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案例名称《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提供者-教材分析(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通过分析《齐桓晋文之事》这篇经典文献,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孟子的王道思想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2)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孟子的生平、思想背景,特别是其“性善论”、“民贵君轻”等核心理念。此外,还详细解析了王道与霸道的区别,以及孟子如何通过论辩艺术说服齐宣王实践仁政。(3)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能够掌握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技巧,如根据上下文推断词义、理解古文中的论辩策略。同时,学生也能从中领悟到孟子思想的深层内涵,学会批判性思考历史观念对当代社会的影响,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熟读文本,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并归纳其规律,提升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2)思维发展与提升:鉴赏本文出色的论辩艺术,品味辩驳技巧和修辞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论辩能力。(3)审美鉴赏与创造:体味并分析文章在论证说理方面的独到之处,提升学生对文言文语言美的感知和鉴赏能力。(4)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了解孟子的王道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领会孟子思想在当今社会中的现实意义。教学重难点(1)理解孟子的“保民而王”思想及其在现实中的意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本意识。(2)掌握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艺术,学会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论辩的说服力。(3)在真实情境中运用文言知识,通过文本分析提升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能力。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合作探究法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1)多媒体投影仪和电脑,用于展示《齐桓晋文之事》的相关背景资料、重要文言词汇解析以及论辩艺术的视频或PPT演示。(2)《齐桓晋文之事》课文原文及其注释,确保学生能够提前预习,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和难点。(3)准备相关的讨论题目和小组活动任务卡,以便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孟子的王道思想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应用。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思想领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一时期的思想变革无论在规模还是影响上都达到了高峰,这就是春秋战国时期。大家能否举出当时的一些代表性学派?(学生:道家、儒家、法家、墨家等)其中,儒家思想对我国文化和政治的影响特别深远。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分别被称为“圣人”和“亚圣”。对于孔子大家都比较熟悉,而对于孟子可能了解较少。有谁可以简要介绍一下孟子的情况?(学生简要介绍孟子)二、关于孟子及本文背景1.孟子其人略作介绍。2.《孟子》其书略作介绍。3.孟子思想性本善。(凡人都可以成为尧舜)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思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士大夫的行为准则)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国君傲然视之)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义也。[思考:为什么孟子的思想会被后世接受呢?]任何一种哲学都会创造自己的理想世界。与道家的小国寡民、佛家的因果报应相比,儒家的集大成者孟子的理想世界更为诱人。孟子描绘了一幅君民同乐、仁义并施的王道乐土和太平盛世的景象。这既符合王者的需求——百姓归附、国力强盛,也符合老百姓的愿望——生活在安宁的社会中。因此,孟子的思想具有明显的进步性,并一直影响至今。4.《孟子》的时代意义当时的社会背景:①频繁的战争导致大量伤亡;②统治者生活奢华,而百姓却饥寒交迫。时代意义:孟子的核心思想是“民本思想”,强调人民的重要性。这种思想在当时是一种进步的观念,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人道主义精神。即使在今天,孟子的思想仍然对我们有重要的启发。他的求真精神和对社会出路的探索,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另外,《孟子》作为文化精粹,值得我们研究、借鉴、继承和发展。5.“王道”和“霸道”这是先秦时代一对相对的概念。“王道”是指以仁义治天下的儒家主张;“霸道”指依靠武力、刑法、权势进行统治。孟子所处的时代,大多数国家采用霸道政策,通过富国强兵来取得胜利。但孟子坚持倡导“王道”,认为这是治理国家的最佳方式。[思考题:为什么齐宣王会听从孟子的建议?]三、分角色朗读课文,回答问题教师和学生分别读问话和答话,其他学生默读。分男女两组分别读问话和答话。思考题:孟子和齐宣王谈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学生:孟子说服齐宣王实行仁政,实现王道)孟子的中心观点是什么?(学生:保民而王)重要段落摘取:齐宣王问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教师读)孟子对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学生读)四、串讲课文:分析孟子的论辩艺术孟子的论辩艺术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畏难齐宣王问:“德何如,则可以王矣?”孟子回答:“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从齐宣王的日常生活入手,巧妙地分析了“以羊易牛”的例子。不忍之心—王道的基础:“他人有心,予忖度之”。使齐宣王心悦诚服。信心不足齐宣王表示:“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孟子通过比喻说理:“百钧”“舆薪”“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强调王之不王,非不能也,而是不为也。大欲—对心中“大欲”念念不忘齐宣王表示想扩大领土,征服诸侯。孟子通过激将法:“肥甘”“轻暖”“采色”“声音”“便嬖”。用“缘木求鱼”的比喻,指出齐宣王的目标是不可实现的,从而打碎了他的幻想。重要段落摘取:齐宣王问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教师读)曰:“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学生读)提问:孟子是如何一步步引导齐宣王认识到“保民而王”的重要性的?(学生:通过层层递进的比喻和道理,逐步引导齐宣王)五、语言特点1.比喻使用比喻可以生动形象地表达抽象的道理。例如,“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突出宣王的“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同样是力能做到而不做,这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挟太山以超北海”与“为长者折枝”形象对比出前者是绝对做不到的,而后者不过是举手之劳。“天下可运于掌”说明王天下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缘木求鱼”的比喻,彻底打破了齐宣王的幻想,犹如当头棒喝,使文章气势磅礴。2.排比排比句能使文章节奏感强,增强表达效果。例如,“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恩焉”,这一组排比句,有力地说明了“不能”和“不为”的区别,使道理浅显易懂。“为肥甘不足于口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这一组排比句扩展了文章内容,使齐宣王为自己的奢侈生活感到惭愧,并促使他反思自己。“今王发政施仁……皆欲赴愬于王”,这一组排比句展示了“发政施仁”的好处,激发齐宣王向王天下的方向迈进。“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四个排比句,形象地描绘了小农生产的丰衣足食情景,增强了思想上的说服力和情绪上的感染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家具设计中人机交互的应用考核试题及答案
- 家具设计相对经济性的评估与分析试题及答案
- 家具行业设计的多元化与个性化试题及答案
- 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策略试题及答案
- 热力学基本定理探索试题及答案
- 教学反思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作用试题及答案
- 幼儿园数学趣味挑战试题及答案
- 基于市场需求的新型新能源汽车设计方案试题及答案
- 土地问题面试题及答案
- 理清和弦在音乐创作中的应用2025年乐理考试试题及答案
- 《场站商务管理》课件
- 涉密项目管理流程培训
- 【MOOC】介入放射学-东南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2024年水产技术养殖服务合同范本
- 广告设计师三级理论知识鉴定要素细目表
- 辽宁省协作校2024-2025学年高二英语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 JBT 12530.1-2015 塑料焊缝无损检测方法 第1部分:通.用要求
- 坟墓赠与合同范本
- Unit3 Lesson16 An Email Is Fast(教案 )冀教版(三起)英语五年级下册
- DL-T5054-2016火力发电厂汽水管道设计规范
- 交响音乐赏析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西安交通大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