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市芦溪县海源煤矿技改初步设计说明书_第1页
萍乡市芦溪县海源煤矿技改初步设计说明书_第2页
萍乡市芦溪县海源煤矿技改初步设计说明书_第3页
萍乡市芦溪县海源煤矿技改初步设计说明书_第4页
萍乡市芦溪县海源煤矿技改初步设计说明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萍乡市芦溪县海源煤矿

技改工程初步设计

(60kt/a)

说明书

目录

前言..................................................................1

一、企业名称及隶属关系...................................................1

二、初步设计的编制依据...................................................2

三、初步设计的指导思想...................................................5

四、初步设计的特点.......................................................5

五、设计主要技术经济指标.................................................6

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7

第一章井田自然概况及邻近矿井现状.......................................9

第一节井田自然概况......................................................9

第二节矿井现状及邻近关系...............................................10

第三节煤矿技改的必要性.................................................11

第二章矿井技改的条件..................................................13

第一节地质勘探及矿井地质..............................................13

第二节井田水文地质特征................................................18

第三节资源条件........................................................21

第四节外部条件........................................................29

第五节矿井技改条件综合评述及可行性分析................................30

第三章井田开拓......................................................33

第一节井田境界及资源/储量.............................................33

第二节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40

第三节井田开拓........................................................42

第四节井筒..........................................................47

第五节井底车场及碉室..................................................48

第四章大巷运输及设备.................................................51

第一节运输方式选择...................................................51

第二节矿车...................................................................................................................51

