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黑龙江大庆一中2025届高考考前模拟历史试题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与材料所述相一致的政治变革是A.文艺复兴运动B.宗教改革运动C.启蒙运动D.科学社会主义实践2.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令:“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光复以后,闻中央地方各官厅,漫不加察,仍沿旧称,殊为共和政体之玷。”有研究者发现,同年6月《申报》载:“公堂会审之时,(被告)就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裁判官亦直受不辞。”上述材料最宜作为下列哪一观点的论据?A.审判制度沿用前清 B.政体变化不甚明显C.平等制度遭受玷污 D.等级观念根深蒂固3.明清时期,中国人仍然以米、麦为主要粮食。从16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全国耕地面积约增加3亿多亩,不到50%,而人口增加了近3倍。近代以前,中国解决人多粮少的最主要的方式是A.在全国广泛种植国外高产农作物B.发展租佃经营,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C.进一步深化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D.发展工商业,推动劳动力转移就业4.某位学者描述中国史上的一种制度:“虽无相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责。”这位学者所指的是A.汉代的尚书令 B.唐代的门下省长官C.明代的内阁首辅 D.清代的议政王大臣5.“天下之士群趋而奔向之。上意所向,风俗随之,人才高下、士风之醇漓,率由是出。”材料描述的制度是A.察举制 B.九品中正制C.三省六部制 D.科举制6.唐玄宗即位后,为防御吐蕃、突厥、契丹等对唐边境的不断袭扰,改变了边防重镇原来以几百人为单位的小军事部署,开始部署集中指挥的庞大集团军;为缓解中央财政压力,又给予集团军节度使自行募兵权并允许其自行组织屯田以解决军粮的不足。这说明唐朝节度使()A.为民族融合创造了条件 B.是中央决策的重大失误C.必将导致安史之乱发生 D.是特定历史环境的产物7.古代东方与希腊、罗马社会相比,在政治理念上最明显的差异是分别强调A.君权神授——公民权利 B.中央集权——民主共和C.大一统化——城邦自治 D.神权之上——人权之上8.有学者认为:“17世纪四十年代,东西方两位末代君主的暴亡,视为两个民族历史的一个楔子——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西方的崛起与东方的没落明显加快。”对该段材料最为正确的解读是A.作者视该时段为东西方由盛转衰的分水岭B.东西两个君主分别是康熙皇帝和查理一世C.作者站在欧洲立场上看历史所以是片面的D.作者观察问题的着眼点在于社会形态转变9.近代曾主持中国海关的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在《中国见闻录》中写道:“中国有世界上最好的粮食——大米;最好的饮料——茶;最好的衣物——棉、丝和皮毛。他们无需从别处购买一文钱的东西。”这段材料表明,当时的中国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是:A.商品经济B.自然经济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D.外国资本主义经济10.古罗马法学家盖尤斯在《法学阶梯》中说:“通过合意缔结契约之债是因为,不需要任何特殊的语言或文字,只需要实施交易行为的人们相互同意。这种交易也可在未出席者之间缔结”。这反映了当时罗马法A.重视保护居民的意愿B.突破了形式主义的束缚C.注重对法律追本求源D.二元法律体系最终消亡11.“陈腐世界代表的是道义原则,最现代的社会却是为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的确是一种悲剧,甚至诗人的幻想也永远不敢创造这种离奇的悲剧题材”。上述马克思对鸦片战争的评论旨在说明A.落后造成挨打,悲剧结局B.英国是为了维护商业特权C.中国代表正义,无懈可击D.鸦片战争充满矛盾与悖论12.《国语·楚语下》记载:“天子遍祀群神品物,诸侯祀天地、三辰及其土之山川,卿、大夫祀其礼,士、庶人不过其祖。”这表明西周A.政治专制国家集权 B.礼乐社会等级鲜明C.物质丰富国力强盛 D.社会转型礼崩乐坏13.画面中的英国正在意图脱离的国际组织是A.联合国 B.欧盟 C.北约 D.WTO14.在历史学习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历史现象”与“历史结论”的区别问题。“历史结论”是在对历史现象的理性认识和基本判断基础上形成的结论。下列属于“历史结论”的是A.在1932年的美国总统选举中,胡佛在四面楚歌声中下台B.罗斯福新政国家干预经济新模式对资本主义产生深远影响C.孙中山提倡的三民主义是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D.为实现工业化,中国人民以饱满热情投身于国家建设当中15.中世纪后期,德意志汉萨同盟大多数成员都采用的《律贝克法》第一条明确规定:“每个城市都要加强防御海盗和其他破坏者,以使航海商人自由进行贸易。”此处所谓“其他破坏者”主要包括A.国王 B.领主 C.农奴 D.市民16.