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4-2025学年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县七年级(下)期中历史试卷一、单项选择(20小题,每题1分,共20分。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将所选项字母填涂在答题卡对应栏目内)1.(1分)隋炀帝乘“龙舟”从洛阳巡游到扬州,要经过大运河的哪几段()①通济渠②永济渠③邗沟④江南河。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④2.(1分)针对魏征的建议(连环画),唐太宗采取的态度是()A.制定法律,减省刑罚 B.广纳贤才,知人善任 C.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D.整顿吏治,注重文教3.(1分)现今国家公务员考试被称为“国考”,一般采用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我国古代主要是采取科举制选拔官员,下列最早对考生采用面试方式的皇帝是()A.唐太宗 B.武则天 C.唐玄宗 D.隋炀帝4.(1分)考古专家在敦煌莫高窟第445窟壁画中发现了这样一个场景:一名农夫一手扶着工具。该工具设计精妙,轻便灵巧,操作时可自如地控制入土深浅,回转省力。这一工具()A.革新了水利灌溉方式 B.加速了农产品的流通 C.提升了土地耕作效率 D.推动了农作物的改良5.(1分)在研究唐朝历史时,“诗史互证”是一种常用方法。以下能印证制瓷手工业成就的是()A.药圃茶园为产业,野麋林鹤是交游 B.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 C.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D.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6.(1分)据《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记载,唐会昌三年(843年)长安发生火灾:“四千四百余家(店铺),官私财物、金银绢药,总烧尽”。这次失火地点最有可能在图中()A.A处 B.B处 C.C处 D.D处7.(1分)“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唐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黄巢的诗句。黄巢领导的唐末农民起义()A.给唐朝统治者致命打击 B.直接推翻唐朝的统治 C.促使唐朝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D.形成了五代十国的局面8.(1分)五代十国后期,北方继续保持了后唐时就形成的基本完整局面,而南方的九个政权在经过兼并后也变为五个。这种状况()A.反映了统一的必然趋势 B.造成了南方的战乱更多 C.使北方经济能稳定发展 D.断绝了各地的经济联系9.(1分)在西南地区的南诏遗址内出土了建筑材料方形花砖和莲花纹瓦当,其纹样与唐长安城大明宫出土的砖瓦几乎一样。这材料体现了()•日本派使节到中国•新罗派遣使节和留学生到唐朝学习•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A.城市商业的繁荣 B.民族之间的交融 C.社会风气的开放 D.中外交流的频繁10.(1分)下面是某同学整理的有关唐代中外交流主题的学习笔记,其中还可以补充的史事有()•日本派使节到中国•新罗派遣使节和留学生到唐朝学习•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A.设置安西都护府 B.文成公主入藏 C.鉴真东渡日本 D.郑和下西洋11.(1分)诗人元稹为白居易《长庆集》写的序文中说到,有人拿白诗的写本和印本在街头叫卖或换取酒茶;唐文宗太和年间,四川和江淮一带民间已经每岁“以板印历日”。由此可见当时()A.造纸术已得以改进 B.雕版印刷相当发达 C.活字印刷开始出现 D.天文历法已趋完善12.(1分)某同学为完成一篇学术论文,去图书馆借阅了《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千金方》《本草纲目》等文献史料,据此可知其撰写的论文题目是()A.中国古代医学的发展 B.中国古代艺术的发展 C.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 D.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13.(1分)历史漫画诙谐幽默,耐人寻味,往往能形象地反映一定的政治内涵。下图漫画反映出宋朝的政治特点是()A.外戚专权 B.藩镇割据 C.武将专权 D.重文轻武14.(1分)赵匡胤当皇帝的第二年,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宋太祖为此采取的举措中与“收其精兵”相符的是()A.设置枢密院 B.调换地方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C.取消地方节度使收税的权利 D.设立市舶司15.(1分)某史料中有“谷熟后还官、免役钱、募人充役。测量土地以定赋税”等文字。该史料可用于研究()A.秦国的商鞅变法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北宋王安石变法 D.清初的开荒政策16.(1分)宋辽“澶渊之盟”后,贸易往来日益频繁,不仅适当的满足了统治者的需要,而且更多的满足了各族人民生产和生活的需求,促进了民族交融。材料说明“澶渊之盟”()A.是一个完全平等的盟约 B.消除了宋辽间的民族隔阂 C.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 D.有利于宋辽间的民族交融17.(1分)岳飞在《满江红》中写道:“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其中的“胡虏”“匈奴”实际上指的是()A.党项族 B.女真族 C.匈奴族 D.契丹族18.(1分)“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该诗反映的时代背景是()A.贞观之治 B.开元盛世 C.北宋建立 D.南宋偏安19.(1分)元朝的建立时间与建立者是()A.1368年铁木真 B.1271年忽必烈 C.1206年成吉思汗 D.1644年元顺帝20.(1分)学习历史离不开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事实判断只解决“真伪”问题,而价值判断是对事物的美丑、善恶、好坏、进步或落后等进行评价。下列属于价值判断的是()A.长平之战 B.楚汉之争 C.赤壁之战 D.安史之乱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30分)21.