第五章采区布置及装备.................................................53

第一节采煤方法.......................................................53

第二节采区布置.......................................................59

第三节巷道掘进.......................................................62

第六章通风安全.......................................................65

第一节矿井通风条件情况...............................................65

第二节矿井通风.......................................................65

第三节通风设施及调节.................................................75

第七章提升、排水、通风和压缩空气设备.................................79

第一节提升设备.......................................................79

第二节排水设备.......................................................93

第三节通风设备.......................................................101

第四节压风设备......................................................103

第八章地面生产系统..................................................105

第一节煤质及其用途..................................................105

第二节煤的加工.......................................................107

第三节主、副斜井机械设备及布置......................................107

第四节辅助设施......................................................108

第九章地面运输.......................................................109

第一节矿区位置及交通.................................................109

第二节地面运输.......................................................109

第十章总平面布置及防洪排涝............................................110

第一节矿区概况.......................................................110

第二节平面布置.......................................................111

第三节竖向设计及场内排水.............................................113

第四节场内运输.......................................................113

第五节其它工业场地布置...............................................114

第六节管线综合布置...................................................115

第七节防洪排涝.......................................................116

第十一章供配电系统....................................................117

第一节供电电源.......................................................117

第二节电力负荷.......................................................117

第三节输变电.........................................................119

第四节地面供配电.....................................................119

第五节井下供配电.....................................................121

第六节矿井自动化.....................................................124

第七节计算机管理.....................................................126

第八节通信..........................................................127

第十二章地面建筑.....................................................128

第一节设计原始资料和建筑资料.........................................128

第二节工业建筑物及构筑物.............................................130

第三节行政、生活、福利建筑...........................................132

第十三章给水、排水...................................................134

第一节给水...........................................................134

第二节排水...........................................................135

第三节室内给排水.....................................................137

第四节水量平衡.......................................................138

第五节消防及洒水.....................................................139

第十四章采暖、通风及供热.............................................143

第一节采暖、通风及供热...............................................143

第二节供热热源与锅炉房设备...........................................146

第三节室外热力管网...................................................147

第十五章节能、减排...................................................148

第一节节能.........................................................148

第二节节水.........................................................149

第三节减排.........................................................150

第十六章职业安全卫生.................................................151

第一节危害因素和危害程度.............................................151

第二节主要防范措施...................................................155

第三节劳动卫生保障措施...............................................164

第四节预期效果及评价.................................................166

第十七章环境保护.....................................................169

第一节环境现状.......................................................169

第二节各种污染的防治措施.............................................173

第三节地表塌陷治理...................................................180

第四节机构设置及专项投资.............................................181

第十八章技改工期.....................................................183

第一节技改工期.......................................................183

第二节产量递增计划...................................................185

第十九章技术经济.....................................................187

第一节劳动定员和劳动生产率...........................................187

第二节主要机电设备与器材清册.........................................188

第三节工程投资及资金筹措.............................................192

第二十章概算投资.....................................................193

第一节概算投资.......................................................193

第二节矿井主要技术经济指标...........................................218

附件:...............................................................219

图纸目录

序号图纸名称

初设图图号采用图幅

01Bi煤层底板等高线及平(立)面储量估算图JG10X72-105-01A1

02B.5煤层底板等高线及平(立)面储量估算图JG10X72-105-02A1

03综合水文地质图JG10X72-064-01A0

04综合地层柱状图JG10X72-067-01A2

053线地质剖面图JG10X72-069-01A2

06井田地形地质及井上下对照图JG10X72-180-01A2

07工业场地总平面布置图JG10X72-447-01A2

08开拓开采巷道布置平面图(方案I)JG10X72-109-01A0

09开拓开采巷道布置剖面图(方案I)JG10X72-109-02A2

10主要巷道支护断面图JG10X72-122-01A1

11采煤方法图JG10X72-157-01A1

12采区巷道布置及机械设备配备平面图JG10X72-163-01A1

13矿井运输系统图JG10X72-124-01A1

14矿井提升系统图JG10X72-201-01A1

15一、二水平排水系统示意图JG10X72-132-01A3

16矿井通风容易时期通风系统及通风网络示意图JG10X72-171-01A1

17矿井通风困难时期通风系统及通风网络示意图JG10X72-171-02A1

18地面配电系统图JG10X72-261-01A2

19井下配电系统图JG10X72-261-02A2

20井上井下通讯系统图JG10X72-262-01A3

萍乡市芦溪县海源煤矿技改工程初步设计前言

、八、.

刖5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通知》(国发

[2005]28号)和《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实施

方案》(赣府厅发[2005]59号)及国土资源部等九部委局《关于印发《2006年整顿和

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土资发[2006]47号)、国家安监总局等

十一部委局《关于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规范煤炭资源整合的若干意见》(安监总煤

矿[2006]48号)文件精神,进一步推进我省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严格

控制小型煤矿建设,整合改造中小型煤矿,提高产业准入标准,转变企业发展方式,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矿井生产力水平,提高矿井资源利用率,加强环境保护,

以促进我省煤炭工业健康发展。

我院受萍乡市芦溪县海源煤矿的委托,在划定矿区范围内对该矿井各生产系统进

行技术改造工程设计,并编制《萍乡市芦溪县海源煤矿技改工程初步设计说明书》。

通过矿井技改,实现“两提升、两控制、一杜绝”目标。其中“两提升”为提升

煤矿装备水平,提升煤矿管理水平;“两控制”为事故死亡人数、百万吨死亡率均控

制在国家下达的控制指标之内;“一杜绝”为杜绝煤矿重特大事故。

一、企业名称及隶属关系

萍乡市芦溪县海源煤矿(以下简称海源煤矿)属集体所有制企业,隶属芦溪县源

南乡管辖。经营煤炭开采及销售,持有合法有效的采矿许可证、煤炭生产许可证、安

全生产许可证、矿长资格证、矿长安全资格证和企业营业执照等五证一照。

海源煤矿于1987年建井投产,主采二叠系上统龙潭组B八Bs煤层,属急倾斜煤层,

矿井位于思古塘矿区2-4线,以主、副斜井+回风斜井开拓整个井田,中央并列式通风,

目前矿井开采标高已到T60m。采用水平分层下行垮落采煤法采煤。

萍乡市芦溪县海源煤矿技改工程初步设计前言

2006年核定矿井生产能力40kt/a,海源煤矿开采矿区范围的矿权设置由江西省国

土资源厅于2012年5月28日核发的采矿许可证核准,矿区面积0.3085km2,开采深度

+200m~-280nio

2010年7月,江西省煤田地质局二二六地质队编写完成了《江西省芦溪县海源煤

矿资源储量地质报告》,经江西省金林矿产资源储量评审有限公司评审,并在江西省

国土资源厅备案。截止2009年12月31日,海源煤矿划定矿区范围内&、B:,煤层的保

有资源储量(122b+333)778kt,其中控制的经济基础储量(122b)500kt,推断的内

蕴资源储量(333)278kto

二、初步设计的编制依据

(一)法律法规及行业规范标准

1.《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1996年8月29日第75号主席令;