汉代外交“临西海而望大秦”,使节出使各国,“远人宾服”。唐代时,要求选派的对外使节,“到彼宜阐扬经典,使知大国儒教之盛”。明初,朝廷四处宣谕,“有贡必封”。清初,顺治曾诏谕:“南海诸国,有能倾心向化、称臣入贡者,与朝鲜一体优待。”材料说明中国古代外交A.注重推广儒家思想扩大文化影响B.服从于“以德抚远”的政治目标C.旨在加强海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D.范围狭窄局限于周边临近国家17.1945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发出《认真处理人民控告干部案件》的命令,认为“人民敢于向政府控告,则是好的现象,强调必须认真负责的、实事求是的切实查明,公开处理,更不可有偏袒政务人员的行为。”该命令A.鼓励人民控告干部 B.体现人民民主专政C.发挥群众监督作用 D.体现司法公正原则18.在清朝前期的司法实践中,“既有定例,则用例不用律”。因时所需,皇帝的谕旨、内外的奏准均可定为条例。依照规定,定期修例,旧例不断删改,新例不断增加。这反映出当时A.法律具有至高权威 B.律例体系缺乏实用性C.皇权专制色彩浓厚 D.封建律例具有随意性19.汉初.刘邦与功臣,诸侯王订立“白马之盟".通过分权共治来换取对汉帝国后世君主继续统治的认同与忠诚。但随着法更.儒生、士吏等“治国者”集团逐渐借助个人能力取代了功臣、诸侯王等“立国者”集团,“白马之盟”遭到背弃。这一变化反映出A.政治均势格局逐渐瓦解 B.专制皇权趋向成熟稳定C.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D.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弱化20.1947年3月21日,美国总统杜鲁门颁布9835号总统令,即“忠诚调查令”。对200万联邦政府官员展开忠诚调查,要求他们必须宣誓效忠政府;同时授权司法部长提供被定名为:“集权主义者、法西斯分子、共产主义分子”的组织或社团名单。这反映出A.政府利用法律重塑国家精神 B.两极格局形成激化国内矛盾C.意识形态斗争影响政府政策 D.阶级斗争加剧总统权力扩张21.明代农村出现了大量的雇农,有长年为地主佣工的长工,有按季佣工的短工,有按月受值的月工,有临时受雇的日工。这反映出,在明代农村A.率先出现新的社会关系 B.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加强C.劳动力的性质发生变化 D.小农经济开始逐渐瓦解22.在周代,大宗是宗族成员共同宗庙的宗庙主。小宗也是各自范围内近亲的共同宗庙的宗庙主。普通族人祭祀祖先,一般须在大宗或小宗所主持的各级宗庙中进行,并由大宗或小宗主持祭祀仪式。这一体制A.保障了贵族在政治上的特权身份B.维护了周天子天下大宗的特殊地位C.确保了嫡长子对权力的合法继承D.保证了大宗独享对祖先的祭祀权力23.《十二铜表法》第6表第3条规定:“凡占有土地(包括房屋)二年,其他物品一年的,即因占有取得所有权。”该项法律规定A.适用于罗马境内一切自由民B.导致私有财产得不到有效保护C.缓和了贵族与平民之间的尖锐矛盾D.调节财产所有人与占有人之间权利矛盾24.柏拉图认为:欧多克索斯等通过试验和工具将学问应用于日常生活的尝试,迫使属于智力层面的几何学去利用物质,从而需要大量体力劳动介入,使几何学成为奴隶们从事的对象。结果,力学与几何学相分离,长期受到哲学家们的鄙视。这说明,当时的希腊A.追求智慧轻视钱财 B.社会制度阻碍科学发展C.自然科学研究匮乏 D.个人崇拜禁锢思想25.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封建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B.封建制度走向衰落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D.阶级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26.下表是1951—1957年我国国防费支出情况表:单位:亿元(人民币)年份国家财政总支出国防费支出国防费占国家财政支出比例(%)19511.492.643.9719534.125.386.919117.298.009.14195710.2111.1112.12数据的变化反映了A.国家安全与经济发展战略适时调整B.国民经济形势发生根本性好转C.国防现代化与工业化建设进展缓慢D.工作重心取决于国际局势变化27.从适用范围看,《十二铜表法》是罗马国家制定的A.适用于所有罗马人的法律 B.调整国内民族关系的法律C.调整公民内部关系的法律 D.调整罗马人与外来人关系的法律28.下列口号中最能体现五四运动性质的是()A.“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B.“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C.废除二十一条 D.拒绝在和约上签字29.朱熹认为:“格物致知,便是要知得分明。诚意、正心、修身,便是要行得分明。若是格物致知有所未尽,便是知得这明德未分明”;王阳明主张:“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据此可知,二者A.都主张加强自身修养 B.都强调经世致用C.求理途径上相互矛盾 D.都提倡“灭人欲”30.章太炎认为,“民不知变,而欲其速化,必合中西之言以喻之”“故合中西之言以喻民,斯犹磁石引铁,与树之相近而靡也”。这一言论A.弥合了革新与守旧之间的分歧 B.旨在减轻国人对西学的敌对情绪C.并未跳出传统夷夏之辨的视野 D.