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9 中国特色海洋强国理念(解析版)_第1页
专题09 中国特色海洋强国理念(解析版)_第2页
专题09 中国特色海洋强国理念(解析版)_第3页
专题09 中国特色海洋强国理念(解析版)_第4页
专题09 中国特色海洋强国理念(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热点专题链接训练专题09中国特色海洋强国理念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21世纪,人类进入了大规模开发利用海洋的时期。海洋在国家经济发展格局和对外开放中的作用更加重要,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角色更加显著,在国际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竞争中的战略地位也明显上升。”我国是一个陆海兼备的发展中大国,建设海洋强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中国经济已发展成为高度依赖海洋的外向型经济,对海洋资源、空间的依赖程度大幅提高,在管辖海域外的海洋权益也需要不断加以维护和拓展。这些都需要通过建设海洋强国加以保障。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说明“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已被纳入国家大战略中,海洋上升至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中国特色海洋强国理念是指中国在建设海洋强国的过程中,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秉持和平、合作、共赢的原则,注重海洋经济、海洋科技、海洋文化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以实现国家海洋安全和海洋权益的最大化。一、中国特色海洋强国理念的核心内容包括:1、和平发展: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主张通过和平方式解决海洋争端,维护国际海洋秩序。2.合作共赢:中国倡导通过合作实现共赢,与其他国家共同推动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科技创新:中国注重海洋科技创新,加大对海洋科研的投入,提高海洋科技水平。4.文化传承:中国重视海洋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弘扬海洋精神,提高全民族的海洋意识。5.绿色发展:中国倡导绿色发展理念,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中国特色海洋强国理念是中国在海洋领域的发展战略和指导思想,旨在实现国家海洋安全和海洋权益的最大化,同时推动全球海洋事业的发展。二、“中国特色”海洋强国内涵: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是从我国的现实国情出发,其的内涵应该包括认知海洋、利用海洋、生态海洋、管控海洋、和谐海洋等五个方面。(1)探索认知海洋是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先决条件。人类对海洋的探索永无止境,只有全面、准确、深刻地了解海洋,掌握海洋的运动规律,才能为建设海洋强国提供坚实的科学依据。认识海洋,一是要强化海洋科学研究,二是要强化海洋专门人才的培养,三是要强化全民族的海洋意识。(2)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海洋,发展壮大海洋经济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海洋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利用海洋,一是要强化规划和区划的引领作用,二是要提高海洋开发利用水平,三是要提升海洋调查评价能力。(3)生态海洋:海洋生态文明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美丽中国离不开美丽海洋。要自觉把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4)综合管控海洋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保障。除了要有与本国国情相适应的海上防卫力量外,还应形成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经济等手段、中央与地方相结合、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协调的管控格局。管控海洋,一是要完善海洋法律法规,二是要强化海洋综合管理,三是要提高海洋维权执法能力。(5)和谐海洋:虽然我国维护海洋权益的任务十分艰巨,但仍致力于使海洋成为沿海国家的合作之海、友谊之海。和谐海洋,一是要秉持合作共赢的海洋外交方针,二是要深化拓展双边与地区海洋领域合作,三是要全面参与国际海洋事务。三、海洋强国与海洋霸权区别:海洋强国和海洋霸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区别。

海洋强国是指一个国家通过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提高海洋科技水平,增强海洋安全保障能力,以及积极参与国际海洋事务等方式,来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和繁荣。海洋强国强调的是和平、合作、共赢的理念,旨在通过自身的发展来维护国家的海洋权益和利益,同时促进全球海洋的可持续发展。

