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卷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红楼梦》描述的各种服装色彩中,红色是被提及数量最多的,大约有三十多处。红色的名目繁多,
包括大红、桃红、水红、银红、海棠红、石榴红,以及杨妃色等。明确地提到“绿”“青”这两个字的地方有十
几处。绿色有水绿、葱绿、柳绿、闪珠绿、翡翠绿、松花绿等;"青''有红青、佛青、石青等。
除了红、绿、青色以外,还有一些其他颜色,如玫瑰紫、蜜青混合色、葱黄、白、藕色、秋香色、玉
色、月桂白、松花色、宝蓝、鹅黄、紫色等。如此丰富而绚丽的颜色在书中大量出现,从侧面反映了我国
当时的染色及印花工艺水平的高超。《红楼梦》的服装色彩描写,是对明清社会服饰色彩流行的记载,也展
现出传统服饰风格中色彩融洽并和谐统一的特点。如第三十五回借莺儿打络子说出一番色彩搭配的妙语:
“莺儿道:'大红的须是黑络子才好看或是石青的才压得住颜色。‘宝玉道:'松花色配什么?’莺儿道:
'松花配桃红。'宝玉笑道:'这才娇艳。再要雅淡之中带些娇艳。'莺儿道:'葱绿柳黄是我最爱的’
这样的例子在书中举不胜举。《红楼梦》中对于色彩的描写和应用,对现代拓宽服饰色彩范围、丰富服饰内
涵,都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深谙色彩搭配之道的曹雪芹,并不仅仅局限于传统思路,而是有着他独到的眼光。国人讲究为人处世
要谦逊内致,不可张扬,许多人从小就有穿衣不可过于跳脱鲜艳的观念,而曹雪芹在书中为我们展示了许
多十分大胆的色彩搭配。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在传统观念里为人诟病的“红配绿”——红色与绿色为互补色,二
者之间极具反差,人们多不接受这样强烈的色彩刺激。但在书中,红与绿却显示了无比和谐的统一。作者
敏锐细腻、准确地把握住“红''与"绿''对比色系,并用其作为贯穿于全书的始终的色彩基调。绿色与红色呼应
后,倒是怡红快绿,自有一番风味。可见色彩的搭配不应拘泥,应有让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的视觉效果。
(取材于赵林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红楼梦》塑造了众多鲜活生动的形象,曹雪芹巧妙运用了色彩本身所富含的情感表达,通过描写人
物服饰色彩,暗示其性格特征,丰富人物形象。以贾宝玉为例,大红色几乎是贾宝玉一生的生命底色,单
从服饰上来看,有“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银红撒花半旧大袄''等,可见其对大红色的偏爱。即使到了结
尾一百二十回写到的贾宝玉最终在雪地里光头赤脚,与一僧一道绝尘而去这样凄冷的景象,他身上披的也
是一袭艳丽的大红猩猩毡幼。贾宝玉穿大红色的服饰,十分契合他富贵公子雍容华贵的人物形象。大红色
寓意着火焰、太阳,象征着自由奔放,而这也是关于贾宝玉反抗精神的隐喻。他跳脱于世俗之外,不为封
建礼法所束缚,这样“出格''的举动,只有醒目的大红色最为适合。
这样的色彩与人物的性格形象的联系,在其他人物身上也多有体现。大家所熟知的林黛玉初进贾府时
王熙凤的“首秀”——头戴金丝珠髻、赤金项圈,身穿大红洋缎:根袄,下着翡翠撒花洋绐裙,加上豆绿宫绦与
粉色的玉佩,当真是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诚然,从“一身色彩不宜过多”的现代搭配原则来看,凤姐这
一身色彩杂乱繁琐,难逃太过花哨之嫌。然而正是这样艳丽富贵的色彩,最能体现王熙凤那泼辣张扬的人
物特点。
《红楼梦》作为小说,书中的服饰描写完全服务于人物。除此之外,书中还提及了许多如“茄色”“玉
色''等抽象的色彩,但读者却不难联想到色彩大概的模样,原因便在于其大部分色彩都在自然中有迹可循。
在书中,曹雪芹借贾母之口介绍了一种十分轻薄的罗布,唤做“软烟罗”,书中写软烟罗的四种颜色,分别是
“雨过天青''"秋香色”“松绿色”“银红色”,这一段写下来,即使没见过这软烟罗,也要觉得美了。为何呢?且
看那“雨过天青'’的命名,湿润的江南水乡,天上刚刚下完雨,天还阴着,却又升起了朦胧的霞光,于是雨烟
与碧色的云交织,清灵透亮。这样的颜色,是大自然的馈赠,所以显得格外脱俗。当色彩来源于自然,色
彩便有了生命。
《红楼梦》的色彩文化离不开自然美的加持,它们不仅包含了自然界独有的美,也包含了自然界美的
规律。同时,因为自然色被赋予了人的情感,色彩也就有了升华了的内涵。
(取材于王艺颖、鲍伟的相关文章)
L根据材料一,下列对服装色彩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红楼梦》描述的各种色彩中,红色被提及次数最多,其次是绿色,然后是青色。
B.《红楼梦》中丰富而绚丽的颜色,侧面反映出我国当时染色及印花工艺的水平高超。
C.中国人在衣着上往往不喜过于跳脱鲜艳,因而逐渐形成了为人处世谦逊内敛的风格。
D.《红楼梦》中所写红绿色彩搭配自然,是为了证明“红配绿”的传统观念是错误的。
2.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红楼梦》中从贾宝玉出场到离场,大红色几乎成为了这一人物一生的生命底色。
B.醒目的大红色不仅符合宝玉的身份,而且代表了宝玉叛逆以及追求自由的性格。
C.王熙凤出场时杂乱繁琐的服饰色彩,是曹雪芹认为最能体现她的性格特点的搭配。
D.“自然美”升华了《红楼梦》的色彩文化内涵,因此自然色被赋予了人的情感。
3.根据材料一与材料二,下列理解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红楼梦》中借莺儿的妙语,表现出曹雪芹对当时社会服饰色彩合理搭配的推动。
B.曹雪芹在服饰色彩搭配上不落窠臼,王熙凤身穿红袄绿裙亮相,使人眼前一亮。
C.《红楼梦》中贾宝玉的服饰大红色居多,契合他贵族公子的形象和小说主角地位。
D.《红楼梦》写了“软烟罗”的四种颜色,其中当属“雨过天青”的命名最具美感。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红楼梦》中服饰的色彩搭配,体现出作者曹雪芹对中国传统色彩文化的完全认同。
