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海市各区高三语文一模试题汇编《文言文二阅读》含答案_第1页
2025年上海市各区高三语文一模试题汇编《文言文二阅读》含答案_第2页
2025年上海市各区高三语文一模试题汇编《文言文二阅读》含答案_第3页
2025年上海市各区高三语文一模试题汇编《文言文二阅读》含答案_第4页
2025年上海市各区高三语文一模试题汇编《文言文二阅读》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高三一模文言文二汇编

【25一模徐汇区】

(五)阅读甲乙两文,完成第20-22题。(12分)

①吾友范象先,有园在横涝野塘之南。四面榆柳,阴翳小池。池上梅花两树,婆娑相对,苍

枝老骨,纵横屈曲,挑檐而上。范子乃结高楼以临之,倚楼而歌日:“雪满山中高土卧,月明

林下美人来。”已复笑日:“如李迪诗,不过得花之幽韵闲淡而已。吾家老梅,正如碧眼胡僧,

修眉露额,又若毒龙怒虬,纷孥①构斗于广莫之野,攫爪迸鳞,鬼怪万状,度他梅诅足与此君

争席?庶几钟贾山②之嘉树,四贤祠之紫藤,差鼎足矣。”

②陈子适来,目:“吾尝闻往年探梅者,过寿安寺中,寺僧为游客所困,至折而为薪。而

其次惟光福玄墓之傍,薄雪轻云,漠漠数里,一快生平。然村人率以种梅为业,不复有品题③

护持,与梅花两相韵者。古今梅花之知己,仅得林逋④君。后迄二百年,而有范子依微独立于

暗香疏影之外,何异处士孤山?”

([明]陈继儒《梅花楼记》)

①十七日,携酒至郑薇令之园。园中梅百余株,一望如雪,芳气在襟袖。临池数株,绿萼玉

叠,红白梅相间,古干繁花,交映清波。其一株横偃池中。余酒酣,卧其上,顾水中花影人

影,狂叫浮白。口占二绝句,大醉而归寓。

②二月朔,天初霁。薇令语余:“家园梅花尚未残,可往尽余兴。”欣然诺之。在长圻遇九年

前梅花主人,已不复相识,盖颜貌之衰可知矣。为薇令述之。薇令曰:“人生逆旅,又当乱世,

九年之后,尚得无恙,复来寻花,已为幸矣。”其言尤可悲也已!复自念,惟当乱世,故得

偷闲山中耳,半月之际,勿谓易得也。

([清]归庄《洞庭山看梅花记》)

【注】①纷孥:混乱错杂的样子。②钟贾山:位于天马乡境内,传说唐代有钟姓和贾姓人士隐居于此,因而得名。

③品题:对人物或诗文书画等进行品评,判断其高下。④林逋,宋代诗人,隐居在西湖孤山,人称“孤山处士”,

植梅养鹤,世人称其为“梅妻鹤子”。

20.对甲文第②段内容分析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将寺僧与村人对比,意指在世俗的影响下,真正懂得欣赏梅花的人越来越少。

B.将范子与村人对比,批评范子只看到梅的审美价值,而牺牲了梅的实用价值。

C.评点种梅、折梅和赏梅者,表达出对与梅花神韵契合、清高自适之人的赞赏。

D.描写梅花盛开之景,在营造意境美的同时,强调对美的创造和欣赏都很重要。

21.分析乙文作者引述郑薇令之语的意图。(4分)

22.两篇文章所写之梅特征迥异,请联系两文第①段中画线的部分,对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加

以辨析。(5分)

(五)12分

20.C(3分)

21.作者意在抒发自己的复杂心绪:一方面,他由友人之语得到安慰,另一方面又由此引发悲

思,联想自身遭际,感慨隐遁山林只是暂时的逃避,家国之悲最终难以排解。(4分,写出抒

发复杂心绪2分,对心绪的具体阐释2分)

22.甲文刻画老梅枝干的苍劲、奇崛,彰显其与他梅(幽韵闲淡)全然不同的气质,对老梅孤

高独立的品格表达高度赞赏。乙文立体丰富地描摹梅花盛开之景,营造出美好生动、质朴自

然的意境,充分传达出作者沉醉美景,物我两忘的感受。(5分,分析景物的特点4分,情感

内涵阐释2分,给满5分为止)

【参考译文】

我的朋友范象先有一座园子在一处野外池塘的南边。园子的四面种满了榆树和柳树,它们的

枝叶遮蔽着池塘。池塘边有两棵梅树,相对而立,枝叶摇曳,树干苍劲,树枝纵横交错、弯

曲伸展,顺着屋檐向上生长。于是范象先在靠近梅树的地方建了一座楼,他靠着楼吟唱:“雪

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过后又笑着说:“像李迪的诗,不过是写出了梅花清幽的

韵味、闲适淡雅的情致罢了。我家这老梅,正如同碧眼的胡僧,修长的眉毛,露出额头,又

好像凶猛的蛟龙,在空旷的原野上相互纠结争斗,张牙舞爪,鳞片乍起,呈现出万千怪异的

模样,其他的梅树怎么能够和它相提并论呢?大概只有钟贾山的树、四贤祠的紫藤,才能和

它勉强相较吧。”

我恰好到范象先家,我说:“我曾听说往年那些探寻梅花的人路过寿安寺,寺里的僧人为游客

众多而困扰,以至于把梅花树折断当柴烧。其次就只有光福玄墓的旁边了,那里的梅花象薄

雪、象轻云,绵延数里,让人看了感觉无比畅快。然而当地的村民大都把种梅当作营生,不

再有能对梅品评欣赏、呵护照看、能和梅花和谐共处的人了。从古至今与梅花成为知己的,

只有林逋一人罢了。过了二百年,才有了范象先您,隐隐绰绰独自立于梅花的暗香疏影中欣

赏品味,这和林逋又有什么不同呢?”

