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产业新材料研发与应用推广方案设计_第1页
新材料产业新材料研发与应用推广方案设计_第2页
新材料产业新材料研发与应用推广方案设计_第3页
新材料产业新材料研发与应用推广方案设计_第4页
新材料产业新材料研发与应用推广方案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材料产业新材料研发与应用推广方案设计TOC\o"1-2"\h\u31904第1章研发背景与市场分析 380011.1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 344191.2新材料市场需求分析 4231061.3技术发展趋势与挑战 423587第2章新材料研发目标与策略 5210112.1研发目标 517842.2研发方向 5183932.3技术创新策略 615222第3章新材料设计与选型 6325313.1材料设计原理 6218383.1.1材料结构设计 6148693.1.2功能优化设计 6136413.1.3可加工性设计 6264303.1.4环保与可持续发展设计 7179493.2材料选型方法 7279003.2.1功能对比法 722723.2.2成本效益分析法 7130213.2.3专家评估法 7282483.2.4实验验证法 7143993.3设计与选型案例 7111213.3.1案例一:高功能合金材料设计 7198013.3.2案例二: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材料选型 7272853.3.3案例三:生物医用材料设计 8270603.3.4案例四:光电子器件材料选型 82254第4章新材料制备与表征 8131364.1制备工艺 8176104.1.1概述 892224.1.2制备方法 8141474.2制备设备与工艺参数优化 8263444.2.1设备选型 8264534.2.2工艺参数优化 855484.3材料功能表征 888984.3.1结构表征 8323564.3.2物理功能表征 9167044.3.3化学功能表征 971914.3.4力学功能表征 9295014.3.5其他功能表征 9245第5章新材料功能评价与优化 9327065.1功能评价方法 9100325.1.1物理功能评价方法 9128845.1.2化学功能评价方法 914905.1.3力学功能评价方法 102655.2功能优化策略 10289295.2.1材料设计优化 10297445.2.2表面处理技术 10188265.2.3复合材料设计 10256545.3功能测试案例分析 10239865.3.1材料背景 1019675.3.2功能测试 10116735.3.3功能优化 1123210第6章新材料应用领域研究 1160726.1应用领域概述 11291216.2应用场景分析 11220746.2.1新能源领域 1178086.2.2环保领域 11154336.2.3生物医疗领域 11143546.2.4航空航天领域 12231656.2.5电子信息领域 12128906.2.6高端装备制造领域 12112836.3应用案例介绍 12161056.3.1新能源领域 12150016.3.2环保领域 12200656.3.3生物医疗领域 1221549第7章新材料产业协同创新 13159527.1产学研合作模式 1342277.1.1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模式 1378157.1.2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138467.1.3产学研示范基地 1347257.2协同创新机制 13119687.2.1政策引导与支持 13138407.2.2协同创新平台建设 1379977.2.3产学研深度融合 13274727.2.4风险分担与利益共享机制 1385677.3合作案例分享 14236327.3.1案例一:某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14201047.3.2案例二:某高功能纤维产学研示范基地 1480707.3.3案例三:某新型合金材料产学研合作项目 1417866第8章新材料产业化与市场推广 1458148.1产业化策略 14272578.1.1产业定位 1498698.1.2产业链布局 14274948.1.3政策与资金支持 1451298.1.4合作与联盟 14197828.2生产工艺与成本分析 15322738.2.1生产工艺 15134018.2.2生产设备与原料 15237948.2.3成本分析 15206168.2.4降本增效 15324078.3市场推广策略 15100218.3.1市场调研 15280918.3.2品牌建设 1540788.3.3产品定位 15254418.3.4渠道拓展 15100028.3.5售后服务 1575108.3.6市场培育 15174598.3.7政策引导 152449第9章新材料产业政策与环境分析 15181209.1政策法规梳理 15301139.1.1国家层面政策 15190219.1.2地方层面政策 16108979.1.3行业规范与标准 16105249.2环境影响评价 16248089.2.1生态环境影响 16109849.2.2资源利用与能源消耗 1655539.2.3污染防治与环保措施 16256439.3政策与环境建议 16206519.3.1完善政策体系 16138429.3.2强化政策执行与监管 16115389.3.3加强环境管理与评价 1768219.3.4促进绿色技术创新 17168029.3.5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171848第10章新材料产业未来发展展望 171069210.1发展机遇与挑战 171623610.2发展趋势预测 171663910.3产业发展建议 18第1章研发背景与市场分析1.1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新材料产业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崛起。我国新材料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门类齐全、具有一定规模和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在政策扶持和市场驱动下,新材料产业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我国新材料产业产值逐年增长,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新材料市场之一。