(6分)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中国古代有两个朝代,他们都曾繁盛一时,可是却又短暂而亡,他们就是秦朝和隋朝。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全球通史》中写道:“这一制度,中国推行了一千三百余年;他们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备文官。”材料二:“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1)(2分)材料一中的“这一制度”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2)(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的“河”有什么历史意义?(3)(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朝灭亡的原因。22.(7分)唐代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值得骄傲的时代之一。七年级(1)班同学开展了一场历史主题探究活动,请你参与。材料一:材料二:唐朝部分年代的人口统计表年份649年726年742年755年总人口约1900万人约4142万人约4531万人约5292万人材料三:唐王朝明确提出“华夷无别”“华夷同重”原则,对周边各民族的首领“示之以礼”。……唐朝加强了对四方民族的优待、册封、和亲以及以夷治夷政策的实施……在形式上保留当地原有统治机构或实行“监管制”,使民族事务管理走上制度化。——摘编自孙懿《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过程》(1)(2分)依据图中所示的“唐朝兴衰之势”示意图,完善①②处的信息。(2)(3分)依据材料二,概括649﹣755年唐朝人口变化的趋势。结合所学,分析出现这一趋势的原因。(3)(3分)依据材料三,概括唐代对各民族的管理方式及其原则。23.(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皇帝制度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一是从夏商周至秦始皇时期,是由王变为皇帝的时期;二是自秦汉至宋元时期,皇帝的统治权与宰相的行政权相对分离,且相互抗衡,皇权不断被加强,相权不断被削弱,这也反映了中国古代专制主义的不断加深。——全根先《试论中国古代皇帝制度》材料二: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宋史•职官志》材料三:元朝统治者打破了自然疆界,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的使自然区域分开,造成了犬牙交错的局面。——摘编自《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1)(1分)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写出隋唐至宋时期“皇权不断被加强,相权不断被削弱”的措施。(2)(1分)依据材料二,指出宋代中央加强对地方管理的措施。(3)(2分)材料三中元朝形成“犬牙交错”的局面与哪一制度有关?这样划分有何意义?(4)(2分)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制度变革给你的启示。24.(6分)【经济发展】材料一:材料二:(1)(3分)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唐朝与日本货币的共同点,并分析日本货币相似的原因。(2)(3分)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判断图中货币所处的历史时期;并从货币所反映的信息来分析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25.(5分)历史图片是历史知识的载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从上图中选择两幅相互关联的图片,结合所学知识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2024-2025学年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县七年级(下)期中历史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20小题)题号1234567891011答案CCCDDAABCB题号121314151617181920答案ADBCDBDBD一、单项选择(20小题,每题1分,共20分。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将所选项字母填涂在答题卡对应栏目内)1.(1分)隋炀帝乘“龙舟”从洛阳巡游到扬州,要经过大运河的哪几段()①通济渠②永济渠③邗沟④江南河。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④【分析】本题考查了隋朝大运河.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解答】隋炀帝乘“龙舟”从洛阳巡游到扬州,要经过大运河的①通济渠和③邗沟。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纵贯南北全长两千多公里的大运河,自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组成部分.2.(1分)针对魏征的建议(连环画),唐太宗采取的态度是()A.制定法律,减省刑罚 B.广纳贤才,知人善任 C.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D.整顿吏治,注重文教【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唐太宗的统治,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解答】根据题干信息“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可知,材料的意思是如果只听取一方面的话,就会不明真相,陷入迷惑;而如果同时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才能明辨是非,看清真相,为此唐太宗采取的态度是“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唐太宗时期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当时著名宰相有房玄龄、杜如晦。C项正确;“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广纳贤才,知人善任”“整顿吏治,注重文教”都属于唐太宗统治时期采取的措施,为“贞观之治”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但与题干强调的虚心纳谏不符,排除ABD项。