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气象学复习题编_第1页
农业气象学复习题编_第2页
农业气象学复习题编_第3页
农业气象学复习题编_第4页
农业气象学复习题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业气象学复习题编

绪论

名词解释题:

1农业气象学: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2气象学:研究大气中各种现象成因和演变规律及如何利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

务的科学。

3气象要素:构成和反映大气状态的物理量和物理现象,称气象要素。主要包

括气压、气温、湿度、风、云、能见度、降水、辐射、日照和各种天气现象等。

填空题:

1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相互作用及其规律

的一门科学。

2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的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科

学。

3农业气象学是农业科学与气象科学交叉、渗透形成

的学科。

单项选择题:

1气象学是研究大气中所发生的物理过程和物理现象的科学,更概括地说研究

大气的科学应称为(D)。

A、大气物理学B、地球物理学C、物理气象学D、大气科学

2农业气象学研究所遵循的平行观测原则是(B)o

A、同时同地进行的农业观测B、同时同地进行的农业观测和气象观测

C、同时同地进行的气象观测D、同时同地进行的农业气象要素和气象

灾害观测

多项选择题:

1下列要素是农业气象要素的有(ABC)o

A、光照条件B、热量条件C、水分条件D、土壤

肥力

2下列气象要素中,属于农业气象要素的有(ABD)。

A、温度B、空气湿度C、能见度D、降水量

问答题:

1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对象有哪些?

答: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对象包括:(1)农业生物和生产过程对农业气象条件的

要求与反应;(2分)(2)农业生产对象和农业技术措施对农业气象条件的反馈

作用。(3分)

2农业气象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有哪些?

答:(1)农业气象探测、农业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1分)(2)农业

小气候利用与调节;(1分)(3)农业气象减灾与生态环境建设;(1分)(4)

农业气象信息服务;(1分)(5)农业气象基础理论研究,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

对策。(1分)

填空题:

农业气象研究过程中通常要进行农业生物或设施状况和环境气象要素二者的

平行观测。

第一章地球大气

单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大气的正确叙述是(C)。

A、儿乎全部的水汽、尘埃、氮、氧都集中在对流层。

B、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氧和二氧化碳。

C、臭氧主要集中在平流层大气中。

D、臭氧能吸收波长小于0.175mm的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命。

2在大气的所有气体中,对农业作用最大的气体有。2、HQ、CO?

和(B)oA、H2B、N2C、NH3D、

CH,

3对农业生产有重要意义的大气层是(A

A、近地气层B、平流层C、电离层D、散逸层

4CO?是主要的温室效应气体,是因为它(B)0

A、强烈吸收太阳辐射B、强烈地吸收地面长波辐射

C、对植物光合作用有影响D、对杂草及病虫害繁殖有影响

5臭氧在(C)km处含量最高。

A、0-10B、12-15C、20-25D、15-25

6下列关于地球大气成分说法正确的是(B)o

A、干空气是混合气体,在自然条件下可以液化。

B、水汽是大气中唯一可以在自然状态下发生相变的气体成分。

C、臭氧主要集中在距地面20〜25km的气层中,主要吸收红外辐射。

D、气溶胶粒子能够削弱太阳辐射对地面有降温作用。

7在CO?补偿点,植物光合作用所消耗的CO2(C)呼吸作用释放的CO?。

A、高于B、低于C、等于D、不确定

8大气中臭氧主要集中在(B)。

A、散逸层,因该层紫外线辐射强,0与“易合成6B、平流层,因该层紫

外线辐射强,易形成

C、对流层,因该层温度低,不易分解D、近地层,因该层温度高,0与

。2易合成。3

9大气中的水气(B)。

A、对地面有降温作用B、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C、集中在近地气层及以上的大气层D、随海拔高度变化较小

10风可调节补充空气中的(B),有利于光合作用。

A、N2B、C02C、03D、H20

11干洁大气的主成主要包括(B)□

A、。2、。3、CO?和固体微粒B、即Oz、ArC、02>CO?、ArD、

N”C02>03

多项选择题:

1(B、C、D)可以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

A、臭氧B、水汽C、二氧化碳D、固体杂质E、氮和氧

2固体微粒在大气中的作用包括(BD)0

A、反射太阳短波辐射,使空气温度降低B、阻挡地面长波辐射,减缓地面

辐射冷却

C、能增大地面温度的日变幅D、可作为水汽的凝结核,促进大气中水

汽的凝结

3人类活动使大气中的(BE)含量增多。

A、03B、C02C、H20D、02E、尘埃

名词解释题:

干洁大气:除去了水汽和各种悬浮的固体与液体微粒的纯净大气,称为干洁大

气。

填空题:

1水汽是大气中唯一具有相态变化的气体,可以吸收来自于地表的一

长波辐射。

2大气由三部分组成:干洁大气、水汽、液体和固体杂质(气

溶胶粒子)。

简答题:

1为什么干洁大气叫永久气体?