2.《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1992年11月7日第65号主席令;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26日;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法》1996年5月15日修正;

5.《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1996年8月29日第74号主席令;

6.《煤矿安全规程》煤炭工业出版社2011年01月出版;

7.《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煤炭工业出版社

2000年6月出版;

8.《煤炭工业小型矿井设计规范》GB50399-2006;

9.《矿井防灭火规范》;

10.《矿井电力设计规范》;

11.《煤矿井下消防、洒水设计规范》GB50383-2006;

12.《煤矿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审查和竣工验收规范》AQ1055-2008;

13.《煤炭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20426-2006;

14.《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12348-90;

2

萍乡市芦溪县海源煤矿技改工程初步设计前言

1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

16.《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17.《-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储存、处置场污染物控制标准》GB18599-2001;

18.《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

19.《采矿工程设计手册》煤炭工业出版社2003年05月出版;

20.《关于确定煤矿井下作业人员控制数的通知》江西省煤炭行业管理办公室(赣

煤行管字(2007)131号);

21.赣煤行管字[2007]146号《规划能力由3万吨及以下改造提升至3万吨以上煤

矿验收办法》

22.安监总煤装【2010】146号《国家安全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建设

完善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通知》;

23.安监总煤装[2011]15号《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

24.安监总煤装[2011]33号《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基本规范

(试行)》;

(-)矿方提供的文件及资料

1.《萍乡市芦溪县海源煤矿设计委托书》2012年8月;

2.《采矿许可证》(副本)证号:C3600002009051120016656;

3.《煤炭生产许可证》(副本)编号:203603230469;

4.《安全生产许可证》(副本)编号:(赣)MK安许证字[(2012)182];

5.《煤矿矿长资格证》编号:20101020204(江西省煤炭行业管理办公室);

6.《安全资格证书》编号:第10236012001846号(江西煤矿安全监察局);

7.《营业执照》(副本)注册号:360000010001043(江西省工商行政管理局)

8.《萍乡市芦溪县海源煤矿矿井粉尘测定通知书》2011年09月(萍乡市区域煤矿

安全技术中心);

3

萍乡市芦溪县海源煤矿技改工程初步设计前言

9.《关于二O一—年萍乡市矿井瓦斯等级鉴定结果的批复》(江西省煤炭行业管

理办公室,赣煤行管字(2011)319号);

10.《萍乡市芦溪县海源煤矿B,、Bs煤层煤自燃倾向性和煤尘爆炸性鉴定报告》2008

年05月(江西正源矿用设备安全检测站);

11.《江西省芦溪县海源煤矿资源储量地质报告》2010年07月(江西省煤田地质

局二二六地质队);

12.《江西省芦溪县海源煤矿资源储量地质报告》矿产资源储量评审意见书(赣

金林储审字(2010)288号),2010年10月;

13.江西省国土资源厅关于《江西省芦溪县海源煤矿资源储量地质报告》矿产资

源储量评审备案证明,赣国土资储备字(2010)285号,2010年11月;

14.《芦溪县海源煤矿扩建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2011年12月(江西省地质矿产

勘查开发局实验测试中心);

15.《关于芦溪县海源煤矿扩建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批复》(江西省环境保护厅’,

赣环评字(2012)198号),2012年06月;

16.《萍乡市芦溪县海源煤矿扩建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2011年01月(萍乡

市水利水电勘察设计院);

17.《关于对萍乡市芦溪县海源煤矿扩建工程水土保持方案的批复》(萍乡市水务

局,萍水保字(2011)8号)2011年02月;

18.《芦溪县海源煤矿扩采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2010年11月(江西省

煤田地质局二二六地质队);

19.矿井采掘工程平面图、剖面图;

20.《萍乡市芦溪县海源煤矿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2010年12月(芦溪县

海源煤矿);

21.《芦溪县海源煤矿安全现状综合评价报告》2011年11月(江西安科煤矿咨询

有限公司)。

4

萍乡市芦溪县海源煤矿技改工程初步设计前言

三、初步设计的指导思想

矿井技改涉及提升、运输、排水、通风、供电等各生产系统环节,为使该工程在

要求的工期内较快、较好地完成,必须依靠科学进步,因地制宜地采用新技术、新工

艺、新设备、新材料,推行科学管理,尽量做到工期短、投资省地完成技改工程。设

计认真执行了《煤炭工业小型矿井设计规范》和《煤矿安全规程》,结合矿井煤层赋

存条件,优化矿井各生产系统的布置,做到布局合理、系统完善。

(一)设计以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标准)为指导,充分发挥本井田煤炭资源

优势,合理加大开发力度,提高机械化装备水平。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原则,优化设计方案,简化生产环节,最

