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广西大学附属中学高三冲刺模拟生物试卷含解析_第1页
2025届广西大学附属中学高三冲刺模拟生物试卷含解析_第2页
2025届广西大学附属中学高三冲刺模拟生物试卷含解析_第3页
2025届广西大学附属中学高三冲刺模拟生物试卷含解析_第4页
2025届广西大学附属中学高三冲刺模拟生物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广西大学附属中学高三冲刺模拟生物试卷注意事项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下图是体育运动对学习记忆的促进作用与蛋白质类神经营养因子(BDNF)关系的部分图解(AMPA受体参与调节学习、记忆活动)。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图中a过程需RNA聚合酶等并消耗ATPB.b物质和BDNF穿过突触前膜的方式相同C.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D.BDNF能抑制神经递质的释放并激活AMPA2.农作物的籽粒成熟后大部分掉落的特性称为落粒性,落粒性给水稻收获带来较大的困难。科研人员做了如图所示杂交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控制落粒性的两对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B.杂合不落粒水稻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C.F2代中纯合不落粒水稻植株的比例为7/16D.野生稻多表现落粒,利于水稻种群的繁衍3.园林绿地栽种时,常选用植株低矮、花朵繁多的地被菊。为了研究赤霉素(GA)对地被菊开花及株高的影响,科研小组用不同浓度的赤霉素溶液对同一品种的地被菊进行了随机分组实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赤霉素具有促进地被菊开花的作用B.在促进植株增高方面,赤霉素的生理作用表现出两重性C.综合开花数量和株高两个方面,用800ppm的赤霉素溶液处理效果最好D.浓度较高的赤霉素溶液对开花数量的促进作用大于对株高的促进作用4.下列关于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的控制中心和主要场所B.细胞中的色素不是分布在叶绿体中,就是分布在液泡中C.含有蛋白质的细胞器不一定含有核酸,含核酸的细胞器一定含有蛋白质D.氨基酸的跨膜运输和被转运到核糖体上都离不开载体蛋白5.下列关于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A.胰岛B细胞中葡萄糖主要通过合成为糖原来降低血糖浓度B.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分裂过程中不存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C.胚胎干细胞发育成各种组织体现了细胞的全能性D.植物叶肉细胞和原核细胞的边界一定是细胞膜6.下列关于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叙述,正确的是A.原核生物细胞无线粒体,不能进行有氧呼吸B.真核生物细胞只进行有丝分裂,原核生物细胞只进行无丝分裂C.真核生物以DNA为遗传物质,部分原核生物以RNA为遗传物质D.真核生物细胞具有细胞膜系统(生物膜系统),有利于细胞代谢有序进行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9分)昼夜温差是由白天温度的最高值和夜间温度的最低值之差决定的。为研究正、负昼夜温差对果实膨大期番茄光合作用的影响,在人工气候室内设置5个昼夜温差水平,即—78℃(77℃/34℃)、—5℃(73℃/37℃)、6℃(85℃/85℃)、+5℃(37℃/73℃)、+78℃(34℃/77℃),结果如下表所示(气孔导度表示气孔张开的程度,各数据的单位不作要求)。请回答下列问题:项目昼夜温差处理(℃)-78-56+5+78净光合速率7.868.383.454.345.77叶片气孔导度6.756.776.866.846.88叶绿素a含量7.737.887.878.868.67叶绿素b含量6.486.546.736.876.88(7)温度主要通过影响____________来影响植物代谢活动。叶片气孔导度的大小、叶绿素含量分别通过直接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影响番茄的光合速率。(8)本实验以零昼夜温差为对照,在日平均温度__________(填“相等”或“不等”)的情况下设置昼夜温差。(3)由上表分析,与昼夜温差为+5℃条件下的净光合速率相比,昼夜温差为+78℃条件下的净光合速率较低,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8.(10分)芦花鸡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Z、W染色体存在同源区(Ⅱ)和非同源区(Ⅰ、Ⅲ),如图所示。芦花鸡羽毛的有斑纹和无斑纹是一对相对性状,无斑纹由仅位于Ⅰ区段的隐性基因a控制。回答下列问题:(1)芦花鸡的某性状是由位于Ⅱ区段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则该种群中雌鸡的基因型有__________(只考虑该性状)种,该性状__________(填“有”或“没有”)与性别相关联的特点。(2)芦花鸡的冠型受另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玫瑰冠对单冠为显性。某农户家有一只有斑纹玫瑰冠的公鸡,其后代中既有无斑纹性状个体,也有单冠性状个体。①依据上述信息,无法判定等位基因A、a与B、b的遗传是否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理由是__________。②请运用简单的方法,设计实验判断该公鸡的上述两对等位基因A、a与B、b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不考虑基因突变与交叉互换,写出实验方案和预期结果及结论)。实验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预期结果及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9.(10分)二倍体水稻叶鞘被毛与否受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基因B仅在叶鞘细胞中表达,产生B蛋白。基因A抑制基因B的表达。科研人员使用两叶鞘无毛亲本进行正反交,子一代叶鞘全表现为无毛,子一代自交后产生的子代中,叶鞘无毛与叶鞘被毛的比为13:3。请回答下列问题:(1)控制叶鞘被毛的基因位于__________对同源染色体上,两亲本的基因型为______。(2)F2被毛个体中,B的基因频率为______。F2无毛个体中,杂合子的比例为____,从基因控制性状角度分析,F2被毛个体中________(填“有”或“没有”)B蛋白。(3)将Bt抗虫基因导入水稻细胞获得抗虫水稻,进一步筛选出细胞核中含有两个抗虫基因的个体。已知Bt基因的位置如图甲乙两种,第三种未知。为确定基因的位置,科研人员将转基因水稻自交,观察后代表现型。请完成以下实验结果分析:Ⅰ.若两个抗虫基因存在的位置如图甲所示,则自交后代抗虫植株与不抗虫植株之比为_______;Ⅱ.若两个抗虫基因存在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则自交后代抗虫植株与不抗虫植株之比为________;Ⅲ.若自交后代抗虫植株与不抗虫植株之比为15:1;请在图丙中画出抗虫基因的位置。______10.(10分)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人们在使用阿片类镇痛药缓解疼痛的同时会产生依赖性,且过量使用会致死。高等动物痛觉形成过程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甲神经元兴奋后通过______________(填结构)传递给乙神经元,最终传至痛觉中枢而产生痛觉。若产生痛觉的过程发生在患者打针(手臂注射)时,患者的手不会缩回,这说明人体神经中枢之间的联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已知阿片类药物A能减少兴奋性神经递质的释放,阿片类药物B能促进钾离子外流,两者均作用于神经元之间,阻止兴奋的传导而起到镇痛作用。若药物A和药物B分别置于甲、乙神经元间,预测乙神经元膜电位很可能都是______________,两者电位差是否相同?______________(填“相同”或“不相同”)(3)阿片类镇痛药上瘾的患者经常通过共用注射器注射药物而感染艾滋病,由于艾滋病患者易发生恶性肿瘤,说明免疫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功能。11.(15分)谷氨酸是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在机体调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谷氨酸是一种含有2个羧基的非必需氨基酸,这2个羧基在其分子结构中的位置是___________。(2)谷氨酸在神经元细胞体中生成后,会借助囊泡膜上的谷氨酸转运体逆浓度梯度转运到囊泡中贮存,这种跨膜运输方式是___________。兴奋传导到神经末梢后,神经末梢将谷氨酸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该过程完成的信号转换是___________。(3)当谷氨酸过度释放时会成为一种毒素。一方面它与突触后膜上的A受体结合,促进___________大量进入细胞内,激活了一氧化氮合酶产生过量的一氧化氮(如图),引起神经元严重创伤;另一方面它还能引起神经与肌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___________(填“增高”或“降低”),引发神经肌肉兴奋性增强,导致小儿惊厥发作。若某种药物可以通过作用于突触来缓解小儿惊厥,其作用机理可能是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D【解析】

