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沧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河北省沧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河北省沧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河北省沧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河北省沧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题PAGEPAGE1河北省沧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选择性必修1、2。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根据西周青铜器上金文记载的信息推测,仅一套青铜农具所含青铜(约1250克),就需耗费五个奴隶三个月以上或自由民家庭半年以上的净收入。这种现象能够用于说明()A.西周生产力水平领先世界 B.奴隶社会的阶级压迫状况C.我国青铜文明的辉煌成就 D.青铜农具无法普及的原因【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仅一套青铜农具所含青铜(约1250克),就需耗费五个奴隶三个月以上或自由民家庭半年以上的净收入”可以明显看出,制造青铜农具的成本极高,这必然导致青铜农具很难在农业生产中大规模普及,D项正确;题干中仅提及了西周青铜农具制造耗费情况,没有与世界其他地区生产力水平进行比较,无法得出西周生产力水平领先世界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青铜农具制造的耗费,没有直接体现出对奴隶阶级压迫的具体行为、方式等内容,不能说明奴隶社会的阶级压迫状况,排除B项;材料重点强调的是青铜农具制造的成本高这一现象,而不是青铜文明在工艺、造型、艺术等方面的辉煌成就,排除C项。故选D项。2.西汉建立之初,汉高祖主动放弃对西南夷地区的控制,以减轻汉政府在西南夷地区的统治压力;对于西北区的匈奴等民族,在防御的军事手段之外,同时采取和亲的政策。这主要缘于()A.国家实力有限 B.民族关系缓和 C.与民休息政策 D.政权认同强化【答案】A【解析】据材料“西汉建立之初,汉高祖主动放弃对西南夷地区的控制,以减轻汉政府在西南夷地区的统治压力;对于西北区的匈奴等民族,在防御的军事手段之外,同时采取和亲的政策”和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建立初期,社会经济凋敝,国家实力有限,难以对边疆地区进行强力控制和大规模军事行动,所以采取相对妥协的政策,A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期匈奴时常侵扰边境,民族关系并不缓和,排除B项;与民休息政策主要是针对国内百姓生产生活而言,重点在恢复国内经济,并非是对边疆采取这些政策的主要缘由,排除C项;西汉初期对边疆的这些措施,是在国家实力不足情况下的无奈之举,与政权认同强化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3.《魏律》规定“除异子之科,使父子无异财”;《晋律》“峻礼教之防”,如“崇嫁娶之要”,首创“准五服(指按家族血缘关系的远近分出的五种丧服)以制罪”,使“依服制定罪”成为封建司法原则。由此可见,魏晋法律()A.强调德主刑辅 B.呈现儒家化特征C.体系较为完备 D.维护了社会公平【答案】B【解析】材料“除异子之科,使父子无异财”体现了儒家倡导的家庭财产共有观念一强调父子之间的亲情和家庭的整体性;“峻礼教之防”表明法律对礼教的重视和维护,将礼教作为规范人们行为的重要准则,“准五服以制罪”强调根据亲属之间的服制关系来确定犯罪的量刑轻重,这都体现了魏晋时期的法律受到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B项正确;材料没有陈述德与刑的主次地位,排除A项;材料只是列举了《魏律》和《晋律》中的部分规定,没有提及法律在内容、结构等方面形成了完整、系统的体系,无法得出体系较为完备的结论,排除C项;魏晋法律灌输儒家思想,与维护社会公平关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B项。4.《宋史·食货志》记载:“江湖上供米,旧转运使以本路纲输真、楚、泗州转般仓。……汴舟诣转般仓,运米输京师,岁摺运者四。”从中能够看出宋代()A.粮食运输方式以水运为主 B.转运使影响粮食运输的频率C.汴河成为重要的转运通道 D.商品运输路线受到严格限制【答案】C【解析】从“汴舟诣转般仓,运米输京师”可以明显看出,汴河是将米从转般仓运输到京师的重要通道,说明汴河在粮食转运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对比,不能表明粮食运输方式以水运为主,排除A项;材料主要说的是转运使负责将米运输到转般仓等以及汴舟运米的路线等情况,没有提及转运使对粮食运输频率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任何信息表明商品运输路线受到严格限制,主要是在讲粮食运输的路线等情况,与运输路线是否受限制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5.