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古诗词基础知识手册)
三峡
郦道元(南北朝)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
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
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喊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
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
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一、作者简介:郦道元(?-527年),字善长,范阳涿州(今河北涿州)人,北魏时期官
员、地理学家,青州刺史郦范之子。
他幼时博览奇书,游历秦岭、淮河以北和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考察河道沟渠,搜集风土民
情,以毕生心血撰写地理著作《水经注》,成为中国游记文学的开创者,对后世游记散文的
发展影响颇大。
二、创作背景
郦道元生活于南北朝北魏时期,从小喜爱游览山川河流,并搜集当地风土民情、历史故事、
神话传说,创作《水经注》四十卷。此篇文章即是从中节选出的,是作者记录长江三峡的雄
伟险峻和四季风光所作。郦道元的《三峡》(选自《水经注》三十四卷《江水》)是一篇著
名的山水之作,作者只用不到两百字的篇幅就描写出了长江三峡雄伟壮丽的景色。
三、注释
①自:在,从。
②三峡:指长江上游重庆、湖北两个省级行政单位间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峡全
③长实际只有四百多里。
④略无:毫无,完全没有。阙:通“缺”,缺口,空隙。
⑤嶂(zhdng):直立如屏障一样的山峰。
⑥自非:如果不是。自:如果。非:不是。
⑦亭午:正午。夜分:半夜。
⑧曦(xi):日光,这里指太阳。
⑨襄(xiing):上,这里指漫上。
⑩陵:大的土山,这里泛指山陵。
⑪沿:顺流而下(的船)。
⑫溯:逆流而上(的船)。
年或:有的时候。
⑭王命:皇帝的圣旨。宣:宣布,传达。
⑮朝发白帝:早上从白帝城出发。
⑯白帝:城名,在重庆奉节县东。
⑰朝:早晨。
⑱陵:今湖北省荆州市。
⑲虽:即使。
㉔奔:奔驰的快马。
21.御:驾着,驾驶。
22.不以:不如。此句谓和行船比起来,即使是乘奔御风也不被认为是(比船)快,或
23.为“以”当是“似”之误。(见清赵一清《水经注刊误》)疾:快。
24.素湍:白色的急流。素:白色的。
25.绿潭:碧绿的潭水。
26.回清倒影:回旋的清波,倒映出(山石林木)的倒影。
27.绝喉(ydn):极高的山峰。绝:极。喊:高峰。
28.悬泉:悬挂着的泉水瀑布。
29.飞漱:急流冲荡。漱:冲荡。
30.清荣峻茂: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
31.良:很。
32.晴初:(雨后或雪后)天刚刚放晴的时候。
33.霜旦:下霜的早晨。
34.属引:连续不断。属(zhti):动词。连接。弓|:延长。
35.凄异:凄惨悲凉。
36.哀转久绝:悲哀婉转,猿鸣声很久才消失。绝:消失,停止。转:通“嘴”鸣叫。
37.巴东:汉郡名,在今重庆东部云阳,奉节,巫山一带。
38.三声:几声。这里不是确数。
39.沾:打湿。
40.裳(chdng):衣服。
四、合作整理
1.古今异义
①或;或王命急宣。古义:有时。今义:常用于选择复句的关联词
②虽;虽乘奔御风。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2.一词多义
①自;自三峡七百里中(从)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②绝;沿溯阻绝(断绝)绝嵋多生怪柏(极)哀转久绝(消失)
3.通假字
①略无阙处,“阙”通“缺”空缺。
②哀转久绝,“转”通“唠”鸣叫。
4.词类活用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②回清倒影:清,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
③晴初霜旦:霜,名词用作动词,结霜。
④空谷传响:空谷,名词作状语,在空荡的山谷里。
译文
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悬崖峭壁重峦叠嶂,遮挡
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
等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断,无法通行。有时皇帝的命
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
骑乘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各种景
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山峰间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
荣,山峻,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就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常常有猿猴在高处拉
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显得非常凄惨悲凉,在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
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之中巫峡最长,猿猴鸣叫几声凄凉得
令人眼泪打湿衣裳。”
赏析
全文四段,即是四幅挺拔隽秀的水墨山水画。
第一段作者先写山。用“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写山之“连”,“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写
山之“高”,又用“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侧面烘托,让人进一步感到三峡的狭窄,寥
寥数笔就形象的勾勒出三峡雄伟峭拔的整体风貌,使读者很快就被三峡的雄险气势所吸引。
第二段开始写水。作者按照自然时令,先写水势最大最急的夏季。用“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正面描写水势之险恶、水位之高、水流之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
奔御风,不以疾也”,通过对比、夸张更加突出了夏季江水之迅疾。
第三段写春冬三峡之景。“素湍”“绿潭”,两种色彩、两种情态,动静交织,对比鲜明;
“怪柏”“悬泉”“瀑布”,也是有静有动、有声有色,山水树木交汇其中,蔚为奇观。“清
荣峻茂”一句话四字写四物:“清”字写水,“峻”字写山,“荣”字写柏树,“茂”字写
草。“良多趣味”,又掺入了作者的审美意趣,使得诗情画意融为一体。极为精练的四字,
状写了四种景物,且各具特色,由景境导出了作者的心境。
第四段写秋天三峡之景:水枯气寒,猿鸣凄凉。以“霜”暗指秋季,以实景补足前意。
这时已无江水喧腾,却也不见草木争荣,而是充满了凄清肃杀之气。写秋峡用猿来表现,写
猿又分两层,一是直接叙述,一是引渔歌为证。写猿又围绕着“山”和“哀”两个重点,从
而显示秋天三峡的特色。以“高”形容猿,指明是高山上的猿,以“长”形容啸,送声长远,