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唐太宗的统治。3.(1分)现今国家公务员考试被称为“国考”,一般采用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我国古代主要是采取科举制选拔官员,下列最早对考生采用面试方式的皇帝是()A.唐太宗 B.武则天 C.唐玄宗 D.隋炀帝【分析】本题以最早对考生采用面试方式的皇帝为切入点,考查武则天的相关知识。【解答】唐朝时,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扩充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武则天大力提倡科举,增设殿试和武举;唐玄宗时,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的地位,并以诗赋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其中武则天时的殿试,开创了我国科举制度对考生面试的先河。故选:B。【点评】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考试制度,对世界文明产生的重要的影响。科举制度所流传下来的部分优秀的措施,至今仍然被我国和世界各国所沿用和发展。4.(1分)考古专家在敦煌莫高窟第445窟壁画中发现了这样一个场景:一名农夫一手扶着工具。该工具设计精妙,轻便灵巧,操作时可自如地控制入土深浅,回转省力。这一工具()A.革新了水利灌溉方式 B.加速了农产品的流通 C.提升了土地耕作效率 D.推动了农作物的改良【分析】本题考查唐朝经济的繁荣,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工具是曲辕犁。曲辕犁相较于之前的犁,结构更加合理,操作更加方便,大大提高了土地耕作的效率,使农民能够更轻松、更高效地进行耕地作业,C项正确;根据材料“一名农夫一手扶着工具……可自如地控制入土深浅,回转省力”可知,这一工具是用于土地耕作的,并非水利灌溉工具,排除A项;题干中重点描述的是耕作工具及其在土地耕作方面的特点,没有任何信息表明该工具与农产品的流通有联系,加速农产品的流通主要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关,排除B项;题干中只是强调了工具在土地耕作时的特性,没有提及对农作物改良的作用,材料所述工具也不能改良农作物,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唐朝经济的繁荣,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两则史料可共同用于见证唐朝生产技术改进,农业经济繁荣。5.(1分)在研究唐朝历史时,“诗史互证”是一种常用方法。以下能印证制瓷手工业成就的是()A.药圃茶园为产业,野麋林鹤是交游 B.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 C.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D.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分析】本题考查唐朝手工业的发展,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反映了唐朝越窑瓷器的精美,能够印证唐朝制瓷手工业的成就。故D符合题意;“药圃茶园为产业,野麋林鹤是交游”反映的是药圃、茶园等产业,与制瓷手工业无关,排除A;“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描述的是京城的节日景象,与制瓷手工业没有关系,排除B;“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说的是胡人的音乐、骑术和服饰,与制瓷手工业无关,排除C。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唐朝手工业的发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能印证制瓷手工业成就的是“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6.(1分)据《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记载,唐会昌三年(843年)长安发生火灾:“四千四百余家(店铺),官私财物、金银绢药,总烧尽”。这次失火地点最有可能在图中()A.A处 B.B处 C.C处 D.D处【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唐朝长安城的布局特点,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分析唐朝长安城的布局特点:唐朝长安城实行坊市制度,坊是居民住宅区,市是商业活动区。市有东市和西市,是商业集中的地方,店铺众多,财物聚集。根据题干“四千四百余家(店铺),官私财物、金银绢药,总烧尽”可知,失火的地点在D处商业区,D项正确;A处靠近大明宫,大明宫是唐朝的政治中心,主要是宫殿建筑等,不是店铺集中之地,A项错误。B处位于皇城,皇城是中央官署所在地,不是商业店铺集中的区域,B项错误。C位于居住区,不允许商铺存在,C项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唐朝长安城的布局特点,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7.(1分)“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唐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黄巢的诗句。黄巢领导的唐末农民起义()A.给唐朝统治者致命打击 B.直接推翻唐朝的统治 C.促使唐朝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D.形成了五代十国的局面【分析】本题考查了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原为起义军将领的朱温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解答】唐末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冲击了唐朝统治。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人民赋税沉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爆发了大规模的起义。