B.《红楼梦》中服饰色彩的搭配,生动传神地表现出小说众多人物各自不同的形象特点。
C.《红楼梦》中很多色彩都能够在自然中找到对应的元素,说明了曹雪芹对自然的推崇。
D.大红色是书中众人物服饰使用最多的颜色,说明红色是《红楼梦》一书最重要的颜色。
5.根据以上两则材料,简要概括《红楼梦》色彩美学对当今服饰色彩设计的启示。(6分)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竹轩先生传
魏瀚
先生名伦,字天叙,以字行。性爱竹,所居轩外环植之,日啸咏其间。视纷华势利,泊如也。客有造
竹所者,辄指告之日:“此吾直谅多闻之友,何可一日相舍耶?’'学者因称日竹轩先生。
早承厥考槐里先生庭训,德业夙成。甫冠,浙东西大家争延聘为子弟师。凡及门经指授者,德业率多
可观。槐里先生蚤世,环堵君咨,所遗惟书史数箧。先生每启箧,辄挥涕目:“此吾先世之所殖也。我后人
不殖.则将落矣。’‘乃穷年口诵心作,于书无所不读,而尤好观《仪礼》《左氏传》、司马迁《史》。雅善鼓
琴,每风月清朗,则焚香操弄数曲。弄罢,复歌以诗词,西使子弟和之。识者谓其胸次洒落,方冬陶靖节、
林和靖①,无不及焉。
居贫,躬授徒?养母。母性素严重,而于外家诸孤弟妹,怜爱甚切至。先生每先意承志,解衣推食,
惟恐弗及;西于妻孥②之寒馁,弗遑恤焉。弟粲幼孤,为母所钟爱。先生少则教之于家塾,长则挈之游江湖,
有无欣戚,罔不与居。速子华官翰林,请于朝,分禄以为先生养。先生复推其半«赡弟。乡人有箕豆相煎
者,闻先生风,多愧悔,更为敦睦之行。
先生容貌瑰伟,细目美髯。与人交际,和乐之气蔼然可掬。而对门人弟子,则矩范严肃,凛乎不可犯。
为文章好简古而厌浮靡,赋诗援笔立砂,若不介意,而亦未尝逸于法律③之外。所著有《竹轩稿》及《江湖
杂稿》若干卷,藏于家。
先生与先君菊庄翁订盟吟社,有莫逆好。瀚自致政归,每月旦亦获陪先生杖履游。且辱知于先生仲子
龙山学士。学士之子守仁,又与吾儿朝端同举于乡。累世通家,知先生之深者,固莫如瀚,因节其行之大
者于此,以备太史氏之采择焉。
(选自《王阳明全集》)
注释:①林和靖:林逋,北宋隐士,性格恬淡,爱好高雅。②孥:儿女。③法律:诗词格律。
6.下列对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酶的一项是()(3分)
A.环堵帚然萧然:空旷萧条
B.乃穷年口诵心,惟惟:思考
C.建子华官翰林逮:前往
D.赋诗援笔立旗就:完成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学有因称曰竹轩先生因节其行之大有于此
B.而使子弟和之晅于妻孥之寒馁
C.方之陶靖节、林和靖以备太史氏之采择焉
D.躬授徒以养母先生复推其半以赡弟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亚酶的一项是()(3分)
A.我后人不殖,则将落矣我作为后人如不增进学问,家学就将没落了
B.先生每先意承志先生常不等母亲开口就顺着母亲的心意去做
C.长则挈之游江湖竹轩先生长大后,母亲就带着他到各地游历
D.矩范严肃,凛乎不可犯树立典范,极其严格,给人不可冒犯的样子
9.根据文意,下列叙述不IE颐的一项是()(3分)
A.竹轩先生把竹子看成正直、诚信、见多识广的朋友,因而一天也离不开竹子。
B.得到了浙江名师大家的指点后,竹轩先生早年的德业就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
C.乡里有些不和睦的兄弟,在听说竹轩先生的高尚事迹之后,也能够惭愧悔改。
D.作者与竹轩先生是世交,对竹轩先生了解很深,因此记录了竹轩先生的品行。
10.第二段说竹轩先生“德业夙成”。请结合全文,用自己的话概述他有哪些方面的品德。(6分)
三、名篇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共12分)
阅读这首诗,完成小题。
酬元九反对新栽竹有怀见寄
白居易
昔我十年前,与君始相识。曾将秋竹竿,比君孤且直。
中心一以合,外事纷无极。共保秋竹心,风霜侵不得。
始嫌梧桐树,秋至先改色。不爱杨柳枝,春来软无力。
怜君别我后,见竹长相忆。长欲在眼前,故栽庭户侧。
分首今何处,君南我在北。吟我赠君诗,对之心恻恻。
注释:【1】元九:即元稹。
11.以下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不无酶的一项是()(3分)
A.“梧桐”与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中的“梧桐”内涵相同。
B.“怜君别我后”四句,与题目相照应,写出了元稹栽竹的缘由。
C.“分首今何处”两句,表达出对远隔天涯的友人的深挚情感。
D.本诗看似浅白平淡,实则意蕴深厚,体现了白居易典型的诗歌风格。
12.下列诗句与“对之心恻恻”中的“恻恻”,含义不同的一项是()(3分)
A.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杜甫《梦李白》)
B.恻恻轻寒翦翦风,小梅飘雪杏花红。(韩催《夜深》)
C.恻恻怀故里,去去成老丑。(陶宗仪《拟古用陆国隐韵》)
D.忧国常恻恻,立身独茕茕。(郑潜《笑问镜中客》)
13.这首诗多处写到竹。请分析竹在本诗中的意蕴。(6分)
四、名篇名句默写(8分)
14.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要求:字迹清晰。
(1)《过秦论》一文中“,"形象地描写了秦始皇得到天下后,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
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
(2)《燕歌行》用边塞的阴沉景象烘托战后士卒心境凄凉的诗句是:“,
(3)《五代史伶官传序》里“,”两句体现出无人能与盛时的庄宗李存勖匹敌抗衡。
(4)《春江花月夜》中描写月光随波荡漾流转,所有春江都在月光笼罩之下的诗句是:“,。”
五、整本书阅读(10分)
