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承德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河北省承德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河北省承德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河北省承德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河北省承德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北省承德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触碰屏幕,可以“放大”“缩小”或“旋转”文物,细细欣赏;登上“明代漕船”开启一场穿越时空的大运河之旅;和韩熙载一起通过夜宴图穿越回北宋,与赵明诚、李清照“对话”……一段时间以来,山东多个博物馆创新展陈方式,吸引更多游客近距离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创造是文化的生命力,是文化繁荣兴盛的活力源泉。上下五千年,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至今的文明。之所以能够历经沧桑、饱受磨难,却生生不息、绵延不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始终因时而兴,乘势而变,随时代而行,与时代同频共振。传承和发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惟其如此,才能让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为国家强盛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站上新起点,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日渐多元。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传统文化总是给人一种厚重感,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隐形门槛”,让人“望而生畏”。因此,以创新推动传统文化贴近大众、走进大众,就非常重要了。以山东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的亚醜钺为原型设计的“越来越好”系列文创产品持续热销。实践证明,创新思维,丰富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以人民群众更加喜闻乐见的方式与人们见面,传统文化才能在越来越“触手可及”中焕发新生命。从“束之高阁”到“走进生活”,科技扮演了重要角色。在数字赋能下,文化资源优势正加速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山东青州博物馆近日在短视频平台开启直播,吸引百万网友一同“云游”博物馆,破解了博物馆承载力有限、门票一票难求等问题;前不久召开的第九次古籍数字资源联合发布会上,12家古籍收藏单位新增发布古籍数字资源7085部(件);国家图书馆开发《永乐大典》高清影像数据库、故宫博物院推出故宫“数字文物库”……线上线下一体化、在线在场相结合,科技的力量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搭建桥梁,不仅让这些宝贵资源能存得住,更能让更多人有渠道接触、了解传统文化,助力其传得更远更广。凭借丰富的表现形式、创新的传播方式,今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无远弗届。山东曲阜连续多年举办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等国际文化学术交流活动。会场里,文化典籍、“AI孔子”、文创产品等让活动成为可看、可听、可体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探寻之旅,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识更加直观、全面、深刻。一场表演、一幅画、一次互动、一曲音乐、一段视频……借助这些载体,如今在世界各地,儒家文化这张名片越擦越亮。文明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紧扣时代脉搏、坚持守正创新讲好中国故事,就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走出去,为世界文明百花园增添绚丽色彩。“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文化的长河正是在兼收并蓄中不断壮大、奔涌向前。顺时应势、推陈出新,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我们定能让这条大河激荡新的浪潮、流淌更多土地、滋养更多人民。(摘编自《让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材料二:被誉为“游戏界奥斯卡”的TGA颁奖典礼在美国洛杉矶举办。