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南省濮阳市油田第六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著名学者金克木曾说:“中国有两种文化,一种叫‘长城文化’,一种叫“运河文化’。‘长城文化’即隔绝、阻塞的文化;运河通联南北,是‘通的文化’。”下列关于“通的文化”表述正确的是(
)A.西周时期出现已知最早的运河 B.秦国为统一六国而开凿了灵渠C.隋朝大运河的重要功能是漕运 D.元朝大运河推动经济重心南移2.陈寅恪先生认为科举制度是为王朝提供官僚精英的一种手段,这些人依靠王朝而不是依靠高贵的世系和世袭的特权取得地位和权力,陈寅恪先生意在说明科举制(
)A.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B.扩大了统治的基础C.提升了文官的地位 D.强化了贵族的统治3.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雄才大略的代表性的封建帝王,三位君主的主要政绩的共同点是(
)A.都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作出了贡献 B.都加强了对西藏地区的管辖C.都推崇儒家思想 D.都采取科举制选拔人才4.“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尊奉为各族的‘天可汗’”。上述政策带来哪一盛世局面(
)A.文景之治 B.大一统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5.717年,唐玄宗任命学士马怀素为修书使,组织了一批文士进行图书的搜集编修工作,后来还在长安、洛阳两京创设书院管理图书。这些措施(
)A.显示社会风气开放 B.推动文教事业发展C.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D.体现重文轻武政策6.下图为(
)A.五代十国前期形势图 B.五代十国后期形势图C.唐末农民起义示意图 D.唐朝藩镇割据形势图7.诚如陈寅恪所言:“李氏据帝位,主其轴心,其他诸族入则为相,出则为将。”唐朝的著名将领中,有很多都是番将,如史大奈,本西突特勒人;阿史那社尔,突厥处罗可汗之次子;执失思力,突厥酋长。他们皆受唐太宗重用,战功卓著。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B.少数民族能征善战C.唐朝国力强盛D.唐朝尚武风气盛行8.下表为唐代部分诗句摘录。这些诗句展现了(
)诗人诗句时代杨炯丈夫皆有志,会见立功勋初唐王昌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盛唐李贺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中唐杜牧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晚唐A.战争的残酷场面 B.边疆形势的严峻C.浓厚的家国情怀 D.封建统治的腐朽9.北宋初年,为满足战时物资供应临时设置转运使;到宋太宗时,为避免藩镇威胁统治,将转运使的职权不断扩大,如平反冤狱、管理运输等。转运使职能的变化反映出(
)A.中央对地方管控增强 B.国家行政效率提高C.官吏行政职权规范化 D.地方丧失割据基础10.《蔡忠惠公文集》中写道:“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近伺之臣,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虽有武臣,盖仅有也。”这一现象体现的统治策略是(
)A.以法治国 B.重文轻武 C.重农抑商 D.无为而治11.宋朝为加强中央集权,分割知州权力而设置的官职是(
)A.枢密使 B.通判 C.转运使 D.节度使12.下面材料是两位政治人物的治国理念,他们的治国理念体现的共同思想是(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商鞅书·更法》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宋史·王安石传》A.天下为公 B.尊崇儒术 C.废旧立新 D.天下大同13.《募役法》规定: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也要交钱服役。《方田均税法》规定:核实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坏平均征税。这说明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是(
)A.增加政府收入 B.增强军事力量C.抑制土地兼并 D.减轻农民负担14.下列哪一事件标志着北宋与辽朝长期和平关系的形成?(
)A.澶渊之盟 B.靖康之变 C.绍兴和议 D.宋夏和约15.蒙古立国之初就实行科举考试,用儒术选士,中举者享有免除徭役、赋税,与长官同署公事的权利。这旨在(
)A.打破蒙汉隔阂 B.完善科举制度 C.发扬儒家思想 D.扩大统治基础16.元人赵天麟说:“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这反映出元朝行省制度(
)A.导致地方权力失控 B.出现反制中央现象C.制约地方行政权力 D.实现初步民主决策17.根据下表所示内容可知,宋代(