鼠尾薄是元代登记民户等级的簿籍。鼠尾薄由各县衙掌握,每户栏下留有空白一面,以备标注。每户凡有丁口死亡,或成丁、产业、孳畜增添消乏之事,由社长报官,掌簿吏随即标注。由此可知,元代鼠尾薄的编订意在()A.加强基层社会管理 B.完善户籍管理制度C.维护社会等级秩序 D.限制人口自由流动【答案】A【解析】据材料“鼠尾簿是元代登记民户等级的簿籍……每户凡有丁口死亡,或成丁、产业、孳畜增添消乏之事,由社长报官,掌簿吏随即标注”和所学知识可知,通过鼠尾簿对民户各类情况的及时记录,能够更好地掌握基层民众信息,便于加强基层社会管理,A项正确;完善户籍管理制度是加强基层社会管理的一个方面,鼠尾簿编订的核心目的是加强管理,B项表述不如A项准确,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对民户信息的登记与管理,未突出维护社会等级秩序,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关于限制人口自由流动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6.如表所示为明清时期福建番薯部分史料。这说明此时福建()记载出处番薯亦天启时(1620-1627年)番邦载来,泉人学种,初时富者请客,食盒装数片以为奇品,清顺治初,兴化,泉、漳州遍地皆种,物多价贱,三餐当饭而食,小民赖之陈鸿《清初莆变小乘》番薯,闽兴泉漳人种之,迩来生齿日繁米价渐高,沿海民食半资于此,其货通江浙楚粤,至今大被其利李拔《福宁府志》A.经济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B.新农作物种植得到推广C.番薯成为重要救济作物 D.农业种植环境有所改善【答案】B【解析】从“泉人学种”到“兴化,泉、漳州遍地皆种”以及“闽兴泉漳人种之”等记载可以看出,番薯在福建从开始引种到逐渐在多地广泛种植,且“沿海民食半资于此”,说明新农作物番薯的种植在福建得到了推广,B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的是番薯在福建的种植情况及对百姓饮食的影响,没有涉及到农业、手工业、商业等经济部门比重等经济结构方面的信息,无法得出经济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明确表明是因为灾荒等需要救济的情况而依赖番薯,而是强调是说随着人口增多,米价上升,番薯成为民众的重要食物来源,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关于福建农业种植的土壤、气候、水利等种植环境方面的内容,无法推断出农业种植环境改善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7.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江浙等地红痧流行,当时有一则关于防疫的议论,“红痧虽不足畏,而明哲保身之君子,不可不如治国者绸缪未雨,以防疫疠之猝然而兴乎。防之之道奈何?曰:洁饮食,慎起居,谨嗜欲,定心志,如是而已矣”。这一防疫思想()A.得益于西医的广泛传播 B.表达了革新中医的主张C.对红痧有着科学的认识 D.融汇了养生和卫生观念【答案】D【解析】“洁饮食”体现了卫生观念,“慎起居,谨嗜欲,定心志”体现了养生观念,所以这一防疫思想融汇了养生和卫生观念,D项正确;材料中“洁饮食,慎起居,谨嗜欲,定心志”等防疫思想更倾向于传统中医养生和卫生观念,没有明显体现出西医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主要是在阐述防疫的具体做法和思想,没有提及对中医进行革新等相关内容,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从材料看,只是提出了一些常规的防疫和养生方法来应对红痧,没有对红痧的病因、病理等进行科学的分析和阐述,不能说明对红痧有科学的认识,排除C项。故选D项。8.下表所示为民国四年(1915年)中国部分城市一元银币兑换铜钱数量情况。由此可推知,当时中国()城市一元银币兑换铜钱数量城市一元银币兑换铜钱数量天津1279文太原1198文福州1085文西安1370文武昌1433文广州1011文长沙1500文黄阳1180文A.币制改革造成通货膨胀 B.银本位制面临崩溃局面C.经济运行秩序较为混乱 D.城市经济发展差异较大【答案】C【解析】据材料“民国四年(1915年)中国部分城市一元银币兑换铜钱数量情况”中不同城市一元银币兑换铜钱数量差异较大和所学知识可知,货币兑换的混乱反映出当时中国经济运行秩序较为混乱,C项正确;材料中未提及币制改革相关内容,无法得出币制改革造成通货膨胀,排除A项;仅从一元银币兑换铜钱数量不同,不能得出银本位制面临崩溃局面,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货币兑换情况,不能直接说明城市经济发展差异较大,排除D项。故选C项。9.1941年《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建立蒙、回民族自治区。此后陕甘宁边区政府分别在关中正宁县建立了回族自治乡,在城川建立了蒙古族自治区。