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泸县五中学区2025年春初中七年级历史学科半期定时训练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第1卷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3.回答第I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卷自己保存。第I卷选择题(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本题共计25题共50分)1.下面是某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史时制作的一段政权更迭的年代标尺,其中②处建立的朝代及其建立者是()A.隋朝、杨广 B.隋朝、杨坚 C.秦朝、嬴政 D.唐朝、李渊【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被杀后,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随后消灭了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平定了全国,D项正确;隋炀帝杨广是隋朝第二位皇帝,隋朝由杨坚于581年建立,排除A项;杨坚于581年建立隋朝,时间不符,排除B项;秦朝由嬴政于公元前221年建立,时间和朝代均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2.孙中山曾说:“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他所说的这种考试制度在我国正式诞生于()A.隋文帝时期 B.隋炀帝时期 C.唐太宗时期 D.武则天时期【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来选拔官员。隋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科举制正式诞生。因此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3.隋朝开凿的大运河的中心是()A.江都 B.洛阳 C.涿郡 D.余杭【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隋朝开凿的大运河的中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000多千米,B项正确;江都是大运河上重要的城镇,不是中心,排除A项;涿郡是大运河的北端,排除C项;余杭是大运河的南端,排除D项。故选B项。4.唐朝在我国古代史上出现了多个繁盛局面。其中起“上承贞观,下启开元”作用的皇帝是()A.唐高祖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武则天参与执政和在位的时间累计50年。这期间,经济得以持续发展,社会相对安定,人口不断增长,为后来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人称“上承贞观,下启开元”,C项正确;唐高祖李渊统治时期尚未出现贞观之治的局面,排除A项;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贞观之治”的局面,与题目信息不符,排除B项;唐玄宗统治时期出现“开元盛世”的局面,与题目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5.“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下列皇帝最能秉持这一理念的是()A.唐高祖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答案】B【解析】【详解】据题干“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和所学知识可知,最能秉持这一理念的皇帝是唐太宗。唐太宗认为治理好国家的关键是选贤用能,他知人善任,唯才是举。他为政期间,吸收隋亡教训,勤政爱民,唐太宗认识到,只有虚心纳谏,才能避免因君主个人的失误而导致国家灭亡。所以他鼓励臣下直言,并能从谏如流,把魏征比喻为可以“知得失”的一面镜子,B项正确;唐高祖是唐朝开国君主,但未明确提出类似理念,排除A项;武则天虽开创“贞观遗风”,但统治风格以强权为主,未强调纳谏与史鉴,排除C项;唐玄宗统治前期有“开元盛世”,但后期因拒谏引发安史之乱,与“镜鉴”理念背道而驰,排除D项。故选B项。6.毛泽东曾说:“唐明皇(唐玄宗)不会做皇帝,前半辈会做,后半辈不会做。”说“前半辈会做”是基于他统治前期的()A.贞观之治 B.开元盛世 C.安史之乱 D.藩镇割据【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唐玄宗统治前期,励精图洽,重用贤能,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唐玄宗统治后期,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B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7.某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时,提出了以下意见。其中正确的是①都是在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时出现的②统治者都注重调整统治政策③都在思想文化上实行高压政策④都重视用人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唐太宗开创了贞观之治,唐玄宗开创了开元盛世,这两个盛世都是在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时出现的,唐太宗和唐玄宗都注重调整统治政策,重视用人,①②④符合题意,故选D;唐代社会思想开放,并没有在思想文化上实行高压政策,③不符合史实,排除包含③的ABC。8.唐朝被称为“诗仙”、“诗圣”的是①李白②阎立本③杜甫④白居易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③【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李白的诗气势磅礴,豪迈奔放,感情热烈,想象丰富,语言清新明快,意境奇妙,语言轻快,一生写下了不少讴歌祖国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人们称他为”诗仙",他代表作有《早发白帝城》《蜀道难》等。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他的诗深刻反映了那个动荡的历史时代,真挚地表现了他关心国家盛衰和民生疾苦的心情,人们称之为“诗史”。杜甫的诗感情真挚,笔触细腻,风格雄浑,语言精练凝重,被后人尊为“诗圣”。他的代表作有“三吏"三别”等。诗仙李白、诗圣杜甫。所以①③符合题意,即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9.