由中国游戏开发商“游戏科学”研发的角色扮演游戏《黑神话:悟空》获得“最佳动作游戏”“玩家之声”奖项。距离《黑神话:悟空》发售已经过去近四个月,在这段时间里很多人重新认识了游戏:原来游戏也可以承载文化传承、文化输出的命题,而且效果是如此显著。从另一个层面看,游戏的命题也在向社会其他领域辐射。在过去几个月人们看到,《黑神话:悟空》带火了一众景点,带动古典小说成为畅销品,衍生出一连串社会话题。其实这种多元议题的集中投射恰恰也说明,文化产业其实是一个无法分割的整体,工业能力、想象创意、文化深度、娱乐元素等缺一不可,人们不可能只要其中一些而不要另一些。比如只希望传统文化能发扬,但拒绝现代化的眼光和审美改造;再比如只希望有线下文旅,而不要数字化的文化产品;或者反过来,只希望有光怪陆离的炫技,而没有文化意蕴的支撑。这些,其实都不太现实。文化产业就是这样,它是一张网格,彼此相互影响牵引。人们没法人为地斩断联系,在文化产业中轻易地分出高低等级,做选择性取舍。《黑神话:悟空》的案例,恰恰说明了文化产业的高度整合,它是一个体系成就的产物,而不是“石头里蹦出来的”。人们不妨将《黑神话:悟空》放到一个体系里去观察,它不只属于某一个门类的产品,它也是一个折射整体的三棱镜。此前类似的案例也不少,一部动画片可以出圈,一部影视剧可以带火一个地方,本质上和这个游戏也都有相似之处。一个具体的产品,承载了诸多命题,最后成了文化现象的牵引者。在某种层面上,它们脱离了产品的范畴,成为产业活力、消费层次乃至社会状态的表达。(摘编自《〈黑神话:悟空〉获奖,留下何种启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东多个博物馆的实践证明,利用现代科技,可以吸引更多游客近距离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B.只要守护与创新相结合,就能让我们在世界文化中站稳脚跟,为国家强盛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C.《黑神话:悟空》的案例说明了文化产业的高度整合,人们没法在文化产业中轻易地分出等级。D.《黑神话:悟空》不只属于某一个门类,同时也是产业活力、消费层次乃至社会状态的表达。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位于新的起点,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多元,打破了传统文化的厚重感。B.科技突破时空限制,搭建桥梁,将宝贵的文化资源和传统文化传播得更远更广。C.以前很多人并不认为,游戏可以传承、输出文化,而且还能辐射其他领域,引发社会话题。D.拒绝现代化的眼光,只希望传统文化能够发扬的这种做法忽略了文化产业的整体性。3.下列各项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A.敦煌博物馆,推出“数字藏经洞”,提供智能化、互动性、沉浸式的观展方式。B.热播电影《长安三万里》将古诗词的浪漫情怀,用光影声画的方式展现到了极致。C.《唐宫夜宴》将传统舞蹈节目与新型AR技术完美结合,呈现了多元的艺术效果。D.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为我们保存3000年前的文字,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4.材料一的论证特点有哪些?请简要分析。5.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请简要分析材料对我们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什么启示。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王昭君(第二幕

节选)曹禺[燕婉动听的官乐在大殿里飘荡。宫娥仪仗迤逦摆开。王昭君丰容靓饰,光彩照人,顾影徘徊,惊动左右。她走上来。]萧育:贵人朝见大单于殿下。王昭君:后庭王昭君觐见大单于殿下,千岁!千千岁!(垂下眼)元帝:平身。王昭君:谢天子。萧育:(望着元帝与呼韩邪)下面还有备选的美女,还要看吗?陛下。元帝:(望着王昭君)不、不用了。萧育:(对呼韩邪)大单于呢?呼韩邪:(还在惊愕中)不、不,就依天子陛下吧。元帝:(赞美地)汉宫中居然有这样一块未曾雕琢的美玉啊!(和蔼地)好,你为我们唱一段《鹿鸣》之曲,来欢祝单于吧。王昭君:后庭王昭君万死,昭君没有学过。元帝:哦?王昭君:臣昭君愿唱一支比《鹿鸣》还要尽意的歌子。[举朝震惊。]元帝:什么?王昭君:(从容地)《长相知》。王龙:(厉声地)大胆!这是乡俚下民的情歌,怎么能在天子面前歌唱,侮㥗圣听!元帝:(吃惊,却没有发脾气)哦,《长相知》,这叫什么东西?王昭君:(从容不迫)陛下愿听吗?萧育:(也忍不住了)这个姑娘简直是出人意料。元帝:(被王昭君雍容自若的态度所吸住,笑着)好,你唱吧。下面有人伴奏吗?[殿下无人回答。]苦伶仃:(走出跪下)老奴苦伶仃愿试一试。王龙:(抗议地)陛下!元帝:(温和地)让她唱。[苦伶仃从腰间拿出一支胡管,吹起来。]王昭君:(唱)上邪!/我欲与君长相知/长命毋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长相知啊/长相知。[王昭君唱得悠婉动人,声彻天外。元帝随着歌声,领会每一句诗,王昭君唱毕,跪拜。]元帝:唱得好,唱得真好。是天上的音乐。平身。王昭君:谢陛下。(站起)元帝:(忽然)但是你不觉得你有罪吗?王昭君:(又跪下)昭君死罪。