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省菏泽市重点高中2025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19世纪晚期一西方报纸称“甲午以后,中国有三党:守旧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中立党……意在保国以变法;维新党……意以作乱为自振之机”。文中的中立党和维新党分别是指A.顽固派和洋务派 B.洋务派和维新派C.洋务派和革命派 D.维新派和革命派2.“实行公有化的生产资料是:全部役畜、农具(犁、播种机、耙、打谷机、割草机)种子、饲养公有牲畜所必需的饲料……不实行公有化而留归集体农户自用的生产资料是:住宅、农户自有的家畜、家禽和饲养此项禽畜所必需的建筑物。”符合以上材料说法的是A.列宁时代实行固定粮食税制 B.罗斯福“新政”中调整农业C.斯大林时代建立的集体农庄 D.战后西方国家加强经济干预3.“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这一曾广泛流行的顺口溜反映的生产情景出现于A.土地改革之前 B.土地改革时期C.人民公社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4.阅读下列《1969-1978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据简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符合中国这一时期外交状况的结论是年份1969197019711972197319741975197619771978国家数495469878895103107110112①对外关系出现全新局面②外交战线未受文革干扰③中美关系逐步缓和④中美正式建交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①②④5.北京各界20多万人在天安门广场举行联欢大会,北京市市长彭真在会上宣布:我们的首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材料所呈现的历史场景最有可能发生在A.1949年 B.1953年 C.1954年 D.1956年6.“农民这样获得一定数量的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完全自由的农民。”颁布上述法令的俄国领导人是A.彼得一世 B.亚历山大二世 C.列宁 D.戈尔巴乔夫7.让北宋中期统治者忧叹“二虏之势所以难制者,有城国,有行国……比之汉、唐,最为强盛”的“二虏”是指A.辽和西夏 B.辽和金 C.金和西夏 D.金和元8.马丁路德宣称,人只要信仰上帝,就可以被上帝称为“义人”,于是信徒就不再是“罪人”,就得救了。这种主张在当时的主要进步意义是A.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B.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C.从神学的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D.使君主和罗马教皇实现了权力上的平等9.宋代江南地区的民众因财产纠纷等上诉公堂的现象很常见,由此催生了专门教授诉学、培养诉师以及专业协助他人打官司为业的“书铺”。当时规定:“书铺”须在官府注册,领取“牌记”(执业证书)方能合法营业。据此可知宋代A.司法行为初步具有近代法治的色彩B.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风气恶化C.政府的有效管理促进维权意识觉醒D.城市规模扩大引发社会观念转变10.如图为1951年出版的宣传画。它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土地改革下生产方式的变革 B.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兴起C.“人民公社化”运动全国铺开 D.“大跃进”运动中浮夸风盛行11.“小小的三棱镜、时钟和地图竟成为藉以敲破中国森严的思想堡垒的法宝”,这得益于A.遣唐使 B.粟特人 C.传教士 D.留学生1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英国妇女广泛参与政治活动,“1641-1653年间,英国各阶层妇女向议会发动了约14次请愿抗议活动,多次提到了对政治权利的要求”,这些活动A.以争取普选权为目标 B.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C.实现了英国男女平权 D.促进了女性意识觉醒13.甲午战败后,梁启超感叹:“吾国则一经庚申圆明园之变,再经甲申马江之变,而十八行省之民,尤不知痛痒,未尝稍改其顽固嚣张之习。直待既割,二百兆偿款既输,而鼾睡之声,乃渐惊起。”梁启超认为甲午战争对中国社会的主要影响是A.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思想B.刺激民众忧患意识的产生C.迫使中国扩大对列强开放D.人民反割台斗争高涨14.124年前,一次海战击碎了中华民族自强求富的梦想,从此山河破碎,国将不国:70年前,预告胜利的隆隆炮声中,一支新生的人民海军诞生,结束了近代中国有海无防、任人欺凌的历史,寄托了中华民族向海图强的世代夙愿。材料中的两大历史事件分别发生在下图中的A.①②B.①③C.①④D.③④15.