荷波和流水。按照驻足观察的顺序,视线由近及远、由上而下。动静结合。叶子像“舞女的裙”;花“袅娜”“羞涩”,像人一样娇美,写出了静态美。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写出了动态美。多种感官并用。荷叶、荷花、荷波是视觉形象,荷香是嗅觉形象,微风是触觉形象。2.自读第四段,本段运用大量修辞手法描写了月下荷塘的景象,试着寻找并分析其表达效果。描写景物景物特点艺术手法表达效果荷塘曲曲折折叠词突出广度荷叶田田叠词突出密度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比喻以动写静,写出了高而圆的风姿荷花袅娜拟人突出饱满的花朵姿态柔美羞涩拟人突出含苞欲放的娇美情态如明珠比喻晶莹剔透地闪光,暗写月光柔和如星星比喻忽明忽暗地闪光,暗写月光柔和如美人比喻突出纤尘不染的美质荷香如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通感将嗅觉形象诉诸听觉形象,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缥缈,沁人心脾,扩大意境,烘托环境优雅、宁静,这是月夜独处的独特感受荷波如闪电比喻突出快速流水脉脉拟人、叠词静而饱含深情叠词的使用效果:曲曲折折、田田、亭亭、缕缕、脉脉“曲曲折折”表现了荷塘的曲折度和荷塘的广度。“田田”表现了荷叶的密度。“层层”表现了荷叶的深度、密度。“脉脉”表现了流水深含情感的神韵。叠词的运用,不仅突出了事物的特点,而且增强了音韵效果,使文章具有了音韵美。小结:通过描写荷叶、荷花、荷香、流水等景物,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描绘了一幅宁静祥和的月下荷塘图。补充:博喻,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描绘说明同一个本体的比喻句。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的似的。”这一句用了什么手法?▲通感:人们在描述客观事物给人的感受时,依据生活的逻辑,把听觉、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沟通起来,凭借各种感觉的相通,互相映照,互相补充,从而具体表达感受,以增强语言艺术感染力,这种修辞手法叫通感。有人认为通感属于一种特殊的比喻。(二)阅读第5段,思考:1.第5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是难写之景,作者是如何描绘出月色之美的?(1)以流水作比,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2)通过雾写月光:薄薄的青雾,雾的轻飘状。(3)通过荷花与荷叶写月色的朦胧,“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描绘荷叶、荷花安谧、恬静的情状。(4)以树影写月色:画,浓淡适宜。(5)通过光与影的和谐写月色:和谐的旋律。2.月色本是难状之景,作者用了哪些传神的动词描绘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请选择其中的一两个词语赏析其精妙之处。明确:“泻”,照应“月光如流水一般”中的“流水”这个喻体,增强动感,表现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情景。“浮”,水汽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以“青雾”衬“月光”,表现了月光的朦胧、淡雅。“洗”,“牛乳”的比喻承上文“泻”字而来,一个“洗”字表现了月光的洁白柔和而又鲜艳欲滴。“笼”,“梦”的比喻承上文“浮”字而来,一个“笼”字表现了月光下叶子与花的轻飘柔美的姿容,衬托了月光的朦胧、柔和。“画”,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三)阅读第6段,思考:1.这一段描写的是荷塘四周的景色,选用了很多叠词,结合语境,分析其妙处。从所写景物中你看出作者怎样的心绪?写树,用“重重围住”写树木的茂盛,更写出作者的压抑感。“树色一例是阴阴的”,写色彩的黯淡,更写出作者心情的黯淡。写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表现的是作者心绪的低落。“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表现的是作者那片刻的宁静不复存在,心中烦乱不堪。“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正是无法摆脱烦乱、哀愁的感受。(四)阅读第710段,思考:1.作者为什么要写江南采莲的旧俗和《西洲曲》?写夜游荷塘引起的联想,想到古代诗词中对采莲的描绘从而引起对江南美好生活的怀念,表现了作者对眼前的寂寞,毫无生气的环境的不满之情,进一步表现了作者内心的不宁静和对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向往。2.课文开头和结尾的关系?开头:“……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