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成人高考《语文》模拟冲刺题库:文言文翻译与理解能力提升试题_第1页
2025年成人高考《语文》模拟冲刺题库:文言文翻译与理解能力提升试题_第2页
2025年成人高考《语文》模拟冲刺题库:文言文翻译与理解能力提升试题_第3页
2025年成人高考《语文》模拟冲刺题库:文言文翻译与理解能力提升试题_第4页
2025年成人高考《语文》模拟冲刺题库:文言文翻译与理解能力提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成人高考《语文》模拟冲刺题库:文言文翻译与理解能力提升试题考试时间:______分钟总分:______分姓名:______一、文言文翻译要求:翻译下列句子,要求准确、通顺。1.然后子路欲往,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2.楚人学剑,一人曰:“吾学之十年,杀人可以无敌矣。”3.韩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信竟不去钓。4.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太子寘与叔段。5.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马不进,晏子曰:“其马不进者,其御不进也。”6.子曰:“君子不器。”7.子路曰:“吾闻君子之学也,亲其亲,仁也;教民予之,善也。”8.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10.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二、文言文阅读理解要求: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文言文:孔子游于匡,曰:“昔者吾入匡,匡人皆曰:‘夫子何为者?’吾对曰:‘吾为仁者。’匡人曰:‘吾闻仁者好善,恶恶,乐施,不取非义之财,不食嗟来之食,不居非正之地,不与不善之人交。’吾以为然,故入匡。今者吾游于匡,匡人皆曰:‘夫子何为者?’吾对曰:‘吾为智者。’匡人曰:‘吾闻智者知时,知事,知人,知己,乐道,不乐富,不乐贵,不乐寿。’吾以为然,故游于匡。今者吾游于匡,匡人皆曰:‘夫子何为者?’吾对曰:‘吾为勇者。’匡人曰:‘吾闻勇者不畏死,不惧难,不辞劳,不避害,不辞辱,不辞困。’吾以为然,故游于匡。今者吾游于匡,匡人皆曰:‘夫子何为者?’吾对曰:‘吾为圣者。’匡人曰:‘吾闻圣者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无所不有,无所不乐,无所不敬,无所不慈。’吾以为然,故游于匡。1.孔子为何入匡?2.匡人对孔子的评价有哪些?3.孔子在匡的游历中,对智者的理解是什么?4.孔子在匡的游历中,对勇者的理解是什么?5.孔子在匡的游历中,对圣者的理解是什么?6.孔子在匡的游历中,对仁者的理解是什么?7.孔子在匡的游历中,对智者的态度是什么?8.孔子在匡的游历中,对勇者的态度是什么?9.孔子在匡的游历中,对圣者的态度是什么?10.孔子在匡的游历中,对仁者的态度是什么?四、文言文阅读理解要求: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文言文:《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晋文公与楚成王盟于鹿上,将以伐郑。狐偃曰:“楚君之始,与吾君盟,曰:‘无相害也。’今吾君伐郑,楚君将何辞?”咎犯曰:“吾闻之,盟者,信也。信者,不背盟。背盟者,不信也。吾君伐郑,正信也。楚君辞之,背信也。”赵衰曰:“吾闻之,智者不背信,勇者不背义。吾君信矣,楚君背矣。吾君不背信,必胜;楚君背义,必败。”晋文公曰:“善。”遂伐郑。1.晋文公为何要与楚成王盟于鹿上?2.狐偃对晋文公伐郑有何看法?3.咎犯对盟约的看法是什么?4.赵衰对晋文公伐郑有何评价?5.晋文公是否听从了赵衰的建议?为什么?6.根据文中的描述,晋文公伐郑的结果如何?五、文言文翻译要求:翻译下列句子,要求准确、通顺。1.吾闻之,智者不背信,勇者不背义。2.晋文公曰:“善。”遂伐郑。3.狐偃曰:“吾闻之,盟者,信也。”4.楚君辞之,背信也。5.吾君不背信,必胜。6.晋文公与楚成王盟于鹿上,将以伐郑。7.吾闻之,智者知时,勇者知难。8.吾君信矣,楚君背矣。9.吾君不背信,必胜;楚君背义,必败。10.晋文公曰:“善。”遂伐郑。