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第三次质检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1页
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第三次质检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2页
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第三次质检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3页
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第三次质检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4页
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第三次质检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第三次质检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某《声明》宣布:“自本声明公布之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之间迄今为止的不正常状态宣布结束。”“日本方面痛感日本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宣布:为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放弃对日本国的战争赔偿要求。”这一声明签署的时间是A.1971年 B.1972年 C.1979年 D.1984年2.李克强总理以“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九字陈述自己从政以来的情怀。其中“民为本”语出《尚书》“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下列各项体现了这一思想的是A.“除井田,民得卖买”B.“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D.“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3.罗马学者西塞罗说:“不知道你出生之前历史的人永远是个孩子。”在他看来,历史学有助于A.为帝王将相提供历史借鉴 B.增强人类的人文关怀意识C.促进个人能力与人格的健全 D.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思想武器4.公元前6世纪,雅典城邦的陪审法庭在原告的指控、被告的辩护、证人的证词和判决结果等方面采用口头陈述的方式,而到公元前4世纪,诉讼双方的辩词和证据都要以书面形式提交。这一变化A.立法程序趋于严密 B.注重维护公共利益C.公民权利逐渐扩大 D.体现了公平与效率5.如图是1938年发表的时政漫画,漫画中的章鱼得意洋洋。对该漫画内容解读正确的是A.国际联盟支持日本扩大战争B.日本美化对中国的侵略战争C.中国战场的形势处于危急关头D.持久战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6.《十三行史料展》记述“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与广州十三行发生过直接的贸易关系。这里拥有通往世界各主要港口的环球贸易航线。……客观上造就了一个时期里著名的中西贸易中心和广州历史上令世上瞩目的经济文化的辉煌时代。”导致十三行兴盛的主要原因是A.民间贸易的兴盛和发展 B.三角贸易的形成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7.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常言“我非相,乃摄也。”此言A.言不由衷 B.谦虚矜持 C.符合实际 D.擅权邀功8.1877年,时任法国总统麦克马洪在逼迫共和派内阁下台之后,任命布罗伊再度组成君主派内阁。面对君主派的反扑,控制众议院的共和派议员以惊人的一致对布罗伊内阁投了不信任票。根据当时的宪法,麦克马洪接下来可以A.直接任命内阁 B.直接修改法律C.经参议院同意解散众议院 D.经最高法院同意解散议会9.俾斯麦说:(德意志)这个巨型的怪物成为一个软如海绵的无抵抗能力的联合体。当前的种种重大问题不是依靠演说和多数票所能解决的,而要依靠铁和血。材料中所说的“联合体”是指什么A.处于四分五裂的政治状态 B.德意志工业革命的水平低,经济发展缓慢C.德意志的军国主义思想严重 D.德意志地区是当时受教皇压榨最严重的地区10.“德国开始时发展速度很慢。但是,1871年以后,德国工业以巨人般步伐前进。”引起上述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A.法国赔款提供资本 B.发展军事工业刺激经济C.德国自然资源丰富 D.通过王朝战争实现统一11.“秦皇扫六合”,建立了大一统的中华帝国是在A.公元前2世纪初 B.公元前3世纪初C.公元前2世纪末 D.公元前3世纪末12.(09年四川卷)历史学家罗荣渠指出:“英国发展的领先地位是在17、18两个世纪中逐步形成的。”促成英国之一“领先地位”的因素不包括A.海外市场的形成 B.垄断组织的出现C.圈地运动的推进 D.民主制度的确立13.史诗是人类文明初启阶段的文学形式之一。下列古代作品中不属于史诗的是:A.《汉穆拉比法典》 B.《摩诃婆罗多》 C.《罗摩衍那》 D.《荷马史诗》14.戏曲刻本侧重故事情节再现的插图模式在明朝中后期的江南地区十分流行,由上图下文模式逐渐发展为单而大图或双而合式(见下图)据此可知,这一时期A.活字印刷得到广泛应用B.戏曲艺术发展臻于完善C.商业出版迎合市场需要D.市民文化成为社会主流15.马克思曾说:“自然科学正在准备一次新的革命。蒸汽大王在前一世纪中翻转了整个世界,现在它的统治已到末日,另外一个大得无比的革命力量……将取而代之。”材料反映出马克思观察社会的视角是A.阶级斗争 B.全球联系 C.技术革新 D.生态变迁16.1952年6月,为新中国体育工作题写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12个大字,“锻炼身体”的口号成为这一时期的热词。