答:大气中各种气体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较稳定,(1分)且含量也变化不大,(1

分)它们的沸点都很低,(1分)在地球上可能出现的温度范围内,它们永无液

化的可能,(2分)所以干洁大气是永久气体。

2、大气铅直结构及主要特征(适中、难)

单项选择题:

1大气结构指大气(C)。

A、从地面到大气上界空气的成分变化。

B、在水平方向上温度、湿度、气压和风等气象要素的分布特征。

C、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和水平方向上气象要素分布的特征。

D、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组成成分。

2对流层中温度、湿度的变化规律是(C)。

A、随海拔高度增高,温度降低,湿度增加。B、随海拔高度增高,

温度升高,湿度降低。

C、随海拔高度降低,温度升高,湿度增加。D、随海拔高度降低,

温度升高,湿度降低。

3对流层中的平均温度递减率为(B)℃/100mo

A、0.5B、0.65C、0.8D、1.0

填空题:

1世界气象组织依据大气温度和水分—垂直分布、电离现象和扰动

—程度等现象对大气进行垂直分层。

2根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物理性质,可将大气分为对流层、平流

层____、中间层(高空对流层)、暖层(电离层)、和散逸层。

3对流层的主要特征是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垂直运动、、

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__________。

4暖(热)层又称电离层,具有反射无线电波的能力。

5平流层大气透明度好,适宜于飞机的飞行。

6中间层气温随高度增高而迅速下降,又称高空对流层。

多项选择题:

1对流层(BCD)o

A、含有大量的臭氧B、集中了大气质量的3/4

C、集中了儿乎全部的水汽D、云、雨等主要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该层

2对流层的主要特征有(ABC

A、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B、空气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C、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D、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

3在大气的各层中,对流层(ABD)o

A、对人类生产和生活影响最大B、平均气温直减率为0.为℃/100m

C、空气多以水平运动为主D、天气变化最为复杂的层次

4对流层的特点包括(CE)o

A、空气温、湿度等气象要素在水平方向上分布比较均匀B、空气主要

作水平运动

C、气温日变辐大D、随高度增加风速减小E、水汽和尘埃含量多

6大气上界指(BC)□

A、散逸层高度800公里B、极光出现的最大高度1200公里

C、地球大气密度接近于星际气体密度的高度D、高云族的云顶高度E、地

球大气密度为零的高度

第二章辐射

1、辐射基本概念及基本定律(容易、难)

名词解释题:

辐射:物体以发射电磁波或粒子的形成向外放射能量的方式。

基尔荷夫定律:当热量平衡时,物体对某一波长的放射能力与物体对该波长的

吸收率之比值,仅为温度与波长的函数,而与物体的其它性质无关。

斯蒂芬-波尔兹曼定律:黑体发射出的总辐射与该物体的绝对温度的4次方成

正比。

维恩位移定律:绝对黑体的放射能力最大值对应的波长与其本身的绝对温度成

反比。

填空题:

1不透明物体的吸收率与反射率之和为1。

2对任何波长的辐射,吸收率都是1的物体称为黑体。

3地球上所有生命都直接或间接的依靠来自太阳或太阳辐射提供生命

活动的能量。

4由于辐射的波长不同,一般把太阳辐射称为短波辐射,地面和大气辐

射称为长波辐射。

5辐射通量密度的单位是瓦/米2或w/n?,光照强度的单位是勒克斯

或lx。

6辐射强度的单位是瓦/米2或w/n?,光通量密度的单位是流明/米2

或Im/m'

7黑体辐射具有最大辐射能力的波长随温度升高逐渐向短波方向移动的

特点。

单项选择题:

1当热量平衡时,物体对某•波长的放射能力与物体对该波长的吸收率之比值,

仅为温度与波长的函数,而与物体的其它性质无关。这是热辐射的基本定律之

一,称为(A)o

A、基尔荷夫定律B、普朗克定律C、斯蒂芬-波尔兹曼定

律D、维恩定律

2黑体发射出的总辐射与该物体的绝对温度的4次方成正比。这是热辐射的基

本定律之一,称为(A)□

A、斯蒂芬-波尔兹曼定律B、普朗克第一定律C、基尔荷夫定律

D、维恩位移定律

3绝对黑体的放射能力最大值对应的波长与其本身的绝对温度成反比。这是热

辐射的基本定律之一,称为(D)0

A、斯蒂芬-波尔兹曼定律B、普朗克第一定律

C、基尔荷夫定律D、维恩位移定律

4大气中各种物理过程发生的能量来源最主要的是(B

A、宇宙天体来的能量B、太阳、地面和大气放射的

能量

C、火山、地.震等地球内部释放的能量D、海洋潮汐产生的能量

5温度愈高物体放射能力的波长愈向短波方向移动。已知太阳辐射最大放射能

力的波长为0.475微米,由此计算得太阳表面的温度约为(C)。

A、5780KB、6500KC、6000KD、6300K

2、太阳辐射

名词解释题:

太阳常数:当地球距太阳为日地平均距离时,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平面上

的太阳辐射能通量密度。

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交角。

分子散射:当散射质点较小(如空气分子等)时,此时散射强度与入射光波长

的四次方成反比,称为分子散射。

漫射:当散射质点增大(如云滴、雾滴、尘埃等),半径大于10um时,此时

散射量不再随波长而变,即散射强度与波长无关,称粗粒散射(或漫射)。

计算题:

1已知某地的纬度为北纬33°,试计算出该地春分、秋分、夏至及冬至正午太

阳高度角分别是多少?

解:已知①=33。,正午3=0。,代入正午时太阳高度角公式

h=9(r—|①一6],(2分)得

(1)春分、秋分6=0°h=90°-(33°-0°)=57°(1

分)

(2)夏至5=23.5°h=90°-(33°-23.5°)=80.5°(1

分)

(3)冬至6=-23.5°h=90°-(33°+23.5°)=33.5°(1

分)

2已知雅安的纬度为北纬30°,试计算出雅安春分、秋分、夏至和冬至这四个

特定日子正午时的太阳高度角。

解:已知①=30°,正午3=0°,代入正午时太阳高度角公式h=90。一"一

5|,(2分)得:

(1)春分、秋分8=0°h=90°-(30°-0°)=60°(1

分)

(2)夏至6=23.5°h=90°-(30°-23.5°)=83.5°(1

分)

(3)冬至6=-23.5°h=90°-(30°+23.5°)=36.5°(1

分)

3已知某地的纬度为北纬60。,试计算出该地春分、秋分、夏至和冬至这四个

特定日子正午时的太阳高度角。

解:已知①=60°,正午3=0°,代入正午时太阳高度角公式h=90。一中一

8|,(2分)得

(1)春分、秋分6=0°h=90°-(60-0°)=30°(1分)

(2)夏至6=23.5°h=90°-(60°-23.5°)=53.5°(1

分)

(3)冬至8=-23.5°h=90°-(60°+23.5°)=6.5°(1分)

单项选择题:

1,6月22日下列城市中白昼最长的是(B)0

A、广州B、北京C、上海D、成都

2春分日下列城市中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的是(A)o

A、深圳B、长沙C、北京D、沈阳

3太阳辐射光谱中,可见光区的波长范围是(C)。

A^0.15~0.38MmB、0.76〜4NmC、0.38〜0.76^mD、0.15~

4内n

4低层大气能量的主要来源于(B)。

A、太阳辐射B、地面辐射C、大气辐射D、大气逆辐射

5在大气干燥、天空晴朗、无云的条件下,天空呈蔚蓝色是因为(D)。

A、大气粗粒散射B、大气漫射C、大气反射D、大气分

子散射

6在大气干燥、天空晴朗、无云的条件下,天空呈蔚蓝色是因为(A)。

A、蕾莱分子散射B、大气漫射C、大气反射D、大气粗

粒散射

7空气分子对太阳辐射的散射强度与投射在散射质点上的辐射波长(B)。

A、四次方成正比B、四次方成反比C、平方成正比D、平方成反

8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选择性吸收的特性,气体成分中对太阳光谱红外线区域

吸收范围最广的是(D)0

A、N2B、O2C、O3D、H20

9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选择性吸收的特性,气体成分中对太阳光谱紫外线区域

吸收范围最广的是(C)。

A、N2B、0,C、03D、H20

10大气对对太阳辐射具有选择性吸收的特性,其中吸收最少的区域是(A)o

A、可见光B、紫外线C、红外线D、远红外线

11垂直于太阳辐射方向的太阳辐射强度,随大气透明系数增加而(A)o

A、增大B、减小C、不变D、先增大后减小

12大气对太阳辐射最主要的减弱方式是(C)0

A、吸收B、反射C、散射D、辐射

多项选择题:

1日初出与日将没,即太阳高度为0.5°时,太阳呈红色,看起来较大,是因为

(AB)。

A、太阳光谱的组成发生了变化B、蓝紫光散失殆尽

C、这时太阳距地较近D、光谱中只余波长较长的红色光

2某地纬度为30°N,春、秋分时,(BC)。

A、赤纬为0B、赤纬为23.5°;

C、正午的太阳高度角为60°D、正午的太阳高度角为90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AB