《诗经·商颂》充分体现了殷人祭祀先祖(鬼神)时那种恭敬虔诚、谨严端肃,表现出惶畏的心理;《诗经·周颂》则渗透了强烈的伦理道德精神,颂词大多现实化、生活化了。这一变化体现了A.王权神秘色彩的强化B.朴素的人文主义色彩C.宗法等级观念的淡化D.天道与伦理完全分离16.据史料记载,周人把天奉为有意志的人格化的至上神,“周天子”是受了“天命”取代商来统治天下的。与此同时,周人又从商的覆灭中认识到“天命摩常",“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既而提出“皇天无亲,唯德是辅”。这表明周人注重A.重天敬神 B.君权神授 C.敬德保民 D.民贵君轻17.下表是某学者总结的由唐到宋科举考试的变化。由此可知A.贵族政治淡出历史舞台 B.皇权专制得到一定加强C.官僚政治体系渐趋完善 D.权力制衡体制开始形成18.西班牙人找不到同等竞争力的货物同中国商人交换,就将美洲殖民地生产的大量白银运往菲律宾,支付给中国商人。这就是当时著名的中国、菲律宾、西属美洲殖民地之间以中国商品和美洲白银为交换的、跨越整个太平洋的国际大三角贸易。从材料可以推知当时A.中国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B.中国白银大都来自与西班牙贸易C.西班牙经济发展程度远低于中国D.西班牙的货物质量低劣竟争力低19.法国史学家朗格诺瓦和瑟诺博司所著《史学原论》一书指出:“史料可分为两种,有时过去的事件,留下实迹(碑碣及制造品),有时,也是更常见的,事件所留下的痕迹,是心理的状态——一种文字上的描写和叙谈。”作者的意思是A.任何文字史料都带有主观因素 B.实迹和文字史料都真实反映历史C.历史是“心理的状态”的反映 D.只有实迹史料才能反映历史真实20.1456年,德国古登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机,推动《圣经》的大规模印刷,此外《九十五条论纲》也得以大量印刷,迅速传遍德国甚至欧洲,让民众能直接接触到这类文本媒介。印刷术的进步A.利于民众冲破教会思想控制 B.使德国成为欧洲的文化中心C.推动德国世俗化的迅速实现 D.直接开启了理性王国的时代21.在国庆60周年大阅兵后的8万群众游行的主题是“我与祖国共奋进”。其中思想篇的主题依次是:《奋斗创业》《改革开放》《世纪跨越》《科学发展》,在这四个主题方阵通过时代背景音乐与四代领导人原音与之对应最准确的应该是A.《东方红》《走进新时代》《春天的故事》《走向复兴》B.《东方红》《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走向复兴》C.《走向复兴》《东方红》《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D.《东方红》《走向复兴》《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22.某学者在写作“中国现代经济史”时,将不同时段经济发展的特征作为专著各章的标题内容。以下表述,符合1979~1984年的是A.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经济徘徊B.改革开放的起步与农村经济的黄金时期C.两种经济体制的磨擦与经济在震动中前进D.将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改造为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2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共中央同意广东改革开放先走一步,试办经济特区时,中央有关机构搞了一个文件,叫《旧中国租界的由来》。该报告的主旨是A.肯定广东省的改革模式 B.说明特区试办需谨慎C.阐明融入世界的必要性 D.剖析西方侵华的历史24.唐高宗后期武后临朝听政,弘文馆直学士刘祎之、元万顷等,协助处理政务与各种表疏,密令参决。唐制,官衙都在宫城之南,刘元等人不经南门而于北门出入,时人因谓之“北门学士”。北门学士的出现反映了A.武后已掌握实际统治权力 B.中枢决策机制发生变化C.三省六部制度己名存实亡 D.中央集权体制不断强化25.下图出自1543年出版的《人体构造》一书,该书搭配着精美的版画插图,并系统描述了人体的骨骼、肌肉等器官,插图中的人物或倚桌沉思,或驻足田野,衬着明快的大自然背景,显得颇为生动。这主要反映出当时A.人们追求乐观的生活情趣B.自然科学已摆脱教会束缚C.现实主义成为时代的主流D.医学进步丰富了人文主义26.持续五年之久的法国大革命的狂风暴雨摧毁了禁锢资本主义发展的封建制度,反封建革命取得阶段性胜利是在A.君主立宪政体时期 B.吉伦特派掌权时期C.雅各宾派掌权时期 D.拿破仑帝国统治时期27.如表为二战后美国部分科研机构或职位设立时间表该表格说明,二战后美国A.国家干预继续推行 B.科技发展主要服务冷战C.科技发展领先世界 D.推动了知识经济的诞生28.如图为敦煌第61窟的唐代壁画《耕获图》,壁画题记的大意是:只要人们信仰佛教,不须勤苦耕种,就能过上幸福生活。结合图片和题记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是A.佛教已经成为麻痹民众工具 B.唐代农业注重精耕细作C.只有勤劳耕作才会有好收成 D.当时生产工具较为先进29.18世纪中期,美洲种植烟草几乎无利可图,黑奴们劳作的价值降低。19世纪初,一个成的黑奴种植生产出来的棉花,在市场上可以卖到600美元,而种植出来的烟草、水稻,只卖到60、70美元。该变化A.导致奴隶贸易萎缩 B.受到了技术革命的影响C.源于殖民方式变化 D.得益于世界市场的形成30.