15.阅读下面《红楼梦》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贾政拈髯寻思,因抬头见宝玉侍侧,便笑命他也拟一个来。宝玉听说,连忙回道:“老爷方才所议已
是。但是如今追究了去,似乎当日欧阳公题酿泉用一'泻'字则妥,今日此泉若亦用'泻'字,则觉不妥。
况此处虽云省亲驻畔别壁,亦当入于应制之例,用此等字眼,亦觉粗陋不雅。求再拟较此蕴藉含蓄者。”
贾政笑道:“诸公听此论若何?方才众人编新,你又说不如述古;如今我们述古,你又说粗陋不妥。你且
说你的来我听。”宝玉道:“有用'泻玉'二字,则莫若'沁芳'二字,岂不新雅?”贾政拈髯点头不语。
众人都忙迎合,赞宝玉才情不凡。贾政道:“匾上二字容易。再作一副七言对联来。”宝玉听说,立于亭
上,四顾一望,便机上心来,乃念道:“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贾政听了,点头【单筹】。
众人先称赞不已。
于是出亭过池,一山一石,一花一木,莫不着意观览。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
千百竿翠竹遮映。众人都道:“好个所在!”于是大家进入,只见入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
上面小小两三间房舍,一明两暗,里面都是合着地步打就的床几椅案。从里间房内又得一小门,出去则是
后院,有大株梨花兼着芭蕉。又有两间小小退步。后院墙下忽开一隙,得泉一派,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
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贾政【卷】道:”这一处还罢了。若能月夜坐此窗下读书,不枉虚生一
世。”说毕,看着宝玉,唬的宝玉忙垂了头。
众客忙用话开释,又说道:“此处的匾该题四个字。”贾政笑问:“那四字?”一个道是“淇水遗风”。
贾政道:“俗。”又一个是“睢园雅迹”。贾政道:“也俗。”贾珍笑道:“还是宝兄弟拟一个来。”贾
政道:“他未曾作,先要议论人家的好歹,可见就是个轻薄人。”众客道:“议论的极是,其奈他何。”
贾政忙道:”休如此纵了他。”因命他道:“今日任你狂为乱道,先设议论来,然后方许你作。方才众人
说的,可有使得的?”宝玉见问,答道:“都似不妥。”贾政【冷笔】道:“怎么不妥?”宝玉道:“这
是第一处行幸之处,必须颂圣方可。若用四字的匾,又有古人现成的,何必再作。”贾政道:"难道‘淇
水’'睢园’不是古人的?”宝玉道:“这太板腐了。莫若'有凤来仪‘四字。”众人都哄然叫妙。贾政
点头道:“畜生,畜生,可谓'管窥蠡测'矣。"因命:“再题一联来。”宝玉便念道:“宝鼎茶闲烟尚
绿,幽窗棋罢指犹凉。”贾政摇头说道:“也未见长。”说毕,引众人出来。
(1)小说多次描写贾政的“笑”,阅读相关内容,解说加点处“笑”所蕴含的不同意味。(6分)
(2)贾政率众人游览大观园,一见“潇湘馆”,众人都道:“好个所在!”请根据小说内容,概括“潇湘馆”是个怎
样“好”的所在。并结合后续章节的内容,说一说曹雪芹如此描写“潇湘馆”的匠心。(4分)
五、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途中
今天是个潇洒的秋日,飘着零雨,我坐在电车里,看到沿途店里的伙计们差不多都是懒洋洋地在那里
谈天,看报,喝茶——喝茶的尤其多,因为今天实在有点冷起来了。还有些只是倚着柜头,望望天色。总
之纷纷扰扰的十里洋场顿然现出闲暇悠然的气概,高楼大厦的商店好像都化做三间两舍的隐庐,里面那班
平常替老板挣钱、向主顾陪笑的伙计们也居然感到了生活余裕的乐处,正在拉闲扯散地过日,仿佛全是古
之隐君子了。
到了北站,换上去西乡的公共汽车,雨中的秋之田野是别有一种见呼的。外面的蒙蒙细雨是看不见的,
看得见的只是车窗上不断来临的小雨点,同河面上错杂得可喜的纤纤雨脚。此外还有粉般的小雨点从破了
的玻璃窗进来,栖止在我的脸上。我虽然有些寒战,但是受了雨水的洗礼,精神变成格外地清醒。
我是个最喜欢在十丈红尘里奔走于道路的人。我现在每天在路上的时间差不多总在两点钟以上,这已
经有好几月了,我却一点也不生厌,天天走上电车,老是好像开始蜜月旅行一样。车子里面和路上的人们
具有万般色相,你坐在车里,只要你睁大眼睛不停地观察三十分钟,你差不多可以在所见的人们脸上看出
人世一切的苦乐感觉同人心的种种情调。并且在路途中我们的心境是最宜于静观、最能吸收外界刺激的。
我们通常总是有事干,正经事也好,歪事也好,我们的注意力免不了特别集中在一点上,只有路途中,尤
其走熟了的长路,在未到目的地以前,我们的毛寸是悠然的,不专注于一物,却无所不留神,在匆匆忙忙
的一生里,我们此时才得好好地看一看人生的真况。所以无论从哪一方面说,途中是认识人生最方便的地
方。
车中、船上、人行道可说是人生博览会的三张入场券,可惜许多人把它们当做废纸,空走了一生的路。
我们有一句古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所谓行万里路自然是指走遍名山大川,通都大邑,但是我觉得
换一个解释也是可以。一条路你来往走了几万遍,凑成了万里这个数目,只要你真用了你的眼睛,你就可
以算是懂得人生的人了。
有意的旅行倒不如通常的走路那样能与自然更见亲密。旅行的人们心中只惦着他的目的地,精神是紧
张的,实在不宜于裕然地接受自然的美景。天下的风光是活的,并不拘泥于一谷一溪,一洞一岩。旅行的
人们所看的却多半是这些名闻四海的死景,人人莫名其妙地照例赞美的胜地。这又何苦呢?只有自己发现
的美景对着我们才会有贴心的亲切感觉,才会感动整个心灵,而这些好景却大抵是得之偶然,绝不能强求。
所以有时因公外出,在火车中所瞥见的田舍风光会深印在我们的心坎里,而花了盘缠告了病假去赏玩的名
胜倒只是如烟如雾地浮动在记忆的海里。
我坐在车里,任它一上一下,一左一右地理落,看着老看不完的十八世纪长篇小说,有时合着书随便
望一望外面天气,忽然觉得青翠迎人,遍地散着香花,晴天现出不可描摹的蓝色。我顿然感到春天已到大
地,神魂飞在九霄云外了。再去细看一下,好景早已过去,明天再走到原地,一切虽然仍旧,总觉得有所
不足,与昨天是不同的,于是乎那天的景色永留在我的心里。真真的好景都该这样一瞬即逝,永不重来。
在热狂的夏天,风雪载途的冬季,我也常常出乎意料地获得不可名状的妙境,它们滋润着我的心田,