二是研发能力不断提高。我国在新材料领域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部分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三是产业结构逐步优化。新材料产业结构由传统的钢铁、有色金属、化工等向高功能复合材料、先进陶瓷材料、纳米材料等高附加值领域转变。四是区域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新材料产业发展相对较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1.2新材料市场需求分析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以及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领域的快速崛起,新材料市场需求持续扩大。以下分析几个重点领域的需求情况:一是新能源领域。新能源产业对高功能电池材料、光伏材料、燃料电池材料等新材料的需求日益旺盛。二是高端装备制造领域。航空航天、高速列车、海洋工程等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对高功能结构材料、特种功能材料等需求迫切。三是电子信息领域。5G通信、高功能计算、新型显示等技术发展,对高频高速材料、新型半导体材料、光电子材料等产生巨大需求。四是生物医疗领域。生物医用材料在组织工程、药物载体、医疗器械等方面具有广泛应用前景,市场潜力巨大。1.3技术发展趋势与挑战新材料技术发展呈现出以下趋势:一是高功能化。提高材料功能,满足极端环境下的应用需求,是新材料技术研发的重要方向。二是绿色环保。发展环境友好型材料,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成为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三是智能化。智能化材料具有自感知、自适应、自修复等功能,将为各领域带来革命性变革。四是多功能集成。通过多功能集成,实现材料在多个领域的应用,提高材料附加值。但是新材料研发与应用推广过程中,仍面临以下挑战:一是技术创新不足。我国在新材料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仍有较大差距,原始创新能力不足。二是产业化进程缓慢。新材料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过程中,存在技术转化、产业链配套等方面的难题。三是政策支持不足。新材料产业政策体系尚不完善,对产业发展的引导和扶持力度有待加强。四是市场竞争激烈。国际新材料市场竞争激烈,我国企业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第2章新材料研发目标与策略2.1研发目标新材料研发的主要目标如下:(1)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高我国新材料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2)研发高功能、低成本、绿色环保的新材料,满足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3)优化新材料产业结构,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我国经济持续增长。(4)培养高素质的研发团队,加强产学研用合作,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材料研发基地。2.2研发方向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和市场发展趋势,新材料研发方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先进金属材料:研发高功能、高可靠性、长寿命的先进金属材料,应用于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2)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研发高功能、环保、低成本的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应用于电子信息、新能源、环保等领域。(3)高功能复合材料:研发具有优异力学功能、耐高温、耐腐蚀等特性的复合材料,应用于航空航天、军工、体育用品等领域。(4)生物医用材料:研发具有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生物活性等特性的生物医用材料,应用于医疗器械、组织工程、药物载体等领域。(5)纳米材料:研发具有独特功能的纳米材料,应用于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学、环保等领域。2.3技术创新策略为实现新材料研发目标,采取以下技术创新策略:(1)强化基础研究,突破关键科学问题,为新材料研发提供理论支持。(2)加强产学研用合作,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的深度融合。(3)注重跨学科、跨领域的协同创新,推动新材料研发与其他领域的交叉融合。(4)发挥企业主体作用,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产业技术创新。(5)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提升我国新材料产业国际竞争力。(6)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激发创新活力,保障创新成果的合法权益。(7)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提升研发团队创新能力。第3章新材料设计与选型3.1材料设计原理新材料的设计是建立在深入理解材料结构与功能关系的基础之上,结合实际应用需求进行的。本节主要介绍材料设计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1材料结构设计材料结构设计是新材料设计的基础,主要包括原子、分子、微观和宏观结构设计。