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上海市育才中学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3分)下列估计值中最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A.一层楼高约为300mm
B.成人步行的速度大约为1.5m/s
C.一支新2B铅笔的长度约为20dm
D.升国旗时演奏国歌的时间约为5min
2.(3分)下列关于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测量时出现了误差,则说明一定出现了错误
B.误差只能尽量减小,不能绝对避免
C.误差是由于操作不规范造成的
D.改进实验方法,采用精密仪器,可消除误差
3.(3分)甲、乙两位同学在同一地点参加800m体测,t=0时同时起跑,t4时刻同时到达终点,其速度
-时间图像如图所示。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0〜ti时间内,甲、乙两同学都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B.ti〜t2时间内,甲、乙两同学保持相对静止
C.0〜t3时间内,甲同学的路程小于乙同学的路程
D.t4时刻甲、乙两同学同时到达终点,则甲同学的平均速度大于乙同学的
4.(3分)如图所示,有关声现象的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甲乙丙丁
A.如图甲,通过观察纸屑是否跳动可以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
B.如图乙,通过观察乒乓球被弹起的幅度可以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C.如图丙,通过逐渐抽取玻璃罩中的空气可以探究“声音的传播是否需要介质”
D.如图丁,通过用相同大小的力拨动伸出长度不同的刻度尺探究“音调与振幅的关系”
5.(3分)光与影的世界是生活也是艺术,更包含着科学的知识与原理。如图是汤勺放入装有水的玻璃杯
中,置于平面镜前的情景。下列现象与原理相对应的是()
A.灯光下玻璃杯的影子一一光的折射
B.水中放大的“勺头”一一光的反射
C.水中弯折的“汤勺”一一光的折射
D.平面镜中的“杯子”一一光沿直线传播
6.(3分)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思想家墨子就在《墨经》中论述了小孔成像等光学现象。下列光现
象,与小孔成像原理相同的是()
7.(3分)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进入了“刷脸”时代。“刷脸”时,人脸面对摄像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经系统自动拍照、扫描,确认相关信息后,即可迅速完成身份认证。在系统拍照过程中()
A.人脸是光源
B.人脸应保持在透镜的一倍焦距到二倍焦距之间
C.人脸经摄像头成像的原理与平面镜相同
D.人脸经摄像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多选)8.(3分)下列对各光学现象的相应解释或描述,正确的是()
A.甲:入射光垂直射向镜面时,入射角等于0。
B.乙:蜡烛远离玻璃板时,玻璃板后面蜡烛的像大小不变
C.丙:点燃蜡烛前,需调整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D.T:是远视眼矫正后的成像光路图
9.(3分)如图,把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纸板ENF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纸板上的直线ON垂直
于镜面。使一束光贴着纸板沿某一角度射到O点,经平面镜反射,沿另一个方向射出,在纸板上用笔
描出入射光EO和反射光OF的径迹,则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入射光线逐渐靠近法线ON时,发现反射光线逐渐靠近法线
B.当光线沿NO方向射入时,发现光的径迹更亮,说明此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重合
