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学期期中模拟卷(统编版2024)
(考试时间:60分钟,分值:10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
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n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测试范围:七年级下册1~11课。
5.难度系数:0.65o
第I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
求。
1.含嘉仓是隋朝在洛阳修建的最大的国家粮库。经考古发掘,遗址面积40多万平方米,有数百个粮窖。
仓窖口径最大的达18米,最深达12米。这反映出隋朝()
A.疆域辽阔
B.社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
C.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D.加强中央集权提高了行政效率
【答案】B
【解析】据题干“含嘉仓是隋朝在洛阳修建的最大的国家粮库”和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隋朝经济发展,
国力强盛,粮库粮食多,B项正确;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公元589年,灭掉南陈,统一
南北,结束了南北朝乱世局面,隋朝疆域面积辽阔,但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隋文帝灭陈,顺应
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但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项;隋朝实行州县制,强化了中央集权,
巩固了统治,排除D项。故选B项。
2.一个朝代的兴衰与统治者的政策密切相关。从下列表格可以看出:加速三个王朝灭亡的共同政策因素是
()
统治者商纣王秦始皇隋炀帝
1
对外征伐,修筑豪华对农民征收服沉重的赋税,纵情享乐,奢侈无度;征发大
政策宫殿,征收繁重的赋大规模地征调民力徭役和批的劳动力,营建一系列重
税,施用酷刑等兵役,实行严苛的法律等大工程,屡次发动战争等
A.实行残暴统治B.加强中央集权C.实行民族压迫D.加强文化专制
【答案】A
【解析】根据“征收繁重的赋税,施用酷刑”、“大规模地征调民力徭役和兵役,实行严苛的法律等”、“营
建一系列重大工程,屡次发动战争”等信息可知,这三个王朝的灭亡主要是统治者过度使用民力,采取
了残暴的统治,A项正确;综上所述可知,加速三个王朝灭亡的共同原因是统治的残暴,而非加强中央
集权、民族压迫和文化专制,排除BCD项。故选A项。
3.并州大地上群星闪耀,名相辈出,狄仁杰就是其中之一。同学们在查找史料中找到如下事迹:时武卫大
将军权善才坐误昭陵(唐太宗墓)柏树,仁杰奏罪免职,不至于死。……仁杰曰:“臣闻逆龙鳞,自古
以为难,臣愚以为不然。……今陛下以昭陵一株柏树杀一将军,千载之后,谓陛下为何主?”帝(唐高
宗)意稍解,善才因而免死。据以上史料能够推断出()
A.狄仁杰作为宰相位高权重B.狄仁杰处事机敏能言善辩
C.狄仁杰知人善任赏识人才D.狄仁杰客观公正直言进谏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大意可知,权善才误砍了唐太宗墓前的柏树,唐高宗本意要处死权善才。但是狄仁杰
劝高宗因为一株柏树要杀死一个将军会被后人诟病君主不爱惜人才。最后高宗听取了狄仁杰的建议,权
善才免于死罪,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狄仁杰在处理事务方面的客观公正,同时面对政事敢于直言进谏,
D项正确;材料中狄仁杰作为宰相,向皇帝提出建议,不能体现他独揽大权,位高权重,排除A项;材
料中狄仁杰是对皇帝的错误敢于进谏,不是处事机敏,排除B项;材料中狄仁杰不畏皇权,敢于向皇帝
进谏,让高宗意识到武卫大将军权善才的功绩,不因一点错误诛杀大将军,使高宗能在千古后不被后世
批判,排除C项。故选D项。
4.观察下图唐朝墓葬出土的文物,这些出土文物说明唐朝()
A.人们喜欢收集钱币B.随葬文物品种多样
2
C.中外铸币技术高超D.中外经贸交流频繁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唐朝对外贸易频繁,出土唐朝的大食金币、波斯金币、东罗马金币等就体现了
中外经贸交流频繁,D项正确;金币是通货,它体现的是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来往,出土唐朝的大食金币、
波斯金币、东罗马金币并不单单只说明人们喜欢收集钱币,排除A项;出土单一的金币并不能说明唐朝
随葬文物品种多样,排除B项;金币是通货,出土外国金币体现的是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来往,并不能看
出中外铸币技术高超,排除C项。故选D项。
5.唐朝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有东市、西市两个商业区,东市“四方珍奇,皆所积集“,西市
