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学实习指导_第1页
人体解剖学实习指导_第2页
人体解剖学实习指导_第3页
人体解剖学实习指导_第4页
人体解剖学实习指导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体解剖学实习指导

五羊制埼科

人体解剖学教研室

2003耳1月

前言

人体解剖学是研究人体正常形态结构的科学,是基础学科中的重要学科之一。医学生学

习人体解剖学的主要目的在于理解和掌握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形态结构及相互位置关系的有

关知识,为学习后续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打下必要的基础。

学习人体解剖学,要注重观察解剖标本和模型,以期对有关内容得到完整的、形象的认

识。《人体解剖学实习指导》的作用就是指导同学在实习过程中有步骤、有目的、有重点地

观察解剖标本和模型。

教学大纲对人体解剖学教学内容的要求分为掌握和了解两级。凡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内

容,其小标题、项目或名称,在本《实习指导》中用黑体字出现,在实习过程中,要特别着

重观察、理解和记忆。

实习指导是在实验室观察解剖标本、模型的指南,它不可能包括人体解剖学的全部教学

内容。不少理论性的内容是在课堂中讲授的。因此,同学们应不时地对照教学大纲,按其要

求阅读教材或其它文献。

因水平有限,疏漏、谬误在所不免,欢迎批评指正。

人体解剖学教研室

2002年9月

1录

常用人体解剖学术语------------------------------

运动系-------------------------------------------

骨和骨连结--------------------------------------

一、总论:骨学总论、骨连结总论---------------

二、躯干骨及其连结----------------------------

(-)躯干骨------------------------------

(二)躯干骨连结--------------------------

三、颅骨及其连结------------------------------

(—)颅骨--------------------------------

(二)颅骨的连结--------------------------

(三)新生儿颅骨特点----------------------

四、上肢骨及其连结----------------------------

(一)上肢骨------------------------------

(二)上肢骨的连结------------------------

五、下肢骨及其连结----------------------------

(一)下肢骨------------------------------

(二)下肢骨及其连结----------------------

肌学

一、总论---------------------------------------

二、躯干肌

三、头肌---------------------------------------

四、上肢肌------------------------------------

五、下肢肌-------------------------------------

消化系----------------------------------------

一、消化管------------------------------------

二、消化腺------------------------------------

呼吸系统--------------------------------------

泌尿系统--------------------------------------

生殖系统--------------------------------------

(一)男性生殖系--------------------------

(二)女性生殖系--------------------------

(三)会阴----------------------------------

腹膜---------------------------------------------

循环系-------------------------------------------

一、心血管系----------------------------------

(一)心------------------------------------

(二)动脉----------------------------------

(三)静脉----------------------------------

二、淋巴系------------------------------------

内分泌系--------------------------------------

感觉器----------------------------------------

(一)眼--------------------------------------

(二)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神经系

(一)中枢神经系

1.脊髓-----------------------------------------

2.脑干-----------------------------------------

3.小脑-----------------------------------------

4.间脑-----------------------------------------

5.端脑-----------------------------------------

6.神经传导路----------------------------------

7.脑和脊髓被膜--------------------------------

8.脑和脊髓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

(-)周围神经系--------------------------------

1.脊神经---------------------------------------

2.脑神经------------------------------------

3.内脏神经-

人体解剖学绪论

实习材料:

1.骨架;

2.萝卜或土豆(备切横、矢状、冠状面用)

3.头或躯干正中矢状切模型

实习内容:

一、人体解剖学姿势人体解剖学姿势是正确阐述人体各部结构位置关系及方位标准。

这种姿势规定为:身体直立,面向前,两眼向前平视,两足并立,上肢下垂于躯干两侧,手

指并拢,手掌向前。

二、轴“轴”是在阐述人体各部和器官必要时所设置的假定直线。常用的轴有:

垂直轴:沿上下方向所设的轴,此轴与地平面垂直。

额状轴(冠状轴):沿左右方向所设的轴,此轴与地面平行。

矢状轴:沿前后方向所设的轴,此轴也与地面平行。

上述三轴彼此都成直角相交。

三、面常用的切面有:

矢状面:沿前后方向所切成的面。

正中面:将人体分为左右相等两半的矢状面即正中面,也称正中矢状切。

额(冠)状面:沿左右方向所切成的面。

水平面:与地面平行所切成的面。

横切面:对人体整体来说,与水平面同义;对器官来说,是指沿器官横径所作的与器官长轴

垂直的切面。

纵切面的:一般指凡与器官•长轴平行的切面。

四、方位述语下列方位述语,都一组组地相应成对,以描述各结构的相互位置关系。

上(颅侧)和下(尾侧):描述人体各部的高低关系,靠近头(顿)侧者为上(颅侧),远离

头(颅)侧者为下(尾侧)。在四肢,近侧为指离肢根部较近部分,远侧为指离肢根部较远

的部分,分别与上、下相当。

前(腹侧)和后(背侧):描述人体各部在矢状方向上的关系,近腹面的为前(腹侧),近背

面的为后(背侧)。

内侧和外侧:描述人体各部与正中面的相对位置关系,离正中面较近者为内侧,较远者为外

侧。在上肢,尺侧和梯侧,在下肢,胫侧和腓侧,分别与内侧和外侧相当。

内和外:描述人体空腔结构层次的位置关系,离空腔近者为内,远者为外,介在内、外之间

的位置为中。内和外不要与内侧和外侧混同。

浅和深:离体表或器官表面较近者为浅,较远者为深。

左和右:含义与日常使用者相同。

上列方位用语,往往复合使用,以达到准确描述,如心底朝向右后上方,心尖朝向左前

下方;腰椎上关节突的关节面向后内侧,下关节突的关节面向前外侧。

运动系

运动系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对身体起支持、保护和运动的作用。

全身骨借骨连连结连接起来构成骨骼。骨骼在维持体形保护脏器和支持体重方面起着重

要的作用,如颅腔容纳脑,骨性胸廓保护心、肺和肝、脾等重要器官。骨骼肌附着于骨面,

肌纤维收缩时,以骨连结为枢纽,牵引骨骼改变位置,产生各种运动。因而在运动中,骨是

运动的杠杆,骨连结是运动的枢纽,骨骼肌则是运动的动力来源。

骨学

组成人体骨骼的骨有.206块:

一椎骨……26块'

<>

躯干骨〔胸骨……1块J……51块

肋骨……24块

一脑颅骨……8块、

<>

颅骨〔J.......23块

面颅骨……15块

一上肢骨...64块、

Y>

四肢骨IJ……126块

下肢骨....62块

听小骨........................6块

实习材料:

1、骨架;

2、各种分离干骨;

3、长、短、扁骨干骨标本;

4、带骨膜的湿骨标本;

5、新鲜猪骨长骨纵切标本;

6、脱钙骨;

7、煨烧骨(骨炭);

8、显示颅缝的颅盖标本;

9、头正中矢状切标本:

10、脊柱矢状纵切标本;

11、剖开关节囊的肩关节、膝关节和下颌关节标本。

实习内容:

一、骨学总论

(一)骨的形态分类(在骨架上或分离干骨中辨认区分)