历史上打破长安繁荣太平局面,标志着唐朝国势由盛转衰的大事是()A.盘庚迁殷 B.开元盛世 C.安史之乱 D.巨鹿之战【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标志着唐朝国势由盛转衰的大事”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统治后期,出现了安史之乱,最后虽然平定了安史之乱,但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C项正确;盘庚迁殷发生在商朝,排除A项;开元盛世是唐玄宗统治前期出现的盛世,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巨鹿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发生于秦朝末年,是秦朝与反秦联军之间一场决定性的战略决战,排除D项。故选C项。10.“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这反映了唐朝时期出现的局面是()A.藩镇割据 B.宦官专权 C.黄巢起义 D.安史之乱【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可知,这是说,藩镇大量出现,唐朝的统治基础被消弱了,A项正确;材料说的是藩镇,不是说宦官,排除B项;“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这是说割据,不是说农民起义,排除C项;“大盗既灭”,这是说,安史之乱被平定,排除D项。故选A项。11.藏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其祖先在唐朝时被称为()A.突厥 B.吐蕃 C.匈奴 D.回纥【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课本所学可知,吐蕃是藏族的祖先,很早生活在青藏高原一带,B项符合题意;突厥、匈奴和回纥都不是藏族的祖先,ACD三项都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12.学习了隋唐的历史后,某同学对隋唐史进行了总结,其中与历史较吻合的是()A.中华文明的起源 B.统一国家的建立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答案】C【解析】【详解】据题干“某同学对隋唐史进行总结”和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政治稳定,国家统一,出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繁荣局面,经济发达,农业、手工业、商业全面发展,文化昌盛,诗歌、书法、绘画成就斐然,对外交往频繁,长安是国际大都市,吸引众多外国人,呈现出繁荣与开放的显著特征,C项正确;中华文明起源指新石器时代至夏商周,与隋唐无关,排除A项;统一国家的建立对应秦朝,隋唐是统一王朝的复兴,排除B项;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更符合辽宋夏金元时期,该时期民族政权并立、民族融合深入,社会各方面变化大,而隋唐核心特征是繁荣与开放,排除D项。故选C项。13.下面两幅图是唐朝出现的新型工具。它们运用于()A.农业 B.工业 C.商业 D.交通【答案】A【解析】【详解】题干材料中第一幅图片是曲辕犁,是唐代中国劳动人民发明的耕犁,曲辕犁和以前的耕犁相比,将直辕、长辕改为曲辕、短辕,并在辕头安装可以自由转动的犁盘,这样不仅使犁架变小变轻,而且便于调头和转弯,操作灵活,节省人力和牲畜。第二幅图片是筒车,筒车又叫水转筒车,随水流自行转动,筒车把水由低处汲到高处,便于灌溉。因此它们都运用于农业,故选A。14.下面图片体现的主题是A.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B.唐代的对外交往C.唐朝的建筑成就 D.唐朝的经济繁荣【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由图示材料“日本奈良唐招提寺的鉴真像”“唐朝墓葬出土的大食人像、东罗马金币、非洲黑人俑”可知,这些内容反映了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盛况,体现的主题是唐代的对外交往,B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的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盛况,与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主题是唐代的对外交往,没有体现唐朝的建筑成就和经济繁荣状况,排除C项、D项。故选B项。【点睛】15.如图是中国历史纪年表(隋至清),图中的处应是A.后周 B.北魏 C.陈 D.金【答案】D【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少数民族相关史实的准确识记,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后周960被北宋取代,北魏出现在5世纪,陈是589年灭亡,因此ABC不符合题意。金是1115年建立,1234年被蒙古军队所灭。D符合题意,故选D。【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16.“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对峙局面形成。”签署“盟书”的两个政权是A.北宋和辽B.北宋和西夏C.南宋和金D南宋和西夏【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题干“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对峙局面形成。”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南宋时期,岳飞抗金被陷害,宋金达成协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C项符合题意;北宋和辽的协议是澶渊之盟,A项不符合题意;北宋和西夏议和,西夏向北宋称臣,B项不符合题意;南宋和西夏之间没有协议,D项不符合史实;由此可知,ABD三项内容都与题干不相符,排除;故选C。17.中国古代南北方人口总数及所占比例对照表朝代南方北方人口(户)占全国户口数比例人口(户)占全国户口数比例西汉2470685198%998578580.2%唐代392041543.2%5148529568%北宋1122476062.9%662429637.1%据上表可知()A.南方的生产技术比北方先进B.经济重心南移是历史发展的趋势C.北方的人口增长率比南方高D.人口迁移促使新的民族回族形成【答案】B【解析】【详解】试题分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江南经济的开发的史实。