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诗歌鉴赏 练习题(含答案解析)_第1页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诗歌鉴赏 练习题(含答案解析)_第2页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诗歌鉴赏 练习题(含答案解析)_第3页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诗歌鉴赏 练习题(含答案解析)_第4页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诗歌鉴赏 练习题(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诗歌鉴赏练习题

一、《关雎》(共9小题)

关雎

《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荷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苻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将菜,左右茗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第一章以雎鸠和鸣起兴,写男子的愿望,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为纲目,统摄全篇。

B.第二章写男子对姑娘的极度思念和追求而不得的痛苦,“求之不得……辗转反侧”抒写求之不得的忧

思,把男子对姑娘的思念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

C.第三章写男子幻想愿望实现时的欢乐场景。“钟鼓乐之”描写的是男子幻想未来结婚时的热闹场景。

D.这首诗比、兴手法的运用,使人物情感和自然景物完美融合,增添了诗歌的艺术魅力。

2.下列对《关雎》的分析理解不E卿的一项是()

A.这首诗讲述了一个小伙子追求心爱姑娘的经过,表达了纯真、深切的爱情。

B.“窈窕淑女”指美好的女子,诗中指主人公心中的爱人。

C.“寤寐思服”表现了男主人公因追求不得而茶饭不思、寝食难安的状态,表现了男主人公对爱人的痴

情。

D.全诗运用比兴手法,情真意切,生动感人;但反复咏唱显得啰嗦,语言不够凝练。

3.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诗在用韵方面的参差变化,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B.“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全诗表现男子对女子的追求过程,即从深切的思慕到实现结婚的愿望。

C.《关雎》取自关关雎鸠,“关关”是指男子关注女子的表现。

D.《关雎》所写的男女双方,乃是“君子”和“淑女”,表明这是一种与美德相联系的结合。

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第一章中一、二句采用比兴手法,以雎鸠的叫声起兴,渲染和谐悠扬的气氛。三、四句统领全篇,奠

定了全篇的感情基调。

B.第二章中用采摘荐菜起兴,写小伙子艰难执着的追求过程。“悠哉悠哉”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

了主人公的思念之情。

C.第三章是实写,描写主人公终于把心中的姑娘娶回家的热闹欢乐场面。

D.《关雎》这首诗全是四言,使人读起来有很强的节奏感,同时文章中也采用了大量的重章叠句和双声

叠韵,使整首诗又显得回环往复,节奏舒缓。

第1页共27页

5.对《关雎》诗中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窈窕淑女”中的“淑女”是说这个女子很有道德。

B.“君子好逑”中的“君子”在当时是对贵族的泛称,可见“君子”社会地位不低。

C.“寤寐求之”中的“寤”和“寐”分别指睡着和醒来,可见君子思恋之苦。

D.“参差存菜”中的“参差”形容苻菜不仅长得茂盛,而且十分整齐。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亚确的一项是()

A.“关雎”是以诗歌首句中的两个字作为题目,现在一般认为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

B.本诗巧妙采用重章叠句,使诗的内容组成递增,逐步深入地展开君子的炽热情怀。

C.“参差芍菜,左右流之”的“流”字用得巧妙,形象描写了女子忙碌与优美姿态。

D.“琴瑟友之”“钟鼓乐之”表现了窈窕淑女超凡的才艺、脱俗的追求和优雅的品格。

7.下列对《关雎》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篇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了和谐悠扬的气氛,引出对美丽贤淑好姑娘的爱慕之情。

B.中间两个“悠哉”,以感叹语气出之,加重了感情色彩,把男子浓浓的思念之苦极好地表现了出来。

C.“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展现了现实中男子与淑女相会相处时的愉悦和结婚时的热闹场面。

D.诗中用词美妙贴切,如“关关”拟声词、“窈窕”叠韵词、“参差”双声词等,很好地增强了诗歌音

调的和谐美与景物描写、人物刻画的生动性。

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雎”,题目取自诗的第一句;“窈窕”,文静美好的样子;“寤寐”,指日日夜夜;“悠哉悠哉”,

指生活很惬意,很闲适。

B.比兴手法是《诗经》常用的表现手法,本诗开头即用水鸟和鸣起兴,引出对美丽贤淑的好姑娘的爱慕

之情。

C.这是一首描写男子对女子思念和追求的爱情诗,表现了古代青年的爱慕之情和相思之苦,以及对爱情

婚姻大胆执着的追求。

D.本诗叙事线索明晰,画面形象可见,感情表达坦率朴素、健康热烈,与《诗经》中的另一首爱情诗《兼

葭》风格有异。《兼葭》的意境含蓄,场景朦胧,抒发对“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情意时采用的是

含蓄委婉的手法。

9.选出下列对《关雎》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

A.《关雎》是一首热情的恋歌,叙事线索明晰,画面形象可见,感情坦率朴素、健康明朗、热烈浓郁。

B.“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写出了小伙子对意中人的思念、追求,和因求之不

得而朝思暮想、寝食难安的情形。

C.诗歌反复吟咏,逐步表现了君子追求淑女,最终和淑女结为永好,成为夫妻,过上和谐美满的幸福生

活的过程。

D.诗歌善于刻画人物形象,尤其善于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把青年男子的爱慕之情和相思之苦以及对美

好爱情的大胆热烈的追求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2页共27页

二《兼葭》(共10小题)

