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贵州省贵阳市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8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逢年过节,年轻人似乎越来越不愿意走亲戚了,这种现象被概括为一个略显刺耳的名词一一“断亲”。“断
亲”的对象不仅包括家族中的旁系长辈,很大一部分也指向年龄、辈分相仿的堂(表)兄弟姐妹。从儒家
五伦的视角看,这一意义上的“断亲”反映出当代社会中各种伦理角色关系的升降变化。
儒家重视人伦,夫妇、父子、君臣、兄弟、朋友构成了五种最为重要的人伦关系,是为五伦。在儒家五伦
中,朋友一伦最为特殊,表现为关系的平等性、选择性和开放性。传统五伦中的其他四伦(君臣、父子、
夫妇、兄弟)都具有上下尊卑之分,唯独朋友一伦建立在平等关系之上,因志同道合而交往,体现自主选
择,具有双向对等的互动意义。在古代,朋友一伦往往被视为五伦之末,甚至其进入五伦的合理性也被质
疑。自晚明以来,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和自由讲学之风的兴盛,友伦在儒家五伦中的地位显著提升。明人
顾大韶认为,朋友一伦“以心相属”,应置于五伦之首。晚清以来,学者反思儒学传统之弊病,对君臣、
父子乃至夫妇之伦批评甚力,唯独对友伦称赞有加。谭嗣同认为,唯有友伦建立在朋友间自由、平等人格
之基础上,主张建立“朋友一伦论”,以友伦为核心重建伦理秩序。
现代社会中朋友T伦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其平等性、选择性、开放性特质,主导了人际关系构建的基本模
式。传统五伦之中,朋友之伦与兄弟之伦有颇多近似之处,所谓好友如兄弟,而在“断亲”现象中,我们
又看到了一种“兄弟友伦化”的趋势,即以朋友的标准来重新衡量、定义、选择同龄同辈的堂(表)兄弟
姐妹关系。在同辈关系中,当今的年轻人更倾向于自主选择价值取向相似的同伴,而非单纯依赖血缘关系
的绑定。
需要注意的是,“兄弟友伦化”并不意味着否定血缘关系在同辈交往中的意义,也绝非对兄弟姐妹关系的
排斥,而是说它不再是一种决定性、优先性的原则。不少有“断亲”经历的年轻人也会提到,他们并非排
斥血缘关系,兄弟一伦依然享有天然的人际交往优先性,只不过它不再是唯一的考虑因素,而是被放置在
生活经历、教育背景、价值观念等因素的综合考量之中来取舍。由此可见,从儒家五伦的视角看,同辈亲
属之间的所谓“断亲”,实质上意味着兄弟一伦的友伦化,它既是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也体现了儒学发
展的内在走向。
(摘编自顾家宁《传统:断裂抑或重构一一年轻人“断亲”的背后》)
材料二:
如果从社会交换理论的视角看待“断亲”,出于理性选择与交换的目的,个体断掉的是那些非主观选择的、
第1页,共25页
一年都未必能见一次面的仅有血缘关系的亲戚;亲近的是在经济与情感上都能带来慰藉的家人,在这样良
性的亲属关系维系中,双方都能得到经济属性与情感属性的“报酬”。
根据经典的现代化理论,随着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相互兼容,家族主义必然会产生个体化转向。中国传
统社会盛行家族主义,家族是抵抗自然风险的基础,家庭是中国人的中心价值,也是世代延续的形式,当
个人利益与家庭利益发生冲突时,通常以家庭利益为重。当代社会的家庭则多是个人利益的相互协调,个
体不再追求统一的大家族利益,而是组建自己的小家庭“过自己的生活”。如同阎云翔在《中国社会的个
体化》中所指出的那样:“去传统化、脱嵌、通过书写自己的人生来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以及无法抗拒
的更加独立和个人主义的压力,也同样发生在中国的个体身上。”这是“社会f个体”指向的个体化描述。
当然,个体化的转向并不意味着完全去传统化,家庭传统亲情观念中温暖人心的思念、寄托与回望仍旧牵
扯着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内心,个体也正是在理性选择与感性选择的充盈之下,才显得更为丰满,“家庭一
个体”指向之间,在社会个体化与家庭亲情观念的双重作用下,活在自由与决定交织中的我们,才显得更
有张力。
在家庭内部可以发现,亲人间会经常互动,家庭与亲属关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虽然二者相互影
响,但由于亲属关系有一定的滞后性,当家庭互动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亲属关系可能还是以之前习惯的方
式继续存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何部分年轻人选择“断亲”,但年长一代始终难以接受亲属关系
的疏离,因为亲属关系的能动性在他们那里并没有得以转换。
从“个体一社会”的指向来看,“断亲”的背后存在着青年对亲友关系、职场关系、师生关系等社会关系
网络的结构性重塑。重塑的背后,是通过距离来表现并且通过距离去观测,人们在记认亲属时不再遵照同
一体系,而是根据利益、亲密关系等来确定远近。亲属关系并非不再重要,而是变成一个可供选择的体系。
“断亲”体现了个体的理性选择与传统亲情观念的拉扯,但如果把视角拉远,社会关系网络维系的背后,
更是个体性与我们所处的文化环境之间的博弈。人不仅是一切社交关系的总和,也是恩情与亏欠的乘积。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终究会找到新的亲情存在的形式与社交关系,而最舒服的相处状态永远是每个人的生
活方式与追求。
(摘编自陈友华等《“断亲”:概念、问题及思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年轻人与同龄同辈的亲戚“断亲”,转而与朋友交往,这是现代社会的趋势,也是儒家五伦的创新性发
展。B.在现代社会中,教育背景、价值取向等因素正在逐淅取代血绿关系,成为年轻人选择同伴的主要考
量因素。C.年轻人虽断掉了一些有血缘关系的亲戚,但仍会维系在经济与情感上给双方都能带来慰藉的良
性亲属关系。D.年轻人之所以选择“断亲”,是因为这些亲戚不是他们主动选择的,一年到头都难见一面,
