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的生命自控工程
天津师范大学
辛犁洲
天津师范大学治理学院
二零零七年一月修改稿
本文目录
内容提要
关键词
第一部分中华性命学简史及其本义
一性命学前提:黄、老、孔的开创工作
(一)道乃“无-太”镶嵌结构,为万物母
1《黄帝四经》:三个奉献
(1)万物依“一”道而生
(2)“有”乃“阴邛日”结构
(3)万物皆有性命
2《道德经》:两个奉献
(1)道:“无-有(太)”镶嵌结构
(2)修道:出生入死,损益有则
3孔子:“性命”即人的生命结构
(二)小结:五个要点
二“孟、荀”人性公案
(一)“公案”简述
(二)孟、荀人性论的共同逻辑起点
(三)孟子的人生命观
1孟子的“性命”说
2“命”:后天必然
3人生命的内容与动力
4对生命的态度:存心养性
5孟子的两个不成熟
6孟子“性命”观简式
(四)荀子的人生命观
1荀子的“性伪”说
2人皆可“伪”:超越“先知先觉”
3唯“积”而成
4“性伪”机理:“气生知'心•义结构功能
5荀子的人生命观
(五)“孟、荀”人性公案的整合
1再问“人性善恶”几个为什么
2区分两个问题:人性界定与人性价值评判
3荀子论善恶机理与性伪矛盾:“生-知”结构
4道义壮性论与心义统性论:异曲同工
5性命即“内-外”结构运动
6荀子的人生命观
(六)结语
1孟、荀的共同基础
2荀子后起立辨的奉献
三《周易大传》、《黄帝内经》和《礼记》:框廓蓝图
(一)《周易大传》三底蕴
1三极之道乃“阴-阳”一大道
2“性命”之学:穷理尽性,正性命,通黄中
3文明以止,化成天下
4三个框廓作用
(二)《黄帝内经》两个奉献
1进一步丰满“人”
2揭示精髓:“不治已病治未病”
(三)《礼记》的两点补充
1“性命”修行与人的教化本一事
2“性命”修行具有阶段性
四成熟标志:《周易参同契》
(一)框定“性命”内涵
(二)性命修行理论体系化
1性命学的理论根据
2性命双修的内容
3实践操作的关键诀窍
4理想境域:“宗祖”而和天
5戒备普遍性偏邪
五性命学本义
(一)性命内涵揭示了人生命三层矛盾
1“性”乃人生命中先天自组织力
2“命”乃先天生命力与后天际遇惯性表达
3性、命的连用与分用
4“生命”与“性命”
5人性命(生命)的三层次矛盾运动
(二)性命学的实质奉献
(三)中国古典生命科学的生命观
第二部分中华性命学的三个理论根基
六根基1:人生命内驱力结构运动
1两种内驱力
(1)内驱力1:生存欲求(gene:DNA)
(2)内驱力2:认知探究欲求(meme:?)
(3)内驱力耦合体(meme:?/gene:DNA)
2人生命内驱力结构示意图及其说明
(1)人生命内驱力结构示意图
(2)示意图的注释
(3)对认知探究内驱力的七点说明
(4)生存内驱力与认知探究内驱力的比较
3小结:人生命内驱力结构运动内容
七根基2:人生命动力结构
1人生命动力
2人生命动力体系
(1)人生命动力体系示意图
(2)示意图的说明
3人生命动力结构观念的几个要点
(1)动力:内外因素相互作用
(2)动力体系:多重虚实结构
(3)动力表征:三流汇换中的行为和精神
(4)人行为的历史方向
4小结:人生命动力结构运动内容
八根基3:精神归根论
1精神本义文献考
(1)《黄帝内经》:精神即生命自组织表征性现象
(2)《金宝内炼丹诀》:元神、欲神
(3)《真诠》:元神、思虑神
(4)《清静妙经纂图解注》:元神、识神
(5)《脉望》:阴神、阳神
(6)《乐育堂语录》、《脉望》:元神先天,主宰生命
2文献考察小结
(1)诸“神”归位
(2)“元精”自性即元神
(3)欲神即“元精”自性的后天展开
(4)“元精”自性与欲神的关系
(5)精神的构成
3精神与三我论
(1)段正元的三我论
(2)精神结构、三我论的矛盾运动内容现代描述
(3)示意表的认识要点
5精神归根之路
(1)《黄帝内经》:精神内守
(2)《易经•系辞》:无思无为,感而遂通
(3)史蒂芬•霍金认为“虚时间”是真实时间:现代科学的归根征兆
(4)小结:关键环节
第三部分性命运动三规律和应用范例
九性命学三条规律和目标
1以内环境平稳为基础的内、外环境平稳律
2内源信息功能系统畅通律
3本能结构耦合认知制导律
4目标:实现生命自组织,超越生命局限
十应用范例
1内圣动力学
(1)儒家八目
(2)《礼记•礼运》:大同世界
(3)《礼记•大学》:前提与提纲
2内守保健学
(1)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基本原则
(2)恬淡虚无:前提与任务
(3)真气从之:生命信息流的感受
(4)精神内守:五步入门法
(5)病安从来:绿色保健效应
(6)炼习作业
参考文献与注释
图表目录
图表1-1道:“无-太”镶嵌结构及对应知识示意图
图表2-1“心义”结构示意图
图表2-2荀子生命观示意图
图表5-1中国古典生命科学的生命观示意图
图表5-2人生命的核心矛盾运动示意图
图表6-1人生命内驱力结构示意图
图表6-2文化结构表
图表7-1人生命动力体系示意图
图表8-1精神结构和“三我”矛盾运动内容描述表
图表10-1性命修持阶段、重要环节的水平状态及其HR价值简示表
图表10-2“精神内守”体位要穴示意图
简式目录
简式2-1孟子的“性命观”简式
简式2-2“心•义”功能结构简式
简式2-3荀子的“人生命观”简式
简式2-4孟、荀“人生命观”对比简式