1946年,代表团在重庆政治协商会议上提出《和平建国纲领草案》,其中规定:“在少数民族区域,应承认各民族平等地位及其自治权。”这反映出()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式建立 B.中共探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少数民族平等团结得以实现 D.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臻于完善【答案】B【解析】从1941年《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建立蒙、回民族自治区,到陕甘宁边区政府建立回族自治乡和蒙古族自治区,再到1946年在重庆政治协商会议上提出相关草案,都体现了在不同时期对民族区域自治进行的实践和理论探索,B项正确;题干中的时间是1941年和1946年,此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尚未正式建立,排除A项;题干主要强调的是对民族区域自治的探索和相关规定,没有明确表明少数民族平等团结已经得以实现,排除C项;题干中涉及的是民族区域自治相关内容,主要是关于少数民族自治权等方面,不是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范畴,排除D项。故选B项。10.图1、图2所示分别是1951年、1961年中国对外贸易额占比统计情况。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国民经济的恢复 B.外交政策的调整 C.三大改造的完成 D.对外开放的扩大【答案】B【解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交往密切,所以1951年中国对苏联及人民民主国家的贸易额占比较大。到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苏关系恶化,中国外交政策进行了调整,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努力发展与亚非拉等新兴民族国家以及部分西方国家的关系等,导致对外贸易格局发生变化,对苏联及人民民主国家贸易额占比下降,B项正确;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是在1949-1952年,到1952年底时国民经济已经基本恢复,排除A项;三大改造主要影响的是国内的经济结构和生产关系等,对对外贸易影响不大,排除C项;中国对外开放政策是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开始实施并逐步扩大的,排除D项。故选B项。11.印加人在山区大量修筑梯田,于梯田边缘筑起土埂,同时建造由石板铺就、四通八达的水渠,用以引溪水入田灌溉。水源自安第斯山脉高处,不含盐分,不会对土质造成破坏。据此可知,印加人()A.生产方式较为原始 B.动员组织能力强大C.农业生产发展迅速 D.具备一定生态意识【答案】D【解析】据材料“水源自安第斯山脉高处,不含盐分,不会对土质造成破坏”和所学知识可知,印加人在修筑梯田和灌溉设施时,考虑到了水源对土质的影响,避免了对土壤生态环境的破坏,说明印加人具备一定生态意识,D项正确;据材料“在山区大量修筑梯田,于梯田边缘筑起土埂,同时建造由石板铺就、四通八达的水渠”可知,印加人有较为系统的农业生产规划和水利设施建设,并非生产方式原始,排除A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印加人在农业生产中对生态环境的考虑,未突出其动员组织能力强大,排除B项;材料仅描述了印加人的农业生产方式及对水源的利用,没有提及农业生产发展速度的相关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12.维也纳会议上,在与会国家的反对下,英国仍力主维持法国的原有疆界,不对其实施报复性制裁,并坚决反对俄国和普鲁士对波兰、萨克森的过度扩张要求。英国的这些主张()A.有利于维持欧洲大陆均势 B.推动了国际争端的和平解决C.意在维护弱小国家的利益 D.化解了英法两国之间的矛盾【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维持法国的原有疆界”“反对俄国和普鲁士对波兰、萨克森的过度扩张要求”可知,英国主张维持旧有各国的势力范围,有利于维持欧洲大陆均势,A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维也纳会议上各国之间存在着诸多矛盾和利益纷争,英国的行为更多是在平衡势力,而不是单纯为了和平解决争端,排除B项;英国在维也纳会议上的举措根本目的是维护自身利益,维持欧洲大陆均势,而不是真正为了维护弱小国家利益。排除C项;英国在维也纳会议上维持法国原有疆界的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和英法之间的紧张关系,但并不能说就此化解了两国之间的矛盾。排除D项。故选A项。13.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各地相继出现了向以工人为主体的群众讲授科学技术知识的教育组织或教育运动,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技工讲习所、工厂学校、工艺美术运动和劳作学校等。