真是陆放翁所谓的“何处楼台无月明”。走路的确是了解自然的捷径。
雨雪霏霏,杨柳依依,这些境界只有行人才有福享受。许多奇情逸事也都是靠着几个人的漫游而产生
的。《西游记》《镜花缘》《老残游记》等不可:芈的杰作,没有一个不是以“行”为骨子的,所说的全是途
中的一切。我觉得文学的浪漫题材在爱情以外,就要数到''行”了。陆放翁是个豪爽不羁的诗人,而他最
出色的杰作却是那些记行的七言。我们随便抄下两首,来代我们说出“行”的浪漫性罢!
剑南道中遇微雨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南定楼遇急雨
行遍梁州到益州,今年又作度泸游。
江山重复争供眼,风雨纵横乱入楼。
人语朱离逢胴糠,棹歌致乃下吴舟。
天涯住稳归心懒,登览茫然却欲愁。
因为“行”是这么会勾起含有诗意的情绪的,所以我们从“行”可以得到极愉快的精神之乐。
我们从摇篮到坟墓也不过是一条道路,当我们正寝以前,我们可说是老在途中。途中自然有许多的苦
辛,然而四周的风光和同路的旅人都是极有趣的,值得我们跋涉这程路来细细鉴赏。除开这条悠长的道路
外,我们并没有别的目的地,最要紧的,是培养一个易感的心境,而不要闭着眼睛,朦朦一生,始终没有
看到世界。
1929年11月5日
(取材自梁遇春同名散文)
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思螂的一项是()(3分)
A,雨中的秋之田野是别有一种风呼的风味:趣味、情致
B.我们的方寸是悠然的方寸:尺度、界限
C.任它一上一下,一左一右地跳荡跳荡:颠簸、晃动
D...........《老残游记》等不可:世的杰作不可一世:当时没有能比得上的
1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E理的一项是()(3分)
A.途中描摹细雨,作者调动了视觉、触觉等感官,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B.平常做事,我们的注意力总是特别集中于一点,无法看出人世一切苦乐。
C.作者对“行万里路”的理解非同寻常,肯定了普通日常“行路”的意义。
D.作者引用陆游的两首诗歌,借此说明历来不乏叙写“行路”浪漫的杰作。
18.作者为什么“最喜欢在十丈红尘里奔走于道路”?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6分)
19.好文章起笔历来讲究,请简要分析本文首段有哪些妙处。(6分)
六、语言文字运用(共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媒介是现代社会生活的核心。从传统的印刷媒介到不断完善的电子媒介,它们和它们承载的信息成为
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塑造着社会个体的认同。_o_o_o_o媒介被称为“第二课
堂”,一方面使家庭的教育角色边缘化了,另一方面使体制化的学校教育形成冲击和挑战。
20.将下面四个句子分别填入文中横线处,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在传统社会中,社会教化主要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团体、教堂来实现
②媒介以其无处不在的影响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与周围世界打交道的方式。
③在此意义上,媒介成为现代社会人的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④而在最近的半个世纪,大众传媒越来越成为社会教化的重要手段。
A.④①③②B.③①②④C.③①④②D.④①②③
21.文中画线句有一处语病,请修改,请找出并修改。(3分)
七、微写作(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22.名著问世后,不断出现影视、戏曲、游戏等形式的改编。在改编名著时,我们应坚持“保留经典的原汁
原味”,还是可以“根据时代需求进行创新”?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阐述自己的观点及理由。要求:观点明
确,言之有据,条理清楚,不超过150字。
23.北京秋景宜人,请选择北京的一处名胜古迹描写其秋色。要求:既要写出季节的特点,又要体现该地
点的特色。要求:描写生动、有序、有细节,不超过150字。
24.请以“在言语照亮的世界里”为题,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
要求:感情真挚,语言生动,不超过150字。
八、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25.按要求作文。
王阳明认为:“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关于知与行的关系,古往今来有很多看法,请联系现实谈
谈你的看法。
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将题目写在横线上。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
26.按要求写作。不少于700字。
历史在推进的过程中,社会在发展的进程中,人生在追求进步的道路上,可能都会遇到某个“关键时
刻”。
请以“关键时刻”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
晰。
北京卷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红楼梦》描述的各种服装色彩中,红色是被提及数量最多的,大约有三十多处。红色的名目繁多,
包括大红、桃红、水红、银红、海棠红、石榴红,以及杨妃色等。明确地提到“绿''"青"这两个字的地方有十
几处。绿色有水绿、葱绿、柳绿、闪珠绿、翡翠绿、松花绿等;"青''有红青、佛青、石青等。
除了红、绿、青色以外,还有一些其他颜色,如玫瑰紫、蜜青混合色、葱黄、白、藕色、秋香色、玉