简式2-5孟、荀治世主张对比简式
简式4-1舒眉(无心)定睛无息简式
简式5-1“性命”的先、后天结构简式
简式5-2广义与狭义生命对比简式
简式7-1人的一样特点简式
简式8-1精神结构简式
人的生命自控工程
天津师范大学辛犁洲
内容提要
本文环绕在现代条件下如何全面、准确地懂得中华传统性命学这个问题,分三个部分进
行论述:第一部分,中华性命学从开创、奠基到成熟的简史。第二部分,性命学的三个理论
根基,其中根基1:人生命内驱力矛盾运动;根基2:人生命动力结构体系及其运动;根基3:
精神结构论。第三部分,性命运动三规律与性命学范例,三条规律是以内环境平稳为基础的
内、外环境平稳律、内源信息功能系统畅通律和本能结构耦合认知制导律;指出性命学的目
标是超越生命局限;提出性命学的三个范例为内圣动力学、内守保健学和潜智开发学,重点
介绍了内守保健学。
在上述论述中提出以下主要观点:
第一,中华性命学是中华人学中关于人生命矛盾运动的古典生命信息科学和技术,它以
对生命内在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的揭示为根基,把中国“道为万物母”的古典哲学实践化为生
命信息科学,并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技术。
第二,中华性命学揭示了,人生命内驱力的结构及其矛盾运动的内容,即人的生存欲求
与认知探究欲求两种本能的内在耦合矛盾运动,形成本能耦合内驱力,推动生命活动。在本
能内驱耦合过程中,要坚持认知制导律。
第三,中华性命学还揭示了,人生命的动力结构体系,包括生命内驱耦合力即先天内源、
后天外源生命信息功能系统之间的结构性运动,还包括生命内驱耦合力与环境耦合体之间的
结构性运动。其实质,是人与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三流汇换”,其中生命自组织
信息流具有调控物质流、能量流的方向、性质和强度的制导决定作用。
第四,中华性命学还揭示了,人的精神,就是人在三流汇换中躯体各功能系统的活动外
化于体征的现象,分为元神(阳)和欲神(阴),欲神又有显与隐的区分;精神结构,就是各
功能系统及其外化体征现象的内在结构性关联。清末民初大儒之一段正元的三我论中的一我
和二我都属于欲神,其一我是显性表达,二我是欲神的隐性存在,即人的先天遗传本能,三
我是人的精神之根元神,即生命形成起初和复杂性进化台阶形成之时,由“不知其然而然”
的大自然造化的生命信息功能(信息程序)。在实际中,并没有三个“我”,“我”只有一个,
但一个“我”的精神结构有三层而已。
第五,本文归纳了中华性命学提出的人生命运动的三条规律:其一,以内环境平稳为基
础的内、外环境生命信息和谐平稳律,即以先天内源信息系统与后天外源信息系统之间信息
谐调平稳为基础的内、外环境平稳律即N-meme:?-s/B-gene:DNA-H内、外谐调平稳律。
其二,在后天生活条件下先、后天信息功能系统矛盾中,先天内源信息功能系统最容易被阻
损,因而保持先天内源信息功能系统畅通第一重要,称为先天信息功能系统畅通律即
B・gene:DNA-H经络信息系统畅通律;其三,内驱力耦合悟知制导律即人的两种本能协同互
补中的认知制导律;
中华性命学的目标,是实现生命的自组织,超越生命局限,提高生命境域。
关键词性命学人生命内驱力人生命动力结构人生命运动三规律内守保健学
人的生命自控工程
本文的中心观点是:中华性命学,是中华人学[26]中关于人生命矛盾运动的古典生命信
息科学技术,是中华人学的精髓。它以对人生命内在矛盾及其规律的揭示为根基,把中国
“道为万物母”的古典哲学实践化为生命信息科学,并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技术。
第一部分中华性命学成熟简史及其本义
-性命学前提:黄、老、孔的开创工作
(一)道乃“无-太”镶嵌结构,为万物母
“性命”是指人的生命的结构。生命从何来,又终归何处?这是讨论“性命”问题的
前提,黄老以及其后的孔子相继对此作出明确论述,成为中华性命学得以建立的基础性前
提。
1《黄帝四经》:三个奉献
(1)万物依“一”道而生
长沙马王堆出土之《黄帝四经》论述了“道”的特点和功用,并提出万物依“一”即“道”
而生的论断。《黄帝四经•经•前道》日:“道有原而无故,用这实,弗用者口。合之而涅于
美,循之而有常。”[40,69]在《称》中又日:“道无始而有应。其未来也,无知;其已来也,
如之。”[40,76]在《经法•论》再日:“极而反者,天之生(性)也。”意日:循环往复,是
天道本性。与《道德经》所作“迎不见其首,随不见其后”和“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
行而不殆”的描述相似。可概日:道有源有应而无故。道有源泉、能因应化生万物,但因其
循环不已而无法把握它的开端点。
《黄帝四经•道原》又日:“互先之初,迥同太虚,虚同为一,互一为止。湿湿梦梦,
未有明晦。神微周盈,精静不熙,古未有已。万物莫已,古无有刑(形),大迥无名。天弗
能复,地弗能载。小以成小,大以成大。盈四海之内,又包其外。在阴不腐,在阳不焦。一
度不变,能适蛟蠕。鸟得而飞,鱼得而游,兽得而走。万物得之以生,百事得之以成。人皆
用之,莫见其形。一者其号也,虚其舍也,无为其素也,和其用也。是故上道,高不可察,