十七日那天,我带着酒来到郑薇令的园子。园子里有一百多株梅花,一眼望去就像雪一样,

清幽的香气萦绕在衣袖间。靠近池塘有几株梅花,绿色的花萼如同玉片层叠,红色的梅花和

白色的梅花相间隔,古老的枝干上繁花盛开,与清澈的水波交相辉映。其中有一株梅花枝干

横卧在池塘中。我酒喝得尽兴了,就躺在这枝干上,看着水中花的影子和人的影子,纵情呼

喊,举杯畅饮。随口吟出两首绝句,大醉之后才回到住所。

二月初一,天刚放晴。郑薇令对我说:“我家园子里的梅花还没凋落,你可以去那里尽兴游玩。”

我欣然答应了他。在长圻遇到了九年前那梅花的主人,已经不再能认出彼此了,可见容貌衰

老得多么厉害呀。我把这件事讲给郑薇令听。郑薇令说:“人生就像一场旅途,我们又正处在

乱世之中,九年之后还能平安无事,能再来寻赏梅花,已经算是幸运的了。”他这话尤其让

人觉得悲伤啊!我又暗自思忖,正因为处在乱世,所以自己才能在这山中偷得闲暇的时光,

这半个月的时光,可不要认为是轻易就能得到的呀。

【25一模金山区】

(五)阅读甲乙两文,完成第21-23题。(10分)

甲:示弟立志说(节选)

【明】王阳明

夫立志亦不易矣。孔子,圣人也,犹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立者,志立也。

虽至于“不逾矩”,亦志之不逾矩也。志岂可易而视哉!夫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

水之源也。源不浚则流息,根不植则木枯,命不续则人死,志不立则气昏。是以君子之学,无时

无处而不以立志为事。正目而视之,无他见也;倾耳而听之,无他闻也。如猫捕鼠,如鸡覆卵,

精神心思凝聚融结,而不知有其他,然后此志常立,神气精明,义理昭著。一有私欲,即便知觉,

自然容住不得矣。

乙:北溪字义•志

【南宋】陈淳

①志有趋向期必之意。趋向那里去,期料要恁地,决然必欲得之,便是志。人若不立志,只

泛泛地同流合污,便做成甚人?须是立志,以圣贤自期,更能卓然挺出于流俗之中,不至随波逐

浪,为碌碌庸庸之辈。若甘心于自暴自弃,便是不能立志。

②立志须是高明正大。人多有好资质,纯粹静淡,甚近道,却甘心为卑陋之归,不肯志于道,

只是不能立志。如文帝宽仁恭俭,是其资质,尽可与为帝王。然其言曰:“卑之无甚高论,令今可

行也。”却不能立志。武帝上嘉唐、虞,志向高大,然又好名,驳杂无足取。

【注】①恁地(nendl):如此,这样。②唐、虞:指尧和舜。

21.从句式角度,赏析甲文画线句的表达效果。(3分)

22.对乙文第①段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o(2分)

A.段首句指出“志向”有“趋向期必”之意,即包含“奋斗目标”内蕴。

B.运用反问语句,强调立志可拒绝同流合污,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C.立志做圣贤之人,更能卓然挺立,告诫人们立志须正志,不可偏邪。

D.运用了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来阐述立志、正志及其与成功的关系。

23.小金同学在阅读甲乙两文后发现,王阳明认为人立志之后''一有私欲,即便知觉,自然容

住不得矣。”陈淳却说汉武帝“上嘉唐、虞,志向高大,然又好名,驳杂无足取由此产生了疑

惑:陈淳所举汉武帝的事例能否验证王阳明的观点?请你结合以上两则材料,解答小金的疑问。

(5分)

(五)10分

21.(3分)答案示例:运用整句,把志比作气的领帅、人的生命、树的根和水的源头,指出没

有志,那么气质昏浊,从而突出立志的重要性。句式整齐,读来朗朗上口,很有气势。

评分说明:指出句式特点1分,内容分析1分,表达效果1分。

22.(2分)D

23.(5分)答案示例:材料分析:王阳明指出立志后可以排除私欲的干扰,强调立志对人格修

养的效果,前提是要经过长期的精神锤炼,目的是为了勉励弟弟立志。陈淳所举的事例,是指出

汉武帝虽有高大志向,却因喜好名声而驳杂不纯,不能志于正道;目的是为了强调志向高明正大

的重要性。

逻辑分析:能够验证。汉武帝虽有大志,却依旧无法排除好名的私欲干扰,所以这个事例可以验

证王阳明的观点。

不能验证。王阳明针对他的弟弟,说的是君子为学之志,而陈淳说的是帝王治世之志,因两者概

念不同,所以不能验证王阳明的观点。

评分说明:材料分析4分,观点和逻辑辨析1分。

【25一模嘉定区】

(五)阅读甲乙两文,完成第20—22题。(11分)

①狙氏子不得父术,而得鸡之性焉。其畜养者,冠距不举,毛羽不彰,兀然若无饮啄意。洎

见敌,则他鸡之雄也:伺晨,则他鸡之先也。故谓之天鸡。

②狙氏死,传其术于子焉。且反先人之道:非毛羽彩错,嘴距钻利者,不与其栖。无复向时

伺晨之传,见敌之勇:峨冠高步,饮啄而已。

③吁!道之坏也有是夫!