这反映出A.人们建设新中国的美好愿望 B.工业化建设对身体素质要求高C.锻炼身体成为生活的主旋律 D.双百方针得到了全面贯彻执行17.据统计,1972—1995年世界生产增长了7倍,而同期国际金融市场膨胀了43倍。1998年全球外汇市场日成交量达到1.5万亿美元,年成交量达400万一500万亿美元。股票市场更是一路飙升,仅在1998年下半年就上涨了近7万亿美元,超过同期发展中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总和(5万亿美元)。这体现出A.全球经济结构发展的不平衡性 B.世界经济政治新秩序逐渐建立C.各国调整经济体制势在必行 D.世界经济的风险性增加18.某文献记载:1948年10月15日,人民解放军攻占锦州,俘获了国民党范汉杰兵团,封闭了其从陆上撤回关内的道路。与这一记载相关的战役是()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19.下列有关近代中国交通的现象,体现出社会进步的是()A.“男女杂处,不以为嫌”B.“如果华人马车从后面赶超洋人马车,即以违法处理”C.“拉人力车的讨厌马车、汽车,赶马车的又讨厌汽车”D.“华人之坐马车,大率无事之人居多,故马车若专为游观而发”20.以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大事记”中某年的部分大事记录:“苏军取得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北非德意军队投降”“美英盟军西西里岛登陆”“中、美、英签署《开罗宣言》”。这一年应是()A.1941年 B.1942年 C.1943年 D.1944年21.关于汤武革命,荀子认为,“汤武非取天下也,修其道,行其义,兴天下之同利,除天下之同害,而天下归之也。”韩非子则说,“汤武为人臣而弑其主,刑其尸,而天下誉之,此天下所以至今不治者也。”这表明A.汤武革命成为反抗暴君的象征 B.法家韩非子旨在维护专制统治C.历史解释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 D.历史观点会因史料不同而相异22.迈尔斯教授说:“伯里克利向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薪水,以及大规模的向公民发放赠品和赏金制度……这些恶习使劳动变成一种不体面的行为。破坏了节俭,助长了懒惰”材料表明伯里克利的此项改革A.扩大了雅典公民参政的机遇 B.助长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狭隘性C.影响了雅典城邦财富的积累 D.削弱了雅典民主的美徳和力量23.下图为唐代主要诗人分布图,据图可知A.儒学复兴运动不断扩大 B.历史传统影响文化发展C.南方地区经济发展缓慢 D.文化重心北移趋势明显24.1909年出版的《一个女工的青春》记录了当时一位英国女王的陈述:“当我星期天去教堂时,我不愿人们看出我是女工,因为我为自己的地位感到羞耻。我还当学徒时,就总听说女工们轻浮、堕落。人们总是以蔑视的口吻谈论她们。我暂时不再贫穷了。我们星期天的美餐仿佛是皇家的宴会……当我涨了工资以后,每顿饭我还喝上一小杯甜葡萄酒。”这段材料表明A.妇女已成为社会的主要劳动力 B.妇女的社会地位得到较大提高C.陈述者积极改变自身社会形象 D.陈述者仍未摆脱社会偏见束缚25.有历史学家感慨:“为什么工业化浪潮不是在法国之后穿过地中海而席卷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呢?是地中海太宽阔了吗?果真如此,那么为什么又能横渡大西洋而在北美生根开花?”这主要说明A.海洋国家比大陆国家更容易接受新事物B.地缘是一个国家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因素C.制度是一个国家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因素D.工业化进程主要发生于欧洲与美洲地区26.南北朝以来,“婚”“宦”关系到士大夫一生的成败得失。隋炀帝时期一反隋文帝“前代品爵,悉可依旧”的政策,限制勋贵子弟的政治特权;唐代多次禁止世家大族间联姻。这些措施的共同作用是A.使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B.克服察举制弊端,确立九品中正制C.削弱贵族特权垄断,加强中央集权D.促使士大夫阶层放弃传统的婚姻观27.西方学者弗里德曼认为,全球化包括不可阻挡的市场一体化,民族国家发展和科技进步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同时全球化也会使某些国家遭到不公正对待并远远落在后面,从而在这些国家出现强烈的反作用。由此可知,该学者A.指出了全球化带来的利弊B.批评现存的反全球化思潮C.强调了全球化的消极作用D.提出了应对全球化的策略28.下表依据严中平《中国棉纺织史稿》制作,反映了1913年至1922年中国直接进口各国棉布价值百分比情况,据此可知()1913年1914-1916年1917-1919年1920-1922年日本29.6%36.0%57.7%44.7%英国33.0%33.4%29.5%42.2%其他37.4%30.6%12.8%13.1%A.一战之前中国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B.一战期间中国棉纺织业发展迅速C.一战以后英国在华贸易持续下降 D.一战期间日本扩大在华经济侵略29.下图所示的历史事件其理论来源于A.霍布斯的思想B.卢梭的思想C.伏尔泰的思想D.孟德斯鸠的思想30.鲁班以竹木为材料,制作了一只能在天上飞翔三天三夜的木鸟,特地向墨子炫耀。未料墨子不以为然,且道:“普通匠人取一块三寸的木头,片刻之内就能削出能负五十石重的车销。会飞的木鸟华而不实,在社会功用上甚至比不得简单的车轴销子。”墨子这种对技艺的路径取舍A.不利于能工巧匠拓展技艺想象空间 B.体现了古人追求完美和极致的匠心C.促进古代科技在世界确立优势地位 D.限制了古代科技成就的应用与推广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15至1918年,为新文化运动的第一期,几乎是倾全力于思想解放;1919至1921年,为第二期,几乎是倾全力于宣扬西方思想,凡是中国所无,前未之闻的学说主义,无不视为救世良药,尽量输入,一律欢迎,尤喜爱新鲜而有刺激性的各种社会主义,近于一种宗教热。