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上册同步学与练(统编版)02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教师版)_第1页
高一语文必修上册同步学与练(统编版)02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教师版)_第2页
高一语文必修上册同步学与练(统编版)02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教师版)_第3页
高一语文必修上册同步学与练(统编版)02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教师版)_第4页
高一语文必修上册同步学与练(统编版)02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教师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8单元(2)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

课程标准/素养目标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了解常见古今异义词词义的不同,了解常见古今异义词词义的不同,

1.把握古今异义词语

能结合典型例句理解词义演变的能结合典型例句理解词义演变的

2.理解并会运用古今异义词。。

常见类型和常用多义词词义之间常见类型和常用多义词词义之间

的关系。的关系。

一探究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现象在古汉语中非常普遍,看似纷繁复杂,其实也有规律可循。多义词的各个义项并不是孤立的,

其间存在着各种联系。抓住了义项间的联系,就能更好地理解多义词。我们可以借助思维导图来梳理义项

间的联系。

以“伐”字为例。《汉语大词典》中“伐”的解释有:砍头;败坏;砍斫;自夸;击刺;攻打;平毁;记

功;敲击;为自己记功;批评。

二把握古今词义的不同

1.古今词义的演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词义范围的扩大:如“河”,在古代是专有名词,指黄河,而现在扩大为用于泛指的通名了。

(2)词义范围的缩小:如“金”,原来泛指一切金属,而在现代汉语中专指黄金。

(3)词义发生转移:如“走”,古义是“跑,逃跑”,现在是“一步步地走”的意思。

(4)词义感情色彩发生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的“卑”是指地位低下,“鄙”是指知识浅陋,

并没有贬义,现在的“卑鄙”则指品质恶劣,已变为贬义词。

研读“学习资源”,进入学习情境

1.组织阅读《语言的演变》

①梳理“资料摘编一组(2)”中词义引申的示例。

②梳理词义演变的现象

2.活动预设一:古今异义解释

菜:古代称呼可作菜食的草本植物总称;现在包括能作副食品的植物,还包括经过烹调可

以下饭下酒的蛋品、鱼、肉等。

河:古代专指黄河;现指天然或者人工的水道。

瓦:古代指用土烧成的器物;现在指所有铺屋顶用的建筑材料。

臭:古代指气味;现专指难闻气味。

禽:古代指兽的总名,还是“擒”的本字;现在多指鸟类。

走:古代指跑,疾行;现在指人或鸟兽的脚交互向前的动作。

去:古代指离开;现在指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走狗:古代本指猎狗;现在多比喻受人豢养而帮助作恶的人,谄媚的人或阿谀奉承的人。

舅姑:古代指公婆;现在舅指母亲的兄弟,姑指父亲的姐妹。

丈夫:古代指成年男子;现在多指结婚后的男子。

钩心斗角:古代指宫室建筑结构的精巧工致;现多比喻用尽心机,明争暗斗。

闭门造车:古代指按照统一规格,即使关起门来制造车辆,使用起来也能和路上的车辙完

全相合;现在比喻脱离实际,只凭主观办事。

粉墨登场:古代指化装上台演戏;现在多借指登上政治舞台,含讥讽意。

道貌岸然:古代形容外貌严肃正经;现在多形容外貌严肃正经,实际上内心险恶,含贬义。

3.预设二:古今异义类型

(1)词义范围的扩大

闭:本来专指用门闩插门,如“故外户而不闭”(《大道之行也》)。后来泛指各种闭合

的动作或状态,如“闭眼”“闭嘴”等。

骑:本来专指骑马。后来泛指跨坐,对象不限于马,如“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

山”(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睡:本来专指坐着打瞌睡。《说文·目部》:“睡,坐寐也。”《史记·商君列传》:“孝

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秦孝公大概对商鞅说的那一套不感兴趣,所以

总是打瞌睡,如果理解成秦孝公时时躺下来睡大觉,从情理上是说不过去的。欧阳修《秋声赋》

中“童子莫对,垂头而睡”的“睡”也是坐着打瞌睡的意思。后来的“睡”词义扩大了,不仅

指打瞌睡,躺着或者其他方式的睡觉都可以称“睡”。如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

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词义范围的缩小

宫:本来是房屋的通称,如“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

也》)。秦汉以后专指帝王居所。

金:本来是各类金属(及其制品)的通称,如“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现在专指金子、黄金。

