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法》课件-国际法课件_第1页
《国际法》课件-国际法课件_第2页
《国际法》课件-国际法课件_第3页
《国际法》课件-国际法课件_第4页
《国际法》课件-国际法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国际人权法第一节国际人权法概述一、国际人权法的概念国际人权法(internationalhumanrightslaw)是旨在促进和保证人权的普遍尊重、保护和实现的国际法原则、规则和规章、制度的总称。二、国际人权法的历史发展三、国际人权法的渊源国际人权法的渊源主要是国际条约和国际习惯。(一)关于人权保护的国际条约

1.涉及人权保护的国际条约。

2.专门规定人权保护的国际条约。这些条约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类:(1)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全面规定人权的尊重和保护的一般性国际公约和议定书,(2)联合国大会通过或由联合国主持订立的关于尊重和保护某类权利主体或某种权利的特殊性国际公约和议定书。(3)有关联合国专门机构通过的国际公约。(4)区域性国际组织通过或主持订立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的国际公约和议定书。(二)关于人权保护的国际习惯禁止侵略、各种歧视(特别是种族歧视)、种族隔离、种族灭绝、奴隶和奴役、压制民族自决、大规模严重侵犯人权、酷刑以及其他若干保护个人生命、平等、人身自由等人权的国际人权法规则已经具备了国际习惯法规则的性质。(三)确立国际人权法规则的辅助资料第二节国际人权法保护的人权一、人权的主体人权的主体是指人权的享有者。无论从国内法的角度还是从国际人权法的角度来看,作为人权主体的人首先是指个人。就某一特定国家而言,受到保护的权利主体包括在该国领土内以及受该国管辖的一切个人。在个人之外,包括人民(people)在包括《联合国宪章》在内的许多国际文件的中文本中,“people”一词分别被译为“人民”或“民族”。二、人权的范围、种类和内容(一)个人权利

1.公民、政治权利。

2.经济、社会、文化权利。(二)人民自决权这项权利主要体现为殖民地人民和其他被外国统治或压迫的民族自由决定自己的政治地位和谋求其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权利。第三节国家保护人权的义务

国家对于本国领土范围内和受本国管辖的所有个人的人权的尊重、保护、促进和实现负有首要的义务和责任。一、消极的不作为义务国家在人权保护方面的消极不作为义务要求国家对国际人权法确认的各项人权予以承认和充分的尊重,且不得非法地、任意地或不合理地加以限制、干涉、侵犯、剥夺或妨碍其实现。二、积极的作为义务人权主体的普遍性、权利范围的广泛性和实现条件的多样性要求国家在充分尊重各项权利的基础上,采取一切必要、适当而有效的步骤、方法和措施确保其实现。(一)采取国内措施的义务

1.立法措施。

2.救济措施。

3.其他措施。(二)开展国际合作的义务第四节人权的国际保护机制

通过国际机制促进、监督并保证各国履行其承担的保护人权义务是人权得以普遍尊重和实现的重要保障之一。一、根据《联合国宪章》建立的机制

1.人权委员会

2.人权理事会二、根据联合国人权公约建立的机制(一)报告机制报告机制(reportingmechanism)是条约机构通过审议国际人权公约缔约国履行公约义务的报告来监督和促使缔约国履行国际人权义务的机制。(二)国家控诉机制国家控诉机制(inter-statecomplaintmechanism)是国际人权公约的缔约国通过条约机构的斡旋或和解来监督和促使公约其他缔约国履行条约义务的机制。(三)个人来文机制

个人来文机制(individualcommunicationsmechanism)是个人通过向有关国际机构提出针对国家的指控来维护自身权利、促使国家(特别是本国)履行国际人权义务的机制。