暗示是在长峡之中。“空谷传响”,直言在山中。“久绝”,回应“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写渔歌也是一言“峡长”,一言声哀。从猿鸣之中,使人进一步体会到山高、岭连、峡窄、
水长,同时山猿哀鸣,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也让人从这句渔歌中体会到了,渔者们的辛
苦和生活的艰苦。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南北朝)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
奇者。
一、作者介绍: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
南朝齐梁时思想家。有《陶隐居集》。
二、创作背景
1.题解:《答谢中书书》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同时也是陶弘景先生写给朋友的一封书信。
文题中的“答”是“回复”“写给”的意思。“谢中书”,即谢徵(zhGng)“书"即书信
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2.写作背景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晚年所作。谢中书(谢徽)与陶弘景都卒于公元536年(南朝梁武
帝大同二年)。谢徽任中书舍人的后限是公元526年(梁普通七年),任中书郎在公元532
年(梁中大通四年),都在陶弘景七十岁之后。
三、注释
①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卷四十六(中华书局1958年版)。谢中书,即
谢征(500--536),字玄度,南朝梁陈郡阳是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舍人。
②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③四时:四季,
④歇:消散。
⑤夕日欲颓:夕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⑥沉鳞:指水中潜游的鱼。
⑦欲界之仙都:人间仙境。欲界,没有摆脱世俗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这里指人间。
仙都,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
⑧康乐:指南朝宋山水诗人谢灵运(385-433)他承袭祖父谢玄(343--388)的爵位,被封为
康乐公。
⑨与(丫必):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四、合作整理
古今异义
①四时俱备(时古义:季节;今义:时间)
(备古义:具备;今义:准备、具备)
②晓雾将歇(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晓古义:清晨;今义:知道)
③夕日欲颓(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委靡)
④古来共谈(谈古义:称赞;今义:谈论)
一词多义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参与,这里指欣赏;奇:形容词用作动词,指山水奇丽
念无与为乐者(与:和---■起。)
答谢中“书”书:与“中”合用为官职名;
答谢中书“书”:书信。
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名词作动词,辉映。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赏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
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四季常存。清
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
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
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赏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
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四季常存。清
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
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
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鉴赏:
《答谢中书书》一文,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清高思想。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
因为各种矛盾非常尖锐,政局极度动荡,因此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旨图从自然美中去寻
求精神上的慰藉和解脱,因而他们常在书信中描述山水,来表明自己之所好,并从而作为对
友人的问候和安慰,这类作品虽然没有表现出多么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是却以其高超的
艺术笔触,创作了具有相当高的美学价值的文学精品,至今仍然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赏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
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四季常存。清晨的薄
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
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
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记承天寺夜游
宋•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
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存交横,盖竹柏影
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作者介绍:①选自《苏轼文集》卷七十一(中华书局1986年版)。承天寺,在今湖北
黄冈南。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宋代文学家。
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二、创作背景
1.题解:《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
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在黄州任团
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
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三、注释:
①[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赵顼X。年号(1078--1085)。
②[念]考虑,想到。
③[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当时也贬官在黄州。
④[相与]共同,一起。
⑤[中庭]院子里。
⑥[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⑦[藻、若(xing)]均为水生植物。
⑧[盖]大概是。
⑨[但]只是。
⑩[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四、合作整理
一词多义
与:相与步于中庭。(跟,向。介词)
念无与为乐者。(和,连词。)
遂:遂至承天寺。(于是)
遂迷,不复得路(终于)《桃花源记》
至:遂至承天寺。(到)
寡助之至。(极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寻:寻张怀民。(寻找)
未果,寻病终。(不久)《桃花源记》
空: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旷澄澈)
空谷传响。(空荡荡的)《三峡》
古今异义
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只是,只不过;
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耳(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助词,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而已”“罢了”;
今乂:名词,耳朵。
闲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留连于光景之人;
今义与事无关的人
户(月色入户):古义:窗(门户)户;
今义:住户、人家
念(念无与为乐者):古义:考虑,想到;
今义:纪念,思念,读
盖(盖竹柏影也):古义:原来是,表推测原因;
今义:器物上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中庭(相与步于中庭):古义:院子里;
今义:庭子中间。
词类活用
相与步于中庭:名词作动词,散步。
怀民亦未寝:名词作动词,睡;卧。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入睡,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
是高兴地起身出门。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
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
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
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鉴赏:《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
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
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
面有多少贬低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自比“闲人”,则所有
意味尽含其中。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透露出作者在贬低中虽感
慨幽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表达了作者对月光的爱慕抒发了作者自解、
自矜、自嘲,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与欣赏,和用与“闲人”相对的“忙人”(朝廷官员小人)
的鄙夷与讽刺。
与朱元思书
吴均[南北朝)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
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
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莺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
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一、作者介绍:吴均(469--520),字叔庠(xidng),吴兴故郡(zhang)(今浙江安吉)人,南
朝梁文学家、本文选自《吴均集校注》
二、创作背景
1.题解:本文是吴均给友人的信的一部分,也是一篇精美的写景短文。作者用生花妙笔,为
友人描绘出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也写出自己面对美景的感受,意在劝友人放下争名夺利之心,
忘情于天地大美之中。
2.写作背景:魏晋南北朝时,社会动乱,官场黑暗。所以不少知识分子寄情山水来排解心中
的苦闷。《与朱元思书》就是吴均融合其情后写给他的朋友朱元思的一封书信。
三、注释
①[共色]同样的颜色。
②[从流飘荡](乘船)随着江流漂荡。从,跟、随。
③[任意东西]任凭船随意向东或向西漂流。东西,向东或向西。
④[许]表示约数。
⑤[缥(pido)碧]青白色。
⑥[甚箭]即“甚于箭”,比箭还快。甚,超过。
⑦[寒树]这里形容树密而绿,让人心生寒意。
⑧[负势竞上]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
⑨[互相轩邈(mido)]意思是这些山峦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轩,高。邈,远。
这里均作动词用。
⑩[直指]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
11[千百成峰]形成千百座山峰。
12[激]冲击,撞击。
13[泠(Ung)泠]拟声词,形容水声清越。
14[喽(ying)喽成韵]鸣声喽嘤,和谐动听。嗖嗖,鸟鸣声。
15[千转(zhuW)]长久不断地叫。千,表示多。转,同“嘴”,鸟鸣,这里指蝉鸣。
三、合作整理
通假字
(1)“转”通“嘴”,鸟鸣,这里指蝉鸣。(原句: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2)“反”通"返”,返回。(原句: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古今异义
(1)东西:
古义:向东向西。例句:任意东西。
今义:指物品。
(2)许:
古义:附在整数词之后表示约数,左右。例句: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今义:或许,应允,赞许等。
(3)奔:
古义:本文是动词作名词,指飞奔的马。例句:猛浪若奔。
今义:奔跑。
(4)穷:
古义:不停地,穷尽。例句:蝉则千转不穷。
今义:贫穷。
一词多义
(1)绝: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绝妙,极)
猿则百叫无绝(断,停止)
(2)上:
负势竞上(向上)
横柯上蔽(在上面)
(3)无:
直视无碍(没有)
猿则百叫无绝(不)
(4)百:
一百徐里(数词,实指,一百)
猿则百叫无绝(数词,虚指,极言其多)
译文:
没有一丝风,烟雾也都消散干净,天空和群山是一样的颜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漂荡,任凭
船按照自己的意愿,时而向东,时而向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的水路上,山水奇特独
异,天下独一无二。
水都是青白色的,深深的江水清澈见底。一直看下去,水底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都可以
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像飞奔的骏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木,让人心生寒意,高山凭依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
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无数山峰。山间泉水冲
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长久不断地鸣叫,
猿不停地啼叫着。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追逐名利的心就会平
静下来;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忙于治理社会事务的人,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木遮蔽了
上面的天空,即使在白天,林间也昏暗如黄昏;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还能露出阳光。
鉴赏:作者抓住此山此水特征,把动与静、声与色、光与影巧妙结合,为读者描绘出一幅充
满生命力的山水图,让读者充分享受到了富春江两岸的“山川之美”
野望
王绩[唐代)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一、创作背景
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此诗
应该就是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的时候
二、作者介绍
王绩(约590〜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隋末举孝廉,除秘书
正字。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唐武德中,诏以前朝
官待诏门下省。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自号“东皋子”。性简傲,嗜酒,能
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
三、注释
东皋(gao):诗人隐居的地方。
薄暮:傍晚。薄,接近。
徙倚(xiyi):徘徊,来回地走。
依:归依。
秋色:一作“春色”。
落晖:落日。
犊(血):小牛,这里指牛群。
禽:鸟兽,这里指猎物。
采薇: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
薇而食,最后饿死。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
孤寂的情怀。
首联,景中含情,景中有人。我们先来看一下这幅图景:傍晚时分,夕阳西下,天边满是烟
霞,诗人独自一人登上东皋极目远望,左右徘徊不已,心里默默念着曹操《短歌行》中的诗
句一一“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薄暮”交代时间,渲染气氛,“东皋”点明地点,“徙
倚欲何依”表明心态,复杂抑郁。这两句看似平平淡淡的叙述,却把作者的心绪交代的一清
二楚,奠定了整首诗的基调。
颔联,写秋天山林之静景,从正面进一步渲染作者的孤寂苦闷的心绪。诗人从眼见所见,给
我们勾勒了一幅秋之晚景图。一望无际的树林都染上了暮秋时分憔悴枯黄的颜色,连绵起伏
的群山在夕阳的映照下都染上了萧瑟的暮光。看似安静开阔的景象,却给人一种荒凉落暮之
感。
颈联,写傍晚时分人的活动,从反面衬托诗人的郁闷孤单的心境。诗人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乡
野之人放牧归来的动态场景。放牛的牧童唱着山歌,欢快的赶着牛儿返回家中,猎人骑着骏
马,大声吆喝着,带着猎物满意而归,多么安逸的场景,多么令人陶醉的画面啊。但是这些
热闹是他们的,诗人什么也没有,有的就是寂寞和孤寂。
尾联,终于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情感了,直抒胸臆。诗人从美好而热闹的场景中回过神,又
回到了起始的心境之中了,更加平添了一种茫然若失、孤独无依、苦闷惆怅的心绪。诗人身
边没有一个相识的熟人和朋友,没有人能够分担这份寂寥,只好拉来已经远去的伯夷、叔齐
了。诗人唱着《采薇》之歌,抒发自己隐逸山林之志。
译文
黄昏的时候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各自随愿而归。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黄鹤楼
崔颍[唐代)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一、创作背景
这首诗具体创作时间已无从考证。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而得名,传说费祎登仙驾鹤
于此,这首诗诗就是从楼名之由来写起的。诗人登临黄鹤楼,览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诗兴
大作,创作了这首诗。
二、作者介绍
崔颖(hdo)(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唐代诗人。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公元
723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最为人称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
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颖题诗在上头”的赞叹。《全唐诗》收录诗
四十二首。他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著有《崔颖集》
三、注释
黄鹤楼:故址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民国初年被火焚毁,1985年重建,传说
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昔人:指传说中的仙人子安。因其曾驾鹤过黄鹤山〔又名蛇山),遂建楼。
乘:驾。
去:离开。
空:只。
返:通返,返回。
空悠悠:深,大的意思
悠悠:飘荡的样子。
晴川:晴日里的原野。
川:平原。
历历:清楚可数。
汉阳:地名,现在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与黄鹤楼隔江相望。
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
鹦鹉洲I: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
宾客,有人献
上鹦鹉,故称鹦鹉洲I。唐朝时在汉阳西南长江中,后逐渐被水冲没。
乡关:故乡
赏析
首联
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