(唐罗隐《说天鸡》)

①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②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

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

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③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绶,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

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

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④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以不臣于其臣者二:

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节选自《礼记•学记》,有删节)

20.对甲乙两文内容分析不恰当一项(乂2分)

A甲文狙父养鸡顺应天性得到“天鸡”:狙子反其道得到一只俄冠高步的饮啄之鸡。

B.乙文中学校教育育每年一次的成绩考核制度,不同学习年限考察内容有所不同。

C乙文中的大学教育,按时令进行,各有正式课业;休息的时候,也有课外作业。

D.乙文强调教育中尊敬老师是最难的,只有尊师才能重道,重道才能使人敬重学业。

21.从句式角度赏析乙文第③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4分)

22.甲乙两文在“教育”上都给人以启发,说理备有特色,请加以分析(5分)

20.B(2分)

21.(4分)

画线句整散结合,长短错落,节奏明快,张弛有度。连续使用“不学……不能……”“藏焉,修焉,息焉,

游焉”结构一致的句子,形成排比,增强了语势,从多个方面阐释学习各项技艺掌握相应学问的重要性,

以及不同的学习状态、方式,直白清晰简洁呈现内容之间的关联以及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整句中用

散句穿插,“故君子之于学也“,分割前后表意层次,由学习内容到学习态度、方式。长短整散多种句

式,整齐中富有变化,使行文富有节奏、逻辑连贯且表意清晰有力,有序有效阐述了大学教育以及君

子学习方面的相关理念。

评分说明:句式特点1分;整句论述1分:散句论述1分:整散结合效果1分。

22.(5分)

甲文通过讲述狙氏父子养鸡的故事来阐述人才培养或民众教化的道理。用父子驯养做法、结果的

对比,形象化暗示在教化过程中遵循正确方向、顺应规律的重要性。表达作者对只重外形培养的

批判。借故事形象喻理,通俗易懂,有讽刺现实的意味。

乙文直接亮出观点做概括性论述,运用因果论证、事例论证等论证方法,对教育诸多理念进行多

角度阐述,如教育的重要性、古代教育的实施、尊师以及学习的方法与成效等,观点明确,条理

清晰、逻辑严谨,论述全面。

二者阐述“教育”,甲文借形象说理、针核现实,乙文多角度概括性论述,逻辑推进,各具特色。

评分说明:道理概述,各1分;甲文的说理特点,2分;乙文的说理特点,2分。给满5分为止。

【25一模杨浦区】

(五)阅读甲乙两文,完成第2023题。(11分)

甲守耕说〔明〕归有光

①嘉定唐虔伯,与予一再晤,然心独慕爱其为人。虔伯之舅日沈翁,以诚长者见称乡里,力

耕六十年矣。予因虔伯盖知翁也。翁名其居之室曰“守耕”,虔伯使予为说。

②予目:耕稼之事,古之大圣大贤当其未遇,不惮躬为之。至孔子,乃不复以此教人。盖尝

拒樊迟之请,而又口:“耕也,馁在其中矣。”谓孔子不耕乎?而钓而弋而猎较,则孔子未尝不耕

也。孔子以为如适其时,不惮躬为之矣。

③然可以为君子之时,而不可以为君子之学。君子之学,不耕将以治其耕者。故耕者得常事

于耕,而不耕者亦无害于不耕。夫其不耕,非晏然逸已而已也。今天下之事,举归于名,独耕者

其实存耳,其余皆晏然逸己而已也。志乎古者,为耕者之实耶?为不耕者之名耶?

(有删节)

乙守耕记〔明]王宠

夫民属列四,农擅首何,贵务本也。等而上之,士尤贵焉。士未至于公卿大夫,下不能为农

工商贾。虽事各殊,而资生之策而惟知务本。故许平仲日:“学者治生为先务。”生既治,口寡欲

以养心,养心以崇学,崇学以致道,士斯得矣。又日:“土君子当以农务为生。”则知士以农务为

本,而从事以尚志也。知士之志也?卷舒徇其所寓而已。吾郡朝用,家世故族。治畦千亩,倏而

西成。黄云连野,场圃林泉,杖屣追随。徜徉物外,迥隔凡俗。声色绚丽,不眩于外。势力纷孥,

不撼于中。凡有玩好,举不能夺其志,果哉以隐为高者也!予惟朝用,生以资,欲以寡,心以养,

学以崇,道以致,而志以尚焉。于呼!学稼云乎?抑士之务本者欤!别号守耕,允称其情,于是

乎记。

【注】①舅:此指外舅,即岳父。②拒樊迟之请:樊迟,孔子的弟子。《论语》:“樊迟请学稼。

子日:'吾不如老农。'"③许平仲:金末元初理学家。④朝用,即陈朝用,字守耕,他是“吴中四

才子”唐寅的同郡故族。唐寅为其作《守耕图》,本文是画作后幅的题跋。

20.对甲文第②段内容分析恰当的一项是()。(2分)

A.作者对“耕稼之事”的态度与孔子的观点对立。

B.孔子拒绝樊迟之请是因为他认为耕种让人受饥。

C.孔子曾钓鱼、射鸟、打猎,而不善于耕种庄稼。

D.孔子认为,君子应该适时而耕,不避亲自耕种。

21.可填入乙文方框处的一项是()。(1分)

A.因B.而C.则D.然

22.乙文画线部分多用短句表情达意,请加以赏析。(3分)

23.甲乙两文均以“守耕”为题,一“说”一“记”,写法各有特色,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5分)

(五)阅读甲乙两文,完成第20—23题。(11分)

20.(2分)D

21.(1分)C

22.(3分)答案示例:画线部分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写陈朝用出身豪门大族有丰厚的田产,却

能够超脱世俗,享受守耕隐居之乐,有力地强调了他能忍受纷繁炫目的外在诱惑,坚守本心,

充分表现对其以务农为本,坚守志向的赞赏和推崇。

评分说明:短句效果1分,表情达意2分。

23.(5分)答案示例:甲文因好友请记,借居室“守耕”之名赞赏沈翁力耕六十年而不辍,

引发读者思考“君子之耕”与“君子之学”的关系,提出君子适时而耕,不避耕稼,能治理

耕者之事,并且应脚踏实地、不慕虚名,含蓄批评当世以“不耕”之名行安逸之实的现象,

重在议论。乙文借画作题跋,描绘守耕隐居的场景,赞赏他坐拥田产依然坚守本心,丰富画

作意蕴,引导读者思考“耕”与“志”的关系:士应以农务为本,通过农业生产获得生活所

需,能减少欲望,修养身心,崇尚学问,追求志向,融记叙、描写、抒情、议论于一炉。

评分说明:“说”和“记”的写法特色1分,两文的具体分析各2分。

[25一模浦东区】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0-22题。(11分)