除上述三种较为常见的条约机制外,还有其他的一些机制。

第五节中华人民共和国关于人权保护的基本立场与实践一、关于人权保护的基本立场二、保护人权的实践(一)保护人权的国内实践(二)保护人权的国际实践第五章国家领土

第一节概述一、国家领土的概念和法律地位国家领土(stateterritory)是指隶属于国家主权之下的地球的特定部分,包括陆地、水域、陆地与水域的上空和底土部分。从上述概念可见,领土属于国家主权之下。国家对本国领土具有完全的排他的主权,这种主权在国际法上称为国家的领土主权(territorialsovereignty)。领土主权是国家生存、独立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国家主权的核心要素,因此它是受国际法保护的,是不可侵犯和不可分割的。二、国家领土的构成国家领土由领陆、领水、领陆和领水的底土以及领陆和领水以上的空气空间四个部分构成。(一)领陆领陆(territorialland)是国家疆界以内的全部陆地,包括大陆和岛屿。

(二)领水领水(territorialwaters)广义上包括国家陆地疆界以内的水域(称内陆水)和与陆地疆界邻接的一带海域。根据不同的法律地位,河流可以分为以下五种:

1.国内河流。

2.界河。

3.多国河流。

4.国际河流。

5.国际运河(internationalcanals)。(三)领陆和领水的底土领陆和领水的底土(territorialsubsoil),是国家领陆和领水之下的部分。它们与陆地和水域不可分割,当属国家领土的组成部分。(四)领空领空(territorialairspace)是国家领陆和领水以上一定高度的空气空间。第二节国家领土的取得与变更方式一、先占先占(occupation),亦称占领,是指国家通过对无主土地的占有而取得对该土地的主权。国家通过先占取得无主土地的领土主权必须满足两个条件:①国家正式表示占有该无主土地的意思,这种意思表示可以在国家的公开声明中作出,也可以见诸国家的外交文件中;②国家在该地区适当行使或者表现其主权,通过立法、司法或行政措施对该地区实行有效的占领或控制。二、时效时效(prescription),是指国家占有他国的部分领土,经过长期和平地行使管辖权而取得对该领土的主权。三、添附添附(accretion),是指国家领土由于新的形成而增加。添附有两种情况:①由于自然的作用使国家的领土扩大。②人力的作用所致,较为普遍的是在海岸以外围海造田。四、割让割让(cession),是指一国根据条约将本国的部分领土转移给他国。割让一般分为强制性的割让和非强制性的割让。五、征服征服(conquest),是指国家以武力对他国领土的全部或部分进行兼并,从而取得对该领土的主权。第三节国家领土主权的限制国家虽然对本国领土具有排他的主权,但领土主权并不是绝对的,它应该受到国际条约和国际习惯规定的限制,包括一般性限制和特别的限制。一、共管共管(condominium),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对某一特定领土共同行使主权。如果对特定领土实行共管的协议是有关国家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签订的,且协议的内容不会损害该领土上人民的利益,则这种情况是符合现代国际法的。二、租借租借(lease),是指一国根据条约将其部分领土出租给另一国。在租借期内,承租国将租借地用于条约规定的目的并行使全部或部分管辖权;出租国仍保持租借地的主权,租借期满后予以收回。三、国际地役国际地役(internationalservitude),是指一国根据条约承担的对其领土主权的特殊限制,其目的是为了满足别国的需要或者为别国的利益服务。国际地役可以分为积极的地役和消极的地役。①积极的地役是指国家承担义务,允许别国在自己的领土上从事某种活动。②消极的地役是指国家承担义务,在其特定领土上不从事某种活动,为他国的利益服务。第四节国家边界与边境一、边界的概念与形成国家边界(stateboundary)是确定国家领土范围的界限。与领土的四个组成部分相适应,国家边界可以分为陆地边界、水域边界、空中边界和地下层边界。(一)历史边界历史边界是指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根据相邻国家的行政管辖范围确定的边界。这种边界是通过相邻国家之间的相互默示承认而形成的。(二)条约边界当今多数国家的边界都已根据条约划定,因此条约边界在国家边界中十分普遍。国家通过条约划分边界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订立专门的边界条约,对国家之间的未定边界予以确定或者对原有边界作某些调整;另一种是通过缔结和平条约变更原国家的领土或者确定新国家的领土,划定国家边界。(三)继承边界继承边界是指从原殖民地或附属领土的界限或者原国家国内行政管辖范围继承而来的边界,主要是指新国家的边界。在殖民地人民独立、国家分裂或合并时,新国家的边界都是继承边界。二、边界的划分(一)划界方法国家之间划分边界线一般采取三种方法,即几何学划界法、天文学划界法和自然划界法。