1、突触分为: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单向传递:由于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详解】A、图中a过程是基因的表达过程,需RNA聚合酶等并消耗ATP,A正确;B、b物质和BDNF穿过突触前膜的方式都是胞吐,B正确;C、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C正确;D、由图可知,BDNF具有促进神经递质的释放和激活突触后膜上相应受体的作用,D错误。故选D。2、C【解析】

根据题意和图解可知,落粒与不落粒杂交后代全为落粒,则落粒为显性,F1自交后代落粒:不落粒=9:7,为9:3:3:1的变形,说明该性状由两对基因控制且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假设该性状由基因A、a和B、b表示,根据自交结果说明当A、B基因同时存在时表现落粒,其他均表现为不落粒。【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控制水稻该性状的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A正确;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不落粒的基因型为A_bb、aaB_、aabb,则杂合不落粒水稻的基因型为Aabb或aaBb,其自交后都表现为不落粒,B正确;根据以上分析,F2代中纯合不落粒水稻植株的比例为3/16,C错误;野生稻多表现落粒,落粒后遇到适宜的环境利于萌发产生后代,因此利于水稻种群的繁衍,D正确。3、C【解析】

从图中分析,随着赤霉素浓度的升高,株高先增加后降低,而植物开花的数量上升。【详解】A、从图中看出,赤霉素具有促进地被菊开花的作用,A正确;B、从图中看出,随着赤霉素浓度的增加,株高降低,说明了低浓度具有促进作用,高浓度具有抑制作用,体现了两重性,B正确;C、结合图中开花数量和株高两个方面,用400-600ppm的赤霉素溶液处理效果最好,而800ppm不利于植株的株高生长,C错误;D、从图中看出,浓度较高的赤霉素溶液对开花数量的促进作用大于对株高的促进作用,D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曲线图的分析,考生需要结合赤霉素的生理作用认真分析曲线,找准曲线的最高点、最低点和拐点。4、C【解析】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原核生物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细胞内能转运氨基酸的结构有载体蛋白和tRNA。【详解】A、细胞核是代谢的控制中心,但细胞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A错误;B、叶绿体和液泡中含有色素,但色素不只是分布在这两个细胞结构中,如衰老细胞中色素积累,分布在细胞质基质,B错误;

C、含有核酸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叶绿体和核糖体,三者都含有蛋白质,含有蛋白质的细胞器有中心体和溶酶体,但是不含核酸,C正确;D、氨基酸的跨膜运输离不开载体蛋白,但是氨基酸被转运到核糖体上是由tRNA转运的,D错误。故选C。【点睛】解答此题除需掌握细胞结构及各种细胞器的功能外,还需结合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的异同分析作答。5、D【解析】

细胞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因是细胞中含有本物种全套的遗传信息。注意辨析全能性概念中的发育起点和发育终点。【详解】A、胰岛B细胞作为组织细胞,其葡萄糖主要通过氧化分解来消耗,进而降低血糖浓度的,A错误;B、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分裂过程中有蛋白质的合成过程,故也有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的过程,B错误;C、胚胎干细胞发育成各种组织体现了细胞分化过程,没有显示细胞的全能性,C错误;D、细胞膜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细胞的边界,植物叶肉细胞和原核细胞的边界都一定是细胞膜,D正确。故选D。6、D【解析】

A、原核生物细胞只含核糖体一种细胞器,不含线粒体,但部分原核细胞含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也能进行有氧呼吸,A错误;

B、原核生物只能进行二分裂生长,而真核生物的生殖方式包括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B错误;

C、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均含有细胞结构,而细胞类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C错误;