①金君自明,其居第在淡之漠,不逾阈而川流可把也。自明隐居救授间,以临以观,而心有

契焉。因以川上名其书堂,而求予记之。嗟夫!昔者圣人之在川上,所为叹夫水者,不在水也,在

乎道也。

②虽然,道固未易窥也。而川上之流水,则有足征者矣。水之流也,自旦至夜,未尝息焉;

自朔至晦,未尝息焉;自春至冬,术尝息焉。岂独水哉?于是观诸日月、草木、鸟兽,亦犹水之前

者逝而后者续也。

③嗟乎,何以然乎?“维天之命,'於穆不已"天命不已,微之为草木鸟兽且犹然,而况

于人乎?性之在人也,诚而已矣。故日:诚者天之道也。夫惟圣人克诚,安得人人而圣哉?古之君

子,不睹亦戒,不闻亦慎。所以立其诚,而全在我之天也。独之不谨,则有时而息矣。有时而息,

则诚之不至矣。诚之不至,则无以与天一矣;而人也曾水之不如矣。

④嗟夫,有志于道者,可不谨乎哉!由君子之学,进于圣贤之道,予未之能焉,抑不敢不勉也。

窃喜自明之有志,辄相与言之,傥有取于是,则请以为《川上书堂记》。

([明]苏伯衡《川上书堂记》,有删减)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第八章)

【注】①这句话语出《诗经•周颂》,意指天命庄严美好,运行不止;2几;接近。

20.下列选项中,对甲文第1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1(2分)

A.金自明的宅邸濒水,水势不大且可涉水而过。

B..从明代起,此宅邸便成为教书人之隐居首选。

C.金君居住其间,临水而观的景象与内心契合。

D.金君修建书堂的地方即从前圣人叹水的地方。

21.分析第3段的行文思路。(4分)

22.甲乙两文都借“水”来阐释“道”,但用意不同。请加以辨析。(5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0—22题。(11分)

20.(2分)C

21.(4分)答案示例:第③段承接上文,指出天命庄严美好,运行不止(1分);然后提出人道

合乎天道(1分);而对人来说,“诚”就是人的天道(1分);最后提出立诚的途径:必须慎独,

不慎独就无法立诚,自然也无法与天道合一(2分)。

22.(5分)答案示例:甲文从水流动不息的特点(1分),领悟到天道不息(1分),以《川上

书堂记》激励有志于圣贤之道的求学者勤勉不息(1分),并深化对书堂命名的阐释(1分);乙

文借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特点(1分),来论说人如果谦虚包容就能接近天道(1分)。(评

分说明:甲文3分,给到满分为止;乙文2分)

[25一模奉贤区】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0-23题。(11分)

①夫麟凤与馨雉①悬绝,珠玉与砾石超殊,白日垂其照,青眸写其形。然鲁臣以麟为麝,楚

人以雉为凤,魏民以夜光为怪石,宋客以燕砾为宝珠。形器易征,谬乃若是;文情难鉴,谁目易

分?

②夫篇章杂沓,质文交加,知多偏好,人英圆该。会己则嗟诵,异我则沮弃,各执一隅之解,

欲拟万端之变,所谓"”也。

③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

然后能平理若衡,照辞如镜矣。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

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斯术既行,则优劣见矣。

(《文心雕龙•知音》)

①穷经必专一经,不可泛鹫。读经以研寻义理为本,考据名物为末。盖自西汉以至于今,识

字之儒,约有三途:目义理之学,目考据之学,目词章之学,各执一途,交相诋毁,余之私意,

以义理之学为先,义理明则躬行有要,而经济有本。词章之学,亦以发挥义理者也。考据之学,

吾无取焉矣,此三途者,皆从事经史,各有门径,吾以为欲读经史,但当研究义理,则心一而不

纷。是故经则专守一经,史则专熟一代,读经史则专主义理,此皆守约之道,确乎不可易者也。

②若夫经史而外,诸子百家,汗牛充栋,或欲阅之,但当读一人之专集,不当东翻西阅,如

读《昌黎集》,则目之所见,耳之所闻,无非昌黎,以为天地间除《昌黎集》而外,更无别书也。

此集未已,断不更易,亦专字诀也。

(《曾国藩家书・劝学篇》)

注:①磨雉:獐子和野鸡

20.以下最适合填入甲文第②段空格处的一项是()(1分)

A.十目所视,十手所指B.东向而望,不见西墙

C.一人传虚,万人传实D.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21.对乙文第①段分析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读经以义理为本,因为这是立身处世、治国安民的关键。

B.词章之学,可能使义理的理解产生偏差,应当慎重对待。

C.考据之学,因为大家各持己见,众说纷纭,所以难以取信。

D.读史与读经不同,读史应当三途兼顾,不能有所偏废。

22.甲文第①段论证手法颇具特色,请加以赏析。(3分)

23.甲乙两文同在论述阅读之道而观点相反,请联系文本对此加以分析。(4分)

20.(1分)B

21.(3分)A

22.(3分)运用了类比论证,“麟凤与廛雉,珠玉与砾石”,这些形态差异明显的物体,人们也

会混淆搞错,那么文章的思想情感,人们自然也就更加难以区分了。以生活中的具体事物进行类

比,形象鲜明,增强了说服力。

23.(4分)甲文认为文学作品抽象而复杂,人们又各有偏好,所以为了公正评价作品,鉴别优

劣,提出了阅读需要“博观”(广泛阅读)的观点。乙文认为阅读最重要的是把握其中的义理,面

对书籍浩繁的经史子集,只有阅读得专一,才能读得深入,把握其中的义理,所以提出了“守约”

