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第一次联合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
重庆市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第一次联合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2页
重庆市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第一次联合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3页
重庆市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第一次联合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4页
重庆市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第一次联合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秘密★启用前【考试时间:2025年4月15日08:00—10:30】重庆市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度第二期第一次联合考试语文试卷(高2026届)本试卷共10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作答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的规定位置上。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须将答题卡、试卷、草稿纸一并交回(本堂考试只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哪吒的原型可以追溯至印度,“哪吒”应为“那罗鸠婆”之简译,译名对应梵语词“Nalakubara”或“Nalakuvara”,身份是毗沙门天王(Vaiéravana)之子。Vaiéravana又音译为“毗沙门”或“吠室罗伐那”。早期的“吠陀”文献中,吠室罗伐那身份是罗刹之王。随着雅利安文化与达罗毗茶文化融合的加深,吠室罗伐那的地位显著提升。经过两大史诗和各种“往世书”的改编和塑造,他不仅拥有完整的身世,而且获得财神及一方守护神的神格。佛教从印度教吸收了吠室罗伐那的神话传说后,早期哪吒形象大都出现在与毗沙门天王相关的经文中。佛教东传后,公元6~7世纪,受印度教影响,佛教中出现密教这一派别,并广泛传播,毗沙门信仰随之在中国普及,哪吒作为天王亲属也逐渐受到世人关注。后世流传的民间传说及小说戏剧中,哪吒与毗沙门的关系皆定格为父子,“三太子”之名深入人心。哪吒的职司和外貌特征在佛典中有详细描述。捧塔、持戟、执杖是哪吒典型的外貌特征。《毗沙门仪轨》载哪吒常捧塔跟随在毗沙门身侧,托塔是他的主要职责。单独行事时,哪吒亦被称作“药叉大将”“鬼神王”。其使命在于护持佛法,守护国王大臣,并以金刚杖惩处不善者。晚唐以后,哪吒的形象逐渐受中国佛教的其他宗派影响,演变出各种奇特的造型。宋代禅宗典籍中不仅经常出现“忿怒那吒”,还有“三头六臂”和“八臂”的描述,且“八臂”说更为普遍。晚唐之前的哪吒形象基本都是少年,其身份、职责与佛典所载无异。随着密教的兴起和毗沙门信仰的东传,哪吒的形象在本土文化对外来宗教的吸收、借鉴骨还父,析肉还母,莲花化身”的故事开始流行。其后是毗沙门流,哪吒从毗沙门之子演变为李靖之子。最后则是哪吒形象教合一的思想日渐盛行,哪吒随之被道教吸收是以往佛典描绘的塔、戟或杖,而是道教常见的火象法器火球。元明时代,哪吒的沿袭和改编宋人传说的基础上,更趋于大众化《三教源流搜神大全》里“那吒太子”条目收录的哪吒故事已接近完整,所涉主题包括:变身道教神,本是“玉皇驾下大罗仙”,重生后“玉帝即封为三十六员第一总领使,天帅法器是枪、绣球和砖;“托胎于托塔天王李靖”,有兄长军吒、木吒;“脚踏水晶殿”,“杀九龙”;“射死石矶娘娘之子”,后“西战而戮之”;“割肉刻骨还父”;世尊“折本成型,且逐步脱离佛教,道教化倾向明显。以此为基础,盛记》和《封神演义》对哪吒的故事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改写和扩充。吴承恩神演义》是古代哪吒书写的巅峰之作,亦是定型之作。小说较之前的本子增补了哪吒由是“一人行事一人当,不累双亲”,在中国传统道德观念内建立其伦理合法性。