色、月桂白、松花色、宝篮、鹅黄、紫色等。如此丰富而绚丽的颜色在书中大量出现,从侧面反映了我国
当时的染色及印花工艺水平的高超。《红楼梦》的服装色彩描写,是对明清社会服饰色彩流行的记载,也展
现出传统服饰风格中色彩融洽并和谐统一的特点。如第三十五回借莺儿打络子说出一番色彩搭配的妙语:
“莺儿道:'大红的须是黑络子才好看或是石青的才压得住颜色。'宝玉道:'松花色配什么?'莺儿道:
'松花配桃红。'宝玉笑道:'这才娇艳。再要雅淡之中带些娇艳。'莺儿道:'葱绿柳黄是我最爱的’
这样的例子在书中举不胜举。《红楼梦》中对于色彩的描写和应用,对现代拓宽服饰色彩范围、丰富服饰内
涵,都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深谙色彩搭配之道的曹雪芹,并不仅仅局限于传统思路,而是有着他独到的眼光。国人讲究为人处世
要谦逊内敛,不可张扬,许多人从小就有穿衣不可过于跳脱鲜艳的观念,而曹雪芹在书中为我们展示了许
多十分大胆的色彩搭配。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在传统观念里为人诟病的“红配绿”——红色与绿色为互补色,二
者之间极具反差,人们多不接受这样强烈的色彩刺激。但在书中,红与绿却显示了无比和谐的统一。作者
敏锐细腻、准确地把握住“红''与"绿''对比色系,并用其作为贯穿于全书的始终的色彩基调。绿色与红色呼应
后,倒是怡红快绿,自有一番风味。可见色彩的搭配不应拘泥,应有让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的视觉效果。
(取材于赵林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红楼梦》塑造了众多鲜活生动的形象,曹雪芹巧妙运用了色彩本身所富含的情感表达,通过描写人
物服饰色彩,暗示其性格特征,丰富人物形象。以贾宝玉为例,大红色几乎是贾宝玉一生的生命底色,单
从服饰上来看,有“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银红撒花半旧大袄”等,可见其对大红色的偏爱。即使到了结
尾一百二十回写到的贾宝玉最终在雪地里光头赤脚,与一僧一道绝尘而去这样凄冷的景象,他身上披的也
是一袭艳丽的大红猩猩毡鳖。贾宝玉穿大红色的服饰,十分契合他富贵公子雍容华贵的人物形象。大红色
寓意着火焰、太阳,象征着自由奔放,而这也是关于贾宝玉反抗精神的隐喻。他跳脱于世俗之外,不为封
11/34
建礼法所束缚,这样“出格”的举动,只有醒目的大红色最为适合。
这样的色彩与人物的性格形象的联系,在其他人物身上也多有体现。大家所熟知的林黛玉初进贾府时
王熙凤的“首秀”——头戴金丝珠髻、赤金项圈,身穿大红洋缎根袄,下着翡翠撒花洋绐裙,加上豆绿宫绦与
粉色的玉佩,当真是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诚然,从“一身色彩不宜过多''的现代搭配原则来看,凤姐这
一身色彩杂乱繁琐,难逃太过花哨之嫌。然而正是这样艳丽富贵的色彩,最能体现王熙凤那泼辣张扬的人
物特点。
《红楼梦》作为小说,书中的服饰描写完全服务于人物。除此之外,书中还提及了许多如“茄色”“玉
色”等抽象的色彩,但读者却不难联想到色彩大概的模样,原因便在于其大部分色彩都在自然中有迹可循。
在书中,曹雪芹借贾母之口介绍了一种十分轻薄的罗布,唤做“软烟罗”,书中写软烟罗的四种颜色,分别是
“雨过天青”“秋香色”“松绿色”“银红色”,这一段写下来,即使没见过这软烟罗,也要觉得美了。为何呢?且
看那“雨过天青”的命名,湿润的江南水乡,天上刚刚下完雨,天还阴着,却又升起了朦胧的霞光,于是雨烟
与碧色的云交织,清灵透亮。这样的颜色,是大自然的馈赠,所以显得格外脱俗。当色彩来源于自然,色
彩便有了生命。
《红楼梦》的色彩文化离不开自然美的加持,它们不仅包含了自然界独有的美,也包含了自然界美的
规律。同时,因为自然色被赋予了人的情感,色彩也就有了升华了的内涵。
(取材于王艺颖、鲍伟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服装色彩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红楼梦》描述的各种色彩中,红色被提及次数最多,其次是绿色,然后是青色。
B.《红楼梦》中丰富而绚丽的颜色,侧面反映出我国当时染色及印花工艺的水平高超。
C.中国人在衣着上往往不喜过于跳脱鲜艳,因而逐渐形成了为人处世谦逊内敛的风格。
D.《红楼梦》中所写红绿色彩搭配自然,是为了证明“红配绿”的传统观念是错误的。
2.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不正项的一项是()(3分)
A.《红楼梦》中从贾宝玉出场到离场,大红色几乎成为了这一人物一生的生命底色。
B.醒目的大红色不仅符合宝玉的身份,而且代表了宝玉叛逆以及追求自由的性格。
C.王熙凤出场时杂乱繁琐的服饰色彩,是曹雪芹认为最能体现她的性格特点的搭配。
D.“自然美”升华了《红楼梦》的色彩文化内涵,因此自然色被赋予了人的情感。
3.根据材料一与材料二,下列理解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红楼梦》中借莺儿的妙语,表现出曹雪芹对当时社会服饰色彩合理搭配的推动。
B.曹雪芹在服饰色彩搭配上不落窠臼,王熙凤身穿红袄绿裙亮相,使人眼前一亮。
C.《红楼梦》中贾宝玉的服饰大红色居多,契合他贵族公子的形象和小说主角地位。
12/34
D.《红楼梦》写了“软烟罗”的四种颜色,其中当属“雨过天青”的命名最具美感。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红楼梦》中服饰的色彩搭配,体现出作者曹雪芹对中国传统色彩文化的完全认同。
B.《红楼梦》中服饰色彩的搭配,生动传神地表现出小说众多人物各自不同的形象特点。
C.《红楼梦》中很多色彩都能够在自然中找到对应的元素,说明了曹雪芹对自然的推崇。
D.大红色是书中众人物服饰使用最多的颜色,说明红色是《红楼梦》一书最重要的颜色。
5.根据以上两则材料,简要概括《红楼梦》色彩美学对当今服饰色彩设计的启示。(6分)
【答案】1.B2.D3.B4.A5.