第2页,共25页
缺乏情感基础。(2)根据材料二,填入如图序号处的内容最恰当的一项是()
社会、家庭与个人的亲属关系三角形理论框架
A.①理性选择与交换②传统亲情观念③距离④相互影响
B.①亲情维系的选择②感性理性选择③距离④相互疏离
C.①理性选择与交换②感性理性选择③维系关系④相互疏离
D.①亲情维系的选择②传统亲情观念③维系关系④相互影响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朋友之伦与兄弟之伦的地位变化,既与二者有颇多近似之处相关,也与社会发展变迁和文明进步相关。
B.以个体为中心,依据利益、亲密关系等来确定与其他亲属关系的远近,这种关系具有差序格局的特点。
C.“断亲”让人们失去了亲情、友情,但人们会基于自己的生活方式与追求,建构起新的社会关系网络。
D.亲属关系的良性维系,在未来可能会更多地建立在兴趣爱好、事业追求、价值取向等相近的基础之上。
3.请结合材料内容给“断亲”下一个简要的定义,必须包含断亲的目的、表现及影响等信息。
4.当代年轻人中的“断亲”现象折射出哪些社会变化?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与石竹书
方寸
时已立冬,阳光以及空气越来越清冷。我缩着脖子在院子里晒衣服,秋风不时携着落叶经过,我不知道手
和脚哪个更凉。
挂好最后一件衣服,我搓着手准备回屋抱个热水杯。刚一转身,瞥见你绽放在一丛冷翠中。三朵,小小的,
冷白色,那么不起眼,不仔细看根本看不出白色中的那抹粉。
第3页,共25页
在这百花凋零唯有菊花灿的季节,你居然还在开。不知怎么,看到你,裹了云朵棉的太阳似乎都不那么冷
To
儿时,不知你叫石竹,只见你漫山遍野开放。三角长眉叶,短节小绿梗,粉红或紫红色花瓣,一丛丛,一
捧捧,星星点点布在翠绿山坡,煞是亮眼。每次行走山间,我都会采你一把。回家后找个干净的罐头瓶子
插进去,一山的清风丽阳就在家里漫延开来。
要说带你去最多的地方,应是坟莹。母亲的爷爷的坟莹,应该是我们一起去的第一个坟莹。
那年我只四五岁,还未上学,跟着母亲走在南塘的山路上。母亲的脚步很快,我跟得很吃力,脚下的小石
子很调皮,时不时绊我一个趣起。母亲并不在意,只是一再催我快点儿。你撒了很多或粉或紫的小花,别
在山坡草发上。有风吹过,你朝我眨眼睛,似是在问我美不美,又像是让我停下跟你玩。我没答话,也没
停留。我虽年幼也知道那天不同往日,母亲不是普通地回娘家,我也不是一般地串姥姥门。
母亲突然停住脚。我仰头看她,她四下看草地。“掐一把吧。"她说。我呆愣。“掐一把花。”她这样说
我才明白。我低头扫视草地,看着星星点点的你。“一会儿带到坟上给你太姥爷。"母亲又说。
我没有立刻把你拢在手中,却想起一件往事。
我握着你跑进屋里,拿起水瓢从瓮里舀起半瓢凉水,一饮而尽。我抹一把嘴唇正畅快,一声断喝炸响:“就
知道跑!就不能慢慢地?"我一扭头,撞上太姥爷的双眼。他躺在炕上,头朝外,正斜仰头盯视着我,目
光炯炯。
我忘了当时自己有没有应答,只记得快速跑了出去。我从小怕他,哪怕他瘫痪在炕只能躺着,尤其屋里没
有别人时。不光我,我们小孩子都怕他。他在的时候,气压总是很低,我们大气不敢喘,缩在母亲或姥姥
身后,恨不得隐身,生怕对上他的目光。母亲却跟他很亲近,常回去看他,家里有点儿好吃的都要留给他。
每次回来,太姥爷给她的更多。
太姥爷一向严厉,从没见他笑过,从姥爷、二姥爷、三姥爷到姥姥、姨舅们,谁见了他都是恭肃严谨模样。
后来我才知道,他在村里威望也很高,不论集体还是谁家有难办的事情,尤其是家族纠纷,都来找他定盘
论断。我见过几次那场面,在外面吵得不可开交的人到了太姥爷跟前便敛了容,各自分说。太姥爷正襟端
坐,面无表情,罕言寡语,但凡说出话来,声调不见怎么高,语速也不见怎么快,却似乎很有分量,大家
都是一脸信服表情。
上学后学习“德高望重”这个成语时,我一下子想到他。
后来我很快拢你入手,一大捧,我们一起赶路。不知是不是你的花色和香味,勾起山风舞荡和鸟儿鸣叫,
母亲的脚步依然迅疾,却似乎不再那么沉重。我们没有进姥姥村,而是从村后直上火山塔,老远便看到一
撮人聚在半山腰。等各种吃食、香火摆好,母亲让我把你奉上。你的绿,你的红,你的直节,点亮了整个
坟头。后来你又点亮了太姥姥、姥爷、小舅舅的坟头。
第4页,共25页
前几年搬了家,我买了一些你的种子,洒在花圃里。你应该与我怀着同样的期待,所以尽情释放着蓬勃的
生命力,把绿意展弄得盎然,把花儿开放得绚烂又芬芳。我常常蹲在你的身旁,凝望你用葱郁酿就的株秀
华锦。风来你轻摇,绵柔的话语带着馥郁的甜馨沁入我的心脾。
你说:“又是一年春夏,多好。”阳光烘着后背,暖暖的,似在说好。
“我不是去年的我,你也不是去年的你。我们都不是当年的我们了。"你又说。旁边一棵新竹摇啊摇,我
沉默。
“那些坟头,不论年月,只要你还记得,我就去过,他们也就没有幻灭。向死而生的旅程有长有短,有深
湖浅海,也有云蒸霞蔚,个中滋味可堪品味?其实最终,还是个人滋味个人品,你要先关照好自己。”风
走了,你的芳馥更加浓郁,话也似乎更多了。
我抬眼看了看正午的骄阳,然后低眉垂眼,黑暗中只有一颗闪亮的太阳。“你为何叫石竹?"我问。
“你问我?”一股风打着旋儿从栏杆俯冲下来,被楼墙一逼扑到我脸上,就像你的一声嗤笑,“我们向来
就是这么生这么长,谁曾给自己起个名字?只有你们人类,见了什么就爱给命个名儿,总想为人所用。摆
弄见过的,探索没见过的,又嚷嚷保护快要看不见的。”一向平和沉馥的你,此刻竟有些激动,左摇右晃
跟风打起太极。
“称我为竹,或许因为我的茎秆直立、膨大、有节,叶子又是青绿色,单叶对生,有些倒三角。前面加个
‘石’字,或许因为我一般长在山间坡地,尤其石头缝里,总是跟岩石为伴吧。你把风团进丛心,掘进土
里,慢慢平静下来,缓缓地说。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板桥先生吟诵的原来竟是你
不成?可我总是多愁善感,伤春悲秋,亲人的离世尤其让我难煎难熬。
你说得对,只要我记得,他们就还在。我要关照好自己,只管生长,拔节向上。风会带来他们的消息,阳
光会把他们的能量赋予我,像你一样开放,芬芳。
(有删改)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院里缩手缩脚地晾完衣服准备回屋的瞬间,“我”瞥见一丛冷翠中零星的几朵石竹,白中带着些不易
觉察的粉。
B.儿时的“我”虽不知野花叫石竹,却认真观察其叶形、梗状、花色和长势并采摘回家,表明“我”对石
竹的喜爱。
C.去南塔祭奠太姥爷的路上,“我”被石子绊了一个翘起,母亲非但不心疼反而催促“我”快点,表明母