1.几何学划界法。几何学划界法是指采用几何学原理划定边界线的方法,如以一个固定点到另一个固定点所划的直线或采用交圆法、正切线法等确定国家的边界。

2.天文学划界法。天文学划界法是指以天文学的经纬度确定国家边界的方法。

3.自然划界法。自然划界法是根据边界地区的自然状态或自然屏障确定具体边界线的方法。(1)以山脉为界。(2)以河流为界。(3)以湖泊为界。(二)划界程序

1.定界。

2.标界。

3.划界文件不一致的解决原则。划界过程中产生的边界条约、边界议定书、边界地图以及界标应该一致。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有时也可能出现不一致的地方。遇有此种情况,在无协议的情况下,通常按下列原则解决:①界标位置与议定书和地图不符时,以议定书和地图为准;②地图与议定书和边界条约不符时,以议定书和边界条约为准;③议定书与边界条约不符时,以条约为准。三、边境制度边境制度是保障边境地区安全和规范边境地区活动的法律规章和习惯做法。边境制度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边界标志的维护两国可以协议确定对全部界标的分配形式,以明确各自的维护责任。双方应采取必要措施防止界标被移动、损坏或灭失。(二)边界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国家之间若以河流和湖泊为界,则产生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问题。这样的问题通常在边界文件中加以规定。沿岸国对边界水资源有共同的使用权。国家在使用界水时,不得损害邻国的利益,如不得采取可能使河流枯竭或泛滥的措施,更不得故意使河流改道。沿岸国渔民在界水中捕鱼时,一般不得越过界水上的边界线。(三)边境土地的利用国家对本国边境土地的利用,应该遵守不损害对方国家利益的原则。(四)边境居民的往来由于历史的原因,相邻国家边境地区的居民在民族、宗教、风俗习惯、家庭或者经济活动等方面往往具有较为密切的联系。为尊重历史习惯,照顾边境居民的生产和生活需要,相邻国家平时一般都给予边境居民一些特殊的方便,以便利他们相互往来,以及从事探亲访友、朝圣、就医或小额贸易等活动。(五)边境事件的处理相邻国家通常根据条约设置由双方代表共同组成的边界委员会,负责处理边境地区发生的涉及两个国家的事件。四、中国的领土和边界(一)中国领土和边界的概述(二)中国和有关国家的领土和边界问题

1.中国与印度的领土边界问题。

2.中国与不丹的划界问题。

3.西沙群岛、南沙群岛。

4.钓鱼岛列屿。第五节南极和北极地区一、南极地区(一)南极概况南极洲是指地球南极圈以内的大陆及其附近的岛屿,总面积为1400多万平方千米,是地球上的七大洲之一。南极地区与南极洲有所不同,根据《南极条约》第6条的规定,南极地区是指地球南纬60度以南的地区,包括南极洲及其周围的海洋,总面积约6500万平方千米。南极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和矿物资源。此外,南极是联系南美洲、大洋洲与非洲的最短的海上和空中通道,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二)《南极条约》的缔结(三)南极的法律地位

《南极条约》对南极地区的法律地位作了如下规定:

1.和平利用南极。

2.南极科学考察自由和国际合作。

3.冻结各国对南极的领土和权利要求。

4.维持南极地区的公海制度。(四)南极的法律制度

1.观察制度。

2.协商会议制度。

3.环境保护制度。二、北极地区第六章海洋法

第一节海洋法的发展史一、国际海洋法的发展史二、中国海洋立法第二节内水一、内水的概念和法律地位(一)内水的概念内水(internalwaters)是指除群岛国的情形外,领海基线向陆一面的海域。它包括领海基线以内的海湾、海峡、海港以及其他领海基线与海岸之间的海域,也称内海水。(二)内水的法律地位内水是国家领水的组成部分,具有与国家陆地领土相同的地位,国家对内水行使完全的、排他的主权。未经沿岸国的允许,外国船舶不得进入内水航行或从事其他海洋活动。但以下两种情形不在此限:①不可抗力情况发生。②根据《海洋法公约》第8条第2款的规定,由于沿海国采用直线基线法确定其领海基线的效果使原来未被认为是内水的区域被包围在内成为内水,则在此种水域内外国船舶享有与在领海中相同的无害通过权。二、港口、内海湾和内海峡在内水中涉及国际航行问题较多的是港口、内海湾以及内海峡。(一)港口港口(port)是指能用于装卸货物、上下乘客和泊船并具有各种工程设施的内水。其范围包括:深入海中的永久性建筑物;海域;陆域等。港口可分为军港和商港。综合国际条约和惯例,国际港口制度的主要内容有:①国家开放港口应对各国船舶平等。②外国船舶应遵守沿海国的法律规章。③沿海国不应给予入港的外国船舶歧视待遇。④允许遇险遇难的船舶入港、停泊并给予某些优惠待遇。⑤航行制度。(二)内海湾海湾(bay)是明显曲入陆地的海域。从国际法角度来看,只有曲入陆地的海域面积等于或大于以湾口宽度为直径的半圆面积才称海湾。在海湾中,除海岸属同一国家的外,还有海岸属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情形,关于这类海湾的法律地位,目前尚未有明确的国际法规定。各国的主张与实践也不一致。(三)内海峡海峡(strait)指两端连接海洋的陆地之间的狭长水域。三、中国的内水(一)中国内水的简述我国《领海及毗连区法》第2条第3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基线向陆地一侧的水域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内水。”(二)港口和琼州海峡的航行制度

1.港口制度。(1)进出港口。(2)航行。(3)港内应遵守的规章。(4)防污。(5)外籍船舶的管辖。

2.琼州海峡的航行制度。第三节领海及毗连区一、领海(一)领海的概念和范围

1.领海的概念。对领海作出明确规定的法律性文件则是1958年《领海及毗连区公约》和1982年《海洋法公约》。《领海及毗连区公约》第1条规定,国家主权扩展于其陆地领土及其内水以外邻接其海岸的一带海域,称为领海。第2条规定,沿海国主权扩展于领海以上的空间及其海床和底土。《海洋法公约》第2条规定,沿海国的主权及于其陆地领土及其内水以外邻接的一带海域,称为领海。2.领海的范围。(1)领海的宽度。各国宣布的领海宽度从3海里到200海里不等,不过宣布领海宽度为12海里的国家居多数。(2)领海基线。领海基线(baselineofterritorialsea)是测算领海宽度的起算线,也是一国的陆地、内水与领海的分界线(除群岛国的情形)。正常基线法(normalbaseline)也称自然基线法(naturalbaseline)或低潮线法(low-tidebaseline),是以海水退潮时离海岸最远的那条线为领海的基线。直线基线法(straightbaseline)也称折线基线法,是在沿海岸向外凸出的地方或沿海岛屿的外缘上选定若干基点,然后将相邻的基点连成直线,形成沿海岸的坡折线。

(3)领海的外部界限。领海的外部界限是一条其上每一点同基线最近点的距离等于领海宽度的线。划定领海外部界限的方法通常有三种:①交圆法。②共同正切线法。③平行线法。(4)海岸相向或相邻国家间领海界限的划定。(二)领海的法律地位

1.沿海国的领海主权。(1)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权。(2)沿海航运权。(3)领空权。(4)立法和管辖权。(5)战时中立的沿海国之领海应有中立地位,交战国不得在其中进行交战或拿捕商船等违反中立义务的行为。

2.领海中的无害通过制度。(1)无害通过权。(2)无害通过的含义。(3)沿海国对无害通过的权利和义务。

3.沿海国在领海中的司法管辖权。(1)关于刑事管辖权。(2)关于民事管辖权。(3)关于军舰和其他用于非商业目的的政府船舶的管辖豁免。二、毗连区(一)毗连区的概念毗连区(contiguouszone)是毗连领海并在领海之外,由沿海国对海关、财政、移民和卫生等特定事项行使管制权的一带海域。(二)沿海国在毗连区中的管制权