原子和分子结构设计关注材料的基本组成单元及其排列方式;微观结构设计涉及晶态、非晶态、多相结构等;宏观结构设计则关注材料整体形状、尺寸、界面等。3.1.2功能优化设计功能优化设计旨在提高材料的综合功能,包括力学、热学、电学、磁学、光学等功能。通过对材料成分、结构、工艺等方面的调整,实现功能的优化。3.1.3可加工性设计可加工性设计关注材料在制造过程中的加工功能,包括铸造、塑性加工、焊接、热处理等。良好的可加工功能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3.1.4环保与可持续发展设计环保与可持续发展设计要求新材料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资源利用、环境影响、循环再利用等因素,以满足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求。3.2材料选型方法材料选型是在众多候选材料中,根据特定应用需求,筛选出最合适的材料。以下为几种常用的材料选型方法:3.2.1功能对比法功能对比法是通过对比候选材料的功能参数,如强度、硬度、韧性、耐腐蚀性等,选择功能最优的材料。3.2.2成本效益分析法成本效益分析法是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综合考虑材料成本、制造成本、使用成本等因素,选择性价比最高的材料。3.2.3专家评估法专家评估法是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对候选材料进行综合评估,包括功能、成本、可靠性等方面,以获得最佳选型方案。3.2.4实验验证法实验验证法是对候选材料进行实际应用场景的模拟实验,通过实验结果来判断材料的适用性。3.3设计与选型案例以下为新材料设计与选型的实际案例,供参考:3.3.1案例一:高功能合金材料设计某航天器部件需要一种具有高比强度、耐高温、抗腐蚀功能的合金材料。通过对合金成分、微观结构和制备工艺的优化设计,成功研发了一种新型高功能合金材料,满足应用需求。3.3.2案例二: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材料选型针对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需求,从能量密度、安全功能、循环寿命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选用了一种磷酸铁锂作为正极材料,石墨作为负极材料,实现电池功能的优化。3.3.3案例三:生物医用材料设计针对人工关节置换手术需求,设计了一种具有优异生物相容性、力学功能和耐磨功能的钛合金材料。该材料成功应用于临床,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3.3.4案例四:光电子器件材料选型在光电子器件领域,根据器件功能需求,选用了具有高透光率、低光学损耗的石英玻璃作为基底材料,保证了器件的稳定性和功能。第4章新材料制备与表征4.1制备工艺4.1.1概述本章主要介绍新材料的制备工艺,包括传统的制备方法以及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型制备技术。通过对比分析,为新材料研发与应用提供科学合理的制备工艺选择。4.1.2制备方法(1)物理制备法:包括蒸发沉积、磁控溅射、离子束镀膜等方法,具有制备工艺简单、可控性好的优点。(2)化学制备法:包括化学气相沉积、溶液法制备、溶胶凝胶法等,具有成本低、制备过程易于控制等特点。(3)物理化学制备法:如电化学沉积、化学镀、热化学合成等,具有制备过程简单、材料功能可控等特点。4.2制备设备与工艺参数优化4.2.1设备选型根据不同制备方法,选择合适的设备进行新材料制备。设备选型应考虑生产效率、成本、操作便捷性等因素。4.2.2工艺参数优化针对选定的制备设备,对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包括温度、压力、气体流量、沉积速率等,以保证材料质量和功能。4.3材料功能表征4.3.1结构表征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手段对材料晶体结构、微观形貌进行表征。4.3.2物理功能表征利用热分析(DSC、TGA)、电导率测试、磁功能测试等方法对材料的热稳定性、电功能、磁功能等进行表征。4.3.3化学功能表征通过化学成分分析(如能谱分析、原子荧光光谱分析等)、电化学测试(如循环伏安法、线性扫描伏安法等)对材料的化学稳定性、反应活性等进行分析。4.3.4力学功能表征采用万能试验机、硬度计等设备对材料的力学功能进行测试,包括抗拉强度、抗压强度、硬度等。4.3.5其他功能表征根据材料应用领域,对其光学功能、生物相容性等特殊功能进行相应表征。第5章新材料功能评价与优化5.1功能评价方法新材料功能评价是对材料各项物理、化学及力学功能进行系统测试与分析的过程。为保证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以下介绍几种常用的功能评价方法。5.1.1物理功能评价方法物理功能评价主要包括密度、热导率、热膨胀系数、电导率等指标的测定。具体方法如下:(1)密度:采用比重瓶法、浮力法等方法进行测试;(2)热导率:采用热传导法、激光热导法等方法进行测试;(3)热膨胀系数:采用热膨胀仪法进行测试;(4)电导率:采用四探针法、涡流法等方法进行测试。5.1.2化学功能评价方法化学功能评价主要包括耐腐蚀性、抗氧化性、化学稳定性等指标的测定。具体方法如下:(1)耐腐蚀性:采用腐蚀试验、电化学腐蚀试验等方法进行测试;(2)抗氧化性:采用氧化诱导期测试、高温氧化试验等方法进行测试;(3)化学稳定性:采用高温高压水热试验、酸碱盐溶液浸泡试验等方法进行测试。5.1.3力学功能评价方法力学功能评价主要包括抗拉强度、抗压强度、硬度、韧性等指标的测定。具体方法如下:(1)抗拉强度和抗压强度:采用万能试验机进行测试;(2)硬度:采用硬度计进行测试;(3)韧性:采用冲击试验机进行测试。5.2功能优化策略针对新材料在功能评价过程中发觉的问题,提出以下功能优化策略。5.2.1材料设计优化(1)结构优化:通过调整材料的微观结构、晶体结构等,提高其功能;(2)成分优化:通过调整材料的成分,实现功能的优化;(3)工艺优化:改进材料的制备工艺,提高材料功能。5.2.2表面处理技术(1)表面改性:采用物理、化学方法对材料表面进行处理,提高其耐磨、耐腐蚀等功能;(2)涂层技术:在材料表面涂覆一层具有特定功能的涂层,提高材料的综合功能。5.2.3复合材料设计将不同功能的材料进行复合,实现功能互补,提高材料的综合功能。5.3功能测试案例分析以下以某新型陶瓷材料为例,进行功能测试案例分析。