这()A.提升了英国工人的生活质量 B.加快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兴起C.缓和了英国社会的阶级矛盾 D.适应了机器生产的时代需要【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正处于工业革命时期,机器生产逐渐普及。以工人为主体开展的这些教育组织或运动,让工人学习科学技术知识,有助于工人掌握操作机器等技能,从而更好地适应机器生产的需要,推动工业生产发展,D项正确;教育运动有利于提升英国工人的工作能力,但无法直接得出提升生活质量的结论,排除A项;英国工业革命在18世纪中期已经兴起,排除B项;教育运动并不能从根本上缓和英国社会的阶级矛盾,排除C项。故选D项。14.19-20世纪,英国的《吏治澄清法》、美国的《彭德尔顿文官法》、日本的《国家公务员法》等先后颁布。这些法律都明确规定了文官的职责范围、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如果文官行政行为违反规定,则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这些法律的颁行()A.促进了文官制度法制化 B.推动了英美法系的完善C.杜绝了官员的贪污腐败 D.扩大了文官的权利范围【答案】A【解析】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先后颁布相关法律,明确规定文官的职责范围、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并对违反规定的行为追究刑事责任,这使得文官制度有了明确的法律依据和规范,促进了文官制度的法制化,A项正确;材料法律主要是针对文官制度进行规范,是在各自国家行政领域内对文官管理的立法,并非是对整个英美法系在法律体系、法律原则等方面的完善,排除B项;“杜绝”一词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中只是说明确了文官的权利和义务等,并没有提及扩大了文官的权利范围,排除D项。故选A项。15.城市轨道交通是一种依托轨道运行、借助电力驱动的城市公共客运系统。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进入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高峰期,10年内全世界共建设了约1600公里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这一“高峰期”出现的直接原因是()A.汽车工业陷入瓶颈 B.能源危机连续爆发C.政府加强宏观调控 D.城市规模快速扩张【答案】B【解析】20世纪70年代,爆发了两次严重的石油危机,石油价格大幅上涨,使得以石油为主要能源的传统燃油汽车使用成本急剧增加,同时供应也不稳定。而城市轨道交通依托轨道运行、借助电力驱动,相比之下能源消耗更具优势,能有效缓解能源危机带来的交通压力,因此能源危机成为推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进入高峰期的直接原因,B项正确;20世纪70年代汽车工业并未陷入不可发展的瓶颈状态,在技术创新、车型设计、生产规模等方面仍有发展空间,排除A项;20世纪70年代以后,政府放松了对经济的干预,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城市轨道建设,而不是城市规模,排除D项。故选B项。16.2017年,美国导弹防御局提出开发装备激光武器的“长航时”高空无人机。该机可运用定向能激光武器来加强美国“用于对付亚太地区威胁”的导弹防御力量,可在敌方弹道导弹的助推阶段将其击落。这说明当今美国()A.通过技术创新维持战略威慑力 B.引领世界高科技发展的方向C.将科技创新重心放在军事领域 D.与亚太地区的军事冲突激化【答案】A【解析】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美国通过开发新型装备激光武器的无人机这种技术创新手段,增强在亚太地区的导弹防御力量,以维持其战略威慑力,A项正确;仅从美国开发这一种军事装备,不能得出其引领世界高科技发展方向,排除B项;材料只体现了美国在军事领域的科技创新举措,但不能就此说明美国将科技创新重心放在军事领域,排除C项;材料表明美国是为了应对所谓亚太地区威胁而加强导弹防御力量,不能说明美国与亚太地区的军事冲突激化,排除D项。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在中国西安和新疆的古墓葬中,发现了大量阿拉伯金银币。经考证,这些是7-9世纪阿拉伯商人带来的通货。8世纪中叶,大批阿拉伯商人进入中国西部,仅长安就达4000人。742年,长安出现了第一座清真寺。9世纪中叶,广州、扬州、泉州先后成为阿拉伯人集聚并从事贸易活动的中心。879年,黄巢起义攻占广州时,有12万外国人丧生,其中阿拉伯人居多。阿拉伯商人的商贸活动在唐末的战乱中一度受挫,为此,阿拉伯商人将他们的商贸基地转移到了马来群岛的喀拉,然后通过坎富港(今杭州)与中国进行贸易。