东汉末年以来,人口南迁给江南经济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先进的生产经验,江南地区本来就具备优越的自然环境,江南经济开始得到开发。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完成,图表数据的变化说明经济重心南移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回族形成是元朝,所以D说法错误,AC对材料理解不准确,不符合题意。选项中B符合题意,故选B。【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18.有学者指出,经济重心的南移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大事件,也是经济地理格局中的一次巨大变迁。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A.南北朝时期 B.隋唐时期 C.两宋时期 D.明清时期【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时期,C项正确;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经济重心尚未完成南移,排除AB项;明清时期经济重心已经完成了南移,排除D项。故选C项。19.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其目的是()A.发展农业生产 B.加强民族融合C.有效统治全国 D.实现国家统一【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目的,难度不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为了吸取宋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教训,加强中央集权,有效地管辖和统治辽阔的国家,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中书省的省臣被派往地方执政,称为行中书省。故应选C项。20.以下是小明同学制作“元朝统一”表格。其中有一处错误,请你指出()选项时间事件A1260年忽必烈继承蒙古汗位B1271年改国号为元,建立元朝C1276年元攻破临安,北宋灭亡D1279年消灭南宋残部,统一全国A.A B.B C.C D.D【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不是北宋,表述错误,C项符合题意,选择C项;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孙子,1260年,忽必烈继承了汗位,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建立元朝,次年定都于大都,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1279年,元军攻灭南宋残部,完成了全国的统一,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21.下列事迹与忽必烈有关的是()①统一蒙古各部②建立蒙古政权③定国号为元④完成全国统一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答案】B【解析】【详解】据题干“与忽必烈有关”和所学知识可知,统一蒙古各部的是成吉思汗铁木真,他通过一系列战争和政治手段,统一了蒙古各部落,为蒙古帝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故①不符合题意;1206年,铁木真完成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蒙古政权,故②不符合题意;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次年定都大都,故③符合题意;1279年,忽必烈派军攻灭南宋残部,完成了全国的统一,结束了我国历史上长时期多个政权并立的局面,故④符合题意。综上,③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统一蒙古各部的是成吉思汗铁木真,①不符合题意,AC项含有①,排除A项、C项;铁木真完成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蒙古政权,②不符合题意,D项含有②,排除D项。故选B项。22.我国首届《诗词大会》上有这样一道题目:根据以下线索说出一位诗人。宋代一位著名的状元,官至丞相。著有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收丹心照汗青”。他应为()A.李白 B.杜甫 C.苏轼 D.文天祥【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依据题干关键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可知,此人是文天祥。1276年南宋灭亡后,领导武装抗元的南宋大将文天祥兵败被俘,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D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23.下列的三幅图片最能直接地反映了宋代哪一方面的繁荣?()A.农业繁荣 B.手工业繁荣 C.商业繁荣 D.文化繁荣【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货郎图》反映的是宋代货郎走街串巷叫卖,不再受地域限制,显示了宋代商业的繁荣。北宋纸币铜版拓片、南宋纸币铜版拓片反映纸币产生,有利于商业发展,C项正确;图片内容与农业无关,排除A项;图片内容与手工业无关,排除B项;图片内容与文化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24.货币是经济发展的见证之一。四川地区出现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它()A.唐朝 B.北宋 C.南宋 D.元朝【答案】B【解析】【详解】据题干“四川地区出现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和所学知识可知,“交子”是中国最早的纸币,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的纸币。北宋初年,四川用铜钱,体重值小,1000个大钱重25斤,买1匹绢需要90斤到上百斤的铜钱。流通很不方便,于是商人发行一种纸币,命名为交子,代替铜钱流通,B项正确;唐朝曾出现类似汇票的“飞钱”,但仅作为异地存取凭证,不具备货币流通功能,并非纸币,排除A项;南宋虽大量使用纸币(如“会子”),但交子的诞生时间早于南宋,且南宋并非交子的起源朝代,排除C项;元朝是纸币制度进一步发展的时期,但远晚于北宋,排除D项。故选B项。25.学习辽宋夏金元历史后,某班四位同学作了如下主题演讲。你认为最能准确概括这段历史的基本特征的是()A.国家产生和社会变革 B.