(专守阅读)的观点。因为甲乙两文阅读的最终目的不同,甲是为了更好地赏析品鉴,而乙是为

了更好地探究义理,所以提出了截然相反的观点。

【25一模闵行区】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0-22题。(11分)

名说

(宋)邓牧

①世有好名之士,以其高天下者自负,恐天下之人挟其所长,有以轧己,于是毁之为不足道,

为不足与吾并,以表见其高。天下之人不堪其毁,争起而毁之。其始也,求得美名,而终也,反

为天下之恶所归。是不得取名之道也。是以古之君子道高而愈谦,德尊而愈恭,其于人也遏恶而

扬善,人之有善若己有之,唯恐其不得闻,而以为己所不逮。不幸闻人之过,则亦含容覆护,不

忍其不得为君子。故天下之人不堪其誉,争起而誉之。其始也,虽若自贬,其终也,乃为天下显

人,是得取名之道也。夫以口胜天下,天下之口不犹众乎?

②或目:“吾道高矣,德尊矣,岂天下所得而强毁者?”

③日:“道诚高德诚尊者,决不至于善毁人,而善毁人未有不为道德之累也,奚其高且尊?”

④或日:“我诚善誉人,不幸人之毁己也。恶声至,反之如何?”

⑤日:“不然。我之誉人也多,则人之誉我也亦多,一人之毁不足胜众人之誉矣。夫善誉人者

于己为盛德,于人为令名,此之谓两益。善毁人者于己为薄德,于人为恶名,此之谓两损。两损

两益之间,其相去亦远矣,不可不察也。”

20.对本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毁人”在文中是指败坏他人名声。

B.读书之人应该摒弃求取名声的动机。

(:与人交往的时候不妨多多贬低自己。

D经常夸赞别人于人于己都是有利的。

21.请分析第①段是如何批评“好名之人”的。(4分)

22.第③段是对第②段话语的反驳,请就其反驳的充分性加以评析。(5分)

20.D(“毁人”是指批评贬低)

21.通过指出其内心目的不纯良(1分),外在表现刻薄(1分),最终结果事与愿违(1

分)等多角度批评“好名之人”,又借古之君子的谦恭反衬好名之人的浅薄(1分),通过

反问讽刺好名之人想以一人之口胜天下的可笑(1分)。

评分标准:可以从论证角度、论证方法、语言形式等角度分析,也可按照说理顺序分析,

如好名者的心理动机和丑陋行为,事与愿违的效果,与古之君子的对比,反问强调。

22.第②段“好名之人”表达了两个观点:自己道高德尊(1分);天下人无法批评贬低道高

德尊的人(1分)。第③段对“道高德尊”这一自我评价进行了反驳(1分),但没有反驳“道

高德尊的人不可能被批评贬低”这一观点(1分)。且“道诚高德诚尊者,决不至于善毁人”

这一判断缺乏有力的支持(1分)。

评分标准:对第②段观点的概述2分。认为反驳不充分,可以从只反驳了“道高德尊”这一自

我评价,只有观点,没有论证,语言过于绝对等方面分析,给满3分。认为反驳充分,可以从

正反对比说理的角度分析,最多给2分。

[25一模宝山区】

(五)阅读甲乙两文,完成第20—23题。(11分)

陆德明经典释文三十卷

①我友叶林宗,笃好奇书古帖,搜访不遗余力。每见友朋案头一帙,必假归躬自缮写,篝灯

命笔,夜分不休。吾两人获得秘册,即互相传录,虽昏夜叩门,两家童子闻声知之,好事极矣。

②林宗殁,予哭之恸,为文以祭之日:“昔我与君,定交杵臼。奇文同赏,疑义相剖。春日班

荆,夜雨剪韭。君书我书,我酒君酒。垫巾步履,频烦往来,尺蹦问字,一日几回。安榴之馆,

酸枣之台,握手谈藕,私心徘徊。应氏樵苏,庞家鸡黍。互作主宾,莫辨豳汝。剪烛连床,共期

古处。陶陶尹班,永夕絮语……我初闻讣,如毒蓼辛。嗷然一哭,痛绝斯人。退笔栖床,钞书盈

笥。摒当⑦残帙,狼藉古字。问君囊箧,如是而已……”

③君亡来三十余年,遍访海内收藏家,罕有如君之真知真好者,每叹读书种子几乎绝灭乎。

④此书原本,从绛云楼北宋槊本影摹,逾年卒业。不惜费,不计日,毫发亲为是正,非笃信

好学者,孰能之。君殁后,予从君之介弟石君借来。石君卓识洽闻,著史论甚佳,交予如林宗,

亦不可谓之两人也。予述此书所自,而题语专属林宗,或冀后日君托此书以传,不至名氏翳如,

是予之愿耳。然予言不闻,何足为君重。且其传不传有数焉,聊以写予哀而已。

[补]吴骞云:叶石君《金石文随录•跋唐李都尉文墓志》云:“右碑系正书,字类褚河南。

予于弱冠之年见此碑于友人家,旋有族兄羽遐购此碑贻林宗,林宗爱之如重宝,靳以示人。今思

当日爱护之风如昨日事。林宗所藏,变易于成殓之后。嗟乎!翰墨一艺文雅事,止可自娱,不可

贻厥,何造物之吝惜乃尔。”观此跋,则林宗身后之寥落可想。遵王之慨,良有以也。故附载之。

(节选自钱曾《读书敏求记》卷一上)