C.当光线沿FO方向射入时,发现反射光线沿OE方向射出,说明在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D.实验中能从多个方向看到纸板上的光路,是因为光线在纸板上发生镜面反射
10.(3分)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光屏上正好呈现烛焰清晰的像,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此时成像原理和投影仪相同
B.如果将蜡烛和光屏位置互换,光屏上仍能成清晰的像,且像的性质不变
C.用黑布将凸透镜遮住一半,烛焰不能在光屏上成完整的像
D.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向左移动凸透镜至某位置时,光屏上可以成清晰的像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4分)
11.(6分)如图甲所示,要正确测出物体的长度,应选刻度尺(选填"A”或"B”)进行读数,
物体的长度为cm;图乙中停表的读数为so
3
7cm)B
12.(4分)有一首诗“自卧竹杖顺水行,卧看两边万重山。疑是青山往后走,原是竹舟顺水流在这首
诗中,“青山往后走”选择的参照物是;“竹舟顺水流”选择的参照物是o
13.(4分)对于新手司机汽车上的前后倒车雷达是必不可少的,在汽车离障碍物较近时能发出报警声,提
醒人们前方或者后方有障碍物,这个倒车雷达声音频率20000HZ(填“大于或者小于”);监
测波可以预报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
14.(6分)如图所示,一束光从空气射到半圆形玻璃砖上的0点,发生反射和折射。其中反射光线
是,折射角的大小为;折射光的亮度与入射光的亮度不一样,其主要原因是一
部分光被玻璃砖O
15.(4分)中央电视台自主研发了一款特种摄像设备一一“猎豹”,专门用于速度滑冰赛事的转播工作。
这种设备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跟踪拍摄运动员比赛时成倒立、(填“缩小”或“放大”)的
实像,要想使被拍摄运动员的像更大,镜头应往(填“前伸”或“后缩”)一些。
三、作图题(每题6分,共12分)
16.(6分)如图,池塘边的人看到水中有发光点S的像,请完成人看到水中的像的光路图。
.s
17.(6分)一束光线射向凸透镜后再经平面镜反射射出,请将光路图补充完整。
四、实验探究题(16分)
18.(16分)放学回家路上,小明发现骑自行车下坡滑行时会越来越快。为了研究物体从斜面上滑下时速
度大小变化的规律,他用小车、带刻度的斜面、挡板等器材进行了实验。
测量的物理量路程s/cm时间t/s平均速度v/(m-s-1)
AB段40.030.13
BC段40.02VBC
(1)实验中,除了如图所示的器材以外,小明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2)小红建议实验时斜面的倾角要适当减小,这样做可以使小车在斜面上运动得(选填“快”
或“慢”)一些,其目的是减小测量所带来的误差。
(3)小明正确采纳同学们合理建议后,进行实验得到上表所示的实验数据,可算出BC段的平均速度
为m/s;分析表格数据,我们可得出结论:物体在斜面上下滑过程中,速度(选
填“变大”“不变”或“变小”);若某同学由此计算AC的平均速度VAC="^B以,这种计算方法是
2
(选填“正确”或“错误”)的。
(4)若小明开始计时时小车已经过了A点,则测得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将(选填“偏
大”或“偏小叽
19.(18分)五千年的中华文化,璀璨夺目,熠熠生辉,值得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秉承和弘扬。如图为我
国汉代科学家、发明家张衡研制出的一种会自动记载行程的车辆:记里鼓车。因为车行一里路(古制“一
里”等于现代的长度600m)就自动打一次鼓的装置,故名”记里鼓车某次张衡乘鼓车从A城去B
城,途径C地时他恰好听到了第48次鼓声(即48里路),历时一个时辰(每个时辰等于现代的两个小
时)。根据题文,试求:
(1)鼓车从A城到C地的平均速度vi为多少m/s;
(2)到达C地后,鼓车以V2=6m/s的速度又匀速行驶了一个时辰后恰好到达了B城,则A、B两城的
距离为多少米?
(3)若张衡选择以速度vi匀速走前一半路程,以V2的速度匀速行驶剩余的路程,则他从A城到B城
的全程平均速度为多少m/s?