①应体现色彩融洽并和谐统一的特点;
②色彩的搭配不应拘泥,应有让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的视觉效果;
③服饰色彩的搭配,应注意色彩本身所富含的情感表达,应表现出人物的身份和性格;
④色彩来源于自然,色彩文化离不开自然美的加持。
【导语】《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其服饰色彩描绘不仅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高超染色与印花工艺,
更通过丰富的色彩体系,细致刻画人物性格与情感,为现代服饰设计提供了独特的美学启示。曹雪芹以敏
锐的眼光与大胆的色彩搭配,打破传统观念,展现了色彩在人物塑造与情感表达中的重要性。同时,书中
将自然之美融入色彩,赋予其生命与情感内涵,启示现代设计应在开放中追求和谐美,感受自然灵动之美。
【解析】L本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其次是绿色,然后是青色”错误。根据材料一“在《红楼梦》描述的各种服装色彩中,红色是被提及数量
最多的,大约有三十多处。明确地提到‘绿''青'这两个字的地方有十几处”可知,但并未明确指出绿色和青色
的提及次数顺序。
C.“因而逐渐形成了为人处世谦逊内敛的风格”错误。根据材料一“国人讲究为人处世要谦逊内敛,不可张扬,
许多人从小就有穿衣不可过于跳脱鲜艳的观念”可知,但并未说明这种观念导致了为人处世风格的形成,因
果关系不成立。
D.“是为了证明,红配绿,的传统观念是错误的”错误。由材料一原文“作者敏锐细腻、准确地把握住,红'与,绿,
对比色系,并用其作为贯穿于全书的始终的色彩基调。绿色与红色呼应后,倒是怡红快绿,自有一番风味。
可见色彩的搭配不应拘泥,应有让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的视觉效果”可知,《红楼梦》中所写红绿色彩搭
配自然,是为了表明色彩的搭配不应拘泥,应有让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的视觉效果的观点。
故选Bo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内容、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D.“因此自然色被赋予了人的情感”错误。根据材料二“因为自然色被赋予了人的情感,色彩也就有了升华了
13/34
的内涵”可知,因果关系颠倒,是自然色被赋予情感,才升华了色彩文化内涵。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推断和辨析的能力。
A.“表现出曹雪芹对当时社会服饰色彩合理搭配的推动”错误。根据材料一“《红楼梦》的服装色彩描写,是
对明清社会服饰色彩流行的记载,也展现出传统服饰风格中色彩融洽并和谐统一的特点”可知,借莺儿的妙
语,只是说明曹雪芹对色彩搭配的独到见解,但并未明确提到“推动当时社会服饰色彩合理搭配”。
C.“契合他贵族公子的形象和小说主角地位”错误。根据材料二“贾宝玉穿大红色的服饰,十分契合他富贵公
子雍容华贵的人物形象。大红色寓意着火焰、太阳,象征着自由奔放,而这也是关于贾宝玉反抗精神的隐
喻”可知,只是提到大红色契合贾宝玉的贵族公子形象,但并未提到与“小说主角地位”的关系。
D.“其中当属,雨过天青,的命名最具美感”错误。根据材料二“这一段写下来,即使没见过这软烟罗,也要觉
得美了。为何呢?且看那‘雨过天青’的命名很美”可知,只是说“命名很美”但并未说它“最具美感”,且材料一
中也未对“软烟罗”四种颜色的美感进行比较。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进行推断和辨析的能力。
A.“体现出作者曹雪芹对中国传统色彩文化的完全认同”错误。根据材料一“深谙色彩搭配之道的曹雪芹,并
不仅仅局限于传统思路,而是有着他独到的眼光。国人讲究为人处世要谦逊内敛,不可张扬,许多人从小
就有穿衣不可过于跳脱鲜艳的观念,而曹雪芹在书中为我们展示了许多十分大胆的色彩搭配”可知,曹雪芹
在色彩搭配上有独到眼光,不局限于传统思路,如大胆使用“红配绿”,说明他并非完全认同中国传统色彩文
化,而是有所创新。
故选Ao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①由材料一原文“《红楼梦》的服装色彩描写,是对明清社会服饰色彩流行的记载,也展现出传统服饰风格
中色彩融洽并和谐统一的特点”可知,应体现色彩融洽并和谐统一的特点。
②由材料一原文“深谙色彩搭配之道的曹雪芹,并不仅仅局限于传统思路,而是有着他独到的眼光。国人讲
究为人处世要谦逊内敛,不可张扬,许多人从小就有穿衣不可过于跳脱鲜艳的观念,而曹雪芹在书中为我
们展示了许多十分大胆的色彩搭配”“可见色彩的搭配不应拘泥,应有让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的视觉效果”
可知,色彩的搭配不应拘泥,应有让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的视觉效果。
③由材料二原文“《红楼梦》塑造了众多鲜活生动的形象,曹雪芹巧妙运用了色彩本身所富含的情感表达,
通过描写人物服饰色彩,暗示其性格特征,丰富人物形象”可知,服饰色彩的搭配,应注意色彩本身所富含
的情感表达,应表现出人物的身份和性格。
14/34
④由材料二原文“这样的颜色,是大自然的馈赠,所以显得格外脱俗。当色彩来源于自然,色彩便有了生
命”“《红楼梦》的色彩文化离不开自然美的加持,它们不仅包含了自然界独有的美,也包含了自然界美的规
律”可知,色彩应来源于自然,色彩文化离不开自然美的加持。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竹轩先生传
魏瀚
先生名伦,字天叙,以字行。性爱竹,所居轩外环植之,日啸咏其间。视纷华势利,泊如也。客有造
竹所者,辄指告之日:“此吾直谅多闻之友,何可一日相舍耶?’'学者因称目竹轩先生。
早承厥考槐里先生庭训,德业夙成。甫冠,浙东西大家争延聘为子弟师。凡及门经指授者,德业率多
可观。槐里先生蚤世,环堵不存,所遗惟书史数箧。先生每启箧,辄挥涕目:“此吾先世之所殖也。我后人
不殖,则将落矣。’‘乃穷年口诵心作,于书无所不读,而尤好观《仪礼》《左氏传》、司马迁《史》。雅善鼓
琴,每风月清朗,则焚香操弄数曲。弄罢,复歌以诗词,可使子弟和之。识者谓其胸次洒落,方冬陶靖节、
林和靖①,无不及焉。
居贫,躬授徒多养母。母性素严重,而于外家诸孤弟妹,怜爱甚切至。先生每先意承志,解衣推食,