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几乎一切农产品部门的生产都被卷入到商业性经营中来,而且各种农产品的商品率都具有较高水平。这一变化主要说明A.中国丝茶的国际竞争力减弱 B.政府奖励措施催生民间办厂热潮C.“实业救国”思潮的深入发展 D.列强入侵加剧自然经济不断瓦解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在过去的10000年里,特别是在过去的300年里,人类历史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更迅速、更具本质性的转型,跨越了一道全新的门槛,步入了一个全新的社会。由于我们生活于此种转型中间,很难清楚客观地看出其特点。因此,在描述这种转型时我有意贴上了一个含糊的标签:“现代革命”。——据(美)大卫,克里斯蒂安《时间地图——大历史导论》根据材料,我们可以看到作者以距苏联解体这一历史事件为基点,以1000年或300年做为观察历史的时间尺度,历史视野呈现出很大的不同。请结合所学知识。选择材料中历史时间轴上的一个时间尺度,说明你对“现代革命”的理解。(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3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梁漱溟,近代著名思想家,有“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之称。他对中西文化的比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改造与重建等做出了突出贡献。1921年中西文化论战正酣之时,他出版了《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发出了在西洋文化强大的冲击之下,中国文化出路何在的呼声。他不赞同国粹派顽固守旧的文化观,也不赞同全盘西化派一概否定传统文化及全盘照搬西方文化的主张,也不赞同中西文化相互调和的论调,认为并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他提出首先要以民主和科学为核心,实现西化(短期目标),然后再重新拿出中国文化(中长期目标)。该书出版引发新一轮中西文化论争。梁漱溟曾醉心于西方政治制度在中国的实现,先赞成“君主立宪”,后加入过中国同盟会,最终转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求改造旧中国,建设新中国的“路向”,不赞成用暴力革命解决中国社会问题。他认为中国是“伦理本位,职业分途”的特殊社会形态,必须从乡村入手,以教育为手段来改造社会,并积极从事乡村建设的实践。梁漱溟认定,尽管目前东方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迫,几有断绝之虞,但这却是暂时的,中国文化不仅仅不应该断绝、也不会断绝;不仅仅会在中国复兴,更是会走向世界——正如古希腊文化在近代西方的命运一般。——摘编自孙凯《梁漱溟思想研究》等(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梁漱溟的主要思想观点,并指出其对中西方文化的态度。(2)中国思想界“中西文化论争”时,产生“梁漱溟之问”的历史背景。33.材料宋代城市火灾增多,故对消防制度进行了完善,制定了严密的防火措施,并在厢军中挑选精干军士,建制为专职消防机构军巡铺。在京城中,“每坊巷三百步许,有军巡铺房一所,铺兵五人”。军士训练严格,责任心强,主要任务是“夜间巡警”,消除火灾隐患。军巡铺还在“高处砖砌望火楼,楼上有人卓望”。一旦发生火灾,这些军士便立即携带灭火器具(如水袋、水囊、卿筒、麻搭等),奔赴失火地点;同时迅速上报,该地军政长官“各领军级扑灭”。在扑救中,各支部队配合密切,有的警戒弹压,维持秋序;有的救护,安置受伤居民;有的抢救财产;有的运水灭火。故而“每遇火发扑救,须臾便灭”“不劳百姓”。宋代对火灾肇事者的处理比较严厉,并且对失职官员予以治罪。——摘编自庚晋《中国古代消防史话》(1)根据材料,概括宋代消防制度改革的措施。(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宋代消防制度改革的作用。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D【解析】
由题干中“守旧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可知守旧党是顽固势力,由“中立党……意在保国以变法”中“变法”的信息可知中立党是维新派,由“维新党……意以作乱为自振之机”中“作乱”的信息可知维新党是革命派,D正确;顽固派反对学习西方,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技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排除ABC。2、C【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材料中将农业的主要生产资料收归集体经营的举措反映了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内容特征,故C项正确;新经济政策中农业实行固定粮食税,并未没收农民的生产资料,排除A项;罗斯福“新政”中农业改革措施主要是调节农业生产及整理农村信贷和债务,排除B项;战后西方国家加强经济干预在农业方面主要是加大政府对农业的补贴,排除D项。故选C。3、C【解析】