最后,其“三首八臂”相,由此哪吒完全演化成世人熟知的少年英雄形象,并成(摘编自任婧《从无名氏到大英雄:论哪吒形象的演变与东传》)材料二:青少年作为现实社会备受关注的群体,其渴望的社会认同、文化认同、身份认同一直是动画电影中传统文化与时代转化结合的要点。与成人世界的主流文化价文化是具有一定对抗性的文化系统,而青春文化中的亚文化则表体在参与社会文化中具有的反叛性、边缘性、对抗性和批判性。同时,青年的反抗意识还兼具跨代性,这点亘古不变,在众多传统文化角色塑魔童哪吒处于被“禁锢”的青少年时期,因魔珠错投,被迫受困于家宅,无法开启哪吒从文学到电影的跨媒介叙事,本质是一种可书写的参与式文化创造行为。在中(摘编自徐晨、万俊杰《用动画电影的生动形象讲好中国故事》)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哪吒早期是印度神话中的罗刹之王,因佛教密宗东传而直接演变为中国民间信仰B.唐初佛典中哪吒以“托塔”为主要职责,其使命主要以守护为主,同时还负责惩C.宋代禅宗典籍中的哪吒形象以“八臂”为主,这一形象脱离了佛教经典,融入道D.受困于家宅的魔童哪吒,他的一系列行为与人类青少年时期所具有的特殊性有共2.下列对两则材料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哪吒法器从佛塔、戟等到火球的转变,本质上反映了文化融合中外来属性的本土化重构。B.动画电影结合现实,赋予哪吒“新青年特征”,由此完成了现实个体自我重构与C.从文学到电影的跨媒介叙事,哪吒形象的变化能体现民族文化在时代需求中的动D.哪吒形象从印度化到中国化的演变,经历了文化融合中“吸收一改造一创新”的第3页共10页(高2026届语文)3.材料二提到魔童哪吒“以青少年段成长叙事关注人的内心需求”,下列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A.《封神演义》通过“大闹龙宫”情节突出哪吒的叛逆性格,强化其少年英雄的传B.哪吒“割肉刻骨还父”的举动被赋予了“不累双亲”的伦理意义,契合传统孝道C.魔童哪吒反复“出逃”的行为,实则是普通个体在遭遇不公时不屈服、自我成长D.魔童哪吒的孤独挣扎与对外界的探索,映射青少年在身份认同缺失时的心理困境4.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哪吒形象的解读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4分)5.近期班级准备举行以“中华文化生命力”为主题的演讲比赛,你准备用哪吒的例子进行佐证。请结合两则材料,从“文化生命力”的角度,强生命力的原因。(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霞光记怎样才算“去过”一个地方,旅行家朋友尼佬的结论是:“至少待过一个白天或歇一晚。路过当然不算。”在我看来,“去过”仍然可以分出许多层次,有浅度的“去过”,也有深度的“去过”,深度的“去过”里,应该有一条硬指标:是不是看见过一个地方的朝霞和晚霞。因为,那都是可遇不可求的景象,只有在一个地方停留得足够在西部,尤其在敦煌以西的地方,例如新疆,常常可以看到朝霞和晚霞是阳光和云层、水汽、尘埃联合生产出来的,西部的气候,特别适合生特别彻底,暴雨也经常猝不及防,干燥和湿润的对比产生。它是戏剧化的、激烈的、大开大合的,是天空最暴烈的情绪表达。我种暴烈和戏剧性。第4页共10页(高2026届语文)记忆里最美的霞光,是十五岁时看到的,那时我读高二,每天要上晚自习,晚自习是晚上七点开始,而西北的夏天和秋天,太阳是八点半以后才落山。那天,我们在教室里自习,起初的一个小时,什么都很正常,落日的光芒,金灿灿地洒进教室里,和往常没有什么两样,八点刚过,天空之上,似乎有什么机关被启动了,晚霞开始变换各种颜色,金红、火红、淡粉、深棕、黑红、灰红,艳丽浓烈的云,翻江倒海一样地在天上翻滚,云层的缝隙里,金光像探照灯一样照下来。起初,只有几个人发现了天空的异样,以为这异样很快会过去,只随意张望了几眼,十几分钟后,天空各种颜色的翻滚越来越剧烈,似乎有一场战争在天上发生。我们全都涌到窗前去,又惊又喜地凝望,别的窗户里,也传来叽叽喳喳的语声,整座教学楼,慢慢喧闹起来。直到九点,天彻底黑下去,天地交接的地方,镶着一点熔岩一样的金红色,算是霞光存在过的最后一点证据。又一年的早晨,我醒得特别早,透过大大的玻璃窗,我看见秋天的天空,朝霞像疯了一样汹涌,微光中,什么地方的树在轰鸣,声音像海,鸟群惊慌失措,急雨一样从窗子外飞过去。那朝霞非常有力量,地上的屋子好像被那力量带着,歪斜了。向着一个方向斜过去,于是屋顶更尖峭,窗户变成菱形。这景象只持续了几分钟,很快,朝霞消失了,天上甚至连一点死灰一样的痕迹也没有留下。