2023-2024学年上海市育才中学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3分)下列估计值中最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A.一层楼高约为300mm
B.成人步行的速度大约为1.5m/s
C.一支新2B铅笔的长度约为20dm
D.升国旗时演奏国歌的时间约为5min
【答案】B
【分析】常见物体的长度、速度、时间的估测是学习物理的基本功。
【解答】解:A.一层楼高约为3m,即3000mm,故A错误;
B.成人步行的速度大约为1.5m/s,故B正确;
C.一支新2B铅笔的长度约20cm,即2dm,故C错误;
D.升国旗时演奏国歌的时间约46s,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牢记常见的物理量的单位,学会估测长度、时间、速度等物理量。本题是基础性题目。
2.(3分)下列关于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测量时出现了误差,则说明一定出现了错误
B.误差只能尽量减小,不能绝对避免
C.误差是由于操作不规范造成的
D.改进实验方法,采用精密仪器,可消除误差
【答案】B
【分析】误差是在测量过程中产生的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不同于错误,它是在测量方
法正确的情况下产生的,只可以减小,却不能避免。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改进实验方
法和采用精密的测量工具等。
【解答】解:A、测量时误差是不可避免的,有误差并不能说明一定出现了错误,故A错误;
B、误差是客观存在的,只能尽量减小,不能绝对避免,故B正确;
C、操作不规范造成的是错误,不是误差,故C错误;
D、改进实验方法,采用精密仪器,可减小误差,但不能消除误差,故D错误。
故选:Bo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误差定义、误差产生的原因、误差与错误的不同、减小误差的方法等的理
解和掌握。
3.(3分)甲、乙两位同学在同一地点参加800m体测,t=0时同时起跑,t4时刻同时到达终点,其速度
-时间图像如图所示。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ti时间内,甲、乙两同学都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B.ti〜t2时间内,甲、乙两同学保持相对静止
C.。〜t3时间内,甲同学的路程小于乙同学的路程
D.t4时刻甲、乙两同学同时到达终点,则甲同学的平均速度大于乙同学的
【答案】C
【分析】V-t图象是过原点的一条直线说明人在做加速运动,V-t图象是一条水平直线说明人在做匀速
直线运动;根据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s=vt可知相同时间内,速度越大,运动的距离越大;两人之间的
距离保持不变时两人相对静止。
【解答】解:A、0〜ti时间内甲、乙两同学的v-t图象是过原点的一条直线,说明两人都在做加速运
动,故A错误;
B、ti〜t2时间内甲、乙两同学的速度不变,均做匀速直线运动,但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所以甲、
乙两同学的距离越来越大,故B错误;
C、t4时刻同时到达终点,t3〜t4时间内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所以甲通过的路程大于乙通过的路程,
总路程相同,则0〜t3时间内甲同学的路程小于乙同学的路程,故C正确;
D、刚到达终点时,甲乙通过的路程相等,所用时间相等,所以平均速度相等,故D错误。
故选:Co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速度公式的灵活运用、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3分)如图所示,有关声现象的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甲乙丙丁
A.如图甲,通过观察纸屑是否跳动可以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
B.如图乙,通过观察乒乓球被弹起的幅度可以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C.如图丙,通过逐渐抽取玻璃罩中的空气可以探究“声音的传播是否需要介质”
D.如图丁,通过用相同大小的力拨动伸出长度不同的刻度尺探究“音调与振幅的关系”
【答案】D
【分析】(1)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
(2)声音的传播靠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且声速
与温度有关;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
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
的一个特性。
【解答】解:A、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甲图通过观察纸屑是否跳动可以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
运用了转换法,故A正确;
B、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乙图通过观察乒乓球被弹起的幅度可
以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故B正确;
C、声音的传播靠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丙图通过逐渐抽取玻璃罩中的空
气可以探究“声音的传播是否需要介质”,故C正确;
D、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
丁图通过用相同大小的力拨动伸出长度不同的锯条,力的大小相同则振幅相同,即响度相同;伸出长度
不同的锯条,则振动的频率不同;故可以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此题综合性较强,考查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征等知识;结合声音产生、传播的条件,区分好