座寻常可见的江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
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
颔联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是诗中颔联。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
显宏丽阔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胸中的情思也随之插上了纵横驰骋的
翅膀: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终归物是人非、鹤去楼空。人
们留下什么才能经得起岁月的考验?她不是别的,她是任地老天荒、海枯石烂也割舍不断的
绵绵乡恋、悠悠乡情。本句具有一种普遍包举的意味,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
空幻感,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因而成为深值关注和反复品味的名句。
诗中,,黄鹤”所指甚明,除了实体“仙鹤”之外,它的指向应该是即“一切”之意。“不复
返”,更是涵覆了生不逢时、岁不待人的无尽感伤。“白云”变幻难测,寓托着作者世事难
料的吁嗟叹喟。如果说这个词和“空悠悠”使人看到空间的广袤,那么“千载”则使人看到
了时间的无限性。时间和空间的组合产生了历史的纵深感和空间的开阔感,更加催生了乡愁。
颈联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I。”两句笔锋一转,由写传说中的仙人、黄鹤及黄鹤楼,
转而写诗人眼前登黄鹤楼所见,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的所见景物,晴空里,隔水相
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
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
尾联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
要归乡,然而天下游子的故乡又在何处呢?江上的雾霭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的浓浓迷雾,
那是一种隐隐的泪花和心系天下苍生的广义乡愁,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面对此情此景,
谁人不生乡愁也无由。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
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
画,画外余音。
译文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悠悠。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
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一、写作背景
公元737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唐
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其实
是王维被排挤出朝廷。这首诗就是作于此次出塞途中。
二、作者简介
王维(701年一761年,一说699年一761年),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
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开元十九年(731年),王维状元及
第。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宝年间,王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
安禄山攻陷长安时,王维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
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选自《王维集校注》卷二(中华书局1997年版)。此诗是开元二十五年(737)王维以监察御史
身份出使凉州时所作。塞上,边境地区,也泛指北方长城内外。
三、注释
单车一辆车,表明此次出使随从不多。
问边慰问边关守军。
(属国典属国的简称。汉代称负责少数民族事务的官员为典属国,诗人在这里借指自己
出使边塞的使者身份。
(居延〕地名,在今甘肃张掖北。这里泛指辽远的边塞地区。
1征蓬)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来比喻远行之人。
〔孤烟〕指烽烟。据说古代边关烽火多燃狼粪,因其烟轻直且不易为风吹散。
(长河)指黄河。
(萧关)古关名,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候骑)负责侦察、巡逻的骑兵。
〔都护)官名,汉代始置,唐代边疆设有大都护府,其长官称大都护。这里指前线统帅。
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
四、赏析
这是诗人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
的塞外风光。首联两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颔联两句包含多重意蕴,借
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颈联两句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
尾联两句写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此诗既反映
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
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
远在西北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
“汉塞”,像振翩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
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
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然后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
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长的方面——写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
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
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
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