试题分析:人民公社制度的特点是一大(规模大)二公(公有化程度高),实际上一平(平均主义)二调(无偿调拨)。其成立初期,生产资料实行过单一的公社所有制,在分配上实行过工资制和供给制相结合,并取消了自留地,压缩了社员家庭副业,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影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与材料信息最符合。故C正确。考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曲折•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三面红旗”【详解】4、C【解析】
由六十年代末起,中国的建交国数量不断增长,体现了外交关系出现全新局面,①符合题意;七十年代初期,中国建交国数量增长较慢,说明外交战线还是受到了文革干扰,②错误;1972年以后,中国建交国数量迅速增加,结合所学可知中美关系逐步缓和,③符合题意;表格内容无法体现中美正式建交的内容,④错误。综上所述,故选C,排除ABD。5、D【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D选项符合题意;结合上述分析可知ABC选项错误,排除。故答案为D。6、B【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信息“农民这样获得一定数量的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完全自由的农民”是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内容,颁布该法令的俄国领导人是亚历山大二世,故B正确;彼得一世、列宁、戈尔巴乔夫都不符合材料信息,故ACD错误。7、A【解析】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北宋中期与北宋并立的两个朝代分别是辽和西夏,故选A项;金建立于北宋末期,排除BC项;元是灭亡南宋后建立,排除D项。故选A。8、C【解析】
材料强调的是称义的意义,否定了教皇和神职人员的权威,应该是使人们获得灵魂自救的自主权和精神自由,故C正确;宗教改革并非废除宗教信仰,故A项中“解放”、B项中“动摇”的说法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君主与罗马教皇的权力问题,故D不正确。9、A【解析】
据材料“催生了专门教授诉学、培养诉师以及专业协助他人打官司为业的‘书铺’”可知,宋代司法领域出现新的变化;且据材料“‘书铺’须在官府注册,领取‘牌记’(执业证书)方能合法营业”可知,“书铺”是一个政府承认的合法职业,具有执业证书,这说明司法行为初步具有近代法治的色彩,A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社会风气恶化,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政府的有效管理”及“城市规模扩大”,C、D与材料无关。10、A【解析】
据材料“1951年出版”可知,陈永康的互助组是1950-1952年土地改革下生产方式的变革,A项正确;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兴起于1953年,B项错误;“人民公社化”与“大跃进”都产生于1958年,C、D项错误。11、C【解析】
16世纪开始的宗教改革使天主教的势力在欧洲逐渐缩小,他们转而向东方传教,材料反映的就是其传教中采用的手段,C正确;遣唐使是唐朝时期日本和朝鲜政府派往唐朝的使者,A错误;粟特人是前6--前4世纪波斯帝国的居民,B与材料无关;中国历史上的留学生开始于洋务运动,D与材料无关。12、D【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材料反映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英国妇女广泛参与政治活动,提出了政治诉求,意识到社会平等和政治目标的重要性,表明此时女性意识的觉醒,故D项正确;争取普选权为目标出现于工业革命后,排除A项;启蒙运动兴起于17世纪,排除B项;此时英国妇女并未取得与男性同等的民主权力,排除C项。故选D。13、B【解析】依据材料“直待既割,二百兆偿款既输,而鼾睡之声,乃渐惊起”,结合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马关条约》的签订使得民众的民族意识觉醒,民众忧患意识产生,故B项正确;中体西用思想与“直待既割,二百兆偿款既输”不符,应排除A项;材料主要说明民众的民族意识觉醒,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应排除;材料信息不涉及人民反割台斗争,故D项错误。点睛:解题的关键信息是“直待既割,二百兆偿款既输,而鼾睡之声,乃渐惊起”,联系所学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分析解答。14、A【解析】
根据材料“124年前”“一次海战击碎了中华民族自强求富的梦想”“国将不国”并结合所学可知,题中的“海战”是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威海卫战役,威海卫在山东,所以①符合题意。根据材料“70年前”“一支新生的人民海军诞生”“结束了近代中国有海无防、任人欺凌的历史,寄托了中华民族向海图强的世代夙愿”并结合所学可知,题中的事件是指1949年4月23日在江苏泰州白马庙人民海军的成立,所以②符合题意。材料中③是江西瑞金,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④是洋务运动的海军基地之一福建马尾,都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项。BCD项,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此三项都包含不符合题意的③或④,排除。15、B【解析】