——摘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材料二马克思主义发展成为新思潮的主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李达回忆道:“当时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很少翻过来,我们只是从日文上看到一些……”在这种情况下,要真正懂一点马克思主义,实在十分困难……1920年4月,马克思主义基本著作的第一个中文全译本,由上海社会主义研究社正式出版。……据自己回忆,正是在到北京和上海去同李大钊、陈独秀等长谈并且阅读了一些中文的马克思主义书籍以后,他建立起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认为,如果你对事物有所了解,你就能够并且应该照那样做,但是你的经验和你实践的结果,应该引导你对你所知道的东西加以再认识。——据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等整理(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文化运动第一期”的主要内容,例举新文化运动第二期李大钊宣传社会主义学说的基本史实。(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马克思主义发展成为新思潮的主流”的原因,概括指出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对马克思主义“加以再认识”的重大成果及意义。32.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也是近代前期先进国人的西方形象不断演变的起点。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在中国传统的“天下”秩序中,“华夷之辨”一直是区分中原群体和周边有待“教化”群体的重要概念。1643年钟始声编纂的《辟邪集》则直接把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称为“夷族”“夷类”,指责传教士们包藏祸心,妄图“以夷变夏”。鸦片战争前后,“夷”的用法更是成为中英交涉争议的焦点之一。1858年签署的《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朝廷文书中原来使用的“夷务”随后也改称为“洋务”,但直至,895年,邓华在上光绪书中仍称列强为“外夷”。——摘编自马戎《西方冲击下中国的话语转变、认同调整与国家重构》材料二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致,彻底击碎了国人的民族优越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华夷之辨”的观念,从而缘发出了解西方的强烈愿望。但在很长时问内,绝大多数国人仍然只承认西方不过是自然科学和军事技术略比中国高明,而不愿正视清王朝上层建设的落后。——杨理沛《严复话语中的“西方形象”》材料三中国的西方形象是中国时西方的形象诠释,也是中西关系的晴雨表。晚清西方形象背后包含的文化心态和文化观念代表着晚清国人对国家命运的思考和对未来民族国家的设计,它预示和启迪了后来的一系列的重大的社会变革活动,规约了近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走向,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摘编自罗爱华《晚清西方形象研究导论》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初期清政府对西方称谓由“夷”变为“洋”的本质及其原因。(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近代前期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的相关知识,就近代前期先进国人的西方形象提炼观点,并从特征、成因及影响等方面进行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33.有一位西方历史学家认为“从老牌统治阶级的观点来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严重的动乱,莫过于英国、法国等帝国的灭亡。”(E.伯恩斯等著《世界文明史》第四卷)(1)所谓“英国、法国等帝国的灭亡”是指什么?(2)概述二战后的史实来证明此人的观点。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B【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中日邦交正常化,时间是1972年,B正确;排除ACD项。2、C【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题目中的“《尚书》”属于先秦儒家经典,故排除属于法家“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的思想的A项和墨家“尚贤”的主张的B项;题目中的信息“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体现了先秦儒家学派“民本”的思想,故排除属于儒家学派“性恶论”思想的D项,选择C项。3、C【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西塞罗强调对历史进行认知,借鉴历史的智慧以启迪人生价值,有利于促进个人能力与人格的健全,C项正确;题干西塞罗并未限定历史学的认识主体为帝王将相,排除A项;题干未强调人类的人文关怀意识,排除B项;题干未体现历史学对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C。4、D【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以书面形式取代口头陈述,不仅可以防止诉讼人篡改证据,还可以保证法律在运用时的准确性,也节省了法庭审判的时间,因此D选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司法程序,不是立法程序,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公共利益的维护和公民权利范围的变化,B、C选项错误。故选D。5、C【解析】