深不可测也。显明弗能为名,广大弗能为形。独立不偶,万物莫之能令,天地、阴阳、四时、
日月、星辰、云气,蛟行蟒动,戴根之徒,皆取生。”[40,088]这段话的大意是:在时间开
始的远古起初,“通”和最初的虚空是合一的,没有分别和动变,弥散整个时空,无边际,
无始终,无昼夜,充满奇妙微妙,精致安排不拥挤,古无止境。万物无不依靠它,但它从来
就没有形状,也没有名称,它大得天遮不住,地装不下。它能小到不能比它再小,却又能大
到不能比它再大;它能充满四海之内,又能包容四海于其内。它在阴湿处不会腐烂,在阳焰
处也不会烧焦,它一直这样不毁不灭,但却能适生于直行和蠕行,因此鸟得到它而能飞行,
鱼得到它而能游动,兽得到它而能奔跑。万物得之而生,万事得之而成。人人依靠它,却不
知其名称;人人都用它,却都未见过其形状。一,是“上道”的名号;虚空,是它的住所;
无,是它的本来品性;和于万物,是它的功用。所以,高远的上道,因其高远而无法观察,
其深奥也无法测度,显露时不好给它个具体名称,扩散时也不好描述它的形状,任何谁和东
西都不能号令它。天地、阴阳、日月、四时、星辰、大气、虫类、植物,都依靠它获得生命。
总之,道的特点是虚无,有源有应而无故,其功用在化生万物。
⑵“有"乃“阴-阳”结构
《黄帝四经》提出“有”即万物,乃“阴-阳”结构的论断。在《经•观》中日:“黄帝
日:□□口□口口为一困(同今“圈”)无晦无明,未有阴阳。阴阳未定,吾未有以名。
今始判为两,分为阴阳。离为O四【时工□□口□□口□□口□□因以为常,其明者以为
法而微道是行。行法循口口口牝牡,牝牡相求,会刚与柔。刚柔相成,牝牡若刑(形)。下
会于地,上会于天。得天之微……”[40,43-44]意思是:天地未显现时是一团混沌,没有昼
夜晦明交替,因此也没有阴阳,我也无法用语言描述那种状态。后来,混沌分化为阴阳两极,
进而化为四时,并以此作为常则而因循之,效法日月的光耀公行爵赏,仿照日月亏损薄食隐
遁刑杀。……阴阳相互匹配,阳刚与阴柔亦相因相成,乃有万物雌雄。阳刚与阴柔在下和会
于地,在上和会于天。懂得了隐微不显的天道……
我们必须注意这种“阴-阳”结构,如《经法•论》日:“天执一,明【三,定】二,建
八正”[40,28]体系中的结构,即是在天执掌一道,显示日月星三光,确定南北、日月、阴阳
两极,循之而定八方位和八节令体系中的结构。其中的“二”即“阴-阳”,它既是“一道”
由“无"转化为“三”即有形的日、月、星之后一切实在的概括归纳,又是以其粘连相伴互
补关系所确的八方位和八节令时空体系的组构准则;既是“一道”即“无-有”结构运动中
“无中生有”的起始,也是“道生一”的“一”即一种结构运动;还是老子所谓“二生三”
所依据的"二",即这种结构内必由阴阳两种信码扭结而成。总之,它生于“无”,而
又肇生万物。如《经法•论》再日:“天明三以定二,则壹晦壹明,□口口□口口口口【天】
定二以建八正,则四时有度,动静有立(位),而【内?】外有处。天【建八正以行七法工”
[40,28]又为上述意思补充说:显示日月星三光,是为了确定阴阳两极;因此使四个季节和运
动方位变化的确定有了根据,而处事内外有则。
根据今天的知识,可以把“日月星”懂得为“日-地”系统。因此可概言之,所谓阴阳,
是以日地宇宙系统里阳之向背、昼夜晦明、月之盈亏,以及四时循环中向背、明晦、生杀两
种变化之间粘联相伴互补的直观现象为参照基准,用(一)、(-)两个符号代表粘联相伴互
补的双方,揭示系统事物的最一样信息结构模式。其中(一)、(-)分别代表阴与阳,是系
统中粘联相伴互补的两种信码。所以,阴、阳在事实上是一种信息结构,可以表示成“阴-
阳”或“(一)•(一)"O
《黄帝四经》遵循上述阴阳基本含义,又在《称》中将其推广于人伦范畴日:“凡论必
以阴阳口大义。天阳地阴。春阳秋阴。夏阳冬阴。昼阳夜阴。大国阳,小国阴。重国阳,轻
国阴。有事阳而无事阴。信(伸)者阳者(而)屈者阴。主阳臣阴。上阳下阴。男阳【女阴。
父阳子】阴。兄阳弟阴。长阳少【阴贵阳贱阴。达阳穷阴。取(娶)妇姓(生)子阳,
有丧阴。制人者阳,制于人者阴。客阳主人阴。师阳役阴。言阳黑(默)阴。予阳受阴。诸
阳者法天……诸阴者法地……”[40,82-83]这种取象比类式的推广,更加明确地表示和肯定:
“阴-阳”只有在作为信息结构的情形下,才具有这样广泛适用的品质。
(3)万物皆有性命
《黄帝四经•经法•论》:“极而【反】者,天之生(性)也;必者,天之命也;口口
□□口□口口口者,天之所以为物命也。”140,28]其意为:极而反循是天道自然本性,而“命”
则指万物后天之必然;(天道自然决定后天必然),所以天为物之命。人生命中既有性即先
天自然因素,又有后天必然因素,两者关联成一体。
2《道德经》:两个奉献
(1)“道”是“无-有(太)”镶嵌结构
《道德经》提出“道”是“无-有”或“无-太”镶嵌结构的论断。第一章日:“无,名
天地始;有,名万物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第二章日:“故有无相生。”
第四十章日:“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山,13-14、
9]第四十二章描述这种镶嵌结构及其生万物运动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山,20]意思说:‘‘道生一",是指“无-有”结构即“道”