【注释】①陆德明经典释文三十卷:这是钱曾藏书的书名条目。钱曾,字遵王,清初藏书家。

比喻不计较贫富地位的朋友。③班荆:指朋友共坐谈心。④樵苏:砍柴刈草。⑤嗷(jido):同“叫”。

②杵白:⑥退笔:用旧的笔。。⑦摒当:除去,摒弃。。⑧贻厥:留传,遗留。

20.第②段中粗体字“豳”是一个繁体字,找出其简体字正确的一项。()(1分)

A.雨B.甭C.两D.尔

21.结尾所说“遵王之慨”具体是指()。(3分)

A认为林宗死后读书种子几乎绝灭。

B林宗是否传名后世只能交付命运。

C.林宗的收藏难以留存给他的后人。

D林宗生前努力换来身后贫困撩到。

22.第②段祭文中多化用前人诗句来表达作者与叶林宗的深厚情谊,请举例分析。(3分)

23.文末补充校证者吴骞的一段文字,分析这段话对原文的作用。(4分)

(五)陆德明经典释文三十卷(11分)

20.D(1分)

21.B(3分)

22.(3分)示例:1:“奇文同赏,疑义相剖”化用陶渊明“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描写作者

与叶林宗围绕藏书共同鉴赏、相互切磋的场景;表现了两个志趣相投者的欢乐之情。

示例2:“夜雨剪韭”化用杜甫“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的诗句,写出老朋友之间相互邀约、

热情款待的场景,表现彼此淳朴而深厚的友情。(化用、情景、情感各1分。提及“何当共剪西

窗烛”、“契阔谈也可。)

23.(4分)校证者吴骞的这段补文,引述叶石君一篇跋文,叙述叶林宗生前视若珍宝的古籍名

帖星散无存的事例;补充了关于叶林宗藏书的一则新材料;佐证了钱曾目睹叶林宗收藏狼藉、囊

箧空空的结局;认同钱曾之慨,加深了对叶林宗悲剧命运的同情。(补文大意、补充作用、佐证作

用、情感共鸣各1分)

【25一模崇明区】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12分)

密游集序

叶燮

①古今有才人之诗,有志士之诗。事雕绘,工缕刻,以驰骋乎风花月露之场,不必择人择境

而能为之,随乎其人与境而无不可以为之,而极乎谐声状物之能事,此才人之诗也;处乎其常,

而备天地四时之气,历乎其变,而深古今身世之怀,必其人而后能为之,必遭其境而后能出之,

即其片语只字,能令人永怀三叹而不能置者,此志士之诗也。

②才人之诗可以作,亦可以无作;志士之诗即欲不作,而必不能不作。才人之诗,虽履丰席厚,

而时或不传;志士之诗,愈贫贱忧戚,而决无不传。才人之诗,古今不可指数;志士之诗,虽代

不乏人,然推其至,如晋之陶潜,唐之杜甫、韩愈,宋之苏轼,为能造极乎其诗,实能造极乎其

志。盖其本乎性之高明以为其质,历乎小之常变以坚其学,遭乎境之坎凛郁怫以老其识,而后以

无所不可之才出之。如是乃为传诗即为传人矣。

③我友沈子云步,自少即善为诗,藻思捷发,绮丽要眇,称于世久矣。予尝读其诗,谓其能

擅才人之席者也已。予老废山中,云步谒选得一官之秦,去别余十年。一旦弃官归来,访余草堂,

出近诗一卷示余。余读之而惊曰:“君之诗已不为才人之诗,而为志士之诗矣!”云步负隽才,掇

科名,期有所树立,以掳其志,乃仅寄百里于数千里外沙殖荒凉之区,即卑之以展其簿书期会之

能,亦有不可得者。虽欲不拂衣以归,安能耶?今观其诗,见其所历之地,皆周秦汉唐成败兴废

之墟,昔贤英哲之所回翔,骚人羁客之所凭吊而永叹者。其诗也,皆其抚心感魄之见于言者也。

予盖太息于其志,知其有所不得不作,而决其为可传矣。

④予与云步早岁通门之交。故知之最深,云步以诗序属予,予不敢辞。为详言其作诗之先后

所就如此以贻之。(有删节)

19.第②段将“才人之诗”与“志士之诗”进行比较。请梳理文本内容,用自己的话完成以

下表格。(3分)

创作动机流传情况结论

才人之诗可作可不作⑴(3)

志士之诗(2)即使地位低绝无不传

22.对第①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才人之诗以描摹刻画见长,但艺术性不高。

B.志士之诗抒写一己之情志,故其感人至深。

C.采用对比手法,勾勒两种诗歌的大致轮廓。

D.作者态度蕴于字里行间,更青睐志士之诗。

23.简要分析第②段画线部分在论证上的作用。(3分)

24.本文为他人诗集作序,写法上别具一格,请结合本文内容作简要赏析。(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12分)

21.(1)位高权重也有不传(2)志之所至不得不作(3)诗歌因诗人而传

22.A

23.作者列举各朝代中成就最高且又耳熟能详的典型诗人,论据具有代表性,论证更具有说服力;

借由不同时代典型诗人,从诗歌发展流变的宏观角度论证诗人能够在志趣修养上有很高造诣方能

在诗歌创作上有更高成就的观点。

评分说明:论据典型性1分;论证的角度及作用2分。

24.本文开篇宕开一笔,论述“才人之诗”“志士之诗”的特征与区别,阐发“志士之诗”高于“才人之诗”

的道理。接着叙述沈云步的诗歌创作之路,指出其诗由“才人之诗”变为“志士之诗”。与前文议论

呼应,前后形成一种由一般到个别的关系,把沈云步诗歌放诸诗歌一般规律之下,自然传达对其

诗作的文学价值的认可。同时,暗含对沈云步创作方向的指引,并传达了自己的相关思想。

评分说明:前后内容概括2分;表达意图分析2分。

【25一模虹口区】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0—22题。(11分)

【甲】

①古之取天下也以民心,今之取天下也以民命。

②唐、虞尚仁,天下之民,从而帝之。不日取天下以民心者乎?汉、魏尚权,驱赤子于利刃

之下,争寸土于百战之内。由士为诸侯,由诸侯为天子,非兵不能威,非战不能服。不日取天下

以民命者乎?