5.3.1材料背景该陶瓷材料具有高硬度、高强度、良好的耐磨性及耐腐蚀性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5.3.2功能测试(1)物理功能:测试结果表明,该陶瓷材料的密度、热导率、热膨胀系数等物理功能指标均达到预期要求;(2)化学功能:经测试,该陶瓷材料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和抗氧化性;(3)力学功能:测试结果显示,该陶瓷材料的抗拉强度、抗压强度、硬度等指标均满足实际应用需求。5.3.3功能优化针对该陶瓷材料的功能测试结果,提出以下优化措施:(1)结构优化:通过调整陶瓷材料的微观结构,进一步提高其力学功能;(2)成分优化:优化材料的成分,提高其耐磨性和耐腐蚀性;(3)工艺优化:改进制备工艺,提高材料功能的稳定性。通过以上功能测试及优化措施,为新型陶瓷材料的研发与应用提供了有力保障。第6章新材料应用领域研究6.1应用领域概述新材料产业作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发与应用推广对于推动我国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本章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概述新材料的应用领域:新能源、环保、生物医疗、航空航天、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通过对这些领域的研究,旨在为新材料的研发与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6.2应用场景分析6.2.1新能源领域新能源领域对新材料的需求主要体现在提高能源转换效率、降低成本、延长使用寿命等方面。例如,光伏发电领域对高效率、低成本的太阳能电池材料有大量需求;新能源汽车领域对高功能动力电池材料、轻质高强复合材料等有迫切需求。6.2.2环保领域环保领域对新材料的需求主要集中在水处理、气体净化、固废处理等方面。新型吸附材料、催化材料、过滤材料等在环保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6.2.3生物医疗领域生物医疗领域对新材料的需求主要涉及生物兼容性、生物降解性、生物活性等方面。新型生物医用材料如纳米药物载体、生物支架材料、组织工程材料等在疾病诊断、治疗和康复等方面具有重要应用价值。6.2.4航空航天领域航空航天领域对新材料的需求主要表现在轻质、高强、耐高温、抗疲劳等方面。高功能复合材料、高温合金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等在航空航天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6.2.5电子信息领域电子信息领域对新材料的需求集中在高功能、低功耗、微型化等方面。新型半导体材料、纳米电子材料、光电子材料等在集成电路、光电子器件等方面具有重要应用价值。6.2.6高端装备制造领域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对新材料的需求主要体现在提高装备功能、降低制造成本、延长使用寿命等方面。高功能金属材料、特种合金材料、高功能润滑材料等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6.3应用案例介绍6.3.1新能源领域案例1:硅碳负极材料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中的应用。该材料具有较高的容量和循环稳定性,有效提高了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和续航里程。案例2:钙钛矿型太阳能电池材料在光伏发电领域的应用。该材料具有高效率、低成本、易制备等特点,有助于降低光伏发电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6.3.2环保领域案例1:石墨烯基吸附材料在水处理领域的应用。该材料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优异的吸附功能,有效去除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和有机污染物。案例2:光催化材料在空气净化领域的应用。该材料具有较高的光催化活性和稳定性,有效降解室内空气中的有害气体。6.3.3生物医疗领域案例1:纳米药物载体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该载体具有较好的生物兼容性、靶向性和药物缓释功能,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降低毒副作用。案例2:生物支架材料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该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生物相容性和力学功能,为组织再生提供良好的支持。通过对以上应用领域及案例的介绍,旨在为新材料研发与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推动我国新材料产业的快速发展。第7章新材料产业协同创新7.1产学研合作模式新材料产业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发与应用推广依赖于产学研各方的紧密合作。产学研合作模式在新材料产业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以下为主要合作模式:7.1.1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模式该模式以产业链为基础,通过上下游企业间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新材料研发与产业化效率。7.1.2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多方共同发起,以共同研发、成果共享为原则,推动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7.1.3产学研示范基地产学研示范基地以企业为主体,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共同开展新材料研发与应用推广,形成产业技术创新的示范效应。