D、真核生物细胞具有核膜、细胞器膜和细胞膜,而这些构成了生物膜系统,细胞内广阔的膜面积为酶提供了大量的附着位点,为各种化学反应的顺利进行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细胞内的生物膜把细胞分隔成一个个小的区室,这样就使得细胞内能够同时进行多种化学反应,而不会相互干扰,保证了细胞的生命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D正确。

故选D。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酶的活性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光的吸收量相等叶绿素a、b的含量低,光反应弱,叶片的气孔导度小,二氧化碳供应少【解析】

7.酶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酶的活性受温度、pH等外界条件的影响。8.叶片气孔导度的大小直接影响胞间二氧化碳浓度的高低;叶绿素能吸收传递转化光能,叶绿素的含量多少直接影响光的吸收量来影响番茄的光合速率。【详解】(7)酶的活性受温度、pH等外界条件的影响,温度主要通过影响酶的活性来影响植物代谢活动。叶片气孔导度的大小直接影响胞间二氧化碳浓度的高低,叶绿素能吸收传递转化光能,叶绿素的含量多少直接影响光的吸收量,进而影响番茄的光合速率。(8)本实验以零昼夜温差为对照,日平均温度为无关变量,故应在日平均温度相等的情况下设置昼夜温差。(3)由上表分析,与昼夜温差为+5℃条件下的净光合速率相比,昼夜温差为+78℃条件下的净光合速率较低,原因是昼夜温差为+78℃条件下叶绿素a、b的含量低,光能吸收较少,产生的【H】、ATP少,且叶片的气孔导度小,胞间二氧化碳浓度低,产生的有机物少。【点睛】本题结合表格主要考查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意在强化学生对光合作用过程中的物质和能量变化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掌握。8、4有未统计后代性状组合的表现型及比例让该只公鸡与多只无斑纹单冠母鸡杂交,观察F1的性状及比例Ⅰ.若有斑纹玫瑰冠公鸡∶有斑纹玫瑰冠母鸡∶无斑纹单冠公鸡∶无斑纹单冠母鸡=1∶1∶1∶1,则A和B位于同一条Z染色体上,a和b位于另一条Z染色体上。Ⅱ.若有斑纹单冠公鸡∶有斑纹单冠母鸡∶无斑纹玫瑰冠公鸡∶无斑纹玫瑰冠母鸡=1∶1∶1∶1,则A和b位于同一条Z染色体上,a和B位于另一条染色体上。Ⅲ.若雌雄个体中均有有斑纹玫瑰冠、无斑纹单冠、有斑纹单冠、无斑纹玫瑰冠4种性状,则等位基因(A、a)与等位基因(B、b)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解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Z、W染色体属于同源染色体,但大小、形态有差异。Ⅰ、Ⅲ为非同源区段,说明在Ⅰ上存在的基因在W染色体上没有对应的基因,在Ⅲ上存在的基因在Z染色体上没有对应的基因。Ⅱ为同源区段,在Z染色体上存在的基因在W染色体上有对应的基因。【详解】(1)某性状是由位于Ⅱ区段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由于Ⅱ为Z、W的同源区段,则该种群中雌鸡的基因型有4种,雄鸡的基因型有3种,故该性状有与性别相关联的特点。(2)①等位基因A、a与B、b的遗传是否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需要根据后代性状组合的表现型及比例来判定。②由题干信息“有斑纹玫瑰冠的公鸡,其后代中既有无斑纹性状个体,也有单冠性状个体”判断,该公鸡决定冠型的基因为杂合Bb,决定斑纹的基因也为杂合,无斑纹由仅位于Z染色体上Ⅰ区段的隐性基因a控制,故基因型可表示为ZAZa,综合上述基因型及两对等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可推断该有斑纹玫瑰冠公鸡基因型有以下三种情况,Ⅰ、若A和B位于同一条Z染色体上,a和b位于另一条Z染色体上,基因型为ZABZab;Ⅱ、若A和b位于同一条Z染色体上,a和B位于另一条Z染色体上,基因型为ZAbZaB;Ⅲ、若等位基因(A、a)与等位基因(B、b)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基因型为BbZAZa。为判断上述可能,可让该公鸡与多只无斑纹单冠母鸡杂交,观察F1的性状及比例。若有斑纹玫瑰冠公鸡∶有斑纹玫瑰冠母鸡∶无斑纹单冠公鸡∶无斑纹单冠母鸡=1∶1∶1∶1,则为情况Ⅰ;若有斑纹单冠公鸡∶有斑纹单冠母鸡∶无斑纹玫瑰冠公鸡∶无斑纹玫瑰冠母鸡=1∶1∶1∶1,则为情况Ⅱ;若雌雄个体中均有有斑纹玫瑰冠、无斑纹单冠、有斑纹单冠、无斑纹玫瑰冠4种性状,则为情况Ⅲ。【点睛】本题考查伴性遗传、性别决定的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培养了学生分析题意、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一定的难度。9、2AABB和aabb2/310/13有1:03:1【解析】