1、长骨呈圆柱或棱柱状,位于四肢。两端膨大,称为箭,其光滑的面即关节面。中间部

分稍细,称为骨干(体)。骨干内的空腔为骨髓腔(取纵切的长骨标本观察)。含骨髓。骨干

与弱连接的部分称为干箭端,幼年时为圆盘状的断软骨杆在其间(取新鲜长骨纵切标本观

察)。砺软骨与长骨的增长有关,成年后箭软骨骨化,骨干与髓融合,其融合线较致密,称

箭线。

2、短骨呈立方形,多于承受较大压力而运动又较复杂的部位,如腕骨跑骨。

3、扁骨呈板状。如胸骨、肋骨及颅盖骨等。构成容纳重要器官的腔壁,起保护作用。

4、不规则骨形状不整,功能多样。如椎骨和颍骨等。有的不规则骨内有含气的空腔,称

为含气骨,如上颌骨、蝶骨等,在发音时起共鸣作用,并减轻骨的重量。

(二)骨的构造

骨主要由骨质、骨膜、和骨髓构成。

1、骨质分骨密质和松质两种(取纵剖的骨标本观察)。

⑴密质分布于骨的表层,致密坚硬。在长骨两端和短骨表面,密质很薄,在长骨干则其

甚厚并构成骨髓腔的壁,在颅盖骨(扁骨),则较厚并构成外板和内板。⑵松质分

布于骨的内部,由许多交织成网的片状或杆状的骨小梁构成,网见于长骨两端和短骨内部。

颅盖骨的松质夹于内、外板之间,称为板障。长骨干的松质甚薄或缺如。

2、骨膜是被覆在骨面(关节面除外)的致密结缔组织膜(取湿骨或鲜猪骨标本观察),

富含血管、淋巴管和神经,对骨的营养、新生和感觉有重要意义。

3、骨髓是柔软组织,分红骨髓和黄骨髓(取鲜猪骨标本观察)。

红骨髓:分布于骨松质的网眼中,有造血功能。

黄骨髓:分布于长骨的骨髓腔内,为脂肪组织,无造血功能。

(三)骨的化学成分

1.有机成分(骨胶)使骨柔韧而有弹性。取脱钙骨标本观察。

2.无机成分(骨款)使骨坚硬。取燃烧骨观察。

二、骨连结总论骨与骨之间借纤维结缔组织、软骨或骨组织相连结。根据连结的方式和运

动的情况,分为直接连结(不动关节)和间接连结(滑膜关节)两种。

(一)直接连结

骨与骨之间由连结组织连结后,不留任何腔隙,以牢固为特征。根据连结的组织不同,可分

为下列三种。

1.纤维连结两骨间的连结组织是纤维结缔组织,如颅缝、前臂骨间膜等。2.软骨

结合两骨间的连结组织是软骨,如椎间盘,枕骨与蝶骨间的软骨结合等。3.骨性结合两

骨间借骨组织相连,一般是由纤维连结或软骨结合发生骨化形成,如舐椎间的骨性融洽。

(-)间接连结一关节(滑膜关节)

两骨间借结缔组织相连,其间留有腔隙,具有一定程度的运动。

1.关节的结构

⑴关节的基本(主要)构造有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这些结构,每个关节都有。(取

剖开关节囊的肩关节观察)

关节面:是相关节的骨面。一方凸,称为关节头;另一方面,称为关节窝。关节面表面覆盖

有关节软骨。关节软骨光滑而有弹性,除使得关节面更为适合外,还有减少摩擦和缓解冲力、

吸收震荡的作用。

关节囊:是纤维结缔组织膜囊,两端附于关节面的周缘或附近的骨面,并与骨膜融合连续。

关节囊分内外两层:外层为纤维层,局部可增厚成韧带,纤维层厚薄和松紧,因关节的活动

情度而异;内层为滑膜层,薄而柔润,能分泌滑液润关节面,以减少运动时的摩擦。

关节腔:为关节面及关节囊滑膜层围成的密闭腔隙,内含少量的滑液。关节腔内为负压,对

维持关节的稳固性有重要作用。

⑵关节的辅助结构

韧带(取膝关节标本观察):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有加强关节稳固性的作用。在关节囊外

的称为囊外韧带;在关节囊内的称为囊内韧带。

关节唇(取剖开关节囊的肩关节标本观察):为附着于关节窝周缘的纤维软骨环,有加深关

节窝使关节更加稳固的作用。

关节盘和半月板:为介于两关节面之间的纤维软骨组织板,其周缘附着于关节囊。呈圆盘状

的称关节盘(见于颤下颌关节和胸锁关节);呈镰形的称半月板(见于膝关节)。它们可缓冲

震动。调整关节面,使两关节面更加适合,增加关节的稳固性,并可增加关节的灵活性。

滑膜皱壁(取膝关节标本观察):是由关节囊滑膜层摺叠形成突入关节腔内皱裳,有的包含

脂肪垫。对关节腔起填充和调整作用,并扩大滑膜面,利于滑液的分泌和吸收。

⑶关节的运动

一般关节都是围绕一定的轴做运动的。在冠状轴上使两骨靠近、角度减少的运动称屈,反之

为伸。在矢状轴上使骨向躯干或正中线靠拢的运动称内收,反之称为外展。骨环绕垂直轴

或它本身的纵轴的运动,称旋转运动,骨的前面向内侧旋转,称内旋,反之称外旋。一骨

的近端在原位转动,而远端作圆周运动,称环转。

躯干骨及其连结

实习材料:

L骨架;分离的游离椎骨、舐骨、肋骨、胸骨。

2.完整的脊柱标本;沿椎弓根作额状切的脊柱标本(前分示后纵韧带,后分示黄韧带):水

平切、矢状切示椎间盘的脊柱标本。

3.肋与脊柱连结的标本;肋与胸骨连结的标本。

实习内容:

一、躯干骨包括24个椎骨、1个舐骨、1个尾骨、12对肋和1个胸骨。椎骨、舐骨和尾

骨连结构成脊柱;所有胸椎、肋和胸骨连结构成胸廓;舐、尾骨参与骨盆的构成。

椎骨

1.椎骨的一般形态(观察胸椎标本)每个椎骨分椎体、椎弓及由椎弓发出的突起。

⑴椎体占椎骨前部,呈矮圆柱形。

⑵椎弓占椎骨后部,为半环形骨弓。椎弓与椎体合维成椎孔。全部椎孔相连形成椎管,容

纳脊髓及其被膜等。

椎弓根:是椎弓连接椎体后外侧处的较细部分。

椎上、下切迹:是椎弓根上、下缘的凹陷,下切迹较显著。上位椎骨的下切迹与下位椎骨的

上切迹合成椎间孔,有脊神经及血管通过。

推弓板:是椎弓在椎弓根后方的板状部分,构成椎孔的后壁。

棘突:一个,是自椎弓板正中线向后方或后下方伸出的长突。

横突:一对,是自椎弓根与椎弓板连接处向外侧或后外侧伸出的长突。

上关节突:一对,是自椎弓根与椎板连接处向上伸出的突起,其后面为较光滑的关节面。

下关节突:一对,是自椎弓根与椎板连接处向下伸出的突起,其前面为关节面。下关节突与

下位椎骨的上关节突相关节。

2.各部椎骨的主要特征

⑴胸椎胸椎12个,其椎体自上而下依次增大,椎体横切面呈心形,上位胸椎的椎体近

似颈椎,下位胸椎的椎体近似腰椎。椎体侧面后部近上、下缘处分别有上、下肋凹,与肋

头相关节;关节突的关节面近额状位;横突指向后外方,末端前面有横突肋凹,与肋结节相

关节:棘突较长,指向后下方,叠置时相互掩盖呈覆瓦状,在作硬膜外腔穿剌时要注意此特

点。(第9、10胸椎一般只有上肋凹,无下肋凹;第11及12胸椎,在椎体外侧近上缘处

有完全的肋凹,其横突短而无肋凹。)