中镶嵌着一种“阴-阳”结构,或谓“无-有”含太极;“一生二”,是指这种太极结构中扭
结着阴阳两种信息元码,可谓一含二;“二生三”,是指阴阳和合必有新生成物,可谓二合
而必生三;“三生万物”,是指如此生生无穷成就万物,可谓三即生生不息,创天地,成万
物。总起来是:道包含着一种太极结构,这种结构中扭结着两种信息元码,两者和而必有新
生,生生不息乃致无穷。吸取已有相关科学常识,作图表1T“道:'无-太'镶嵌结构及对
应知识示意图”如下:
道:“无-有(太)”镶嵌结构及对应知识示意图
ABc立E
rTTe
无rt1
;,.•▼
(静)
“无-有”机制:宇宙自组织激活、启开或消除、结束相关信息
程序,启动或停止相酬质、能量过程,如行星」”
结
或量子生灭。构
道:运
动
“无-有阳漉、隐);信息(?)“心义”结制度无意]
一
识氛围上太
(太)”构运动
极
机
结构“阴-阳”制
于
各
:极机*J:阴阳粘连伴随,循环消长,合而生生J二领
域
有的
:t「
t表
t现
(动)ABCDE
一
:物质能:化学基因“气生知”器物社会n
运动上
阴(实、显):【量粒子元素组事结构运动
厚件:事件件
物:“终:元素基因严人的科学”各种社会
现代科宇、哲、数:“无-太”各类应
极'实缶周期组学:困惑运动动荡
学描述结构运动困惑:表用哲学
中华性命学(大跨度综合)
附对该图作如下补充说明:
其一,图中“ABCDE-”代表“有”的运动中,事物复杂性从“物质能量粒子、信
息事件(A)”经过“化学事件(B)”、“基因组事件(C)"、“人的‘气生知心义’结构运
动(D)”和“器物社会运动(E)”不断增强且连接成一个整体的进化方向。
其二,“示意图”描述“道”是“无-有(太)”信息镶嵌结构。之所以这样说,第一是
因为,“无-有”结构中的“无”和“有”本来就是具有高度普适性的概念,是涵盖一切实在
的符号,是具有意义的阈值信号体系;其次,“有”展开后的“阴-阳”也是涵盖一切“有”
范畴内实在的符号,更直接地表现为具有意义的阈值信号体系;而“阴邛日”结构又涵容着
对应的多种形状的粘连相伴互补关联统一体。正因为“阴邛日”结构对应于物质、能量运动
形状具有普适性,显示出它的信息属性,我们才也把它看作一种信息结构。就是说,它不是
一个阴加上一个阳;而是双方在“粘连相伴,循环消长,和合而生”变化着的信息序列,即
用“两仪、四象、八卦、八重卦”的“象”形状所描述的信息序列。总之,“阴邛日”结构也
是信息结构。再次因为,“无-有”中套嵌着“阴邛日”,而“阴邛日”中许多具体的“粘连相
伴,循环消长,和合而生”变化着的信息序列。故概括说,“道”是“无-有(太)”信息镶
嵌结构。它明显具备当代科学孜孜以求的“宇宙一样实在”应具备的条件,至少可成为这种
实在的理论雏形。
其三,在这里应该说明,我们所谓的信息,是指具有意义的阈值信号体系;而意义,就
是由凝聚为阈值信号体系所组控但尚未展开的物质、能量、生命程序。或者说,信息是组控
尚未展开的物质、能量、生命程序的阈值信号体系。比如电脑上的键盘或桌面、菜单上的符
号,你点击它之前它作某种信息符码存在,当点击之后就展现为电能驱动下一系列由阈值信
号控制开释的或文字或图象或其它形式的序列,即程序。因此,在这里信息具有虚、隐、控
制的特性,相对信息的物质和能量则具有实、显、被控制的特性。
其四,“有-无”结构的终极动力,是宇宙自组织活力;其现实动力,是“阴-阳”太极
机制,即“阴-阳”之“粘连相伴,循环消长,和而生生”运动。
其五,来自三个方面的事情使我们又增加理由相信,中华传统文化把宇宙包括生命在内
的万物起源和终结归于信息结构“道”,是人类智者中最富深邃智者的洞见。
第一,2003年8月以色列人文科学院院士、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莱大学理论物理学教
授JacobD.Bekenstein在《美国科学人》发表题为《世界是一张全息图》说:“如果问别人
物理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他很可能告诉你是'物质和能量但只要我们学过一点工程、
生物和物理的话,就知道信息同样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接着说:“一个世纪以来,
物理学的进展告诉我们,信息在物理系统和物理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相关的研究表
明,我们的宇宙也许并不是一个我们所认为的三维空间,它很有可能是某种'写'在二维表
面上的全息图形。”因为加拿大理论物理学家LeeSmolin同样提出:“最终理论考虑的不是
场,甚至不是时空,而应该是物理过程之间的信息交换。”[48,46-53]
其次,物理学面对“物质终极存在”困惑,即“标准模型”并不够标准、弦论“版本
太多”的难题、''夸克禁闭”无法解决和“暗”存在至今“黑暗”诸多困难蛮缠不休的局面,
不少富有中华文化底蕴的中国科学家支招儿:早在上个世纪末天津大学崔君达教授针对“夸
克禁闭”现象,提出“复合时空”理论,又于2005年出版专著《量子力学与分子生物学的
时空结构》[52]o其后,于2002年中国浙江资深学者王介南先生根据自己对“阴-阳”结构