1、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2、由题意中,水稻叶鞘被毛由2对等位基因控制,两叶鞘无毛亲本进行正反交,子一代叶鞘全表现为无毛,子一代自交后产生的子代中,叶鞘无毛与叶鞘被毛的比为13:3,子二代的表现型及比例符合9:3:3:1的变式,说明2对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子一代的基因型是AaBb,亲本叶鞘无毛的基因型AABB、aabb。【详解】(1)两叶鞘无毛亲本进行正反交,子一代叶鞘全表现为无毛,子一代自交后产生的子代中,叶鞘无毛与叶鞘被毛的比为13:3,推出控制叶鞘被毛的基因位于2对同源染色体上,两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b。(2)被毛个体的基因型及比例为1/3aaBB、2/3aaBb,B的基因频率为2/3,无毛个体的基因型及比例为9/13A_B_、3/13A_bb、1/13aabb,杂合子的比例为1-3/13=10/13,被毛个体的基因型为aaB_,F2被毛个体中有B蛋白。(3)如果两个抗虫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两条染色体上,产生的配子都含有Bt,自交后代都具有抗虫基因,因此都能抗虫。如果两个抗虫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比例是含有2个Bt配子和不含有Bt的配子之比是1:1,自交后代基因型及比例是抗虫植株与不抗虫植株之比为3:1;如果两个抗虫基因分别位于2对同源染色体上,则在遗传过程中遵循自由组合定律,自交后代不具有抗虫具有的个体的比例是1/16,抗虫:不抗虫=15:1。则图丙图示如下:【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等知识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应用相关知识结合题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进行推理、解答问题。10、突触低级中枢受高级中枢控制(答案合理即可)外正内负不相同监控和清除【解析】

1、神经元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表现为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当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2、识图分析可知,兴奋的传递方向为由甲神经元到乙神经元,甲、乙神经元之间联系的结构为突触,图中为轴突-胞体型突触,兴奋最终经过低级中枢脊髓传至高级神经中枢大脑皮层,产生痛觉。【详解】(1)图中甲、乙神经元之间的联系的结构为突触,兴奋通过突触由甲传至乙,最终传至痛觉中枢而产生痛觉。若产生痛觉的过程发生在患者打针(手臂注射)时,患者的手不会缩回,缩手反射的低级中枢在脊髓,这说明人体的低级中枢脊髓受到高级神经中枢大脑皮层的控制。(2)根据题意可知,药物A能减少兴奋性神经递质的释放,则将其放置在甲、乙神经元之间的突触,则甲神经元产生的兴奋性神经递质释放减少,不足以引发乙神经元形成动作电位,因此乙神经元保持原来的静息状态,即膜电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