⑵颈椎颈椎7个。椎体较小,水平面上呈横椭圆形。第3—7颈椎椎体上面两侧缘向上突

起称椎体钩。若椎体钩与上位椎体的下面侧缘相接,则形成钩椎关节,即所谓“Luschka关

节”,使椎间孔狭窄,压迫脊神经,导致颈椎病的症状。颈椎椎孔大而呈三角形。横突上有

孔,称横突孔;横突末端分成横突前、后结节,其间的钩叫滔神经沟。第6颈椎横突前结节

较大,称颈动脉结节,其前方正对颈总动脉,当头部受伤出血时,可在此将颈总动脉向后压

于此结节,以进行临时止血。

⑶腰椎腰椎5个。其特点是椎体大,横切面上呈肾形。椎孔大而略呈三角形。棘突为垂直

位长方形骨板,儿乎水平地向后伸;关节突的关节面近矢状位,上关节突的关节面成凹槽状,

向后内方;下关节突的关节面呈圆柱状,向前外方。

⑷舐骨成人舐骨由5个舐椎融合而成,呈三角形,分底、尖、前面、后面和左、右侧部。

舐骨底(上面):向上,中部为第1舐椎体的上面,借椎间盘与第5腰椎相接,其前缘特别

向前隆凸。称为岬。底的两侧称舐翼。

舐骨尖:朝下,与尾骨相接。

前面(盆面):凹,较光滑,有4对舐前孔。左右舐前孔之间的四条平行的横线,是舐椎融

合处的痕迹。

后面(背面):粗糙而凸隆,有4对舐后孔。中线上为由棘突融合形成的舐正中崎,体表可

扪到。舐后孔的内侧和外侧,分别有由关节突融合成的舐中间崎和由横突融合成的舐外侧崎。

侧部:为在舐前、后孔外侧的部分,上份宽而厚,下分窄而薄。上分有朝向外的耳状面,与

骼骨的耳状面相关节。耳状面的后方的凹凸不平部分,称舐粗隆。

舐管:是舐骨内的三棱状管,由舐椎的椎孔连接而成,是椎管的一部分,其下口为舐管裂孔,

因第4一5舐椎的椎弓弧缺如而形成。舐管的侧壁以四对椎间孔与舐前、后孔相通。

舐角:为舐管裂孔两侧下垂的小突起,由第5舐椎的下关节突构成,可在体表触摸到,临

床上常以舐角作为确定舐管裂孔位置的标志。

⑸尾骨由4个退化的尾椎融合而成,全体作三角形,底向上接撕骨尖,尖向下。

(-)肋

共12对,每肋包括肋骨和肋软骨两部。现只观察肋骨。

1.肋骨一般形态肋骨为弓形带状的扁骨,分前、后端和一体,后端接胸椎,前端续肋软

骨。取第3—10肋骨(典型肋骨)观察以下结构。

肋头:为后端稍膨大部分,有关节面与胸椎体侧面的肋凹相关节,此关节面被一横崎分为上、

下两部。

肋颈:为在肋头外侧的稍缩细部分。

肋结节:在颈和体交界处后面的凸起,其下内侧部为卵圆形的关节面,与胸椎的横突肋凹相

关节。

肋体:为肋结节与前端之间的部分,分内、外面和上、下缘。上缘较钝,下缘较锐。内面近

下缘处有肋沟,为肋间神经、血管所经行。临床作胸腔穿剌时,针尖一般宜沿肋骨上缘剌入,

以免损伤肋间神经、血管。

肋角:在肋结节前外侧不远肋体明显转弯处,其外面稍粗糙。

前端:稍宽,微四,接肋软骨。

2.特殊肋骨

第1肋最短而曲度最大,上下扁宽,无肋角和肋沟,分上下面和内、外缘。上面近内缘处

有一斜角肌结节,为前斜角肌附着处,结节前方有锁骨下静脉沟,后方有锁骨下动脉沟,供

同名血管经行。

第11、12肋短小曲度不大,无肋结节,前端细小,所接肋软骨的尖端游离,故称浮肋。

(三)胸骨

胸骨•块,属扁骨,分柄、体和剑突三部。活体全可触及。

1.胸骨柄居上,为胸骨最宽、厚的部分。

颈静脉切迹:胸骨柄上缘中部的浅凹。

锁切迹:颈静脉切迹外侧的卵园形凹陷,为关节面,与锁骨的内侧端相关节。

第一肋切迹:柄的两侧缘,在锁切迹下方的粗糙凹陷,接第一肋。

胸骨角:为胸骨柄和体相接处形成的稍向前突的角。其两侧为第2肋切迹,接第2肋。胸骨

角于体表易被摸到,常作为肋序数的标志。

2.胸骨体长方形骨板,上端接胸骨柄,下端接剑突。其外侧缘有第2—7肋切迹,分别接

第2—7肋。第6、7肋切迹往往不易分开。

3.剑突扁薄,接胸骨下端,形状多变,末端游离。

二、躯干骨连结

(-)椎骨的连结(观察脊柱标本)各椎骨借椎间盘、韧带和关节相连,构成脊柱。

1.椎间盘除第1、2颈之间外,各相邻两个椎骨体之间,都借椎间盘连结。椎间盘为纤维

软骨盘,分纤维环和髓核两部。

纤维环:为椎间盘的外周部,由无数层同心圆排列的纤维软骨环构成,坚韧而富性,紧密连

接相邻的两个椎体。纤维环前部较厚,后部较薄。

髓核:居椎间盘的中心部而稍偏后,为白色柔软而富弹性的胶样物质,是有索的遗迹。椎间

盘坚固而有弹性,可承受压力,吸收震荡,减缓冲击,以防跳跃时对脑髓的震动,还允许脊

柱作少量的屈伸和侧屈等运动。

2.关节

(1)关节突关节由每个椎骨的下关节突与其下邻椎骨的上关节相关节而成。每个关节

的活动量很小,但全部椎间关节共同作用,活动量就大增加,故脊柱能做大幅度的运动。

(2)寰枢关节包括由寰椎下关节面和枢椎上关节而相关节,以及寰椎前弓后面的齿突

凹、寰椎横韧带与枢椎齿突的前、后面相关节的四个独立的关节。通过齿突的垂直轴,头可

作左右旋转。

(3)寰枕关节寰椎的上关节面与枕骨踝相关节。关节囊松弛,囊的前后有韧带加强。

此关节可作头的俯仰和侧屈运动。

3.韧带

(1)前纵韧带:是紧贴在椎体和椎间盘前面的纵行韧带,很坚韧,上起白枕骨基底,下达

第1或第2舐椎,与椎间盘及椎体边缘连结牢固。有限制脊柱过度后伸的作用。

(2)后纵韧带:是在椎管内贴椎体和椎间盘后面纵行的韧带,起自枢椎,下达舐管,比前

纵韧带窄而薄,且与椎体后面连结疏松。有限制脊柱过度前屈的作用。

(3)黄韧带:由弹力纤维组成,连结于相邻椎骨的维弓板之间,故也称弓间韧带。新鲜时