(3)词义发生转移

汤:本义是热水,如“媵人持汤沃灌”(宋濂《送东阳马生序》)。现在多指食物煮后所

得的汁水或烹调后汁儿特别多的副食。

饭:本义是吃饭,如“饭疏食,饮水”(《论语·述而》),又如“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现在是名词,指煮熟的谷类食品,也特指大米饭,

也指每天定时吃的食物(如“早饭”“晚饭”等)。

厌:本义是满足,如“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曹操《短歌行》)。现在多指厌恶。

颜色:本义是面容、面色,如“暮去朝来颜色故”(白居易《琵琶行》)。现在多指色彩。

(4)词义的感情色彩发生变化

卑鄙:本指身份低微、见识短浅,为中性词,如“先帝不以臣卑鄙”(诸葛亮《出师表》)。

现在多指(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为贬义词。

爪牙:本指动物的尖爪利牙,为中性词,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学》)。

后引申为勇士、武臣,或形容勇武,为褒义词。现在多指党羽、帮凶,为贬义词。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活动说明

学生分三个活动小组,每个小组进行一个问题的活动探究,并分别派代表讲解,其他组可

作适当补充。教师作最后的总结评价。

2.活动设计

活动一:探究一词多义

第一小组:自主阅读《唐雎不辱使命》,找出文中一词多义的词,或找出所学课文或所知

的一词多义的词。

活动二:探究古今异义

第二小组:自主阅读《醉翁亭记》,收集整理古今异义的词,或整理出所知道的重要的古

今异义词。

活动三:避免以今律古,望文生义

第三小组:收集语文学习活动中最易以今律古、望文生义的词(包括现代汉语、古代汉语

的语言现象)。

3.活动展示,预设生成

第一小组成果展示

(1)《唐雎不辱使命》一文中主要的一词多义现象:

【展示】

一词多义

词例句词义

使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派遣)“使”的本义是命令,引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出使)申为派人做事、差遣。引

申为运用、使用(如:使

贤任能)等

于受地于先王(从)“于”是迂、纡的本字,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到)本义是曲折

徒亦免冠徒跣(光着)徒,本义为步行。释义有

徒以有先生也(只,仅)步行、空、白白地、只等

以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凭着)“以”的本义是婴孩与父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把)母相像,今用“似”代替,

徒以有先生也(因为)引申为连词,表示因果、

并列、目的、承接等关系;

引申为动词,当作,认为;

使用,用;引申为介词,

之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之”的本义是“出”,

愿终守之(代安陵国土)像艸过屮(草木初生也),

枝茎渐益大,有之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

子成分的独立性)

(2)初中阶段一些重点字词的一词多义现象

【展示】

词本义引申义

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一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首示子侄》)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毕田猎用的长柄网

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薄蔓延生长的草丛轻视(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

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策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记录(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计谋(成语“束手无策”)

长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长两端之间距离大,与“短”相

长久,健康(但愿人长久《水调歌头》)

(cháng)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长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年长

(zhǎng)头领(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旧的,原来的(温故而知新《论语·为政》

/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特意(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见蔡桓公》

人为结束老人的生命(本义已

故/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送东阳马生

消失)

序》)

原因,缘故(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所以,因此(故余虽愚《送东阳马生序》)

诚心(帝感其诚《愚公移山》)

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

表》)

诚诚实、真诚

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陈涉世家》/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

室可兴《隆中对》)

看(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景色,景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

记》)楼记》)

承当,承受(成语“当之无愧”)

应当(当奖率三军《出师表》)

将要(今当远离《出师表》)

当被高大土墩遮挡对着,向着(木兰当户织《木兰诗》)值,

正在(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陈涉世

家》)

抵挡(成语“锐不可当”)

道义(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

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陈

道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涉世家》)

说,讲(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行动、发动(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上枢

发(fā)发射(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密韩太尉书》)

起,被任用(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征发(发间左適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

家》)

开放(野芳发而幽香《醉翁亭记》)

发出(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本来(固众人《伤仲永》)

顽固、固执(汝心之固《愚公移山》)

一定、必定(而戍死者固十六七《陈涉世

使护甲牢不可破(本义已消

固家》)

失)

巩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

道寡助》)

安守,固守(君子固穷《论语·卫灵公》)