兼葭

紫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湎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蓊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湎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抵,。

兼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浚。

溯河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让。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每章开头两句写景,渲染了萧瑟冷落的氛围,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心情。

B.这首诗三次运用“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

C.这首诗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表达了缠绵无尽的情感,委婉动人。

D.这首诗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执着追寻的精神以及可望而不可即的绝望情绪。

2.对这首诗的解读欣赏,不正确的选项是()

A.“宛在水中央”一句写出了伊人神韵飘逸,气质高雅的美好形象。

B.本诗主要叙写一位追求者在深秋的早晨,在长满芦苇的河边寻找意中人的情景。

C.伊人可以指意中人,也可象征“幸福”、“理想”、“事业”等一切真善美的事物。

D.全诗流溢着诗人对伊人的真诚向往,执着追求,但求而不得的绝望之情。

3.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描写爱情生活的抒情诗。

B.全诗一唱三叹,委婉深入,充分表现了主人公对“伊人”的思念之情。

C.诗歌中的“伊人”,是一个具体的形象,她行踪不定,形迹飘渺,变幻莫测。

D.全诗重章反复,一意化为三叠,具有音乐美,先扬后抑,余音绕梁,极具感染力。

4.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兼葭》是诗经中表现“朦胧美”的名篇。可能是写一个男子倾心于一个女性,这首诗和《关雎》都

可以看作爱情诗,但是无论从风格上还是从表现手法上都没有很大的差别。

B.《兼葭》中没有明确的故事,第一章写主人公隔水相望,苦苦追寻,伊人仿佛就在不远处的水中陆地

上,若即若离。第二章、第三章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与《关雎》

相比,《兼葭》的情感韵味更浓郁。

C.在艺术手法上,《兼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兼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

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D.《兼葭》这首诗,动静结合,描摹传神,诗中景物如兼葭、霜露、秋水、小道、湄涣等,都是静态写

照,而歌者忽上忽下的寻求伊人,伊人忽隐忽现,又都是动态的描摹,如此动静结合,使这幅画面给人

留下了更生动、鲜明的印象。

5.对《兼葭》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第3页共27页

A.“伊人”可以理解为诗人所追求的人;诗人对意中人充满了爱悦,热烈的追求,然而可望不可即,始

终求之不得,诗人心中充满了惆怅。

B.这首诗三次运用“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

C.“兼葭苍苍,白露为霜”采用的是《诗经》中常用的“赋”的手法,点明故事发生的季节在深秋,为

诗歌创设了一个萧瑟的意境。

D.这首诗以男女恋爱为题材,表现主人公追求恋人的热烈感情。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情感缠

绵无尽,委婉动人。

6.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兼葭》是诗经中表现“朦胧美”的名篇,这首诗和《关雎》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是无论从风格上

还是从表现手法上都没有很大的差别。

B.《兼葭》中没有明确的故事,第一章写主人公隔水相望,苦苦追寻。第二章、第三章突出追寻之路的

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与《关雎》相比,《兼葭》的情感韵味更浓郁。

C.“溯涧从之”“溯游从之”是动作描写,表现了主人公内心无比的焦急和痴迷。。

D.《兼葭》这首诗,动静结合,描摹传神,使这幅画面给人留下了生动、鲜明的形象。

7.对全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章起两句写秋天的景象。这是从怀念者眼中写出:他的眼前是一片无边无际的青苍苍的芦苇,早

晨的露水已经成霜,于是引起了他对伊人的思念。

B.“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实写之词,伊人在河水的那一方,他因此上下追寻。

C.三个诗节的第六句互为补充,分别从漫长、崎岖、曲折三个角度表现道路的艰难阻隔。

D.全诗一唱三叹,委婉深入,充分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思念之情。

8.选出下列对《兼葭》这首诗赏析奉送的一项()

A.《兼葭》选自《诗经•大雅》,是一首描写追求意中人而不得的诗。

B.全诗重章反复,一意化为三叠,具有音乐美,用韵先响后暗,先扬后抑,余音绕梁,极具感染力。

C.全诗三章,每章八句,诗的旨意在第一章就全部体现出来了。

D.本诗的每章都是先写秋景,写心上人路远难寻。之后却用“伊人”一转,似乎“她”就在面前,这里写的是

一种想象。

9.下面对这首诗歌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开头写冬天的早晨薄雾笼罩,寒冷的露珠已凝成冰霜,一位羞涩的少女缓缓而行。

B.读者可以从这诗联想到爱情的境遇,也可以联想到理想、事业、前途诸多方面的体验。

C.起兴,是这首诗歌突出的形式,这种表现手法是通过先言他物,然后以此及彼带出“伊人”。

D.本诗最有价值的东西,是创造了“在水一方”可望难即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意境。

10.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开头都写兼葭茂盛,霜露茫茫,这是一种比兴手法。描写初冬的景色,渲染凄清

的气氛,为主人公思念意中人设置背景。

B.意中人的踪迹飘忽不定,营造了飘渺朦胧的意境,这种意境与苍苍的兼葭,茫茫的霜露十分谐调,把

主人公迷茫而伤感的情思衬托得生动感人。

第4页共27页

C.这首诗写主人公冒着秋寒徘徊岸边,思慕的人儿却在水一方。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