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
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
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
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
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
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香菱学诗里说
的那段话可算道出了这两句诗高超的艺术境界。
译文
轻车简从将要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云霄,黄河边上落日浑圆。
到萧关时遇到侦察骑兵,得知主帅尚在前线未归。
渡荆门送别⑴
渡远荆门外⑵,来从楚国游⑶。
山随平野尽⑷,江入大荒流⑸。
月下飞天镜⑹,云生结海楼⑺。
仍怜故乡水⑻,万里送行舟⑼。
一、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这在学术界没有争议,但具体作年
有多种说法,主要有三种:一说作于开元十二年(724年),二说作于开元十三年(725年),
三说作于开元十四年(726年)。根据郁贤皓的说法,李白是在开元十二年辞亲远游。诗人
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
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次离别家乡,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
轻舟东下,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海”。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
自己的理想抱负。
二、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的浪漫主义诗人。
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
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
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
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三十卷。
①荆门,即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畤,形势险要,战国
时是楚国的战略门户。
②〔从}往。
③〔楚国}楚地。这里指今湖北一带
④(大荒)辽远无际的原野。
⑤(月下飞天镜)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
⑥〔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多变形成的美丽景象。
⑦〔怜)喜爱。
⑧〔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李白从小生活在蜀地,故称蜀地为故乡。
译文
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
高山渐渐隐去平野慢慢舒展开,江水一片仿佛流进广阔的莽原。
波中月影宛如天上飞来的明镜,空中彩云结成绮丽的海市蜃楼。
但我还是更爱恋故乡滔滔江水,它奔流不息陪伴着我万里行舟。
赏析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
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
就是这一壮游。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
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己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
一番景色: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山随平野尽”,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
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著一“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
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这句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
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
“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
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后句著一“入”字,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
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力透纸背,用语贴切。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
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颔联这两句不仅由于写进“平野”、“大荒”这些辽阔原野的意象,而气势开阔;而且
还由于动态的描写而十分生动。大江固然是流动的,而山脉却本来是凝固的,“随、尽”的动
态感觉,完全是得自舟行的实际体验。在陡峭奇险,山峦叠嶂的三峡地带穿行多日后,突见
壮阔之景,豁然开朗的心情可想而知。它用高度凝炼的语言'极其概括地写出了诗人整个行
程的地理变化。
写完山势与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近景与远景: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
倒影,好象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
楼般的奇景。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如
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汹涌,那就很难
有机会看到“月下飞天镜”的水中影像;在隐天蔽日的三峡空间,也无从望见“云生结海楼”的
奇景。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
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颔颈两联,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平原
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
颈联两句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李白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诗人顺着长江远渡荆门,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