聚集了大量西域、中亚等地的商人与商品。洛阳作为东都,商业也极为发达,是南北物资交流的重要枢
纽。这反映了唐朝()
A.文学艺术灿烂B.商业发展繁荣C.城市规模宏大D.社会管理规范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有东市、西市两个商业区,东市‘四方珍奇,皆所积集',西市聚集了大量西域、中亚
等地的商人与商品。洛阳作为东都,商业也极为发达,是南北物资交流的重要枢纽。”可知,题干描述
了唐朝长安的东市、西市商业区聚集各地珍奇商品及西域、中亚商人,洛阳作为南北物资交流枢纽,说
明商业活动频繁且贸易范围广泛,B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唐朝城市商业的发展,与文学艺术、社会管
理无关直接关系,排除AD项;题干重在强调商业活动,而非城市的规模,排除C项。故选B项。
6.I960年考古学者在对唐朝都城长安西市南大街东端遗址的挖掘中发现:“除出土建筑材料外,有大量瓷
碗、盆等残片,其中以厚胎白釉低圈足碗、盆为多……在遗址南侧临街的地面上发现有小圆坑数处,并
埋有坛和罐。”这一考古发现可以印证此处()
A.可能是饮食业聚集之处B.饮食结构呈现多元化
C.是长安城最繁华的地方D.营业突破了各种限制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I960年考古学者在对唐朝都城长安西市南大街东端遗址的挖掘中发现:’除出土建筑
材料外,有大量瓷碗、盆等残片,其中以厚胎白釉低圈足碗、盆为多……在遗址南侧临街的地面上发现
有小圆坑数处,并埋有坛和罐。”’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的长安城有市坊之分,市是商业区,在商业区
临街地面出现大量的瓷碗、盆等,可以猜测此处可能是饮食业聚集之处,A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体现
唐朝人们的饮食,不能说明饮食结构呈现多元化,排除B项;瓷碗、盆的出现不能说明此处是长安城最
繁华的地方,排除C项;营业突破了各种限制与唐朝时期经商受限的史实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A
项。
3
7.五代十国时期军阀混战,后梁军队三次掘开黄河堤防拒敌,造成连年水灾,人民流离死亡。农民被迫反
抗,要求消灭割据,建立统一国家。可见()
A.政权对峙并立民不聊生B.社会危机下人民渴望统一
C.分封同姓酿成八王之乱D.安史之乱造成了巨大破坏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五代十国时期军阀混战,后梁军队三次掘开黄河堤防拒敌,造成连年水灾,人民流
离死亡。农民被迫反抗,要求消灭割据,建立统一国家”可知,五代十国时期军阀混战给社会造成巨大
的灾难,人们反抗军阀割据,渴望建立统一国家,B项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政权对峙时期,五代十
国时期政权更迭频繁,排除A项;西晋分封同姓酿成八王之乱,排除C项;安史之乱发生在唐朝,排
除D项。故选B项。
8.有学者提出,在处理边疆关系的布局上,多数古代中原王朝形成了“北防、南融、西通”的战略。下列符
合唐朝处理边疆关系描述的是()
A.北防匈奴B.南融吐蕃C.西开丝路D.西联回纥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符合唐朝处理边疆关系描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回纥大多数西迁到今新疆地
区,逐渐与当地民众融合,成为维吾尔族先民的主体,因此符合唐朝处理边疆关系描述的是西联回纥,
D项正确;北防匈奴,不符合唐朝史实,因为唐朝联合漠北回纥等出兵平定了后突厥汗国,突厥在我国
北方退出历史舞台,排除A项;南融吐蕃,不符合唐朝史实,因为唐太宗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了
青藏高原的各个部落,唐朝时期南方是南诏政权,排除B项;西开丝路,发生在西汉时期,不符合唐朝
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9.据记载,贞观、显庆年间,唐朝曾三次派王玄策出访印度。太历年间,李勉做广州刺史时,广州每年来
华的外国商人,至少在80万以上。这反映了唐朝()
A.对外交往活跃B.民族政策开明C.经济文化繁荣D.社会风气开放
【答案】A
【解析】据题干“贞观、显庆年间,唐朝曾三次派王玄策出访印度。太历年间,李勉做广州刺史时,广
州每年来华的外国商人,至少在80万以上”和所学知识可知,从唐朝派官员出访印度以及广州有大量外
国商人来华这两个方面来看,充分说明了唐朝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对外交往都非常频繁、活跃,A项
正确;题干中主要讲述的是唐朝与外国的交往情况,并未涉及到唐朝国内的民族政策相关内容,排除B
项;虽然唐朝经济文化确实繁荣,但题干重点强调的是对外交往的状况,排除C项;题干内容主要围绕
对外交往展开,没有关于唐朝社会风气方面的描述,排除D项。故选A项。
4
10.隋唐统一中国后,中华典章制度、思想文化等深刻影响了日本、朝鲜和越南,最终形成了以中华文明