昭君没有迎逢陛下圣意,歌唱陛下的御作,昭君死罪。元帝:不是。你在这样的嘉宾面前,唱起这样的儿女情歌,不是失了礼吗?王龙:就是啊,陛下,这应该交掖庭治罪,该砍头的。王昭君:陛下能容臣昭君一言不?元帝:好,你说。王昭君:陛下,如果能容昭君一言,这样的话是要站着说的。元帝:好,你就站着说。王昭君:(立起来,意态自若,侃侃然)陛下,礼发于诚,声发于心,行出于义。天生圣人都是本着“义”和“诚”的大道理治理天下的。于今,汉、匈一家,情同兄弟,弟兄之间,不都要长命相知,天地长久吗?长相知,才能不相疑;不相疑,才能长相知。长相知,长不断,难道陛下和单于不想“长相知”吗?难道单于和陛下不要“长不断”吗?长相知啊!长相知!这岂是区区的男女之情,碌碌的儿女之意哉!元帝:(忍不住连连点头)好,好!呼韩邪:(也忍不住)啊,陛下,这真是说得好极了。[这时,全朝上下也忽然欢快起来。]元帝:(听了多遍,依然忘记)你叫什么名字?王昭君:臣早已禀奏,王昭君。元帝:哦,王昭君,王昭君。你恰恰说到我们的心上了。元帝:(对呼韩邪)你看,这一点不就神奇吗?(对苦伶仃)可你怎么也会吹这个调子呢?苦伶仃:启奏天子,塞上胡、汉两家百姓都会唱这个歌子的。元帝:哦,胡人、汉人都会唱的?苦伶仃:是,陛下。[这时,一个年老的大黄门执羽檄上。]黄门:启奏陛下!鸡鹿寨十万火急,羽书传到长安,请圣裁。元帝:萧卿代读。萧育:(展开羽书)“鸡鹿寨都尉祁连将军、云中太守陈昌等急奏天子陛下:昨夜匈奴骑兵,突然袭击,放兵抢劫汉朝商队,将货物一扫而空,又乘风纵火,将关市烧毁。臣等急派兵马。胡骑遁去,不知下落……”元帝:不要念下去了。呼韩邪:(大惊失色)温敦,这是怎么回事?温敦:消息突然,小臣毫不知晓。元帝:(拿着羽书,笑着说)你们说,这个紧急军报奇怪不奇怪?大单于——呼韩邪:(离座)陛下!元帝:(望着萧育)这岂不是太荒唐了吗?呼韩邪:(猜不出元帝是什么心思,紧张地望着元帝)陛下……元帝:(忽然向王昭君,立起)你刚才说什么“相疑相知”的话,是怎么讲的?王昭君:(清清楚楚地)长相知,才能不相疑;不相疑,才能长相知。元帝:(忽然,对呼韩邪闪出宽慰的笑容)对啊!不相疑,才能长相知。弟兄朋友之间,不就是这样吗。(走到呼韩邪面前)呼韩邪单于,边塞上的事情出人意料,总是不免的。但是对我们天长地久的昆弟、翁婿之欢,这不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吗?放心吧。猜得出来,匈奴刚刚太平,有一些不臣之徒在找单于的麻烦,趁你在长安,要给你难堪。难道中原的人可以上这样的当吗?呼韩邪:臣惶恐。今天,中原天子的深情,臣永远不能忘记,臣定要彻查此事,禀报天子。元帝:(劝慰地)不说这些了吧。我们亲家还谈我们的和亲大事吧。(对萧育,指王昭君)这就是单于未来的阏氏吗?萧育:(望着呼韩邪)那就看大单于的心意了。呼韩邪:(立刻走向元帝面前,作礼)臣感谢天子。萧育:恭贺单于殿下选了阙氏。[这时,全朝上下顿时欢呼起来。殿外喊着:“单于和亲,千秋万岁!”]【注】①曹禺先生从1962年开始着手创作话剧《王昭君》,后于1978年完成五幕历史剧《王昭君》,在《人民文学》上发表。本节选自曹禺《王昭君》第二幕,后面故事为昭君被册封公主,出嫁匈奴。她和单于一心,互相守护,化解种种危机。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昭君不会唱《鹿鸣》,而想唱一首自己觉得比它还好的歌曲,令举朝震惊。王龙认为这一行为是“僭越礼法”。B.王昭君巧解《长相知》这首生死不渝的爱情歌曲,巧妙地化解了自己面临的朝堂危机。C.面对元帝的质疑,苦伶仃从容启奏陛下“塞上胡、汉两家百姓都会唱这个歌子的”,这表明了当时两地文化同出一脉。D.文本中汉元帝是一个复杂的人物,他既要维护宫廷礼法,保持大汉的威严,又要予单于以充分的理解。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中的舞台说明对故事场景和人物动作、神态进行了描写,增强了现场感,有助于观众理解剧情。B.文本中通过黄门递送羽檄的情节,交代了匈奴骑兵突然袭击的情况,为后续剧情的发展埋下了伏笔,增强了紧张感。C.关于“王昭君”这一形象,剧中除正面描写外,还运用侧面描写,如通过众人的反应来突出主要人物。D.文本中画波浪线的句子采用留白给读者以广阔的想象空间,形成强大的语言张力。8.文本中的突转手法,令人印象深刻。请结合文本内容试举两例并简要分析。9.作为本剧导演,你需要在王昭君演唱《长相知》时设计“苦伶仃用胡管伴奏”这一场景。请结合文本分析二者融合的意义。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子贡问于孔子曰:“晋文公实召天子,而使诸侯朝焉。夫子作《春秋》云‘天子狩于河阳’,何也?”孔子曰:“以臣召君,不可以训,亦书其率诸侯事天子而已。”孔子在宋见桓魋①自为石椁三年而不成工匠皆病。夫子愀然曰:“若是其靡也,死不如速朽之愈也。”冉有曰:“《礼》,凶事不豫,此何谓也?”夫子曰:“既死而议谥,谥定而卜葬,既葬而立庙,皆臣子之事,非所豫属也,况自为之哉?”南宫敬叔以富得罪于定公,奔卫。卫侯请复之,载其宝以朝。夫子闻之,曰:“若是其货也,丧不若速贫之愈。”子游侍曰:“敢问何谓如此?”孔子曰:“富而不好礼,殃也,敬叔以富丧矣,而又弗改,吾惧其将有后患也。”敬叔闻之,骤如孔氏,而后循礼施散焉。孔子在齐,齐大旱,春饥。景公问于孔子曰:“如之何?”孔子曰:“凶年则乘驽马,力役不兴,驰道不修,祈以币玉,祭祀不悬,祀以下牲,此贤君自贬以救民之礼也。”孔子适季氏②,康子昼居内寝。孔子问其所疾,康子出见之,言终,孔子退。子贡问曰:“季孙不疾而问诸疾,礼与?”孔子曰:“夫礼,君子不有大故,则不宿于外。非致齐③也,非疾也,则不昼处于内。