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高考历史考前最后一卷预测卷含解析_第1页
2025届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高考历史考前最后一卷预测卷含解析_第2页
2025届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高考历史考前最后一卷预测卷含解析_第3页
2025届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高考历史考前最后一卷预测卷含解析_第4页
2025届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高考历史考前最后一卷预测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高考历史模拟试卷请考生注意: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梁启超留下一幅挽联:“保障共和,应与松坡同不朽;宣传欧化,不因南海让当仁。”其中“南海”是指康有为,那么联中的“松坡”最有可能是A.严复 B.康有为 C.蔡锷 D.袁世凯2.德国经济史学家贡德·弗兰克研究表明。17、18世纪,欧洲和日本有48000吨白银流入中国,中国自产和从东南亚、中亚输入的白银约10000吨,中国市场上流通的白银约占同期世界有记录的白银产量一半。这一现象表明当时中国A.居于世界贸易的中心地位 B.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C.经济发展引领了世界湖流 D.白银已成为普遍流通货币3.王夫之认为:“未有弓矢而无射道,未有车马而无御道,未有牢醴璧币、钟磬管弦而无礼乐之道。未有子而无父道,未有弟而无兄道……故无其器则无其道,诚然之言也。”这一观点A.体现了经世致用的思想 B.肯定了人私欲的正当性C.批判了君主专制的体制 D.启示了后人的思维方法4.本杰明·富兰克林说,美国新宪法(指1787年宪法)确定的政体是一种“选出来的君主制”,托马斯·杰斐逊也附和说,它是“君主制的新版本”。他们的评论主要指的是1787年宪法A.没有明确规定总统的任期B.规定的中央政府权力过大C.赋予总统过大的行政军事权D.没有规定总统由选民直选5.1945年5月9日晚,莫斯科人们欢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然而时任美国驻苏联使馆参赞的乔治•凯南发出了一段惊人的论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刚开始。事实上,刚开始的是A.一战 B.二战 C.冷战 D.韩战6.下表为咸丰初年户部银库置银数(单位:万两),导致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年份库存银数新收银数支出银数实存银数咸丰元年(1851年)844.0962850.8529956.9910737.9581咸丰二年737.9581836.18371032.6172541.5246咸丰三年541.5246475.3397847.1746169.6897A.国内农民起义的影响B.清政府急需偿还债款C.政府投资开办工厂D.小农经济逐渐解体7.下图是创作于二战期间的漫画,该漫画所反映的立场是A.日本 B.中国 C.英国 D.美国8.与法德等欧陆国家相比,美国在现代化启动时期最突出的优势是A.自然资源丰富 B.没有封建传统束缚C.外来移民数量庞大 D.发明众多科技领先9.据《后汉书》记载,东汉后期出现了“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船车商贩,周于四方……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的现象。该现象所反映的农业经营方式A.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B.破坏了小农经济C.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财税 D.缓和了阶级矛盾10.据《上海电信史》记载:“1879年9月,大北公司向……申请德律风(电话)专营权,条件是向租界提供一整套电话通讯网。”文中省略的是A.英国政府B.总理衙门C.上海知县D.工部局11.1964年第二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纲领指出:“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是国际紧张局势和冲突的一个基本根源。”1973年第四次首脑会议号召不结盟国家要“通过有效行使反对霸权的国家主权来巩固它们的独立”“拒绝任何形式的奴役和依附、任何干涉和压力”。材料强调不结盟运动国家A.把斗争的矛头主要指向了奉行霸权主义的美国B.不满美国、苏联两国对第三世界的激烈争夺C.从反帝、反殖发展到反对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D.