③由是编之为术。术愈精而杀人愈多,法益切而害物益甚。呜呼,其亦不仁矣!

④蚩蚩之类,不敢惜死者,上惧乎刑,次贪乎赏。民之于君,由子也。何异乎父欲杀其子,

先给以威,后咯以利哉?

⑤孟子日:“我善为阵,我善为战,大罪也!”使后之士于民有是者,虽不得上,吾以为犹土

焉。

([唐]皮日休《读〈司马法〉》)

【乙】

①物之所以有韬晦者,防乎盗也。故人亦然。

②夫盗亦人也,冠履焉,衣服焉;其所以异者,退逊之心、正廉之节,不常其性耳。视玉帛

而取之者,则日牵于寒饿;视家国而取之者,则日救彼涂炭。牵我寒饿者,无得而言矣;救彼涂

炭者,则宜以百姓心为心。而西刘则日:“居宜如是!”楚籍则日:“可取而代!”意彼未必无退逊

之心、正廉之节,盖以视其靡曼、骄崇,然后生其谋耳。

③为英雄者犹若是,况常人乎?是以峻宇、逸游,不为人所窥者,鲜矣。

([唐]罗隐《英雄之言》)

【注】①蚩蚩:忠实的样子。②西刘:指汉高祖刘邦。后文中的“楚籍”指项羽。

20.对甲文和乙文的内容分析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甲文认为编写兵法的目的是让将领更好地指导士兵取得战争胜利。

B.甲文引用孟子的话是为了表明行军打仗需要顾及普通士兵的安危。

C.乙文认为盗贼和常人不同点在于盗贼不具备退逊之心、正廉之节。

D.乙文认为刘邦和项羽推翻秦朝是由于内心贪慕奢华而尊贵的生活。

21.甲文第②段是如何展开论证的?请加以分析。(3分)

22.甲文和乙文均写于晚唐藩镇割据时期,分析两文写作意图的异同。(5分)

(五)(11分)20.(3分)D

21.(3分)答案示例:甲文第②段从正反两方面分别列举了唐、虞尚仁并以此取得民心的事迹以

及汉、魏为夺取权力而不惜牺牲民命的做法,并且前后各用一个反问句将二者进行了对比,鲜明

有力地论证了“古之取天下也以民心,今之取天下也以民命”的观点。

评分说明:举例分析2分,点明对比1分。

22.(5分)答案示例:甲文和乙文在一定程度上都对当时藩镇割据、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表达了

不满与批评。但又各有侧重,甲文主要从“民心”的角度赞美古人施仁政取得天下的善政(“王

道”),鞭挞为了私利而不惜民命的残暴统治(“霸道”);而乙文则从人性的角度揭露了那些被称

为“英雄”的统治者虚伪自私的一面,并以此为例探讨了物欲对人性的严峻考验(或:倡导韬晦

远祸的生存智慧)。

评分说明:相同点1分。相异点:甲文乙文各2分。

[25一模普陀区】

(五)阅读下文,完成20—22题(11分)

【甲文】《老子》•第二十八章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

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

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注】①《老子》又称《道德经》,传世本共八十一章。②谿:通“溪”。③式:标准、榜样。

④忒:过失、差错。⑤朴:未加工的原木。⑥大制:最完美的治理。⑦割:伤害。

【乙文】张雄字说(节选)

〔明〕归有光

①张雄既冠,请字于余。余辱为宾,不可以辞,则字之曰O

②闻之老子云:“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此言人有胜人之

德,而操之以不敢胜人之心。德处天下之上,而礼居天下之下,若溪之能受而水归之也。不失其

常德而复归于婴儿,人已之胜心不生,则致柔之极矣。

③人居天地之间,其才智稍异于人,常有加于愚不肖之心。其才智弥大,其加弥甚。故愚不

肖常至于不胜而求反之。天下之争,始于愚不肖之不胜。是以古之君子,有高天下之才智,而退

然不敢以有所加,而天下卒莫之胜,则其致柔之极也。口雄必能守其雌,是谓天下之溪。不能守

雌,不能为天下溪,不足以称雄于天下。

20.可填入乙文方框处的一项是()。(1分)

A.虽然B.然则C.况且D.至于

21.古语有云:“闻名即知其字,闻字即知其名。”请推断乙文第①段画线处,作者为张雄所取

的字是以下哪一个,并说明理由。(4分)

①子溪②子柔③子德

22.甲乙两文都反映“知雄守雌”的思想,但写法有所不同,请结合以下补充资料探究其原因。

(6分)

说者,释也,述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吴讷《文章辨体》

20.B

21.取字应为“子溪”。作者先由张雄起名为雄''联想到老子"守雌”的思想,进而借"知其雄,

守其雌,为天下溪”中的“溪”字,进一步阐发君子应像溪水能使水流都归向自己一样,保持德

崇礼谦、有容不争的品性,文末又两度提及“溪”字,回扣“为天下溪”之义,通篇围绕“溪”

字寄托对张雄立身处世的美好希冀。

22.答案示例一:两文写法不同的原因在于文体样式、目的意图、交际情境等多个方面。先秦诸子

散文大都直接论说人生或治世的基本道理,甲文阐说义理的目的是在动荡的局势中,快速地传播

自己的思想和政治主张,以吸引各国统治阶层的关注,因此甲文这种简短精要又富有抽象哲思的

写法,更加符合当时的现实需求。乙文是一篇“说",这一文体以记叙、议论、说明来解释义理、

陈述己意,作者为了使张雄及他人能够更直观地理解“知雄守雌”思想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交