是故夜居外,虽吊之,可也。昼居于内,虽问其疾,可也。”孔子为大司寇,国厩焚,子退朝而之火所,乡人有自为火来者,则拜之,士一,大夫再。子贡曰:“敢问何也?”孔子曰:“其来者亦相吊之道也。吾为有司,故拜之。”(节选自《孔子家语》)【注】①桓魋(tuí),任宋国司马,掌控宋国兵权,骄奢淫逸。②季氏:季康子,春秋鲁国大夫,把持朝政。③致齐:古代在举行祭祀前清心洁身的礼式。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孔子A在宋B见桓魋自C为D石椁E三年而不F成G工匠H皆病。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贡问于孔子曰”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不吾知也”句式不同。B.“率诸侯事天子”与《鸿门宴》中“吾得兄事之”的“事”意思相同。C.“既死而议谥”与《齐桓晋文之事》中“保民而王”的“而”用法相同。D.“卫侯请复之”与《齐桓晋文之事》中“有复于王者曰”的“复”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文公召请来周天子且让诸侯朝见自己,但孔子编写《春秋》时没有照实直书,子贡对孔子的做法提出了批评。B.南公敬叔因财富而大起大落,孔子认为富而不好礼必致灾祸,南宫敬叔听后知错就改,此后做事遵循礼节。C.孔子在齐国的时候,春季出现了饥荒。孔子认为遇到灾荒年景,君王降低标准以拯救民众,这才符合礼。D.国家的马厩失火,孔子作为主管官员,对前来慰问的乡亲拜谢,对士拜谢一次,对大夫拜谢两次。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子愀然曰:“若是其靡也,死不如速朽之愈也。”(2)孔子问其所疾,康子出见之,言终,孔子退。14.“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是孔子对“礼”的表述,那么材料中季康子没有病,而孔子却探问他的病,这合乎礼吗?请结合材料分析。三、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五哀诗·屈平司马光白玉徒为洁,幽兰未谓芳。穷羞事令尹,疏不忘怀王。冤骨销寒渚,忠魂失旧乡。空余楚辞在,犹与日争光。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白玉”“幽兰”自比,表明自己像屈原那样虽有高洁品质却不被世俗认可。B.颔联写屈原在困境中羞于侍奉令尹等权贵,虽被疏远却始终不忘怀王。C.颈联描绘了屈原含冤而死,尸骨消散在寒冷的江渚,忠诚的魂失去了眷恋的故乡。D.整首诗语言凝练,意象和象征富有深度,充满了浓郁的文化内涵。16.司马光在诗中表达了对屈原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概括。四、名篇名句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言志以后,孔子的回应是“”;而在曾皙言志后,孔子则“喟然叹曰:”。(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鼓励弟子在年长的人面前要敢于表达自己想法时说:“,。”(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设想自己治理一个饱经忧患的千乘之国的成效是:“,。”五、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1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或许一提到气候变化,人们就会连想到近年来的全球气候变暖,以及由此导至的南北极冰盖溶化、山火频发等气候灾害。对于全球气候变暖,科学家们通过对2000年以来的气温数据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在过去的1000年里,太阳热量大小使气候变冷,热分布的波动也会影响气候变化,这种情况大致于19世纪后期结束,之后全球气温因人类活动进入变暖轨道。但实际上,气候变化,并不仅仅指全球气候变暖,(

A

),它在科学上是一个更为广义的概念。地球过去的温度和降水信号被保存在甲的沉积物中,冰川、深海沉积物、黄土、石笋……它们以各自的方式(

B

)。①为了解密,②科学家们上山入海、③各显神通,④沉积物开口讲出气候变化的故事,⑤揭发了遥远的地质历史时期不同地球地质的环境变化状况。比如,约6亿年前的前寒武纪可能寒冷异常,乃至于似乎存在一个覆盖全球的大冰盖;长江中下游地区曾经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黄沙万里,而2000万年前青藏高原的隆起加强了东亚季风,将其塑造成“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江南水乡。同时,研究发现,气候变化不仅可能促进了人类的起源和演化,也与农业起源、文明起源密切相关。气候变化对人类演化轨迹的影响和改变不是乙的,而是一个经历了数千年的漫长过程。18.文中第一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并加以改正。1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0.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1.