亲赶路心切。
第5页,共25页
D.石竹告诉“我”,世间万物向死而生的旅程各有不同,我们只需关照好自己,个人滋味个人品,不必去
理会他人。
6.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百花凋零唯有菊花灿的秋冬时节,石竹竟然还在开放,此处以衬托的方式,表明石竹具有如菊花般顽
强的生命力。
B.寒风吹过,石竹朝“我”眨眼,问“我”美否,留“我”玩耍,这种人格化的描写寄托了“我”对石竹
独特的情感。
C.“我没有立刻把你拢在手中,却想起一件往事”,这句话既承接母亲让“我”采摘石竹之事,又引出对
太姥爷的追忆。
D.本文以石竹为线索,按照时间顺序叙写了“我”与石竹相关的人和事,内容充实,情感饱满,富含深刻
的人生哲理。
7.作者为什么在文末引用郑板桥的诗歌《竹石》?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8.有人认为文中画横线段落游离于本文的主题之外,你认同吗?请表明观点并说明理由。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
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节选自《周易•系辞》)
材料二:
贤主愈大愈惧,愈强愈恐。凡大者,小邻国也;强者,胜其敌也。胜其敌则多怨,小邻国则多患。多患多
怨,国虽强大,恶得不惧?恶得不恐?故贤主于安思危,于达思穷,于得思丧。《周书》曰:“若临深渊,
若履薄冰。”以言慎事也。
赵襄子遣新稚穆子攻翟,胜老人、中人,使使者来谒之,襄子方食拉饭,有忧色。左右曰:“一朝而两城
下,此人之所以喜也,今君有忧色,何也?”襄子曰:“江河之大也,不过三日。飘风暴雨,日中不须臾。
今赵氏之德行,无所于积,一朝而两城下,亡其及我乎!”孔子闻之曰:“赵氏其昌乎!”
夫忧所以为昌也,而喜所以为亡也。胜非其难者也,持之其难者也。贤主以此持胜,故其福及后世。齐荆
吴越,皆尝胜矣,而卒取亡,不达乎持胜也。唯有道之主能持胜。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
墨子为守攻,公输般服,而不肯以兵知。善持胜者,以术强弱。
(节选自《吕氏春秋•慎大览》,有删改)
第6页,共25页
【注】老人、中人:翟国的两座城池。
材料三:
贞观十四年,太宗谓侍臣日:“平定天下,朕虽有其事,若守之失图,功业亦复难保。秦始皇初亦生方国
据有四海及末生丕能善守实亘为诚-公等宜念公忘私,则荣名高位,可以亮终其美。”魏征对曰:“臣闻
之,战胜易,守胜难。陛下深思远虑,安不忘危,功业既彰,德教复洽,恒以此为政,宗社无由倾败矣。”
贞观十六年,太宗问魏征曰:“观近古帝王,有传位十代者,有一代两代者,亦有身得身失者。朕所以常
怀忧惧,或恐抚养生民不得其所,或恐心生骄逸,喜怒过度。然不能自知,卿可为朕言之,当以为楷则。”
征对日:“嗜欲喜怒之情,贤愚皆同。贤者能节之,不使过度;愚者纵之,多至失所。工下圣德玄远,居
安思危,便愿陛下常能自制,以保克终之美,则万代永赖。”
(节选自《贞观政要•卷十•慎终》)
9.材料三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
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秦始皇初A亦平B六国C据有四海D及末E年不能善守F实G可为诫。
10.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危,意为危险,与《赤壁赋》中“正襟危坐而问客日”的“危”意思不同。
B.谒,意为拜见,与《送东阳马生序》中“生以乡人子谒余”的“谒”意思相同。
C.克,文中意为能够,与成语“克勤克俭”“克己奉公”中的“克”意思不同。
D.伏,表示恭敬,与《陈情表》中“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的“伏”用法相同。
1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贤主越强大越恐惧,因为强大是由于侵削邻国、战胜敌国,而侵削邻国、战胜敌国会招致很多怨恨憎恶,
所以贤主处处小心谨慎。
B.齐荆吴越四国都曾取得过胜利,但最终灭亡,孔子力大能举起城门门闩,却未凭借力大使自己闻名,这
些都源于不懂得持胜之道。
C.唐太宗担心,爱护体恤的百姓没有得到恰当的安置,自己骄矜放纵、喜怒超过一定限度,以致会失去天
下,所以他常怀忧惧之心。
D.唐太宗认为平定天下后如果君主缺少谋划,那么功业将难以保全,魏征也认为取胜容易而持胜难,要想
长治久安,必须居安思危。
12.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②贤者能节之,不使过度;愚者纵之,多至失所。
第7页,共25页
13.孔子为什么预言赵氏将会昌盛?请结合材料一、二简要概括。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幽州秋日听王昭仪®琴
汪元量②
瑶池宴罢夜何其,拂拭朱弦落指迟。
弹到急时声不乱,曲当终处意尤奇。
雪深沙磺王婿@怨,月满关山蔡琰⑧悲。
羁客相看默无语,一襟秋思自心知。
【注】①王昭仪,南宋末年宫廷女官,临安沦陷后被俘往元都。②汪元量,南宋末年诗人,临安陷落后被
俘往元都。③王端,王昭君,汉元帝时被选入宫,后嫁匈奴。④蔡琰,蔡文姬,汉末为董卓部将所虏,后
嫁南匈奴左贤王,居匈奴十二年。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绘王昭仪拂拭琴弦的情景,繁华落幕,她轻抚琴弦,落指迟疑,似有满腔心事。
B.颔联直接描写琴音,从曲中节奏与曲终意境两个方面,展现了王昭仪弹琴技艺的高超
C.颈联由琴音联想到与弹奏者遭遇相似的王、蔡琰,给人以跨越时空、古今同悲之感。
D.尾联中的“羁客”是诗人自己,“默无语”表现了诗人被琴音触动而陷入沉默的情态。
15.本诗尾联与《琵琶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都艺术地表现了音乐结束时的场景。
请从意境和手法的角度简要分析二者异同。
四、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现实生活中每个人游乐时要保持理性、节制欲望,做事时要警惕懈怠、善始善终,正如《谏太宗十思疏》