研究的心得,著文《“洛书”矩阵将推动超弦理论第四次革命(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讲座
讲演稿)》指出:“笔者发觉这一理论(超弦)的数学框架10维空间转动对称群S0(10)=10
X10=1㊉45㊉54的实质,就是我国古已有之的《洛书》和《河图》,为《洛书》之数1-9九
个自然数的相加之和45;与《河图》之数1T0十个自然数相加之和55。而100-45=55个
对称组合中,有一个合变成它自己,所以方程式为SO(10)=10X10=1㊉45㊉54。”而我们“根
据粒子/反粒子彼此碰撞互相湮灭化为光子的原理:55个粒子与45个反粒子互相碰撞结果,
只剩下10个粒子,90%的粒子成了暗物质。说明暗物质一定存在,而且占宇宙物质总量的
90%o这是我们从《洛书》、《河图》两个不对称但相容的数学模式推导而出的论断。”因此
“深信《洛书》和八卦有庞大的数学创造力。”能够帮助物理学度过“物质终极存在”困惑。
[49,189-216]
几乎与王介南先生同时,天津理工大学王洪吉副教授在研究了八元数代数运用于物理学
的若干问题,在取得了令人欣喜的进展的同时意外发觉《周易》中的太极、两仪、四象、八
卦与数学物理中若干内容具有对应性,他《八卦数学物理原理》的著述中说:“阴一一和阳
爻一的符号就是数学中的虚数单位i和实数单位1的符号。'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
象生八卦‘中的‘太极、两仪、四象和八卦'就是实数域、复数域、四元数体和八元数代数。
'生'就是数学中的‘扩张'和'超越扩张'。'太极图'是用来说明八元数的性质的示意图。
'太极图'的两条鱼是人的半圈着的两只手,一左一右,鱼头是手与手腕相连的部分,鱼尾
是手的指尖部分。两只鱼眼是手的大拇指的指向,黑色和白色相当于物理学中的符号。和㊉,
表示左旋性和右旋性。”[51,适]又经过苦心研究,终于他得到一个简单的一阶线性微分方
程:
并称道:“关于宏观和微观以及粒子性和波动性规律的力学、电磁学、引力和量子力学的理
论都可以由这个方程来描述。”还富有信心地说:“它不仅统一了力学、电磁学、引力和量子
力学,自动满足狭义相对论协变性的要求,而且还解决了物理理论中一系列重要的基本问题,
如:经典电磁场理论中的规范任意性、量子力学与经典力学的关系、单光子干涉的说明、量
子力学中的非定域问题、对波粒二象性的懂得、超导体中的费米子配对机制、左旋性与右旋
性问题、磁荷问题多刚体力学理论的简化问题等……它是把引力、电磁、强和弱相互作用等
统一起来的大统一理论的基础。”⑸,ii、iv]于是,以专著《八卦数学物理原理》为题公布了
他的研究结果。还在1994年秋,当时担任高等学校数学物理方法研究会主任的南京大学物
理学教授梁昆淼评判说:“物理规律的八元数表述是王洪吉老师的独创,适当定义八元数的
规则,就把牛顿力学和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用统一的形式表达出来。此种表达形式简单,运算
简便,且能够满足狭义相对论的协变要求,是很有意义的。"⑸,i]笔者的好友、著名的''标
准的欧弥伽微积分学”亦或“标准的无穷小微积分”数学家、天津师范大学数学科学院教授
黄乘规先生认为:王洪吉努力作出的结果,是可以和一次诺贝尔奖等观的奉献。笔者又一好
友、著名的传统文化与古天文家、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赵定理先生则评判说:“崔
君达和王洪吉二位先生(对物理学)的研究,最终可能会殊途而同归”共同作出奉献。[54]
再次,有更干脆的学者如美国河洛易理念书院创办人、美籍华裔焦蔚芳博士,为精力集
中于周易文化的研究,竟毅然决然约提前了10年时间退休而投入他自青年时代就潜心关注
的易周之中,焦先生对这使他拿到的退休金只有正常退休者的一半都不到,而后靠出租自己
一半住房补贴日常生活费用的结果竟全然不顾;不仅如此,在上个世纪的60年代末70年代
初为了周易研究的需要,又毅然决定自费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生物化学博士,此间专门拜望
了世界著名的中国古代科学史学者李约瑟博士。他依据《河图》、《洛书》原理,分别于1995、
2001年出版了专著《周易宇宙代数学》⑸]和《周易宇宙物理学》,在后一本著述中提出“太
极基本粒子”和“宇宙太极统一场”学说[50,65-95]o
最后,在终止补充说明时不能不指出:上述崔君达、王洪吉、焦蔚芳三位先生是在从事
物理或与物理紧密相关的科学研究达到适当深度时,可能由于凝聚在他们心中的中华传统文
化情结养育的灵感,使他们走向以周易为代表的中国大道,即“'无-有'-‘阴-阳'”镶嵌
信息结构理论学说,再反观当代物理学前沿困惑而有了新发觉;而以色列和加拿大科学家
JacobD.Bekenstein和LeeSmolin是在当代物理学前沿困惑问题上,至少我们现在说不清
是什么原因激活了他们的“信息灵感”,作出了物理学的“最终理论考虑的不是场,甚至
不是时空,而应该是物理过程之间的信息交换”的科学判定,而这种判定恰恰与中国大道即
“‘无-有'-‘阴-阳'”镶嵌信息结构理论学说暗道相通。两千多年前,中国古圣们发觉并
描述的包括宇宙起源和归宿的终极原理,直到今天我们才贴近和开始懂得,难道不是人类智
者中最富深邃智者的洞见吗?