认识到发展民族经济与争取国家独立的重要性12.1929年,美国政府成立了一个拥有38亿美元的“复兴金融公司”,借贷给银行、工业、铁路企业和农场主。同时政府用5亿美元收购农产品,以提高农产品市场价格。用于公共工程开支高达7亿美元。这说明当时政府旨在A.缓解日趋尖锐的社会矛盾 B.对经济进行有限的干预C.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 D.刺激经济的复苏和发展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13.(3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自古以来注重救灾制度的建设,蠲免税赋就是重要的措施之一。唐以前并没有固定的蠲免标准,唐以后规定趋于详细唐时救济区域多在京师,而对于偏远的岭南一带所占比例甚少,隋唐时还出现了义仓制度,宋代又出现了社仓制度。道光年间,西方社会的救荒济贫思想与中国传统救荒理论相融合,产生了一些新的救灾制度。比如官方单纯的救济演变为更注重对灾民进行生产技能的培训。在政府救助的同时,往往鼓励民间富户捐献,很大程度上补充甚至部分取代了政府在灾荒救济中的角色与地位。——摘编自李军《我国古代救灾制度的演变特征》材料二在英国减灾救灾机制中,首相是减灾救灾管理体制的最高行政官,而协调和决策的最高机构为内阁紧急应变小组。在政府减灾救灾中实行分权化和多元化管理,技励多部门参与和协作。英国的新闻媒体非常发达,并具有很强的独立性与专业性,在灾害信息传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英国政府高度重视与民间公益组织在减灾救灾事务上的合作,非政府组织是政府之外公共应急资源的筹集者,它们可以广泛动员政府财政体系之外的社会公益资源来向危机受害者提供援助,有效弥补政府的资源短缺。——摘编自孔新峰《英国减灾救灾社会参与机制分析》(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救灾制度的措施。并简要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在救灾制度建设上与中国古代的共同特点。概述二者在国家治理中所体现的历史价值。14.(20分)新式学堂材料一1895年前,新式学堂仅仅分布于沿海七省,仅仅存在于少数口岸城市。1898年扩展到云、贵、川等内陆省份。20世纪初,蒙、新、藏等边远地区也纷纷创办学堂,新式教育覆盖全国。1905年后,基本形成了大学、高等专门—都市省垣,中学、师范—府治,高小—县城,初小—乡镇这样的学校与行政梯次配备的体系。学堂种类也在不断增加,在原有的语言、工艺、军事学堂的基础上,师范、法政学堂大批开办,实业学堂在农、工、商下又分出许多专科,还有专为一些阶级、阶层开设的学堂(如贫民学堂)。新式学堂推动了近代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群体意识、群体观念渐趋一致,他们投身社会变革的各种活动,在中国近代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材料二中国乡村也出现另一现象,改寺庙为学堂蔚然成风,引起民众不满,江苏东台发生“改佛寺为学堂,乡民不悦而起”;而一些“劣绅莠士,借兴学为名,侵吞公款,致教育之声日堕,教育之信用全失”,浙江景宁县沙溪学堂的创办“以盐竹两捐为经费,均用强手段抽取,每年并计不下千余金”,凡此种种……。不少人鄙视新学堂,“学校里唱歌、体操和剪纸、拌泥等手中劳作,都是鬼混”。且新式学堂“近城镇入之,僻远不与;有势力者入之,寒微不与”。人们喋喋不休:“自学堂设立以来,不但老师宿儒坐困家乡,仰屋而叹,即聪慧弟子,亦多弃儒就商。凡入学堂者,莫不染乖戾之习气,动辄言平等自由,父子之亲,师长之尊,均置不问”。当时,中国乡村毁坏新式学堂屡见不鲜。——两则材料均摘自《<晚清改革与社会变迁>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我国自汉代就奠定了古代教育的传统,直至清朝末期才逐渐改变。中国古代教育的“传统”是什么?依据材料一说说“逐渐改变”的表现是什么?(2)读材料二,分类提取有关乡村毁学原因的信息(3)基于以上两则材料,谈谈你对新式学堂的看法。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C【解析】

蔡锷一生中,做了两件大事:一件是辛亥革命时期在云南领导了推翻清朝统治的新军起义;另一件是四年后积极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维护民主共和国政体的护国军起义;根据题干材料“保障共和,应与松坡同不朽”可以看出“松坡”是蔡锷,故C项正确;严复主要宣传维新思想,不是维护共和者,排除A;康有为是材料中“南海”,排除B;袁世凯是反对共和者,排除D。故选C。2、A【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工业革命前,中国在对外贸易中长期居于出超地位,大量白银流入中国,表明中国居于世界贸易的中心地位。A正确;明朝对外贸易不是只外销农产品,还有大量的手工业品,B排除;此时欧洲处于工业革命的前夜,中国还是落后的小农经济居于主导地位,C排除;在明朝中后期,白银成为中国的常用流通货币,但题干没有体现国内的“流通货币”,D排除。故选A。3、D【解析】

