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轴系统”理论视角下文化产业带建设_第1页
“点-轴系统”理论视角下文化产业带建设_第2页
“点-轴系统”理论视角下文化产业带建设_第3页
“点-轴系统”理论视角下文化产业带建设_第4页
“点-轴系统”理论视角下文化产业带建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十四五”时期文化产业带建设要对文化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更为关注。文章以“点—轴系统”理论为视角,通过深圳龙岗数字创意产业走廊的案例分析,认为龙岗数创走廊不仅是对“点—轴”系统理论的应用,同时也在实践中不断深化该理论,有效发挥了“点”的集聚效应和“轴”的扩散效应,促进龙岗文化产业要素的空间有效配置,构建起文化产业区域发展的新格局。关键词:“点—轴系统”文化产业带数字创意产业在全球化、信息化的影响下,我国文化产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发展机遇期,出现了以数字创意产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门类和新业态。202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规范发展文化产业园区,推动区域文化产业带建设。2021年,文化产业“十四五”规划中提出区域文化产业带建设目标,推进文化产业布局、区域分工协作体系、协调发展机制等不断完善。这表明,“十四五”时期要对文化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更为关注,特别是从空间结构角度来研究文化产业新业态相关问题,构建更为合理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本文以深圳龙岗数字创意产业走廊为例,对文化产业带建设提出思考。一、“点—轴系统”理论与文化产业带建设20世纪80年代,我国地理学家陆大道提出了“点—轴系统”理论[1],开启了区域发展和产业布局空间结构模式的研究序幕。该理论认为,在国家和区域发展过程中,大部分社会经济要素先在“点”上集聚,并由线状基础设施联系在一起而形成“轴”,轴线上集中的社会经济设施通过产品、信息、技术、人员、金融等对附近区域有扩散作用,扩散的物质要素和非物质要素作用于附近区域,与区域生产力要素相结合,形成新的生产力,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2]。“点—轴系统”理论创新在于,通过生产要素的空间最佳配置实现极化效应,再通过生产要素的渐进式扩散,实现经济社会区域发展从不平衡到相对平衡。该理论自提出以来,已被广泛应用于国土开发、经济布局、城市规划、区域发展等诸多领域,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近年来,有学者从“点—轴系统”理论视角,开展文化产业相关研究。如,康明[3]运用“点—轴系统”理论,提出规划建设我国东、中、西部文化产业六大集聚产业带;彭岚嘉等[4]提出构建丝绸之路跨国文化产业带;宋伟龙[5]从扩散效应、极化效应角度分析如何构建太行山文化产业带;杨丛语等[6]以“点—轴”开发理论及网络开发理论为依据,对大连文化产业提出发展建议。在本文看来,该理论之所以对文化产业研究有很强的适用性,在于文化产业的带状发展模式是未来发展新趋势。范建华[7]曾提出文化产业“十三五”期间应重点关注其带状发展的空间布局,并认为所谓带状发展空间就是指在大数据时代,文化产业空间布局突破传统区域环状分布而代之以线性带状分布。而文化产业的带状发展规律与“点—轴系统”理论不谋而合。在文化产业的点—轴空间分布模式中,“点”是在空间极化效应下,由不同级别和类型的文化产业不断聚集而成,“轴”是由以交通线为主连接所形成的文化产业带,发挥的是文化产业中心点的扩散效应,最终实现以文化产业轴带的影响力带动全域文化产业发展的目标。因此,“十四五”时期,需要进一步探讨文化产业如何以带状空间形式进行合理布局,特别是对于以数字创意产业为代表的新文化业态,如何将文化产业诸多要素进行有机的市场化整合和配置,突破行政区划阻隔和产业门类分割,以文化产业轴带动区域文化产业整体发展,从而破解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区域不平衡性问题。二、“点—轴系统”理论在数创产业布局中的应用——深圳龙岗数字创意产业走廊2023年3月,深圳龙岗数字创意产业走廊成功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这是该领域全国首个以数字创意产业为主体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项目。龙岗数创走廊不同于一般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不仅仅在于其以文化产业数字化为主体,更重要的是其形成了以带状分布为空间格局的文化产业模式。龙岗数创走廊全长46千米,面积32平方千米,西起坂田“星河云海”,依托五和大道、坂李大道、龙岗大道、盐龙大道等交通主干道,向东延至坪地“低碳云城”。