声音的三个特征,可解答此题。
5.(3分)光与影的世界是生活也是艺术,更包含着科学的知识与原理。如图是汤勺放入装有水的玻璃杯
中,置于平面镜前的情景。下列现象与原理相对应的是()
A.灯光下玻璃杯的影子一一光的折射
B.水中放大的“勺头”——光的反射
C.水中弯折的“汤勺”一一光的折射
D.平面镜中的“杯子”一一光沿直线传播
【答案】C
【分析】(1)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沿直线传播的实例有:小孔成像、激光准直、影子、
日食和月食等;
(2)光照在不同介质面上时,会发生反射现象,平面镜成像就是具体应用;
(3)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就会发生偏转,即光的折射现象,凸透镜成像
就是具体应用。
【解答】解:A、灯光下玻璃杯的影子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因为光被挡住了,没有光的区域才变暗,
这就是影子的成因,故A错误;
B、水中放大的“勺头”是凸透镜成像,是光的折射现象,故B错误;
C、水中弯折的“汤勺”是汤勺斜插入盛水的玻璃杯里时,从上面看上去,水中的部分比实际位置高了,
所以看起来像折断了,这是由于光的折射现象引起的,故C正确;
D、平面镜中的“杯子”是平面镜成像,属于光的反射现象,故D错误。
故选:Co
【点评】此题通过汤勺放入装有水的玻璃杯中,置于平面镜前的情景考查了对光的折射、光的直线传播、
光的反射的理解,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利用所学知识解释有关现象,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6.(3分)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思想家墨子就在《墨经》中论述了小孔成像等光学现象。下列光现
象,与小孔成像原理相同的是()
【答案】A
【分析】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据此分析。
【解答】解:A、地面的人影的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故A正确;
B、水中倒影的原理是光的反射,故B错误;
C、空中的彩虹的原理是光的折射,故C错误;
D、放大的文字的原理是光的折射,故D错误。
故选Ao
【点评】本题考查光现象的有关知识,属于对基础知识的考查,难度不大。
7.(3分)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进入了“刷脸”时代。“刷脸”时,人脸面对摄像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经系统自动拍照、扫描,确认相关信息后,即可迅速完成身份认证。在系统拍照过程中()
A.人脸是光源
B.人脸应保持在透镜的一倍焦距到二倍焦距之间
C.人脸经摄像头成像的原理与平面镜相同
D.人脸经摄像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答案】D
【分析】(1)自身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2)摄像头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的原理制成的,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3)凸透镜成像是光的折射,平面镜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
【解答】解:A、人脸不能自行发光,不是光源,A错误;
B、拍照时,人脸应在透镜的二倍焦距以外的位置,B错误;
CD、摄像头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平面镜成的是正立等大的虚像,人脸经摄像头成像的原理与平面
镜不同,C错误,D正确。
故选:Do
【点评】本题考查了凸透镜的成像特点和应用,要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搞清每种情况下的应用。在
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总结、寻找规律,学着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多选)8.(3分)下列对各光学现象的相应解释或描述,正确的是()
A.甲:入射光垂直射向镜面时,入射角等于0°
B.乙:蜡烛远离玻璃板时,玻璃板后面蜡烛的像大小不变
C.丙:点燃蜡烛前,需调整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D.T:是远视眼矫正后的成像光路图
【答案】AB
【分析】(1)入射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为入射角;
(2)平面镜所成的像的大小与物体大小相同;
(3)调整凸透镜、光屏、烛焰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上,这样做的目的是使物体的像能够成在光屏的
中心;
(4)近视眼的成因:晶状体太厚或眼球前后径太长,使来自远处物体的光会聚于视网膜前方,造成看
不清远处的物体;近视眼的矫正方法,需配戴凹透镜;远视眼的成因:晶状体太薄或眼球前后径太短,
使来自近处物体的光会聚于视网膜后方,造成看不清近处的物体;远视眼的矫正方法,需配戴凸透镜。
【解答】解:
A、入射光垂直射向镜面时,入射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为0。,所以入射角等于0°,故A正确;
B、蜡烛远离玻璃板时,由于像与物体等大,所以玻璃板后面蜡烛的像大小不变,故B正确;
C、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需要调整凸透镜、光屏、烛焰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上,所以该调节要在
点燃蜡烛后,故C错误;
D、由图可知,该透镜为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凹透镜可以矫正近视眼,所以丁图是近视眼矫
正后的成像光路图,故D错误。
故选:ABo
【点评】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光的反射定律、凸透镜成像实验前器材的条件、近视眼的矫正
