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俗语说:“一个和尚挑水喝,二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古时也有两个和尚,都有去南海朝拜观音想法,那么他们到底实现了没有呢?今天,我们就经过一篇文章了解这个故事结局,希望同学们能从中受到启发。1/37为学24文言文2/371.学习目标2.作者介绍3.背景透视6.检验预习7.听读课文10.句段品析11.疑难探究12.板书设计16.教材习题讲解9.整体感知13.本课主旨17.课后作业布置8.翻译课文14.本课突出艺术特色归纳15.拓展延伸3/37(难点)准确翻译文章,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使用方法。学习本文“摆事实,讲道理”论证方法。了解为学难易间转化关键是“事在人为”,并努力践行。(重点)(重点)4/37来自《点拨》彭端淑(1699~1779),字乐斋,四川丹棱人,生而颖异,十岁能文。清雍正十一年进士,曾任吏部郎中等职。后辞官回家,在四川锦江书院讲学,著有《白鹤堂集》。5/37来自《点拨》清代乾嘉时期,学者们潜心向学,不务声名,治学严谨朴实,形成一代学风。于是作者便为他子侄们写下这篇文章,希望他们能继续发扬这种风气,同时劝勉子侄读书求学不要受资昏材庸、资聪材敏限制,要发挥主观能动性。6/37不逮
迄乎成屏弃蜀之
一
读一读字音部分来自《点拨》dàiqìbǐngbǐ7/37何shì()饭bō()久而不dài()二
写一写字形部分来自《点拨》恃怠钵8/37三
文言知识积累部分来自《点拨》(一)一词多义异: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不一样)父异焉(感到惊异)之:吾欲之南海(动词,到……去)为之(代词,天下事)吾资之昏(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圣人之道(助词,)(二)古今异义1.吾材之庸,不逮人也古义:及,赶上。今义:捉。2.蜀之鄙有二僧古义:边地,边远地域。今义:粗鄙,低下。3.吾多年来欲买舟而下古义:雇。今义:购置。4.西蜀之去南海古义:距离。今义:从所在地到别地方。9/37部分来自《点拨》(三)特殊句式1.宾语前置子何恃而往?点拨:宾语“何”提前,应为:“子恃何而往?”2.判断句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点拨:“也”表判断。(四)成语积累
蜀鄙之僧:蜀:四川;鄙:边境;僧:和尚。比喻穷与富不是事业成功关键条件。10/37部分来自《点拨》(五)名句积累1.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2.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3.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11/37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书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格调。《为学》课文朗诵。圈点要求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2.认为用得好词语用方框。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语句)用波浪线。4.有疑问地方,用问号标注。12/37原文:①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②,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③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译文:天下事情有困难和轻易区分吗?只要肯做,那么困难事情也变得轻易了;假如不做,那么轻易事情也变得困难了。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轻易区分吗?只要肯学,那么困难学问也变得轻易了;假如不学,那么轻易学问也变得困难了。13/37注释:①为学:做学问。②之:代词,代指天下事。③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14/37原文:②吾资①之昏②,不逮③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④而学之,久而不怠⑤焉,迄⑥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⑦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⑧也。