起义军在黄巢的领导下,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原为起义军将领的朱温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A符合题意;直接推翻唐朝的统治的是朱温建立后梁政权,排除B;促使唐朝国势从此由盛转衰的是安史之乱,排除C;形成了五代十国的局面与黄巢农民起义无关,排除D。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黄巢起义的影响。8.(1分)五代十国后期,北方继续保持了后唐时就形成的基本完整局面,而南方的九个政权在经过兼并后也变为五个。这种状况()A.反映了统一的必然趋势 B.造成了南方的战乱更多 C.使北方经济能稳定发展 D.断绝了各地的经济联系【分析】本题考查了五代十国。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统一始终是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解答】据材料可知,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当时的南方地区,由于受战乱影响较小,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也有一定的发展。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A符合题意;造成了南方的战乱更多说法错误,南方政局相对稳定,排除B;使北方经济能稳定发展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不是经济,是政治形势,排除C;断绝了各地的经济联系说法错误,各地之间经济联系密切,排除D。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五代十国涉及的政权与影响。9.(1分)在西南地区的南诏遗址内出土了建筑材料方形花砖和莲花纹瓦当,其纹样与唐长安城大明宫出土的砖瓦几乎一样。这材料体现了()•日本派使节到中国•新罗派遣使节和留学生到唐朝学习•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A.城市商业的繁荣 B.民族之间的交融 C.社会风气的开放 D.中外交流的频繁【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唐朝时期的民族交往与交融,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解答】材料中未涉及商业活动、市场交易等相关内容,不能体现城市商业的繁荣,所以A选项错误。南诏是唐朝时期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政权,南诏遗址出土的建筑材料纹样与唐长安城大明宫出土的砖瓦几乎一样,这表明南诏与唐朝在文化、建筑等方面存在交流融合,体现了民族之间的交融,所以B选项正确;社会风气开放一般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如女性地位、思想观念、娱乐活动等,材料未涉及这些方面,所以C选项错误;南诏是唐朝境内的少数民族政权,不属于外国,所以材料体现的不是中外交流,D选项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唐朝时期的民族交往与交融。10.(1分)下面是某同学整理的有关唐代中外交流主题的学习笔记,其中还可以补充的史事有()•日本派使节到中国•新罗派遣使节和留学生到唐朝学习•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A.设置安西都护府 B.文成公主入藏 C.鉴真东渡日本 D.郑和下西洋【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唐朝的对外交往,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解答】设置安西都护府是唐朝管理西域地区的举措,属于唐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并非中外交流方面的史事,所以A选项不符合;文成公主入藏是唐朝与吐蕃(今藏族地区)之间的民族交往,属于国内民族关系范畴,不是中外交流,所以B选项不符合;鉴真东渡日本,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等知识,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符合唐代中外交流主题,所以C选项正确;郑和下西洋发生在明朝,时间不符,不属于唐代的史事,所以D选项不符合。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唐朝的对外交往。11.(1分)诗人元稹为白居易《长庆集》写的序文中说到,有人拿白诗的写本和印本在街头叫卖或换取酒茶;唐文宗太和年间,四川和江淮一带民间已经每岁“以板印历日”。由此可见当时()A.造纸术已得以改进 B.雕版印刷相当发达 C.活字印刷开始出现 D.天文历法已趋完善【分析】本题考查雕版印刷术,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根据材料“有人拿白诗的写本和印本在街头叫卖或换取酒茶;唐文宗太和年间,四川和江淮一带民间已经每岁‘以板印历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板印历日”就是采用雕版印刷术印制历书,这说明唐代雕版印刷已经相当发达。故B正确;造纸术在东汉得以改进,与题干所述“印本”无关,排除A;活字印刷术是北宋毕昇发明的,时间上不符,排除C;题干材料不能反映天文历法趋于完善,排除D。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雕版印刷术,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说明唐代雕版印刷已经相当发达。12.(1分)某同学为完成一篇学术论文,去图书馆借阅了《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千金方》《本草纲目》等文献史料,据此可知其撰写的论文题目是()A.中国古代医学的发展 B.中国古代艺术的发展 C.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 D.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医学的发展的相关史实,“《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千金方》《本草纲目》”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解答】《黄帝内经》为古代医家托轩辕黄帝名之作,为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创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伤寒杂病论》是东汉时期张仲景的医学著作,《千金方》是唐朝时期孙思邈的医学著作,《本草纲目》是明朝李时珍的药物学巨著。