海洋霸权则是指一个国家通过军事、经济和政治手段,单方面控制和支配海洋,以实现其自身的利益和目标。海洋霸权强调的是强权和霸权,通常表现为对其他国家的海洋权益和利益的侵犯和掠夺,以及对国际海洋秩序的破坏。

总的来说,海洋强国和海洋霸权的区别在于前者是通过和平、合作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式来实现国家的海洋利益,而后者则是通过强权和霸权来实现自身的利益。海洋强国是一种积极、建设性的理念,而海洋霸权则是一种消极、破坏性的行为。在当今的国际关系中,各国应该倡导海洋强国的理念,共同推动全球海洋的可持续发展。纵观历史,任何大国的崛起必然伴随其海洋化的进程。中国在推进现代化的历程中,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海洋战略,加大建设海洋强国的步伐。与世界其他大国对海洋的掠夺与侵袭不同,中国在走向海洋的过程中始终秉持敬畏之心。600年前郑和船队浩浩荡荡所到之处,带给世界人民的是财富是友谊是和平。中国海军护航编队为各国商船护航,中国“和平方舟”号医院船巡诊救护,都是在维护和平的旗帜下进行的。即便是近期,在应对处置岛屿争端过程中,中国也始终保持着最大的和平诚意和最大的外交努力,面对挑衅和滋事,中国政府和军队表现出对和平的最大坚守。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事关国家安全和长远发展,世界主要海洋国家将海洋权益视为核心利益所在,积极推行新一轮海洋经济政策和战略调整。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已发展成为高度依赖海洋的外向型经济,对海洋资源、空间的依赖程度大幅提高。中国是一个拥有300多万平方公里海域、1.8万公里海岸线的大国,建设海洋强国、维护海洋权益是发展之要、民生之需,也是中国海洋权益维护和拓展的题中之意。一些人对我开发海洋、利用海洋、保护海洋、管控海洋的正当之举说三道四,对我构建和谐海洋所做的积极努力置若罔闻,甚至炮制“强国威胁论”、“海上争霸论”等,其目的是不想看到中国的强大,阻碍和迟滞我发展进程。十八大报告庄严宣布,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中国加强国防建设的目的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保障国家和平发展,中国军队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需要强调的是,中国的建设海洋强国战略,始终秉持建设和谐海洋的理念。大多数国家和人民,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着美好的期待,对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发挥更大作用有热切的期盼。爱好和平的人们一定会看到,中国建设海洋强国不是威胁而是机遇,是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历史担当。【史实链接】一、郑和下西洋——贡赐贸易下的和平巡游郑和下西洋是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首次航行始于永乐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结束于宣德八年(1433年),共计七次。(新航路开辟前、自然经济状态下古代中国的航海壮举)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宣扬明朝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同时也进行了一些贸易活动。郑和船队的航海方式主要是和平友好的外交出访,与沿途国家进行文化、贸易交流。每到一个地方,都是展示天朝上国的强大繁华,赏赐不断。所以明朝永乐年间有万国来贺的情况。郑和下西洋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明朝与海外各国的联系,传播了中华文化,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但由于明朝政府的战略调整和财政压力,郑和下西洋最终停止,对中国的航海事业和海洋战略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二、闭关锁国——关闭国门,拱手放弃海外市场明末清初政府实行一系列“海禁”和闭关政策。闭关锁国,指闭关自守,不与外界接触的一种国家政策,是典型的孤立主义。严格限制对外经济交往;“闭关锁国”体现为对海外贸易的各种限制性政策,其中最严重的是海禁,其次为一口通关,再次为其他限制性政策。任何政策都是时代的产物。明清时期,世界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期,西方列强在全世界加速了殖民扩张的进程。面对国际环境前所未有的巨变,面对汹涌东来的西方殖民狂潮,明清两朝中央政府采取了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实际上放弃了广阔的海外市场,这对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起到很大的阻碍作用,严重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中国落伍了……三、洋务运动——近代海洋强国梦的破灭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晚清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利用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挽救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并没有使近代中国实现海洋强国梦。