大限度实现减人提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矿井的经济效益。

(三)与时俱进,改变传统的设计观念,按高起点、适度超前的设计理念精心设计,

在技术经济合理的前提下,努力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切实做到投

资省、见效快、增产潜力大、效益好。

(四)力求做到生产集中、系统完善、环节畅通,尽可能缩短技改建设工期,充分利

用矿井已有的地面场地、建筑、设施、设备,以节省投资,提高矿井综合经济效益。

(五)以人为本,充分树立环保意识,认真处理好项目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加

大环保投入,减少对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将矿井建设成绿色环保型的矿井。

四、初步设计的特点

(-)矿井采用主斜井+副斜井+回风斜井开拓,利用原主斜井与原南翼东四绞并延

深,在T02m标高通过车场连接(主斜井担负提煤、提研、运送材料.、设备及矿井进风);

利用原副斜井并延深,与原北三绞上部车场连接(担负矿井进风并兼作安全出口);利

用原回风斜井(担负矿井回风并作为矿井另一处安全出口)。

(二)矿井由其赋存条件划分为两个采区:北翼采区和南翼采区。本次设计首采区

为南翼采区,矿井后期采北翼采区。矿井水平划分:一水平(-102m),二水平(-250m),

三水平(-280m)。其中一水平已开采结束,二水平为目前生产水平亦为设计水平。

5

萍乡市芦溪县海源煤矿技改工程初步设计前言

(三)采区依托采区上山组分东西两翼分别作上山开采,本次设计首采面布置在五

水平南翼采区。形成全矿井主斜井集中出煤、提研、运送材料、设备,副斜井运送人员,

回风斜井回风开拓布局。

(四)利用矿井原有的主副斜井井口工业广场及建筑物,并完善采暖、供电、供水、

井下水处理等生产系统布置。

(五)矿井采用机械抽出式通风,配备2台型号为FBCZNo11/37的主通风机。改造

利用原回风斜井,通风方式为中央并列式。

(六)矿井生产方案配置:配置一个回采工作面(炮采),配置1个炮掘煤巷掘进

工作面和2个炮掘岩巷掘进工作面。回采工作面采用俯伪斜走向长壁采煤法,全部垮

落法管理顶板,单体液压支柱和金属较接顶梁支护,工作面长度50m。回采工作面原煤

采用钢板或搪瓷溜槽自溜至运输顺槽,运输顺槽采用轨道+矿车运输。

(七)在暗主斜井下部车场附近布置变电所、水泵房和内、外水仓,井下水通过运

输巷和石门及车场汇入水仓,在水泵房配备3台排水泵,沿暗主斜井铺设二趟排水管

路,将二水平涌水转排至一水平(T02m)水仓,再利用主斜井下部车场(一水平-102m)

水泵房和内、外水仓,沿主斜井铺设二趟排水管路,将矿井水经主斜井排水管路排至

地面。

(八)全面整修扩削回风斜井、暗主斜井和副斜井及各车场等巷道,落实《煤矿

安全规程》第三百六十五条规定:”人员上下的主要倾斜井巷,垂深超过50m时,应

采用机械运送人员”,装配架空人车。

五、设计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一)设计生产能力:60kt/a

(二)储量:井田地质资源/储量778kt,可采储量253.6kt

(三)矿井服务年限:3.02a

(四)矿井开拓方式:主斜井+副斜井+回风斜井

(五)矿井瓦斯等级:低瓦斯

6

萍乡市芦溪县海源煤矿技改工程初步设计前言

(六)矿井移交生产时采区数:一个

(七)矿井移交生产时采面数:一个(炮采工作面)

(八)井巷工程量:1466m(其中掘进工程1062m,扩修工程404m)