露未已”的变化,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追求者的深情执着。

D.这是一首抒情诗,这首诗以水、芦苇、霜、露等意象营造了一种朦胧、清新又神秘的意境,历来被誉

为情深景真、风情摇曳的好诗。

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共7小题)

1.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1E项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惜别之情,整首诗情绪缠绵俳恻,令人动容。

B.“城阙铺三秦,风烟望五津”写出了送行的地点和友人要赴任的地方。

C.”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写对友人的安慰,安慰朋友不要忧虑,在朝在野,“同是宦游人”。

D.“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承上作结,表达了诗人豪迈旷达的思想感情。

2.下面对本诗内容与情感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点出了送别的地点和友人即将前往的方向,一个“望”字,细腻地表达了对友人一路的牵挂,充

满深情厚谊。

B.颔联是友人不忍与作者含泪而别,用两人相同的处境,相通的感情来劝慰作者,反衬了作者面对离别

的不舍之情。

C.颈联抛开了前句的惜别之情,既表现了诗人乐观昂扬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也道出了诚挚的友

谊可以跨越时空的哲理。

D.尾联既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在歧路”交待了和朋友分别的地点,呼应了诗题中

的“送”字。

3.对本诗鉴赏不思琥的一项是()

A.首联中“辅”气势宏大;“望”则是虚写,因为从长安实际上是望不见“五津”的,是作者的想像。

B.颔联是劝慰朋友的话:彼此处境相同,感情一致,一股感伤之情油然而生。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全句一扫离情别绪,把缠绵的儿女之情一笔撇开,代之以豁达乐观的

感情,表现了诗人不平凡的胸襟和抱负,给人以莫大的鼓舞和安慰。

D.尾联这两句承上作结:既非远别,又同为宦游,虽别而如此为邻,别时不应有儿女之态。

4.下面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送别诗。“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写出了送行的地点和友人要赴任的地方。写景气势宏

伟,寓不必伤别之意。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写对友人的安慰:彼此处境相同,感情一致。一股悲伤之情油然而生。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全句一扫离情别绪,把缠绵的儿女之情一笔撇开,代之以豁达乐观的

感情,表现了他不平凡的胸怀和抱负,给人以莫大的鼓舞和安慰。

D.“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两句承上作结:同为宦游,虽别而如此为邻,别时则不应有儿女之

态。

5.这首诗表达出来诗人的思想感情是()

第5页共27页

A.悲伤流泪B.离愁别绪C.深厚情谊D.黯然伤别

6.对本诗首联赏析有误的是()

A.“城阙”指长安,送别之地,“五津”采用借代手法,泛指四川,杜少府上任之地.

B.在长安而望“五津”,可“望”并不是实写,这是诗人的想像,使人感到气象宏伟.

C.既“望”中可见,则此行并非远别,因而有不必伤别之意,这两句为全诗奠定抒情基调.

D.这两句承题,叙将别之时的景象,借景抒情,有依依不舍之意.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送别诗抒发了对朋友远行的留恋和慰勉之情,也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胸怀和奋发有为的抱负。

B.B.首联写景气势宏大,“望”字将送别的地点与友人“之任”的地方“蜀州”联系起来了。

C.C.颔联是对友人的劝慰:彼此处境相同,感情一致,一股同病相怜的悲伤之情油然而生。

D.D.尾联承上作结:在即将分手的路口,我们无需像平常送别的青年男女那样伤心落泪。

E.

四、《石壕吏》(共10题)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

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句“暮投石壕村”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

常轨的景象,为悲剧的演出提供了典型环境。

B.”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

“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C.在诗中,作者先叙事,后抒情、议论,通过抒情和议论,表达了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全诗爱憎

十分强烈,倾向性十分鲜明。

D.诗歌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

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以“暮一夜一夜久一天明”的时间为序,其中略写了老妇人的致词。

B.“吏呼”“妇啼”两句渲染出了官吏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势,也表现了老妇的凄苦。

C.“出入无完裙”是说进进出出都没有完整的衣服,表明了老百姓生活极度贫困。

D.最后一段虽只有四句,但暗示了结局,照应了开头,写出了事件结局和诗人感受。

3.下列对《石壕吏》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古体诗,全文的主要内容是议论性的,带有比较强的抒情色彩。

第6页共27页

B.差役的“怒”“呼”贯穿在老妇陈情的全过程中,其凶狠残暴不言而喻。

C.“独与老翁别”含蓄地写出了诗人的感受,表达了他对这灾难深重的一家人的同情。

D.这首岸既有对人民的颂扬、同情,又有对战争的控诉,还表现出诗人思想上的矛盾。

4.对下面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叙事诗,诗歌按“暮”到“夜”,再到“夜久”,最后到“天明”的时间顺序来叙述故事的

发展变化。

B.诗开篇两句直叙其事,点明投宿的时间和地点,其中“捉”字写出了官吏手段的强硬,表现官吏的霸

道和凶残。

C.诗中“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运用对比手法,形成强烈的反差,形象地写出“吏”与“妇”

的矛盾。

D.“独与老翁别”的“独”字,写出了诗人天明告别时孤单失落的感受,流露出他对后面旅程充满担忧

的惆怅心情。

5.下面对《石壕吏》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

件,体现了杜诗语言的精练。

B.“无完裙”,通过说衣不蔽体,写出老妇一家人的生活极为贫苦。

C.明写老妇,暗写差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诗人的矛盾思想,赞扬老妇的精神,也对统治者的残暴予以