漫画中,日本以八爪鱼的形象出现,其中它的四个触角已经将中国的上海、蒙古、东北、华北四个地区牢牢缠住,脸上露出得意的笑容,其他四个触角还在向外延伸,而站在一旁的国际联盟睡一副惊讶但又无动于衷的形象出现,联系所学,1938年,日军正处于疯狂进攻阶段,中国大片国土沦亡,故选C;国际联盟并没有支持日军,排除A;漫画描写了日军的贪得无厌,并没有美化日军,排除B;材料看不出日军的气焰被打击,因为“四个触角已经将中国的上海、蒙古、东北、华北四个地区牢牢缠住”,排除D。故选C。6、C【解析】

据材料“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通往世界各主要港口”可知,体现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加强,因此导致十三行兴盛的原因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故C选项正确;材料内容没有体现民间贸易和三角贸易,故A、B选项错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在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故D选项错误。7、C【解析】

内阁不是法定一级的中枢机构,与宰相不同,因此张居正的言论符合内阁制度,C正确;张居正的说明符合实际,A、B、D的描述不准确,排除。8、C【解析】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有权任命文武官员、缔结条约,实行大赦等;经过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过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因此当众议院议员和总统发生冲突时,麦克马洪可以经参议院同意解散众议院,C正确,D错误;法国总统任命内阁需要经过众议院同意,A排除;直接修改法律明显不符合民主政治的特征,B排除;9、A【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叙述“一个软如海绵的无抵抗能力的联合体”可以知道谈到的是国家的四分五裂的政治状态,靠“铁和血”完成统一,才能走近代化的道路,本题考查的是德意志统一的背景,材料没有涉及到工业革命和军国主义思想、也没有涉及教皇的压迫。故A项正确。10、D【解析】

根据“1871年”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一年德国颁布了《德意志帝国宪法》,所以德国工业能够以巨人般步伐前进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德意志通过王朝战争实现了统一,故选D项;ABC都是德国经济进步的部分因素,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排除ABC项。故选D。11、D【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公元前221年是公元前3世纪末,D项正确;排除A、B、C项。12、B【解析】

垄断组织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结果,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故B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排除ACD。13、A【解析】

《汉穆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颁布的法律汇编,是世界上现存的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A符合题意,答案为A;BCD是亚洲和欧洲的著名史诗,不符合题意,排除。14、C【解析】

戏曲刻本侧重故事情节再现的插图模式迎合了市民阶层的大众化的阅读需求,故材料说明当时商业出版迎合市场需要,故C正确;插图模式突出图画内容,不能说明活字印刷得到广泛应用,故A排除;戏曲刻本的出版也不能说明戏曲艺术发展臻于完善,故B错误;材料没有将市民文化与其它文化形式比较,不能说明市民文化成为社会主流,故D错误。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戏曲刻本插图模式与市民阶层大众化需求之间的关系,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此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15、C【解析】

材料中马克思从技术的革新来观察社会的变化。C正确;ABD三项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C。16、A【解析】

“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锻炼身体”体现了人们建设新中国的美好愿望,故A正确;工业化建设是从1953年开始,排除B;C错在“主旋律”,排除;D双百方针是1956年提出的,排除。17、D【解析】

金融市场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世界的生产增长,过度膨胀的金融市场加大了世界经济的风险性,故选D;材料主要反映了世界经济风险性的增加,没有体现全球经济结构的不平衡性,排除A;BC与题意主旨无关,无法体现,排除。故选D。18、A【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相关史实再认再现的能力。由题目中的信息“1948年10月......人民解放军攻占锦州”可知此应为辽沈战役,故本题应选A项;B项发生于徐州一带、C项发生于北京、天津一带,均与题目中的信息“攻占锦州”不符,故排除;D项开始于1949年4月,晚于题目中的时间“1948年10月”,故排除。19、A【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代以来交通工具的变迁相关知识的把握。根据题干材料可知A正确,它说明了人们开始改变了传统的观念,男女混杂,同乘一车。而B说明了列强在华的特权,与题无关。C说明的是人们对新事物的排斥,不正确。D说明的是中国仍多数人乘坐马车,可排除。综上,本题选A.考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近代以来交通工具的进步·公路与汽车20、C【解析】“苏军取得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北非德意军队投降”“美英盟军西西里岛登陆”“中、美、英签署《开罗宣言》”均是在1943年,所以这一年应是1943年而非其他的年代,所以只有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21、C【解析】