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国家统一与经济繁荣【答案】B【解析】【详解】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辽宋夏金元多个民族政权(辽、宋、夏、金、元)长期并立,既有冲突也有融合(如元朝统一后民族交流加强)。同时,社会结构发生变化(如元朝行省制度、市民经济兴起),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最能概括此阶段的特征,B项正确;国家产生和社会变革这一特征通常适用于早期国家形成阶段(如夏商周)或重大制度变革时期(如春秋战国)。辽宋夏金元时期已处于封建社会成熟阶段,国家早已形成,因此不符合,排除A项;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更适合隋唐时期的“盛唐气象”,其特点是经济繁荣、对外交流频繁。而辽宋夏金元时期政权并立,战争与冲突较多,开放程度相对受限,故不准确,排除C项;辽宋夏金元大部分时间处于分裂状态(如宋与辽、西夏、金对峙),直到元朝才实现统一。经济虽局部繁荣(如宋朝商业发展),但整体以民族关系和社会变革为主导,此选项片面,排除D项。故选B项。第1I卷材料解析题(50分)二、材料问答题。(26题22分,27题28分)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资治通鉴》卷材料三(1005年)宋辽约定:双方结为兄弟之邦,互不用兵。北宋每年给辽绢20万匹,银10万两。材料四(议和)后宋、辽之间120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相互贸易,礼尚往来,双方互(派)使(节)共达数百次之多。辽朝边地发生饥荒。宋朝也会派人在边境赈济,宋真宗崩逝消息传来,辽圣宗“集蕃汉大臣举哀,后妃以下皆为沾涕”——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材料五辽、夏、金、元在边疆开拓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而元朝不仅版图辽阔,对边疆的控制也在前朝的基础上更为强化。对东南、西域、西藏等边远地区,元朝都因地制宜地实施了有效的行政管理。——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主编《中华文明史》(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事件?(2)材料二这句话反映了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怎样的主张?(3)材料三中反映的北宋与辽议和之事,历史上称为什么?和议规定宋辽之间的关系是什么?(4)结合材三、四,说说宋辽议和给双方人民带来了什么影响。(5)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元朝“因地制宜”的边疆管理措施。(任答两点4分)(6)中央对边疆的管理有何意义?【答案】(1)文成公主入藏。(2)反映了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主张民族平等,对各民族一视同仁。(3)历史上称为“澶渊之盟”。和议规定宋辽之间的关系是双方结为兄弟之邦。(4)积极影响:宋辽之间保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局面,促进了双方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也增进了民族之间的了解和融合;双方互派使节,礼尚往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政治上的友好关系。消极影响:北宋每年给辽的岁币,增加了北宋人民的负担。(5)①在东南地区,设立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②在西域,设北庭都元帅府等管理军政事务;③在西藏,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使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6)①有利于边疆地区开发和稳定,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②加强了中央与边疆地区的联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③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民族融合;④彰显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和完善,为后世的边疆治理提供了借鉴。【解析】【小问1详解】事件:根据材料一图片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步辇图》,反映了吐蕃使者禄东赞向唐太宗请求和亲(文成公主入藏)的事件。【小问2详解】主张:根据材料二“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和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主张民族平等,对各民族一视同仁。她得到西北各族的拥戴,被尊奉为“天可汗”,意即各族共同的君主。【小问3详解】议和:根据材料三内容和所学知识可知,1005年,北宋与辽议和,双方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送给辽钱物,称为“岁币”。澶州旧称澶渊,所以这次宋辽盟约称“澶渊之盟”。关系:根据材料三“双方结为兄弟之邦”可知,和议规定宋辽之间的关系是双方结为兄弟之邦。【小问4详解】影响:本题应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分析影响。根据材料三“北宋每年给辽绢20万匹,银10万两”可知,北宋每年给辽的岁币,增加了北宋人民的负担。根据材料四“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相互贸易,礼尚往来,双方互(派)使(节)共达数百次之多”可知,宋辽之间保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局面,促进了双方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也增进了民族之间的了解和融合;双方互派使节,礼尚往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政治上的友好关系。【小问5详解】措施:根据材料五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在边疆地区,元朝统治者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加强统治。东南地区,在澎湖设置巡检司,加强对台湾的管理,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西北地区,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军政事务。