7.2协同创新机制为促进新材料产业协同创新,需建立健全协同创新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7.2.1政策引导与支持应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引导和鼓励产学研各方积极参与协同创新,提供资金、人才、平台等支持。7.2.2协同创新平台建设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为各方提供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服务,提高协同创新效率。7.2.3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产学研各方在人才培养、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方面实现深度融合,形成创新合力。7.2.4风险分担与利益共享机制建立风险分担与利益共享机制,鼓励产学研各方共同承担创新风险,分享创新成果,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7.3合作案例分享以下为新材料产业协同创新的成功案例,以供参考:7.3.1案例一:某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该联盟由多家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组成,共同开展动力电池材料研发,成功实现了动力电池关键材料的国产化,提升了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7.3.2案例二:某高功能纤维产学研示范基地该示范基地以企业为主体,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成功研发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功能纤维材料,并实现了产业化应用。7.3.3案例三:某新型合金材料产学研合作项目该项目通过产学研合作,成功研发出具有优异功能的新型合金材料,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等领域,推动了我国新材料产业的发展。通过以上案例,可以看出产学研协同创新在新材料研发与应用推广中的重要作用。在今后的工作中,应继续深化产学研合作,推动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第8章新材料产业化与市场推广8.1产业化策略8.1.1产业定位针对新材料产业的特点,明确新材料研发与应用的产业定位,结合国家战略、市场需求及企业优势,制定合理的产业化战略。8.1.2产业链布局围绕新材料产业的上、中、下游,优化产业链布局,加强产业协同,提高整体竞争力。8.1.3政策与资金支持积极争取国家和地方政策支持,充分利用税收优惠、资金补贴等政策,降低产业化成本。8.1.4合作与联盟加强与上下游企业、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等的合作,建立产业联盟,共同推进新材料产业化进程。8.2生产工艺与成本分析8.2.1生产工艺根据新材料特性,选择合适的生产工艺,提高生产效率,保证产品质量。8.2.2生产设备与原料选用先进的生产设备,提高生产自动化水平;严格筛选原料供应商,保证原料质量稳定。8.2.3成本分析对新材料生产成本进行详细分析,包括原料、设备、人工、能源等各方面成本,制定合理的成本控制措施。8.2.4降本增效通过技术创新、管理优化等手段,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8.3市场推广策略8.3.1市场调研深入了解目标市场需求,分析竞争对手,为市场推广提供依据。8.3.2品牌建设加强品牌宣传与推广,提高新材料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8.3.3产品定位根据市场需求,明确产品定位,突出产品优势,满足客户需求。8.3.4渠道拓展积极拓展销售渠道,包括直销、代理、电商平台等,提高市场占有率。8.3.5售后服务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提高客户满意度,增强客户忠诚度。8.3.6市场培育通过技术培训、市场活动等方式,培育潜在客户,扩大市场份额。8.3.7政策引导密切关注政策动态,充分利用政策优势,推动市场推广工作。第9章新材料产业政策与环境分析9.1政策法规梳理9.1.1国家层面政策我国高度重视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以支持新材料研发与应用。主要包括《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等,这些政策明确了新材料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并提出了具体的支持措施和发展目标。9.1.2地方层面政策各地区也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支持新材料产业的发展。这些政策涉及税收优惠、土地政策、人才引进、科技创新等方面,旨在为新材料产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9.1.3行业规范与标准针对新材料产业,国家和行业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技术规范和标准,以保证新材料产品的质量与安全。这些规范和标准对于推动新材料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9.2环境影响评价9.2.1生态环境影响新材料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应从源头、生产过程、应用环节等方面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保证新材料产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9.2.2资源利用与能源消耗新材料研发与应用应充分考虑资源利用效率与能源消耗,遵循绿色、低碳、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