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2.文中最后一段中的引号与下列选项中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电视被称作“第九艺术”。B.“六一”这天学校举行了庆祝活动。C.那个“有素质”的人正在随地吐痰。D.“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的真实写照。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小窗幽记》中说:凡事韬晦,不独益己,抑且益人。意思是凡事深藏不露,这样做不仅对自己有好处,而且对别人也有好处。这句话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韬光养晦、含蓄内敛的价值观。因此,在成长的道路上,有人秉持“韬光养晦”这一理念,认为默默积蓄力量,深藏不露才是最佳的成长方式;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年轻人有了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勇于展现自己才能把握机遇、突破自我。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答案】1.B2.A3.D4.①方法上,运用了举例论证、因果论证,说明了科技在推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②结构上,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③语言上,凝练生动、富有文采,将传统文化给人的厚重感比喻成“隐形门槛”,形象生动,将抽象的感觉具体化,便于理解。诗文的引用,增强了说服力,提升了文学内涵。5.①创新表达与传播方式,将文化与科技融合。如博物馆等文化场所应积极创新,通过触碰屏幕可“放大”“缩小”“旋转”文物,以及设置穿越时空等体验活动,增强其吸引力和趣味性。②交流互鉴促发展。积极开展国际文化学术交流活动,如山东曲阜的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等,让中华文化走出去。③整合文化资源。在文化产业的网格中,将各种资源相互结合、牵引、联动。【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B.“只要……就”说法绝对,原文是材料一第二段“传承和发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惟其如此,才能让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为国家强盛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原文并非充分条件关系。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打破了传统文化的厚重感”错。原文材料一第三段是“站上新起点,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日渐多元。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传统文化总是给人一种厚重感,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隐形门槛’,让人‘望而生畏’”,说明传统文化的厚重感依然存在,并没有被打破。故选A。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第二段观点是“创新创造是文化的生命力,是文化繁荣兴盛的活力源泉”。A、B、C项均能支撑这一观点,D项论证的是文物对历史的重要作用,与题目无关。故选D。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结构、论证方法的能力。①方法上:材料一运用了举例论证,如“山东青州博物馆近日在短视频平台开启直播,吸引百万网友一同‘云游’博物馆”“国家图书馆开发《永乐大典》高清影像数据库、故宫博物院推出故宫‘数字文物库’”等,通过具体事例说明科技在推动传统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还运用了因果论证,如“之所以能够历经沧桑、饱受磨难,却生生不息、绵延不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始终因时而兴,乘势而变,随时代而行,与时代同频共振”,分析了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原因。②结构上: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开头以山东多个博物馆创新展陈方式引出话题,强调创新对文化的重要性;中间从创新推动传统文化贴近大众、科技助力文化传播、文化交流互鉴等方面进行论述;结尾总结全文,强调顺时应势、推陈出新对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意义。③语言上:凝练生动、富有文采。