从“点—轴系统”理论视角来看,在空间极化效应下,以动漫、游戏、影视、数字终端、数字展示以及数字娱乐等为主体的数字创意产业在龙岗区域内不断集聚,形成数字创意产业科技园区和企业,且空间集聚度高,即该理论中的“点”。据统计,目前龙岗全区共有经认定的文化产业园区34个,其中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4个,市级文创园区17个。与此同时,在龙岗区内主要交通线的连接下,通过扩散效应,“点”对周围数创产业园区和企业产生影响,从主中心点扩散到次级数创产业中心点,从而形成贯穿龙岗全域的数字创意产业走廊,显现出数创产业的“轴”带作用。可以说,龙岗数创走廊的提出和建设为“十四五”时期文化产业带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典范。(一)龙岗数创走廊不仅仅是对“点—轴系统”理论范式的应用,同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该理论调研了解,在龙岗区整体空间发展规划的基础上,为了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和配套设施向重点区域、特色区域的布局,形成集聚效应,龙岗数创走廊在建设中提出构建“一廊引领、三核驱动、多点支撑”的数字创意产业发展格局。“一廊引领”即建设数字创意产业走廊;“三核驱动”即打造数创总部核心区、产学研孵化核心区、数创装备智造核心区;“多点支撑”即通过改造、提升、新建等方式规范现有空间载体,构建“数创园区—数创楼宇—数创空间”的空间体系架构。由此看到,大量数创产业科技园区和企业陆续集聚龙岗,这是文化产业市场化运作的结果,天然聚集成“点”。同时在政府对数创走廊的规划中,提出打造三大核心集聚区,完善产业空间载体的形式,不断强化走廊内数创产业增长极,在市场和政府双重作用下,最大限度提升数创走廊“点”的极化效应。在本文看来,这一发展思路,是对“点—轴系统”理论的深化和提升。(二)从数字创意产业的未来发展来看,发挥“点”的极化效应必不可少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在其著作《数字化生存》中,较早对数字创意产业进行了界定,他用三个重叠的圆圈来描述计算机、出版印刷业和广播电影业,数字创意产业就是三个圆圈的交叠之处,是创新最活跃、成长最快的领域。国家统计局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中,曾对数字创意产业类型进行界定,指出数字创意产业主要包括数字技术与设备、数字内容与活动、数字设计服务、数字融合服务。因此,数创产业就本质而言,是产业融合的结果。进一步讲,是现代信息技术与文化创意产业逐渐融合产生的一种新经济形态,其发展需要不同产业系统不断分享共同的知识与技术。特别是创意产业不同于一般的产业类型,它来自于人的头脑中的创造力,依赖于文化创意产业主体源源不断的创新创意能力。因此,这背后需要一种知识型创新集群作为支撑,即,在空间范围内不断汇聚有利于创新创意的产业资本要素,营造有利于数创产业发展的区域创新环境,以增强个体和企业的创新创意能力。为此,龙岗在数创走廊建设中,提出发展包括数字硬件、创意设计、高端工艺美术、数字印刷、演艺娱乐、数字内容在内的数字创意六大优势产业集群,很大程度上是在以产业集群的方式,构建数创产业生态网络,不断积累和提升个体或企业创新创意的知识和能力,从而保持创意产业的区域创新活力。因为只有保持“创新网络”的长期繁荣,才能实现创新力的可持续性。三、“点—轴系统”理论对文化产业带建设的启示通过对龙岗数创走廊的案例分析,看到“点—轴系统”理论在文化产业带建设中的实践价值,在于通过对文化产业活动进行空间分布与组合,从“点”与“点”之间的资源要素配置,到激发文化产业轴带的动能,进而实现区域内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体协同,解决文化产业发展的区域不均衡难题。结合龙岗数创走廊的案例场景,本文认为,在应用“点—轴系统”理论指导文化产业带建设时,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注重“点”的集聚效应“点—轴系统”理论最早来自于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的“增长极理论”和德国地理学家克利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这两个理论的共同点是十分注重“点”的作用。在文化产业的“点—轴”空间分布模式中,“点”是指不同级别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实现文化产业在“点”上的集聚,是发挥空间极化效应的前提。因此,要注重挖掘和筛选各文化产业片区中有影响的“点”,培育有潜力的“点”。在龙岗数创走廊案例中,最大的特点是产业集聚度较高,呈现出华为、华侨城文化集团、兆驰等龙头企业引领,中小微文化企业集聚的发展态势。如,通过发挥华为在5G核心技术方面;发挥兆驰、艾比森、康冠、冠旭电子等企业在数字装备制造方面;发挥华侨城文化集团在文旅融合、IP塑造方面,以及发挥洛克特视效在影视后期制作等方面的引领优势,龙岗数字创意产业在文化装备、数字印刷等行业的领跑地位不断凸显。在此基础上,走廊以“点”为核心,提出打造三大核心区,即数创总部核心区、产学研孵化核心区、数创装备智造核心区,以“三核驱动”不断强化“点”的空间极化效应。