材料信息反映的是王夫之认为物质是其它一切存在的基础,没有弓就不会有射道,以此类推,因此体现的是他的唯物思想,这种思想启示了后人的思维方法,D正确;ABC项都与材料中强调唯物的思想无关,排除。4、C【解析】试题分析: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总统每届任期四年,故A项错误;1787年宪法规定联邦政府是各州的中央政府,权力相较于之前而言大大加强,但各州在行政上仍保持一定的独立性。材料中本杰明·富兰克林和托马斯·杰斐逊的评论主要侧重于美国总统的权力过大问题,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选出来的君主制”“君主制的新版本”等可以看出本杰明·富兰克林和托马斯·杰斐逊的评论主要强调1787年宪法规定总统权力过大,故C项正确;没有规定总统由选民直选表述无误,但材料未体现,故D项错误。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1787年宪法【名师点睛】关于美国1787年宪法的认识。重点注意把握到以下两个大的方面。第一,在联邦中央官制上,是欧洲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三权分立”理论的具体实践,涉及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三个领域。把握到“制衡”(即制约与平衡,实现了“把权力关在笼子里”)的内涵及深远影响。第二,在平衡和协调利益方面,涉及到解决三对矛盾:中央与地方;南方与北方;大州与小州。5、C【解析】

“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刚开始”指的是在热战之后,还有冷战的对峙,而乔治•凯南也与冷战这一理论的提出有关,故C正确;ABD项不符合题意。6、A【解析】从1851这个时间来看国内出现了太平天国运动,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这个农民起义不得不支出更多的银数,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是镇压农民起义而非偿还债款,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不符合事实,不符合题意,排除;不涉及小农经济的问题,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7、D【解析】

依据图片的内容可知,美国军舰在海面,水下是日本,日本脚踩中国,由此可知,图片反映的是美国必胜的立场,故选D;ABC不符合题意,排除。8、B【解析】

美国是通过摆脱英国殖民统治建立的国家,没有封建传统的束缚,选项B正确;自然资源、移民数量以及科技均不是美国的突出优势,选项A、C、D排除。9、B【解析】

东汉后期豪强地主控制大量的土地和劳动力,经营田庄,破坏了小农经济,B项正确;豪强地主控制下奴婢和徒附没有人身自由,不会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A项错误;田庄控制大量的人口,减少了中央政府的财税收,C项错误;农民成为奴婢和徒附,受到的剥削压迫很重,不能缓和阶级矛盾,D项错误。10、D【解析】材料“1879年”“德律风(电话)”“租界”并结合所学可知,1845年英美法从《上海租界章程规定》中取得第一块租界,当时是三国共一个租界,委任外国领事成立上海“工部局“取代上海县政府管理租界,故D项正确,BC项错误;英国政府不可能具体管理每一个租界,故A项排除。点睛:注意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1879年”“德律风(电话)”“租界”,从中分析出正确答案。11、C【解析】材料中的“1964年第二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纲领指出:‘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是国际紧张局势和冲突的一个基本根源’”,说明此时是强调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1973年第四次首脑会议号召不结盟国家要‘通过有效行使反对霸权的国家主权来巩固它们的独立’”,说明此时是强调反对霸权主义,故答案为C项。其他三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ABD项。点睛:不结盟运动最初成立时,决心共同努力,制止新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统治的一切形式和表现;20世纪70年代把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作为重要任务。