为基础、以汉字为表征的东亚文化圈,它也被称为“中国文化圈”。“中国文化圈”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文化汇聚,融合创新B.统治者个人励精图治
C.民族融洽,社会稳定D.国力强盛、经济繁荣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对周边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终形成了以中华文明为基础、以汉字为表征的“中国文化圈”,因此“中国文化圈”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国
力强盛、经济繁荣,D项正确;文化汇聚,融合创新是“中国文化圈”形成原因,但不是最主要的原因,
排除A项;“统治者个人励精图治”对“中华文化圈”的形成有一定作用,但不是“中国文化圈”形成的主要
原因,排除B项;“民族融洽,社会稳定”有利于国力强盛,但不是“中国文化圈”形成的主要原因,排
除C项。故选D项。
11.某校历史兴趣小组打算举办一期“隋唐书画展”,下列人物的作品可以参展的是()
①孙思邈②颜真卿③柳公权④吴道子⑤阎立本
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⑤C.②③④⑤D.①③④⑤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唐朝著名书法家颜真卿,是继东晋“书圣”王羲之之后,最后成就的大书法家;
唐朝著名的书法家还有柳公权,他的字方折峻丽,笔力劲健;唐朝画家吴道子画技高超,他的画线条
流畅,立体感强,风格奔放,开后世写意画先河,后世称他为“画圣”,代表作《送子天王图》;唐朝阎
立本擅长人物故事画,他的画笔力刚健,线条像盘屈的铁丝,人物神形兼备,代表作《步辇图》,②③④⑤
均符合题意,C项正确;孙思邈著有《千金方》,在医学和药物学方面贡献很大,被后世尊为“药王”,
不是书画家,①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
12.《唐诗三百首》中收录了边塞诗人王昌龄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
楼兰终不还,,等千古名句。这反映了盛唐时期()
A.开明包容的民族政策B.昂扬进取的社会风气
C.海纳百川的对外政策D.重文轻武的社会风尚
【答案】B
【解析】据题干“'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和所学知识
可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抒发了戍边士卒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黄沙
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表达了将士们誓死报国的豪情壮志及其赤诚的爱国热情,二者共同抒
发了将士们保家卫国、英勇抗敌的爱国情怀,反映了盛唐时期昂扬进取的社会风气,B项正确;题干
5
中未涉及开明包容的民族政策和海纳百川的对外政策,主要是强调昂扬进取的社会风气,排除A项、
C项;崇文抑武的社会风尚是在北宋时期形成,不符合盛唐军事强盛的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13.观察下列莫高窟中的壁画和雕塑,我们可以发现莫高窟也是我国哪一宗教的艺术宝库()
A.佛教B.道教C.儒家D.伊斯兰教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随着佛教的传入中原地区,体现出佛教思想的石
窟艺术出现,著名的石窟有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和莫高窟,A项正确;道家是
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排除B项;儒家是思想文化,也叫儒教,不符合材料中佛教思想,排除C项;
伊斯兰教是穆罕默德于公元7世纪初在阿拉伯半岛创立,信奉《古兰经》,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
故选A项。
14.北宋时期所推行的“重文轻武”政策,带来了怎样的结果()
A.轻视地方武备,不利于边防的巩固
B.削弱了皇帝对军队的控制,不利于中央集权
C.减少了军事开支,减轻中央政府的经济负担
D.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
【答案】A
【解析】据题干“北宋时期所推行的‘重文轻武’政策,带来了怎样的结果”和所学知识可知,北宋“重文
轻武”政策下,对地方军备重视不足,武将权力受到诸多限制,军队战斗力也有所削弱,这确实不利于
边防的巩固,A项正确;“重文轻武”政策是加强了皇帝对军队的控制,有利于中央集权,而非削弱,排
除B项;虽然抑制武将权力,但北宋养兵数量庞大,军事开支并没有减少,反而加重了中央政府的经
济负担,排除C项;“重文轻武”政策大大降低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可能性,但“杜绝”表述过于绝
对,排除D项。故选A项。
15.据统计,唐代玄宗至代宗三朝宰相总人数为62人,其中科举出身15人,占比24.2%;五代宰相总人