1.一词多义的概念

一个词有多个意思,这些意思又是互相联系的,叫作一词多义。一词多义这种语言现象在古今汉语中

都是存在的,但在文言文中表现得更为普遍,更为突出。

这是因为文言文中单音词占优势,易于引申。例如:“兵”本义是武器,《出师表》“兵甲已足”中

的“兵”就是这个意思。《陈涉世家》“上使外将兵”中的“兵”指军队,“行收兵”中的“兵”指士兵。

2.一词多义的形式

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1)本义。

所谓词的本义,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就词的来源说的,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指最初造字

时表示的意义。例如:朝,本义是“早晨”(朝令夕改)。“道”的本义就是路途、道路。另一种是就词

的应用来说的。把最常用的那个意义当作词的本义,也叫“基本义”。例如:“走”的基本义是“步行”。

在现代汉语中谈到本义是指后者,即词的基本义,也就是常用的意义。这种基本义在现代汉语词典里,

总是作为词的第一个义项。

(2)引申义。

所谓词的引申义,就是词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他意义。例如:朝,早晨是大臣朝见国君的

时间,故由“早晨”引申为“朝见”(率天下诸侯而朝周);朝见的地方也叫“朝”,故引申为“朝廷”

(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再引申为“朝代”(改朝换代)。

“道”本义为“路途、道路”,“方向、方法、道理”为其引申义。“本”本义为“树木的根”,“根

本、本来、原本、基本”就是它的引申义。

(3)比喻义。

所谓词的比喻义,就是由本义通过打比方而产生的新义。例如:“手足”本义是“手和脚”,“兄弟”

是其比喻义;“干城”本义是“盾牌和城墙”,后来喻指“捍卫者”。

(4)假借义。

所谓词的假借义,就是因假借而产生的意义。它同词的本义是不相干的。如“然”,本义是燃烧。后

来假借为:①代词,如此,这样。如“鞣使之然也”。②形容词词尾,相当……的样子”。如“屋舍俨然”。

3.词义的引申方式

(1)连锁式。

即本义和引申义环环相扣,逐步延伸展开。如“寒”本义是冷,引申为寒冷季节,再引申为缺乏冬衣

而受冻,又引申为贫寒,进而引申为恐惧、害怕。例如:

①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②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③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论积贮疏》)

④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训俭示康》)

⑤黄巢矶与白沙滩,只是闻名已胆寒。(《过黄巢矶》)

(2)辐射式。

词义的引申环绕着一个中心,然后从不同的方面展开。如“节”的本义是竹节,由其辐射产生的引申

义有木节、关节、季节、节操、节拍等。例如:

①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郑板桥《竹》)

②不遇盘根错节,何以别利器乎?(《后汉书·虞诩传》)

③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庖丁解牛》)

④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

⑤单于壮其节。(《苏武传》)

⑥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琵琶行(并序)》

不难看出,词义引申的一般规律是由具体到抽象,这些规律,有利于我们以简驭繁,对多义词进行系

统梳理。

二、方法指导

一词多义辨析方法

多义性是古代汉语中实词的一大特性,但具体到特定的句子中,任凭其词义再多,却只能取其一。辨

析一词多义。大致有如下几种方法:

1.语法分析法。

任何句子都处在一个语法结构之中,每个词语都充当句子的不同的成分,通过分析句子成分,便可以

推知词语的词义。例如:

(1)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中“目”前有状语,后带宾语,用如动词。因此,既不能理解为

“眼睛”,也不能仅理解为“看”,应理解为“用眼睛示意”。

(2)将军被坚执锐。(《陈涉世家》)句中“将军”作主语,“被”和“执”作并列谓语,那么“坚”

和“锐”是宾语。宾语一般由名词、代词充当,因此应解释为“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武器”。

2.字形推导法。

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字形与字义之间,很多有密切的联系。汉字中形声字占90%以上。形声字的

“义符”给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例如:以啮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啮,从“口”从“齿”,“口”“齿”加于人不是“吃”

而是“咬”,“啮”即“咬”。

3.成语助记法。

即借助成语来推断实词含义。成语源于古代典籍,其中保留了不少的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不刊

之论”中的“刊”,“文不加点”中的“点”,“不速之客”中的“速”,“不期而遇”中的“期”等等。

推断实词词义时,如果我们能够恰当地借用成语,问题也可能就化难为易。例如:

(1)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涉江》)可以联系成语“日薄西山”,其中“薄”是“接近、靠近”,

可推断“芳不得薄兮”中“薄”词义与之相同。

(2)必躬造左公第。(《左公毅公逸事》)可以联系成语“登峰造极”中的“造”是“到”,分析该

句,“造”也是“到”的意思。

4.因声寻义法。

即在本义或引申义解释不通的情况下,试着找通假关系,从而解释出符合语境的意思。古人在记录语

言里的某一词时,往往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书写,有时这样写,有时那样写。后人便称之为通假。例

如:

(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要”与“邀”同音通假,推断“要”的意思是“邀

请”。

(2)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具”通“俱”。

题组A基础过关练

1.解释加点的字。

(1)摄.乎大国之间:

(2)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3)批大郤,导大窾.:

(4)不如因.善遇之:

(5)窃.为大王不取也:

(6)大礼不辞小让.:

(7)错勘.贤愚枉做天:

(8)着这楚州亢.旱三年:

2.下列对句中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必竭诚.以待下”与“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两句中的“诚”字含义不同。

B.“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与“度.义而后动”两句中的“度”字含义不同。

C.“刑人如恐不胜.”与“沛公不胜.杯杓”两句中的“胜”字含义相同。

D.“项羽兵.四十万”与“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两句中的“兵”字含义相同。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疼爱)

B.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爱)

C.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吝啬)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欣赏)

4.下列各句加点词语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戌卒叫,函谷举.

B.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复.道行空,不雾何虹

C.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距关,毋内.诸侯

D.范增数.目项王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5.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都相同的一组是()

A.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烛之武退秦师》)

权,然后知.轻重(《齐桓晋文之事》)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B.

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

戍卒叫,函谷举.(杜牧《阿房宫赋》)

举.以予人,如弃草芥(苏洵《六国论》)

C.

善.刀而藏之(《庖丁解牛》)

素善.留侯张良(司马迁《鸿门宴》)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D.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李斯《谏逐客书》)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杜牧《阿房宫赋》)

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蒲松龄《促织》)

6.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①逮.奉圣朝(等到)②因自度.此曲(创作)

③其制.稍异于前(制度)④感慨系.之矣(关系)

⑤生生所资.(凭借)⑥其置.也若弃(放下)

⑦此世所以不传.也(记录)⑧善.万物之得时(美好)

A.①②⑤⑥B.①④⑥⑦C.②⑤⑥⑧D.③④⑦⑧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①舅夺.母志(强行改变)②具以表闻.(使上闻,报告)

③昼夜勤作.息(劳作和休息)④芳菲菲其弥章.(同“彰”,显著)

B.①求之靡.途(消失)②桴.止响腾(鼓槌)

③字.而幼孩(取字)④齐.彭殇为妄作(把……看作相等)

C.①迨诸父异.爨.(分家)②盘飧市远无兼.味.(两种以上的菜肴)

③殆.有神护者(恐怕,可能)④未尝不临文嗟.悼.(叹息哀伤)

D.①悟己往之不谏.(挽回)②爪.其肤以验其生枯(用指甲掐)

③事不目.见耳闻(亲眼)④余方心.动.欲还(产生念头)

8.与“方六七十,如五六十”中的“方”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

B.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C.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D.方.欲行,转视积薪后

附:参考答案

1.(1)夹,处(2)做榜样(3)空隙,指骨节间的空穴(4)趁机

(5)私下里(6)谦让(7)审问(8)极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意义的能力。

(1)“摄”,夹,处。句意:夹在(几个)大国之中。

(2)“刑”,做榜样。句意:给自己的妻子作榜样,推广到兄弟。

(3)“窾”,空隙,指骨节间的空穴。句意:砍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引刀进入骨节间的空处。

(4)“因”,趁机。句意:不如趁此好好对待他。

(5)“窃”,私下里。句意:我私下里认为大王不应采用(这种做法)。

(6)“让”,谦让。句意:讲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

(7)“堪”,判断。句意:你错误地判断好人坏人白做天。

(8)“亢”,极。句意:让这楚州大旱三年。

2.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中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C项,前“胜”:尽。句意:对人用刑只

担心不能用尽。后“胜”:承受。句意:刘邦禁不起多喝酒。

3.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C项,“爱”,爱惜。句意:假如当初

(韩、魏、赵)三国国君各自爱惜他们的国土。

4.C【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意义的能力。A项,“举”,举起。句意:举起酒杯向同伴