(九)矿井在籍(册)人数:160人

(十)全员工效:1.66t/T

(H--)原煤生产工人效率:2.39t/工

(十二)技改工期:14个月

(十三)建设项目总造价:1096万元

(十四)吨煤投资:182.67元/t

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一)海源煤矿由于F3、K、葭走向逆断层破坏,使茅口灰岩水与煤层相接,可促

使灰岩岩溶水补给给矿井,同时断层形成破碎带,也可能成为含水层,也是岩溶水进

入矿井的良好通道,因此,要加强对断层导水性及岩溶发育情况的探测。

(二)划定矿区内含煤层多以煤组形式出现,主采口和风煤层,急倾斜煤层结构

复杂,因而煤的灰分变化大,矿方应加强煤层样品的测试、煤层顶底板的管理工作。

其它煤组中可能有部分煤分层局部可采,建议矿山注意对其探查,同时注意矿山地质

资料的积累与煤层的对比工作,以扩大资源潜力与矿井服务年限。

(三)根据《萍乡市芦溪县海源煤矿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海源煤矿属

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类型。

2009年3月江西省工程物探新技术公司对该矿做了含水体探测,该区老窿巷道中

积水比较丰富,矿方应根据探测成果加强水文地质观测,并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配备满足工作需要的防治水专业技术人员,配齐专用探放水设备,建立专门的探

放水作业队伍,加强和规范防治水工作的管理,建立健全水害防治岗位责任制、水害

防治技术管理制度、水害预测预报制度和水害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对职工进行防治水

7

萍乡市芦溪县海源煤矿技改工程初步设计前言

知识的教育和培训,保证职工具备必要的防治水知识,提高防治水工作的技能和抵御水灾

的能力。

2.当煤层距离灰岩的距离变小时,应分析进行带压开采的可能性。如煤层到灰岩

的距离小于底板防水安全煤岩柱的厚度,应当留设煤柱或采用注浆加固、疏水降压等

防治水措施,保证安全开采。

3.由于F:,、F,和葭走向逆断层属导水性和富水性较强的断裂构造,使煤层与灰岩

接触,应按计算留设断层防隔水煤(岩)柱。矿井基建及施工中,井巷工程(如井筒、

石门)穿过各断层和茅口灰岩时,应制定有关防治水的措施,保证井巷工程的安全

施工。

4.在主排水泵房预留一定数量水泵的安装位置,增强抗灾应变能力。

其水患防治措施详见第十六章职业安全卫生,第二节主要防范措施,(二)防治水灾。

8

萍乡市芦溪县海源煤矿技改工程初步设计第•章井田自然概况及邻近矿井现状

第一章井田自然概况及邻近矿井现状

第一节井田自然概况

一、矿区位置及交通

海源煤矿位于芦溪县城北东约3°方向,直线距离7公里,隶属芦溪县源南乡管辖,

所在矿区为思古塘矿区,矿井位于思古塘矿区的2线与4线之间,其矿区范围的地理坐

标为:北纬27°41'52"-27°42'15",东经114°01'58〃〜114°02'24"。

矿区有简易公路与320国道相接,相距里程约7公里,距浙赣铁路芦溪火车站公

路里程7公里,交通较为便利。(详见交通位置示意图)。

交通位置示意图

9

萍乡市芦溪县海源煤矿技改工程初步设计第•章井田自然概况及邻近矿井现状

二、地形地貌

海源煤矿位于宣风思古塘矿区的西端,海源煤矿预划定矿区内最高点位于矿区北

部小山峰,海拔高程239.9米,最低点矿区南东部海拔标高160米,最大相对高差79.9

米,矿区范围地貌为丘陵地区,地形较为复杂,植被茂盛,多为次生灌木林。

三、水系

海源煤矿矿区属赣江水系,地表无大河流,矿区内外附近有水塘3个,相距较远,

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大气降水经冲沟汇入袁水河,经宣风、宜春、新余汇入赣江。

四、气象

海源煤矿位于芦溪县源南乡,与萍乡市区相同,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具有

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等特点。年均降水量1600毫米,多集中在4-6月,年

均降水日约180天,年均蒸发量约1200毫米,年平均气温17.2°,平均气压1003.2MPa,

年平均风速1.6m/s,大气稳定性以中性D类为主。

五、地震

海源煤矿位于萍乡市芦溪县源南乡内,萍乡地区历史上发生地震活动甚微,在中国

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上,萍乡地区为地震烈度小于VI度地区。据《中国地震动峰参