扭转了社会大众故步自封的习气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材料丁颖(1888—1964年),我国现代稻作科学的奠基人,高等农业教育先驱,中国科学院院士。他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自幼就立志为振兴祖国农业解决“民食”而奋斗。进入中学后,接受了孙中山先生的民主思想,关心时政,积极参加学生爱国活动。1912年,留学日本学农。1924年,学成毅然回国,长期在农学院进行教学和科研。他深入研究水稻生态,结合生产实际,联系稻种起源、分类、区划和遗传育种等基础学科,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丁颖还十分重视教学、科研、生产三者的结合。他从我国实际出发,不断探索中国式办学道路,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推动了高等农业教育事业的发展。逝世后,党和政府给予了这样的评价:“在工作中,充分表现出又红又专的科学家的高尚品德,为我国农业科学技术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摘编向何贻赞《丁颖教授科教思想探讨》(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丁颖科教思想形成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丁颖对中国农业科学发展的贡献。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周王当时所能统治的只有王畿之地,以镐京和洛邑为两个焦点。王畿之外,周室先后封立了很多诸侯国,其主要目的在于作为王室的助手,以监视被征服的各族人民,实际上它具有武装部落殖民的性质。——白寿彝《中国通史》材料二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其丞相皆以宰执行处省事系衔。其后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成为地方常设行政机构。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此制大体上为明、清所承袭。——据钱穆《国史大纲》整理(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王朝“封立了很多诸侯国”的主要类型,并概括诸侯对周天子的义务。(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元代行省制度形成过程中的特点,并简述行省制度设立的意义。33.(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1918年,历史学家傅斯年正于北京大学求学,他倡导组建了学生社团新潮社,并担任《新潮》月刊主编。这本杂志用浅显的语言介绍西方思潮,以期将青年人的思想从僵硬顽固的陈规陋习中解放出来,获得了极大的成功,第一期印数就几乎与《新青年》持平。1919年5月,从蔡元培处得知令人失望的消息后,傅斯年积极参与了校际联络工作,并被推为游行总指挥。4日,约三千名学生向北京使馆区进发,傅斯年在向美国公使递交抗议信后,认为自己的任务已经完成。以另一位学生领袖许德珩为首的部分学生坚持要到曹汝森的家,以羞辱这位对日秘密和谈的主要执行者,傅斯年阻止不住,只得“扛起大旗”。次日,在与许德珩发生争论并挨了一个耳光后,傅斯年拒绝继续参加任何进一步的活动。——摘编自王汎森《傅斯年:中国近代历史与政治中的个体生命》(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傅斯年创办《新潮》并大受欢迎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要评价傅斯年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作为。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C【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中“宗教.自然观.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由此可以看出这一运动以理性为旗帜,构建理性王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启蒙运动。故选C项,ABD不符合题意。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启蒙运动·内容2、D【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目“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令...闻中央地方各官厅,漫不加察,仍沿旧称...公堂会审之时,(被告)就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裁判官亦直受不辞”即可说明辛亥革命以后的传统思想仍然根深蒂固。故D正确。考点:中华民族的觉醒与抗争•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详解】3、C【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以前,中国解决人多粮少的最主要的方式是就是靠精耕细作,明清时期更是如此,进一步深化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故C项正确;A项中的“全国”表述不当项,排除;在封建社会注重发展个体农耕经济,故B项不符合史实;中国古代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故D项错误。4、C【解析】