A、在平流层以上主要是氧和臭氧对紫外辐射的吸收

B、在对流层主要是水汽和二氧化碳对红外辐射的吸收

C、在平流层以上主要是氧和臭氧对红外辐射的吸收

D、在对流层主要是水汽和二氧化碳对可见光的吸收

4清晨和傍晚彩霞彩云的形成是因为(AC)o

A、太阳光谱的组成发生了变化B、红外线增多了

C、红橙光增多了D、太阳与地平线距离近了E、紫外线增

多了

填空题: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减弱包括吸收作用散射作用和_反

射______作用。、、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性。

简答题:

1简述旭日及夕阳呈现红色的原因。

答:其原因由于清晨或傍晚,太阳光线通过大气层较厚,(1分)太阳光谱中的

蓝紫光受到强烈的散射,(2分)以致到达地面的太阳直射光中主要为红、橙光

线的缘故。(2分)

2简述雨过天晴,正午时分天空呈现蔚蓝色的原因。

答:在大气干洁、天空晴朗、无云的条件下,(1分)大气的散射以分子散射为

主,(2分)且短波光兰紫光的散射强度大,所以天空呈蔚兰色。(2分)

3太阳辐射通过大气是如何被减弱的?减弱的程度同哪些因子有关?

答:太阳辐射通过大气时,分别受到大气中的水汽、二氧化碳、微尘、氧和臭

氧以及云滴、雾、冰晶、空气分子的吸收、散射、反射等作用,而使投射到大

气上界的太阳辐射不能完全到达地面。(3分)减弱的程度与大气质量和大气透

明系数有关。(2分)

3、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及地面有效辐射

单项选择题:

1当天空有云,但云量少而且比较薄,太阳未被云所遮蔽时,总辐射强度与碧

空时(太阳高度角相同)相比(A)o

A、较大B、相等C、较小D、很小

2随着太阳高度角的降低,波长长的光谱成分逐渐(D),波长短的光谱成

分逐渐(D)。

A、减少,增加B、减少,减少C、增加,增加D、增加,减少

3太阳辐射通过大气时受到减弱,其减弱的程度主要决定于太阳辐射在大气中

经过的路径长短和(B)。

A、大气温度B、大气透明度C、气压D、风速

4人们说CO?是主要的具有温室效应的气体,是因为它(B)。

A、强烈吸收太阳辐射B、强烈地吸收地面长波辐射

C、对植物光合作用有影响D、对杂草及病虫害繁殖有影响

5地面辐射的波长范围是(A)o

A、3~8umB、4~12umC、3~120nmD、0.15~4um

6大气辐射的波长范围是(C)o

A、3~8umB、4〜1211nlC^7~120umD^0.15〜4um

7地气系统的辐射波长范围是(C)o

A、3~8umB、4~12umC、3~120umD、0.15~4um

8在北球,夏半年,随着纬度的升高(A)。

A、昼弧增长B、夜弧增长C、昼弧夜弧相等D、昼弧变

9在北球,夏半年,除去春分、秋分外,高纬度地区比低纬度地区的昼弧(A)o

A、长B、短C、相等D、不一定

10在北球,冬半年,随着纬度的升高(B)。

A、昼弧增长B、夜弧增长C、昼弧夜弧相等D、昼弧变短

11在北球,冬半年,除去春分、秋分外,高纬度地区比低纬度地区的昼弧

(B)o

A、长B、短C、相等D、不一定

多项选择题:

1影响地面有效辐射大小的因素是(A、B、C、D、E)o

A、地面辐射B、大气逆辐射C、风速D、云况E、

海拔

2以下气体成分中对长波辐射强烈吸收的是(BD)o

A、N?B、CO2C、O2D、H20

3到达地面的太阳直接辐射受(A、B、C、D)影响。

A、太阳高度角B、大气透明度C、云量D、海拔高度

4大气透明系数受(ABCD)等因素影响。

A、大气量B、杂质C、水汽D、海拔高度

名词解释题:

温室效应:大气中微尘和C0?的增加,犹如温室覆盖的玻璃一样,阻挡了地面

向外的辐射,增强了大气逆辐射,对地面有保温和增温作用。

阳伞效应:大气中微尘和CO?的增加,犹如在阳光下撑了一把伞,减弱了到达

地面的太阳辐射,对地面有降温作用,这种现象称为大气的阳伞效应。

简答题:

1为什么说太阳辐射不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答: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是具有选择性的,因而使穿过大气的太阳辐射光谱

变得极不规则;(2分)由于大气主要吸收物质(臭氧和水汽)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带都位于太阳辐射光谱两端能量较小的区域,因而吸收对太阳辐射的减弱作用

不大。(2分)也就是说,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并不多,特别是对于对流层

大气来说。(1分)所以,太阳辐射不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4、辐射、光照与农业

名词解释题:

光合有效辐射:能被植物吸收用于光合作用、色素合成、光周期现象和其他生

理现象的太阳辐射波谱区,称光合有效辐射(380〜710nm)。

生理辐射:能被植物吸收用于光合作用、色素合成、光周期现象和其他生理现

象的太阳辐射波谱区。

光周期现象:日照长度决定着很多作物的开花时间,每年作物开花时间的早迟,

决定于白天光照与夜晚黑暗的交替及它们的持续时间。作物对日照长短的这种

反应称为光周期现象。

光饱和点:当达到某•光强时,光合速率就不再增加,而呈现光饱和现象。开

始达到光合速率最大值时的光强称为光饱和点。

光补偿点:当到达某一光强时,叶片的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即CO,吸收量

等于CO?释放量,表观光合速率为零,这时的光强称为光补偿点。

光能利用率:单位面积上作物产量燃烧所放出的热能与作物生长期中所接受的

太阳辐射能或(生理辐射)的百分比称为光能利用率(太阳能利用率)。

单项选择题:

1光合有效辐射的波段大体与(C)的范围一致。

A、紫外线B、红外线C、可见光D、无线电波

2生理辐射的波段大体与(A)的范围一致。

A、可见光B、红外线C、紫外线D、无线电波

3光合有效辐射量约占太阳总辐射量的(B)。

A、30%B、50%C、70%D、90%

4(A)在大气中透射能力更强。

A、红光B、绿光C、兰光D、青光

5(A)更有利于植物体内碳水化合物的合成。

A、红光B、绿光C、兰光D、主月741LA

6(C)更有利于植物体内蛋白质的合成。

A、红光B、绿光C、兰光D、青光

7以下作物中属于短日照植物的是(B)o

A、麦类作物B、烟草C、马铃薯D、油菜

8以下作物中属于短日照植物的是(D)。

A、大麦B、油菜C、甜菜D、玉米

9以下作物中属于长日照植物的是(C)。

A、棉花B、高梁C、菠菜D、水稻

10以下作物中属于中性照植物的是(A)。

A、茄子B、大豆C、燕麦D、水稻

11以下作物中属于长日照植物的是(A)o

A、油菜B、玉米C、烟草D、水稻

12以下作物中属于中性植物的是(C)o

A、油菜B、玉米C、黄瓜D、水稻

13以下作物中属于特殊日照植物的是(C)0

A、小麦B、烟草C、甘蔗D、水稻

14临界日长是指引起植物(B)的光照长度界限。

A、拔节B、开花C、灌浆D、结实

15光周期最明显的作用就是对(B)的诱导效应。

A、拔节B、开花C、灌浆D、结实

16短日照作物由南向北引种时,生育期将(C)o

A、缩短B、不变C、延长

17长日照作物由南向北引种时,生育期将(A)o

A、缩短B、不变C、延长

18只有当外界光强在(D)时植物才有干物质的积累。

A、光饱和点以上B、不受限制C、光补偿点以下D、光补偿点以

19喜光植物的光饱和点是(C)勒克斯。

A、8000^15000B、15000^20000C、25000飞0000D、65000^75000

20耐阴植物的光饱和点是(B)勒克斯。

A、1000~5000B、5000~10000C、25000^60000D、

65000~75000

填空题:

1光是从光质、光长和光强三个

方面来影响植物的。

2根据植物的光周期现象,将植物分为长日植物、短日植物植物、中性植

物__植物和特殊日照植物植物。

3短日性植物是指只有在光照长度短于•定临界值时开花的植物。长日性植

物是指只有在光照长度长于一定临界值时开花的植物。

多项选择题:

1被植物叶绿素强烈吸收,光合作用最强的是(AB)。

A、兰紫光B、红橙光C、绿紫光D、远红外光E

AZ.x|/

目二无

A、兰紫光B、红橙光C、绿紫光D、远红外光E、

主“41

目二光A

3以下植物中属于耐阴植物的是(BDE)。

A、禾谷类作物B、茶叶C、棉花D、生姜、韭菜E、

云松、蕨类植物

4以下植物中属于喜光植物的是(ABC)。

A、小麦B、玉米C、棉花D、生姜E、

茶叶

问答题:

答:短日照植物南种北引,由于北方生长季内日照时间长,温度降低,对植物

发育有叠加影响,作物生育期延长,严重的甚至不能抽穗与开花结实(1分)。

宜引用早熟品种或感光性较弱品种(1分)。

反之,北种南引,由于南方生长季内日照时间短,温度升高,作物生育期缩短,

影响营养体生长,降低作物产量(2分)。宜引用晚熟或感光性较弱品种(1分)。

2长日照植物引种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长日照植物北种南引,由于南方日照缩短,发育减慢,但温度升高,发育

加快,光温对发育速度影响有互相抵偿作用(2分)。而南种北引,由于北方日

照增长,发育加快,但温度降低,发育减慢,同样,光温对发育速度影响有互

相抵偿作用(2分)。长日照植物的跨纬度引种,生育期长短变化应综合分析(1

分)。

3提高光能利用率有哪些途径?