数为46人,其中科举出身24人,占比52.2%;宋代宰相总人数为135人,其中科举出身111人,占
6
比82.2%。这表明()
A.科举逐渐成为官员选拔主要方式B.唐朝宰相普遍通过考试进行选拔
C.高门望族在唐代就已经完全衰落D.科举是削弱宰相权力的制度设计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唐代玄宗至代宗三朝宰相总人数为62人,其中科举出身15人,占比24.2%;五代
宰相总人数为46人,其中科举出身24人,占比52.2%;宋代宰相总人数为135人,其中科举出身111
人,占比82.2%。”可知,唐代到宋代,科举出身的宰相占比越来越高,说明科举逐渐成为官员选拔主
要方式,A项正确;材料重在强调唐代到宋代科举出身的宰相占比的变化,“唐朝宰相普遍通过考试进
行选拔”这■表述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高门望族在唐代就已经完全衰落”这一表述过于绝对,排
除C项;材料未涉及科举制与宰相权力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
16.澧渊之盟后,宋、辽之间礼尚往来,通使殷勤,双方互使共达380次之多。辽朝边地发生饥荒,宋朝
会派人在边境赈济;宋真宗崩逝消息传来,辽圣宗“集蕃汉大臣举哀,后妃以下皆为沾涕”。这说明()
A.北宋的军事力量总体较为薄弱B.北方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的局面
C.宋辽之间出现了和平友好局面D.宋辽两国是地位平等的兄弟之国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双方互使共达380次之多。辽朝边地发生饥荒,宋朝会派人在边境赈济;宋真宗崩
逝消息传来,辽圣宗'集蕃汉大臣举哀,后妃以下皆为沾涕”可知,题干材料信息体现了澧渊之盟的
订立有其积极的一面,它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辽宋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
状态,双方展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从长远看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C项正确;题
干反映的是宋、辽之间友好往来,并未说明北宋与辽的军事实力强弱情况,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
宋辽之间的和平相处,与经济的繁荣无关,排除B项;宋辽双方虽然维持相对和平的局面,但是澧渊
之盟对于北宋而言毕竟是屈辱的和约,每年要给辽大量的岁币,不能说是平等友好的关系,排除D项。
故选C项。
17.辽宋夏金时期,契丹、党项、女真都模仿汉字创造了本民族文字。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
A.国家统一有利于推动文化的发展B.汉字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包容性
C.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交流的频繁D.各政权审美呈现世俗化趋势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辽宋夏金时期,主要少数民族都模仿汉字创造了本民族文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辽宋夏金时期,主要少数民族政权受到汉文化的影响,仿效汉字创制了本民族文字,体现了当时民族
文化的多样性和交流的频繁,C项正确;辽宋夏金时期,国家并未实现统一,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
7
是少数民族模仿汉字创造了本民族的文字,无法体现汉字的包容性,排除B项;“审美世俗化”与文字
创造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故选C项。
18.在宋代的榷场贸易中,茶叶常常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在金朝,茶叶成为百姓待客的必备物品,百姓
婚嫁也以茶叶为聘礼,表示对婚姻的坚贞不渝。对材料所述现象解读合理的是()
A.民族交融促进经济发展B.政权并立推动文化传播
C.生产发展推动社会变革D.互市贸易促进文化交融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在金朝,茶叶成为百姓待客的必备物品,百姓婚嫁也以茶叶为聘礼,表示对婚姻的
坚贞不渝”可知,茶叶在金朝成为百姓待客的必需品百姓婚嫁也以茶叶为聘礼,这说明茶叶在金朝得到
广泛传播,而茶叶在金朝的传播主要得益于宋金之间的互市贸易,因此材料所述现象说明互市贸易促
进文化交融,D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互市贸易促进文化交融,没有体现民族交融促进经济发
展,排除A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互市贸易促进文化交融,没有体现政权并立推动文化传播,排除