不结盟运动斗争内容的转变,也是当时国际社会主要矛盾的反映。12、D【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政府采取措施对经济进行一定程度的干预,联系所学可知,这是在经济危机冲击的背景下,通过这些措施刺激经济的复苏和发展,故答案为D项;材料反映的是针对经济采取的措施,主要目的不是缓解社会矛盾,排除A项;B项反映的是政府的做法,而不是目的,排除;政府的目的只是应对危机,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13、(1)措施:蠲免税赋;设置义仓,社仓制度;对灾民进行生产技能的培训;鼓励民间富民捐献。原因: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儒家思想的影响;西方思想的传入。(2)特点:政府救助与民间救助相结合;方式多样化;注重部门协作。价值:立足国情,注重发挥政府在国家治理中的主导作用;重视政府与民间力量在国家治理中的协作;为后世救灾制度建设提供经验和借鉴【解析】

(1)措施:依据材料一“蠲免税赋就是重要的措施之一”、“隋唐时还出现了义仓制度,宋代又出现了社仓制度”、“官方单纯的救济演变为更注重对灾民进行生产技能的培训”、“鼓励民间富户捐献”等信息可以得出蠲免税赋;设置义仓,社仓制度;对灾民进行生产技能的培训;鼓励民间富民捐献。原因:依据材料一“西方社会的救荒济贫思想与中国传统救荒理论相融合”可以得出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结合所学可以得出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儒家思想的影响;西方思想的传入。(2)特点:依据材料一“在政府救助的同时,往往鼓励民间富户捐献”、“隋唐时还出现了义仓制度,宋代又出现了社仓制度”,依据材料二“在政府减灾救灾中实行分权化和多元化管理,鼓励多部门参与和协作”、“英国政府高度重视与民间公益组织在减灾救灾事务上的合作”可以看出都注重政府救助与民间救助相结合;方式多样化;注重部门协作。价值:依据两则材料,结合所学从立足国情,注重发挥政府在国家治理中的主导作用;重视政府与民间力量在国家治理中的协作;为后世救灾制度建设提供经验和借鉴等方面分析。14、(1)传统:以五经为代表的儒学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并主要以选拔官员为目的“逐渐改变”表现:采用新学制适应人的基本认知发展规律,选择教学内容以培养近代化的人才为目的,学校类型方面设置专科学校,注重对教师的培养,关注贫弱者的教育(2)信息:晚晴政治腐败导致乡村毁学:借办新式学堂搜刮民财;地方政府举措不当:占佛寺为学堂,冲击民众的传统信仰。新式学堂有沦为有权有势人场所的倾向;民众思想的保守:对新学新知的不理解;对新式学堂学生趋新言行的排斥,等等。(3)本小题采用以下四个方面来评分,分别是观点、史实、论述、组织,最后合成总分。①观点:ⅰ是否基于材料;ⅱ提炼材料;ⅲ是否新颖深刻(鼓励多元观点)②史实:ⅰ是否基于材料;ⅱ使用核心史实还是使用边缘史实;ⅲ是否完整使用核心史料③论述:ⅰ逻辑性(清晰、完整);ⅱ是否史论一致④组织:ⅰ连贯性(非列举);ⅱ科学性(准确使用学科术语)基本思路:晚清以来,随着西学东渐趋势的不断加深,甲午战争又意味“学器”的失败,民族危机使国人对中西政治、社会等各方面进行对比,逐步明确西方国家强盛的根源在于政治制度的先进。为此,要开启民智,融汇中西,开设新式学校是必要的途径(交代背景)。新式学堂在地域分布上日渐广泛,采用新学制适应人的基本认知发展规律,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以培养近代化的人才为目的,在学校类型方面设置专科学校。注重对教师的培养,关注贫弱者的教育(分析材料)。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传统士人阶层嬗变为近代知识分子群体,进而,群体意识、群体观念——民族观念和民族意识觉醒,如:康梁的变法图强、严复的物竞天择、孙中山的共和革命等,并随着近代新式学堂的发展而得以广泛传播,国民素质提高的同时,也推动中国社会各方各面逐步现代化(依据材料联系所学)。中国社会素有重教兴学的传统,为何出现乡民毁学的现象?(承转)晚清国库空虚、民穷财尽,借办新式学堂搜刮民财;传统信仰与新学新知的矛盾;传统儒学伦理与新式学堂的趋新言行的冲突;新式学堂也有沦为有权有势人的场所,与旧式科举的普及性相对,民众更加排斥新学堂。(新式学堂学习近代声光化电、近代制造技术、近代法理规则、近代商业法则,这些都属于城市,与当时中国农村相聚甚远,读书人从农村出发大半不再回到农村,中国传统社会农民与士人的关系渐渐疏离,如能写到以上这点更好)(分析材料)这其中,乡民反对苛捐杂税、反对对佛堂的侵占也具有一定的正义性,从侧面推动了反清政革命势力的发展。抽象提升:新式学堂产生新群体以新及群体意识的同时,部分民众传统文化归属感却破灭。这反映清末世纪之交中国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传统与新学并峙、保守与开拓并存、农耕传统与工业文明较量、乡村与城市差距显著。