所说:“,。”
(2)小张出国后常用《陈情表》中“,”两句来自嘲自己孤单、缺少心灵安慰的情形。
(3)“孤城”在古诗词中常被用来营造苍凉的意境,如“,”。
五、语言表达:本大题共5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斗拱由斗、拱及昂组成,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结构构件,在横梁和立柱之间挑出以承重,传递荷载,使屋
檐出檐更加深远,同时因其构造精巧、造型美观而具有很好的装饰效果。此外,(),普通民房不能
使用斗拱。
第8页,共25页
斗拱的样式发展和功能演变,既与力学需求、①有关,也与②、建材变化有关。早期,人们将横梁相互交
叉搭在柱子上,延伸至室外以承托屋檐,解决了大空间产生的力学需求问题一一这便是斗拱的萌芽。后来,
交叉结构逐渐演变成挑梁结构,形成最初的斗拱样式。唐宋时期,斗拱的形制已经完备,形成了较为规范
的斗拱系列。唐人追求建筑雄壮磅礴的气势感,这使得斗拱的样式硕大且逐渐复杂。不同于唐人审美,宋
人追捧结构构件的小巧秀气,斗拱开始作为建筑外立面的装饰性构件,其尺寸逐渐缩小。营造技术的发展
使斗拱既能满足力学性能的需求,又具有精致感。在唐宋之后,斗拱开始走向弱化结构作用而强调装饰性
的道路。明清时期,木材作为建材因其自身缺陷在建筑建造中使用的比例大幅度下降,木质斗拱较少作为
力学性能构件。清时,梁不再穿插在斗拱中一一斗拱最终丧失掉原来承托屋檐的结构作用而成为装饰化的
构件。
17.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斗拱也常用于高级官式建筑和皇家建筑,是封建社会中等级制度的象征物
B.斗拱也是封建社会中等级制度的象征物,常用于高级官式建筑和皇家建筑
C.高级官式建筑和皇家建筑也会使用斗拱,因为它象征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
D.高级官式建筑和皇家建筑象征等级制度,因此也常使用斗拱来作为装饰物
18.请依据文本第二段的内容,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短语,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
严密,每个短语不超过4个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傍晚,天空本来晴朗着,可是突然,二
坚不催的铁甲部队,顷刻间横跨天际,占领了东北部的天空。荫云压顶,天色黯淡,它们却还嫌兵力不够,
继续增兵。天黑起来,一看,就是大暴雨要来了。果然,我刚把窗子关上,雷声轰隆隆响起,闪电在云层
中游鱼似的穿梭,暴雨已经来了。它们把玻璃窗打得僻啪僻啪响,像是放暴竹。我站在窗前,看了一眼楼
下的农家小院,发现鹅和鸭子都已回棚了,小黑狗也带着摩跋摩般的狼狈回窝了。只有白狗,站在窗板下,
仿佛一位爆里劈箧的勇士随时准备出发。
19.文中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并加以改正。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改为“一团连着一团的乌云在西南方向出现,它们气势宏大,顷刻间横跨天际,
占领了东北部的天空”,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21.现代汉语中,有一种“反义倒错”现象,它以词语(短语)内部相对稳定的结构为依托,通过调整词语
(短语)内部原有的顺序,表现出截然相反的语义。请仿照下面这组示例,另写两组词语(短语),并解
释语义。
第9页,共25页
示例:屡战屡败(一蹶不振的精神状态)
屡败屡战(虽屡遭失败却从不气馁不退缩的生命姿态)
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年来,各种搭子在年轻人中盛行,如“饭搭子”“游戏搭子”“运动搭子”等。“搭子”是指年轻人因
共同兴趣或共同需求而随时组合、随时分开的新型社交关系。有人认为,年轻人可以没有朋友,但不能没
有搭子,搭子将会成为朋友的替代品。
你是否同意上述说法?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第10页,共25页
答案和解析
1〜4.【答案】C、A、C、
【解析】(1)A.由材料一可知,年轻人并不是完全“与同龄同辈的亲戚'断亲',转而与朋友交往”,且
“兄弟友伦化”才是“现代社会的趋势”。B.“取代血缘关系”“主要考量因素”错,材料一最后一段说,
不少年轻人“并非排斥血缘关系”,在选择同伴时是在多种因素中综合考量加以取舍的。D.归因单一,“断
亲”与否不只考虑“情感基础”,而是根据利益、亲密关系等来确定。
故选C。
(2)A.第①处应为“理性选择与交换”,材料二第1段提到个体的“断”和“亲”都是“出于理性选择与
交换的目的”,而不是出于“亲情维系的选择”;第②处应为“传统亲情观念”,第3段“家庭传统亲情
观念……牵扯着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内心”,体现的是家庭对个体的作用,而“感性理性选择”体现的是个
体对家庭的作用;第③处应为“距离”,第5段阐述“个体一社会”的指向时,强调个体“通过距离来表
现并且通过距离去观测”,即“根据利益、亲密关系等来确定远近”,而不是单纯要“维系关系”;第④
处应为“相互影响”,由第4段述可知,家庭与亲属关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它们之间“相互影
响”,而非“相互疏离”。
故选Ao
(3)C.推断无据。“断亲”未必会让人失去亲情、友情,人们终究会找到新的亲情存在的形式与社交关系。
故选C。
(4)结合“如果从社会交换理论的视角看待‘断亲’,出于理性选择与交换的目的,个体断掉的是那些非
主观选择的、一年都未必能见一次面的仅有血缘关系的亲戚”“从'个体一社会'的指向来看,‘断亲’
的背后存在着青年对亲友关系、职场关系、师生关系等社会关系网络的结构性重塑。重塑的背后,是通过
距离来表现并且通过距离去观测,人们在记认亲属时不再遵照同一体系,而是根据利益、亲密关系等来确
定远近。亲属关系并非不再重要,而是变成一个可供选择的体系”可知,“断亲”是个体出于理性选择与