B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互市贸易促进文化交融,没有体现生产发展推动社会变革,排除C项。故
选D项。
19.有学者认为,尽管元朝行省的名称和官职设置与前代类似,看似沿袭汉地官制,但实质上是基于大蒙
古国燕京、别失八里、阿母河三处的“行大断事官”模式建立的。该学者认为行省制度()
A.具有民族交融特征B.重视因俗而治策略
C.消除地方分裂隐患D.符合中央集权需要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元朝行省制名称和官职设置与前代类似,体现对汉地官制的借鉴,
这是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但实质上又基于大蒙古国“行大断事官”模式建立,保留了蒙古族自身的
政治元素。所以行省制度融合了蒙古与汉族的政治文化特点,具有民族交融特征,A项正确;题干只
是在阐述行省制度的来源,没有体现针对不同民族风俗进行不同治理的相关内容,排除B项;地方分
裂隐患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不可能完全被消除,且题干中未提及行省制度对消除地方分裂隐患的作用,
排除C项;题干重点在于论述行省制度的建立基础,强调其民族融合的特点,并非强调它对中央集权
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A项。
20.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对吐蕃实行因俗而治的政策。他封藏传佛教萨迦派首领八思巴为帝师,并命八思
巴领宣政院事。吐蕃为宣政院辖地,管辖面积与今天西藏的管辖面积大体相当。宣政院的职能相当于
行省机构,所以在吐蕃地区不另设行省。这些措施有利于()
A.促进民族团结,维护边疆稳定B.引进先进技术,实现富国强兵
8
C.发展对外经济,改善人民生活D.巩固元朝统治,培养政治人才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题意可知元朝通过设立宣政院,任命藏传佛教领袖八思巴管理吐蕃地区,实行“因俗
而治”的政策,这一做法尊重了吐蕃的宗教和社会传统,将西藏纳入中央行政体系的同时避免直接干涉
当地事务,减少了民族矛盾,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控制,从而有效维护了边疆稳定和民族团结,A项
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元朝边疆治理措施,没有体现引进先进技术,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元朝边疆
治理措施,没有体现发展对外经济,改善人民生活,发展对外经济指的是与其他国家的经济交流,排
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元朝边疆治理措施,有利于巩固元朝统治,但无法体现培养政治人才,排除D
项。故选A项。
第n卷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60分)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隋朝经济发展状况(12分)
材料一隋朝经济发展状况
时间项目隋初隋盛世
人口3000多万人4600多万人
垦田1900多万顷5500多万顷
粮仓长安太仓洛阳含嘉仓、兴洛仓
材料二至(开元)十三年(725年)封泰山……米斗至十三文,青齐谷斗至五文。自后天下无贵物,
两京米斗不至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绢一匹二百一*h文。东至宋汴,西至岐州,夹路列店肆待客,酒
馔丰溢……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全国户口在开元27年达到786万户,4543万口,比武周末的615
万户、3714万口又增加27%和22%。
——据张岂之《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隋朝经济发展情况。(4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唐玄宗统治前期繁荣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哪些措施对上述局面的
出现起到了促进作用?(4分)
(3)通过对上述材料的分析,你获得了哪些认识?(4分)
【答案】(1)发展情况:人口增长;垦田扩大;粮仓丰实。(4分,答出两点即可)
(2)表现:粮食丰收;物价便宜;商业繁荣;社会安定;人口增长等。(2分,答出一点即可)
9
措施:统治者重用贤能;重视吏治;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等。(2分,答出一点即可)
(3)认识:国家的统一安定,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4分)
【解析发展情况: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明确呈现,隋初人口数量为3000多万人,