)宋代经济发展成就表(部分)纺织业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棉纺织业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制瓷业江南地区成为我国制瓷业中心;浙江哥窑烧制冰裂纹瓷;景德镇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造船业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发达,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A.政府推动制瓷业的发展 B.南方的手工业尤为兴盛C.城市商业突破时空限制 D.对外贸易航线遍布世界18.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下列史料反映的历史信息可用于佐证宋朝(
)宋代《耕获图》北宋纸币铜板拓片
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三图像材料实物材料文献材料A.农业生产发展 B.社会经济繁荣 C.社会风气开放 D.文学艺术灿烂19.宋代市井间流行傀儡戏、参军戏等歌舞小戏,演出时台下观众云集,大声应和。瓦舍中“士庶咸集,老少毕至”,各类娱乐形式层出不穷。这一现象直接反映出宋代(
)A.商品经济繁荣 B.市民文化勃兴C.统一国家建立 D.民族政权并立20.下图中不同朝代经济分布的变化说明(
)
汉代经济分布区
唐后期经济分布
宋代经济分布A.统一市场形成 B.中央集权强化C.国家版图扩展 D.经济重心南移二、综合题21.研学之旅是学生愉快的学习之旅,是在实践考察研究的基础上获得知识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第一站展厅【走进“陕博”——领略“万国衣冠拜冕旒”】藏品介绍图为陕西乾县唐朝章怀太子墓壁画《客使图》(部分)。该壁画展现了三名唐朝官员(左)在接见使节时的“大国外交”场景,这些使节可能来自东罗马帝国、新罗和唐朝东北少数民族地区,他们在向唐朝的代表表达敬意。《客使图》现存于陕西西安历史博物馆第二站展厅【品鉴“文物”——欣赏“璀璨华夏文明”】接下来,让我们走进“现代化”程度令人吃惊的宋朝进行研究性学习。①泥活字版②宋代瓷器③北宋纸币拓片④水罗盘⑤宋代蹴鞠铜镜⑥苏轼⑦宋代火器⑧泉州市舶司遗址⑨岳飞⑩《清明上河图》回答下列问题:(1)概括第一站展厅反映的历史信息;通过第一站的参观活动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中外双向交流的例子各一例。(2)依据第二站展厅展品,选择至少两个信息点对“宋代中国无疑是世界上经济最先进的地区,在重要技术、生产、商业发展方面和总的经济发展方面尤为突出”的观点加以论述。(格式:①信息:②史实论证)(3)综合上述参观行程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分析看待历史史料。三、材料题22.水运关涉国运,功在当下,利在千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分)材料一
漕运始于秦汉。秦汉两朝均定鼎西北长安,全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漕运则经由横贯中原的黄河和渭水,漕运方向大致为东西向,即由东向西。历经南北朝的发展,唐宋时期,朝廷逐渐把漕运重点放在南方,漕运地位开始确立,漕运制度建设日益完善。——摘编自吴琦《南漕北运:中国古代漕运转向及其意义》材料二大运河开通后,洛阳成为东连江都、余杭,北通涿郡,西接长安的交通中心,经济日益繁荣。隋炀帝时,以洛阳为东都,炀帝和朝臣带驻东都,东都成为实际上的都城。——摘编自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国历史地图册》材料三
元代海运主航道示意图——贾兵强、朱晓鸿《治水与中华文明》(1)根据材料一,指出自秦汉至唐宋时期漕运的发展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历史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大运河开通对于洛阳城市发展的影响。(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元朝海运发展的主要条件。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阅读以上材料,选择两个历史现象或事件,确定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根据选择的两个历史现象或事件,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一个历史现象或事件,加以论述,史论结合,条理清楚。)《河南省濮阳市油田第六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参考答案题号12345678910答案CBACBAACAB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BCAADCBBBD1.C【详解】据题干“中国有两种文化,一种叫‘长城文化’,一种叫‘运河文化’。‘长城文化’即隔绝、阻塞的文化;运河通联南北,是‘通的文化’。”和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因此,关于“通的文化”表述正确的是隋朝大运河的重要功能是漕运,C项正确;中国最早的人工运河是东周春秋时期的邗沟,不是西周时期,排除A项;秦国为统一六国而开凿了灵渠说法错误,灵渠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开凿的,开凿的目的是为了运输的需要,排除B项;元朝大运河推动经济重心南移说法错误,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时已经完成,排除D项。故选C项。