交换目的,更多考虑个人利益,主动疏远那些非主观选择、很少见面的仅有血缘关系的亲戚,对社会关系
网络进行结构性重塑,使亲属关系变成一个可供选择的体系的一种社会现象。
(5)①各种伦理角色关系发生变化。结合“我们又看到了一种‘兄弟友伦化'的趋势,即以朋友的标准来
重新衡量、定义、选择同龄同辈的堂(表)兄弟姐妹关系。在同辈关系中,当今的年轻人更倾向于自主选
择价值取向相似的同伴,而非单纯依赖血缘关系的绑定”可知,“兄弟友伦化”倾向明显,血缘关系不再
是唯一考虑的因素,年轻人更倾向于选择价值取向相似的同伴。②家族主义产生个体化转向。结合“根据
经典的现代化理论,随着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相互兼容,家族主义必然会产生个体化转向”可知,年轻
第H页,共25页
人不再追求统一的大家族利益,更加注重个人利益的相互协调,彰显个性与独立。③社会关系发生结构性
重塑。结合“重塑的背后,是通过距离来表现并且通过距离去观测,人们在记认亲属时不再遵照同一体系,
而是根据利益、亲密关系等来确定远近。亲属关系并非不再重要,而是变成一个可供选择的体系”可知,
在个体性与传统文化环境的博弈中,年轻人重构亲友关系、职场关系、师生关系等社会关系网络,重新找
寻新的亲情存在的形式与社交关系。
答案:
(1)C
(2)A
(3)C
(4)“断亲”是个体出于理性选择与交换目的,更多考虑个人利益,主动疏远那些非主观选择、很少见面
的仅有血缘关系的亲戚,对社会关系网络进行结构性重塑,使亲属关系变成一个可供选择的体系的一种社
会现象。
(5)①各种伦理角色关系发生变化。“兄弟友伦化”倾向明显,血缘关系不再是唯一考虑的因素,年轻人
更倾向于选择价值取向相似的同伴。②家族主义产生个体化转向。年轻人不再追求统一的大家族利益,更
加注重个人利益的相互协调,彰显个性与独立。③社会关系发生结构性重塑。在个体性与传统文化环境的
博弈中,年轻人重构亲友关系、职场关系、师生关系等社会关系网络,重新找寻新的亲情存在的形式与社
交关系。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相关内容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
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
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本内容及图文转换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
文章的观点是什么,文章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然后结合选项所给的材料
进行分析,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3)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
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
(4)本题考查下定义的能力。这类题首先要找到种差和属概念,然后根据被定义对象来辨别,突出被定义
项的性质和特征,然后按照“……是……”的句式整合作答。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
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
第12页,共25页
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阅读社会科学类非连续性复合文本,首先,应梳理文本的结构,辨析清楚文本一共由几部分组成;其次,
要根据材料的出处,从标题要素入手,整体把握各则材料的大致内容;最后,聚焦图表中的数据、报告中
的结论、评论中的观点等关键信息,多元组合,整体把握非连续性文本的核心要义。有些文段没有明显中
心句,必须对几个互有关联的句子进行意义整合,进而明确文本的主要观点。
5〜8.【答案】D、D、、
【解析】(1)A.对应原文“我缩着脖子在院子里晒衣服……瞥见你绽放在一丛冷翠中。三朵,小小的,冷
白色,那么不起眼,不仔细看根本看不出白色中的那抹粉”,该选项理解分析正确。
B.从原文“儿时,不知你叫石竹……我都会采你把。回家后找个干净的罐头瓶子插进去”,能看出“我”
对石竹叶形、梗状、花色和长势的观察以及采摘行为,表明“我”对石竹的喜爱,该选项正确。
C.依据原文“跟着母亲走在南塘的山路上。母亲的脚步很快,我跟得很吃力,脚下的小石子很调皮,时不
时绊我一个翘起。母亲并不在意,只是一再催我快点儿”,可知母亲赶路心切,该选项正确。
D.原文说“你要先关照好自己”,只是强调要先关注自身,并没有“不必去理会他人”的意思,该选项理
解错误。
故选D。
(2)D.文章并不是完全按照时间顺序来叙写的。文章开头先写当下立冬时节的情景,这是现实时间;然后
回忆儿时四五岁还未上学时跟着母亲去坟莹以及与太姥爷相关的往事,这是过去的时间;之后又回到现实,
写前几年搬家后的事情,接着又有当下与石竹的对话等。文章在现实与回忆之间切换,并不是单一的时间
先后顺序,而是采用了插叙的手法,将过去的回忆穿插在现实的叙述中。所以“按照时间顺序叙写了‘我‘
与石竹相关的人和事”这一说法错误,D不正确。
故选D。
(3)石竹”一般长在山间坡地,尤其石头缝里,总是跟岩石为伴”,与郑板桥诗中“立根原在破岩中”的
石中竹生长环境相似,都在恶劣环境中顽强生长,所以引用此诗能讴歌石竹顽强坚韧的精神。文中“可我
总是多愁善感,伤春悲秋,亲人的离世尤其让我难煎难熬”表明“我”面对亲人离世的痛苦,而石竹让“我”
要关照好自己,只管生长,引用此诗表明“我”希望从石竹身上汲取如诗中竹子般坚韧的精神力量,直面
亲人的离世。引用郑板桥的诗歌,丰富了文章内涵,使文章增添了文化底蕴,提升了文学性。
(4)示例一(认同):从文章整体来看,文章围绕石竹展开,石竹承载着“我”个人的成长记忆,如儿时
采摘石竹、带着石竹去坟莹等,以及“我”从石竹身上获得的生命感悟,如要关照好自己、只管生长等,
这是文章主要表达的内容。画横线段落“我们向来就是这么生这么长,谁曾给自己起个名字?只有你们人
类,见了什么就爱给命个名儿,总想为人所用。摆弄见过的,探索没见过的,又嚷嚷保护快要看不见的”
第13页,共25页