而到了隋盛世时期,人口增长到4600多万人,人口数量的显著增加。隋初垦田面积是1900多万顷,
隋盛世时增长到5500多万顷,垦田面积大幅拓展,意味着农业生产规模扩大。隋初只有长安太仓,到
隋盛世时,新增了洛阳含嘉仓、兴洛仓等大型粮仓。这些粮仓的出现和增多,说明当时粮食储备充足,
是农业丰收和经济繁荣的有力证明。
(2)表现:根据材料二“米斗至十三文,青齐谷斗至五文”和所学知识可知,正是因为粮食产量大幅提
高,市场上粮食供应充足,才使得粮价如此便宜,这是粮食丰收的•个重要体现。根据材料“米斗至十
三文,青齐谷斗至五文”“两京米斗不至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绢一匹二百一十文”和所学知识可知,各
类物资价格普遍较低,尤其是粮食价格便宜,这不仅反映出市场物资供应丰富,也说明当时经济运行
良好,通货膨胀率低,百姓生活成本较低,生活相对富足。根据材料“东至宋汴,西至岐州,夹路列店
肆待客,酒馔丰溢”和所学知识可知,在东至宋州、汴州,西到岐州的交通沿线,商业店铺大量分布,
且提供的酒食丰盛,这充分表明当时商业活动频繁,商业往来活跃,交通沿线形成了繁荣的商业带,
体现了商业的繁荣景象。根据材料“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和所学知识可知,人们远行数千里都不需
要携带武器防身,说明当时社会治安状况良好,社会秩序稳定,为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安全
的环境,有利于商业活动和人员往来。根据材料“全国户口在开元27年达到786万户,4543万口,比
武周末的615万户、3714万口又增加27%和22%”和所学知识可知,人口数量的增加是经济繁荣的一
个重要标志。稳定的社会环境、充足的物质供应以及良好的经济发展态势,吸引了人口的增长,同时
也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人力支持。
措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重用姚崇、宋璟等贤能之士,推动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在
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开元盛世局面的形成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唐玄宗整
顿吏治,裁减冗员,提高了政府机构的行政效率,减少了行政成本,使得政府能够更加有效地管理国
家事务,更好地为百姓服务,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唐玄宗时期重视农业,可能采取了
诸如兴修水利、推广农业技术等措施,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保障了粮食供应,为商业繁荣和社会
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
(3)认识: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国家统一安定,减少了战乱对经济的破坏,为人
口增长、商业活动、农业生产等创造了有利条件,人们可以安心从事生产和生活,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唐玄宗作为唐朝的统治者,他采取的重用贤能、重视吏治等一系列措施,对开元盛世的形成起到了关
键作用。同时,像姚崇、宋璟等贤能之士,凭借他们的才能和智慧辅助唐玄宗治理国家,推动了社会
10
的进步和发展,说明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能够发挥重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若其他角度也言之
有理也可。
22.文明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多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唐朝的文化,辉煌灿烂,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在唐朝统治的
近300年中,政治局面相对稳定的时期比较长,社会经济空前繁荣,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十分频繁。
——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上册)》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文化辉煌灿烂的原因。(2分)
材料二盛唐文化气象恢弘,犹如磁石般吸引着周边国家和政权前来学习和交流。发达的海上和陆上
交通,推动了中外交流的繁荣。日本新罗等国家曾派遣留学生,常驻长安,学习唐朝先进的文化和社
会制度。
----摘编自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国历史地图册》
(2)根据材料三举例日本、新罗来华留学生的杰出人物各一例。概括唐朝的对外交往呈现出的特点?