呈黄色,强厚有弹性。有限制方柱过度前屈,同时有起动存柱从前屈位恢复到直立姿势的功

能。

(4)棘间韧带和棘上韧带:连结于相邻椎骨棘突之间的韧带为棘间韧带;连接各棘突尖的

韧带为棘上韧带。棘上韧带至颈部则移行为项韧带。这些韧带都有限制脊柱前屈的作用。

(5)横突间韧带:连结于相邻横突之间。

(二)脊柱

全部椎骨借连结结构组成脊柱。脊柱是人体的中轴,成人长约70厘米,上以寰椎支载

头颅,下终于尾骨尖,参与胸、腹、盆腔的组成,起支持负重和保护脑、普髓和胸、腹、盆

腔脏器的作用,又能作较大范围的运动。

1、脊柱整体观

(1)脊柱前面观见椎体自第2颈椎向下至第2舐椎逐渐增大,这与下位所承担的重力逐

渐增加有关。自舐骨耳状面以下,因重力已传向下肢,负重骤减,故从第3舐椎以下至尾骨,

迅速缩小。

(2)脊柱后面观见棘突在背部正中叠列成纵崎,其两侧形成纵行的北侧沟,容纳背深肌。

中胸部(第5~9)的胸椎棘突长而直向后下,呈叠瓦状,自此向上、向下,棘突渐趋水平。

腰部棘突完全水平位,且相邻棘突间的间隙较宽,故临床上常在腰部作腰椎穿刺术。

(3)脊柱侧面观见脊柱全长有4个生理性弯曲。颈曲、腰曲向前凸弯,胸曲、箭曲向

后凸弯。脊柱的生理性弯曲对直立时的重心维持,及增加弹性,减少震荡有重要意义。

2、春柱的运动

相邻两个椎骨间的运动很小,但脊柱全部的运动范围则很广。可作前屈、后伸,侧屈,

旋转和环转等运动。在这些运动中,以颈、腰部较自如,胸部较受限。

(二)肋与脊柱和胸骨的连结

1、肋椎关节(在骨架上和肋与脊柱连结标本上观察)

(1)肋头关节由肋头关节面与胸椎横突肋凹相关节而成。

肋椎关节的运动轴是由肋头中心至肋结节的连线,运动时,肋颈沿此轴旋转,使肋前部上举,

肋下缘外翻,扩大胸廓,肋吸气;或肋前部下降,肋下缘内翻,缩下胸廓,肋呼气。

2、肋与胸骨的连结

(1)第1-7肋软骨与胸骨侧缘的肋切迹相接,第1为软骨结合,第2~7构成微动的胸肋关

节。

(2)第8、9、10肋软骨弯向前内上方,分别以软骨间关节连于上位的肋软骨,形成肋弓。

(三)胸廓

1、组成胸廓由12个胸椎、12对肋及胸骨连结而成。

2,形态近似圆锥形,上部窄,下部宽,横径较长,前后径较短。有上、下两口。

胸廓上口:较小,肾形。由第1胸椎、第1对肋和胸骨柄上缘围成。略向前倾斜,故胸骨

柄颈静脉切迹平第2胸椎下方之椎间盘。

胸廓下口:宽阔而不整齐,由第12胸椎、第12对肋、第11对肋软骨和左右肋弓围成。

胸骨下角:两侧肋弓在中线相交形成向下开放的角,角间夹有剑突。

肋间隙;相邻二肋间的间隙,共11对。

3、运动主要表现在呼吸运动,吸气时,在有关肌肉的作用下,肋的前份提升,肋体向

外扩展,胸骨上升,使胸廓的前后径和横径加在而胸腔容积增大。呼气时,在重力和肌的作

用下,胸廓作相反的运动,使胸腔容积减小。

三、颅骨及其连结

实习材料:

1、整体颅的标本;水平锯开的颅标本;正中矢状锯开的颅标本。

2、分离的额骨、筛骨、蝶骨、颁骨和上颌骨标本。

3、下颌骨标本;舌骨标本(或铸型)。

4、新生儿颅标本。

5、下颌关节标本。

注意事项:

1、拿整颅标本时,千万不要将手放到眼眶和鼻腔内,因这些地方的骨片很薄、很脆,

手碰到容易破碎或脱落,损坏标本,影响学习。

2、辩认各骨标志时,要按天然位置寻找。

实习内容:

一、颅骨

颅位于脊柱上方,由23块颅骨级成,分后上方的脑颅和前下方的面颅两部分。

脑颅由8块颅骨组成,围成颅腔,容纳脑。单块的从前到后计有额骨、筛骨、蝶骨和枕

骨,它们占脑颅的中间底区;成对的有顶骨和颗骨,它们占脑颅的顶侧区。蝶骨居颅底的中

央,额骨在其前,枕骨在其后,颈骨则分列在其两侧。额骨、颤骨和枕骨都有一部分弯向上

方形成颅腔的前壁、侧壁和后壁,并与顶骨构成颅顶(盖)。筛骨仅其上面一小部分构成颅

前窝的中部,其余则参与面颅的构成。

1、额骨位于颅的前上部,分3部:

额鳞;是瓢形扁骨,构成前额。

眶部:即额骨呈水平位的薄骨板,分隔颅腔和眶腔。

鼻部:位于两侧眶部之间,呈马蹄铁形。

2、筛骨位于颅前窝底壁中央和左、右眶之间,额状面上呈“巾”字形。分3部:

筛板:为具有许多小孔(筛孔)的水平骨板,构成鼻腔顶,其上面正中前份有一突崎称鸡冠。

垂直板:从筛板下面正中下垂的骨板,参与组成骨性鼻中隔。

筛骨迷路:成对,列于垂直板的两侧,其内有许多含气小腔,称筛窦。迷路的外侧面是极薄

骨板,名眶板,参与形成眶的内侧壁。迷路的内侧面上有两个弯曲的骨片,即上鼻甲和中鼻

甲。

3、蝶骨形似展翅的蝴蝶,位于颅底中央,前接筛骨、额骨,后接枕骨、颗骨。分4部:

体:为中央部分,立方形,内含以中隔分为左右的空腔,称为蝶窦。体上面呈鞍形,称蝶鞍。

小翼:自体的前分向两侧平伸的狭片骨片,与大翼之间隔以眶上裂。

大翼:自体的侧面向外平展继而上翘的骨片。

翼突:自体与大翼交界处的下面禹下垂伸的突起。

4、颗骨成对,位于蝶骨、枕骨、顶骨和额骨等之间,参与构成颅底和侧壁,形状较复杂。

以外耳门为中心分为3部:

颗鳞:为外耳门上方的鳞状骨板,其外面前下份有伸向前的颛突,颗突根部下面有下颌窝。

鼓部:是围绕外耳道前、下、后壁的弯曲骨片,位于下颌窝的后方。

岩部:又名锥体,插在蝶骨与枕骨之间,呈三棱锥体形,尖端伸向前内侧。外面于外耳门

后方有向下突的乳突。

5、枕骨位于蝶、颗骨的扣方,参与构成颅后窝,其前下部的大孔叫枕骨大孔。分3部:

基底部;为在枕骨大孔前方的部分。

侧部:为在枕骨大孔外侧的部分

枕鳞:为在枕骨大孔后方的部分。

6、顶骨成对,位于颅顶中部,呈蟹壳状的扁骨,前接额鳞,后接枕鳞,外下方接颍鳞,

内侧则左右两骨以矢状缝相接。

(-)面颅各骨的位置和分部

面颅骨15块,其中成对的有上颌骨、额骨、鼻骨、泪骨、腭骨和下鼻甲骨;单块的有

犁骨、下颌骨和舌骨。

(1)下颌体为下颌骨水平位的部分,弓凸向前,分上下缘和内外面。

牙槽弓:即下颌体的上缘,有牙槽,容纳下颌牙的牙根。

下颌底:即下颌体的下缘,坚厚。

领隆凸:体外面正中的隆起。

须孔;体外面的前外侧,约对第2前磨牙根处朝向后上的孔。

颈棘:体内面近正中线处的成对小尖突。

二腹肌窝:须棘外下方下颌底上的椭圆形浅窝,左右各一。

下颌舌骨肌线:自领棘伸向后上方的线状隆起。

舌下腺凹:下颌舌骨肌线内侧端上方的浅凹。

下颌下腺凹:下颌舌骨肌线中分下方的浅凹。

(2)下颌支自下颌体后方伸向后上方的方形骨板。

冠突:下颌支上端前方的突起。

黑突:下颌支上端后方的突起。

下颌头:靓突上端稍膨大部分,有关节面,与颍骨的下颌窝相关节。

下颌颈:下颌头下方的缩细部分。

下颌孔:下颌支内面约中央处的孔。

下颌角:为下颌支后缘与下缘相交的角。

舌骨:“U”字形,位于下颌骨的后下方。中间部分为体,体两端向后伸出大角,体与大角

结合处各上的锥状突起称小角。

(三)颅的整体观

1、颅顶(盖)外面观

冠状缝:为额骨与顶骨相接的锯齿状缝。

矢状缝:为左右顶骨的正中线上相接的缝。

人字缝:为枕骨与顶骨相接的缝。

顶孔:矢状缝后段两侧的小孔。

顶结节:顶骨最隆凸处。

2、顶内面观

上矢状窦沟:正中线上从前走向后的浅沟。

颗粒小凹:在上矢状窦沟两旁的许多大小不等的小凹陷。

3、颅底内面观颅底内面与脑底相适应,形成三级阶梯样的颅前、中、后窝。

(1)颅前窝由额骨、筛骨和蝶骨的小翼构成,以蝶骨小翼后缘与颅中窝分界。

筛板:为位于颅前窝中央凹下处的有许多筛孔的薄骨手术台。它将颅腔与鼻腔分隔开。

鸡冠:为在正中矢状位上自筛板上伸的骨突。

额骨眶部:为筛板两外侧的薄骨板,分隔颅前窝和眼眶。

(2)颅中窝位于颅底中部,由蝶骨体和大翼、颗骨岩部和颗鳞构成,以蝶骨鞍背及两侧颜

骨岩部上缘与颅后窝分界。

垂体窝:为颅中窝中部蝶鞍上的凹陷。其后方的横位隆起称鞍背。

交叉前沟:垂体窝前方的弓形横走的浅沟,其与垂体窝之间有横置的鞍结节分隔。

视神经管:交叉前沟两端向前通眼眶的圆形短管。

颈动脉沟:蝶鞍两侧前后走向的浅沟,向后续颈动脉管内口。

颈动脉管内口:位于颈动脉沟后端处的圆形孔,往后外侧通颈动脉管。

眶上裂:视神经管外侧,蝶骨大、小翼之间的裂隙,向前通眼眶。

圆孔:眶上裂后下方的圆形小孔,向前通入翼腭窝。

卵圆孔:在圆孔后外侧蝶骨大翼根部的椭贺形孔,通颅底外面。

棘孔:位于卵圆孔的后外侧,较细,通颅底外面。

三叉神经压迹:撅骨岩部前面近尖端处的圆型凹陷。

(3)颅后窝位于颅底后部,主要由颗骨岩部后面和枕骨构成。

枕骨大孔:窝中央近圆型的大孔。

斜坡:枕骨大孔前方的倾斜骨面。

舌下神经管:在枕骨大孔前外缘上方,通颅底外面。

颈静脉孔:舌下神经管外上方,颍骨岩部与枕骨之间的不整形孔,通颅底外面。

内耳门:颈静脉孔上方,颗骨岩部后面上的孔,向外侧通内耳道。

枕内隆凸:枕骨大孔后方枕鳞中央的隆起。

横窦沟:由枕内隆凸向两侧延伸的沟。

乙状窦沟:在颗骨岩部后方,由横窦沟外侧续而下行的沟,通颈静脉孔。

4、颅底外面观高低水平,结构复杂。自前向后观察下列结构。

上颌骨牙槽弓:左右上颌骨牙槽突合成的弓形突起。

骨腭:牙槽弓内方,由上下颌骨突和腭骨水平板构成。

腭大孔:骨腭两后外侧角上的大孔,向上经腭大管通翼腭窝。

蝶骨翼突:位于牙槽突后端的后面,它分为内侧板、外侧板和两板之间的翼突窝。

鼻后孔:在骨腭后缘和蝶骨翼突内侧板之间,为骨性鼻中隔分为左右两个长方形的孔,前通

鼻腔。

颗下窝:上颌体扣面、蝶骨翼突外侧和蝶骨大翼下面之间的大凹,禹上外经眶下裂通眼眶,

向内侧经翼上颌裂通翼腭窝。

卵圆孔:在翼突根部后外侧。

棘孔:在卵圆孔后外侧。

破裂孔:在颗骨岩部前端与枕骨底之间不整形孔,鲜骨为未骨化的软骨充占,无孔存在。

咽鼓管沟:翼突根部后方,由颈骨岩部与蝶骨大翼交界所形成的沟,向后外侧通入中耳鼓室。

下颌窝:在棘孔和颈动脉管外口外侧的深窝,与下颌头相头节。

关节结节:下颌窝前缘的横位隆起。

颈动脉管外口:咽鼓管沟外侧段后方,颗骨岩部中部的圆形孔,向上内侧方通入颈动脉管。

颈静脉窝:颈动脉管后方的小深窝,其内侧为颈静脉孔。

茎突:颈静脉窝外侧的刺状长骨突。

茎乳孔:茎突然袭击后方的圆形小孔,向上通入面神经管。

乳突:茎乳孔后外侧的锥形骨突。

枕骨大孔:在枕骨中部。

枕骸:枕骨大孔前外侧缘上的两个有椭圆形关节面的突起。

镖管:枕震后方见其口。

5、卢页的侧面观

枕外隆凸:颅顶(盖)与颅底交界处正中的隆起。

上项线:自枕外隆凸向外侧水平延伸到乳突的骨崎。

6、颅的侧面观

外耳门:颍骨乳突前方的大孔,向内侧通骨性外耳道。

额弓:外耳门前方由颍骨颔突和颔骨频突形成的弓形骨桥。

撅窝:颤弓平面上方的广大颅侧面所形成的窝。

翼点:撅窝底前下部由额、顶、撅、蝶四骨会合处形成的“H”形缝。其内面紧领脑膜

中动脉。此处骨薄弱,骨折易伤该动脉。

颠下窝:颊弓平面下颅侧面所形成的窝。(已观察)