圣人之道,卒⑨于鲁⑩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⑪哉?译文:我天资愚笨,赶不上他人;我才能平庸,赶不上他人。我天天学习,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等到学成了,也就不知道自己愚笨与平庸了。我天资聪明,超出他人;我才思灵敏,超出他人。舍弃自己天资不努力去发挥,就和愚笨平庸人没有什么不一样。孔子学说,最终由迟钝弟子传承下来。那么愚笨平庸和聪慧灵敏所起作用,莫非有不变规律吗?15/37注释:①资:天资。②昏:糊涂,愚笨。③逮:及,赶上。④旦旦:天天。⑤怠:懈怠。⑥迄:到。⑦屏弃:舍弃,扔掉。⑧无以异:没有什么不一样。⑨卒:终于。⑩鲁:愚钝,这里指孔子学生曾参。在孔子众多学生中,曾参勤奋好学,但反应有些迟钝,所以孔子说他“鲁”。⑪常:这里指常规。16/37原文:③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②于富者曰:“吾欲之③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④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⑤矣。”富者曰:“吾多年来欲买舟而下⑥,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尚且没有成功。你凭借着什么去!”到了第二年,贫者自⑦南海还⑧,以⑨告富者,富者有惭色⑩。西蜀之去⑪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之富者不能至⑫而贫者至之。人之立志,顾⑬不如蜀鄙之僧哉⑭?17/37译文:四川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其中一个富裕。贫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要到南海去,你看怎么样?”富和尚说:“你凭借着什么去呢?”贫和尚说:“我只需要一个水瓶和一个盛饭钵就足够了”。富和尚说:“我几年来想要雇船沿着长江顺流而下(去南海),贫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到过南海这件事告诉富和尚,富和尚脸上露出了惭愧神情。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抵达可是贫和尚抵达了。一个人立志求学,反而还不如四川边境那个贫和尚吗?18/37注释:①鄙:边地,边远地域。②语:告诉。③之:动词,到……去。④恃:凭借,依靠。⑤足:足够。⑥下:顺流而下。⑦自:从。⑧还:回来。⑨以:介词,相当于“把”“拿”“将”。⑩惭色:惭愧神色。色,神色,脸色。⑪去:距离。⑫至:抵达。⑬顾:却,反而。⑭哉: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19/37原文:④是故①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译文:所以,聪明与灵敏,能够依靠但也不能够依靠。自己依靠聪明与灵敏而不学习人,是自己毁了自己,愚笨和平庸,能够限制又不能够限制。不被自己愚笨平庸所局限而努力不倦地学习人,是靠自己努力学成。注释:①是故:所以。20/371.作者为了证实“为学”观点,并没有举学习方面
事例,而是举了一个“和尚朝南海”故事,这
样做有什么用处?部分来自《典中点》【答案】①举例论证,事实胜于雄辩。②从原题“示”字能够看出,是要暗示子侄们,希望他们从中悟出道理,而且紧紧围绕题目。③从“天下事”角度选材,更有普通性,也更含有说服力。21/37
2.文中故事告诉我们“事在人为”道理,从全文
来看,作者观点是什么?请简练概括。部分来自《典中点》【答案】(1)立志求学,大胆实践,事在人为。(2)勤学苦读,有志者事竟成。22/37部分来自《点拨》1.文题是“为学”,开篇为何从“天下事”谈起?【答案】从天下事说起,由大到小,“为学”是“天下事”之一,这是从普通到详细说明事物道理方法。从天下事到为学,外延变窄,内涵增多,更能突出为学所包含内容。23/37部分来自《点拨》2.第②段写“吾”“昏”“庸”“聪”“敏”,与为
学有什么关系?【答案】承接第①段,用自我昏庸、聪敏转变无常规现象,说明“为学”主要。24/37部分来自《点拨》3.“吾一瓶一钵足矣”中“一”“足”有什么表示