含蓄揭露。

D.本诗主要内容是抒情性的,结尾“独与老翁别”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对这灾难深重的一家人的同情。

6.下列对《石壕吏》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

B.“夜捉人”一则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百姓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至IJ;二则表明

县吏手段狠毒,在人们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

C.写“致词”内容的十三句诗,多次换韵,表现出多次转折,暗示了县吏的多次“怒呼”、逼问。这十

三句诗,是“老妇”一口气说下去的,县吏也一直在那里洗耳恭听。

D.最后一段虽然只有四句,却照应开头,涉及所有人物,写出了事件的结局和作者的感受。

7.阅读《石壕吏》,选出理解有误的一项()

A.这是一首叙事诗,首句“暮投石壕村”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有吏夜捉人”中的“捉”字则表

现出官吏的霸道、凶残。

B.”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精炼而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

“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C.本诗详写老妇,略写官吏。老妇人的控诉,集中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战争政策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灾难。

D.本诗先叙事,后抒译议论,通过抒情和议论,直接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体现了他忧国忧民的伟

大情怀。

8.下列选项对《石壕吏》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抓人打仗的不满和对广大百姓的同情,是首优秀的抒情诗。

第7页共27页

B.从“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可以看出,年老体衰的老妇人最终被官吏捉走了。

C.”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可见老妇人非常值得哀怜,三个儿子,有两个刚刚牺牲在战场上。

D.“泣幽咽”中“泣”指有泪无声,“咽”指哭声梗塞低沉。

9.下面对杜甫《石壕吏》一诗的赏析,不怆当的一项是()

A.从诗人日暮投宿到天明登程告别,整个故事有开始、发展、高潮、结局,情节完整且颇为紧张。

B.诗的首尾是叙事,中间用对话,人物有五六个之多,诗人巧妙地借老妇的口,诉说了她一家的悲惨遭

遇。

C.诗人写老妇的哭诉,语言典雅华丽,用典巧妙恰当,一唱三叹,高低抑扬,达到沉郁顿挫的效果。

D.诗人用巧妙的构思,将丰富的内容和自己的感情融注于客观的叙述中,让故事本身去显露诗人的爱憎。

10.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何”,多么;“前致词”,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成”,防守。“己”,这里指生命结束。

B.这是一首叙事诗。诗歌叙述了杜甫投宿石壕村一户人家时的所见所闻,差役“捉人”是当时兵役中最

不合理、最残酷,因而也是最悲惨的一幕。该诗核心人物老翁一家人的悲惨遭遇揭露黑暗残暴的兵役制

度的同时,也表现了人们那种坚韧的爱国精神,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控诉。

C.这首诗的主体部分运用了对话描写,诗人巧妙地将差役的问话隐去,把老妇人的回答概括成13句话。

从人物对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差役的冷酷无情,着实让人愤恨。我们还可以感受到老妇人的机智果敢,

大义凛然,爱家爱国的坚韧,不禁令人敬佩。

D.这首诗在叙述的过程中尽量避免主观色彩,没有发表议论,诗人将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化在客观事实里

面,尽量让事实说话。如“有吏夜捉人”一句,既是叙事也是讽刺和暴露,其中包含着诗人的憎恨,并

且唤起读者的憎恨。

五、《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共10小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胃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

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

受冻死亦足!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以描述开篇,用写实的手法,先写秋风的威力,“怒号”是其声势,卷走屋上茅草是其“战绩”;再

写自己无奈的情状。

B.最后诗人从沉思中振作起来,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现实战胜了

理想,意志战胜了叹息。

第8页共27页

C.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连续的韵脚变换体现了“歌”的特点,单行散句乃至长短句的错落搭配,又

体现了“行”的动感。

D.全诗先叙事,后议论抒情,不仅写了诗人贫穷甚至恼羞成怒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

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歌行体古诗。以七言为主,辅以二言、九言,长短句交错,体现了"行”的动感;连续的韵脚

变换,体现了“歌”的特点。

B.本诗根据主题的需要,叙写了“秋风破屋”“群童抱茅”“屋漏床湿”等情节,委婉影射了统治者不重

视人才、摧残人才的行为。

C.本诗语言既朴实准确,又形象生动,使诗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倚杖”一词,准确生动地描

摹出诗人年迈、无奈的形象。

D.全诗先叙事,后抒情议论,既写了诗人贫困悲苦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甘愿为天下穷苦人的幸福而牺牲自己

的愿望。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句“自经丧乱少睡眠”的“丧乱”指“安史之乱”。

B.语言华丽、准确、形象、生动并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

C.全诗通过屋破漏雨情节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在战乱年代的贫困生活和关心天下寒士的善良愿望。

D.全诗将叙述、描写、抒情三者融为一体,用忧国忧民这根感情线索把它们交织在一起,意境深远。

4.选出下列对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有误的一项()