(4分)
材料三
鉴真(687-763)塑像玄奘(600-664)西行求法邮票
(3)材料二两幅图分别反映了唐朝对外交往的哪些史实?两位人物的身上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借
鉴?(4分)
材料四唐朝允许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参加科举考试和坪做官。京城和各大城市居住着很多域外
来的使节和留学生,有不少人与当地人通婚。武则天下令组织编纂的《三教珠英》一书,儒、佛、道
的内容都包括在其中。
----摘编自朱汉国《中国历史》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文化发展的认识。(2分)
【答案】(1)政治局面稳定,社会经济繁荣、对外交往频繁。(2分,答出一点即可)
(2)阿倍仲麻吕、崔致远。(2分)对外开放、双向交流、往来频繁。(2分,答出两点即可)
(3)鉴真东渡、玄奘西行。(2分)精神:不畏艰险、信念坚定、勇于开拓。(2分,答出两点即可)
(4)认识:国家稳定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文化发展要互相交流、借鉴、不断创新。(2分,答
11
出一点即可)
【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在唐朝统治的近300年中,政治局面相对稳定的时期比较长,社会经济
空前繁荣,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十分频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文化辉煌灿烂,唐朝时期政治局面
稳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社会经济繁荣提供了经济基础,对外交往频繁促进文化发展。唐朝文化辉煌
灿烂的原因是政治局面稳定,社会经济繁荣、对外交往频繁。
(2)杰出人物: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中外交往频繁,日本遣唐使来华,新罗也有留学生来华学
习,其中日本代表有阿倍仲麻吕,新罗代表有崔致远。
特点:从日本和新罗留学生来华,发达的海上和陆上交通,推动中外交往频繁等内容可知,唐朝时期
对外交往呈现的特点是:对外开放、双向交流、往来频繁。
(3)史实:根据“鉴真塑像”“玄奘西行求法”可知,两幅图分别反映了唐朝时期及对外交往的史实分别
是鉴真东渡、玄奘西行。
精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鉴真东渡日本历经艰难险阻,双目失明仍然坚持,玄奘西行也历经各种困
难,共同体现了两位人物不畏艰险、信念坚定、勇于开拓的精神,这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4)认识:开放性回答,言之有理即可,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中外交往频繁是
建立在国家稳定富强基础上的,文明交往是双向的,因此可以得出的认识是:国家稳定经济发展是文
化发展的基础。文化发展要互相交流、借鉴、不断创新。
23.史料是认识历史的依据,运用可信史料进行历史解释是历史学习的必备素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
求。(12分)
材料一下表反映的是唐朝建立至天宝年间总人口数变化情况。
年号纪年总人口/人年号纪年总人口/人
618—626年高祖武德年间12000000732年开元二十年45595168
652年鬲宗永徽三年22800000736年开元二十四年46508518
705年中宗神龙元年35705617754年天宝十三年52601039
726年玄宗开元十四年41003477
•摘编自江惠芳《关于唐朝经济制度建设对促进唐朝经济发展的研究》
材料二北宋时期,“蜀民岁增,旷上尽缺,下户才有田三五十亩或五七亩,而赡一家十数口,一不
熟即转死沟壑,诚可矜恻”。许多无地和少地农民在摆脱了种种束缚之后,为谋求生计,利用经济发
展所提供的条件……从提供劳动力、增加市场需求、扩大耕地面积等方面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
12
的发展。
——摘编自徐东升《宋代农民流动与经济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建立至天宝年间”人口数量的发展趋势及其背景。(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这一时期四川农民成为流民的主要原因。简述农民的流动对宋代经济发展的进
步意义。(4分)
(3)数据是史料的表现形式之一,也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和支撑。谈谈在探究历史过程中对数据的
使用应注意的问题。(4分)
【答案】(1)趋势:人口数量迅速增长。(2分)背景: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社会政局的安定;统治者
重视农业的发展;农具的革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等。(2分,答出•点即可)
(2)主要原因:人口迅速增加,人地矛盾突出。(2分)意义:从提供劳动力、增加市场需求、扩大耕
地面积等方面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2分,答出一点即可)
(3)注意的问题:要注意数据的来源、数据的真实性、数据的完整性等。(4分,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1)趋势:根据材料从唐朝建立到天宝年间(618-754)年,总人口数12000000到52601039
变化可知,人口数量迅速增长。
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经济、政局及统治者的政策角度分析,如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社会政局的安
定;统治者重视农业的发展;农具的革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等。
(2)主要原因:根据材料“蜀民岁增,旷土尽缺,下户才有田三五十亩或五七亩,而赡一家十数口,
一不熟即转死沟壑”可得出,人口迅速增加,人地矛盾突出。
意义:根据材料“从提供劳动力、增加市场需求、扩大耕地面积等方面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
展”得出,从提供劳动力、增加市场需求、扩大耕地面积等方面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3)注意的问题:结合所学可知,数据作为史料的表现形式之一,因此要注意数据的来源、数据的真
实性、数据的完整性等。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驱羊亦著锦为衣,为惜毡裘防斗时。养蚕缥茧成匹帛,
那堪绕帐作旌旗。城头山鸡鸣角南,洛阳家家学胡乐。
——摘自王建《凉州行》(节选)
材料二元世祖忽必烈再次完成统一大业,无疑是这一时期各民族冲突与诸政权互动水到渠成的历史
性结局。在这一时期中,有着时断时续的民族战争,但也应看到,各民族与各政权之间通过榷场贸易、