效果?【答案】本题利用关键词语表示效果法。两个“一”字表现出贫和尚对物质要求极低,一个“足”字表示了他战胜困难坚定信心,表现了贫和尚面对困难知难而进勇气和实现远大理想坚定信念,以及无所畏惧坚强意志和勇于大胆实践精神。25/37部分来自《点拨》4.文中两句“子何恃而往”语气有什么不一样?各表现了富和尚什么态度?【答案】前一句是疑问语气,表现了富和尚怀疑态度;后一句是感叹语气,表现了富和尚嘲笑讥讽态度。26/37部分来自《点拨》5.“富者有惭色”原因是什么?【答案】富和尚原认为自己条件优越,想去南海却没去成;而贫和尚仅凭一瓶一钵就到了南海,这让富和尚倍感惭愧。27/37部分来自《点拨》6.文章第③段中贫和尚与富和尚故事说明了什么?【答案】本题利用对比作用分析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难与易辩证关系,告诉我们事在人为道理。28/37部分来自《点拨》7.文章最终一段有什么作用?【答案】本题利用结尾句(段)作用分析法。文章最终一段总结全文,激励我们“立志有为”,面对困难应有知难而进、勇于实践精神。29/37部分来自《点拨》【答案】“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作者经过设问提出看法。为学难易转化关键在于“为”。设问中先提出问题,然后从正反两个方面作答。这么,对比鲜明,突出了“为”对“学”作用,说明了“难”与“易”辩证关系。1.【主题探究】作者对“为学”是怎样看?又是怎样提出看法
?30/37部分来自《点拨》【答案】本题利用详略得当分析法。作者写这个故事目标在于突出“立志”主要。经过贫富二僧对话,生动地反应出他们决心是不一样。“一瓶一钵足矣”,可见贫和尚尽管条件极差,但决心很大。而富和尚“子何恃而往”重复出现,出现时语气不一样,既写出了他对贫和尚怀疑和讥讽,也说明他缺乏立志勇气。同时还造成一个悬念:贫和尚终究能否成功?接着就写贫和尚“自南海还”,写出了他成功结果,自然就包含着克服困难种种艰辛。这么劝导平易质朴,语重心长,增添了文章说服力。2.【手法探究】文章叙述蜀鄙二僧故事时花了大量笔墨详写他
们对话,而没有一句写贫和尚怎样克服旅途中种种困难。
为何要这么写?这么写有什么好处?31/37为学做学问难易相互转化去南海僧贫者至大胆实践僧富者不至事在人为立志求学有志者事竟成32/37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只有立下目标,努力去实现,才会取得成功。人之为学,贵在立志,客观条件好坏、天资高低不是关键,关键在于“为之”。33/371.选材角度新奇。文章选材角度新奇。历史上劝学文章甚多,但本文结合实际,从人天资才能因学与不学而转变角度来训示劝学,还是前无古人。以天资昏聪、能力庸敏因学与不学相互转化辩证分析,直接论证中心论点。2.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文章主要利用了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对比论证能够到达相得益彰效果。用形象语言,以蜀鄙二僧去南海故事作比,指出求学人要有比贫和尚更坚定志向。富和尚客观条件好而未去成南海,贫和尚客观条件差却去成了,关键在立志,立志“为”就有动力,就会设法到达目标,就能成功。求学人也一样,只要立下坚定志向,即使天资能力(客观条件)差,也有“学”动力,也会坚持不懈,直到成功。34/37勤学名言警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三字经》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增广贤文》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增广贤文》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水滴石穿,绳锯木断。———《汉书•枚乘传》3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酿造美酒的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诗词文言文对比阅读(解析版)-2026年中考语文复习试题(广东专用)
- 人教版八年级英语下册重点短语及专练(含答案)
- CN120193440A 一种改善纸张表面平滑度的湿端造纸工艺
- 人教版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测试及答案02
- 老人护理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宾馆客房租赁与设施租赁服务合同范本
- 2025版排水沟疏通与环保处理施工合同样本
- 2025年度外墙防水涂料施工与建筑防水质量监管合同
- 2025年城市综合体拆迁补偿及安置合同
- 冶金矿山采矿设计规范
- 生产安全应急预案汇报
- 2025年秋季新学期第一次全体教师大会上校长讲话:四重人生境界一颗育人初心-新学期致每位教书人
- 精英人才管理办法
- 2023年经济法基础第四章税法概述及货物和劳务税法律制度课件讲义
- 摩托训练考试题及答案
- 蚊虫消杀培训课件
- 秋季行车安全课件
- 贝尔面瘫个案护理
- 急性主动脉综合征非外科强化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解读 2
- 保洁安保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