后来,我再也没遇见过那种近乎礼遇的霞光。但一年四季,在这霞光地带里,我们还是经常会因为天空的暴烈戏剧,涌到窗前去,每一次都和第一次看到时一样惊奇。天空的戏剧,还要地上的事物与之配合,所以,西部的最佳观霞点,应该是沙漠和丹霞地貌。朝霞或者晚霞,映照在金色的沙丘、红色和赭色的山崖上,是非常壮丽的,只是,很多人在西部生活过好多年,却从来都没有遇见这种壮丽,只在别人拍摄的照片上,看到过那种情景。都是因为,那是一种可遇不可求之景。在这样霞光涌动的地方生活过,才会明白西部人性格的构成,那种幽暗和热烈共存,那种闷沌和激烈并具的性格,应该就是霞光、烈日、暴雨共同制造的吧。西部人的性格,就是霞光和烈日的结晶,是长空和大地共同雕塑的形象,是天上的景象在地上具体而微的呈现。所以丹纳在他的《艺术哲学》里提出“地理性格”这样的说法,用一个地方山川河流的形态,空气的温度和湿度,为人们的性格做注解。西部人和沿海人的性格差异,完全可以为这个论点提供证据。只有见过西部的霞光,才算是“去过”西部,要见过一个地方那些近乎馈赠的景象,才算“去过”那个地方。在这个意义上,我只“去过”西部,何等浅陋,又何等有幸。我也只依恋那种被霞光映照的性格,熟知那种性格里的一切细节和缺憾,总有局限,却又让人心胸激荡。第5页共10页(高2026届语文)6.下列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A.“去过”一词在首尾段反复出现,意在强调深度“去过”一个地方的标准。B.屋顶窗子的变形及房屋的歪斜感,表现了朝霞汹涌而至、猝然而逝的特点。C.在西部的特殊气候条件下,映照在沙丘、山崖上的壮丽霞光能够经常遇见。D.本文与《登泰山记》一样,先后描绘朝霞和晚霞的景象,寄寓深沉的情感。7.关于文中描写晚霞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似乎有一场战争在天上发生”,从声色两方面写出云霞动荡剧烈,突出“戏剧性”。D.“八点刚过”“十几分钟后”“直到九点”,以时间为序,展示晚霞的动态变化。8.文章为何说“我只‘去过’西部,何等浅陋,又何等有幸”?(4分)9.《周易》中的“三才之道”指的是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各有其道且相互联系。请以此文为例,谈谈你的理解。(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齐有闾丘邛,年十八,道遮宣王曰:“家贫亲老,愿得小仕。”宣王曰:“子年尚稚,未可也。”闾丘邛对曰:“不然,昔有颛顼行年十二而治天下,秦项橐七岁为圣人师由此观之邛不肖耳年不稚矣。”宣王曰:“未有咫角骖驹而能服重致远者也。由此观之,夫士亦华发堕颠而后可用耳。”闾丘邛曰:“不然。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骅骝绿骥,天下之骏马也,使之与狸鼬试于釜灶之间,其疾未必能过狸鼬也。黄鹄白鹤,一举千里,使之与燕服翼试之堂庑之下,庐室之间,其便未必能过燕服翼也。辟闾巨阙,天下之利器也,击石不缺,刺石不锉,使之与管槁决目出昧,其便未必能过管槁也。由此观之,华发堕颠,与邛何以异哉?”宣王曰:“善。子有善言,何见寡人之晚也?”邛对曰:“夫鸡豚嗷,即夺钟鼓之音。云霞充咽,则夺日月之明。谗人在侧,是以见晚也。《诗》曰:听言则对,谮言则退。’庸得进乎?”宣王拊轼曰:“寡人有过。”遂载与之俱归而用焉。故孔子曰:“后生可畏,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此之谓也。(选自刘向《新序·杂事》,有删改)第6页共10页(高2026届语文)材料二: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然后可以为民父母。”秦项橐A七岁B为圣人师C由此观D之E邛F不肖耳G年不稚H矣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致,到达,与《孔雀东南飞》“何意致不厚”的“致”意思不同。B.善,好的、优秀的,与《五石之瓠》“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的“善”意思C.焉,语气助词,与《氓》“亦已焉哉”的“焉”用法相同。D.疏,形容词作名词,与《离骚》“纷吾既有此内美兮”的“美”用法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闾丘邛拦住齐宜王,希望能得到君王任用以供养家庭和父母,然而齐宜王认为他年纪尚幼,并不适合担任官职。成熟后才能发挥作用。C.