A.这是一首歌行体古诗。前五句写狂风呼啸吹走茅草,“怒号”“卷”“飞”“洒”“挂胃”“飘转”表现出

了狂风的威势,以及诗人目睹屋上茅草被吹走的泰然。

B.面对“群童抱茅去”,诗人空自叹息,恨自己老迈年高,于国于家都没什么用了。朗读时“欺”“老无

力”“忍”“公然”要重读,“呼不得”“自叹息”应读得缓慢。

C.“长夜沾湿何由彻”,“长夜”既指雨夜,也指安史之乱,在写出诗人因生计窘迫而煎熬的同时,也表

达了对国家命运转危为安的热切期盼。

D.全诗先叙事,后议论抒情。“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诗人饱览民生疾苦,体

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理想崇高,境界阔大,情真意切。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中“墨色”“漠漠”“昏黑”勾勒出了一幅凄怆黯淡的图画,流露了诗人的愁苦之情。

B.”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既写布被又旧又破,又为下文写屋破漏雨蓄势。

C.“雨脚如麻未断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春雨的骤然而至。

D.“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

6.对下面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可分为四节。第一节五句,句句押韵,“号”、“茅”、“郊”、“梢”、“坳”五个开口呼的平声韵脚传来

阵阵风声。

第9页共27页

B.“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起势迅猛。“风怒号”三字,音响宏大,读之如闻秋风咆哮。

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面且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

C.“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意为:竟然忍心在我的眼前做盗贼!表现了诗人因“老无

力”而受南村群童欺侮的愤懑心情。

D.“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两句,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

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仍、残破不堪的国家。

7.下列对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节“风怒号”从听觉上突出了秋风之狂;“卷”从视觉上形象地写了秋风之肆虐。

B.第二节,诗人对南村群童公然抱茅逃进竹林的行为无可奈何,只好拄杖归来,独自叹息

C.第三节,布衾如铁,屋漏床湿,雨脚如麻。长夜难眠,表现出诗人穷困苦痛的生活状况。

D.第四节“安得”三句借景抒情,表现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同情劳动人民,表达了作者美好的愿望和博大宽广

的胸怀。

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对南村群童公然抱茅逃进竹林的行为“无可奈何”称之为盗贼,表达了对群童无知的不满。

B.布衾如铁,屋漏床湿,雨脚如麻,长夜沾湿夜难眠,表现出诗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这种

心情也正是他穷困苦痛生活状况的体现。

C.这首诗里杜甫风吹屋破,无处安身,得不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的时候,他分明联想到类似处境的无数

穷人。

D.这首诗的最后一节运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千百年来一直激动

读者的心灵。

9.选出关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与读的说法有误的一项。()

①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胃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②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A.①段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烘托,生动形象地再现了秋风的威力。

B.①段句句押韵,给人一种急促的压迫感,读来仿佛身临其境:秋风怒号,萧瑟满耳。

C.②段要重读“欺”与“忍”,“公然”要读得轻柔舒缓,读出“我”的焦灼与无奈。

D.杜诗“写实”,文中狂风袭屋,茅草翻飞,群童抱茅,追讨叹息,均为实景再现。

10.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属于近体诗,歌,是诗的一种体裁。

B.语言朴实、准确、形象、生动并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

C.全诗通过对屋破漏雨情节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在战乱年代的贫困生活和关心天下寒士的悲悯情怀。

D.全诗将记叙、描写、抒情三者融为一体,用忧国忧民这根感情线索把它们交织在一起,意境深远。

六、《卖炭翁》共8小题)

卖炭翁

白居易

第10页共27页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辘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

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

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两句写出了卖炭翁的苍老与烧炭的辛劳。

B.“把”“称”“回”“叱”“牵”等一连串动作,刻画出了宫使专横凶残、蛮不讲理的样子。

C.“惜不得”看似轻描淡写的三个字,形象写出了宫使对百姓毫不怜惜的丑恶嘴脸。

D.这是一首叙事诗,简洁而完整地讲述了一个老人烧炭、卖炭以及最后失炭的经过。

2.阅读下面的诗歌,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

A.全诗描写了一烧炭老人辛苦烧制的木炭被太监无情掠夺故事。对统治阶级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

鞭挞,表达了诗人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B.“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问答之中使行文跌宕,扩展了反映民间疾苦的深度与广度,使

读者清楚地看到:这位老人别无衣食来源,为后面写宫使掠夺卖炭翁木炭的罪行做好了有力铺垫。

C.“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将诗人对卖炭翁艰难处境和复杂内心活动的深刻理解表达了出

来,“可怜”二字倾注了无限同情,催人泪下。

D.全诗运用了陪衬和反衬表现手法,老翁“衣正单”,以夜来“一尺雪”和路上“冰辙”作陪衬,使人

更感到老翁“可怜”;反衬了老翁“天寒炭贵、可多换衣食”希望之火的炽烈;全诗前面部分表现卖炭翁

希望化为泡影时的可悲可痛,正是为了反衬后面其希望之火之烈。

3.下面对杜甫的《卖炭翁》一诗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

A.这是一首叙事诗,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揭露了“宫市”的掠夺本质。

B.“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一问一答,将卖炭翁的命运与他所烧所卖的炭紧紧联系在一起。

C.”宫使驱将惜不得”中的“惜不得”三个字,写出卖炭翁虽无奈、悲愤,内心却充满着希望。

D.全诗层次清楚,脉络分明;笔法简洁,语言精练,处处显出诗人的匠心。

4.选出下列对白居易的《卖炭翁》赏析有误的一项()

A.这是一首叙事诗,反映了统治阶层剥削压迫人民的本质,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B.本诗的第一节,对卖炭翁的外貌和心理都进行了传神描写,表现了他的悲惨境遇。