这一时期,阿拉伯商人向中国收购的货物除上面提到的丝绸和瓷器以外,还有纸墨、香料、孔雀、骏马、鞍具、毛毯和大黄,他们向中国输出的货物主要有南洋和印度洋各地产的没药、犀角、犀牙、黄铜、龟贝、玳瑁、珍珠、珊瑚、琥珀、铁、棉布及各种玻璃制品。阿拉伯商人向中国、印度等国家收购的商品,除部分用于国内消费外,其余均输往欧洲和非洲。——摘编自潘树林《阿拉伯帝国的中介贸易》(1)根据材料,概括7-9世纪阿拉伯商人对华贸易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7-9世纪中阿贸易发展对中国的积极作用。【答案】(1)特点:海陆并举;商人聚集现象突出;商品种类多;阿拉伯商人扮演贸易中介角色;受政治影响较大;贸易中心由西部地区转移至东南沿海地区;商路延伸到欧非两洲(辐射范围广)。(2)积极作用: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生活;阿拉伯文化伴随着商业贸易的输入,有利于中华文化的发展;推动了中国古代商贸城市的发展;促进了南方地区的经济开发;提高了政府财政收入;拓展了古代中国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增强了中华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7-9世纪(中国与阿拉伯)。特点:根据材料“在中国西安和新疆的古墓葬中,发现了大量阿拉伯金银币”以及“通过坎富港(今杭州)与中国进行贸易”可知海陆并举;根据材料“大批阿拉伯商人进入中国西部,仅长安就达4000人”“广州、扬州、泉州先后成为阿拉伯人集聚并从事贸易活动的中心”可知商人聚集现象突出;根据材料“阿拉伯商人向中国收购的货物除上面提到的丝绸和瓷器以外,还有……棉布及各种玻璃制品”可知商品种类多;根据材料“阿拉伯商人向中国、印度等国家收购的商品,除部分用于国内消费外,其余均输往欧洲和非洲”可知阿拉伯商人扮演贸易中介角色;根据材料“879年,黄巢起义攻占广州时,有12万外国人丧生,其中阿拉伯人居多。阿拉伯商人的商贸活动在唐末的战乱中一度受挫”可知受政治影响较大;根据材料“大批阿拉伯商人进入中国西部”“阿拉伯商人将他们的商贸基地转移到了马来群岛的喀拉,然后通过坎富港(今杭州)与中国进行贸易”可知贸易中心由西部地区转移至东南沿海地区;根据材料中阿拉伯商人将收购商品输往欧洲和非洲可知商路延伸到欧非两洲(辐射范围广)。【小问2】本题是影响题,时空是:7-9世纪(中国)。作用:根据材料“阿拉伯商人向中国收购的货物除上面提到的丝绸和瓷器以外,还有纸墨、香料、孔雀、骏马、鞍具、毛毡和大黄,他们向中国输出的货物主要有南洋和印度各地产的没药、犀角、犀牙、黄铜、龟贝、玳瑁、珍珠、珊瑚、琥珀、铁、棉布及各种玻璃制品”可知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生活;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文化交流角度分析,可得阿拉伯文化伴随着商业贸易的输入,有利于中华文化的发展;根据材料“广州、扬州、泉州先后成为阿拉伯人集聚并从事贸易活动的中心”可知推动了中国古代商贸城市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区域经济发展角度分析,可得促进了南方地区的经济开发;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政府财政角度分析,可得提高了政府财政收入;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对外交通路线角度分析,可得拓展了古代中国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中华文化影响力角度分析,可得增强了中华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清末科举改革若干史实时间史实1901年6月谕开经济特科1901年8月谕令停止武科考试和禁用八股,试以策论1901年9月谕令各省会建立武备学堂,各书院均改为学堂1904年1月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学堂教学内容要中西兼顾,在大学堂中设置经学、文学、医学、经济、政法等科。但因条件所限,许多中小学堂的教学内容换汤不换药。章程同时规定对学堂毕业学生给予出身、授予官职1905年9月清廷发布上谕:“著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1909年全国学堂增至三千多所,其中高等学堂百余所。各类学堂毕业生达数十万人,据保守估计,其中应奖励官职者达万人以上,甚至医学、农业毕业生也须授官,社会舆论纷纷指责学堂奖励为“新科举”,各省谘议局亦要求停止学堂奖励1911年9月清廷发布上谕,决定待《文官考试任用章程》施行后,停止各学堂实官奖励。但迄清朝灭亡,《文官考试任用章程》未能颁行提取材料信息,围绕“清末选官制度变革”这一主题,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答案】示例论题:时代变迁与清末选官制度改革。论述:晚清时期,随着社会的变迁,科举制的弊端愈加突出。八国联军侵华之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为摆脱统治危机实施“新政”,改革选官制度。