方法,属于基础题。
9.(3分)如图,把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纸板ENF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纸板上的直线ON垂直
于镜面。使一束光贴着纸板沿某一角度射到O点,经平面镜反射,沿另一个方向射出,在纸板上用笔
描出入射光EO和反射光OF的径迹,则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入射光线逐渐靠近法线ON时,发现反射光线逐渐靠近法线
B.当光线沿NO方向射入时,发现光的径迹更亮,说明此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重合
C.当光线沿FO方向射入时,发现反射光线沿OE方向射出,说明在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D.实验中能从多个方向看到纸板上的光路,是因为光线在纸板上发生镜面反射
【答案】D
【分析】光的反射定律:(1)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2)反射光线、入射光线
分居法线两侧;(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4)光在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人们能从四面八方看见物体,是由于发生了漫反射的缘故。
【解答】解:A、当入射光线逐渐靠近法线ON时,入射角变小,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则发现反射光线
逐渐靠近法线ON,故A正确;
B、当光线沿NO方向射入时,反射光线也沿着法线ON射出,所以光的径迹更亮,说明此时反射光线
与入射光线重合,故B正确;
C、当光线沿FO方向射入时,发现反射光线沿OE方向射出,说明在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故C正
确;
D、实验中能从多个方向看到纸板上的光路,是因为光线在纸板上发生了漫反射,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此题主要通过实验探究了光的反射定律。通过各个分实验分别探究了两角大小和三线之间的关
系。实验探究题是中考中必不可少的题目,要加强实验教学,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现象,归纳总结规
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能力。
10.(3分)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光屏上正好呈现烛焰清晰的像,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此时成像原理和投影仪相同
B.如果将蜡烛和光屏位置互换,光屏上仍能成清晰的像,且像的性质不变
C.用黑布将凸透镜遮住一半,烛焰不能在光屏上成完整的像
D.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向左移动凸透镜至某位置时,光屏上可以成清晰的像
【答案】D
【分析】(1)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成倒立放大实像,像距大于二倍焦距;物距等于二倍焦距
成倒立等大实像,像距等于二倍焦距;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实像,像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
焦距;
(3)凸透镜成像光的折射现象,物体发出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凸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形
成物体的实像;如果凸透镜的口径大,透过的光多,像就亮;口径小,透过的光少,像就暗;
(2)(4)光在发生折射时,具有可逆性;
【解答】解:A、由图可知,物距大于像距,光屏上成实像,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为照相机、
摄像机,故A错误;
B、光路具有可逆性,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蜡烛和光屏位置互换,物距小于像距,成倒立、放大
的实像,故B错误;
C、凸透镜成实像时,所有透过透镜的光会聚到光屏上成像,当将透镜的下半部分挡住后,整个物体发
出的光虽有一部分被挡住,但总会有一部分光通过上半部分凸透镜而会聚成像,烛焰能在光屏上成完整
的像,故C错误;
D、光在发生折射时,具有可逆性,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变,向左移动凸透镜至某位置时,可能再次在
光屏成清晰的像,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关键是将课本知识内容记忆清楚,仔细分析即可。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4分)
11.(6分)如图甲所示,要正确测出物体的长度,应选刻度尺B(选填"A”或"B”)进行读数,物
体的长度为2.00cm;图乙中停表的读数为307.5s。
【答案】B;2.00;307.5o
【分析】刻度尺的使用规则:
a、首先要了解刻度尺:①量程是多少;②零刻度是否磨损;③分度值是多少;
b、使用时:①刻度尺要与被测部分对齐;②让刻度尺有刻度的一面紧贴被测部分,测量的始端与。刻
度线对齐,如果0刻度线磨损,可以与其它整格刻线对齐,测量结果要减去前面的数值;③读数时视线
要与尺面垂直;④读数时结果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⑤记录数据要写单位;
停表的中间的表盘代表分钟,周围的大表盘代表秒,停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
【解答】解:A刻度尺的测量的始端没有与0刻度线对齐而是在零刻度线的以外一侧,故A放法错误;
B中两条相邻刻度线之间的距离(分度值)是1mm;物体的长度是:6.00cm-4.00cm=2.00cm;