C.“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纱一丈绫”构成强烈反差,暴露出“宫市”的掠夺本质。

D.诗人除了把情感蕴含在叙事描写中,还直接表达了爱憎情感,这是本诗感人至深的原因。

5.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叙事诗,也是一首讽喻诗,全诗记叙了卖炭翁的艰辛生活;展现了白居易诗歌的浪漫主义特

点。

B.“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精炼传神地勾画出卖炭翁的肖像,可见其生活之艰辛。

C.诗的前六句,点出了卖炭翁的劳动场所,刻画了卖炭翁艰辛衰老的形象,也为后文写宫使的掠夺罪行

做铺垫。

第11页共27页

D.“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半匹”“一丈”数量极少,价值极低,宫使竟将其“充炭直”,

这是光天化日之下赤裸裸的抢劫。

6.下列对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这是一首叙事诗,反映了宫市给百姓造成的痛苦,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B.“把”“称”“叱”“牵”,几个简洁而有力的动词,形象地描绘出宫使如狼似虎般的蛮横掠夺。

C.诗中老人驾着炭车在冰天雪地里赶往集市,清晨就在市南门外的泥泞中歇息。

D.“宫使驱将惜不得”的“惜”是舍不得的意思,写出了老人的无可奈何和百般不舍。

7.阅读白居易的《卖炭翁》一诗,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

A.这是一首叙事诗。诗歌第一节写卖炭翁劳苦悲惨的生活。先概括交代人物的基本情况,继而对他的肖

像进行了精炼传神的描绘。

B.“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诗中这一反常扭曲的矛盾心理,真实地反映出老翁的悲惨境遇。

C.诗歌第二节中,“手把”“口称”写出“宫使”的仗势欺人、专横跋扈;“回”“叱”“牵”这一连串动

作,则刻画出其蛮不讲理、霸道凶残的面目。

D.诗歌通过直接议论,揭露和控诉了统治阶层的罪恶,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以外貌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辛酸劳作。

B.“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以心理描写反映了卖炭翁悲惨的生活境遇。

C.“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以神态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勇敢反抗。

D.“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以动作描写揭露了宫使凶残掠夺的面目。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诗歌鉴赏练习题•解析版

二、《关雎》(共9小题)

关雎

《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外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第12页共27页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石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荐菜,左右莘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诺的一项是()

A.第一章以雎鸠和鸣起兴,写男子的愿望,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为纲目,统摄全篇。

B.第二章写男子对姑娘的极度思念和追求而不得的痛苦,“求之不得……辗转反侧”抒写求之不得的忧

思,把男子对姑娘的思念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

C.第三章写男子幻想愿望实现时的欢乐场景。“钟鼓乐之”描写的是男子幻想未来结婚时的热闹场景。

D.这首诗比、兴手法的运用,使人物情感和自然景物完美融合,增添了诗歌的艺术魅力。

2.下列对《关雎》的分析理解不E俄的一项是()

A.这首诗讲述了一个小伙子追求心爱姑娘的经过,表达了纯真、深切的爱情。

B.“窈窕淑女”指美好的女子,诗中指主人公心中的爱人。

C.“寤寐思服”表现了男主人公因追求不得而茶饭不思、寝食难安的状态,表现了男主人公对爱人的痴

情。

D.全诗运用比兴手法,情真意切,生动感人;但反复咏唱显得啰嗦,语言不够凝练。

3.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诗在用韵方面的参差变化,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B.“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全诗表现男子对女子的追求过程,即从深切的思慕到实现结婚的愿望。

C.《关雎》取自关关雎鸠,“关关”是指男子关注女子的表现。

D.《关雎》所写的男女双方,乃是“君子”和“淑女”,表明这是一种与美德相联系的结合。

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第一章中一、二句采用比兴手法,以雎鸠的叫声起兴,渲染和谐悠扬的气氛。三、四句统领全篇,奠

定了全篇的感情基调。

B.第二章中用采摘替菜起兴,写小伙子艰难执着的追求过程。“悠哉悠哉”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

了主人公的思念之情。

C.第三章是实写,描写主人公终于把心中的姑娘娶回家的热闹欢乐场面。

D.《关雎》这首诗全是四言,使人读起来有很强的节奏感,同时文章中也采用了大量的重章叠句和双声

叠韵,使整首诗又显得回环往复,节奏舒缓。

5.对《关雎》诗中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窈窕淑女”中的“淑女”是说这个女子很有道德。

B.“君子好逑”中的“君子”在当时是对贵族的泛称,可见“君子”社会地位不低。

C.“寤寐求之”中的“寤”和“寐”分别指睡着和醒来,可见君子思恋之苦。

D.“参差存菜”中的“参差”形容荐菜不仅长得茂盛,而且十分整齐。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1E哪的一项是()

A.“关雎”是以诗歌首句中的两个字作为题目,现在一般认为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

B.本诗巧妙采用重章叠句,使诗的内容组成递增,逐步深入地展开君子的炽热情怀。

第13页共27页

C.“参差若菜,左右流之”的“流”字用得巧妙,形象描写了女子忙碌与优美姿态。

D.“琴瑟友之”“钟鼓乐之”表现了窈窕淑女超凡的才艺、脱俗的追求和优雅的品格。

7.下列对《关雎》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篇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了和谐悠扬的气氛,引出对美丽贤淑好姑娘的爱慕之情。