齐宜王在听了闾丘邛的阐述后,两手倚凭车前横木表示自己有过错,孔子也称赞D.孟子先向齐宜王阐述了什么样的国家才能算得上是“故国”的道理,引出了其对选拔贤才的看法。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使之与狸鼬试于釜灶之间,其疾未必能过狸鼬也。(4分)(2)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4分)第7页共10页(高2026届语文)14.材料一中的闾丘邛和材料二中的孟子各自表达了怎样的人才观?请概括说明。(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白居易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句中的“画图”是对颔联、颈联精当传神的描写的形象概括,诗中写景是尾联“勾留”之情的基础。B.颔联妙用比喻描绘西湖山水。排排青松装点山峦,如重重叠叠的翡翠;皎洁的月亮映入湖心,像一颗闪光的珍珠。C.“青罗裙带展新蒲”一句,实写在稻田里劳作的少女裙带飘曳,以少女劳动之美映衬了春日的西湖之美。D.诗中嵌入农事,体现诗人对湖区劳动者的关怀,比《钱塘湖春行》立意更见新颖,是其写作上的变格、出新。16.有人评价此诗“以不舍意作结,而曰‘一半勾留’,言外正有余情”。请结合诗歌具体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在《离骚(节选)》中,屈原看到花草凋零,担心美人也将衰老,于是发出,.”的强烈反问。(2)《扬州慢》中的“,._”与杜甫《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用笔相似,都以草木繁盛写荒凉衰败。(3)《列子》中记述了鸥鸟与人嬉戏的故事,后人常借鸥鸟表达隐逸之情,这在唐宋诗词中屡见不鲜,如“ 第8页共10页(高2026届语文)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坛城中的花朵向大地证明了这些树木繁茂的生殖能力与虫媒植物A的花朵不装束暗示,不同于虫媒植物用铺张的花蜜与色彩来取悦诱引昆虫,(甲),风为它们传对于早春开花的树木来说,风媒授粉是一种B的策略。虫媒植物生长在一个相对温暖、避风的微观气候中,即便这样,它们也要努力寻找授粉者。与虫属于风媒植物的这些树木冠层的微观气候,不利于早春的昆虫出没,但是风是不短缺的。像滞留在小岛上的漂流者一样,(丙),指望着总有一个瓶子能将信息传递出去。18.请在文中画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19.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但不得改变愿意。(4分)20.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词语学习,一要注意准确把握词的含义,二要注意小心体文章为思想而写,只有准确的词语才能表达准确美;美的前提是“真”,只有做到恰如其分,才能组合变幻出美。不得其真,哪得其美?我们平常说“朦胧美”,那其实是先有一个准确的坐标,围绕这个坐标变幻而产生的美。如月亮的朦胧美,首先是因为夜空中有一个真实的月亮。①无论从达意和②文章写作都得先从准确地掌握词语开始。③一个词语的准确使用读效果。⑤这种效果是其他手段所无法达到的。比如一个“飞”字,是鸟飞的基本动作,第9页共10页(高2026届语文)“燕剪春风”。作家孙犁有一篇小说《荷花淀》,里面写到村里的游击队员们走了,留守的女人们“藕断丝连”,编辑将其改为“牵肠挂肚”,作者不干,为此打了一场笔墨官司。词语学习,除了把握其准确外,词语有有形与无形的美。准确是指其具体内容,美感是以内容为核心而产生的神韵、气氛等效果。好比一个人,他清的气质、风度。我们选演员时先看是不是漂亮,再看是不是有气质,这我们拿“材料”为例来理解,通常指材料本身质量料的基础上生发出来的抽象的感觉的美还是有区别的。词语有有形与无形的美。有形的一面是字的构成,这被书法家扩张为一门专门的艺术;无形章的美叫“意境”,而这意境是从挖掘和运用每一个词的美感开始的。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和“审美”的角度,简要分析孙犁坚持使用“藕断丝连”的理由。(4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也有人说,牵引风筝的,终究是人不是天——风筝也要有主心骨。