在改革过程中,清政府先是废除八股,设置新的科目,继而又完全废除科举,设立学堂,并确立起学堂选官制度。这些改革措施有利于培养和选拔新式人才,推动了近代教育的发展。然而,此时的中国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传统政治与文化的影响巨大,以至于学堂选官在相当程度上仍受科举制的影响,学堂教育的内容也未能做到真正的近代化。总之,清末的选官制度改革是在时代潮流的推动下进行的,具有进步作用。同时,由于时代的局限性,清末选官制度也不够彻底和完善。【解析】首先,阅读材料,拟定论题,如由材料“1901年6月谕开经济特科”“1905年9月清廷发布上谕:‘著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结合所学的晚清政治变革知识,得出论题:时代变迁与清末选官制度改革。其次,结合晚清史实分析阐述,如:晚清时期,列强侵略加剧,民族危机严重,旧有的科举选官制度难以选拔出适应时代需求的人才。1901年起清政府废除武科、八股,开设经济特科,后又废除科举、建立学堂,这些举措旨在培养具有新思想、掌握近代知识技能的人才,以挽救统治危机。学堂选官制度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新式教育发展。但由于封建传统根深蒂固,学堂教育存在不足,选官也受传统影响。最后,总结归纳,完成表述。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英国由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受多重因素影响,加上农业生产方式发生变革,贫困人口大量涌现,教会救济渠道已无法保证贫民生存所需,迫切需要政府介入。为此,1601年,在综合以往法令实践效果的基础上,英国制定了《伊丽莎白济贫法》,对如何解决日益严重的贫困问题作了比较系统详细的规定,针对贫困人口特点进行分类救济,对有劳动能力者提供就业救济和技能培训,对无劳动能力者提供最低生活保障、住所,奠定了济贫制度的基础。材料二1834年济贫法改革之后,英国政府开始兴建各种济贫院,改变了原有的以院外救济为主的救济方式,实施严格的院内救济制度。而这种救济方式可以说是带有侮辱性色彩的。在被认定处于贫困状态而进入济贫院之后,人们即失去了人身自由和政治权利。——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李艾熙《浅析济贫法传统对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1)根据材料一,概括17世纪初英国制定《伊丽莎白济贫法》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工业革命后英国社会救济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上述变化。【答案】(1)背景:英国由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转型;新航路开辟后,价格革命导致农村封建经济大量破产;圈地运动的开展;农业生产方式发生变革;宗教改革后,教会救济能力受限。(2)变化:严格实施院内救济制度;救济方式带有侮辱性。评价:兴建济贫院实施院内救济,便于政府集中管理救济资源,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救济的效率;严格的院内救济制度让救济行为更加规范,有助于形成较为系统的社会救济模式;院内救济制度严重侵犯了受救济者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是对人权的一种践踏,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解析】小问1】本题是背景题。时空是17世纪初(英国)。据材料“在英国由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可知,英国由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转型;据材料“加上农业生产方式发生变革”可知,农业生产方式发生变革;根据材料“贫困人口大量涌现,教会救济渠道已无法保证贫民生存所需,迫切需要政府介入”可知,新航路开辟后,价格革命导致农村封建经济大量破产;宗教改革后,教会救济能力受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圈地运动的开展。【小问2】本题是对比题、评价题。时空是工业革命后(英国)。变化:据材料“改变了原有的以院外救济为主的救济方式,实施严格的院内救济制度”可知,严格实施院内救济制度;据材料“而这种救济方式可以说是带有侮辱性色彩的”可知,救济方式带有侮辱性。评价:据材料“改变了原有的以院外救济为主的救济方式,实施严格的院内救济制度”并结合所学可知,兴建济贫院实施院内救济,便于政府集中管理救济资源,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救济的效率;严格的院内救济制度让救济行为更加规范,有助于形成较为系统的社会救济模式;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