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教学课件)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1页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教学课件)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2页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教学课件)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3页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教学课件)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4页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教学课件)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课程标准: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目录第一章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第二章第三章习题检测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第一章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一)佛教中国化1.过程①两汉之际: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相传,汉明帝刘庄:夜梦金人,身有日光,飞行殿前,欣然悦之。传问群臣,此为何神?有臣答曰,此神即“佛”。明帝即派遣大臣蔡愔、秦景出使身毒(今印度)寻佛取经。——整理自《洛阳伽蓝记》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明帝令画工图佛像……以白马负经而至,汉因立白马寺于洛城雍关西。——《魏书》洛阳白马寺,佛教传入中国后的第一座官办寺院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一)佛教中国化1.过程②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日趋兴盛,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鸠摩罗什(344-413)东晋十六国后秦国师,出身天竺望族,名闻西域诸国,被前秦、后秦挟持至凉州、长安弘法。翻译《金刚经》、《法华经》等文精义明。鸠摩罗什译《仁王经疏》佛教儒家道教五戒:第一戒杀,第二戒盗,第三戒邪淫,第四戒妄语,第五戒酒。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一)佛教中国化1.过程③隋唐时期:佛教出现了不同宗派,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以专修禅定为主,主张顿悟成佛,代表人物为唐代的慧能宗派创始人教义主张天台宗智顗《妙法莲华经》;“一心三观”、“五时八教”华严宗法藏《华严经》;十玄门、六相、法界观唯识宗玄奘万法唯识禅宗达摩“禅”:静坐沉思。主张佛在心内,无需苦练修行,只需净心醒悟。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一)佛教中国化1.过程④宋明时期: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部分。宋明理学: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宇宙观:方法论:修养论:理是万物的本原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兄:程颢弟:程颐朱熹陆九渊

王阳明宇宙观:方法论:道德观:心即理也“致良知”知行合一2.影响: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1)积极:①文学艺术:体现佛教内容,吸收佛教理念,更加注重境界的表达。叹白发(唐·王维)宿昔朱颜成暮齿,须臾白发变垂髫。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2.影响②建筑艺术: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石窟,是中国佛教建筑艺术的结晶,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2)消极:思想观念:佛教文化宣扬的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情景探究“愁眉”本指我国古代女子化妆的方法。东汉时期的孙寿喜欢化啼妆、愁眉,显得人更加娇媚,惹人怜爱。佛教传入中国后,“苦”的思想得到传播,出现了“苦脸”之说。南朝陈后主作“落花同泪脸,初月似愁眉”。后人用佛教的“苦脸”代替“泪脸”,再与“愁眉”结合,创造了“愁眉苦脸”这一成语。“愁眉苦脸”的出现反映了什么?反映了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后和中华文化融合,丰富了中华文化。[拓展]佛教文化传入反映出的中华文化的特点(1)包容性:兼收并蓄,具有很强的包容性。(2)连续性:在交流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具有连续性。(3)主体性:注重将外来文化本土化,始终以中国本土文化为主体。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二)西学东渐1.明末清初:开始传入西学东渐:指近代西方学术思想(科技及思想文化)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1)背景: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2)传播渠道:明末,意大利人利玛窦等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17世纪,清政府任命来自欧洲的汤若望、南怀仁等人主持钦天监工作,并招揽数学、医学、天文等方面的人才来到中国。利玛窦在明末的西学东渐中,来华的耶稣会士利玛窦占据着核心地位。此人于1583年进入广东,在肇庆定居。此后曾在韶州、南京、南昌等地居住。经多次尝试,于1601年1月到达北京,1610年死于北京。利玛窦之所以重要,主要有以下原因:第一,通过摸索,他制定了一套颇具示范性的、适应中国社会文化的传教策略,并因此而使得西学在中国的传播成为可能;第二,留下了大量颇有价值的中西文著述,对西学东渐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楼宇烈《中华文明史》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二)西学东渐1.明末清初:开始传入西学东渐:指近代西方学术思想(科技及思想文化)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1)背景: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2)传播渠道: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方以智等人知识对西学产生了浓厚兴趣,主张以开放的胸怀会通中西文化。徐光启(1562年-1633年),字子先,号玄扈,谥文定,上海人,万历进士,官至崇祯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内阁次辅。1603年,入天主教,教名保禄。较早师从利玛窦学习西方的天文、历法、数学、测量和水利等科学技术,毕生致力于科学技术的研究,勤奋著述,是介绍和吸收欧洲科学技术的积极推动者,为17世纪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徐光启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二)西学东渐1.明末清初:开始传入西学东渐:指近代西方学术思想(科技及思想文化)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3)内容: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知识。《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著作相继译介到中国。《几何原本》总结了前人的几何知识和研究成果,用公理法建立起演绎的数学体系的最早典范,标志着几何知识从零散、片断的经验形态转变为完整的逻辑体系,深刻影响到后世数学的发展,采用的演绎结构被移植到其它学科后也同样促进了这些学科的发展,但因受时代限制而存在部分证明有遗漏和错误、基础部分不够严密等明显的不足。《几何原本》书影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二)西学东渐1.明末清初:开始传入西学东渐:指近代西方学术思想(科技及思想文化)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4)影响:引入部分西方科学技术,丰富了中国的科技影响文化,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但西学主要在统治阶级内部传播,影响有限。材料: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耶稣会士的传教活动,以及随之而来的西方科学文化的事物,一些敏感的先进的知识人把耶稣会士看作自己的朋友和老师,如饥似渴地向他们学习,从他们那里汲取新的精神营养,从而改变了世界现和价值观。这种变化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无论如何评价都不嫌过分。——樊树志著:《晚明大变局》利玛窦情景探究顺治帝十分钦佩汤若望的学识,他说:尔汤芳塑来自西洋,精于象纬,闳通历法。徐光启特荐于朝,一时专家治历如魏文魁等,实不成。但以远人,多忌成功,终不见用。朕承天眷,定鼎之初,尔为朕修《大清时宪历》,迄于有成。又能洁身持行,尽心乃事......俾知天生贤人,佐估定历,补数千年之阙略,非偶然也。——《清史稿・汤若望传》阅读这段史料,你能得出哪些信息?(1)近代中国的农历在欧洲天文历法的影响下得到了发展。(2)汤若望“但以远人,多忌成功,终不见用”的遭遇,体现了中西文化交流的艰难多变,暗示了当时中国对西学的排斥态度。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二)西学东渐2.鸦片战争后:西学进一步传入(1)背景: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世界主要殖民主义国家把矛头指向了中国,中国国门被迫打开。(2)传播渠道:较为开明的官员,如林则徐和魏源,主张学习西方。魏源进一步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材料