数区划图》(GB18306—2001)萍乡地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小于0.05g,地震动峰反映特

征周期小于0.35s,区域稳定性较好。另据江西省有关区域地质资料-,本区域内为丘陵剥

蚀地貌,自第三纪以后,表现为稳定缓慢上升地壳运动,无明显新构造运动,地质环境

稳定。

第二节矿井现状及邻近关系

一、海源煤矿生产建设现状

海源煤矿于1987年建井投产,主采二叠系上统龙潭组B八Bs煤层,属急倾斜煤层,

矿井位于思古塘矿区2-4线,以主、副斜井+回风斜井开拓整个井田,中央并列式通风,

目前矿井开采标高已到T60m。采用水平分层下行垮落采煤法采煤。

10

萍乡市芦溪县海源煤矿技改工程初步设计第•章井田自然概况及邻近矿井现状

2006年核定矿井生产能力40kt/a,海源煤矿开采矿区范围的矿权设置由江西省国

土资源厅于2012年5月28日核发的采矿许可证核准,矿区面积0.3085km)开采深度

+200m~-280nio

2010年7月,江西省煤田地质局二二六地质队提交并评审备案的《江西省芦溪县

海源煤矿资源储量地质报告》,截止2009年12月31日,海源煤矿划定矿区范围内B」、

Bs煤层的保有资源储量(122b+333)778kt,其中控制的经济基础储量(122b)500kt,

推断的内蕴资源储量(333)278kto

二、周边矿井及小窑

矿区范围内老窑较多,将煤矿矿区范围内的浅部煤层采空或破坏,并形成了老窿

和采空区含水体,对煤矿今后的安全生产形成了较大的威胁。

海源煤矿范围位于思古塘矿区2〜4线,附近有多个有证小井,与该矿相邻的矿井

有:宏发煤矿、利发煤矿,其相邻关系详见下图。

海源煤矿与周边矿井位置关系图

第三节煤矿技改的必要性

海源煤矿自建矿以来,已有二十多年的采掘生产,由浅部煤层开采,逐渐向深部

发展已开采到-160m标高,垂直深度达360m。出现井巷工程分散,巷道保留量大,通

11

萍乡市芦溪县海源煤矿技改工程初步设计第•章井田自然概况及邻近矿井现状

风线路长而复杂,矿井风阻大,通风主扇效能偏低;同时多段斜井绞车道提升运输,

环节多,占用大量生产配合人员;再是多区段多地点排水,水泵利用率低,矿井排水

系统不合理。

海源煤矿矿区范围内,截止2009年12月31日,共计保有资源储量778kt,依据

已有地下煤炭资源,为合理开发利用,发挥资源优势,更好地为发展地方经济服务,

矿井需对开采系统进行优化并向深部延深,开采T60m〜-280m的煤炭资源。

依据上述情况,矿井有必要进行技术改造:规划深部开拓开采方案,全面整修扩

削巷道,改造通风系统,集中矿井提升与运输,改善排水和供电系统,更新机电设备,

完善矿井生产系统,增加安全设施,落实《煤矿安全规程》第三百六十五条规定:“人

员上下的主要倾斜井巷,垂深超过50m时,应采用机械运送人员”,创造矿井更好的

安全生产条件。

12

萍乡市芦溪县海源煤矿技改工程初步设计第二章矿井技改的条件

第二章矿井技改的条件

第一节地质勘探及矿井地质

一、井田地质勘探程度

(一)曾先后在该区做过的地质工作有:

1.1964年江西省地质局区调大队对该区进行了1:20万区域地质调查。1966年萍

乡矿务局勘探队在该区开展了1:2.5万地质填图工作。1966年湘赣114地质队进一步

对该区进行了1:2.5万地质填图和找煤工作。

2.1977年8月至1981年12月,江西省煤田地质局226地质队,在该区全面开展

了普查找煤工作,编制了《萍乡市思古塘煤矿区普查找煤总结报告》(以下简称找煤

总结报告),初步查明了地层层序和含煤地层时代,了解了含煤地层分布范围,了解

了煤层层数、厚度和埋藏深度,初步了解该区的构造形态,煤类、煤质和自然地理条

件、第四系地质、地貌及水文地质情况。勘探类型属三类二型,其找煤总结报告,未

汇交省级储委审批,资源储量未列入省储量表。

3.2003年12月,江西省地勘局九0一探矿工程大队受海源煤矿的委托,对其经江

西省国土资源厅2003年44号文和省、市储量主管部门的要求对采矿许可证核准的范

围以内占用资源储量作了“勘查”,编制了《萍乡市芦溪县海源煤矿矿产资源储量检

测》,根据生产井巷揭露的实测资料,经过检测海源煤矿保有经济基础储量(122b)