将传统文化给人的厚重感比喻成“隐形门槛”,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传统文化让人“望而生畏”的原因,将抽象的感觉具体化,便于理解;引用“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等诗文,增强了说服力,提升了文学内涵。5.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①从材料一“山东多个博物馆创新展陈方式,吸引更多游客近距离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数字赋能下,文化资源优势正加速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等内容可知,博物馆等文化场所应积极创新,利用科技手段,如通过触碰屏幕可“放大”“缩小”“旋转”文物,以及设置穿越时空等体验活动,增强其吸引力和趣味性,让传统文化更贴近大众。由此得出:创新表达与传播方式,将文化与科技融合。②依据材料一“山东曲阜连续多年举办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等国际文化学术交流活动……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识更加直观、全面、深刻”可知,要积极开展国际文化学术交流活动,让中华文化走出去,与世界文明进行交流互鉴,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此得出:交流互鉴促发展。③根据材料二“文化产业其实是一个无法分割的整体,工业能力、想象创意、文化深度、娱乐元素等缺一不可”“文化产业就是这样,它是一张网格,彼此相互影响牵引”可知,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要将各种资源相互结合、牵引、联动,实现文化产业的高度整合,以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由此得出:整合文化资源。【答案】6.C7.D8.示例:①在王昭君唱完《长相知》并阐述其深意后,众人的态度从震惊转为欢快,这是一次突转。这一突转使剧情摆脱平淡,增加了戏剧的曲折性和吸引力。②当黄门呈上匈奴袭击汉朝商队的羽书,本以为会引发汉匈矛盾冲突升级,元帝却以宽容态度处理,希望维护和亲大局,这是更大的突转。这一突转既丰富了元帝的形象,展现出他的深明大义和维护和平的决心,深化了戏剧主旨,强调了汉匈友好的重要性,促进民族和谐共处。9.①象征文化融合:胡管(匈奴乐器)为汉朝宫廷民歌《长相知》伴奏,以音乐形式的胡汉交融暗示两地文化的融合。②突出戏剧主题:胡管“声彻天外”与昭君“天地合”的誓言声画互文,王昭君说汉、匈一家,情同兄弟,弟兄之间,长命相知,天地长久,这一场景以艺术共鸣预演汉匈盟约的“天地长久”。【详解】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同出一脉”错,应该是共融共通。“塞上胡、汉两家百姓都会唱这个歌子的”,恰恰说明在民间,两族人民的情感和愿望是一致的。故选C。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采用留白给读者以广阔的想象空间”错。“(抗议地)陛下!”只是王龙表达自己反对意见的简短话语,是明确的台词内容,直接表达了他的态度和情绪,不存在让读者或观众去自行想象补充内容的空间,所以不属于留白手法。“(猜不出元帝是什么心思,紧张地望着元帝)陛下……”这里呼韩邪的话语和表现主要是一种对其当时心理状态和动作神情的刻画,并不是作者有意留给观众去想象和补充内容的空白部分,不是典型意义上的留白手法。故选D。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突转是戏剧情节中常用的手法,通过情节的突然转变,引起观众或读者的强烈反应,增加戏剧的张力和吸引力。①示例一:在王昭君演唱《长相知》之前,众人对她要演唱乡俚情歌的行为表示震惊和反对,王龙甚至厉声指责这是“侮慢圣听”。然而,在王昭君唱完之后,她对歌曲深意的阐述得到了元帝和呼韩邪的赞赏,全朝上下的态度也从震惊转为欢快。这种态度的突然转变使剧情摆脱了平淡,让观众的情绪也随之起伏,增加了戏剧的曲折性和吸引力。②示例二:黄门呈上匈奴袭击汉朝商队的羽书,这一情节看似会引发汉匈矛盾冲突升级,让观众为剧情的发展感到紧张。但元帝却以宽容的态度处理此事,他认为边塞上的事情出人意料,是一些不臣之徒在找单于的麻烦,希望维护和亲大局。这种情节的突转既丰富了元帝的形象,展现出他的深明大义和维护和平的决心,又深化了戏剧主旨,强调了汉匈友好的重要性,促进民族和谐共处。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戏剧场景作用的能力。场景设计在戏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够营造氛围,还能够深化主题、塑造人物形象等。①象征文化融合:“苦伶仃用胡管伴奏”,胡管是匈奴的乐器,而《长相知》是汉朝宫廷民歌,用胡管为《长相知》伴奏,象征着匈奴文化与汉文化的交融。这种音乐形式上的融合暗示了两地文化的相互影响和融合,体现了汉匈之间友好往来、文化交流的主题。②突出戏剧主题:苦伶仃用胡管吹出的声音“声彻天外”,与王昭君演唱的“天地合”的誓言形成声画互文。王昭君在演唱后阐述了汉、匈一家,情同兄弟,要长命相知、天地长久的理念,而这一场景通过音乐和歌声的融合,以艺术的形式预演了汉匈盟约的“天地长久”,进一步突出了戏剧中汉匈友好、民族和谐共处的主题。