但现代化的步伐在不断前进。范文:新式学堂的出现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体现,也是中国在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日益加重的背景下,社会发生变革的具体表现。中国自古代以来选官制度不断变革,世袭制到察举制,再诞生了科举制,中国传统教育也相应发展,科举制也着实促进了学习风潮。但因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影响,中国传统教育在近代社会看来依然落后不堪,不论制度怎么变革,学习的目的却只有一个,便是做官,从而以前的学生只研读儒家经典著作,参加科举,然后高中;传统学堂也只进行经学教育,培养经学人才。至清朝,这种风气恶化,出现八股文,文字狱等文化专制,束缚学士思想。学校不可避免的成为了科举考试的附庸。尤其在近代中国遭遇危急之际,封建旧的学校教育不能适应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培养不出具有真才实学的人,致使中国被动挨打。晚清的教育制度衰败不堪,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有识之士便已经意识到此。尤其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运动的展开使得清政府需要新式洋务人才,洋务派采取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便是第一所新式学堂。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彻底暴露了清王朝的腐朽落后,使近代教育的发展也进入新的阶段,开始普遍教育。从材料一来看,学堂数量的不断增加及范围的不断扩大,可以看出中国对兴办近代教育的决心。新式学堂大大有别于传统学堂,不再只教授儒家经典,更看重人才的多方面培养。学堂种类由语言、工艺、军事到师范、法政,再到农、工、商下又分出专科,种类越来越多。新式学堂的科目种类的增多对人才的培养与创新意识的提高有着极大影响,新式教育“学以致用”的思想深入人心同时。同时学堂形成与行政梯次配备的体系,并致力于普及大众,推动社会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意识与观念的一致,例如新式学堂的勃兴,为日后革命的进行了人才的储备,从而推动中国变革,社会的进步。但中国封建体制尚存,封建思想未消失,人们对于改寺庙为学堂及学堂里教授的与以往不同的技艺专业都有着或多或少的鄙夷或不解的情绪。更是对自由平等思想的浑然不知甚至于不赞同,固守封建旧思想,三纲五常,这便是中国依旧无法彻底变革的原因之一。而新式学堂自身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乡绅利用其作为谋财的工具,知识新式学堂的信用丧失。并且依照贫富等级来收取学生,使得人才流失,人才培养的不健全。材料二的种种事件,都说明了新式学堂的作用与期望存在明显偏差。也无奈国人反对新式学堂的风气渐长,只是这样并不利于新式学堂其真正存在意义与中国来之不易的近代教育的发展。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中国当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开办了新式学堂培养近现代人才,新式学堂逐渐成为中国近代教育的主体,在中国教育近代化发展中具有标志性意义,也帮助中国走出近代危机。但封建体制的限制,人为因素又阻碍,新式学堂不可避免的也有着种种弊病。但中国近现代化道路上却不能不看到新式学堂建立的巨大贡献【解析】

(1)传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教育在内容方面以五经为代表的儒学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在教育目的上,主要是以选拔官员为目的。“逐渐改变”表现:根据材料“1905年后,基本形成了大学、高等专门—都市省垣,中学、师范—府治,高小—县城,初小—乡镇这样的学校与行政梯次配备的体系”可知,采用新学制适应人的基本认知发展规律。根据材料“学堂种类也在不断增加,……师范、法政学堂大批开办”可知,选择教学内容以培养近代化的人才为目的,学校类型方面设置专科学校,注重对教师的培养。根据材料“实业学堂在农、工、商下又分出许多专科,还有专为一些阶级、阶层开设的学堂(如贫民学堂)”可知,关注贫弱者的教育。(2)信息:根据材料“改寺庙为学堂蔚然成风,引起民众不满,江苏东台发生‘改佛寺为学堂,乡民不悦而起’”可知,地方政府举措不当,占佛寺为学堂,冲击民众的传统信仰;根据材料“劣绅莠士,借兴学为名,侵吞公款,致教育之声日堕,教育之信用全失”“以盐竹两捐为经费,均用强手段抽取,每年并计不下千余金”可知,晚晴政治腐败借办新式学堂搜刮民财,导致乡村毁学。根据材料“近城镇入之,僻远不与;有势力者入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