177.97kt,资源量(333)846.37kt。该报告经萍乡市国土局专家审认通过,且由萍国

土资储检备案字[2004]8号文备案。

(二)本次地质工作概况

2010年03月,江西省煤田地质局二二六地质队在经过资料收集分析及现场踏勘后

于2010年07月提交了《江西省芦溪县海源煤矿资源储量地质报告》,该报告于2010

年10月由江西省金林矿产资源储量评审有限公司以赣金林储审字(2010)288号文评

审通过。截止2009年12月31日,海源煤矿划定矿区范围共计保有资源储量778kt,

13

萍乡市芦溪县海源煤矿技改工程初步设计第二章矿井技改的条件

其中控制的经济基础储量(122b)为500kt,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278kto

详见B,煤层底板等高线及平(立)面储量估算图JG10X72T05-01、Bs煤层底板等

高线及平(立)面储量估算图JG10X72To5-02、3线地质剖面图JG10X72-069T。

(三)地形地质图、水文地质图和资源储量估算图来源及质量评价

矿井地形地质图和资源储量估算图是江西省煤田地质局二二六地质队2010年07

月提交的《江西省芦溪县海源煤矿资源储量地质报告》编制时绘制一并提交,地形地

质图是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等高距5m。经过核实,地形地物基本吻合,能满足矿井

技改使用。依此绘制1:2000矿区范围及井上井下对照图。

综合水文地质图由矿方提供,该图是矿方结合2009年3月江西省工程物探新技术

公司提交的《萍乡市芦溪县海源煤矿电法探测含水体文字说明》、矿井综合水文地质

图、矿井充水性图以及江西省煤田地质局二二六地质队提供的该矿井2线、3线等地质

剖面图绘制而成,总体质量合格,满足各类规范要求。

详见井田地质地形及井上下对照图JG10X72-180-01、综合水文地质图

JG10X72-064-01o

二、区域地质

(-)区域地层

海源煤矿区域上地层从老至新叙述如下:

1.石炭系中统黄龙组(C2h):灰白、深灰色厚层块状灰岩、白云质灰岩、硅质灰

岩,产蜓类,厚130〜210米。

石炭系上统船山组(C3C):深灰、灰白、青灰中〜至厚层状灰岩、白云质灰岩,

局部含燧石,产蜓类、珊瑚,本组厚约250〜496米。

2.二叠系下统栖霞组(Piq):深灰、暗灰、灰黑色的薄层状灰岩,夹有炭质、

沥青质扁豆状灰岩、页岩,局部含燧石结核,产腕足类、蜓类。厚87〜247米。

二叠系下统茅口组(P,m):上部以深灰色泥岩、泥灰岩夹透镜体,风化后成为钙

质粘土岩。下部为灰色-浅灰色灰岩,硅质灰岩,中-厚层状,含方介石脉,有溶融现象。

14

萍乡市芦溪县海源煤矿技改工程初步设计第二章矿井技改的条件

厚度315米。

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21):为一套海陆交替相碎屑岩含煤建造:按其岩性组合一

般可划分四段:即王潘里段、狮子山段、老山段、官山段。本组岩性、岩相各地所变

化。本组地层厚约335米。

二叠系上统长兴组(P2C):一般为灰白色灰岩、夹白云质灰岩,含硅质泥质结核。

本组地层厚25〜270米。

3.白垩系(K)

以紫红色含砾砂岩,粗粉砂岩为主,夹杂色砾岩。下部以杂色砾岩为主,砾石成

份为灰岩、燧石、砂岩,砾径2-10mm,泥砂质或泥质、钙质胶结。粉砂岩具有水平层

理,微波状水平层理,地层厚度150-508.61米,平均242米。在西南部芦溪一带厚度

较大。该地层主要分布在思古塘煤矿区的西部。

4.第四系(Q)