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魏源《海国图志》材料

林则徐和魏源在提出“师夷长技”时,肯定西方文化在物质层次的价值,但是他们的著述已提及资本主义社会政治制度。《四洲志》就有关于“律好司”(上院)、“甘文好司”(下院)和“巴厘满衙门”(议会)以及美国“衮额里士衙门”(国会)、“西业”(参议院)和“里勃里先好司”(众议院)的介绍。《海国图志》惊奇地赞叹美国的总统选举“可不谓公乎?”徐继畲也推崇美国的民主制度“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洋务运动后期主张将“西政”列作洋务事业的一个项目的张之洞,便肯定这些著作是中国人知西政之始。——陈绛《西学传播与晚清社会的蜕变》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二)西学东渐2.鸦片战争后:西学进一步传入(1)背景: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世界主要殖民主义国家把矛头指向了中国,中国国门被迫打开。(2)传播渠道:1862年,京师同文馆在北京设立。接着,清政府又创办了一些新式学堂。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冯桂芬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严复对抗意识的驱使和支配,自大心态的束缚,是近代中国西学输入的特点。——刘云波《近代中国西学输入特点初探》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二)西学东渐2.鸦片战争后:西学进一步传入(1)背景: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世界主要殖民主义国家把矛头指向了中国,中国国门被迫打开。(2)传播渠道:清政府派遣留学生赴欧美学习,严复、詹天佑等近代知识分子接受了西方教育。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冯桂芬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严复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詹天佑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二)西学东渐2.鸦片战争后:西学进一步传入(1)背景: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世界主要殖民主义国家把矛头指向了中国,中国国门被迫打开。(2)传播渠道:1868年,专门引进、翻译西方书籍的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翻译馆创办,大量军事、工程方面的书籍得到翻译。(3)传播内容:近代西方的工程技术、科学理论以及社会改革等。【拓展】近代中国新式教育的特点新旧杂陈,中西合壁;深受时局影响,阶段性较强;以语言学堂的创办为开端;经世致用,服务于救亡图存;呈现本末倒置现象,初等与高等教育发展滞后;具有被动性和急于求成色彩;缺乏整体规划和学制系统;是西学东渐的产物;政府主导,民间参与较少。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二)西学东渐2.鸦片战争后:西学进一步传入(4)影响:政治:影响了近代中国人的政治探索方向。一些爱国知识分子放眼世界,探索新知,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展开。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一些学说在中国传播,成为辛亥革命的思想武器。②经济:促进了传统“四民”社会的瓦解,有利于经济的近代化。③思想文化:冲击了中国传统文化,传统伦理观、价值观逐渐解体,崇尚实用、重科技、追求民主平等的风气日盛。④社会生活:西方科技影响了民众生活;冲击了传统习俗,缠足、旧式婚俗等逐渐被废除。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二)西学东渐3.民国时期:新阶段(1)背景: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的爆发。(2)表现:①民主科学思想传播:新文化运动早期,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等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吸收民主与科学的思想。②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的民主主义者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重新探寻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五四运动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第二章东亚文化圈