惟恐弗及;西于妻孥②之寒馁,弗遑恤焉。弟粲幼孤,为母所钟爱。先生少则教之于家塾,长则挈之游江湖,
有无欣戚,罔不与居。遵子华官翰林,请于朝,分禄以为先生养。先生复推其半?赡弟。乡人有箕豆相煎
者,闻先生风,多愧悔,更为敦睦之行。
先生容貌瑰伟,细目美髯。与人交际,和乐之气蔼然可掬。而对门人弟子,则矩范严肃,凛乎不可犯。
为文章好简古而厌浮靡,赋诗援笔立假,若不介意,而亦未尝逸于法律③之外。所著有《竹轩稿》及《江湖
杂稿》若干卷,藏于家。
先生与先君菊庄翁订盟吟社,有莫逆好。瀚自致政归,每月旦亦获陪先生杖履游。且辱知于先生仲子
龙山学士。学士之子守仁,又与吾儿朝端同举于乡。累世通家,知先生之深者,固莫如瀚,因节其行之大
者于此,以备太史氏之采择焉。
(选自《王阳明全集》)
注释:①林和靖:林逋,北宋隐士,性格恬淡,爱好高雅。②孥:儿女。③法律:诗词格律。
6.下列对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乏硕的一项是()(3分)
A.环堵帚然萧然:空旷萧条
B.乃穷年口诵心,惟惟:思考
15/34
C.速子华官翰林逮:前往
D.赋诗援笔立旗就:完成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学春因称曰竹轩先生因节其行之大考于此
B.画使子弟和之耐于妻孥之寒馁
C.方书陶靖节、林和靖以备太史氏之采择焉
D.躬授徒以养母先生复推其半以赡弟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IE琥的一项是()(3分)
A.我后人不殖,则将落矣我作为后人如不增进学问,家学就将没落了
B.先生每先意承志先生常不等母亲开口就顺着母亲的心意去做
C.长则挈之游江湖竹轩先生长大后,母亲就带着他到各地游历
D.矩范严肃,凛乎不可犯树立典范,极其严格,给人不可冒犯的样子
9.根据文意,下列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竹轩先生把竹子看成正直、诚信、见多识广的朋友,因而一天也离不开竹子。
B.得到了浙江名师大家的指点后,竹轩先生早年的德业就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
C.乡里有些不和睦的兄弟,在听说竹轩先生的高尚事迹之后,也能够惭愧悔改。
D.作者与竹轩先生是世交,对竹轩先生了解很深,因此记录了竹轩先生的品行。
10.第二段说竹轩先生“德业夙成”。请结合全文,用自己的话概述他有哪些方面的品德。(6分)
【答案】6.C7.D8.C9.B10.(1)淡泊名利;(2)孝顺母亲,友爱兄弟;(3)乐善好
施;(4)待人和气,严格要求学生。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对竹轩先生的细腻刻画,展现了他高尚的品德和人格魅力。竹轩先生以热爱竹子的
坦荡与高洁象征自己的品行,坚持德业修养,体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淡泊精神。文章通过他的言传身教、
热爱学习、孝顺母亲、友爱亲属等日常行动,以及他对门生严格而和气的态度,描绘了一个兼具知识、道
德和艺术素养的理想君子形象,同时也影射其对时代纷华利禄的超然态度,表现了儒家士大夫的精神追求。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A.句意:家中空无所有,极其贫困。
B.句意:于是毕生朗诵思考。
C.逮:等到。句意:等到自己的儿子王华仕官翰林时。
D.句意:写诗提笔就能写成。
故选Co
16/34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代词,……的人/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句意:学者因此称他为“竹轩先生”。/因而选取竹轩先生品行
方面大的事情写下此文。
B.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句意:并让子弟一起和诗。/但是对自己妻子和儿女的饥寒(来不及顾及)。
C.代词,他,指竹轩先生/助词,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句意:与陶潜、林逋相比,没
有比不上的。/以备史官采用。
D.都是连词,表目的,来。句意:就亲自授徒(赚取酬金)来奉养母亲。/竹轩先生又把其中一半分出来
赡养弟弟。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C.“竹轩先生长大后”错,根据“弟粲幼孤……先生少则教之于家塾,长则挈之游江湖”分析,该句的翻译把
句中主语弄错了。主语承前省略,是竹轩先生弟弟,而不是竹轩,故是竹轩先生弟弟长大后;“母亲就带着
他到各地游历”错,根据语意可知,不是“母亲就带着他”,而是竹轩先生带着弟弟四处游历。
故选Co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信息的能力。
B.“得到了浙江名师大家的指点后,竹轩先生早年的德业就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错,原文“浙东西大家争
延聘为子弟师。凡及门经指授者,德业率多可观”是说竹轩先生被聘请为子弟的老师,子弟的德业大多能达
到较高的程度。
故选B。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信息的能力。
从第一段“性爱竹,所居轩外环植之,日啸咏其间。视纷华势利,泊如也”中可见,他性格淡泊,不爱功名利
禄和繁华俗世,只爱吟咏啸歌;
从“居贫,躬授徒以养母……先生每先意承志,解衣推食,惟恐弗及;而于妻孥之寒馁,弗遑恤焉。弟粲幼
孤,为母所钟爱。先生少则教之于家塾,长则挈之游江湖,有无欣戚,罔不与居。逮子华官翰林,请于朝,
分禄以为先生养。先生复推其半以赡弟”可见,他亲自供养母亲,对弟弟十分友爱,还将儿子供养自己的俸
禄分一半来赡养弟弟,足见他性情孝顺,友爱兄弟;
由“先生每先意承志,解衣推食,惟恐弗及”“逮子华官翰林,请于朝,分禄以为先生养。先生复推其半以赡
弟”分析,他对于母亲娘家的孩子和自己弟弟都乐于供给他们衣食钱物,表现了他乐善好施的品质;
由“与人交际,和乐之气蔼然可掬。而对门人弟子,则矩范严肃,凛乎不可犯”分析,他待人和气,又严格要
求门人弟子。
17/34
参考译文:
王先生名伦,字天叙,以字行于世(世人多仅称呼他的“字”,而不熟悉他的“名”)o先生天性爱
竹,所居房屋周围种满了竹,他每天在竹林中歌咏。先生对繁华富丽、权势财利,淡泊得很。有客人拜访
他竹中居所,他就指着竹林告诉客人说:“这就是我正直、诚信、见多识广的朋友,怎么能一天离开它呢?”