明朝废除宰相制度后逐步形成内阁制,内阁首辅“虽无相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故答案为C项;汉代尚书令属于“中朝”成员,参与决策,排除A项;唐代的门下省长官是名正言顺的宰相,排除B项;清代的议政王大臣掌握实权,参与决策,排除D项。【点睛】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5、D【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在本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D.科举制”才能起到天下之“士”(读书人)群趋而奔向之、人才高下、士风之醇漓的良好的社会效果,所以材料描述的制度只可能是科举制。故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详解】6、D【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唐朝时期在边疆地区设置主要是为了防止少数民族的侵扰,且节度使掌握募兵权也是中央财力不足导致的,说明节度使的出现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D正确,B排除;
材料与民族融合无关,A排除;
C说法过于绝对,排除。7、A【解析】
注意限定信息“最明显的差异”,结合所学可知,古代东方是君主专制制度,强调的是君权神授;古代希腊、罗马社会是民主政治,强调的是公民权利,故选A;民主共和是近代西方的代议制,不符合古代希腊、罗马社会,B错误;城邦自治不符合罗马,排除C;东方政治的核心是君权,希腊,罗马政治的核心分别是民主和法治,概括为神权,人权不够准确,D错误。8、D【解析】
根据“17世纪四十年代”、“西方的崛起与东方的没落明显加快”可知此时西方开始向近代民主政治转型,而中国依然固守原有的社会形态,作者的着眼点是社会形态的转变,选D项;作者虽然认为“西方的崛起与东方的没落明显加快”,但此时不一定是东西方由盛转衰的分水岭,排除A;两个君主分别是查理一世和崇祯帝,排除B项;作者并不是站在欧洲的立场上看问题,排除C。9、B【解析】
据材料“中国有世界上最好的粮食、饮料、衣物……他们无需从别处购买一文钱的东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故B正确;商品经济的特征是商品交换,不符合材料,故A排除;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外国资本主义经济都属于资本主义经济,都不是自给自足的特点,故CD排除。【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他们无需从别处购买一文钱的东西”,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10、B【解析】由材料“合意缔结契约之债……不需要任何特殊的语言或文字,只需要实施交易行为的人们相互同意……也可在未出席者之间缔结”可见,罗马法的此项规定突破了形式主义的束缚,故选B。材料仅反映交易双方的意愿,不同于居民的意愿,故A项错误;C、D项在材料信息中无体现,故排除。11、D【解析】
材料“陈腐世界代表的是道义原则,最现代的社会却是为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的确是一种悲剧”认为鸦片战争爆发后,落后的中国虽然代表正义,但是却败给了为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战争的英国,体现的是鸦片战争充满矛盾和悖论,D选项符合题意;落后就要挨打属于鸦片战争的经验,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英国维护商业特权只是发动战争的目的,不能体现材料中的悲剧,B选项排除;鸦片战争的结果是以中国的战败而告终,C选项排除。12、B【解析】
材料反映了从周天子到庶人祭祀的礼仪和规格,体现的是社会的等级森严,故B正确;周代没有专制,排除A项;材料不能反映物质丰富,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礼乐制度的推行,而不是礼崩乐坏,排除D项。13、B【解析】
画面中的旗帜是欧盟的会旗,故英国正在意图脱离的国际组织是欧盟,B正确;A、C、D与材料无关。14、B【解析】
历史结论是历史观点的一种体现,由历史解释得出历史结论。B项是对罗斯福新政开创的模式的影响作出的结论,故B正确;A和C都属于历史的现象,排除;D属于历史事件的原因分析,不属于历史结论,排除D。故选B。15、B【解析】
本题考查中世纪城市的复兴和自治。中世纪城市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营造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环境,与封建领主之间矛盾不断,争取自治是城市反对封建领主斗争的主要政治目的之一,因此材料中的“其他破坏者”主要是指封建领主,B项正确;材料中所述“其他破坏者”是封建领主,而不是国王,A项错误;农奴在法律上非自由人,C项错误;材料中“其他破坏者”是指封建领主,而不是市民,D项错误。16、B【解析】