敬酒,吟诵着与明月有关的文章,歌唱“窈纠”这一章。

“举”,被攻占。句意:戍边的士卒呐喊(起来),函谷关被攻占。B项,“复”,恢复。句意:跟从

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可以明白了。“复”,此处应理解“复道”,在楼阁之间架木筑成的通道。因

上下都有通道,叫做复道。句意:复道飞跨天空中,不是雨后刚晴,怎么出现了彩虹?C项,“内”,通“纳”,

使……进入。句意:持戟交叉守卫军门的卫士想阻止他进去。“内”,通“纳”,使……进入。句意:守

住函谷关,不要放诸侯进来。D项,“数”,多次。句意: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数”,天数,命运。

句意:那么胜负存亡的命运。

5.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中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项,前“知”:知道。句意:秦国和晋

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中“知”:知道。句意:称一称,这样才能知道是轻还是重。后“知”:

知道。句意:至于(社会上对我的)那么多怨恨和诽谤,那是我本来早就知道它会这样的。B项,前“举”:

向上托,举起。句意:这样看来,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的缘故。中“举”:被攻占,被占领。句

意:戍边的士卒呐喊(起来),函谷关被攻占。后“举”:拿。句意:拿它们送给别人,好像抛弃(不值

钱的)小草一样。C项,前“善”:拭,擦。句意:将刀擦净,收藏起来。中“善”:与……交好。句意:

一向和留侯张良交好。后“善”:好。句意:(国君)开头做得好的确实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不多。

D项,前“过”:错。句意:我听说官吏们在商议逐客的事,我认为逐客错了。中“过”:经过。句意:忽

然(听到)雷霆般的响声震天,(原来是)宫车从这里经过。后“过”:超过。句意:每次出门,身穿轻

裘,骑上高头骏马,比官宦人家还阔气。

6.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③“制”,规模。句意:它的规模稍微不

同于从前。④“系”,联结。句意:感慨随之产生。⑦“传”,流传。句意: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

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⑧“善”,欢喜,羡慕。句意:(我)羡慕万物恰逢繁荣滋长的季节。①②⑤⑥解

释正确。

7.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A项,作息,偏义复词,这里单指劳作。句意:白天黑夜

勤恳地操作。B项,靡,没有。句意:可是求官缺少门路。字,养育。句意:抚养好你们的孩子。D项,心

动,内心惊恐。句意:我正心惊想要回去。

8.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方六七十,如五六十”中的“方”

为纵横、方圆。A项,方:方向。句意:对于到越国来的各方有名人士,一定在庙堂上接见,以示尊重。B

项,方:纵横、方圆。句意: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C项,方:道理。句意:等到

三年,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行事合乎准则。D项,方:副词,正。句意:(屠户)正想要走,转身

看柴草堆后面。

题组B能力提升练

1.请判断下列词语的本义和引申义。(只填序号)

(1)“淡薄”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四个义项:

①(云雾等)密度小:浓雾渐渐地~了。

②(味道)不浓:酒味~。

③(感情、兴趣等)不浓厚:他对象棋的兴趣逐渐~了。

④(印象)因淡忘而模糊:时间隔得太久,印象非常~了。

本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引申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疙瘩”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五个义项:

①皮肤上突起的或肌肉上结成的硬块。

②小球形或块状的东西:面~。

③比喻不易解决的问题:心中的~早去掉了。

④〈方〉量词,用于球形或块状的东西:一~石头。

⑤〈方〉形容词,麻烦:别扭。

本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引申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下列划线的词语的词性(用法)及意义。

(1)师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_________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_________

③吾师道也:_________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_________

⑤吾从而师之:_________

⑥则耻师焉:_________

(2)歌

①歌窈窕之章:_________

②歌曰:“桂棹兮兰桨”:_________

③倚歌而和之:_________

④诗言志,歌永言:_________

(3)属

①举酒属客:_________

②名属教坊第一部:_________

③衡少善属文:_________

④属予作文以记之:_________

⑤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_________

⑥有情人终成眷属:_________

3.请你结合例句写出下列文言词语的古义或今义。

(1)亲戚:[今]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句: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孟子·公孙丑下》)