学者因此称他为“竹轩先生”。
竹轩先生早年秉承先父槐里先生教诲,德行与学业很早就有所成。刚刚成年,就被浙东浙西的世家望
族聘请为教育子弟的老师。凡是正式登门拜师受业的学生,经他指导传授,德行与学业大多能达到较高的
程度。他父亲槐里先生去世得早,家中空无所有,极其贫困,所遗留下来的只有几箱经史典籍。竹轩先生
每次打开书箱,就禁不住流泪说道:“这是我家先辈积累的学问,我作为后人如果不再加以增进,(家学)
就将没落了。”于是毕生朗诵思考,博览群书,而尤其喜欢读《仪礼》《左氏传》《司马迁史》。平时喜爱弹
琴,每到风清月朗之夜,就焚香弹琴数曲。弹完琴后,又即兴创作诗词,并让子弟一起和诗。了解竹轩先
生的人都认为他超逸洒脱,与陶潜、林逋相比,没有比不上的。
竹轩先生家里很贫穷,就亲自授徒(赚取酬金)来奉养母亲。母亲性格一向严肃稳重,而对娘家的几
个成为孤儿的弟弟妹妹,非常同情关爱。竹轩先生每次都是不等母亲开口就能顺着母亲的心意去做,慷慨
赠给他们衣食,热情关怀,唯恐照顾不周。而对于自己妻子和儿女的饥寒,却来不及顾及。弟弟王粲小的
时候就失去父亲成为孤儿,母亲十分疼爱他。竹轩先生弟弟小的时候就在家塾里教他学习,弟弟长大后又
带他到各地游历,财物的有无,心情的忧乐,没有什么不与弟弟同甘共苦的。等到自己的儿子王华仕官翰
林时,(王华)向朝廷请求,分出俸禄来作为父亲竹轩先生的奉养。竹轩先生又把其中一半分出来赡养弟弟。
乡里骨肉相争的兄弟,听说竹轩先生的高尚品德后,大多惭愧懊悔,变得亲善和睦了。
竹轩先生相貌奇伟,细目美须。与人交往,平和快乐,和蔼可亲。而对门人弟子,则树立典范,极其
严格,严肃得(让人)不可冒犯。他撰写文章,喜爱简练古朴的文风而厌弃浮艳绮靡,写诗提笔就能写成,
好像没有刻意去写,但也不曾脱离诗词格律。他著有《竹轩稿》及《江湖杂稿》若干卷,都收藏在家里。
竹轩先生与先父菊庄翁一同缔盟“吟社”,两人意气相投,是莫逆之交。我魏瀚自从退官归家后,每
月初一也能有机会陪竹轩老先生散步。而且我与竹轩先生的二儿子龙山学士相识相知。龙山学士的儿子王
守仁,又与我的儿子朝端在乡里一同被举荐到朝廷。两家是世代交好,了解竹轩先生的,绝没有像我这样
了解之深的了。因而选取竹轩先生品行方面大的事情写下此文,以备史官采用。
三、名篇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共12分)
阅读这首诗,完成小题。
酬元九卬对新栽竹有怀见寄
18/34
白居易
昔我十年前,与君始相识。曾将秋竹竿,比君孤且直。
中心一以合,外事纷无极。共保秋竹心,风霜侵不得。
始嫌梧桐树,秋至先改色。不爱杨柳枝,春来软无力。
怜君别我后,见竹长相忆。长欲在眼前,故栽庭户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机器学习面试真题及答案
- 外贸实务课程课件下载
- 外贸基础术语课件教学
- 山西中考英语试卷单选题100道及答案
- 外贸品学堂课件百度云
- 用友软件结转打印格式丢失培训教案
- 2025宁夏事业单位a真题及答案
- 《现代自动控制理论课件》
- 《经济发展趋势》课件
- 通过邮寄回复函
- 脑洞大开背后的创新思维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科傻平差软件说明指导书
- 临时聘用司机合同范本
- ipo上市商业计划书
- 抖音短陪跑合同范本
- HJ 636-2012 水质 总氮的测定 碱性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
- 山东省青岛市市北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英语期末考试试题
-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天衡会计师事务所的应用研究
- 拔牙技巧必成高手
- 新生儿科科室发展规划方案
- 投标项目实施方案服务响应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