由图示停表可知,在停表的中间表盘上,Imin中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min,指针在“5”
和“6”之间,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5min;
在停表的大表盘上,一个小格代表(Ms,因分针没有超过半刻度线,则秒针指在7.5s处,秒针指示的时
间为7.5s,所以停表的读数为5min7.5s=307.5s;
故答案为:B;2.00;307.5o
【点评】本题考查了刻度尺和秒表的正确使用方法和读数,中学物理中有很多测量仪器,不同仪器使用
方法不同,但首先都需要看清它的量程与分度值,刻度尺是需要估读的,这一点区别于其它仪器,应特
别注意。
12.(4分)有一首诗“自卧竹杖顺水行,卧看两边万重山。疑是青山往后走,原是竹舟顺水流在这首
诗中,“青山往后走”选择的参照物是竹舟;“竹舟顺水流”选择的参照物是青山。
【答案】竹舟;青山。
【分析】在研究物体运动时,要选择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参照物;判断物体运动还是静止,
就是看研究的物体和参照物之间位置是否发生了变化。
【解答】解:
“青山往后走”描述的是青山在运动,参照物选择的是行驶的竹舟,青山和竹舟之间的位置发生了改变,
所以是运动的;
“竹舟顺水流”描述的是竹舟在运动,参照物选择的是青山,竹舟和青山之间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所以
是运动的。
故答案为:竹舟;青山。
【点评】本题考查参照物的选择和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判断,需要对物体运动情况进行仔细分析。
13.(4分)对于新手司机汽车上的前后倒车雷达是必不可少的,在汽车离障碍物较近时能发出报警声,提
醒人们前方或者后方有障碍物,这个倒车雷达声音频率大于20000HZ(填“大于或者小于”);监
测次声波可以预报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
【答案】大于;次声。
【分析】超声波指的是振动频率是大于20000Hz的声波;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时伴有次声波产生,据
此分析解答。
【解答】解: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工作的,超声波的频率都是大于20000Hz;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
发生时伴有次声波产生,所以监测次声波可以预报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
故答案为:大于;次声。
【点评】本题考查了超声波、次声波的应用,属于基础题。
14.(6分)如图所示,一束光从空气射到半圆形玻璃砖上的O点,发生反射和折射。其中反射光线是
OB,折射角的大小为30。;折射光的亮度与入射光的亮度不一样,其主要原因是一部分光被玻
璃砖反射。
【答案】OB;30°;反射。
【分析】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
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光的折射定律: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当光
由空气斜射进入玻璃中时,折射光线靠近法线,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线射到玻璃砖,一部分被反射出
去。
【解答】解:光发生反射,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当光从空气斜射入
玻璃胸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过入射点O垂直于玻璃砖表面
作出法线,则AO为入射光线,OB为反射光线,OC为折射光线,折射角为90°-60°=30°;折射
光的亮度与入射光的亮度不一样,其主要原因是一部分光被玻璃砖反射。
故答案为:OB;30°;反射。
【点评】本题考查了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规律,是中考热点之一,要求学生不仅要会根据反射定律和折
射定律由入射光线画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而且要会根据反射或折射画出入射光线。
15.(4分)中央电视台自主研发了一款特种摄像设备一一“猎豹”,专门用于速度滑冰赛事的转播工作。
这种设备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跟踪拍摄运动员比赛时成倒立、缩小(填“缩小”或“放大”)的
实像,要想使被拍摄运动员的像更大,镜头应往前伸(填“前伸”或“后缩”)一些。
【答案】缩小;前伸。
【分析】凸透镜成像规律:
①物距小于焦距成正立放大虚像,物像同侧。应用是放大镜。
②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成倒立放大实像,像距大于二倍焦距。应用是幻灯机、投影仪。
③物距等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等大实像,像距等于二倍焦距。
④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实像,像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应用是照相机、摄像机。
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变小,像距变大,像变大。
【解答】解:摄像机是根据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实像的原理制成,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
变小,像距变大,像变大;
摄像机的镜头相当于是一个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要想使被拍摄运动员的像更大一些,像距更
大,所以镜头应该前伸一些。
故答案为:缩小;前伸。
【点评】本题考查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属于基础题。
三、作图题(每题6分,共12分)