是借石竹的口吻表现人类对自身行为的反思,与“我”个人的成长记忆和生命感悟关联不大。这种反思内
容在文中显得比较突兀,分散了文章围绕石竹所承载的“我”个人情感和感悟的核心表达,偏离了文章的
主题。
示例二(不认同):文章不仅仅是展现石竹所承载的“我”个人的成长记忆和生命感悟,从石竹的话语以
及“我”与石竹的交流中,还蕴含着对生命、自然以及人类自身存在意义的探索。画横线段落借石竹的口
吻对人类肆意命名、随意摆弄和总想探索万物等行为进行反思,是对文章主题的进一步拓展。这种反思将
“我”与石竹的情感联系进一步延伸,从个人层面上升到对人与自然万物关系的探讨,表达了对克服人类
中心主义的思考,深化了作品关于生命、自然和人类的主题,所以并不游离于主题之外。
答案:
(1)D
(2)D
(3)石竹与板桥先生笔下的石中竹一样都顽强地生长在恶劣环境中,引用此诗的用意是:①讴歌石竹顽强
坚韧的精神;②表明“我”希望从石竹身上汲取精神力量,直面亲人的离世;③丰富文章内涵,使文章富
有文化底蕴。
(4)【示例一】认同。①本文展现的是石竹所承载的“我”个人的成长记忆和生命感悟;②本段是借石竹
的口吻表现人类对肆意命名、随意摆弄和总想探索万物等行为的自我反思;③这种反思分散了文章的核心
表达,偏离了文章的主题。
【示例二】不认同。①本文不仅展现石竹所承载的“我”个人的成长记忆和生命感悟,更是通过石竹来探
索生命、自然以及人类自身的存在意义;②本段是借石竹的口吻表现人类对肆意命名、随意摆弄和总想探
索万物等行为的自我反思。③这种反思是将个人与石竹的情感联系拓展到人与自然万物关系的探讨,表达
了克服人类中心主义的深刻思考,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
和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对小说整体通读后,针对每个选项作出正确
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结尾引用作用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结合该内容在文中的位置以及小说的人物、
情节、主题等方面加以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画线句子的赏析能力。答题时要结合画线句在文中的位置及其语境从内容、手
法、表达效果等方面进行赏析。
第14页,共25页
文学作品鉴赏人物形象,一般有三个途径:一是根据人物描写分析(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行
为描写),二是联系情节背景(即将某段人物描写放到情节背景中去考察),三是联系人生经验(只有调
动自己已有生活储备才能从人物描写中抽象出人物形象特征)。
9〜13.【答案】C、B、、、
【解析】(1)“六国”为“平”的宾语,其后断句;“四海”为“据有”的宾语,其后断句;“善守”为
谓语,其后宾语省略,其后断句。故在CDF三处断句。句子翻译为:秦始皇当初也曾平定六国,据有四海,
到了晚年却不能行善政以保住江山,实在值得引以为诫。
故选:CDFo
(2)C.“意思不同”错。就能完美地保持到最后。克:能够/既能勤劳,又能节俭。克:能够/克制自己的
私心,一心为公。克:约束。
故选:Co
(3)B.“却未凭借力大使自己闻名,这些都源于不懂得持胜之道”错,原文是说孔子力大能举起城门门闩,
却不肯以力气大闻名天下,是因为他懂得持胜之道。
故选:Bo
(4)①治:太平,安定;保:保全。句子翻译为:因此君子应该在国家安定的时候不忘危险,存在的时候
不忘灭亡,太平的时候不忘动乱,凭借这些才能使自身平安、使国家得到保全。
②节:节制;失所:失去安身之处。句子翻译为:贤良的人能够节制感情欲望,不让它们超过限度;愚昧
的人放纵感情欲望,大都导致失去安身之处。
(5)材料一“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孔子认为君子
只有居安思危,才能保全自己,使国家长治久安。
材料二“赵襄子遣新稚穆子攻翟,胜老人、中人,使使者来谒之,襄子方食拉饭,有忧色。左右曰:'一
朝而两城下,此人之所以喜也,今君有忧色,何也?'襄子曰:'江河之大也,不过三日。飘风暴雨,日
中不须臾。今赵氏之德行,无所于积,一朝而两城下,亡其及我乎!'”,赵襄子在取得胜利后,不仅没
有沾沾自喜,而且心怀忧惧,担心赵氏德行不够,将会招致祸患,这正是居安思危的表现。
因此,孔子预言赵氏将会昌盛。
答案:
(1)CDF
(2)C
(3)B
第15页,共25页
(4)①因此君子应该在国家安定的时候不忘危险,存在的时候不忘灭亡,太平的时候不忘动乱,凭借这些
才能使自身平安、使国家得到保全。
②贤良的人能够节制感情欲望,不让它们超过限度;愚昧的人放纵感情欲望,大都导致失去安身之处。
(5)孔子认为君子只有居安思危,才能保全自己,使国家长治久安。赵襄子在取得胜利后,不仅没有沾沾
自喜,而且心怀忧惧,担心赵氏德行不够,将会招致祸患,这正是居安思危的表现。因此,孔子预言赵氏
将会昌盛。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孔子说:“凡是倾危的,都是因为曾经逸乐安居其位的;凡是灭亡的,都是因为曾经自以为长保生存的;
凡是败乱的,都是因为曾经自恃天下太平的。所以君子应该在国家安定的时候不能忘记危险,存在的时候
不能忘记灭亡,太平的时候不能忘记动乱,只有凭借这些才能够使自身平安、使国家得到保全。”
(节选自《周易•系辞》)
材料二:
贤明的君主,土地越广大越感到恐惧,力量越强盛越感到害怕。凡土地广大的,都是侵削邻国的结果;
力量强盛的,都是战胜敌国的结果。战胜敌国,就会招致很多怨恨;侵削邻国,就会招致很多憎恶。憎恶
你的多了,怨恨你的多了,国家虽然强大,怎么能不恐惧?怎么能不害怕?所以贤明的君主在平安的时候
就想到危险,在显赫的时候就想到困窘,在有所得的时候就想到有所失。《周书》上说:“就像面临深渊
一样,就像脚踩薄冰一样。”这是说做事情要小心谨慎。
赵襄子派新稚穆子攻打翟国,攻下了老人、中人两座城池。新稚穆子派使者回来报告襄子,襄子正在吃
技成团的饭,听了以后,脸上现出忧愁的神色。身边的人说:“一下子攻下两座城,这是人们感到高兴的
事,现在您却忧愁,这是为什么呢?”襄子说:“长江黄河涨水,不超过三天就会退落,狂风暴雨,在中
午也只是短暂的存在。现在我们赵氏没有蓄积盛德,一下子攻下两座城,恐怕我就要灭亡了!”孔子听到
这件事以后说:“赵氏大概要昌盛了吧!”