其六,“人的科学”对人生命结构的描述发展到今天,如法国当代思想家埃德加•莫兰
所说:一切现实问题都使我们知道,“中心问题是一个关于人的政策问题;但是没有关于人
的理论就没有关于人的政策,而现在我们还没有关于人的理论。”他把这种理论称为“新科
学”,认为“新科学,或者说大自然的普遍科学,应该建立在物理和生命之间、埔和负牖
之间、微观物理的复杂性(波粒二象的模糊性、测不准原理)和生物科学的复杂性之间的联
系。他还应该建立在生物和人类、负焙学和人类学之间的联系,因为人类是典型的负熠存在。”
[55,189、188]但是,他在寻找这种“通过联系背景和综观全体来把握对象的认识方法的时候,
我总是自然地感到与中国的注重联系、变动和转化的思想相沟通。”他找到了中国传统文化
中最贴切的“道”,他说:“我引用了《道德经》中称呼'道'所用的‘谷神’一词以宣扬
'道'的‘吸纳百川’的精神,这难道纯属偶然吗?当我从旨在把分离的东西联系起来的‘复
杂性原则’出发来定义‘方法'一词时,我讲到在西方语言中该词的最初含义意味着‘行进',
同时我又一次提及东方的'道'一一具有‘道路’的意思并是统一阴和阳的原则,这难道纯
属偶然吗?”[55,2、1]很明显,今天西方思想家想建立横跨自然、人文和社会三大领域的
“普遍科学”即“人的理论”时,苦于寻找合适的方法而现在才走近“道”。与Jacob
D.Bekenstein和LeeSmolin一样,只不过埃德加•莫兰是从当代哲学探索的前沿上也走向
“道”。
我们这个''示意图"明白地标出在距今约两千年中华性命学初步成熟的时候,中国的古
代圣人早就从“道”出发框画出了“人”的生命观范畴。其内容,本文在后面的“中国古典
生命科学的生命观”中将作出笔者懂得基础上的具体描述。难道这对我们没有鼓励吗?
(2)修道:出生入死,损益有则
《道德经》还提出合于道的修行原则:出生入死,损益有则。日:“出生入死…善摄生…
(而)无死地…”又日:“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概而言之,当“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欲不欲…,学不学…”。还提出一些具体
方法如:“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和“知雄守雌”、
,,抱一守中”、“知白守黑”、“致虚极,守静笃”、“专气致柔能婴儿”[11,22、27、28、
24、15、9、7]等。
3孔子:“性命”即人的生命结构
孔子在继承黄老道为万物源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人生命的结构即“性命”问题。
如他坚持:“朝闻道,夕死可矣。”又日:“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又日:“君子谋道不
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1,848、853]在此基础上,针对人生命同源于“道”但后天行为表
现却迥然有别的普遍现象说明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L863]
这里的“性”即指人先天本性,非后天人为而人人相近的天赋本能;“习”明显指人在
后天生命活动中与环境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中必然训养成的行为习惯,也就是人本有个
性差别的先天本能对后天不同环境适应过程中必然形成的万花筒般相去甚远的生命现象。
这个“习”字中,含有两种意义,一是必然:因为任何人都无法挑选自己的躯体身心及
其出生条件如父母、家庭、社会、时代等,自己的出生是人类“父母人为链”的自然而然结
果,就是说人生命体自身及其后天环境际遇两个方面都有必然性;前者表现为人生命体的本
能(生存欲求与认知探究欲求),后者即生命体出生后的环境际遇。二是主体的挑选:这是
指每个人成熟为具有自主挑选能力的社会分子后,后天生命活动中如何挑选自己的活动原
则、方向、方式和强度的自主意愿;这种意愿的原始动力出自人的先天本能必然,但其变成
后天现实生命活动力量,是经过本能与后天环境条件之间反反复复的矛盾运动的结果,而且
变化不定。
孔子针对生命中这种必然中的自主挑选矛盾,提出的解决原则是:“不知命,无以为君
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1,866]就是说,不懂生命中的必然性和
可自主挑选度就没有成为君子的可能,要成为君子必须把“礼”作为挑选的原则,否则就失
去自立为人的根据,还必须善于辨论别人的说的话,否则就不能懂得而不能与人相处。“习”
就是学礼习言,学会自主挑选的原则和方法。因习的内容、机会和态度不同,人“命”的现
象别而“远矣。”其中必然与自主挑选的矛盾运动,就是人生命中的“性命”结构问题。
(二)小结:五个要点
归纳黄、老、孔的论述,要点如下:
第一,万物道为母。万物中包括四时、日月、星辰等非生命物;也包括蛟行蜻动,戴根
之徒,鸟鱼兽和人等生命物,从而道是人生命的来源和归宿;
第二,描述了道演万物的程序是:以浑沦为基(混沌、恍惚),而气、而形、而质,即
经过太易(无)f太初(气)f太始(形)f太素(质)四个阶段。从虚无中动气,气化而
生形、生质。
第三,“道”乃贯通万物的信息。贯穿万物其中的通用性的东西是可以名号为“一”的