16.(6分)如图,池塘边的人看到水中有发光点S的像,请完成人看到水中的像的光路图。
.S
g
—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像和物大小相等,像到镜面的距离等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像为虚像。
根据平面镜成的特点就可作出S在水面所成像,从而作出经水面反射后射入人眼的光路图。
【解答】解:先根据平面镜成像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的特点作出发光点A的对称点S';
因为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通过像点,所以,把人眼A和。连接起来作出反射光线,与水面的交点
为入射点,再将S与入射点连接起来作出入射光线。如图所示:
【点评】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的作图,关键要知道反射光线的延长一定过像点,从而确定反射光线和入
射点,要注意光线用实线画。
17.(6分)一束光线射向凸透镜后再经平面镜反射射出,请将光路图补充完整。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1)根据经凸透镜折射后的折射光线的特点(过焦点)画出入射光线;
(2)经凸透镜折射后的折射光线入射点平面镜,先画出法线,再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法线的右
侧画出反射光线。
【解答】解: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通过焦点;该光线入射到平面镜,先画出法线,再根据反
射角等于入射角在法线右侧画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点评】本题考查了凸透镜三条特殊光线、光的反射定律的应用,注意画法线要用虚线,属于基础题目。
四、实验探究题(16分)
18.(16分)放学回家路上,小明发现骑自行车下坡滑行时会越来越快。为了研究物体从斜面上滑下时速
度大小变化的规律,他用小车、带刻度的斜面、挡板等器材进行了实验。
测量的物理量路程s/cm时间t/s平均速度v/(m*s-1)
AB段40.030.13
BC段40.02VBC
(1)实验中,除了如图所示的器材以外,小明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秒表
(2)小红建议实验时斜面的倾角要适当减小,这样做可以使小车在斜面上运动得慢(选填“快”
或“慢”)一些,其目的是减小测量时间所带来的误差。
(3)小明正确采纳同学们合理建议后,进行实验得到上表所示的实验数据,可算出BC段的平均速度
为0.2m/s;分析表格数据,我们可得出结论:物体在斜面上下滑过程中,速度变大(选填“变
大”“不变”或“变小”);若某同学由此计算AC的平均速度VAC=TQ'区,这种计算方法是错
2—
误(选填“正确”或“错误”)的。
(4)若小明开始计时时小车已经过了A点,则测得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将偏大(选填“偏
【分析】(1)测量工具有刻度尺和停表;
(2)实验时斜面的倾角要适当减小,这样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比较慢,便于准确测量时间;
(3)用公式丫=且可得到BC段的平均速度;根据AB段和BC段平均速度的关系得到物体在斜面下滑
t
过程中,速度变化情况;
(4)由速度公式知当路程不变时,测量时间偏小,计算的速度将偏大。
【解答】解:(1)本实验测量工具有刻度尺和停表,刻度尺用来测长度,秒表用来测量时间;
(2)实验时斜面的倾角要适当减小,这样做可以使小车在斜面上运动得慢一些,其目的是减小测量时
间时所带来的误差;
(3)BC段路程s=40.0cm=0.4m;BC段时间t=2s;BC段的平均速度v=W_=&包=0.2m/s;
t2s
物体在AB段平均速度为0.13m/s,在BC段平均速度为0.2m/s,说明物体在斜面下滑过程中,速度变
大;
平均速度不是前后两段速度的平均值,题中列出的算式是错误的;由表格数据知AC段路程SAC=0.8UI,
tAC=5s,平均速度VAC=-^^=£^迎-=0.16m/s;
tAC5s
(4)开始计时小车已经过了A点,测量的时间偏小,根据丫=且路程不变,时间变小,速度变大,则
t
测得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将偏大。
故答案为:(1)秒表;(2)慢;时间;(3)0.2;变大;错误;(4)偏大。
【点评】本题考查了测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要掌握实验原理、测量工具、斜面的调节、能够运
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能够分析得到平均速度的偏差,是一道常规题。
五、综合应用题(1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如何签订股权融资合同及相关内容
- 浙江国企招聘2025嘉兴桐乡市部分国有企业公开招聘41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浙江宁波洞桥环保有限公司招聘4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纺织工程师考试的逻辑分析与试题及答案
- 纺织行业市场调查试题及答案
- 青海禁毒专干试题及答案
- 团建餐饮合同协议书
- 地板合同协议书
- 2024年冷气(N2)推进系统项目投资申请报告代可行性研究报告
- 商标转让合同协议书
- 北师大版高中英语选择性必修四全册课文及翻译(中英文Word)
- 《2023中国会议统计分析报告》
- 上消化道出血病人的护理
- The three wishes课外阅读故事(说课稿)-2022-2023学年英语五年级上册
- SHL7.0-1.09570-AⅡ热水锅炉设计-毕业论文
- 《伊利乳业集团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对策分析案例(论文)10000字》
- DB65T 2283-2005新疆平原杨树人工林二元立木材积表
- 生产过程时间组织教材
- 2023年副主任医师(副高)-急诊医学(副高)考试历年高频考点真题附带含答案
- 三晶8000B系列变频器说明书
- 2022届黑龙江省龙东地区中考二模化学试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