六、文言文阅读理解要求: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文言文:《史记·项羽本纪》项籍者,字羽,下相人也。始起于吴,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吴中贤士大夫皆出其下,或上之,莫敢与争。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1.项籍的出身和才能如何?2.项籍为何放弃学习剑术?3.项梁为何教项籍兵法?4.项籍学习兵法的情况如何?5.项籍对兵法的认识是什么?6.项籍最终是否成为了万人敌?本次试卷答案如下:一、文言文翻译1.然后子路欲往,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解析:翻译时注意“诲女”指教女,“知之”指知道,“不知”指不知道,“是知也”指这就是智慧。整句翻译为:然后子路想要去,孔子说:“由,你教女孩子知道什么呢?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2.楚人学剑,一人曰:“吾学之十年,杀人可以无敌矣。”解析:翻译时注意“楚人”指楚国人,“学剑”指学习剑术,“杀人可以无敌”指杀人无人能敌。整句翻译为:楚国人学习剑术,有一个人说:“我学习了十年,杀人可以无人能敌了。”3.韩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信竟不去钓。解析:翻译时注意“韩信”指韩信,“漂”指漂洗,“饭”指给饭吃,“竟”指竟然。整句翻译为:韩信在城下钓鱼,有位老妇人正在洗衣服,见韩信饥饿,就给他饭吃,韩信竟然不去钓鱼。4.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太子寘与叔段。解析:翻译时注意“娶于申”指娶申国的人,“曰”指叫,“生”指生,“太子寘”指太子寘,“叔段”指叔段。整句翻译为:郑武公娶了申国的人,叫武姜,生了太子寘和叔段。5.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马不进,晏子曰:“其马不进者,其御不进也。”解析:翻译时注意“晏子”指晏子,“为”指担任,“御”指驾驭,“进”指前进,“其御”指那个驾驭的人。整句翻译为:晏子担任齐国的宰相,出门时,他的马车马不前进,晏子说:“那马不前进是因为那个驾驭的人不前进。”6.子曰:“君子不器。”解析:翻译时注意“君子”指君子,“不器”指不成为器物。整句翻译为:孔子说:“君子不成为器物。”7.子路曰:“吾闻君子之学也,亲其亲,仁也;教民予之,善也。”解析:翻译时注意“吾闻”指我听说,“君子之学”指君子的学问,“亲其亲”指亲近自己的亲人,“仁也”指这就是仁,“教民予之”指教导民众给予他们,“善也”指这就是善。整句翻译为:子路说:“我听说君子的学问,亲近自己的亲人,这就是仁;教导民众给予他们,这就是善。”8.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解析:翻译时注意“齐景公”指齐景公,“问政”指询问政事,“孔子”指孔子,“对曰”指回答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指君主像君主,臣子像臣子,父亲像父亲,儿子像儿子。整句翻译为: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回答说:“君主像君主,臣子像臣子,父亲像父亲,儿子像儿子。”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解析:翻译时注意“三人行”指三个人同行,“必有我师焉”指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择其善者而从之”指选择他们的优点而学习,“其不善者而改之”指看到他们的缺点就改正。整句翻译为: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选择他们的优点而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就改正。”10.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解析:翻译时注意“孟子”指孟子,“见”指见到,“梁惠王”指梁惠王,“立于沼上”指站在池塘边上,“顾”指看,“鸿雁麋鹿”指鸿雁和麋鹿,“贤者”指贤人,“乐此”指喜欢这些。整句翻译为:孟子见到梁惠王,梁惠王站在池塘边上,看着鸿雁和麋鹿,说:“贤人也会喜欢这些吗?”二、文言文阅读理解1.孔子为何入匡?