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漏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第10页共10页(高2026届语文)语文答案(高2026届)且“直接演变”错误,材料一提及哪吒的演变经历了多重文化融合。B项,符的内容。C项,“宋代禅宗典籍”中并未提及哪吒形象融入道教体系,时间上错误,原B项错误,从材料二第2段表述看“完成了现实个体自我重构与时代精神的建设性表达”这个结论是由多个条件推出的,不只是选项中提到的“新青年特征“。C项是对材料二最后一段的推理归纳。D项正确,“吸收一改造一创新”符合材料一对哪吒形象演变的材料一中《封神演义》对哪吒形象往传统伦理的方向改编,与材料二提到的“青少年内心需求”无关。C项,材料二提到“出逃”是魔童哪吒的日常行为,但所反映的是普通童哪吒”的描述——“孤独、挣扎、反抗”“未完成社会化时的认同缺失”,并指出其4.①材料一侧重历史,按时间顺序分析佛教、道教及文学作品对哪吒形象演变的影响。②材料二聚焦现实,探讨动画电影中哪吒形象与青少年文化的结合及(答对一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5.①文化融合(或文化形象的包容性)。能借鉴外来文化元素,如吸纳印度教、佛教元素;结合本土需求,融入道教体系,并通过“三教合一”实现本土化重构(如法器的变化),③保持媒介载体的多样性。从佛典、小说到影视,《封神演义》定型④核心价值的延续性。始终保留“反抗”“责任”等普世精神,并通“一人做事一人当”强化道德合法性。(以上答案,答对一点1分,对观点有分析1分,共2分;任意答全三点即可满分。)8.①作者自嘲只“去过”西部,而未能“去过”更多的地方。②作者庆幸见到近乎礼遇的西部霞光。③作者熟知和依恋霞光映照下的西部性格。(答出第一点给2分,二三两点答出任意一点给2分。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9.①三者各有其道:西部霞光激烈动荡,具有暴烈和戏剧性;西部的沙漠和丹霞地貌,西部的气候条件生成霞光;霞光映照在沙丘山崖上,大地共同雕塑而成的。(答出一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第1页共4页(高2026届语文)10.CEG【解析】句意:秦国的项橐七岁就成为圣人的老师。由此看来,只是我不成才罢了,年纪并不小了。“项橐”是句子的主语,“七岁”作状语,“为圣人师”是谓语和宾语部分,句子结构完整,所以在C处断开;“由此观之”是一个固定短语,应在其后E处断开;“邛”指闾丘邛,是句子的主语,“不肖耳”中“不肖”在这里是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年不稚矣”则另起一层意思,强调自己年龄并不小了。所以应在“耳”后即G处断开。11.C【解析】A.“何意致不厚”的“致”的意思是招致。B.“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的“善”意思是善于。C.错误。“遂载与之俱归而用焉”的“焉”是代词,他。句意:于是用车载着他一同回去并任用了他。D.“纷吾既有此内美兮”的“美”形容词作名词,美好的内在品质。12.C【解析】C.“孔子也称赞闾丘邛‘后生可畏'”说法错误,“此之谓也”意思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表明是引用孔子的话称赞这种现象,而不是孔子也称赞闾丘邛。13.(1)(如果)让它们与狸鼬在灶台间比试,它们的敏捷未必能超过狸鼬。一点1分,句意1分。)(2)(可是)大王现在没有真正亲近的臣子,过去提拔的人,现今都不知跑到什么地方(采分点:“亲”,亲近的;“进”,提拔;“亡”,跑。一点1分,句意1分。)14.①闾丘邛认为人才就是有一定特长的人;②孟子认为人才就是得到大多数国人认可的人。(意思对即可)【解析】①材料一中的闾丘邛以雄辩对答齐宣王,体现出即便年轻但有才者也不应被忽视的观点,同时通过比喻论证强调“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认为人才就是有一定特长②材料二中,孟子告诫齐宣王要慎重选贤任能,“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通过多方考察来决策,得到大多数国人认可的人才能重用,从而确保为国家挑选出真正贤德之才。15.C【解析】“实写在稻田里劳作的少女裙带飘曳……”错,这一句是比喻,新生的蒲草在风中摇曳,就像少女身上的裙带,并非实写少女劳动之美。16.①尾联“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点明西湖美景如画是诗人不舍离开杭州的原因之一。