1.防止在其领土或领海内违反其海关、财政、移民或卫生的法律和规章的行为发生。

2.惩治在其领土或领海内违反上述法律和规章的行为。三、中国的领海及毗连区(一)中国领海

1.中国领海的范围。

2.中国领海主权。

3.中国领海的航行制度。

4.中国对领海的管辖权。

(二)中国毗连区中国的毗连区为中国领海以外邻接领海的一带海域。它的外部界限为一条其上每一点与领海基线的最近点距离等于24海里的线。中国有权在该区域内为防止和惩处在其陆地领土、内水或者领海内违反有关安全、海关、财政、卫生或者入境管理的法律、法规的行为行使管制权。中国主管机关有充分理由认为外国船舶在其陆地领土、内水或领海内违反了有关安全、海关、财政、卫生或入境管理的法律、法规时,可对其实行紧追。第四节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一、概述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straitsusedforinternationalnavigation)一般指构成世界性航道从而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很多,但它们的情况不完全相同,有的海峡很狭窄,属沿岸国的内水或领海,均属沿岸国的领域。各国经过长期的争论和协商达成妥协,适用过境通行制。二、过境通行制(一)过境通行制适用的范围(二)各国过境通行的权利和义务

1.过境通行权。过境通行是指专为在上述海峡继续不停和迅速过境的目的而进行的航行和飞越。这种过境通行是不受阻碍的。过境通行与无害通过的重要区别是前者适用于所有船舶和飞机并且沿海国不得阻碍、潜水艇无须浮出水面航行;而后者只适用船舶,在某种情况下可予停止通过,且潜艇须浮出水面。

2.过境通行的义务。(三)海峡沿岸国对过境通行的权利和义务

1.指定海道和规定分道航行。

2.制定关于过境通行的法律和规章并妥为公布。

3.进行合作。

4.不妨碍过境通行和公布危险情况。第五节群岛水域一、群岛水域的概念和法律地位(一)群岛水域的概念群岛(archipelago)指一群岛屿,包括若干岛屿的若干部分、相连的水域和其他自然地形,彼此密切相关,以致这种岛屿、水域和其他自然地形在本质上构成一个地理、经济和政治的实体,或在历史上已被视为这种实体。群岛国划定群岛基线应遵守以下条件:

(1)群岛基线应包括主要的岛屿和一个区域,在该区域内,水域面积和包括环礁在内的陆地面积的比例应在1比1到9比1之间。

(2)群岛基线的长度不应超过100海里,但围绕任何群岛的基线总数中至多百分之三可超过该长度,最长以125海里为限。

(3)群岛基线的划定不应在任何明显程度上偏离群岛的一般轮廓,并且划定这种基线不应以低潮高地为起讫点,除非在低潮高地上筑有永久高于海平面的灯塔或类似设施,或低潮高地全部或一部分与最近的岛屿的距离不超过领海的宽度的情形。

(4)不应采用一种基线制度,致使另一国的领海同公海或专属经济区隔断。(二)群岛水域的法律地位依公约第49、51、52条之规定,群岛国对其群岛水域具有主权,其内容包括:(1)此项主权及于群岛水域的上空、海床和底土以及其中所包含的资源。(2)群岛海道的通过制度,不影响包括海道在内的群岛水域的地位或不影响群岛国对这种水域及其上空、海床和底土以及其中所含资源行使主权。(3)在不影响上述主权的情形下,群岛国应尊重与其他国家间的现有协定,并应承认直接相邻国家在群岛国水域范围内某些区域的传统捕鱼权和其他合法活动,尊重其他国家所铺设的通过其水域而不靠岸的现有海底电缆。(4)尊重他国在群岛水域中的无害通过权和在群岛海道中的通过权。二、群岛水域的航行制度在群岛水域中适用两种国际航行制度,即无害通过制和群岛海道通过制。(一)群岛水域的无害通过(二)群岛海道的通过制度第六节专属经济区一、专属经济区的概念及其形成史(一)专属经济区的概念专属经济区(exclusiveeconomiczone)是领海以外并邻接领海的一个区域,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不应超过200海里。在该区域内,沿海国享有专属的经济主权权利和特定的管辖权,其他国家享有一定的自由权和其他权利。(二)专属经济区形成的历史二、专属经济区的法律地位(一)沿海国在本国专属经济区内的权利和义务