2.B【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依靠王朝而不是依靠高贵的世系和世袭的特权取得地位和权力”可知,这是说,科举制选拔了很多阶层中的精英进行统治阶层,这样,就扩大了统治基础,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教育和文官,排除AC二项;科举制消弱了贵族的统治,排除D项。故选B项。3.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都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封建帝王,秦始皇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汉武帝通过颁布“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措施,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出现贞观之治局面。三位君主的主要政绩的共同点是都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作出了贡献,A项正确;唐朝时期,西藏还是独立的民族政权,不归中央政府管辖,排除B项;秦始皇焚书坑儒,并没有推崇儒家思想,排除C项;科举制度隋朝时期才诞生,排除D项。故选A项。4.C【详解】根据题干“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尊奉为各族的‘天可汗’”,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统治时期,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军事上,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的盛世局面,被称为“贞观之治”,C项正确;文景之治出现在西汉时期,排除A项;大一统出现在汉武帝时期,排除B项;开元盛世出现在唐玄宗统治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5.B【详解】据题干“717年,唐玄宗任命学士马怀素为修书使,组织了一批文士进行图书的搜集编修工作,后来还在长安、洛阳两京创设书院管理图书。”可知,唐玄宗注重编修经籍工作,完善文化建设,有力地推动文教事业发展,B项正确;题干信息只说明了唐玄宗时期重视编修图书工作,不涉及社会风气开放的内容,排除A项;唐玄宗注重文教、编修经籍,更推动了国内文教事业的发展,这些措施并不是直接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排除C项;重文轻武政策是宋朝的措施,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6.A【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从图中可以看到“后梁”“后蜀”等政权,根据初中历史教材,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吴、南唐等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A项正确;五代十国后期,后周世宗柴荣改革后实力增强,后周和南方部分政权的势力范围和图中展现的不一致,排除B项;唐末农民起义主要是黄巢等领导的农民武装反抗唐朝统治的斗争,其活动范围和图中所呈现的政权割据形势不同,图中重点是各割据政权,而非农民起义的区域,排除C项;唐朝藩镇割据时期,虽然地方藩镇势力强大,但并未形成像图中这样众多独立政权的局面,唐朝中央政府仍有一定的统治权,和图中所示的分裂政权情况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7.A【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平等对待各族人民,所以他麾下出现了很多少数民族的将领,A项正确;少数民族能征善战并不是他们被重用的主要原因,如果君主歧视对待他们,他们也很难得到重用,排除B项;唐朝国力强盛是君主放心任用少数民族将领的基础,但最主要的还是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排除C项;唐朝尚武之风盛行体现在男子重军功等方面,与题意内容没有必然联系,排除D项。故选A项。8.C【详解】据题干“唐代部分诗句摘录”和所学知识可知,杨炯诗句以“立功勋”展现青年进取精神,王昌龄诗句借“飞将”意象表达对边疆安定的渴望,李贺诗句以“收取关山”呼吁收复失地,杜牧诗句通过“亡国恨”批判社会麻木,四首诗均以个人情感为载体,抒发对国家兴衰的关注,体现了唐代文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C项正确;题干未涉及战争细节描写,仅体现对战争如渴望胜利、批判麻木的态度,排除A项;仅王昌龄、李贺诗句涉及边疆,杨炯、杜牧的诗句未直接关联,排除B项;题干仅杜牧的诗暗含对统治阶层的批评,不足以概括整体,排除D项。故选C项。9.A【详解】据题干“北宋初年,为满足战时物资供应临时设置转运使;到宋太宗时,为避免藩镇威胁统治,将转运使的职权不断扩大,如平反冤狱、管理运输等。”和所学知识可知,由北宋初年,转运使只有进行物质供应的职责到宋太宗时期转运使由增加了反冤狱、管理运输等职责,转运使职能的变化反映了中央对地方管控增强,A项正确;只是转运使职责的扩大,无法反映出国家行政效率提高,排除B项;规范化指的是合理地制定组织规程和基本制度以及工作流程,以形成统一、规范和相对稳定的管理体系,这和题干所述不相符,排除C项;职权的扩大与地方丧失割据基础没有必然的联系,排除D项。故选A项。