(二)发挥“轴”的扩散效应“点—轴系统”理论中的“轴”即是注重交通干线的作用,产业和人口向交通干线聚集,使交通干线连接地区成为经济增长点。因此,强调在“轴”的带动下,发挥产业要素的渐进式扩散功能是该理论的一大创新。“十四五”时期,文化产业带状发展是必然趋势,文化产业的空间布局要突出强调交通线作用,通过不断延伸轴线地带的发展,带动区域整体发展。调研了解,目前龙岗数创走廊正积极推出一系列举措,强化走廊内交通链接,畅通各文化产业片区道路微循环。同时,发挥“轴”的作用要注重强化文化产业带上各集聚“点”与“点”之间的协同性,增强相关企业、产业园区之间协同能力,在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产业链上下游联动等环节加强联动合作,构建起高度整合、高效运行的产业链。为此,龙岗数创走廊立足数创产业发展需求,正在探索建立走廊企业联盟和数字创意相关领域行业协会,通过为企业沟通交流合作搭建平台,打通信息孤岛,打破资源壁垒,实现数创品牌共建、项目对接、资源共享、信息互通,通过行业协会促进市场资源高效配置,促进数创相关领域产业集聚。2025-03-0400:00:00杨丽\t"/page/2025/0304/_blank"经济师订阅

2025年2期

收藏\o"分享到微博"\o"分享到微信"\o"分享到QQ"\o"分享到QQ空间"摘要:“十四五”时期文化产业带建设要对文化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更为关注。文章以“点—轴系统”理论为视角,通过深圳龙岗数字创意产业走廊的案例分析,认为龙岗数创走廊不仅是对“点—轴”系统理论的应用,同时也在实践中不断深化该理论,有效发挥了“点”的集聚效应和“轴”的扩散效应,促进龙岗文化产业要素的空间有效配置,构建起文化产业区域发展的新格局。关键词:“点—轴系统”文化产业带数字创意产业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14(2025)02-222-02在全球化、信息化的影响下,我国文化产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发展机遇期,出现了以数字创意产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门类和新业态。202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规范发展文化产业园区,推动区域文化产业带建设。2021年,文化产业“十四五”规划中提出区域文化产业带建设目标,推进文化产业布局、区域分工协作体系、协调发展机制等不断完善。这表明,“十四五”时期要对文化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更为关注,特别是从空间结构角度来研究文化产业新业态相关问题,构建更为合理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本文以深圳龙岗数字创意产业走廊为例,对文化产业带建设提出思考。一、“点—轴系统”理论与文化产业带建设20世纪80年代,我国地理学家陆大道提出了“点—轴系统”理论[1],开启了区域发展和产业布局空间结构模式的研究序幕。该理论认为,在国家和区域发展过程中,大部分社会经济要素先在“点”上集聚,并由线状基础设施联系在一起而形成“轴”,轴线上集中的社会经济设施通过产品、信息、技术、人员、金融等对附近区域有扩散作用,扩散的物质要素和非物质要素作用于附近区域,与区域生产力要素相结合,形成新的生产力,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2]。“点—轴系统”理论创新在于,通过生产要素的空间最佳配置实现极化效应,再通过生产要素的渐进式扩散,实现经济社会区域发展从不平衡到相对平衡。该理论自提出以来,已被广泛应用于国土开发、经济布局、城市规划、区域发展等诸多领域,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近年来,有学者从“点—轴系统”理论视角,开展文化产业相关研究。如,康明[3]运用“点—轴系统”理论,提出规划建设我国东、中、西部文化产业六大集聚产业带;彭岚嘉等[4]提出构建丝绸之路跨国文化产业带;宋伟龙[5]从扩散效应、极化效应角度分析如何构建太行山文化产业带;杨丛语等[6]以“点—轴”开发理论及网络开发理论为依据,对大连文化产业提出发展建议。在本文看来,该理论之所以对文化产业研究有很强的适用性,在于文化产业的带状发展模式是未来发展新趋势。范建华[7]曾提出文化产业“十三五”期间应重点关注其带状发展的空间布局,并认为所谓带状发展空间就是指在大数据时代,文化产业空间布局突破传统区域环状分布而代之以线性带状分布。而文化产业的带状发展规律与“点—轴系统”理论不谋而合。在文化产业的点—轴空间分布模式中,“点”是在空间极化效应下,由不同级别和类型的文化产业不断聚集而成,“轴”是由以交通线为主连接所形成的文化产业带,发挥的是文化产业中心点的扩散效应,最终实现以文化产业轴带的影响力带动全域文化产业发展的目标。因此,“十四五”时期,需要进一步探讨文化产业如何以带状空间形式进行合理布局,特别是对于以数字创意产业为代表的新文化业态,如何将文化产业诸多要素进行有机的市场化整合和配置,突破行政区划阻隔和产业门类分割,以文化产业轴带动区域文化产业整体发展,从而破解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区域不平衡性问题。