“迥(即现代的‘通’或‘道‘)",它究竟是什么?依《道原经》的描述,它只能是今天
所说的信息。大家知道,信息载体及其运作手段无论从历史看还是从现实横断面看,都是三
种方式:一是自身性即以物质、能量自身形状标示的,二是信号性即以生命基因携带的生命
信息密码标示的,三是符号性即以直义、复合、数码三级符号标示的。但必须清楚,物质、
能量自身、基因密码和各级符号本身都不是信息,而只是信息的载体,这些载体所传递的含
义才是信息。而含义则是传、受双方事前的约定,有的存在于双方的脑和神经里,有的存在
于双方相互联系中默契的阈值中,它虚幻、飘渺,但的确是真实的存在。可以这样描述信息:
它是对一切存在及其相互关系的信号和表征。“一”即“迥”或“道”即虚幻飘渺但能贯通
万物,它只能是信息。
第四,生命乃“道”的自组织产物。从非生命如何演变成生命?从我们现有资料看,古
代典籍论述不足。而是常常用一个“变”或“化”字概括了结。“变”或“化”,在这里的
意思是突然出来,如古人所说:在混沦、恍惚、混沌中,“不知其然而然”地生出模糊不定
的象,因为有气而凝聚成各种物,具有了各自的品性。是一种至今说不清楚其过程和原因而
谓之的“自然”功能及其结果,与现代科学里的“自组织”相似。因为所谓“自组织”,
就是指系统在没有外部指令情形下,靠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默契而自动和谐一致,保持自身
有序的功能。在这个意义上说,所谓“道”就是宇宙万物在物质、能量、信息的三流汇换中
自组织活动过程。生命是“道”的自组织产物。
第五,“性命”矛盾是生命的内在结构运动。这是孔子继承黄、老道学思想,对《黄帝
四经》提出的性命问题和《道德经》提出的“出生入死…善摄生…(而)无死地…”深入研
究,用“性相近,习相远”表达的认识,是对黄、老生命观的发展性阐述,是“孟、荀”人
性公案的前导。
二“孟、荀”人性公案:性命学奠基礼
(-)“公案”简述
我国传统文化历史上有一桩孟子与荀子之间对于人性善与恶的争辩,在这里姑且简称
为“孟荀人性公案”。其实,史籍中并没有记载孟子(约公元前385-304年)与荀子(约
公元前335年左右-238年之后)聚首相辩的事实。而是荀子在他的《性恶》中对孟子提出
批评之后引起的。他说:“孟子日:人之性善。日:是不然”甚至连“孟子日:人之学者其
性善。”也不同意日:“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也。”[1,110、111]其时
孟子是否还在世和是否知道了荀子的批评,已无法考证,但在史籍中查不出孟子的答辩。
后人据此归结为一桩中华传统文化历史上“孟荀人性之辩”的所谓“公案”:究竟人本性
是善还是恶?好像是一个双方各执一端的“婆说公说都有理”的难缠问题,至今仍众说纷
纭。
例如当代学者有这样说:“孟子人性善主张只有善这样一种可能性……因而便有荀子出
来主张人之性恶,即只有恶这样一种可能性,而与孟子相对待,从而影响了贯穿中国哲学
始终的人性善恶的论争。"⑷,2]又如说:“先秦时代的人性论,主要集中在对人本性的价
值判定上。表现为单维性的肯定与否定一一性善、性恶、有善有恶与无善无恶等。”[42,7]
根据我们的研读,认为对这桩公案上述具有普遍代表性的解读,忽略了对孟、荀人性
理论逻辑结构的分析对比,没能发觉和重视作为他们立论根据的孟、荀各自的人生命结构
学说即人生命观,以及以此为基础提出的治世方针的差异,而正是由于对这些差异的辩论
才推动中华人生命结构学说走向成熟,成为中华古典生命科学的奠基理论;同样是由此辩
论的奠基作用,使以厚仁重教辅惩为特色的中华治理科学思想走向成熟。这种普遍忽略的
结果,延滞了对传统文化中人的科学精髓的弘发,至今仍是误导传统文化在人的科学和治
理科学上完成现代转型的原因之一。
我们认为,应该还“孟、荀人性公案”的历史奉献本貌:它是中华人的科学生命观与
治理思想的一项伟大的奠基工程,荀子作出了特别重要的奉献。本文将从他们共同的逻辑
起点分析入手,通过比较他们人的生命观,阐明他们特别是荀子对中华人的科学生命观和
厚仁辅惩为特色的治理思想的奉献。
(-)孟、荀人性论的共同逻辑起点
所谓逻辑起点,是一种逻辑体系假设公理,即无须证明就认为其正确的认识,因此又
称之为认识(或认知)起点。孟、荀理论的共同逻辑起点是:性是人生命中天赋自然因素,
是天生之质。这是他们理论的公理性和规定性前提。
孟子认为:人之“性”是“天之降才”。[3,890]在这里,“才”与“性”通用,这种用
法在《孟子》中还有多处如“不能尽其才者也”等。荀子同样认为:“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
性之和所生,精合感应,不事而自然谓之性。”[42,97]总之,人生命中不加修饰的天赋自然
因素谓之性。
表面上看,孟、荀人性论的区别在于对人性善、恶的不同主张。而从他们各自的阐述
中可以看出,根本区别在于他们对人生命结构的不同认识。
(三)孟子的人生命观
1孟子的“性命”说
他认为:不论什么人,“形色,天性也。”所有人“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
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并且举例说:“嗜秦人之灸无异于嗜吾之灸,夫
物则亦有然者也,然则嗜灸亦有外与?”[1,890]意思说:人对于好味道、好音乐、美色都
有同样趋求,比如喜爱秦人的烧烤与喜爱自己的烧烤没有什么区别,都是出自内人的,(人
对其他许多事物的爱好也是这各道理)难道喜爱烧烤(不发自于本性之内)而有发自于本