据题干可知,这位同学撰写的论文题目是中国古代医学的发展,A项正确;《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千金方》《本草纲目》体现了中国古代医学的发展,与“古代艺术”无关,排除B项;《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千金方》《本草纲目》体现了中国古代医学的发展,与“古代农业”无关,排除C项;《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千金方》《本草纲目》体现了中国古代医学的发展,与“古代思想”无关,排除D项。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国古代医学的发展的相关史实。13.(1分)历史漫画诙谐幽默,耐人寻味,往往能形象地反映一定的政治内涵。下图漫画反映出宋朝的政治特点是()A.外戚专权 B.藩镇割据 C.武将专权 D.重文轻武【分析】本题考查了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解答】根据题干信息“体轻权力重”“气煞本将啦”和所学知识可知,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因此材料反映的是宋朝重文轻武的国策,D项正确;从所学知识可知,外戚专权指古代外戚把持朝廷政权的现象,与宋朝的史实不符,排除A项;从所学知识可知,藩镇割据通常指的是唐朝中后期幽州、魏博等藩镇的将领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方面不完全受中央政府控制的局面,与图片信息不符,排除B项;从所学知识可知,五代时期的“武将专权”,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与图片信息不符,排除C项。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分析解答的能力。14.(1分)赵匡胤当皇帝的第二年,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宋太祖为此采取的举措中与“收其精兵”相符的是()A.设置枢密院 B.调换地方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C.取消地方节度使收税的权利 D.设立市舶司【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解答】调换地方军队将领,定期换防,这使得兵不识将,将不专兵,有效削弱了地方将领对军队的长期控制,达到了“收其精兵”的目的,即将地方军队的控制权收归中央,防止地方将领拥兵自重,B项符合题意。设置枢密院主要是负责军事的调遣等事务,它侧重于中央军事决策机构的调整,并非直接针对“收其精兵”中对地方军队将领和士兵的管理,排除A项。取消地方节度使收税的权利,这是宋太祖针对“制其钱谷”采取的措施,目的是控制地方财政,而非“收其精兵”,排除C项。设立市舶司是为了管理海外贸易,与“收其精兵”毫无关系,排除D项。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5.(1分)某史料中有“谷熟后还官、免役钱、募人充役。测量土地以定赋税”等文字。该史料可用于研究()A.秦国的商鞅变法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北宋王安石变法 D.清初的开荒政策【分析】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根据题干信息“谷熟后还官、免役钱、募人充役。测量土地以定赋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史料可用于研究王安石变法。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王安石变法的主要举措包括募役法、保甲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募役法是政府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交纳役钱。这就有利于保证农民生产时间,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从而限制官僚特权,增加政府收入,C项正确;商鞅变法的内容包括确立县制、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军功等,排除A项;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包括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排除B项;清初的开荒政策,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16.(1分)宋辽“澶渊之盟”后,贸易往来日益频繁,不仅适当的满足了统治者的需要,而且更多的满足了各族人民生产和生活的需求,促进了民族交融。材料说明“澶渊之盟”()A.是一个完全平等的盟约 B.消除了宋辽间的民族隔阂 C.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 D.有利于宋辽间的民族交融【分析】本题考查了澶渊之盟。1005年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解答】材料反映了宋辽“澶渊之盟”后双方贸易往来频繁,人民交流增多,故材料说明“澶渊之盟”有利于宋辽间的民族交融,D符合题意;“澶渊之盟”规定了赔款,不是一个完全平等的盟约,排除A,“澶渊之盟”不可能消除宋辽间的民族隔阂,排除B,“澶渊之盟”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题干材料没有涉及,排除C。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辽与北宋达成澶渊之盟的影响。17.(1分)岳飞在《满江红》中写道:“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其中的“胡虏”“匈奴”实际上指的是()A.党项族 B.女真族 C.匈奴族 D.契丹族【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岳飞抗金的相关史实。完颜阿骨打是女真族的杰出首领,他率众起兵抗辽,不断取得胜利,1115年,阿骨打在会宁称帝,国号金。【解答】岳飞领导的军队作战勇敢,纪律严明,深受人民的爱戴,被称为“岳家军”。他从金军收复了建康,后又在郾城大败金军骑兵主力,收复许多失地。宋高宗和秦桧害怕抗金力量不断壮大,害怕威胁到自己的统治,以所谓的“谋反”罪杀害了岳飞。金是女真族建立的政权。故“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词中“胡虏、匈奴”实际上指的是指女真族。