东亚文化圈,严格意义上,是指在古代以中国为主,包括了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地。其主要特征包括汉字表达的种种文化模式、以儒学为主的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中国佛教和至唐朝臻于完善的律令制度。其中,汉字是东亚文明承载的工具,其他文化特征都是以汉字为基础、以汉文为传播媒介而形成的。

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形成了丰富多彩而又独具特色的文化,秦汉以后中华文化逐渐影响周边,中国成为东亚文化传播的中心。日本、越南、朝鲜与中国相邻而居,或一衣带水,或壤土相连,或山川相连,有着良好的地缘关系,这就为相互之间的交往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是东亚文化圈的形成时期;隋唐是东亚文化圈的兴盛时期;宋元明是东亚文化圈的发展期;清朝是东亚文化圈的瓦解时期。

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1.汉字: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汉字已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各国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本国文字,如朝鲜创造出谚文,日本创造出假名,越南创造出喃字,推动了当地的文化交流和发展。2.儒学:3—5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隋唐以后,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3.佛教:大约在4世纪以后,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各国佛教得到发展。(一)对东亚与东南亚的影响日语中平假名和汉字对照表平假名是日语中的一种表音文字,几乎都由汉字草书演化而来,形成于9世纪前后。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历史纵横:饮食、风俗的辐射

中国饮食、风俗习惯对周边国家的影响日本学习、改进中国的饮茶方法,形成独具特色的茶道。唐朝服装传入日本后,被改造为“和服”。唐人的打马球、角抵、围棋等体育活动,先后传入日本。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也传入周边地区。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4.制度:古代朝鲜、日本和越南的社会制度大多来自唐朝。①朝鲜的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国。②7世纪,日本实行大化改新,所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都以唐制为蓝本。③越南的教育体制主要移植于中国,科举制度跟中国的基本一样。④其他方面: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服饰、节日、习俗等方面,也深受唐文化影响。韩国首尔景福宫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一)对东亚与东南亚的影响(1)14世纪末,中国人进入琉球,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逐渐在琉球传播。(2)15世纪,伴随经贸往来,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在当地传播中华文化。(3)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扩大并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5.中华文化传入周边地区: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一)对东亚与东南亚的影响情景探究在古代朝鲜和日本有许多使用汉字的诗人,他们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如:上国羁栖久,多惭万里人。那堪颜氏巷,得接孟家邻。守道惟稽古,交情岂惮贫。他乡少知己,莫厌访君频。9世纪朝鲜人崔致远《长安旅舍与于慎微长官接邻》汉业乃公三尺剑,昭陵无骨一杯羹。元勋尽供菹醯(zihai)肉,史册虚传带砺盟。久见中原争逐鹿,谁教四海始休兵。腐儒未解英雄志,却恨鸿沟不用诚。——17世纪日本人那波守之《读汉高帝纪》阅读上述诗句,体会中华文化对朝鲜、日本的影响。两首诗都是外国人使用汉字创作的律诗,不仅字句、押韵、平仄、对仗等方面符合律诗格式要求,还使用了历史典故,充分体现了作者对中华文化的熟悉,反映了中华文化对朝鲜、日本的深刻影响。1.四大发明的外传及其影响(1)造纸术:8世纪以后,中国的造纸术传入中亚、西亚及欧洲。纸的出现,对当时欧洲的教育、政治及商业等活动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2)火药:13世纪,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骑士阶层日渐衰落。(3)指南针:(12—13世纪,由阿拉伯入欧洲)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推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4)活字印刷术:(11世纪,由波斯经西亚、北非入西方)继中国发明活字印刷术后,欧洲人也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传播路线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二)对中亚、西亚及欧洲的影响情景探究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一一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德]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阅读这段史料,你如何理解马克思的这段话?(1)火药、指南针、印刷术对促成欧洲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具有关键作用。火药对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起到一定作用;指南针为“地理大发现”提供了重要条件;印刷术则对西欧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具有重大贡献。(2)马克思认识到科学技术进步中所蕴藏的革命性力量。科学技术作用于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1)16—18世纪,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经典传入欧洲,中国的史学、地理学以及科技、文学等成就也相继传入,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热烈反响。(2)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中国式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2.6—18世纪,中华文化在欧洲的传播瑞典首都的中国宫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二)对中亚、西亚及欧洲的影响知识小结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2、西学东渐1、佛教传入中国,日渐本土化3、交流特征:(1)阶段主题明显(2)主动—被动—主动(3)双向交流1、东亚文化圈:文字、儒学、佛教、制度、文学、风俗等二、中华文化在交流中辐射2、中学西传:(1)四大发明的外传;

(2)中国文化传入欧洲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习题检测第三章1.佛教传入中国之时,许多儒士激烈批判佛教,并支持统治者开展灭佛运动,却没能阻断佛教的兴盛;到了宋朝之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