1.资源的主权权利。

2.沿海国在专属经济区内有专属的管辖权。(1)对专属经济区内的人工岛屿、设施和结构的建造和使用有专属的管辖权。(2)对专属经济区内的海洋科学研究有专属的管辖权。(3)对专属经济区内的海洋环境的保护和保全具有专属管辖权。(二)其他国家在专属经济区内的权利和义务

1.在本公约有关规定的限制下享有公海中的航行自由、飞越自由、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的自由以及与这些自由有关的海洋其他国际合法用途。

2.公海中的其他权利和义务。

3.顾及沿海国的权利和义务。(三)内陆国和地理不利国家在专属经济区的权利

《海洋法公约》第69、70条还规定了这类国家享有对专属经济区生物资源开发的特殊权利,即在公平的基础上参与开发同一分区域或区域的沿海国专属经济区的生物资源的剩余部分,同时考虑到所有有关国家相关经济和地理情况并遵守《海洋法公约》第61、62条关于生物资源的养护和利用的规定,这种参与的条款和方式应由有关国家通过双边分区域或区域协定加以制定。地理条件不利的发达国家和发达的内陆国应仅有权参与开发同一分区域或区域内发达沿海国专属经济区的生物资源。三、海岸相向或相邻国家间专属经济区的划分四、中国专属经济区(一)中国专属经济区的范围(二)中国在专属经济区内的权利第七节大陆架一、大陆架的概念大陆架一词是用以指邻接海岸但在领海范围以外、深度达200公尺或超过此限度而上覆水域的深度容许开采其自然资源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邻近岛屿海岸的类似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沿海国对大陆架自然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具有专属主权权利。二、大陆架的法律地位(一)沿海国对大陆架的权利和义务从大陆架的定义可以看出,大陆架是属于沿海国的。

1.资源的主权权利。

2.专属管辖权。

3.缴付费用或实物的义务。(二)大陆架不影响其上覆水域和上空的地位(三)其他国家的权利和义务

三、海岸相向或相邻国家间大陆架的划界

《海洋法公约》第83条只作了几项原则性的规定:①海岸相向或相邻国家间大陆架的界限,应在《国际法院规约》第38条所指的国际法的基础上以协议划定,以便得到公平解决;②有关国家如在合理期间内未能达成任何协议,应诉诸该公约第15部分规定的程序,即用政治的或法律的方法加以解决;③在达成解决的协议之前,有关国家应基于谅解和合作的精神,尽一切努力作出实际性的临时安排,并在此过渡期间内,不危害或阻碍最后协议的达成。这种安排应不妨害最后界限的划定。四、中国大陆架(一)中国大陆架的范围(二)中国对大陆架的权利第八节公海一、公海的概念和法律地位(一)公海的概念公海是指不包括在国家的专属经济区、领海或内水或群岛国的群岛水域内的全部海域。(二)公海的法律地位公海属于不受任何国家权力支配和管辖的国际海域。任何国家不得对公海的任何部分主张主权或行使主权或主权权利。《海洋法公约》第87~89条对公海的法律地位规定了以下内容:(1)公海对所有国家开放,不论其为沿海国或内陆国。(2)公海只用于和平目的。(3)不得对公海主张主权。二、公海自由制度(一)航行自由制度航行自由(freedomofnavigation)是公海自由的一项最基本的制度,包括各国的航行权、船舶的国籍和地位、船旗国的义务等内容。

1.航行权。每个国家,不论是沿海国或内陆国,均有权在公海上行驶悬挂其旗帜的船舶。

2.船舶的国籍及其地位。航行在公海上的船舶必须在一个国家进行登记,具有该国国籍并须悬挂其国旗。

3.船旗国的义务。(1)应对悬挂其旗帜的船舶有效地行使行政、技术及社会事项上的管辖和控制。(2)保持船舶登记册,载列悬挂其旗帜的船舶的名称和详细情况;就悬挂其旗帜的船舶的行政、技术和社会事项,对该船及其船长和船员行使管辖权。(3)为保证海上航行安全,对悬挂其旗帜的船舶构造、装备、船员的劳动条件和训练以及信号的使用、通信的维持和碰撞的防止等采取必要的措施。在采取这些措施时必须遵守一般接受的国际规章、程序和惯例,并应采取保证这些规章、程序和惯例得以遵行的步骤。