翼腭窝:深藏的飘下窝内侧,为蝶骨翼突、上颌体和腭骨垂直板之间的小间隙。各外侧

借翼上颌裂通颠下窝;向前借眶下裂通眶;向内侧借蝶腭孔通鼻腔;向后借圆孔通颅中窝,

借翼管通颅底外面破裂孔处;向下移行为腭大管并经腭大孔通口腔。

7、颅的前面观

此面可见额骨和面颅骨,梨状孔位于面部的中央,其外上方为眶,下方为不完整的口腔。

(1)眶为一对四棱锥体状大腔,可分为上、下、内侧、外侧四壁和尖、底。

①尖:指向后内侧,其附近有视神经管向后通颅中窝。

②底:即眶口,略呈四方形,向前外下倾斜。有上、下、内侧和外侧四个缘。

眶上切迹:眶上缘内侧1/3与中1/3交界处的缺口,有时成孔状,称眶上孔。

眶下孔:眶下缘中点下方约0.5厘米处向下的孔,禹上后通入眶下管。

③上壁:主要由额骨眶部构成,将眶与颅前窝分隔。

泪腺窝;眶上壁外侧前部的深窝。

④内侧壁:主要由泪骨和筛骨迷路的眶板构成,壁内侧为筛窦和鼻腔。

泪囊窝:眶内侧壁下部近眶缘处的陷窝,向下经鼻泪管通鼻腔。

⑤下壁;由颌骨体眶而构成,其下方为上颌窦。

眶下沟:眶下壁外侧分前后走向的浅沟,后通眶下裂,前通眶下管。

⑥外侧壁;由蝶骨大翼眶面和颔骨构成,与颗窝相邻。

眶上裂:眶外侧壁与上壁之间的裂隙,向后通顿中窝。

眶下裂:眶外侧壁与下壁之间的裂隙,向外下方通飘下窝和翼腭窝。

(2)额鳞

眉弓:眶上缘内侧半上方的弓形隆起。

眉间:左右眉弓之间的平坦区。

额结节:眉弓上方较大圆钝隆起。

(3)鼻腔位于颅前窝、眠和口腔之晨,后口为鼻后孔,前口为梨状孔。鼻腔被鼻中

隔分隔为左、右两腔,有顶、底和内、外侧四壁。

顶:由鼻骨、额骨、筛骨筛板和蝶骨体构成,呈现弓形向上凸。筛板位高且呈水平,分隔鼻

腔和颅前窝。

底:即骨腭,由上颌骨腭突和腭骨水平板构成。

内侧壁:为骨性鼻中隔,由筛骨垂直板和犁骨组成。

外侧壁:主由筛骨迷路、上颌体、腭骨垂直板和蝶骨翼突内侧板构成。外侧壁上有三块向内

侧弯曲下垂的骨片,自上而下分别称为上鼻甲、中鼻甲和下鼻甲。每个鼻甲下方与外侧壁之

间的空腔,分别名为上鼻道、中鼻道和下鼻道。上鼻甲后上方有蝶筛隐窝。鼻甲与鼻中隔之

间的空隙称总鼻道。

(4)鼻旁窦鼻腔周围的上颌骨、额骨、筛骨和蝶骨内,有四对与鼻腔相通的含气腔,总

称鼻旁窦或副鼻窦。

上颌窦:最大,在上颌体内,开口于中鼻道。因窦口高于窦底部,起立位时不易引流。

额窦:在额鳞与眶部交界处,眉弓的深面内,窦口向后下开口于中鼻道。

筛窦:即筛骨迷路内的多数小泡腔,分前、中、后三群,前、中群开口于中鼻道,后群开口

于上鼻道。

蝶窦:在蝶骨体内,左、右腔被骨板分隔,向前开口于蝶筛隐窝。

二、颅骨的连结

(-)直接连结

各颅骨之间,大多数借缝韧带或软骨直接相连,连结相当牢固,活动性极小。舌骨大角借茎

突舌骨韧带与颗骨茎突连结。

(-)颗下颌关节(下颌关节)

由歌骨的下颌窝和关节结节与下颌头构成,关节囊松弛,上方附着于下颌窝和关节结节

的周缘,下方附着于下颌颈。关节囊的外侧面有自额弓根部至下颌颈的外侧韧带加强。关节

囊内有一纤维软骨的关节盘,将关节腔分为上、下两部。关节盘矢状断面呈“S”状,前部

凹向上,后部凹向下。

运动:两侧颍下颌关节联合运动。可作下颌骨上提、下降、前进和后退以及侧方运动。

张口是下颌骨下降并伴以前进的运动,大张口时,下颌头连同关节盘一起向前滑移至关节结

节下方。张口过大,关节囊太松弛时,下颌头滑至关节结节前方而不能退回下颌窝,造成关

节脱位。闭口是下颌骨上提并伴以下颌头和关节盘一起滑回关节窝的运动。下颌骨侧方运

动是•侧的下颌头对关节盘作旋转运动,而时侧的下颌头和关节盘•起作前进和后退运动。

1、颅因新生儿颅由于许多颅骨尚未发育完全,骨与骨之间的大间隙为结缔组织膜填

充,称为囱。

前(额)囱菱形,最大,位于矢状缝的前端,出生后b2岁闭合。

后(枕)囱三角形,位于矢状缝后端与人字缝相交处。出生后2~3个月闭合。

2、新生儿颅由于脑及感觉器官发育较快,而咀嚼器官尚未发达,上、下颌骨小,故脑

颅大于面颅。

四、上肢骨及其连结

实习材料:

1、骨架。

2、分离的上肢骨。

3、胸锁关节、肩关节、肘关节及手关节标本。

实习内容:

一、上肢骨

(-)上肢骨组成(观察骨架)上肢分左右,每侧的骨组成如下表:

一锁骨-------------1块

Y

上肢带骨-

肩胛胃1-------------1块

上肢骨,上臂——肱骨一1块

-横骨(外侧)1块

j前臂I

单侧共32块

1块7

自由上肢骨尺骨(内侧1

一腕骨--------------8块

Y

手[掌骨--------------5块

指骨--------------14块

(二)锁骨呈S形弯曲,横架于胸廓的前上方,全长在皮下可摸到。

胸骨端:即内侧端,较粗大,有鞍形的胸骨关节面,与胸骨柄的锁切迹相关节。

肩峰端:即外侧端:扁平,有椭圆形平坦的肩峰关节面,与肩胛骨的肩峰相关节。

内侧段:约占内侧2/3,三棱棒形,向前凸弯。

外侧段:约占外侧1/3,上、下扁,向后凸弯。

上面:较光滑。

下面:粗糙,近两端处尤明显。

(三)肩胛骨位于胸廓后面上分,为三角形扁骨,有三个缘,三个角和两面。

1、上角近似直角,平第2肋骨。薄。

2、下角呈锐角,较薄,对第7肋或第7间隙,因此可作为胸后壁推算肋骨的标志。

3、外侧角肥厚。

关节盂:外侧角征的梨形浅凹,上窄下宽,为关节面,与肱骨头相关节。

盂上结节:关节盂上方的结节状隆起。

于下结节:关节盂下方的结节状隆起。

4、上缘短而薄。

肩胛节迹:在上缘先靠外侧处的缺口。

喙突:肩胛切迹外侧伸向上前外方的指状骨突。

5、内侧缘较薄锐,对脊柱,也叫脊柱缘。

6、外侧缘较肥厚,邻腋窝,也叫腋缘。

7、前(肋)面对向肋,凹陷,称肩胛下窝,为肩胛下肌的起点处。

8、后(背)面

肩胛冈:横置于肩胛骨背面上分的高起骨崎。其内侧端平对第3胸椎棘突。

肩峰:为肩胛冈外侧端向前外侧水平伸展的部分,其末端朝向内侧平坦的小关节面,与锁骨

相关节。

冈上窝:是肩胛冈上方的凹窝,较小,为冈上肌起点处。

冈下窝:是肩胛冈下方的凹窝,较小,为冈下肌起点处。

(四)肱骨是壁的长骨,分一体两端。

1、上端膨大

肱骨头:为半球形,朝向内上后方,有光滑的关节面,与肩胛骨的关节盂相关节。

解剖颈:肱骨头关节面周缘上外侧比较缩小的部分。

大结节:上端外侧的大隆起。

小结节:上端前分的小隆起。

大结节蜻:从大结节向下延伸的骨崎。

小结节崎:从小结节向上延伸的骨崎。

结节间沟;从大、小结节之间向下延伸的沟。

外科颈:肱骨上端与体交界处稍细的部分,因较易在此发生骨折,故名外科颈。

2、体上半呈圆柱状,下半呈三棱柱状。

三角肌粗隆:体中部外侧呈V字形的粗糙面,是三角肌附着处。

槎神经沟:肱骨体后面由上内斜向下外的浅沟。

滋养孔:体中份内侧面向上开口的小孔。

3、下端膨大,前后压扁并略向前卷曲。

肱骨滑车:下端内侧分较大的呈滑车状的关节面,与尺骨的滑车切迹相关节。

肱骨小头:下端外侧分较小而略呈球状的关节面,与梳骨头相关节。

冠突窝:肱骨滑车上方前面的浅窝。

槎窝:肱骨小头上方前面的浅窝。

鹰嘴窝:肱骨滑车上方后面的深窝。

外上锻:下端外侧、肱骨小头外上方向外侧的突起。

内上镖:下端内侧、肱骨滑车内上方向内侧的突起。较外上牌显著。

尺神经沟:内上吸后面的纵行浅沟。

(五)槎骨前臂两骨中居外侧的长骨,上端小,下端大。

1、上端

梳骨头:槎骨上端呈圆盘状膨大部。

关节凹;头上面的浅凹,与肱骨小头相关节。

环状关节面:头周缘的关涌面,与尺骨的税切迹相关节。

梳骨颈:头下方的缩细部分。

2、体三棱柱形,中部略弯向外侧。

横骨粗隆:体上端内侧、槎骨颈下方的粗糙卵圆形隆起。

骨间缘:即薄锐的内侧缘,与尺骨的骨间缘相对。

滋养孔:体中份前面向下开口的小孔。

3、下端粗大,前面凹,后面凸。

尺切迹:下端内侧面的弧形凹面,与腕骨相关节。

楮骨茎突:下端外侧向下伸出的骨突。

腕关节面:下端下面呈三角形的凹面,与腕骨相关节。

(六)尺骨前壁两骨中居内侧的长骨,上端大,下端小。

1、上端

滑车切迹:半月形凹陷的关节面,与肱骨滑车相关节。

冠突:滑车切迹前下方的突起。

鹰嘴:滑车切迹后上方的突起。

机切迹:冠突外侧面的凹陷部分,与梳骨头环状关节面相关节。

尺骨粗隆:冠突下方前面的粗糙隆起。

2,体上3/4段粗,呈三棱柱形;下.1/4段细而呈圆柱状。

骨间缘:即体上3/4段薄锐的外侧缘,与税骨的骨间缘相对。

滋养孔:体中份前面向下开口的小孔。

3、下端

尺骨头:为下端略作球形膨大的部分,其外侧有环状关节面,与横骨的尺切迹相关节。尺骨

茎突:为尺骨头后内侧向下伸的突起。

(七)手骨包括腕骨、掌骨和指骨。

1、腕骨属短骨,共8块,排成近、远侧两列。每列4块,由槎侧向尺侧依次为:

近侧列:手舟骨、月骨、三角骨和豌豆骨。前三骨的近侧面组成一椭贺形关节面,与槎骨腕

关节面相关节;远侧面与远侧列四块骨的近侧面相关节,婉豆骨则位于三角骨的掌面。

远侧列:大多角骨、小多角骨、头状骨和钩骨。4骨的远侧面与掌骨底相关节,其中第I掌

骨底与大多角骨相关节的面和第V掌骨底与钩骨相关面的面为鞍状关节面。

8块腕骨的天然位置,在横向上后(背侧)面形成凸隆。前(掌侧)面形成凹陷,称为腕骨

沟。沟的外侧(楼侧)隆起由舟骨结节和大多角骨结节组成,沟的内侧(尺侧)隆起由豌豆

骨和钩骨钩组成。

2、掌骨5块,由梯侧向尺侧分别称第bV掌骨,掌骨的近端为底,接腕骨;远端为头,

接近节指骨底;中间部分体。第I掌骨最短而粗,其底与大多角骨相关节的面为鞍状关节面。

3、指骨14块。拇指两节,即近节指骨和远节指骨。其余4指三节,由近侧至远侧依次为

近节指骨、中节指骨和远节指骨。每节指骨近端为底,远端为头(滑车),中间为体。远节

指骨远端掌面膨大粗糙,称为远节指骨粗隆。

二、上肢骨的连结。

(一)上肢带骨的连结

1、胸锁关节由锁骨内侧端与胸骨柄的锁切迹和第一肋软骨相关节组成。关节囊周围有韧

带加强,关节囊内有关节盘将关节腔分为内、外侧两部分,使两关节面更加适应。

胸锁关节是上肢唯一与躯干连结的关节,锁骨(连带肩胛骨)可作上下、前后和旋转运动。

2、肩锁关节由锁骨外侧端和肩峰的关节面组成。关节囊坚韧,有韧带加强,此外喙锁韧

带(连于喙突与锁骨外侧分之间的强大韧带)加强锁骨与肩胛骨的连结。肩锁关节的活动范

围很小。

3、喙肩韧带:强韧的扁形带,张于喙突与肩峰之间,与喙突、肩峰共同构成“喙肩弓”,架

于肩关节上方,能防止肱骨头向上方脱位。

(二)自由上肢骨的连结。

1、肩关节

(1)形态结

1)关节面为肱骨头和肩胛骨关节盂。肱骨头大,关节面为半球形。关节盂浅小,周缘有纤

维软骨构成的盂唇附着,使之稍为加深。但其面积仍只及肱骨头关节面面积的1/4~1/3。

2)关节囊薄而松弛,上方附着于关节盂的周缘及盂上结节上方;下方附着于肱骨解剖颈,

内侧可达外科颈。关节囊的上壁有喙肱韧带和肌腱纤维加入。前壁和后壁亦有肌腱纤维加入。

关节囊上壁还有肱二头肌长头腱在关节囊两层间自盂上结节向外经关节头上方从结节间沟

穿铝。关节囊下壁无韧带和肌腱纤维加强,为肩关节的薄弱处。

(2)运动属典型的球窝关节,可作三轴性运动。循冠状轴作屈、伸运动,循矢状轴作收、

展运动,循垂直轴作旋内、旋外运动,以及环转等运动。活动范围很大,是全身最灵活的关

节。

2、肘关节

(1)形成结构

1)关节面包括三组关节:

肱尺关节:由肱骨滑车和尺骨滑车切迹组成。

肱机关节:由肱骨小头和梳骨头关节凹组成。

梳尺近侧关节:由梯骨头环状关节面和尺骨的梯切迹组成。

2)关节囊包上述三个关节,上方两侧附于关节面的边缘,前、后面则附着于槎骨窝、冠

关窝和鹰嘴窝的上缘;下方附着于滑车切迹的边缘和槎骨颈。前后松驰,两侧厚于紧张。当

受暴力作用发生肱骨下端前移,尺骨上端后移时,称肘关节脱位。

3、韧带

槎侧副韧带:自肱骨外上联连至槎骨环韧带,加强于关节囊外侧。

尺侧副韧带:自肱骨内上镰连至尺骨滑车切迹的内侧缘,加强于关节囊内侧。

梳骨环韧带:半环形,前后端分别附于尺骨梯节迹的前后缘,组成完整的环套,约束槎骨头

使之在环内作垂直轴的旋转而不易脱位。

(2)运动主要作前壁的屈、伸运动。

(3)肘关节骨性标志的正常关系肘关节伸直时,肱骨内、外上^和鹰嘴同在一个平面上,

体表观察此三点连成一线,在肘关节9(T屈时,三点的连线成一等腰三角形。若肘关节脱位,

这三点就失去正常关系。

3、前壁骨连结

(1)槎尺近侧关节

(2)前壁骨间膜连结槎、尺骨的骨间缘,是坚韧的纤维膜。

(3)槎尺远侧关节FlH槎骨下端的尺切迹、关节盘和尺骨头的环状关节面组成。关节囊较

薄弱松驰,附着于关节面的边缘和关节盘。楼尺远侧关节与槎尺近侧关节联合车轴关节,可

作前臂旋前、旋后运动,旋前时槎骨的尺骨前面叉,旋后时:两骨平时'

4、手关节包括槎腕关节、腕骨间关节、腕掌关节、掌骨间关节、掌指关节和手指间关节。

(1)横腕关节(腕关节)由槎骨下端的腕关节面和尺骨头下方的关节盘下面组成关节窝,

由舟骨、月骨、三角骨的近侧面组成关节头。关节囊松弛,附于关节面周缘,前、后、内侧、

外侧都有韧增加。梯腕关节属随圆关节,能作腕的屈、伸、收、展及环转运动。

(2)腕骨间关节包括近侧列各腕骨间、远侧列各腕骨间和近、远侧列腕骨间的关节。运

动轻微,配合梯腕关节运动。

(3)腕掌关节是远侧列腕骨的下面与5个掌骨底构成的关节。除拇指腕掌关节外,其余

4个腕掌关节,运动范围极小(第5腕掌关节活动范围稍大)。

拇指腕掌关节:由第I掌骨底与大多角骨的下面构成。关节囊松弛。属鞍状关节,故可作屈、

伸、收、展、对掌及环转运动。

(4)掌骨间关节为第H~V掌骨底相对面之间的关节,关节囊紧张,属平面关节,只能作

很轻微的滑动。

(5)掌指关节5个,由掌骨头与近节指骨底构成。关节囊薄而松弛,前面有掌侧韧带加

强,两侧面有侧副韧带加强。属球窝关节,能作屈、伸、收、展和环转运动,因受侧副韧带

限制,旋转幅度甚微。

(6)手指间关节9个,由指骨头与远位指骨底构成。关节囊松弛,两侧有韧带加强。属

典型的滑车关节,只能作屈、伸运动。

复习题:

1、上肢骨的组成。锁骨、肩胛骨、肱骨和尺骨的位置和形态。

2、胸锁关节、肩关节、肘关节、棱腕关节和拇指腕掌关节的形态结构和运动。

3、在活体扪认锁骨、肩胛冈、肩峰、肩胛骨下角、肱骨大结节,肱骨内、外上踝,槎骨头,

尺骨鹰嘴,槎骨茎突,尺骨头,尺骨茎突,碗豆骨,掌骨头。

五、下肢骨及其连结

实习材料:

1、骨架。

2、分离的下肢骨。

3、骨盆标本;骨盆模型。

4、4关节、膝关节和足关节标本。

实习内容:

一、下肢骨

(一)下肢的组成

下肢分左右,每侧的骨组成如下表:

c下肢带骨——髓骨--------------------1块A

r大腿——股骨----------1块

下肢骨魄骨-----------------1块

「胫骨(内侧)1块

Y

小腿一31块

自由下肢骨I腓骨(外侧)

1块

7

「跑骨------7块

Y

足[跖骨------

5块

趾骨--------------14块

(二)骸骨左右骸骨与舐、尾骨连结成骨盆。谶骨形状不规则,由骼、坐、耻三骨组成。

幼年时•,三骨借软骨结合,16岁后,软骨化骨,三骨于髅臼处融合成一骨。

1、骼骨占骼骨的后上部,最大,分体和翼两部分。

(1)骼骨体位于骼骨下部,肥厚,组成谶臼上份。

(2)骸骨翼由体向上伸展,中部薄,上缘厚。

骼崎:为骸骨翼的上缘,肥厚,从上面看呈S状弯曲。

骼前上棘:骼崎前端向前下方的突起。

能结节:骼前上棘上后方5~7厘米处骼崎外唇的向外突起。

骼前下棘:骼前上触下方的突起。

骼后上棘:骼崎后端向后下方的突起。

骼后下棘:骼后上棘下方的突起。

坐骨大切迹:骼后下棘下方沿骸骨后缘延至坐骨棘的深切迹。

骼窝:骼骨翼内前上份的大浅窝。

弓状线:骼窝下界的钝骨峭。

耳状面:黑骨翼内面后上份,对弓状线后端的耳状粗糙面与舐骨的耳状面相关节。

骼粗隆:耳状面后上方的粗糙隆起。

2、坐骨占髅骨的后下部,分为体和支两部。

(1)坐骨体:为坐骨的上份,较粗厚,上部组成慌臼后下部。

坐骨棘:坐骨体后缘向后内伸出的尖突。

坐骨结节:坐骨体下端后份的肥厚粗糙隆起,为坐骨的最低处。

坐骨小切迹:坐骨棘与坐骨结节之间的切迹。

(2)坐骨支:自坐骨结节向上前内侧伸延的细骨板,其前端与耻骨下支结合。

3、耻骨占髅骨的前下部,分体和上、下支。

(1)耻骨体:为耻骨内侧份较肥厚的部分。

耻骨联合面:耻骨体内侧的长椭圆形粗糙面,与对侧的耻骨联合面连结为耻骨联合。

耻骨崎:耻骨体上缘形成的钝靖。

耻骨结节:耻骨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