西藏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屯驻军队。从此,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权。【小问6详解】意义: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从边疆开发、巩固统一、民族交融、边疆治理等角度作答,如:①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和稳定,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②加强了中央与边疆地区的联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③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民族融合;④彰显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和完善,为后世的边疆治理提供了借鉴。27.古代中国的行政管理制度是中华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由是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摘自《贞观政要》材料二宋太宗一朝,文臣成为政事堂和枢密长官的主要人选,先后任命的宰相9人,全部为文官…两宋共有枢密使、副枢密使724人,其中文臣659人,约占91%。材料三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其官名品秩略同,所以达远迩、均劳逸,参错出入,而天下事如指掌矣。——虞集《道园学古录》(1)结合所学知识,唐太宗在经济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来践行材料一中“存百姓”这一思想的?除此之外,唐太宗在政治上还采取了哪些治国措施?(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出宋朝政治上的方针政策?有何影响?(3)据材料三指出元朝对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最大创举是什么?有何积极影响。(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历代王朝加强制度建设的核心目的。【答案】(1)经济措施:①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如轻徭薄赋,使农民能有更多时间从事农业生产,促进经济发展,从而保障百姓的基本生活,践行“存百姓”思想。②唐太宗推行了均田制等土地政策,使农民有地可种,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政治措施:①虚心纳谏,任用贤能。他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等谏臣,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完善决策。同时任用房玄龄、杜如晦等有才能的大臣,为国家治理出谋划策。②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提高了行政效率,同时加强了中央集权。③制定法律,减省刑罚。修订《唐律疏议》,体现了一定的宽仁慎刑思想,稳定社会秩序。④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通过考核监督官员,保证官员队伍的素质,更好地为百姓服务。(2)方针政策:重文轻武政策。积极影响:①在政治上,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②在文化上,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③消极影响: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也导致国家军队战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3)创举:实行行省制度;积极影响:①加强了对辽阔疆域的有效管理,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行省制度下,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②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对后世行政区划产生了深远影响。(4)核心目的:维护封建统治(或巩固统治、维护政权稳定)。无论是唐太宗的治国措施,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还是元朝的行省制度,都是为了加强对国家的管理和控制,确保统治阶级的利益,维护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解析】【小问1详解】经济措施:据材料一“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由是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和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唐太宗强调“存百姓”,经济上需保障民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餐饮服务与管理》课件-教学课件:闽浙湘徽
- 2025年合作联盟合同范本
- 肾小管性酸中毒的临床护理
- 五年级数学下《分数的基本性质》公开课教学设计
- 三尖瓣畸形的临床护理
- 2025劳动合同试用期限是多少个月
- 2025劳动合同范本【简单】
- 《2025年光纤传输网络建设合同》
- 2025年上海市各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一》含答案
- 初中历史金与南宋对峙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 2025年装维智企工程师(三级)复习模拟100题及答案
- 国家管网集团西南管道昆明输油气分公司突发环境事件综合应急预案
-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
- 停送电培训课件
- 医院培训课件:《核心制度-护理值班和交接班制度》
- 解题秘籍05 圆的综合问题(9种题型汇-总+专题训练)(解析版)-2025年中考数学重难点突破
- 无线网络施工方案
- 电商平台居间合同
- 阮乐器美术课件
- 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陆上风电工程标杆造价指标(2023年)
- 硫酸铜晶体的制备实验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