【答案】10.BEG11.D12.A13.(1)孔子面有忧色,说:“像这样奢靡,死了还不如快点腐烂的好。”(2)孔子探问季康子的病情,康子出来接见孔子,说完话,孔子就退了出来。14.①合乎礼。②孔子认为根据礼,君子没有遇到大的变故,则不睡在外室;如果不是祭祀,不是有病,白天也不在内室睡觉;白天在内室睡觉,即使探问他的病情,也是可以的。季康子白天在内室睡觉,所以去探问他的病是合理的。【详解】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孔子在宋国,看见桓魋为自己预做石椁,做了三年还没有完工,工匠都为此感到忧虑。“孔子在宋”主谓宾齐全,B处断开;“桓魋自为石椁”作“见”的宾语,,中间不断开,E处断开;“而”连接“三年”和“不成”,表示建造的时间很长却没有完工,中间不断开;“工匠”是下句主语,其前G处断开。故选BEG。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的能力。A.正确。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子贡于孔子问曰”/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不知吾也”。句意:子贡问孔子说。/没有人了解我呀。B.正确。两者都是“侍奉”。句意:就是要写成晋文公率诸侯来朝见天子。/我要像对待兄长一样侍奉他。C.正确。都是表顺承关系。句意:人死了以后再议定谥号。/爱护百姓然后实行王道统一天下。D.错误。恢复/禀报。句意:卫侯请求鲁定公恢复敬叔的官位。/有一个人禀报大王说。故选D。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子贡对孔子的做法提出了批评”理解不当,“晋文公实召天子,而使诸侯朝焉。夫子作《春秋》云‘天子狩于河阳’,何也?”子贡只是不理解老师的做法,对这一做法感到疑惑而非批评。故选A。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愀然”,忧愁的样子;“靡”,奢侈;“愈”,更加。(2)“疾”,病情;“见”,接见;“言终”,说完话。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分析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强调了行为要符合“礼”的规范。材料中季康子没有病,而孔子却探问他的病合乎礼。②根据原文“夫礼,君子不有大故,则不宿于外。非致齐也,非疾也,则不昼处于内”,明确了按照“礼”的要求,君子如果没有大的变故,是不会睡在外室的;并且如果不是在举行祭祀前清心洁身的礼式(致齐),也不是生病的情况下,是不会在白天处于内室的。这是判断孔子行为是否合乎礼的重要依据。基于季康子违反“礼”的行为表现,孔子说“是故夜居外,虽吊之,可也。昼居于内,虽问其疾,可也”,也就是说当君子夜晚睡在外室时,即使去吊唁他也是可以的;当君子白天处于内室时,即使去探问他的疾病也是可以的。所以孔子在知道季康子白天在内室的情况下,去探问他的病情,是符合“礼”在这种特殊情况下的规定的,是合理且合乎礼的行为。参考译文:子贡问孔子说:“晋文公在温地的会盟,实际召请来周天子,而让诸侯来朝见。老师您编写《春秋》时写道:‘天子在河阳打猎。’这是为什么呢?”孔子说:“以臣下的身份召请君主,这不可以效法。所以我如此写,就是要写成晋文公率诸侯来朝见天子。”孔子在宋国,看见桓魃为自己预做石椁,做了三年还没有完工,工匠都为此感到忧虑。孔子面有忧色,说:“像这样奢靡,死了还不如快点腐朽的好。”冉有跟随侍奉孔子,说:“《礼》书说,凶事不可能预先就料到。这是指的什么呢?”孔子说:“人死了以后再议定谥号,谥号定了以后再选择下葬地点日期,安葬完毕再建立宗庙,这些事都应该由属下的臣子来办,并非预先就操办好,更何况是自己为自己操办呢?”南宫敬叔因富有而得罪了鲁定公,逃到了卫国。卫侯请求鲁定公恢复敬叔的官位,敬叔就载着他的宝物来朝见鲁定公。孔子听到这件事,说:“像这样使用财货进行贿赂,丢了官位还不如迅速贫穷的好呢!”子游正侍奉孔子,说:“请问这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富而不好礼,必定会招致灾祸。南宫敬叔因富有而丧失官位,却仍不知改悔,我恐怕他将来还会有祸患啊!”南宫敬叔听到孔子的话,马上去见孔子,从此以后他做事遵循礼节,还把自己的财产施舍给百姓。孔子在齐国的时候,齐国大旱,春季出现了饥荒。齐景公问孔子说:“怎么办呢?”孔子说:“遇到灾荒年景,出门乘坐要用劣马,不兴劳役,不修驰道,国君有所祈祷,用币和玉,不用牲畜,祭祀不奏乐,祭祀用的牲畜也用次等的。这是贤明君主自己降低标准以拯救民众的礼啊!”孔子到季康子家去,见康子白天在内室睡觉,孔子探问他的病情,康子出来接见孔子。说完话,孔子就退了出来。子贡问孔子说:“季康子没有病,而您却探问他的病,这合乎礼吗?”孔子说:“根据礼,君子没有遇到大的变故,则不睡在外室。如果不是祭祀、不是有病,白天也不在内室睡觉,因此,夜里睡在外室,即使吊问,也是可以的。白天在内室睡觉,即使探问他的病情,也是可以的。”孔子担任大司寇的时候,国家的马厩失火,孔子退朝后来到着火的地方。有乡亲来慰问的,孔子都对他们拜谢,对士拜谢一次,对大夫拜谢两次。子贡问为什么这么做呢?”孔子说:“他们来这里,也是慰问的礼节。我是主管官员,所以要拜谢。”【答案】15.A16.①惋惜之情,从“白玉徒为洁,幽兰未谓芳”可看出司马光对屈原高洁品质不被认可、才华被埋没的惋惜。②敬佩之情,“穷羞事令尹,疏不忘怀王”以及“犹与日争光”等诗句,体现了司马光对屈原正直忠诚、才华横溢的敬佩。