性之外的吗?他认为,同样道理,人心也如此说:“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
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1,890]所以,人的恻隐、羞
恶、恭敬、是非“四端之心”及其相应的仁、义、礼、智四善性同样“非由外铢我也,我
固有之也,弗思耳矣。”[1,890]
在孟子那里,“性”里面既有人天生的形、色、味、声之欲望,又有四端之心及其相应
的四善品行。
他还认为,人性与禽兽之性截然不同,也无相通之处。例如在与告子辩论时针对告子
认为白羽、白雪、白玉没有区别的说法,反诘质问说:“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
之性?”[1,890]
那么,形色味声之欲望与四端四善有否区别以及如何区别呢?他说:“口之于味也,耳
之于声也,目之于色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
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智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命也,有
性焉,君子不谓命也。”意思是说:尽管形色声味臭安佚诸欲本来具有“性”的因素,因为
其中具有“命”的因素,所以“君子不谓性也。”同理,尽管四端四善具有“命”的因素,
但因为其中具有“性”的属性,所以“君子不谓命也。”
这就是孟子关于人的生命观念,是一种不成熟的“性命”学说。为什么这样说,只有
先搞清《孟子》中相对于“性”的“命”的含义,才能明白。
2“命”:后天必然
据《孟子译注》作者杨伯峻先生统计《孟子》中用“命”字53次,其中有29次作命
令、教诲之义使用,有1次作政令之义使用,有18次作天命之义使用,有5次作使命之义
使用。我们没有去逐一核对。但是,上述“谓性不谓命”和“谓命不谓性”的使用,明显
有别于上述几种含义。
在上述引文语境中,“性”所具有的天生、天赋自然或先天自来之因素的本义没有变;
与其相对使用的“命”是指非天赋自然即后天之人或环境的必然因素。《孟子》对“命”的
这种使用,还有“天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口,894]意思是:不管短寿数长寿,
都应该以修身对待(生命),用这种办法把握(后天)命运。再如“孟子日:莫非命也,顺
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于岩墙之下。”[1,894]意思是:没有不属于命运的,只要顺道而行
便会得到正当命运。凡是懂得(后天)命运的人不会立在危墙下面。再如“求之有道,得
之有命。”[1,894]意思是:企望有所得必须遵循规律,而真得到它还要看命运或运气。再如
“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口,887]再如“孔子进以礼,退以义,得
之不得日有命”口,887]等。“命”的这些用法,无论是作命运还是作运气解,但都含有后
天必然因素之义。
总之,当“命”与“性”关联使用时,相对于“性”指人生命中先天自然因素之含义,
“命”便是指人生命中后天必然因素之含义。不足之点是:没能说明“性”内部两类因素
之间关系特点,没能说明后天必然因素有那些及其相互关系。
3人生命的内容与动力
孟子认为人生命的内容可以简括为:存心,养性,事天以立命,即储存四端之心,育
养天然本性,以此对待天赋自然因素从而把握自己正而当的命运。他说:“尽其心者,知其
性也。知其性,则知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跨国球员转会合同范本
- 2025商业租赁合同书大全
- 2025专卖店合同专卖店申请加盟合同
- 文言文古诗词文学文化常识知识点
- 2025《设备采购合同范本》
- 《复习大纲梳理》课件
- 课件:人格尊严权的法律保障-教学内容与讨论
- 《城市规划管理与控制策略研究》课件
- 三峡电力职业学院《资产评估案例分析》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南方科技大学《历史学前沿与评论》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9语一模】2025年合肥市第42中学九年级中考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 中国电影史知到课后答案智慧树章节测试答案2025年春华东师范大学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自主招生个人陈述写作实例
- 海运电商市场潜力分析-深度研究
- 人教版(2024)七年级下册生物期末复习必背知识点提纲
- 教学设计-1.6 函数的连续性
- 微训练 一文多考 备考高效之小说《理水》 - 鲁迅(教师版)
- 二年级语文下册 语文园地四 同步练习(含答案)
- 四佰本帖子内容-中医美容
- 《第7课 动物的繁殖》说课稿-2023-2024学年科学三年级下册教科版
- 《中国药物经济学评价指南2020》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