根据材料“到彼宜阐扬经典,使知大国儒教之盛”“南海诸国,有能倾心向化、称臣入贡者,与朝鲜一体优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外交注重思想文化影响,但并不是说中国古代外交的主旨和目的就是推广儒家思想,而是服从于“以德抚远”的政治目标。故答案为B项,A项排除。C项,“加强海外交流”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明清时期实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的目的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排除;D项,根据材料“临西海而望大秦”,大秦远在欧洲,说明中国古代外交并不只局限于周边临近国家,排除。17、C【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陕甘宁边区政府重视群众对政府官员的监督,说明该命令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C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监督作用,控告干部的说法错误,A排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的是人民民主专政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B排除;材料与司法公正无关,D排除。故选C。18、C【解析】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清朝的司法实践中对于皇帝下的旨意,皇帝批准大臣的奏折都可以作为一种定例与法律同样起作用,并且是优先使用,从而说明皇权可以超越法律,即皇权专制色彩浓厚,故选C;A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材料所示律例体系实用性较高,B错误;材料体现的案例如有定例要先使用定例为审案依据,没有定例才适用法律,不能说律例具有随意性,D错误。19、B【解析】
刘邦与功臣、诸侯王分权共治,说明皇权还不够稳固,随着依附于皇权的“治国者”集团形成,专制皇权渐趋稳定,所以原有的“白马之盟”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故答案为B项;A项政治均势格局瓦解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是郡县制的推行,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这一变化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D项。20、C【解析】
依据材料时间“1947年3月21日”“集权主义者、法西斯分子、共产主义分子”来看,美国将共产主义分子和集权主义者、法西斯分子放在同等位置,表明意识形态的斗争影响政府政策。C正确;材料未体现政府对法律的应用,A排除;两极格局形成于1955年,B排除;材料没有涉及总统权力扩大,D排除。故选C。21、C【解析】
根据材料中明代农村的农民以“长工”、“短工”、“月工”和“日工”等多种“雇佣”出现,说明在自耕农和佃农之外出现的新的劳动力类型,可知这反映出农村劳动力性质发生了变化,故选C项;材料仅体现明代农村出现雇农,不能说明农村新的社会关系出现较早或是“率先”,排除A项;从材料中雇农只是临时的受雇于雇主,说明地主与雇农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排除B项;小农经济开始瓦解是在近代鸦片战争以后,与材料给出的时间不符,排除D项。22、B【解析】
根据材料“大宗是宗族成员共同宗庙的宗庙主”“并由大宗或小宗主持祭祀仪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这种宗庙祭祀制度有利于维护大宗的地位,最终是维护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大宗和小宗作为宗庙主的地位,没有强调贵族在政治上特权身份,A项错误;材料通过大宗小宗作为各自范围内的共同宗庙的宗庙主,体现了周天子天下大宗的特殊地位,与嫡长子的合法继承无关,C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宗对祖先的祭祀具有优先权力,但不能表述为“独享”,D项错误。23、D【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凡占有土地(包括房屋)二年,其他物品一年的,即因占有取得所有权,”这句话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罗马法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在调节财产所有人与占有人之间权利矛盾。故选D。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十二铜表法》【详解】24、B【解析】