使者聘问与其他民间途径,促进了相互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摘编自虞云国《试论十至十三世纪中国境内诸政权的互动》
13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民族交融涉及的领域。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朝民族交融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元时期民族交融的方式,并举例加以说明。(4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认识。(4分)
【答案】(1)领域:农业、手工业、商业和社会生活方面。(2分,答出两个领域即可)特点:各民族
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影响。(2分)
(2)方式:战争;榷场贸易;使者聘问;民间交往。(2分,答出一个即可)举例:宋辽之间澧州之战、
宋夏之间屡次战争、岳飞抗金、陆秀夫和文天祥的抗元斗争等,各民族在战争中相互了解,促进了民
族交融;宋辽、宋夏在边境开设贸易场所——榷场,边境贸易兴旺,加深了各族人民的沟通与了解;
元朝时,来自中亚、西亚的人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等人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交融,形成
新的民族一回回。(2分,答出一点即可)
(3)认识:民族交融始终是我国历史发展的潮流;各民族在冲突和交往中互相学习、互相影响等。(4
分)
【解析】(1)领域:根据“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驱羊亦著锦为衣,为惜毡裘防斗时”“城
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等可知,农业、手工业、商业和社会生活方面。特点:根据“蕃人旧
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可知,各民族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影
响。
(2)方式:根据“各民族与各政权之间通过榷场贸易、使者聘问与其他民间途径”可知,战争;榷场贸
易;使者聘问;民间交往。举例:本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学生可结合所学从宋元时期的战争、贸易、
人口迁徙杂居推动民族交融等方面进行举例说明。
(3)认识:本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可以从民族关系发展的趋势以及交往方式等角度进行作答,如民
族交融是历史发展潮流,各民族交往促进了文明的发展等。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为加强边防,唐在沿边重镇设立节度使。节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后来总揽军、政、财、监之权,
权重势雄,独霸一方。
宋太祖即位后,革除前朝之弊,“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
留,并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宋太宗时,节度使掌控的
支郡也被收回,从此“无复领支郡者”。
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行省官员常以“落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
凡行政号令和公文申禀,“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4
(1)755年,唐所设立的哪一位“节度使”发动了叛乱?这一叛乱造成了什么影响?宋太祖吸取这一教
训采取了哪一国策?此后的宋太宗坚持这一政策并推动了哪一格局的出现。(4分)
(2)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
结合,条理清楚)(8分)
【答案】(1)节度使:安禄山。(1分)影响: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激化了越来越尖锐的矛盾;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1分,答出一点击可)国策:
崇文抑武(重文轻武)。(1分)格局:文臣统兵。(1分)
(2)示例:(8分,观点2分,论述过程6分)
观点1: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变革具有历史继承性并不断创新。(需根据评分标准中的“水平等级”
适当赋分。)
论述:唐朝设立节度使制度,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控制。宋朝在吸取唐朝灭亡教训的基础
上,通过削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核心技能提升试题及答案
- 如何制定2025年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的有效政策试题及答案
- 重庆市九龙坡区育才成功学校2025届七下数学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5至2030年中国循环油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法学概论学习路线图与试题答案
- 物联网技术应用的试题及答案
- 2025至2030年中国塑料拌色机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池州市重点中学2025年数学七下期末检测试题含解析
- 2025至2030年中国中空玻璃塑钢窗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维护与更新软件的重要性与策略试题及答案
- 杭州市2025年中考作文《勇敢自信》写作策略与范文
- 热点主题作文写作指导:古朴与时尚(审题指导与例文)
- 河南省洛阳市2025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一模英语试卷(原卷)
- 2025年入团考试各科目试题及答案分析
- 电网工程设备材料信息参考价2025年第一季度
- 成都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2025年社会公开招聘(19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上海市金融稳定发展研究中心招聘考试模拟测试
- 江苏南京茉莉环境投资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2025
- 2024年安徽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生物试题含答案
- 2024年浙江省中考英语试题卷(含答案解析)
- MOOC 理解马克思-南京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