10.B【详解】根据题干“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近伺之臣,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虽有武臣,盖仅有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因此材料体现出北宋实行重文轻武政策,B项正确;以法治国强调的是通过法律来治理国家,而题干中并没有提到法律的作用,排除A项;重农抑商指的是重视农业而抑制商业,这与题干中描述的用人策略无关,排除C项;无为而治指的是通过不干预或少干预来治理国家,这与题干中描述的用人策略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1.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为加强中央集权,分割知州权力,在地方设置通判,B项正确;枢密使是中央官职,排除A项;宋太祖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排除C项;节度使是唐代设置的地方官员,但是节度使权力过大,出现了后来的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宋代为加强中央集权,大力削弱节度使的权力,排除D项。故选B项。12.C【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和王安石都主张破除守旧思想,体现废旧立新的思想理念,C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变革精神,与“天下为公”不符,排除A项;汉武帝“尊崇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与题干主张变革精神不符,排除B项;“天下大同”指世界上所有民族、人民和睦相处、和平共处,没有差异、没有战争,不符合题干变革精神,排除D项。故选C项。13.A【详解】根据题干“核实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坏平均征税”和所学知识可知,通过《募役法》以及《方田均税法》规定可知,增加了政府收入,A项正确;材料内容无法体现增强军事力量,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抑制土地兼并,排除C项;“按土地的多少、好坏平均征税”可知,对于拿到坏的土地的农民来说,平均征税,增加了他们的负担,排除D项。故选A项。14.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1004年,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威胁都城东京,北宋朝廷一片恐慌。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宋真宗率兵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1005年,北宋与辽议和,双方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送给辽钱物,称为“岁币”。澶州旧称澶渊,所以这次宋辽盟约称“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宋辽间保持着和平局面,A项正确;1127年,金军攻破东京,掳走宋徽宗和宋钦宗,北宋灭亡。这一年是宋饮宗靖康二年,史称“靖康之变”,与宋辽无关,排除B项;绍兴和议是南宋与金之间达成的和议,与宋辽无关,排除C项;1044年,北宋与西夏进行和谈,订立和约,元吴向宋称臣,宋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议和后,宋夏虽时有战事,但关系一直较为稳定,与宋辽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5.D【详解】根据题干信息“蒙古立国之初就实行科举考试,用儒术选士,中举者享有免除徭役、赋税,与长官同署公事的权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过科举,蒙古能够有效地吸纳汉族人才,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进而实现更为稳固的统治,D项正确;打破蒙汉隔阂,与蒙古的史实不符,题干内容也没有涉及,题干信息反映的是“蒙古立国之初就实行科举考试,用儒术选士,中举者享有免除徭役、赋税,与长官同署公事的权利”,排除A项;唐朝时期不断完善科举制度,与蒙古的史实不符,题干内容也没有涉及,题干信息反映的是“蒙古立国之初就实行科举考试,用儒术选士,中举者享有免除徭役、赋税,与长官同署公事的权利”,排除B项;发扬儒家思想,是指对儒家的思想发展,题干内容也没有涉及,题干信息反映的是“蒙古立国之初就实行科举考试,用儒术选士,中举者享有免除徭役、赋税,与长官同署公事的权利”,排除C项。故选D项。16.C【详解】根据材料“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可知,现在国内设立行省,维持错综复杂的局势,大量的任命官员,有诸侯的形制,却没有诸侯的权力,真的可算是审核权力的典型了。这说明了,元朝的行省制度强化了中央集权,可以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发生,成为中央控制地方的工具,C项正确。材料体现了行省受中央政府的控制,地方政府权利失控与事实不符,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并未体现反制中央现象,排除B项;行省制度强化了中央集权,无法得出实现初步民主决策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17.B【详解】根据题干“宋代经济发展成就表(部分)”分析可知,纺织业、制瓷业和造船业都是手工业,宋代特别是南方地区的手工业尤为兴盛,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宋代在纺织业、制瓷业和造船业的发展,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宋代在纺织业、制瓷业和造船业的发展,不能体现出城市商业突破时空限制,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宋代在国内的纺织业、制瓷业和造船业的发展,没有涉及对外贸易的航线,排除D项。