B.中间两个“悠哉”,以感叹语气出之,加重了感情色彩,把男子浓浓的思念之苦极好地表现了出来。

C.“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展现了现实中男子与淑女相会相处时的愉悦和结婚时的热闹场面。

D.诗中用词美妙贴切,如“关关”拟声词、“窈窕”叠韵词、“参差”双声词等,很好地增强了诗歌音

调的和谐美与景物描写、人物刻画的生动性。

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雎”,题目取自诗的第一句;“窈窕”,文静美好的样子;“寤寐”,指日日夜夜;“悠哉悠哉”,

指生活很惬意,很闲适。

B.比兴手法是《诗经》常用的表现手法,本诗开头即用水鸟和鸣起兴,引出对美丽贤淑的好姑娘的爱慕

之情。

C.这是一首描写男子对女子思念和追求的爱情诗,表现了古代青年的爱慕之情和相思之苦,以及对爱情

婚姻大胆执着的追求。

D.本诗叙事线索明晰,画面形象可见,感情表达坦率朴素、健康热烈,与《诗经》中的另一首爱情诗《兼

葭》风格有异。《兼葭》的意境含蓄,场景朦胧,抒发对“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情意时采用的是

含蓄委婉的手法。

9.选出下列对《关雎》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

A.《关雎》是一首热情的恋歌,叙事线索明晰,画面形象可见,感情坦率朴素、健康明朗、热烈浓郁。

B.“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写出了小伙子对意中人的思念、追求,和因求之不

得而朝思暮想、寝食难安的情形。

C.诗歌反复吟咏,逐步表现了君子追求淑女,最终和淑女结为永好,成为夫妻,过上和谐美满的幸福生

活的过程。

D.诗歌善于刻画人物形象,尤其善于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把青年男子的爱慕之情和相思之苦以及对美

好爱情的大胆热烈的追求表现得淋漓尽致。

1.【答案】A《关雎》通常认为是一首描写男女恋爱的情歌。此诗首章以关雎鸟相向合鸣,相依相恋,兴

起淑女配君子的联想。以下章,又以采石菜这一行为兴起主人公对女子疯狂的相思与追求。“关关睢鸠,

在河之洲”只是起兴的句子,全诗应以“窈窕君子好逑”为纲目,统摄全篇。BCD.正确。故选:Ao

2.【答案】DD.有误,”反复咏唱显得啰嗦,语言不够凝练”表述不正确,反复咏唱体现了韵律美,还

能使情感更加强烈。

3.【答案】C

4.【答案】CC.有误,不是“真实”的场景。故选:C„

5.【答案】C【解析】A.“窈窕淑女”中的“淑女”是指美丽而有品行的女子。B.“君子好逑”中的“君

子”指品格高尚、道德品行兼好之人。C.理解正确。D.“参差荐菜”中的“参差”形容荐菜高低不齐。

故选:Co

第14页共27页

6.【答案】DD.“琴瑟友之”“钟鼓乐之”表现了男子超凡的才艺、脱俗的追求和优雅的品格,不是

“窈窕淑女”。故D错误。ABC正确。

7.【答案】CC.有误,“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写青年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也是他“想象结婚

时的热闹情景”,不是现实中的实际情况。

故选:Co

8.【答案】AA.不正确,关雎,篇名;悠哉悠哉:意为“悠悠”,就是长。这句是说思念绵绵不断;

窈窕,身材体态美好的样子;并非““关雎”,题目取自诗的第一句;“窈窕”,文静美好的样子;“悠

哉悠哉”,指生活很惬意,很闲适”。BCD.正确。故选:Ao

9.【答案】CC.有误,“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是君子追求淑女,对未来美

好的想象,并未与淑女结为夫妻。故选:C。

二、《兼葭》(共10小题)

兼葭

兼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涧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兼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涧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垠。

兼葭采采,白露未己。所谓伊人,在水之y矣。

溯涧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让。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每章开头两句写景,渲染了萧瑟冷落的氛围,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心情。

B.这首诗三次运用“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

C.这首诗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表达了缠绵无尽的情感,委婉动人。

D.这首诗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执着追寻的精神以及可望而不可即的绝望情绪。

2.对这首诗的解读欣赏,不正确的选项是()

A.“宛在水中央”一句写出了伊人神韵飘逸,气质高雅的美好形象。

B.本诗主要叙写一位追求者在深秋的早晨,在长满芦苇的河边寻找意中人的情景。

C.伊人可以指意中人,也可象征“幸福”、“理想”、“事业”等一切真善美的事物。

D.全诗流溢着诗人对伊人的真诚向往,执着追求,但求而不得的绝望之情。

3.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描写爱情生活的抒情诗。

B.全诗一唱三叹,委婉深入,充分表现了主人公对“伊人”的思念之情。

C.诗歌中的“伊人”,是一个具体的形象,她行踪不定,形迹飘渺,变幻莫测。

D.全诗重章反复,一意化为三叠,具有音乐美,先扬后抑,余音绕梁,极具感染力。

4.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第15页共27页

A.《兼葭》是诗经中表现“朦胧美”的名篇。可能是写一个男子倾心于一个女性,这首诗和《关雎》都

可以看作爱情诗,但是无论从风格上还是从表现手法上都没有很大的差别。

B.《兼葭》中没有明确的故事,第一章写主人公隔水相望,苦苦追寻,伊人仿佛就在不远处的水中陆地

上,若即若离。第二章、第三章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与《关雎》

相比,《兼葭》的情感韵味更浓郁。

C.在艺术手法上,《兼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兼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