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岳飞抗金的相关史实。18.(1分)“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该诗反映的时代背景是()A.贞观之治 B.开元盛世 C.北宋建立 D.南宋偏安【分析】本题考查南宋建立的相关知识,关键是对诗句的解读。【解答】“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直斥南宋当局忘了国恨家仇,统治者不思收复失地,只想偏安一隅,不思进取,把临时苟安的杭州简直当作了故都汴州。D项正确;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都出现在唐朝,排除AB两项;北宋的都城是开封即材料中的汴州,与诗句“直把杭州作汴州”不符,排除C项。故选:D。【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宋元时期多民族并立的局面,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19.(1分)元朝的建立时间与建立者是()A.1368年铁木真 B.1271年忽必烈 C.1206年成吉思汗 D.1644年元顺帝【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元朝的建立,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解答】忽必烈是蒙古政权建立者成吉思汗的孙子,1260年继承汗位,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建立元朝,B项正确。1368年是明朝建立的时间,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建立大蒙古国,但他不是元朝的建立者,A项错误。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建立大蒙古国,被尊称为“成吉思汗”,此时还没有元朝,C项错误。1644年是明朝灭亡,清军入关的时间,和元朝毫无关系,元顺帝是元朝的末代皇帝,D项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元朝的建立,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20.(1分)学习历史离不开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事实判断只解决“真伪”问题,而价值判断是对事物的美丑、善恶、好坏、进步或落后等进行评价。下列属于价值判断的是()A.长平之战 B.楚汉之争 C.赤壁之战 D.安史之乱【分析】本题考查安史之乱的相关内容,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解答】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乱”字体现了对这一事件的评价,符合价值判断的要求,D项正确;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秦国与赵国之间发生的战争,未体现价值判断,排除A项;楚汉之争是秦朝末年项羽和刘邦两大集团爆发的战争,未体现价值判断,排除B项;赤壁之战是东汉末年曹操和孙刘联军展开的战争,未体现价值判断,排除C项。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安史之乱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30分)21.(6分)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中国古代有两个朝代,他们都曾繁盛一时,可是却又短暂而亡,他们就是秦朝和隋朝。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全球通史》中写道:“这一制度,中国推行了一千三百余年;他们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备文官。”材料二:“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1)材料一中的“这一制度”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的“河”有什么历史意义?(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朝灭亡的原因。【分析】本题以二则文字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科举制度的创立以及历史意义、隋朝大运河的开通以及作用、隋朝灭亡的原因,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解答】(1)根据“这一制度,中国推行了一千三百余年;他们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备文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的“这一制度”指的是科举制度;这一制度对当时的社会产生的影响是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重大变革,使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用人制度逐渐确立;加强了朝廷在选官上的权力;扩大统治基础,对社会阶层流动也起到积极作用;提高了官僚队伍的文化素养。(2)根据“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材料二中的“河”指的是隋朝大运河;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带动了沿河城市的繁荣与发展;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交流;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交融。加重人民的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速隋朝的灭亡。(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隋朝的暴政。直接原因是隋末农民起义。故答案为:(1)影响: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重大变革,使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用人制度逐渐确立;加强了朝廷在选官上的权力;扩大统治基础,对社会阶层流动也起到积极作用;提高了官僚队伍的文化素养。