忧虑是走向昌盛的原因,得意是导致灭亡的原因。取得胜利不是困难的事,保持住胜利才是困难的事。
贤明的君主依照这种认识,保持住胜利,所以他的福分能传到子孙后代。齐国、楚国、吴国、越国,都曾
经胜利过,可是最终都遭到了灭亡,这是因为它们不懂得如何保持胜利啊!只有有道的君主,才能保持胜
利。孔子力气那样大,能举起国都城门的门闩,却不肯以力气大闻名天下。墨子善于攻城守城,使公输般
折服,却不肯以善于用兵被人知晓。善于保持胜利的人,能有办法使弱小变成强大。
第16页,共25页
(节选自《吕氏春秋•慎大览》,有删改)
材料三:
贞观十四年,太宗对身边的大臣说:“平定天下,我虽然做到了,如果守天下时政策失误,功业仍然难
以保持。秦始皇当初也曾平定六国,据有四海,到了晚年却不能行善政以保住江山,实在值得引以为诫。
你们应当想着国家,忘掉私利,那么荣耀的名声和崇高的爵位,就能完美地保持到最后。”魏征回答说:
“臣听说,夺取胜利容易,保持胜利困难。陛下深谋远虑,居安思危,功业已很显著,道德教化又和谐融
洽,长期这样处理政事,国家就没有理由倾覆败亡。"贞观十六年,太宗问魏征说:“我观察近古帝王,
有传帝位至十代的,也有传位一代两代的,也有自己取得又自己失去的。我之所以经常感到忧虑恐惧,有
时是因为担心爱护体恤百姓没有使他们得到恰当的安置,有时是因为担心心里产生骄矜放纵的念头,高兴
和愤怒超过正常的限度。然而我不能自己察觉得到,你可以为我指出来,我一定把它当作行动的准则。”
魏征回答说:“嗜、欲、喜、怒的情感,贤良的人和愚昧的人都一样。贤良的人能够节制感情欲望,不让
它超过限度;愚昧的人放纵感情欲望,大都导致失去安身之处。陛下圣明,深谋远虑,居安思危,希望陛
下经常能够自我克制,以保全善终的美德,那么千秋万代的基业就有了依靠。”
(节选自《贞观政要•卷十•慎终》)
(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2)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重点考查一词多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
确认词义。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
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
“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
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正确信息,用简明的语言概括。
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
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
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补:补出省略成分。
3.册U: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
略去。
第17页,共25页
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
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一一串意一一顺句。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
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
14〜15.【答案】D、
【解析】(1)A.“瑶池宴罢夜何其,拂拭朱弦落指迟”,“瑶池宴罢”暗示南宋王朝的覆灭,繁华不再,
“拂拭朱弦”“落指迟”生动地描绘出王昭仪轻抚琴弦,却又似有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落指迟疑,满
腔心事尽在其中,该项理解正确。
B.“弹到急时声不乱,曲当终处意尤奇”,“弹到急时”写琴音节奏之急促,而“声不乱”体现出王昭仪
在弹奏节奏急促时依然能够把控得当,“曲当终处意尤奇”则是从曲终时的意境来写,展现出其琴艺的高
超,该项分析正确。
C.“雪深沙磺王端怨,月满关山蔡琰悲”,诗人由王昭仪的琴音联想到了王昭君远嫁匈奴的哀怨以及蔡文
姬流落匈奴的悲苦,而王昭仪同样是国破家亡后被俘往元都,与她们有着相似的遭遇,给人一种跨越时空,
古今同悲的感觉,该项理解无误。
D.“羁客相看默无语”中的“羁客”不只是诗人自己,还包括与诗人一样被俘的人,他们都被王昭仪的琴
音触动,陷入沉默,该项理解不准确。
故选D。
(2)相同点
意境方面:都营造出了一种静谧、深沉、含蓄的意境。本诗“羁客相看默无语,一襟秋思自心知”,描绘
出羁客们在听完琴音后默默无语,各自心怀秋思的场景,整个氛围寂静而又充满愁绪。《琵琶行》“东船
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通过描写东船西舫的人们都悄然无声,只有江心的秋月泛着白光,营造
出一种静谧、空灵且带有淡淡忧伤的氛围。
手法方面:都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本诗通过“羁客相看默无语”,以羁客们听琴后的沉默来侧面烘托
王昭仪琴音的感染力,让人沉浸其中,难以言说。《琵琶行》以“东船西舫悄无言”,借周围听众的安静
无声,侧面烘托出琵琶女弹奏技艺的高超,琴音令人陶醉。
不同点
意境方面:本诗“一襟秋思自心知”更侧重于表现羁客们内心深处的思乡之愁、亡国之痛,这种愁绪是内
敛而深沉的,更多的是一种家国之思与个人命运的感慨交织。《琵琶行》“唯见江心秋月白”营造出的是
一种空灵、冷寂的氛围,更多的是给人一种对琵琶女高超技艺的惊叹以及对琵琶曲中情感的回味,侧重于
对音乐本身所营造氛围的感受。
第18页,共25页
手法方面:《琵琶行》除了侧面烘托,还运用了环境描写,“江心秋月白”通过描写江面上空的秋月,以
景结情,将琵琶曲结束后的氛围渲染得更加浓郁。而本诗主要是通过对羁客们神态和心理的描写来表现音