答:(1)改革耕作制度,提高复种指数(1分)

(2)采用合适的栽培技术,扩大田间绿叶面积,并维持较长的功能期(1分)

(3)选择高光效品种,科学施肥,改善田间CO?供应(2分)

(4)使光、热、水资源配合最佳,及时预测和防治病虫害及其他自然灾害(1

分)

4日照长短对植物生长发育有什么影响?

答:随季节的转变而导致的一天中光照的持续时间的长短的变化在植物的生活

中有很重要的意义。(1分)有的植物要求在白昼较短,黑夜较长的季节开花。

有的植物要求在白昼较长,黑夜较短的季节开花。这种不同长短的昼夜交替对

植物开花结实的影响,叫植物的光周期现象。(2分)根据植物对光周期反应

的不同,可将植物分为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和中间性植物。(2分)

第三章温度

1、物质的热属性和热量收支

1土壤导温率与导热率、热容量的正确关系是(D)。

A、与导热率和热容量均成反比B、与导热率和热容量均成正比

C、与导热率成正比,与热容量无关D、与导热率成正比,与热容量成反

2夜间,土壤表层的热量平衡方程是(B

A、Q=-R-M+B+LEB、Q=-R+M+B+LEC、Q=-R-M-B+LE

Q=-R-M-B-LE

3白天,土壤表层的热量平衡方程为(A

A、Q=R-M-B-LEB、Q=R+M+B-LEC、Q=R+M-B-LE

Q=R+M+B+LE

4土壤热容量随土壤湿度的增加而(A)o

A、增大B、呈线性递减C、不变;D、呈指数递减

多项选择题:

1地面热量的主要来源于(ABDE)o

A、太阳总辐射B、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C、蒸发潜热

D、凝结潜热E、暖空气以乱流传向地面的热量

填空题:

1热量交换的方式可归纳为四种:辐射热交换、分子传导、流体流动、

潜热.

2地面和低层大气间热量交换的主要方式是辐射热交换(辐射).

3暖而轻的空气上升,冷而重的空气下沉,这种空气的升降运动称为对流;空

气的不规则运动称为湍流或乱流.

流体流动主要包括对流、平流、湍流或乱流三种形式。空气之间热量

交换的主要方式有对流、平流和乱流。

2、土壤温度

单项选择题:

1土壤表层温度的年变化随纬度升高而(B)。

A^减小B、增大C、不变D、先减小后增大

2土壤表层温度的日变化随纬度升高而(A)0

A、减小B、增大C、不变D、先减小后增大

3以下各种地形中温度日较差最大的是(B)。

A、凸地B、凹地C、平地D、坡地

4土壤温度的垂直分布中日射型是(A)。

A、从土壤表面向下和向上都降低B、从土壤表面向下升高,向上降低

C、从土壤表面向下和向上都升高D、从土壤表面向下降低,向上升高

5土壤温度的垂直分布类型中,辐射型出现在(D)。

A、清晨B、正午C、白天D、夜间

6潮湿的土壤和干旱的土壤相比,干旱的土壤表层昼夜温差(B)0

A、小B^大C、相同D、不一-定

7土壤表层最高温度一般出现在(B)时左右。

A、12B、13C、14D、15

多项选择题:

1土壤表层热量累积量取决于(ABCDE)。

A、太阳总辐射量B、地气之间的对流、乱流热交换量

C、土壤水分蒸发耗热量D、与土壤分子热传导量E、土壤

表面水分凝结释热量

2土壤白天升温和夜间降温幅度主要决定于(ABC)。

A、土壤湿度B、土壤质地度C、土壤孔隙度

D、土壤酸碱度E、土壤肥力

填空题:

1凸地的温度日较差比凹地小____________o

2土壤温度的垂直分布可以分为日射型(受热型),、辐射型(放热

型)和转变型三种类型。

问答题:

1引起土壤温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怎样进行土壤温度的调节?

答:太阳高度角、土壤湿度、土壤颜色、土壤机械组成和有机质、地面覆盖物、

地形和天气条件等(2分),可通过覆盖、垄作、灌溉和营造防护林等来进行调

节(3分)。

3、空气温度

名词解释题:

辐射逆温:晴朗小风的夜间,地面因强烈有效辐射而很快冷却,从而形成气温

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的逆温。

逆温: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的现象,称为逆温现象。

逆温层:发生逆温现象的气层,称为逆温层。

单项选择题:

1气温系指距地面(B)高度处测得的空气温度。

A、1米B、1.5米C、2米D、2.5米

2某地最高气温出现在1月份,则该地位于(B)。

A、北半球陆地上B、南半球陆地上C、北半球海洋上

D、南半球海洋上

3下列四种情况昼夜温差最大的是(C)。

A、陆上多云的地区B、海上多云的地区C、陆上少云的地区

D、海上少云的地区

4近地气层最高温度一般出现在(C)时左右。

A、12B、13C、14D、15

多项选择题:

1影响气温日变化的主要因素有(ACE)。

A、纬度B、经度C、季节D、洋流E、地形

填空题:

1近地层气温与土温的垂直分布相类似,可以分为一日射型(受热型)、

辐射型(放热型)和转变型三种类型。

问答题:

1为什么气温日变幅大的地区作物产量高、品质好?