虽然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如建立了一些现代工业企业、发展了海军等,但其局限性也很明显。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而不是推动中国的现代化和民主化。洋务派在引进西方技术和设备的同时,却没有对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进行深刻的改革,这使得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此外,洋务运动也受到了外国列强的干扰和限制。外国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和租界等手段,限制了中国的主权和发展空间,使得洋务运动的成果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洋务运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但并没有使近代中国实现海洋强国梦。中国的现代化进程需要更广泛的改革和发展,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改革和发展,才能实现真正的现代化和强大。四、十八大以来,“海洋强国”战略目标的提出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海洋强国”,为我国海洋事业发展确定了战略目标。这是保障我国海洋权益、巩固边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举措。【小结】海洋强国战略目标的提出给我们带来了以下几个启示:1.重视海洋经济发展:海洋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巨大的经济潜力。通过发展海洋经济,可以促进国家的经济增长,提供就业机会,并提升国家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2.加强海洋科技创新:海洋科技是海洋强国的重要支撑。投入更多的资源进行海洋科技研究和创新,培养专业人才,提升我国在海洋领域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3.推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对于国家的长远利益至关重要。我们应该加强海洋环境保护,推动可持续利用海洋资源,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平衡。4.加强海洋安全保障:海洋涉及国家的安全和利益。加强海洋安全保障能力,包括海上防卫、海上执法和海洋监测等方面,确保国家的海洋权益和安全。5.推进国际合作与交流:海洋是全球性的公共领域,需要国际合作来共同应对挑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积极参与国际海洋组织和合作机制,加强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全球海洋事业的发展。总之,海洋强国战略目标的提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系统的发展框架,促使我们更加重视海洋、利用海洋和保护海洋,以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和长治久安。(2023陕西榆林市一模41)(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5、16世纪以来,整个世界逐渐融为一体,海洋实力的提升、海洋利益的争夺和海洋秩序的塑造也日渐成为西方强国的主要战略指向。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海洋战略实质都是以开辟新航路和新土地为先导,通过对海外资源和财富进行暴力掠夺以及对海外领土实施殖民统治,实现了其成为世界性海洋强国的远景规划。英国作为一个纯粹的海洋国家,将海权视为国家兴衰的核心,在战略上既合理地发挥了其环境的优势,又充分与自身的国内基础相契合,从而在海洋时代成为世界体系的霸主。同时,作为陆地文明居于主导的国家,法国与俄国也将海洋崛起视作国家战略的关键目标,并长期拥有着强大的地区影响力。材料二在欧洲列强步入海外殖民阶段时,中国也开始重视海洋。魏源提出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核心原则,改漕运为海运以发展海商,并通过建立新式海军而掌握海权。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在大力发展海防和海军的同时,也促进了国家海洋机制的构建,仿照西方列强的“海部成例”,专设海军衙门;而后梁启超的弟弟梁启勋吸收了西方“海权学说”的观点,阐明了控制海洋对于提升国家实力的意义和商贸方面的战略价值。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提出了一种战略性的构想,即对内收回海关主权,对外争夺太平洋海权,重视陆海统筹。孙中山逝世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海洋政策主要针对航运贸易和海军建设展开,如积极建造港口、疏通航道,整顿招商局,同时创办航海专科学校,培养中国船长人才,仿照美欧国家的建制,成立海军部等,国民政府这些举动旨在重建中华民国海军,力图发展海权。----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刘笑阳《海洋强国战略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以来西方大国重视建设海洋强国的原因及影响。(14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海洋发展之路与西方的不同之处。