从材料中的“《诗经·周颂》则渗透了强烈的伦理道德精神,颂词大多现实化、生活化了”可以看出,人们从对先祖鬼神的尊敬变为对现实中的人本身的关注,体现出朴素的人文主义色彩。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涉及王权,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宗法等级观念的变化,排除C项;D项中的“完全分离”说法绝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16、C【解析】
材料信息“‘周天子’是受了‘天命’取代商来统治天下的”、“皇天无亲,唯德是辅”体现了周人吸取商亡教训,注重敬德保民,故C正确;重天敬神不是材料表达的核心,故A错误;材料信息不是强调君权神授,故B错误;材料中没有民贵君轻的信息,故D错误。17、B【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宋朝科举制选拔权力由“恩归有司”到“恩由主上”,体现了君主对选拔权力的管控,考试原则的更加“公开、平等、择优”、考试形式逐渐“取士与育才统一”,有利于选拔人才为统治阶级服务,因此材料体现了这时期专制皇权的加强,B项正确;宋代贵族政治并没有淡出历史舞台,直到明清时期,贵族政治仍有一定的影响,A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宋朝科举制的发展,无法体现整个官僚政治体系的完善,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权力制衡体制,并且无法得出权力制衡体制开始形成,D项错误。18、A【解析】
据材料“西班牙人找不到同等竞争力的货物同中国商人交换,就将美洲殖民地生产的大量白银运往菲律宾,支付给中国商人……”可知,在当时著名的中国、菲律宾、西属美洲殖民地之间以中国商品和美洲白银为交换的、跨越整个太平洋的国际大三角贸易中中国处于主导地位,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即中国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A正确;材料只是体现“当时著名的中国、菲律宾、西属美洲殖民地之间以中国商品和美洲白银为交换的、跨越整个太平洋的国际大三角贸易”,没有涉及其它贸易,B说法绝对;材料没有涉及西班牙和中国经济发展状况,C说法与材料无关;据所学可知,西班牙当时是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奢侈腐化,不注重发展经济,D错误。19、A【解析】
材料反映了作者认为史料分为文字史料何实物史料。材料中第一种即指实物史料,第二种即指文字史料。作者指出文字史料是“是心理的状态——一种文字上的描写和叙谈”,说明了文字史料都带有主观因素。故A正确。20、A【解析】
印刷术的发展推动了《圣经》《九十五条论纲》的大量印刷,使得民众能直接接触到这类文本媒介,可见印刷术推动了宗教改革思想的传播,有利于民众冲破教会思想控制,A正确;德国是活字印刷机发明地,但是不能由此证明德国成为欧洲的文化中心,B正确;民众接触的文本媒介是《圣经》和《九十五条论纲》,这依然是以宗教信仰为主题,不能迅速推动德国世俗化,C排除;题干背景是宗教改革,理性王国是启蒙运动,排除D。21、B【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奋斗创业》指的是毛泽东时代,对应音乐是《东方红》;《改革开放》是邓小平时代,对应音乐是《春天的故事》;《世纪跨越》是江泽民时代,对应音乐是《走进新时代》;《科学发展》是胡锦涛时代,对应音乐是《走向复兴》。由此可知,B正确;ACD错误。22、B【解析】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确立改革开放的指导思想,其中农村率先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了农村的经济发展,B正确;A说法片面,排除;当时市场经济体制还未建立,C排除;D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措施的影响,D排除。故选B。23、B【解析】
当“中共中央同意广东改革开放先走一步,试办经济特区时”,中央有关部门却下发文件《旧中国租界的由来》,显然是不同意试办经济特区,认为特区试办需谨慎,故选B,排除A;该文件的主旨明显不在于阐明融入世界的必要性和剖析西方侵华的历史,而在于强调试办经济特区要谨慎,排除CD。故选B。24、B【解析】
北门学士是在唐朝的中央行政机构之外设置的类似秘书性质的官职,负责为武后起草处理文书,密令参决,掌握了部分决策权,以加强武后的权力地位,冲击了中枢决策机制,B正确;北门学士的出现是武后强化权力的手段,但是不能证明武后已经掌握实际统治权力,排除A;题干未涉及北门学士与三省六部制之间权力的转移,C排除;北门学士是中枢体制的变化,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D。25、A【解析】