作为儒学代表的荀子肯定了汤武革命是“修其道,行其义,兴天下之同利,除天下之同害”,而作为法家代表的韩非子则认为“汤武为人臣而弑其主,刑其尸”,这些不同的认识表明历史解释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故C正确;荀子认为汤武革命是反抗暴君的象征,故A不符合材料主旨;法家韩非子旨在维护专制统治,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故B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史料的不同,故D错误。22、D【解析】

材料是对伯里克利的公职津贴制的批判,认为这种行为会主张懒惰,削弱了雅典民主的美德和力量,D正确;ABC与材料无关,未涉及,排除。23、B【解析】

图上反映出唐代诗人主要集中分布在中原地区,南方地区的非常少,这主要是因为虽然唐代南方地区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开发,经济重心南移趋势明显,但中原地区长期以来都是文化中心,历史文化基础比南方要更为雄厚,可见历史传统影响文化发展,故B正确;儒学复兴扩大无法从材料推导出来,排除A;CD不符合史实,排除。考查层次——识记;难度:难;考点:唐代文化。24、D【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选项A从题干引文中看不出来,排除。从引文中的“蔑视”等可以看出当时女工在社会上仍旧受到歧视,排除B项。从“我不愿人们看出我是女工”、“我为自己的地位感到羞耻”可以看出作者并未为改变自己的社会形象而斗争,排除C项。只有D项符合题意。25、C【解析】

略【详解】工业化浪潮能影响到北美而无法影响距离更近的非洲,而北美的美国实行与欧洲同样的资产阶级代议制,这说明制度对工业化发展具有重要影响,C项符合题意;ABD项均不符合题意主旨,排除。26、C【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隋唐时期对世家大族特权的限制,主要是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服务,C正确;隋唐时期的选官方式科举制,AB排除;D说法不符合史实,当时的婚姻仍然重视家世,排除。故选C。27、A【解析】由材料信息全球化使“民族国家发展和科技进步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同时“也会使某些国家遭到不公正对待并远远落在后面”可知,该学着客观地指出了全球化带来的积极和消极影响,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批判反全球化的信息,故B项错误;C项只符合材料部分信息,故错误;该学者没有提出应对全球化的策略,故D项错误。28、D【解析】

表格数据显示1913-1919年中国进口日本的棉布价值百分比逐年上升,说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趁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扩大了在华的经济侵略,故D正确;表格显示不出一战之前的政府政策,排除A;表格显示的是中国进口外国棉纺织品,不是国内纺织业发展状况,排除B;表格显示1922年英国贸易上升,排除C。故选D。29、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图片信息显示法国大革命中民众直接处死了国王路易十六,这一理论理论来源是卢梭倡导的“社会契约论”,即当君主统治严重违背人民利益时人民有权解除社会契约推翻君主统治,因为国家主权属于人民而非君主,所以答案选B,A虽然反对君权神授,但主张君主专制,C项主张开明专制,D主张三权分立。考点:启蒙思想家的主张点评:卢梭是法国启蒙运动时期著名的三大启蒙思想家之一,他的《社会契约论》积极吸收了英国早期启蒙思想家霍布斯的“社会契约”思想。所谓的社会契约就是认为国王统治民众,管理国家的权力来自于他和民众所签订的一份契约,其实也就是人民将权力授予国王。因此“社会契约”思想不仅体现了“人民主权”的观念,同时也能说明当国王统治不当时人民起来推翻国王统治的合法性,或者是人民革命的正当性。30、A【解析】

材料中墨子拿车销与飞鸟做对比,车销是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更谈不上创新,制作简单,他却认为“车销”比“飞鸟”更有价值,这其实就是告诉人们,不要想入非非,飞鸟能飞起来(但没实际用处)又能怎么样呢!因此,务实便是墨子对技艺路径的取舍,但过分强调务实,甚至批评一些“华而不实”的发明,不利于人们想象力的拓展,A项正确;车销制作体现不出追求完美,B项排除;墨子的态度并没有促进古代科技发展的作用,C项排除:墨子强调实用,D项排除。故选A。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1)主要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史实: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在北大等开设与社会主义有关的课程。(如答出“展开问题与主义的讨论”等亦可给分)(2)原因: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开辟道路;马克思主义中文译著的出版与流传;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促进作用;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的积极宣传。成果: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意义:为中国革命提供了理论指南。【解析】

(1)主要内容:根据所学回答新文化运动前期的主要内容即可,即三提倡三反对。史实:结合所学可知,1919年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在北大等开设与社会主义有关的课程等。(2)原因:根据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开辟道路,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促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