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
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
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
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清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唐诗别裁》),
这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这首诗首尾行结,浑然一体,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如果说优秀的
山水画“咫尺应须论万里”,那么,这首形象壮美瑰玮的五律也可以说能以小见大,以一当十,
容量丰富,包涵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一、写作背景
长庆二年(公元822年,唐穆宗时期)七月,白居易被任命为杭州的刺史,宝历元年(公元
825年,唐敬宗时期)三月又出任了苏州刺史,所以这首《钱塘湖春行》写于长庆三、四年
(公元823、824年)间的春天。
二、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河南新郑(今河南郑州新郑市)
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正月,
白居易出生于郑州新郑东郭宅(今新郑市东郭寺村)。
三、注释
选自《白居易集》)卷二十(中华书局1979年版)。钱塘湖,即杭州西湖。白居易(72-846),
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土,祖籍太原(今属山西),生于新郑(今属河南),唐代诗人。著有白
氏长庆集》。
〔孤山)在西湖的里湖与外湖之间,山上有孤山寺。
①(贾亭)即贾公亭。唐贞元(785-805)年间,贾全在杭州做官时在西湖边建造此亭。
②水面初平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初,刚刚。
③(云脚低)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浪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
④【暖树】向阳的树。
⑤(白沙堤)指西湖的白堤,又称“沙堤”或“断桥堤”。
译文
绕过孤山寺以北漫步贾公亭以西,湖水初涨与岸平齐白云垂得很低。
几只早出的黄莺争栖向阳的暖树,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
野花竞相开放就要让人眼花缭乱,春草还没有长高才刚刚没过马蹄。
最喜爱湖东的美景令人流连忘返,杨柳成排绿荫中穿过一条白沙堤。
赏析
白居易在杭州时,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这诗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
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
诗的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楼观参差”景象,两个
地名连用,显示出一种动感,说明诗人是在一边走,一边观赏。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春
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
湖的水态天容。颔联写仰视所见禽鸟。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黄莺和燕
子都是春天的使者,黄莺用它婉转流利的歌喉向人间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穿花贴水,
衔泥筑巢,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
寻声的情态。“谁家”二字的疑问,又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并使读者由此产生丰富
的联想。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婉
紫嫣红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用一个“乱”字来形容。而春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仅
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这一联中的“渐欲”和“才能”又是诗
人观察、欣赏的感受和判断,这就使客观的自然景物化为带有诗人主观感情色彩的眼中景物,
使读者受到感染。这两联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以“早”“新”“争”“啄”表
现莺燕新来的动态;以“乱”“浅”“渐欲”“才能”,状写花草向荣的趋势。这就准确而
生动地把诗人边行边赏的早春气象透露出来,给人以清新之感。前代诗人谢灵运“池塘生春
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二句之所以妙绝古今,受到激赏,正是由于他写出了季
节更换时这种乍见的喜悦。《钱塘湖春行》以上两联在意境上颇与之相类,只是白诗铺展得
更开些。尾联略写诗人最爱的湖东沙堤。白堤中贯钱塘湖,在湖东一带,可以总揽全湖之胜。
只见绿杨荫里,平坦而修长的白沙堤静卧碧波之中,堤上骑马游春的人来往如织,尽情享受
春日美景。诗人置身其间,饱览湖光山色之美,心旷而神怡。以“行不足”说明自然景物美
不胜收,诗人也余兴未阑。
中国历史上,在天堂杭州当剌史或知州的可以说是不乏名人,不过,最有名的要算是唐
朝和宋朝的两位大文豪白居易和苏东坡了。他们不但在杭州任上留下了叫后人敬仰的政绩,
而且也流传下来许多描写杭州及其西湖美景的诗词文章与传闻轶事,所以又有人们称他们为
“风流太守”。白居易的七律《钱塘湖春行》就是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篇,这首诗不但描绘了
西湖旖旎始荡的春光,以及世间万物在春色的沐浴下的勃勃生机,而且将诗人本身陶醉在这
良辰美景中的心态和盘托出。“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诗歌的第一句是地
点,第二句是远景。孤山坐落在西湖的后湖与外湖之间,峰峦叠翠,上有孤山寺,登山观景,
美不胜收。据《唐语林》卷六载,贾公亭建于贞元年间,未五六十年后废。白居易写此诗时,
其亭尚在,也算是西湖的一处名胜。白居易一开始来到了孤山寺的北面,贾公亭的西畔,放
眼望去,只见冬水荡漾,云幕低垂,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初平”所表达的是白居易对冬
日里西湖的一种特有的感受。由于连绵不断的春雨,使得如今的湖面看上去比起冬日来上升
了不少,似乎眼看着就要与视线持平了,这种水面与视线持平的感觉只有人面对广大的水域
才可能有的感觉,也是一个对西湖有着深刻了解和喜爱的人才能写出的感受。此刻,脚下平
静的水面与天上低垂的云幕构成了一副宁静的水墨西湖图,而正当诗人默默地观赏西湖那静
如处子的神韵时,耳边却传来了阵阵清脆的鸟鸣声,打破了他的沉思,于是他把视线从水云