答:气温日变幅大的地区白天温度高有利于作物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更多的有

机物质(糖等),(3分)夜间温度度低抑制作物呼吸消耗,进而有利于有机物

质的积累。因而气温日变幅大的地区作物产量高、品质好。(2分)

2逆温现象在农业生产上有哪些应用?

答:(1)冬季晾晒农副产品应置于距地面较高处;(1分)(2)喷洒农药防治病

虫害应选择清晨最佳;(1分);(3)山区综合开发时,应注意“爬坡”种植;

(1分)(4)冬季熏烟防霜时,应防止对流发生。(2分)

3为什么高山冷,而平地热?

答:高山与平地冷热的差别,与太阳距离无关。由于地面吸收太阳光再辐射到

空中后,才能使空气增温。(2分)在低层大气中,越靠近地面处,白天的气温

升得越高,离地面越远,气温就越低。一般,平均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

约降低0.6℃。(2分)由于高山高,空气较稀薄,增热少,风又比地面大,热

量容易散失,所以高山冷,平地热。

4、空气绝热变化及大气静力稳定度判断(极难)

名词解释题:

干绝热变化:干空气或未饱和湿空气在绝热上升或下沉过程中的绝热变化,其

值约为l℃/100mo

湿绝热变化:未饱和湿空气上升时,先按干绝热过程降温,到达凝结高度后水

汽达到饱和时出现凝结。饱和气块继续上升,如果其凝结出来的水滴或冰晶不

脱离原气块,始终跟随气块上升或下降的现象。

单项选择题:

1千绝热直减率总是(C)湿绝热直减率。

A、小于B、等于C、大于D、不一定

2湿绝热直减率总是(A)干绝热直减率。

A、小于B、等于C、大于D、不一定

3大气条件不稳定的判定条件是(D

A、Yd<YB、Yd<Y<YC、Ym<YD、

Ym<Y<Y(l

4一团未饱和的湿空气作升降运动时,大气处于不稳定状态的判定条件是

(C)o

A、Y<YdB、Y=YdC、Y>YdD、

YWyd

5一团未饱和的湿空气作升降运动时,大气处于稳定状态的判定条件是

(A)o

A、Y<YdB、Y=YdC、Y>YdD、

YWYd

6一团饱和的湿空气作升降运动时,大气处于不稳定状态的判定条件是

(C)o

A>Y<YmB>Y=YmC、Y〉YMD、

YWY“

7一团饱和的湿空气作升降运动时,大气处于稳定状态的判定条件是(A)o

A、Y<YmB>Y=YmC、Y〉YmD、

YWYM

填空题:

1大气条件不稳定的判定条件是.。

气绝对稳定的判定条件是Y<X,„0

大气绝对不稳定的判定条件是Yd<Yo

对作干绝热升降运动的气块而言,大气是稳定的。

名词解释题:

三基点温度:是指生物维持生长发育的生物学下限温度、上限温度和最适温度。

农业界限温度:指具有普遍意义的,标志着某些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开始、

转折或终止的日平均温度。

积温学说:(1)在其他条件得到满足的前提下,温度因子对生物的发育起着主

要作用;(2)生物发育要求一定的下限温度,近年来的研究指出,对于某些时

段的发育,还存在着上限问题;(3)完成某--阶段的发育需要一定的积温。

活动积温:生物在某一生育期(或全生育期)中,高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日平均

气温的总和。

有效积温:生物在某一生育期(或全生育期)中,有效温度的总和。

净效积温:生物在某一发育期或整个生育期中净效温度的总和,称为净效积

温。当实际温度超过某发育期的最适温度时,其超过部分对生物的发育是无效

的,此时净效温度等于最适温度减去生物学下限温度,除此这外,净效温度等

于有效温度。

单项选择题:

1动植物生活的温度范围是比较窄的,生物系统中的大多数反应都发生在

(C)温度范围内。

A、-10—30℃B、0—30℃C、0—50℃D、10—50℃

2农业界限温度(C)℃是喜温作物的活跃生长期。

A、25B、20C、15D、10

3农业界限温度(C)℃是喜凉作物开始活跃生长的时期。

A、15B、10C、5D、0

4农业界限温度(B)℃是热带作物开始生长的时期。

A、25B、20C、15D、10

5农业界限温度(D)℃是农闲期与农耕期相互转换的标志。

A、15B、10C、5D、0

6高于生物最低温度的(A)温度与生物学最低温度之差称为有效温度,生

长期有效温

度的总和称为有效积温。

A、日平均B、日最低C、月平均D、年平均

7作物的感温性是指作物品种受到温度的影响表现出(C)不同的特性。

A、出苗速度B、生长速度C、发育速度D、灌浆

速度

8“春化”现象是指有些作物在其生长发育的过程中,需要一定的

(B)环境或低温刺激,才能完成由生长向发育的转化,否则就不能正常抽

穗结实。

A、高温B、低温C、变温D、恒温

多项选择题:

1应用最为广泛的积温有(AD)□

A、活动积温B、无效积温C、净效积温D、有效积温

填空题:

1作物的三基点温度,具体讲是生物学下限温度、最适温度和生

物学上限温度。

2界限温度是标示着某些重要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开始、转折或终

止的日平均温度。

3日平均气温在0℃以上的持续日期称为

4日平均气温在0℃以下的持续日期称为农闲期__________。

问答题:

温度变化与作物生长发育的关系(适中)

积温及其应用(难)

问答题:

1积温在农业生产中有哪些用途?

答:(1)是作物与品种特性的重要指标之一,可以为引种与品种推广提供科学

依据;(1分)

(2)作为物候期、收获期预测、病虫害发生发展时期预报等的重要依据;(2

分)

(3)是热量资源的主要标注之一,可以根据积温的多少,确定某作物在某地

能否成熟,并预计能否高产优质。(2分)

第四章大气中的水分

1、空气湿度参量(容易)

相对湿度: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的百分比。

2.单项选择题:

1,露点温度表小(C)o

A、潮湿地面温度B、空气湿度C、饱和湿空气温度D、未饱和湿空

气温度

2,当空气中水汽含量达到饱和时(A)。

A、露点温度与干球温度相等B、相对湿度较大

C、绝对湿度与水汽压数值相等D、实际水汽压较大

3,表示空气中水汽含量距离饱和程度远近的湿度参量是(C)。

A、绝对湿度B、水汽压C、相对湿度D、露点温度

4,表示空气中实际水汽含量多少的湿度参量是(D)0

A、温度露点差B、饱和差C、相对湿度D、露点温度

5,当空气处于未饱和状态时,气温和露点温度的关系为C()0

A、T<TdB、T=TdC、T>LD、两者无关

6,相对湿度大小随温度升高(A)o

A、减小B、增大C、不变D、先减小后增大

7,饱和水汽压表示(C)o

A、空气的潮湿程度B、空气中水汽所产生的分压力

C、空气中能含水汽的最大限度D、空气中水汽的含量

3.多项选择题:

1,表示空气中水汽含量距离饱和程度远近的湿度参量有(B、E、F)。

A、绝对湿度B、相对湿度C、水汽压

D、露点温度E、饱和差F、温度露点差

2,表示空气湿度的物理量可分为两类(B、D)o

A、一类为空气中水汽的分压力,如饱和水汽压、最大水汽压

B、一类为空气中水汽含量的多少,如绝对湿度、水汽压

C、一类为空气温度高低,如露点温度、温度露点差

D、一类为空气中水汽含量距饱和程度,如相对湿度、饱和差

E、一类为降水变率,如相对变率、绝对变率

3,表示空气中水汽含量多少的物理量有(A、B、C)。

A、绝对湿度B、水汽压C、露点温度D、相对湿度E、饱和差

4,饱和水汽压的变化是(A、C)o

A、随温度升降的改变量,在高温时比低温时大些

B、随大气中水汽的增加而迅速增大C、随着温度的升高而

迅速增大

D、可表示空气中水汽含量距饱和的程度E、可表示空气中水汽

的含量

4.填空题:

1,饱和水气压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增大)___________0

2,当水汽压不变时,相对湿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减小)。

5,问答题:

1,为什么相对湿度和气温日变化趋势相反?

答:相对湿度f=(e/E)X100%o(1分)气温升高时,虽然地面蒸发加快,

水汽压增大,但这时饱和水汽压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得更多些,使相对湿度反而

减小。(2分)同样的道理,在气温降低时,水汽压减小,但是饱和水汽压随温

度下降得更多些,使相对湿度反而增大。(2分)

2,相对湿度的年变化、日变化有哪些规律?

答: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相反,最大值出现在清晨,最低值出现在午后,滨

海地区例外。(2分)年变化:一般与气温的年变化相反,温暖季节f小,寒冷

季节f大。在季风盛行地区,由于夏季风来自海洋,冬季风来自大陆,因此

最大值出现在夏半年的雨季或雨季之前,最小值出现在冬季。(3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