解析:根据文中“昔者吾入匡,匡人皆曰:‘夫子何为者?’吾对曰:‘吾为仁者。’”可知,孔子入匡是因为匡人问他做什么的,孔子回答说自己是仁者。2.匡人对孔子的评价有哪些?解析:根据文中“匡人曰:‘吾闻仁者好善,恶恶,乐施,不取非义之财,不食嗟来之食,不居非正之地,不与不善之人交。’”可知,匡人对孔子的评价是好善、恶恶、乐施、不取非义之财、不食嗟来之食、不居非正之地、不与不善之人交。3.孔子在匡的游历中,对智者的理解是什么?解析:根据文中“今者吾游于匡,匡人曰:‘吾闻智者知时,知事,知人,知己,乐道,不乐富,不乐贵,不乐寿。’”可知,孔子在匡的游历中,对智者的理解是知时、知事、知人、知己、乐道、不乐富、不乐贵、不乐寿。4.孔子在匡的游历中,对勇者的理解是什么?解析:根据文中“匡人曰:‘吾闻勇者不畏死,不惧难,不辞劳,不避害,不辞辱,不辞困。’”可知,孔子在匡的游历中,对勇者的理解是不畏死、不惧难、不辞劳、不避害、不辞辱、不辞困。5.孔子在匡的游历中,对圣者的理解是什么?解析:根据文中“匡人曰:‘吾闻圣者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无所不有,无所不乐,无所不敬,无所不慈。’”可知,孔子在匡的游历中,对圣者的理解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无所不有、无所不乐、无所不敬、无所不慈。6.孔子在匡的游历中,对仁者的理解是什么?解析:根据文中“吾以为然,故入匡。”可知,孔子在匡的游历中,对仁者的理解是认同匡人对仁者的评价,认为仁者好善、恶恶、乐施、不取非义之财、不食嗟来之食、不居非正之地、不与不善之人交。7.孔子在匡的游历中,对智者的态度是什么?解析:根据文中“吾以为然,故游于匡。”可知,孔子在匡的游历中,对智者的态度是认同匡人对智者的评价,认为智者知时、知事、知人、知己、乐道、不乐富、不乐贵、不乐寿。8.孔子在匡的游历中,对勇者的态度是什么?解析:根据文中“吾以为然,故游于匡。”可知,孔子在匡的游历中,对勇者的态度是认同匡人对勇者的评价,认为勇者不畏死、不惧难、不辞劳、不避害、不辞辱、不辞困。9.孔子在匡的游历中,对圣者的态度是什么?解析:根据文中“吾以为然,故游于匡。”可知,孔子在匡的游历中,对圣者的态度是认同匡人对圣者的评价,认为圣者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无所不有、无所不乐、无所不敬、无所不慈。10.孔子在匡的游历中,对仁者的态度是什么?解析:根据文中“吾以为然,故入匡。”可知,孔子在匡的游历中,对仁者的态度是认同匡人对仁者的评价,认为仁者好善、恶恶、乐施、不取非义之财、不食嗟来之食、不居非正之地、不与不善之人交。三、文言文阅读理解1.晋文公为何要与楚成王盟于鹿上?解析:根据文中“晋文公与楚成王盟于鹿上,将以伐郑。”可知,晋文公要与楚成王盟于鹿上是为了准备攻打郑国。2.狐偃对晋文公伐郑有何看法?解析:根据文中“狐偃曰:‘吾闻之,盟者,信也。信者,不背盟。背盟者,不信也。吾君伐郑,正信也。楚君辞之,背信也。’”可知,狐偃认为晋文公伐郑是守信的行为,而楚成王辞之则是背信。3.咎犯对盟约的看法是什么?解析:根据文中“咎犯曰:‘吾闻之,盟者,信也。’”可知,咎犯认为盟约就是信约。4.赵衰对晋文公伐郑有何评价?解析:根据文中“赵衰曰:‘吾闻之,智者不背信,勇者不背义。吾君信矣,楚君背矣。吾君不背信,必胜;楚君背义,必败。’”可知,赵衰认为晋文公守信必胜,楚成王背义必败。5.晋文公是否听从了赵衰的建议?为什么?解析:根据文中“晋文公曰:‘善。’遂伐郑。”可知,晋文公听从了赵衰的建议,因为赵衰的建议符合晋文公的信念和战略。6.根据文中的描述,晋文公伐郑的结果如何?解析:根据文中“晋文公与楚成王盟于鹿上,将以伐郑。”可知,晋文公伐郑的结果是成功出兵攻打郑国。四、文言文阅读理解1.项籍的出身和才能如何?解析:根据文中“项籍者,字羽,下相人也。始起于吴,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可知,项籍出身于下相,身高八尺多,力大无穷,才气过人。2.项籍为何放弃学习剑术?解析:根据文中“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可知,项籍认为学习剑术只能敌一人,不足以学,而学习万人敌的兵法更有价值。3.项梁为何教项籍兵法?解析:根据文中“项梁怒之。籍曰:‘书,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可知,项梁教项籍兵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