交界处收了回来,从而发现了自己实际上是早已置身于一个春意盎然的美好世界中了。“几
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四句是白居易此
诗的核心部分,也就是最为抢眼的句子,同时也是白诗描写春光特别是描写西湖春光的点睛
之笔。几处,是好几处,甚至也可以是多处的意思。用“早”来形容黄莺,体现了白居易对
这些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爱:树上的黄莺一大早就忙着抢占最先见到阳光的“暖
树”,生怕一会儿就会赶不上了。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而不知是谁
家檐下的燕子,此时也正忙个不停地衔泥做窝,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
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
春的活力与生机。黄莺是公认的春天歌唱家,听着它们那婉转的歌喉,使人感到春天的妩媚;
燕子是候鸟,它们随着春天一起回到了家乡,忙着重建家园,迎接崭新的生活,看着它们飞
进飞出地搭窝,使人们倍加感到生命的美好。在对天空中的小鸟进行了形象的拟人化描写之
后,白居易又把视线转向了脚下的植被,“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也是一
联极富情感色彩与生命活力的景物描写,充分显示了白居易对描写对象的细致观察以及准确
把握其特征的能力。花而言其乱,乃至要乱得迷了赏花人的目光,在旁人的诗句中,很少有
这种写法,而这种独到的感受,却正是白居易在欣赏西湖景色时切身的体验,五颜六色的鲜
花,漫山野地开放,在湖光山色的映衬下,千姿百态,争奇斗艳,使得白居易简直不知把视
线投向哪里才好,也无从分辨出个高下优劣来,只觉得眼也花了,神也迷了,真是美不胜收,
应接不暇。“乱花渐欲迷人眼”一句是驻足细看,而“浅草才能没马蹄”,则己经是骑马踏
青了,在绿草如茵、繁花似锦的西子湖畔,与二三友人,信马由缰,自由自在地游山逛景,
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情,马儿似乎也体会到了背上主人那轻松闲逸的兴致,便不紧不慢地,
踩着那青青的草地,踏上那长长的白堤。诗人在指点湖山、流连光景的不经意间,偶然瞥到
T,马蹄在草地上亦起亦落、时隐时现的情景,觉得分外有趣,将其写入了诗中,就是这随
意的一笔,却为全诗增添了多少活泼情趣和雅致闲情。
这首诗就像一篇短小精悍的游记,从孤山、贾亭开始,到湖东、白堤止,一路上,
在湖青山绿那美如天堂的景色中,诗人饱览了莺歌燕舞,陶醉在鸟语花香,最后,才意犹未
尽地沿着白沙堤,在杨柳的绿阴底下,一步三回头,恋恋不舍地离去了。耳畔还回响着由世
间万物共同演奏的春天的赞歌,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流泻出一首饱含着自然融合之趣的优美诗
歌来。
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⑴,绿叶发华滋⑵。
攀条折其荣⑶,将以遗所思⑷。
馨香盈怀袖⑸,路远莫致之⑹。
此物何足贵⑺?但感别经时⑻。
一、背景介绍
《庭中有奇树》是汉代无名氏创作的一首文人五言诗,出自《古诗十九首》之一。此诗
写一个妇女对远行的丈夫所产生的深切怀念之情,以及长期盼归又寄情无望而产生的忧愁。
全诗八句,前四句描写环境,后四句抒发情感。诗中每两句提示一个完整的意象,四个意象
正是起、承、转、合的安排,层次井然,一气呵成,风格明快,情感深挚。
《庭中有奇树》是一首表现思妇忆远的闺怨诗,是《古诗十九首》的第九首。关于《古
诗十九首》的时代背景有多种说法。宇文所安认为中国早期诗歌是一个复制系统,找不到“古
诗”早于建安时期的确凿证据。木斋提出《古诗十九首》及建安诗歌的重要组成大部分诗作
是曹植之作。李善注《昭明文选•杂诗上》题下注曾释之甚明:“并云古诗,盖不知作者。”
并认为作于东汉时期,这也是二十世纪以来的主流观点。今人综合考察《古诗十九首》所表
现的情感倾向、所折射的社会生活情状以及它纯熟的艺术技巧,一般认为这十九首诗所产生
的年代应当在汉末献帝建安之前的几十年间。至于《庭中有奇树》的具体创作时间,则难以
确考。
二、注释
⑴奇树:犹“嘉木”,佳美的树木。
⑵发华(hua)滋:花开繁盛。华,同“花”。滋,繁盛。
⑶荣:犹'花"。古代称草本植物的花为“华”,称木本植物的花为“荣”。
⑷遗(wQi):赠送,赠与。
⑸馨(xTn)香:香气。盈:充盈,充积。
⑹致:送到。
⑺贵:珍贵。一作“贡”。
⑻感:感受,感动。别经时:离别之后所经历的时光。
(9)经时;历时很久
译文
庭院里一株佳美的树,满树绿叶衬托着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春意盎然。
我攀着树枝,摘下了最好看的一串花朵,想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
花香充满了我的衣服襟袖之间,可是天遥地远,没人能送到亲人的手中。
并不是此花有什么珍贵,只是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赏析
这诗写一个妇女对远行的丈夫的深切的怀念之情。由树及叶,由叶及花,由花及采,由
采及送,由送及思。全诗八句,可分作两个层次。前四句诗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
在春天的庭院里,有一株嘉美的树,在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出了茂密的花朵,显
得格外生气勃勃。春意盎然。女主人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束花,要把它赠送给日夜
思念的亲人。
古诗中写女子的相思之情,常常从季节的转换来发端。因为古代女子受到封建礼教
的严重束缚,生活的圈子很狭小,不像许多男子那样,环境的变迁,旅途的艰辛,都可能引
起感情的波澜;这些妇女被锁在闺门之内,周围的一切永远是那样沉闷而缺少变化,使人感
到麻木。唯有气候的变化,季节的转换,是她们最敏感的,因为这标志着她们宝贵的青春正
在不断地逝去,而怀念远方亲人的绵绵思绪,却仍然没有头。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这两句诗写得很朴素,其
中展现的正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见到的一种场面。但是把这种场面和思妇怀远的特
定主题相结合,却形成了一种深沉含蕴的意境,引起读者许多联想:这位妇女在孤独中思念
丈夫,已经有了很久的日子吧?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伐木采伐劳务合同范例
- 幼儿园食品安全风险隐患排查的工作总结模版
- 个人律师顾问合同标准文本
- 乡村鱼塘买卖合同范例
- 新质生产力和新生产力
- 加权平均数教学设计
- 2024年醇酸磁漆项目资金申请报告代可行性研究报告
- 高一政治上教学工作总结模版
- 医疗教育的革新精准医疗与基因编辑技术的结合点
- 买房定金合同范例6
- 2024年人教版小升初数学升学考试模拟试卷合集(共5套)(含答案解析)【可编辑打印】
- 浪潮新型园区交换网络方案
- 2024年国家电投集团海南分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押运员管理考核规定模版
- 量子计算技术的发展前景
- 人文关怀护理课件胃镜室
- 中医类诊所规章制度与岗位职责
- 新能源电站应用系统基础知识培训
- 骨质疏松症的护理课件
- 朊毒体、不明原因感染手术手术间处理流程
- 2022年四川省巴中市中考英语真题卷(含答案与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