依据材料“该书搭配着精美的版画插图,并系统描述了人体的骨骼、肌肉等器官,插图中的人物或倚桌沉思,或驻足田野”可知,这体现的是人们追求乐观的生活情趣,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16世纪自然科学尚未摆脱教会束缚;C选项错误,现实主义成为时代主流是在19世纪;D选项错误,《人体构造》的出版标志着医学步入科学化,材料并未强调医学进步对人文主义的丰富。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26、A【解析】
君主立宪派当权期间,通过立法手段从反对封建土地制度、反对封建等级制度和君主专制三个方面,对法国进行社会改造,基本实现了资产阶级的革命目标,反封建革命取得阶段性胜利。故A正确;吉伦特派掌权时期和雅各宾派掌权时期都不属于“反封建革命取得阶段性胜利”的时期,排除B和C;拿破仑帝国统治时期是巩固大革命成果时期,排除D。故选A。27、A【解析】
材料中二战后美国大力投资科研和教育,属于美国发达的国家资本主义的体现,故A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科技与冷战的关系,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美国的科技在世界的地位,故C不符合题意;美国知识经济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28、C【解析】
图片反映了当时的农民从犁地、收割到打场,直至颗粒归仓的农耕状况,每个过程都有劳动人民的参与,表明只有勤劳耕作才会有好收成。C正确;题记内容明显与现实相违背,其做法只是为了宣传佛教思想,不能反映佛教对人民的麻痹,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勤劳耕作的结果,重视精耕细作不符合材料主旨,B错误;材料中只涉及中国人民,没有对比其他地区,不能得出工具较为先进的结论,D错误。故选C。29、B【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受工业革命影响,世界市场中对原料需要增多,导致美洲烟草、棉花等经济作物价格上涨,B项正确;19世纪初黑人奴隶的劳动价值上涨,不会导致奴隶贸易萎缩,A项错误;19世纪初工业革命还未完成,殖民方式没有发生重大变化,C项错误;世界市场的形成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D项错误。30、D【解析】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程度更深,因此中国几乎一切农产品部门的生产都被卷入到商业性经营中来,而且各种农产品的商品率都具有较高水平,说明列强的侵略加剧了自然经济的不断瓦解,D正确;题干描述的变化针对的是一切农产品部门,而非单指丝织品,排除A;题干未体现政府举措,排除B;中国农业生产的商品化程度不断加深,主要原因是受到世界市场影响,而非实业救国思潮影响,而且19世纪末20世纪初实业救国思潮刚刚兴起,尚未深入发展,排除C。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示例:中国因素影响西方的“现代革命”。中国宋元时期,科技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印刷术的西传,推动了西方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发生,解放了思想,进而推动了牛顿为代表的自然科学的发展。指南针传入应用于航海和《马可波罗游记》在西方的传播,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工业革命之后,中国又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商品市场,科举制也影响了西方的近代文官制度,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冲刺2025年高考地理大题突破+限时集训(新高考)大题07工业(3大热点角度)(解析版)
- 2025年弃泡沫塑料再生装置合作协议书
- 2025企业借款合同范本(商业贷款)
- 2025年温室大棚租赁合同
- 2025年热力工程设备项目建议书
- 2025设备租赁终止合同模板
- 2025年血液体液诊断产品合作协议书
- 2025年钨板、棒、丝材项目合作计划书
- 2025年锌压延加工材项目建议书
- 2025年真空管太阳集热器项目建议书
- 2024年黑龙江鹤岗公开招聘社区工作者考试试题答案解析
- 2025年度虚拟电厂分析报告
- 2024年浙江公路技师学院招聘笔试真题
- 2025年锅炉水处理作业人员G3证考试试题题库(200题)
- 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古诗词曲梳理复习重点整合
- 2025-2030中国菊芋菊粉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2021碳纤维复合芯导线配套金具技术条件 第2部分:接续管
- 资料对外提供管理制度
- 公路养护机械安全操作
- 2025年中国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深度调研分析及投资前景研究预测报告
- 2025-2030国内绿色蔬菜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与投资机会研究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