②而“言外正有余情”则与诗人的境遇有关,与其回到京城朋党倾轧的官场,不如在杭州任上做点实事。【解析】①尾联“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直陈自己的心理:不能抛下杭州到别处去,一半原因是留恋这西湖美景。以诗人不愿别离杭州来衬托杭州西湖美景如②而“言外正有余情”则与诗人的境遇有关。结合注释可知,白居易于长庆二年(822)为躲避朝廷党争而自请外任,来到杭州任刺史,任职期间,寄情山水,流连诗酒,这首诗是作者在杭州任期将满,即将离开时所作。同时,作者在杭州任上疏浚西湖,修筑白堤,为百姓切实做了很多实事。此处的“余情”应理解为不愿回到京城朋党倾轧的官场,而愿意在杭州任上做点实事。【读懂诗歌】春天的湖上如一幅图画,群峰绕湖,水面如镜平铺。排排青松装点着山峦,如重重叠叠的翡翠,皎洁的月光映入湖心,像一颗闪光的珍珠。早稻抽穗像碧毯的线头,新蒲舒展似青罗裙带舞。不能抛下杭州到别处去,一半原因是留恋这西湖。17.(1)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此度(2)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3)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客至》)/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第2页共4页(高2026届语文)第3页共4页(高2026届语文)盟。(《登快阁》)/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江村》)/野老与人争席罢,海18.A.五彩缤纷/绚丽多彩/姹紫嫣红/色彩斑斓B.行之有效/卓有成效(每空1分)19.枫树和山核桃树的花朵开败了,如雨点一般洒落下来,静静地躺卧在坛城中,向大地证明了这些树木繁茂的生殖能力。(每句1分,共4分。若考生写成三个语句,每句1分,句子通顺1分。若考生写成两个语句,只给2分。)20.甲:这些树木无需吸引谁(昆虫)乙:风的传递没有那么直接(精准)丙:把无数个瓶子扔进水中(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给分)21.序号①,修改为:无论从达意还是从审美角度看。序号④,修改为:能给文章带来特有的阅读效果(或“能增强文章特有的阅读效果”)(改对一处2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序号①,搭配不当,“无论”与“和”不能搭配,修改为:无论从达意还是从审美角度看。序号④,成分残缺,可以加上“带来”,或者将"给”修改为“增强”。修改为:能给文章带来特有的阅读效果(或“能增22.示例一:①达意:“藕断丝连”强调了一种难以割舍、隐隐相连的关系,契合青年妇女们在抗战背景下与各自丈夫的情感状态,表达准确得体。②审美:“藕断丝连”具有一种含蓄、委婉的美感。它以形象的比喻,将情感的维系比作“藕丝”,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空间,能够在文章中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和意境。(每点2分)“丝连”即情思相连。以此表现青年妇女们对各自丈夫的思念和依恋,准确得体。②审美:从词语选择的角度,作者写的是水乡、苇草、荷叶荷花,“藕断丝连”与荷花淀美丽如画、温情脉脉的水乡风情相吻合,形象生动而富有诗意。(每点2分)示例一:①达意:“藕断丝连”强调的是一种虽然表面上似乎有所分离(如同藕被断开),但实际上内在的情感联系却难以彻底斩断(如同藕断了还有丝连着)的关系。在抗战时期,女们的情感,是一个具有形象比喻的词语,它通过将情感的维系比作“藕丝”,给读者带来示例二:①达意:“藕”可谐音“偶”,在中国文化语境中常常与“佳偶”联系在一起,而“丝”又可联想到“情思”,“丝连”则表示情思相连,形象地描绘出尽管夫妻之间身体第4页共4页(高2026届语文)23.【写作指导】从材料来看,人生正如放风筝,要“顺势而为”。放风筝,顺风向上而飞是必然规律。这里的“势”可以联想为自然、人生或社会中的规则、规律等。同时,顺势而为,也还是要“为”的。“风筝也要有主心骨”——风筝的高飞,离不开人的牵引。要是放开手去,给风筝完全的自由,那么顺应的便不是“势”,而是风的乱吹和风筝的落地了。因此,人要发挥能动性,巧妙驾驭风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