二、“点—轴系统”理论在数创产业布局中的应用——深圳龙岗数字创意产业走廊2023年3月,深圳龙岗数字创意产业走廊成功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这是该领域全国首个以数字创意产业为主体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项目。龙岗数创走廊不同于一般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不仅仅在于其以文化产业数字化为主体,更重要的是其形成了以带状分布为空间格局的文化产业模式。龙岗数创走廊全长46千米,面积32平方千米,西起坂田“星河云海”,依托五和大道、坂李大道、龙岗大道、盐龙大道等交通主干道,向东延至坪地“低碳云城”。从“点—轴系统”理论视角来看,在空间极化效应下,以动漫、游戏、影视、数字终端、数字展示以及数字娱乐等为主体的数字创意产业在龙岗区域内不断集聚,形成数字创意产业科技园区和企业,且空间集聚度高,即该理论中的“点”。据统计,目前龙岗全区共有经认定的文化产业园区34个,其中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4个,市级文创园区17个。与此同时,在龙岗区内主要交通线的连接下,通过扩散效应,“点”对周围数创产业园区和企业产生影响,从主中心点扩散到次级数创产业中心点,从而形成贯穿龙岗全域的数字创意产业走廊,显现出数创产业的“轴”带作用。可以说,龙岗数创走廊的提出和建设为“十四五”时期文化产业带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典范。(一)龙岗数创走廊不仅仅是对“点—轴系统”理论范式的应用,同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该理论调研了解,在龙岗区整体空间发展规划的基础上,为了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和配套设施向重点区域、特色区域的布局,形成集聚效应,龙岗数创走廊在建设中提出构建“一廊引领、三核驱动、多点支撑”的数字创意产业发展格局。“一廊引领”即建设数字创意产业走廊;“三核驱动”即打造数创总部核心区、产学研孵化核心区、数创装备智造核心区;“多点支撑”即通过改造、提升、新建等方式规范现有空间载体,构建“数创园区—数创楼宇—数创空间”的空间体系架构。由此看到,大量数创产业科技园区和企业陆续集聚龙岗,这是文化产业市场化运作的结果,天然聚集成“点”。同时在政府对数创走廊的规划中,提出打造三大核心集聚区,完善产业空间载体的形式,不断强化走廊内数创产业增长极,在市场和政府双重作用下,最大限度提升数创走廊“点”的极化效应。在本文看来,这一发展思路,是对“点—轴系统”理论的深化和提升。(二)从数字创意产业的未来发展来看,发挥“点”的极化效应必不可少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在其著作《数字化生存》中,较早对数字创意产业进行了界定,他用三个重叠的圆圈来描述计算机、出版印刷业和广播电影业,数字创意产业就是三个圆圈的交叠之处,是创新最活跃、成长最快的领域。国家统计局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中,曾对数字创意产业类型进行界定,指出数字创意产业主要包括数字技术与设备、数字内容与活动、数字设计服务、数字融合服务。因此,数创产业就本质而言,是产业融合的结果。进一步讲,是现代信息技术与文化创意产业逐渐融合产生的一种新经济形态,其发展需要不同产业系统不断分享共同的知识与技术。特别是创意产业不同于一般的产业类型,它来自于人的头脑中的创造力,依赖于文化创意产业主体源源不断的创新创意能力。因此,这背后需要一种知识型创新集群作为支撑,即,在空间范围内不断汇聚有利于创新创意的产业资本要素,营造有利于数创产业发展的区域创新环境,以增强个体和企业的创新创意能力。为此,龙岗在数创走廊建设中,提出发展包括数字硬件、创意设计、高端工艺美术、数字印刷、演艺娱乐、数字内容在内的数字创意六大优势产业集群,很大程度上是在以产业集群的方式,构建数创产业生态网络,不断积累和提升个体或企业创新创意的知识和能力,从而保持创意产业的区域创新活力。因为只有保持“创新网络”的长期繁荣,才能实现创新力的可持续性。三、“点—轴系统”理论对文化产业带建设的启示通过对龙岗数创走廊的案例分析,看到“点—轴系统”理论在文化产业带建设中的实践价值,在于通过对文化产业活动进行空间分布与组合,从“点”与“点”之间的资源要素配置,到激发文化产业轴带的动能,进而实现区域内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体协同,解决文化产业发展的区域不均衡难题。结合龙岗数创走廊的案例场景,本文认为,在应用“点—轴系统”理论指导文化产业带建设时,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注重“点”的集聚效应“点—轴系统”理论最早来自于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的“增长极理论”和德国地理学家克利斯泰勒的“中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