(2)妻子:[今]爱人(女方)。

[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句: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陶渊明《桃花源记》)

(3)绝境:[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句: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陶渊明《桃花源记》)

(4)豪杰:[今]才能出众的人。

[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司马迁《陈涉世家》)

(5)牺牲:[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指祭祀用的牛、羊等。

例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左丘明《曹刿论战》)

(6)交通:[今]往来和运输。

[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句:阡陌交通。(陶渊明《桃花源记》)

(7)中间:[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其中夹杂着。

例句:中间力拉崩倒之声。(林嗣环《口技》)

(8)会计:[今]担任会计工作的人员。

[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司马迁《陈涉世家》)

4.古今词义发生变化主要有词义范围的扩大、词义范围的缩小、词义发生转移、词义的感情色彩发生

变化四种情况。下面的文字是对文言词语古今意义的解释。请你从词义变化的角度做出判断,并将结果填

在后面的横线上。

(1)闭:本来专指用门闩插门,如“故外户而不闭”(《大道之行也》)。后来泛指各种闭合的动作

或状态,如“闭眼”“闭嘴”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爪牙:本指动物的尖爪利牙,为中性词,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后引申

为勇士、武臣,或形容勇武,为褒义词。现在多指党羽、帮凶,为贬义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骑:本来专指骑马。后来泛指跨坐,对象不限于马,如“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梦

游天姥吟留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宫:本来是房屋的通称,如“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秦汉以后专指帝王居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卑鄙:本指身份低微、见识短浅,为中性词,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现在多指

(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为贬义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汤:本义是热水,如“媵人持汤沃灌(《送东阳马生序》)。现在多指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或烹

调后汁水特别多的副食。饭:本义是吃饭,如“饭疏食,饮水”(《论语·述而》)。又如“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现在是名词,指煮熟的谷类食品,也特指大米饭,也指每

天定时吃的食物(“早饭”“晚饭”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金:本来是各类金属(及其制品)的通称,如“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现多

指金子、黄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厌:本义是满足,如“山不厌高,海不厌深”(《短歌行》)。现在多指厌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颜色:本义是面容、面色,如“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行》)。现在多指色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判断下列语句中划线的成语运用的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电视连续剧《人民的名义》,剧情跌宕起伏,反腐尺度之大前所未有,可谓气势磅礴,惊天动地。

()

(2)各级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人才梯队建设,真诚关心、爱护人才,增强人才凝聚力,使各方面人才

各得其所,尽展其长。()

(3)受太平洋暖流的影响,今年春天来得早,春节刚过,北海公园的湖就涣然冰释,露出了湖面。()

(4)21世纪将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新时代,河东狮吼,巨龙腾飞指日可待。()

(5)心脏设备设计公司的专家运用3D技术打印出一种用于心脏手术的工具,这种工具能在手术时帮

助医生对伤口进行缝合,并能做到天衣无缝。()

(6)近几年,黄河、岷江的部分河段多次出现断流现象,面对这江河日下的情况,人们开始冷静地思

考环保问题。()

(7)你应该和朋友合作搞个课题,要知道三人成虎,众志成城。()

6.清朝末年太平天国将领陈玉成率兵猛攻六合城。守将温绍原对能否守住六合城没有把握,只好一边拼命

顽强抵抗,一边上奏朝廷。奏折上写道:“城在臣在,城亡臣亡。”看似要决一死战,实则是温绍原在上

表之时,又暗中让手下人挖了一条直通城外的地道,以备六合城被攻破之时逃跑用。他的一个心腹私下问

他:“如此安排,将来皇上问罪,该作何解释呢?”温绍原笑着回答:“我不明明写着‘城亡臣亡’吗?”

请将这句话的奥妙之处写下来

答案解析

1.(1)“淡薄”:本义:①引申义:②③④

(2)“疙瘩”:本义:①引申义:②③④⑤

2.(1)师

①名词,老师。

②名词,有专门特长或技艺的人。

③名词用作动词,学习。

④动词,尊师学习。

⑤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⑥动词,拜师。

(2)歌

①动词,唱。

②名词,歌词。

③名词,歌曲的声调和节拍。

④名词,能唱的诗。

(3)属

①动词,劝请。

②动词,隶属,属于。

③动词,撰写。

④动词,同“嘱”,嘱托。

⑤名词,等辈。

⑥名词,家属,亲属。

3.(1)外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