③哀悼之情,以“冤骨”“忠魂”表达出司马光对屈原逝去的深深哀悼与伤感之情。④赞美之情,尾联直接赞美屈原的《楚辞》,表达了对屈原文学成就的高度肯定与赞美。【详解】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A.“首联以‘白玉’‘幽兰’自比,表明自己像屈原那样虽有高洁品质却不被世俗认可”错。首联“白玉徒为洁,幽兰未谓芳”是说屈原像白玉一样纯洁,像幽兰一样芬芳,然而却不被世俗认可,这里是用“白玉”“幽兰”比喻屈原,而非以“白玉”“幽兰”自比,且并非表明自己同屈原一样不被认可。故选A。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①惋惜之情:“白玉徒为洁,幽兰未谓芳”,诗人将屈原比作白玉和幽兰,却用“徒为”“未谓”表明其高洁品质和才华不被当时的社会所赏识,白白浪费,表达出对屈原遭遇的惋惜。②敬佩之情:“穷羞事令尹,疏不忘怀王”体现了屈原在困境中坚守正直,不攀附权贵,以及对怀王的忠诚不二;“犹与日争光”则直接赞美屈原的精神如同光芒万丈的太阳,表达出诗人对屈原高尚品格和卓越才华的敬佩。③哀悼之情:“冤骨销寒渚,忠魂失旧乡”中“冤骨”“忠魂”等词,描绘出屈原悲惨的结局,诗人为其逝去而深感哀伤,充满了对屈原的同情与哀悼。④赞美之情:尾联“空余楚辞在,犹与日争光”,强调屈原留下的《楚辞》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可与太阳争辉,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屈原文学成就的高度赞美。17.【答案】夫子哂之吾与点也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可使有勇且知方也【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哂”“毋”,要理解字义去记忆。【答案】18.“连”改为“联”;“至”改为“致”;“溶”改为“融”19.甲:各种各样

乙:一蹴而就20.A.相对于通俗、狭义的理解

B.封存着气候变化的秘密21.④成分残缺,应在“沉积物”前加“让”⑤搭配不当,应将“揭发”改为“揭示”22.D【详解】18.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连想”应改为“联想”,“联”有联结、联系之意,“联想”指由一事物想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导至”应改为“导致”,“致”有招致、引起的意思,“导致”常用于表示引起某种结果。“溶化”应改为“融化”,“融化”特指冰、雪等变成水,符合“冰盖”融化的语境。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甲处:本空用来形容“沉积物”的特点,根据后文列举的“冰川、深海沉积物、黄土、石笋”可知,沉积物种类丰富,可用“各种各样”。各种各样:形容种类繁多。乙处:根据“气候变化对人类演化轨迹的影响和改变不是……而是一个经历了数千年的漫长过程”可知,这里强调气候变化对人类演化轨迹的影响是漫长的,不是轻易就能完成的。可以“一蹴而就”。一蹴而就:意思是踏一步就成功,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A处:前文提到人们一提到气候变化就联想到全球气候变暖,但“气候变化,并不仅仅指全球气候变暖”,再结合后文“它在科学上是一个更为广义的概念”可知,过去的认识是与“科学上”“更为广义的概念”相对的一种概念,即是一种通俗、狭义的概念理解,可填“相对于通俗、狭义的理解”。B处:前文说地球过去的温度和降水信号被保存在沉积物中,后文出现“为了解密,科学家们上山入海”,可知本空是说“以各自的方式”保存着“地球过去的温度和降水信号”的秘密,可填“封存着气候变化的秘密”。21.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④成分残缺,“沉积物开口讲出气候变化的故事”中,“沉积物”不能主动“开口”,应在“沉积物”前加“让”,使句子成分完整。⑤“揭发……环境变化状况”搭配不当,“揭发”通常用于揭露坏人坏事,此处应将“揭发”改为“揭示”,“揭示”有使人看见原来不容易看出的事物的意思,与“环境变化状况”搭配更恰当。2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最后一段的引号表直接引用。A.表示特殊含义;B.表示特定称谓;C.表示讽刺;D.表示直接引用。故选D。23.【答案】例文:韬光养晦蓄能量,一鸣惊人绽光芒有人认为行事要韬光养晦,也有人认为行事要敢于展现自我,显露锋芒。在我看来,韬光养晦与展现自我,就是硬币的正面和反面,可以相辅相成,合二为一。真正的睿智者,既能低调蓄势,也能高调爆发,将两者融合在一起,可以更好成就自我,走向人生的星辰大海。以韬光养晦为剑鞘,屏蔽外界繁杂,默默沉淀,蓄积能量。俗话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又说“出头鸟先死,出檐椽先烂”。在实力还不足,能力还不够的时候,我们不能做林上树、出头鸟,要不然,会被风摧折,被枪击中,失去出头的机会。这也是历史上司马懿虽然有雄豪志,却长期戢鳞潜翼的原因,更是改革开放后中国要韬光养晦、“不当头儿”的缘由。当才华还撑不起野心的时候,就应该静下心来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