分布于袁水河两岸及山间冲沟,为残积层、坡积层、洪积层的粘土、粉质粘土及

卵石、砂土等。地层厚度0T0米,平均5米

区域地层详见综合地层柱状图JG10X72-067-01。

(二)区域地质构造

该区位于萍乐凹陷的西端,位于袁水复向斜,北邻蒙山背斜,南面紧接武功隆起。

区内褶曲紧密,为背斜宽、向斜窄的隔槽式构造,构造线的方向50°〜60°,本矿区

西南部、西部被白垩系地层掩盖。向斜核部地层为老山段、官山段。背斜核部地层为

下二叠统茅口灰岩。

区域内断裂发育,以走向断层为主,次为斜交断层,断层破坏了向斜、背斜的完

整性,斜交断层也破坏了煤系地层的连续性。在主干断裂旁侧发育着与其平行的次级

构造。

(三)岩浆岩

区域上岩浆活动较弱,主要为燕山期的花岗闪长斑岩、闪长玲岩、辉绿玲岩、煌

15

萍乡市芦溪县海源煤矿技改工程初步设计第二章矿井技改的条件

斑岩等,属于中基性浅成侵入岩、以岩床、岩脉产出,对煤系地层影响不大。

三、矿井地质特征

(一)土蜥士螃

海源煤矿矿区范围内出露有第四系(Q)、二叠系上统龙潭组老山段、官山段、二

叠系下统茅口组地层,从老到新分叙如下:

1.二叠系下统茅口组(Pim):主要分布于矿区南北两翼,上部为硅质页岩和硅

质灰岩,厚层状石灰岩,其中含不规则状燧石条带和结核,下部为薄层状灰色〜浅灰

色、深灰色泥岩、泥灰岩夹灰岩透镜体,泥灰岩和泥岩强烈风化成钙质粘土岩,厚度

大于250米。

2.二叠系上统龙潭组官山段(P』)

全区大面积有分布,主要分布F3断层以南及矿区北部,即源南向斜两翼,主要岩

性为灰〜深灰色中厚层状长石石英砂岩、粗粉砂岩和泥岩,夹炭质页岩。呈60。左右方

向展布,北翼倾向SE,倾角70〜80。,厚度70〜160米左右,南翼倾向NW,倾角,

一般60〜80。,含煤2-3层,局部有可采点。

3.二叠系上统龙潭组老山段(P2「)

(1)老山下亚段(P2P」):

主要分布于矿区北部,由于受&3、F3逆断层的破坏,南部未出露地表,岩性为深

灰〜灰黑色薄〜中厚层状粗粉砂岩、细粉砂岩、泥岩、夹细砂岩和炭质泥岩。北翼倾

角较陡70。〜80。,南翼稍缓,一般70。〜80。,含煤三层,可采煤层二层,即B4、B5煤

层。地层厚度一般60〜90米左右,产植物化石。

22

(2)老山中亚段(P21-)

岩性以深灰色薄层状〜叶片状钙质泥岩夹泥灰岩、泥质灰岩,透镜体灰岩,底部

泥灰岩是与下老山亚段分层的主要标志层,地层因构造挤压,地表有较多褶皱现象,

一•般厚度60-90米左右,分布于矿区中部源南向斜轴部,为源南向斜的核部地层。

4.第四系(Q)

16

萍乡市芦溪县海源煤矿技改工程初步设计第二章矿井技改的条件

地层以粘土、粉质粘土、角砾土为主,褐黄色,具弱粘性,以残坡积、冲洪积为主,

厚度0-10米,一般5米。

(二)矿井地质构造

海源煤矿位于思古塘矿区源南向斜中。处在思古塘矿区的西部4线与2线之间,

区内主要发育有源南向斜、石塘背斜和F3、%、限逆断层等构造。本矿基本构造形态

为一不对称、不完整向斜。

1.褶曲

(1)为一区域性向斜构造,走向长度10千余米。在区域上西起新美塘,经虾蟆

皮、紫溪塘、洛塘,东至塘下,地层倾角55°〜85°,走向N50〜60E。向斜核部地层

为老山中亚段,两翼分别为老山下亚段、官山段、茅口组灰岩。向斜经构造动力挤压

作用,向斜凹陷幅度大于出露宽度为一较狭窄的向斜,区内向斜北翼发育完整,倾角

70°〜8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