往的意义,通过引用、对比等手法,将“知雄守雌”的抽象义理与对人性和社会现象的观察与描

述结合起来,阐述了人应具备胜人之德却持不敢胜人之心的义理,符合特定交际情境下的表达需

求。

答案示例二:甲文是先秦诸子散文的一种,阐说义理的对象是当时的统治者以及不同思想学派中

对道家思想感兴趣的人士,文章抽象而富有思辨的写法能够引发各类读者的思考,使之能够根据

自己的理解去挖掘其中的智慧,既适用于广泛的传播,也便于进行深入的研究。乙文的写作目的

并非单纯重复《老子》“知雄守雌”的思想,而是要通过取字这件事,解读经典义理在现实生活中

如何转化为实际应用,因此在写法上从问题现象的提出,到后果影响的分析,再到结论做法的总

结,循序渐进,达到规劝引导的目的。这体现了“说”这种文体经常以叙议结合的方式阐释义理

的特点。

【25—模长宁区】

(五)阅读下面材料,完成第20—22题。(11分)

①臣窃以常平仓始于汉之盛时,贱则贵而敛之,恐伤农也,贵则贱而散之,恐伤民也,虽唐

虞”之政,无以易也。而青苗2,者,唐衰乱之世所为也。所为青苗,苗青在田,贱估其直,收敛未

毕,而必其偿,是盗跖寺之法也。今以盗跖之法,而变唐虞不易之政,此人情所以不安,而中外

惊疑也。

②伏惟陛下观天地之变,罢青苗之举,归农田水利于州县,追还使者,以安民心,而解中外

之疑。

(北宋•范镇《请罢青苗法疏》,有删节)

①臣伏睹近降中书札子四十道散下诸路,约束分俵&青苗钱,不得抑配工人户,并召情愿者,

特申前诏耳,非臣前所奏之谓也。

②异时下户之举息者大率千家才数十百家,今又尽驱而予之钱,是天下之下户皆举息矣。天

下之下户既皆举息,则其心乃常恐乎公上之责其偿而莫宁其志也。且始之予之也,则人莫不愿其

得;及责其偿,则岂能如予之之愿乎?臣恐官縻一散,若贷粮之不时得收,文移愈密,而天下多

事矣。

③且富民有道,在于节费,节费有道,在于减兵,减兵有道,在于以渐。为之十年,则岁积

缗钱五百万矣。积而不已,以之为国则国用足,以之治民则民力宽,何用遣使汲汲于聚敛而取怨

于天下之民乎?

④伏乞检臣前奏,罢青苗钱,归农田水利于州县,而召还使者,则天下幸甚。

(北宋•范镇《再请罢青苗法疏》,有删节)

【注】①唐虞:即唐尧和虞舜的并称,传说中的上古贤君。②青苗:即青苗法,又称常平新法。

每年青黄不接时政府给农民贷款贷粮,农民在夏秋两季收获时归还,并缴纳利息。③盗跖:春秋

末期大盗,相传生性贪婪残暴。④分俵:分施,分给。⑤抑配:强行摊派。

20对甲、乙两文内容理解恰当的一项是()。(2分)

A.甲文认为,用青苗法代替常平仓,会导致国内外的惊疑和动荡。

B.乙文认为,青苗法在实施时,是强制摊派的,皇帝应下诏约束。

C.甲乙两文指出,青苗法的根本问题是从民间聚敛财富,容易造成民心不安。

D.作者认为,甲文所提主张已被采纳了部分,因此再奏乙文,以便继续申述。

21.分析甲文的论证方法。(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乙文就

废止青苗法的奏请进一步论述了理由。请任选其中一条,从支持青苗法的立场写一段话进行反驳。

(5分)

二㈤(11分)

20.(2分)C

21.(4分)答案示例:甲文将常平仓和青苗法相对比,指出常平仓调节物价,兼顾农事和百姓,

堪比尧舜的善政;而青苗法压低粮价,又急于收债,是剥削百姓的盗跖之法。两相对比,突显两

种政策差异之大,表明青苗法对百姓和朝廷都不利,应该停止。

评分说明:对比,1分;常平仓分析,1分;青苗法分析,1分;结论,1分。

22.(5分)

答案示例1:乙文指出青苗法扩大了举息范围,不仅贷款可能无法及时收回,追讨时文书的繁杂

还会造成更多社会问题。这并不符合实际。首先,皇帝已下诏禁止强行摊派,举息百姓多出于自

愿,举息范围未必扩大。其次,贷款贷粮的归还都在收获时,百姓已有偿债能力,官府可以组织

有序收取。因此,乙文担心的情况不会发生。

答案示例2:乙文认为,富民的方式在于节省开支,比如可以通过减兵来实现财富积累。这种看

法有失偏颇。首先,减兵虽然节约开支,但也会削弱国家的军事实力,使国家面临危险。其次,

财富积累需要“开源”和“节流”并行,不可有所偏废。因此,所谓减兵以富民的对策,并不合

理。

评分说明:乙文理由概述,2分;反驳,3分。从其他角度反驳,也可酌情给分。

[25一模静安区】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0-22题。(10分)

万工池记〔明〕虞德园

①万工池在寺门列柏下,两坊夹之。宋建炎以前,寺累遭回禄,鞠为荆墟。熙宁间,有善青

鸟术者云须凿池以禳之。圆照本禅师乃募有力者万人浚,未终日而成,故名池。

②古木傍荫,根如虬龙,蟠拥石几,良辰正昼,野筵山市,喧于都城。唯东畔退居,而三面

俱成游径。时则爆竹钟鱼之递响,酒戢伊蒲之各陈,丽人寂士,真俗通适,憩林投石,逸戏自娱。

乃若杖藜照影,披襟弄月,濠濮之想,特夕照晓钟两时许耳。今且潜通邻沼,购以放生,移裁西

渚之藕花,宛承德水之莲座。桥梁亭阁,他日更费万工,当与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