由于几何学成为奴隶们从事的对象从而导致其受到哲学家的鄙视,说明当时社会制度阻碍了几何学的发展,故选B;“追求钱财”的说法无法体现,排除A;C项说法不符史实,排除;材料没有体现个人崇拜,排除D。故选B。25、B【解析】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表明其不通过极端手段已经无法维系其统治,说明封建制度已经丧失活力,也即走向衰落。故答案为B项。A项,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超出了制度完善的需要,走向极端,排除;C项,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是经济基础不适应上层建筑,导致矛盾尖锐,不得不通过极端手段维系统治,而不是相适应,排除;D项,阶级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是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直接原因,而不是根本原因,排除。26、A【解析】
依据题干1951﹣1957年我国国防费支出情况表的内容可知,反映出国家安全与经济发展战略适时调整,故A项正确;一五计划时期尚处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所以根本好转不准确,故B项错误;由题干时间“1951﹣1957年”可知,处于一五计划时期。结合所学可知,一五计划我国工业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故C项错误;在该时段国际局势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故D项错误。27、C【解析】试题分析:《十二铜表法》是罗马公民法,主要是调整罗马分民内部的关系,C项符合题意;A项本身表述错误,罗马法不适用于奴隶,不合题意;B、D项是罗马万民法的内容,不合题意。故答案为C项。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十二铜表法》。28、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五四运动是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而最能体现这一性质的口号是“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所以答案选A。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五四运动的性质29、A【解析】
依据材料中“诚意、正心、修身”、“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等信息可知,这体现的是朱熹和王阳明都重视人的自身修养,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是顾炎武提出的,排除;二者只是求理方法不同但并不矛盾,C选项错误;D选项只是朱熹的主张,排除。30、B【解析】
材料的意思是要使人民了解中西方文化,中国文化就像磁石吸铁一样去吸引西方文化,西方文化靠近中国文化就像小树在大树下生存会萎靡一样,用这种方式形容西方文化相对于中国来说不会影响中国,反而会被中国文化影响,从而减轻国人对西学的敌对情绪,故选B;A不符题意,排除;材料并没有出现夷夏观念,C错误;扭转了社会习气,过于绝对化,D错误。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1)①出身贫苦,自幼立志报国:②近代民族危机加深:③近代粮食严重短缺;④受孙中山思想影响,关心时政:⑤留学日本,精通中外农业科技知识。(2)①开创了稻作研究的新方法和新理论,对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作出了贡献。②创办了高等农业教育,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农业科技人才。③影响了后世的治学精神和方法。【解析】
(1)根据材料“他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自幼就立志为振兴祖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图书馆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考核试卷
- 烟草包装设备的节能驱动系统设计考核试卷
- 网络犯罪预防与应对考核试卷
- 环境污染治理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考核试卷
- 2025简易合同聘请个人厨师模板
- 2025跨国租赁合同(2)范文
- 2025存量房买卖标准格式合同
- 2025年出国打工者的合法权益应当得到法律保障-本案中合同的性质是雇佣合同还是中介合同
- 中国糖尿病足诊治指南课件
- 宿迁生物质能电厂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中药穴位贴敷技术
- 课后思考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23年版)第二章
- 度假服务质量提升
- 医疗适宜技术
- 高中英语语法词汇单选题100道及答案解析
- 结直肠腺瘤中西医结合防治指南-公示稿
- 2024秋期国家开放大学《可编程控制器应用实训》一平台在线形考(形成任务4)试题及答案
- 湖北省武汉市青山区吉林街小学2024届小学六年级第二学期小升初数学试卷含解析
- 济柴190系列柴油机使用维护手册
- 第15课家乡变了样(课件)人教版美术二年级下册
- 仪器仪表产业链分析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