(4)对悬挂其旗帜的船舶在公海上对别国公民、船舶或设施或海洋环境造成损害的事件应与有关国家合作调查,并应责成其航行的船舶的船长,救助碰撞的另一国船舶、船员、乘客及其他海上遇到生命危险的人以及需要救助的船舶人员。

另外,按第98条的规定,各国均有救助义务,应责成于公海航行的本国船舶的船长救助遇险遇难的船舶。

(二)公海上的捕鱼制度捕鱼自由(freedomoffishing)是公海自由的一项重要制度。(1)各国在公海上捕鱼要遵守其缔结的双边或多边的国际条约所规定的义务。(2)对同时出现在专属经济区和专属经济区外的邻接区域内的种群和有关鱼种的捕捞应与沿岸国达成协议进行。(3)为本国公民采取或与其他国家合作采取养护生物资源的措施。(4)在养护海洋动物方面加强国际合作,以期养护海洋哺乳动物,在有关鲸类动物方面,尤应通过适当的国际组织致力于这种动物的养护、管理和研究。(三)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的自由制度(1)所有国家均有权在大陆架以外的公海海底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2)各国应制定必要的法律规章,规定受其管辖的公海海底电缆或管道的所有人对于其在铺设或修理该电缆或管道时使另一电缆或管道受到破坏或损害,应负责修理的费用。(3)各国应制定必要的法律和规章,规定悬挂该国旗帜的船舶或受其管辖的人故意或因重大疏忽而破坏或损害公海海底电缆,致使电报或电话通信停顿或受阻的行为以及类似的破坏或损害海底管道或高压电缆行为,均为应予处罚的罪行。(4)各国应制定因避免损害海底电缆或管道而遭受的损失的赔偿的法律和规章。(四)建造人工岛屿和其他设施的自由制度

《海洋法公约》第87条规定,所有国家都有在公海上建造人工岛屿和其他设施的自由(freedomtoconstructartificialislandsandotherinstallations)权利,但这项自由受以下限制:(1)受《海洋法公约》关于大陆架规定的限制。(2)各国在公海建造人工岛屿和其他设施必须为国际法所容许。(3)在公海上建造人工岛屿和其他设施应顾及其他国家行使公海自由的利益,并适当顾及与国际海底区域内活动有关的权利。(4)公海上所建造的人工岛屿和其他设施不具有岛屿的地位。三、公海上的管辖权(一)船旗国的管辖(二)各国的管辖

1.海盗行为。

2.贩运奴隶。

3.未经许可的广播。

4.贩运毒品。四、公海上的登临权和紧追权(一)登临权登临权是指军舰在公海上有合理根据认为外国船舶(享有豁免权的除外)有从事海盗行为、奴隶贩运、从事未经许可的广播(且军舰的船旗国对此种广播有管辖权)、没有国籍或虽然悬挂外国旗帜或拒不展示其旗帜,而事实上却与该军舰属同一国籍的嫌疑时,可命令该船舶停船并派人登临检查的权利。检查国旗之悬挂权,必要时可进一步检查,但应慎重进行。若嫌疑经证明属无根据,而且被登临的船舶并未从事嫌疑的任何行为,则军舰的船旗国对该船可能遭受的损失或损害应予赔偿。关于登临权的上述规定比照适用于军用飞机和经正式授权并有清楚标志可以识别的为政府服务的任何其他船舶或飞机。(二)紧追权紧追权是沿海国主管当局有充分理由认为外国船舶违反该国法律和规章时,可对该外国船进行追逐,继续进行到公海将其拿捕和交付审判的权利。沿海国行使紧追权必须遵守如下规则:

1.紧追须在外国船舶或其小艇之一在追逐国的内水、群岛水域、领海或毗连区内开始,而且只有追逐未曾中断,才可在领海或毗连区外继续进行。

2.紧追权在被追逐的船舶进入其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