(7分)(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今天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认识。(4分)【答案】(1)原因:新航路的开辟,世界逐渐连为一个整体;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要求更多的原料及市场;大国之间争夺殖民霸权的需要;海洋实力成为国家整体实力的重要指向。(8分)影响:提升了西方大国海军实力;加快了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和掠夺;加速了西欧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6分,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2)不同之处:被动重视海洋权益;随着列强侵略而逐步发展,初期未摆脱体制束缚;实践严重滞后于理论;基础薄弱,后劲匮乏。(7分,答出三点给6分,四点给7分)(3)认识:重视海洋利益,发展海洋实力;要制定符合国情的海洋强国建设战略;和平利用海洋,加强国际合作,尊重和维护国际法权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实现我国的“海洋强国梦”。(4分,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2、(2024届山东泰安高三考试)近代以来,国际海洋法权不断发展完善。下表是其中的部分史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时期史实15-16世纪1494年西班牙、葡萄牙两国订立了《托德西拉斯条约》,划定一条称为“教皇子午线”的分界线,线以西归西班牙,线以东归葡萄牙。1529年两国订立《萨拉戈萨条约》,在太平洋中再划一线,将全球海域划分为二,两国垄断海洋通航权。17-18世纪荷兰法学家格劳秀斯发表《海上自由论》,提出海洋自由原则,遭到以英国人塞尔顿为代表的海洋闭锁论的反对。18世纪后,英国放弃“海上控制论”转而支持主张把海洋划分为领海与公海的主张。此后公海观念逐渐被普遍接受,相应的立法和规则也不断涌现。19-20世纪在经过了欧洲国家一系列的海战后,1856年欧洲七国签订《巴黎海战宣言》,宣布废除私掠船制度,确立保护中立船和海上封锁制度。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军事理论家马汉提出海权论,海洋大国开始重视对制海权、海上贸易运输规则、海战规则以及海战人道主义保护立法。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第三世界国家捍卫海洋权益运动的兴起,《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于1982年出台。它重申传统自由航行与领海主权原则,对海洋科学研究、海洋资源开发管理、海洋污染处理等事项做出了规定。但某些海洋强国却动辄利用强大的海上力量构建《公约》之外的海洋法律秩序。——摘编自马得懿《海洋法律秩序生成:历史脉络、法治困境与海洋法权》据材料,围绕“近代国际海洋法权的变迁”自拟论题,并加以阐释。【答案】论题:国家实力和国际格局的变化影响近代国际海洋法权的变迁。阐述:随着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航路的开辟,西班牙和葡萄牙加紧对海洋的争夺,抢占殖民地。通过签订条约分割大西洋和太平洋,获得海上贸易垄断权,开创了近代国家海洋规约的先河。17世纪,荷兰依靠强大的造船能力和商业能力,成为欧洲海上霸主,并提出了自己的海洋法理论即“海洋自由原则"。18世纪后半期英国逐渐确立世界海洋霸权,成为“日不落”帝国,打破了昔日海洋帝国的势力范围,并推动了海洋自由、公海与领海等理念的产生与发展。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经济迅速发展,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世界市场初步形成,西方国家争夺海上主导权的斗争日趋激烈,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提出海权论,反映了对外扩张,争夺世界霸权的野心。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殖民体系逐渐瓦解,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第三世界国家在推动国际海洋立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海洋法涉及领域更加广泛,体现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要求。总之,国家实力的消长导致国际海洋法权控制的强弱。国际格局的变化和调整影响着对国际海洋法权的掌控程度,影响着对海洋的开发和利用。【解析】本题为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近代、现代和当代(世界)。首先,拟定论题。材料从15-16世纪、17-18世纪、19-20世纪、20世纪中叶以来几个阶段反映了近代以来国际海洋法权不断发展完善的历程。可以以“国家实力和国际格局的变化影响近代国际海洋法权的变迁"为论题。然后,进行阐释。分阶段论述近代国际海洋法权变迁的历程,每个阶段又可以具体从背景、内容、影响等方面分析。15-16世纪,随着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航路的开辟,西班牙和葡萄牙获得海上贸易垄断权,开创了近代国家海洋规约的先河。17世纪,荷兰成为欧洲海上霸主,并提出了自己的海洋法理论即“海洋自由原则"。18世纪后半期英国逐渐确立世界海洋霸权,成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