乐结束后的场景,没有典型的环境描写。
故答案为:意境方面一一同:本诗尾联与白诗这两句都营造了静谧的意境。异:汪诗尾联静中含悲,着力
突出的是羁客的悲愁;白诗两句则宁静幽远,着重表现的是对琵琶女高超技艺的赞美。
手法方面一一同:在描写手法上,汪诗“默无语”与白诗“悄无言”都通过听众感受来侧面表现音乐的感
染力。异:在抒情方式上,汪诗“一襟秋思自心知”直抒胸臆,抒发羁客由琴音引发的悲愁;白诗“唯见
江心秋月白”则间接抒情,通过静谧的江心秋月表达了对琵琶女高超技艺的赞美。
答案:
(1)D
(2)意境方面一一同:本诗尾联与白诗这两句都营造了静谧的意境。异:汪诗尾联静中含悲,着力突出的
是羁客的悲愁;白诗两句则宁静幽远,着重表现的是对琵琶女高超技艺的赞美。
手法方面一一同:在描写手法上,汪诗“默无语”与白诗“悄无言”都通过听众感受来侧面表现音乐的感
染力。异:在抒情方式上,汪诗“一襟秋思自心知”直抒胸臆,抒发羁客由琴音引发的悲愁;白诗“唯见
江心秋月白”则间接抒情,通过静谧的江心秋月表达了对琵琶女高超技艺的赞美。
译文
瑶池里的宴会结束了,夜已经很深了啊,(王昭仪)轻轻拂拭着朱红色的琴弦,落指迟缓。
弹奏到节奏急促的时候,声音却并不杂乱,乐曲到终了之处,意韵尤其奇妙。
那琴音就像雪深沙磺中王昭君的哀怨,又像月满关山时蔡文姬的悲叹。
羁旅的客人们相互看着,默默无语,心中的那一抹秋思只有自己知道。
赏析
整体主题情感:这首诗通过描写王昭仪弹琴的情景,抒发了诗人及其他羁客们的亡国之痛与思乡之情,
借琴音传达出对历史上那些命运坎坷的女子的同情,同时也寄寓了自身的身世之感,全诗充满了深沉的悲
叹和无奈。
各联赏析
首联:“瑶池宴罢夜何其”,“瑶池宴罢”用神话中瑶池宴会结束来象征南宋王朝的覆灭,曾经的繁华
如同宴会散场,只留下无尽的落寞。“夜何其”则强化了这种夜深人静时的孤寂氛围。“拂拭朱弦落指迟”,
第19页,共25页
细腻地刻画了王昭仪准备弹琴时的动作和神态,“拂拭”表现出她对琴的珍视,“落指迟”则生动地传达
出她内心的迟疑、沉重,暗示着她心中有千言万语,却不知从何说起,为全诗奠定了一种悲伤、凝重的基
调。
颔联:“弹到急时声不乱”,从正面描写琴音,当弹奏到节奏急促之处,王昭仪依然能够把控自如,琴
音有条不紊,显示出她高超的弹琴技艺。”曲当终处意尤奇”,乐曲终了时的意韵更是奇妙,给人留下了
无尽的回味空间,让人感受到琴音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和深刻内涵,这两句直接表现了王昭仪琴艺的精湛。
颈联:“雪深沙磺王端怨,月满关山蔡琰悲”,诗人巧妙地运用了王昭君和蔡文姬的典故。王昭君远嫁
匈奴,在雪深沙磺的塞外满怀哀怨;蔡文姬流落匈奴,在月满关山的异乡充满悲愁。王昭仪与她们一样,
都是在乱世中身不由己,命运坎坷,诗人以她们的哀怨和悲愁来类比王昭仪的心境,将历史与现实相融合,
拓展了诗歌的意境,强化了那种深沉的悲哀。
尾联:“羁客相看默无语”,描写了包括诗人在内的羁客们听琴后的反应,大家相互对视,却都默默无
言,此时无声胜有声,琴音已经深深触动了他们的内心,让他们沉浸在无尽的愁绪中,无法用言语来表达。
“一襟秋思自心知”,点明了羁客们心中都怀着浓浓的秋思,这种秋思既有对故乡的思念,也有对故国的
眷恋,还有对自身命运的感慨,而这一切都只能自己心知肚明,更增添了一种孤独、落寞和无奈的情感氛
围。
艺术特色
借典抒情:运用王昭君和蔡文姬的典故,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而且将王昭仪的命运与历史上的两位
女子相联系,使诗歌的情感更具深度和广度,表达了对所有在乱世中遭受苦难的女子的同情,也含蓄地抒
发了诗人自己的亡国之痛。
侧面烘托:通过描写羁客们听琴后的“相看默无语”,从侧面烘托出王昭仪琴音的感染力,它能够让听
众沉浸其中,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无需多言,便能感受到琴音中所蕴含的深情。
情景交融:诗歌中既有对弹琴场景的描写,又有对琴音所营造氛围的渲染,还有对羁客们内心感受的刻
画,将景、事、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营造出了一种深沉、凝重、哀伤的艺术氛围,使读者能够深刻地感
受到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艺术手法的分析能力。考查对诗歌文本中具体语句所描绘情景、表达
情感等内容的准确理解,要求判断诗歌中表现手法的运用及其效果。通过对诗歌整体内容和关键语句的分
析,把握诗人及诗中人物的情感。
(2)本题考查对诗歌中特定语句所营造意境的理解和把握能力。要求能够准确分析出不同诗歌在意境上的
特点和差异,重点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识别、理解和比较,如侧面烘托、环境描写等手法在不同诗歌中
的运用及效果。
第20页,共25页
仔细研读文本:逐字逐句理解诗歌内容,注意诗歌中的意象、典故、关键词等。
分析选项细节:将选项内容与诗歌原文仔细比对,注意选项中对诗歌内容、手法、情感等方面的解读是否
准确,有无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问题。
结合背景知识: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诗人及诗中人物的经历等,有助于更准确地理解诗歌。
16.【答案】【小题1】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小题2】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小题3]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解析】故答案为:
(1)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重点字: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