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D.《兼葭》这首诗,动静结合,描摹传神,诗中景物如兼葭、霜露、秋水、小道、湄殡等,都是静态写

照,而歌者忽上忽下的寻求伊人,伊人忽隐忽现,又都是动态的描摹,如此动静结合,使这幅画面给人

留下了更生动、鲜明的印象。

5.对《兼葭》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伊人”可以理解为诗人所追求的人;诗人对意中人充满了爱悦,热烈的追求,然而可望不可即,始

终求之不得,诗人心中充满了惆怅。

B.这首诗三次运用“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

C.”兼葭苍苍,白露为霜”采用的是《诗经》中常用的“赋”的手法,点明故事发生的季节在深秋,为

诗歌创设了一个萧瑟的意境。

D.这首诗以男女恋爱为题材,表现主人公追求恋人的热烈感情。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情感缠

绵无尽,委婉动人。

6.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兼葭》是诗经中表现“朦胧美”的名篇,这首诗和《关雎》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是无论从风格上

还是从表现手法上都没有很大的差别。

B.《兼葭》中没有明确的故事,第一章写主人公隔水相望,苦苦追寻。第二章、第三章突出追寻之路的

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与《关雎》相比,《兼葭》的情感韵味更浓郁。

C.“溯涧从之”“溯游从之”是动作描写,表现了主人公内心无比的焦急和痴迷。。

D.《兼葭》这首诗,动静结合,描摹传神,使这幅画面给人留下了生动、鲜明的形象。

7.对全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章起两句写秋天的景象。这是从怀念者眼中写出:他的眼前是一片无边无际的青苍苍的芦苇,早

晨的露水已经成霜,于是引起了他对伊人的思念。

B.“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实写之词,伊人在河水的那一方,他因此上下追寻。

C.三个诗节的第六句互为补充,分别从漫长、崎岖、曲折三个角度表现道路的艰难阻隔。

D.全诗一唱三叹,委婉深入,充分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思念之情。

8.选出下列对《兼葭》这首诗赏析奉送的一项()

A.《兼葭》选自《诗经•大雅》,是一首描写追求意中人而不得的诗。

B.全诗重章反复,一意化为三叠,具有音乐美,用韵先响后暗,先扬后抑,余音绕梁,极具感染力。

C.全诗三章,每章八句,诗的旨意在第一章就全部体现出来了。

第16页共27页

D.本诗的每章都是先写秋景,写心上人路远难寻。之后却用“伊人”一转,似乎“她”就在面前,这里写的是

一种想象。

9.下面对这首诗歌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开头写冬天的早晨薄雾笼罩,寒冷的露珠已凝成冰霜,一位羞涩的少女缓缓而行。

B.读者可以从这诗联想到爱情的境遇,也可以联想到理想、事业、前途诸多方面的体验。

C.起兴,是这首诗歌突出的形式,这种表现手法是通过先言他物,然后以此及彼带出“伊人”。

D.本诗最有价值的东西,是创造了“在水一方”可望难即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意境。

10.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开头都写兼葭茂盛,霜露茫茫,这是一种比兴手法。描写初冬的景色,渲染凄清

的气氛,为主人公思念意中人设置背景。

B.意中人的踪迹飘忽不定,营造了飘渺朦胧的意境,这种意境与苍苍的兼葭,茫茫的霜露十分谐调,把

主人公迷茫而伤感的情思衬托得生动感人。

C.这首诗写主人公冒着秋寒徘徊岸边,思慕的人儿却在水一方。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

露未已”的变化,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追求者的深情执着。

D.这是一首抒情诗,这首诗以水、芦苇、霜、露等意象营造了一种朦胧、清新又神秘的意境,历来被誉

为情深景真、风情摇曳的好诗。

1【答案】DD.有误,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执着追寻的精神以及可望而不可及,中间阻隔千重,主

人公因而思心徘徊,不能自抑其无限惆怅的心情。故选:Do

2.【答案】D本诗洋溢着抒情主人公对“伊人”的真诚向往和执着追求的爱恋之情。主人公面对苍苍芦荡、

茫茫秋水,上下求索,苦苦寻觅。虽历经千辛万苦,但“伊人”始终让人隔河企望,飘忽不定,可望而

不可即。全诗字里行间流露出主人公望穿秋水而又追求不得的失望、惆怅之情。

3.【答案】CC.”一个具体的形象”错误。诗歌中的“伊人”,是一个虚写的形象。故C错误。

4.【答案】AA.《兼葭》是诗经中表现“朦胧美”的名篇。可能是写一个男子倾心于一个女性,这首

诗和《关雎》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是无论从风格上还是从表现手法上都有很大的差别。故理解错误。

5.【答案】CC.有误,“兼葭苍苍,白露为霜”是使用的比兴手法,点明故事发生的季节在深秋,为

诗歌创设了一个萧瑟的意境。

6.【答案】AA.《兼葭》和《关雎》无论从风格上还是从表现手法上都有很大的差别。《关雎》长于

叙事,而《兼葭》则没有明确的故事。故A错误。

7.【答案】BB.“所谓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