(2)历史意义:带动了沿河城市的繁荣与发展;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交流;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交融。加重人民的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速隋朝的灭亡。(3)根本原因:隋朝的暴政。直接原因:农民起义。【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科举制度的创立以及历史意义、隋朝大运河的开通以及作用、隋朝灭亡的原因。22.(7分)唐代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值得骄傲的时代之一。七年级(1)班同学开展了一场历史主题探究活动,请你参与。材料一:材料二:唐朝部分年代的人口统计表年份649年726年742年755年总人口约1900万人约4142万人约4531万人约5292万人材料三:唐王朝明确提出“华夷无别”“华夷同重”原则,对周边各民族的首领“示之以礼”。……唐朝加强了对四方民族的优待、册封、和亲以及以夷治夷政策的实施……在形式上保留当地原有统治机构或实行“监管制”,使民族事务管理走上制度化。——摘编自孙懿《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过程》(1)依据图中所示的“唐朝兴衰之势”示意图,完善①②处的信息。(2)依据材料二,概括649﹣755年唐朝人口变化的趋势。结合所学,分析出现这一趋势的原因。(3)依据材料三,概括唐代对各民族的管理方式及其原则。【分析】本题考查了唐朝的民族交往与交融,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1)①:据材料一“唐太宗”并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故①答案为贞观之治。②:据材料一“唐玄宗”“开元盛世”并结合所学可知,唐玄宗在位的后期出现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使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故②为安史之乱。(2)趋势:据材料二“唐朝部分年代的人口统计”可知,649—755年,从约1900万人增加到约5292万人,人口增长迅速。原因:据所学可知,这是安史之乱之前,唐朝前期,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呈现繁荣景象,人口增加。(3)管理方式:据材料三“唐朝加强了对四方民族的优待、册封、和亲以及以夷治夷政策的实施”可知,唐代对各民族的管理方式是册封;和亲;以夷治夷。原则:据材料三“唐王朝明确提出‘华夷无别’‘华夷同重’原则”可知,“华夷无别”“华夷同重”。故答案为:(1)①:“贞观之治”。②:安史之乱。(2)变化趋势:649—755年,人口增长迅速。原因:唐朝前期,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呈现繁荣景象。(3)管理方式:册封;和亲;以夷治夷。(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原则:“华夷无别”“华夷同重”。【点评】本题考查了唐朝的民族交往与交融,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3.(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皇帝制度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一是从夏商周至秦始皇时期,是由王变为皇帝的时期;二是自秦汉至宋元时期,皇帝的统治权与宰相的行政权相对分离,且相互抗衡,皇权不断被加强,相权不断被削弱,这也反映了中国古代专制主义的不断加深。——全根先《试论中国古代皇帝制度》材料二: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宋史•职官志》材料三:元朝统治者打破了自然疆界,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的使自然区域分开,造成了犬牙交错的局面。——摘编自《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写出隋唐至宋时期“皇权不断被加强,相权不断被削弱”的措施。(2)依据材料二,指出宋代中央加强对地方管理的措施。(3)材料三中元朝形成“犬牙交错”的局面与哪一制度有关?这样划分有何意义?(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制度变革给你的启示。【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制度创新与国家治理,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作答。【解答】(1)结合所学知识,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和监督,从而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宋朝: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设枢密院负责军事,三司使负责财政,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将相权分解为行政、军事和财政三个部分,便于皇帝总揽大权。(2)根据材料“始置诸州通判”“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可得出,宋代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进口美国大豆协议书
- 餐饮废品处理协议书
- 门诊输液带药协议书
- 资产收购终止协议书
- 防火治安责任协议书
- 轻微事故理赔协议书
- 露营基地合同协议书
- 创世纪教育合作协议书
- 剧组住酒店合同协议书
- 门面出租押金协议书
- 《多样的中国民间美术》课件 2024-2025学年人美版(2024)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
- 撤销限高和失信申请书
- DB33-T 2383-2021 《公路工程强力搅拌就地固化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
- 车床工安全生产职责规章制度
- 2025年庆六一儿童节校长致辞(2篇)
- 房屋市政工程生产安全重大事故隐患排查表(2024版)
-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全册导学案
- 油库设备维护规范
- 国企求职指南培训
- 职业道德与法治综合练习2024-2025学年中职高教版
- 安委会办公室主要职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