故选B项。18.B【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宋代《耕获图》”、“北宋纸币铜板拓片”和“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农业获得较大发展,商业空前繁荣,出现了纸币和夜市等,这些都体现了宋代社会经济的繁荣,B项正确;“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主要反映商业繁荣,与农业生产发展无直接关系,排除A项;农业、商业的发展和纸币的使用不能说明社会风气开放,排除C项;宋朝文学艺术主要体现在宋词等方面,图中史料并没反映,排除D项。故选B项。19.B【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宋代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市民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材料中提到宋代市井间流行多种歌舞小戏,瓦舍中各类娱乐形式层出不穷,且“士庶咸集,老少毕至”,这直接体现了市民文化的繁荣,市民们有了丰富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B项正确;商品经济繁荣是宋代城市发展和市民文化兴起的重要原因。但材料直接展现的是文化娱乐活动的场景,是商品经济繁荣带来的结果,而不是直接反映商品经济繁荣本身,排除A项;宋朝并非统一的国家,北宋时期与辽、西夏等政权并立,南宋时期与金等政权对峙。且材料内容与国家统一与否无关,排除C项;民族政权并立是宋代的政治特征之一,但材料中没有提及与民族政权并立相关的信息,如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冲突等,排除D项。故选B项。20.D【详解】根据图示可知,汉代时期主要的经济区位于北方黄河流域,唐后期主要经济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宋代时期主要经济区位于东南地区,由此可见,题干反映的是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信息,D项正确;题干图片反映的是不同朝代经济分布的变化,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未涉及统一市场、中央集权强化和国家版图扩展的相关信息,排除ABC项;故选D项。21.(1)历史信息:①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②实施开明的民族政策;③唐朝经济繁荣、政治稳定。(答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例子:①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佛法;②玄奘西行到天竺取经。(2)示例:信息:③北宋纸币拓片:④水罗盘;⑧泉州市舶司遗址。史实论证:③宋朝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④指南针得到广泛应用,推动了远洋航海的发展,并为欧洲新航路的开辟提供技术条件;⑧宋朝政府一改历代重农抑商的政策,鼓励商贸发展设置市舶司,加强对海外贸易的管理。(任答两点即可)(3)历史史料是历史发展水平的反映;是当时历史阶段特征和社会发展状况的反映;历史史料可分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和图像史料;史料有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之分;要重视史料来源的真实性,尽量选取第一手史料:客观公正地看待的历史史料等等。(任答两点即可,其他言之成理的也可)【详解】(1)历史信息:根据材料“这些使节可能来自东罗马帝国、新罗”可知,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根据材料“东北少数民族地区”可知,实施开明的民族政策。根据材料“万国衣冠拜冕旒”可知,使臣都躬身朝拜皇帝,唐朝经济繁荣、政治稳定,实力强大。例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外国学习中国文化可以举例,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佛法;中国学习外国文化可以举例,玄奘西行到天竺取经。开放问题,符合题意的例子即可。(2)示例:开放问题,选择至少两个信息点即可,如选择,③北宋纸币拓片:④水罗盘;⑧泉州市舶司遗址。史实论证:首先阐述所选信息点的信息,然后结合史实论证其在世界上先进性,领先于世界。③宋朝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④指南针得到广泛应用,推动了远洋航海的发展,并为欧洲新航路的开辟提供技术条件;⑧宋朝政府一改历代重农抑商的政策,鼓励商贸发展设置市舶司,加强对海外贸易的管理。(任答两点即可)(3)看待:根据材料中史料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历史史料是历史发展水平的反映。其是当时历史阶段特征和社会发展状况的反映。根据材料中史料的分类可知,历史史料可分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和图像史料。史料有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之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们要重视史料来源的真实性,尽量选取第一手史料。客观公正地看待的历史史料等等。(任答两点即可,言之成理的也可)22.(1)变化:走向由大体“由东向西”逐渐转为“由南向北”;漕运重点由北方转向南方,唐宋时南方漕运地位日益提升。原因:经济重心的南移;江南地区农业发达、产粮丰富;运河的开凿与完善(如隋唐大运河)为南北漕运提供了便利条件;巩固统治的需要。(2)洛阳成为了全国的交通中心,促进了洛阳经济上的繁荣和政治地位的上升(3)条件:元朝疆域大,海岸线漫长,沿海港口众多;船舶制造与航海技术进步;海运便捷;海外贸易发达;政府的支持。(言之有理即可)【详解】(1)变化:根据材料一“漕运方向大致为东西向,即由东向西”“朝廷逐渐把漕运重点放在南方,漕运地位开始确立”可知走向由大体“由东向西”逐渐转为“由南向北”;漕运重点由北方转向南方,唐宋时南方漕运地位日益提升。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基本完成;宋朝时期南方经济发达,农业发达、产粮丰富;隋朝开通了大运河,密切南北交流,为南北漕运提供了便利条件;有利于加强对南方的管理,适应了巩固统治的需要。(2)影响:根据材料二“洛阳成为东连江都、余杭,北通涿郡,西接长安的交通中心,经济日益繁荣”可知洛阳成为了全国的交通中心,促进了洛阳经济上的繁荣和政治地位的上升。(3)条件:根据材料三“元代海运主航道示意图”可知,元朝疆域大,海岸线漫长,沿海港口众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元时期手工业发达,船舶制造与航海技术进步;宋元时期对外交通发达,海运便捷;宋元时期海上贸易航线畅通,海外贸易发达;政府设立市舶司,政府支持海运发展。23.(2)【示例一】观点:民族交融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论述:北魏孝文帝推行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等汉化措施,促进了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唐朝时期,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文成公主入藏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使唐蕃“和同为一家”。元朝时期,边疆各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促进了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清朝前期,因地制宜地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促进了边疆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结论:各族人民的相互交往、交流与交融,提升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示例二】观点: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不懈追求。论述: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创立了中央集权制,实行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唐朝时期,文成公主入藏和亲,促进了唐蕃民族关系的融洽,统一多民族国家持续发展,进入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元朝时,设置北庭都元帅府、宣政院等机构管理边疆地区,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与发展。明清时期,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与发展。结论:几千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烟台市牟平区2025年数学四下期末经典试题含解析
- 岩藻糖苷贮积症的临床护理
- 2025-2030年中国3丁烯1醇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研究报告
- 市场分析与营销策略制定计划
- 学生社团活动的支持与指导计划
- 加强班级互动的工作计划
- 保安工作总结计划软件行业保安工作的漏洞修复
- 生物学习社群的构建与发展计划
- 新闻行业职场发展策略计划
- 有效沟通的年度工作提升策略计划
- 2024详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主题课件
- JTS105-1-2011 港口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
- 人工智能在智能制造的应用案例分析
- 输电线路(电缆)工程施工作业票典型模板(2024版)
- 财税代理公司客服培训课件
- 船舶安全与可靠性研究
- 国开电大《人文英语3》一平台机考总题库珍藏版
- 医疗技术分级与人员准入授权管理制度
- 《挠挠小怪兽》小班韵律课件
- 民宿消防应急预案方案范本
- 廉洁诚信承诺书(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