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33古诗文阅读(解析版)
题型解读+考点点拨+中考真题+2024年模拟汇编
敢型解裱
0■
一、《课标》要求
1.诵读与积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要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
容。在诵读过程中,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这意味着学生不仅
要能读通古诗文,还要注重日常的积累,通过反复诵读,体会其中的韵味与情感,提升文学素养。
2.理解与感悟
学生需能够理解古诗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对于古诗词,要感受其意境美、语言美;
对于文言文,要把握其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及所传达的道理。这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深
入文本,挖掘作者蕴含在文字背后的情感与意图。
3.文化传承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古诗文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古人的智慧、
价值观和审美观念。通过学习古诗文,学生应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
化。
、《考纲》规定
1.考查范围
涵盖常见的古代诗词和文言文,包括课本内重点篇目的诗词与文言文,以及课外与课本难度相当的古
诗文。例如,诗词可能涉及唐诗、宋词、元曲等不同朝代和体裁;文言文可能选取人物传记、寓言故事、
游记等多种题材。
2.知识点考查
字词解释:要求学生掌握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如“之”“而”“其”等虚词以及“亡”“走”
“诚”等实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对于诗词中的关键字词,也要理解其在诗句中的特殊表达效果。
句子翻译:能准确将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做到文从字顺,重点字词翻译准确,特殊句式翻译符
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古诗词中关键诗句的理解与阐释也可能涉及,需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句所呈现
的画面或阐述其蕴含的哲理。
内容理解:对古诗文整体内容的把握,包括诗词所描绘的场景、表达的情感,文言文的故事情节、人
物形象分析等。考查学生对文本的概括、归纳能力,以及对重要信息的提取能力。
写作手法:识别并分析古诗文的写作手法,如诗词中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动静结合等,文言文的
对比、衬托、伏笔等手法,并理解这些手法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三、命题特点
1.选材特点
兼顾课内外:既有出自课本的经典诗文作为考查基础,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又有课外拓展的古诗
文,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运用能力。如以课本内的《论语》片段为基础,链接课外与之相关主题的文言文,
考查学生对儒家思想的深入理解。诗词可能选取课本内诗人的课外作品,考查学生对诗人创作风格的把握。
体裁多样:涵盖诗、词、曲、文言文等多种体裁。诗词方面,不同朝代、不同风格的作品均有涉及;
文言文包括叙事性文言文、说理性文言文等,全面考查学生对不同体裁古诗文的阅读能力。
2.题型设置
客观题与主观题结合:客观题多以选择题形式出现,考查字词解释、文学常识、内容理解等基础知识,
选项设置会有一些易混淆的知识点,考查学生的细致程度。主观题包括字词解释、句子翻译、内容概括、
情感分析、写作手法赏析等,重点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和表达能力。
注重综合考查:不再单纯孤立地考查某个知识点,而是将字词、句子、内容、手法等综合起来。如在
分析诗词情感时,可能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诗句中字词的运用和写作手法进行阐述;文言文阅读中,会让学
生通过分析人物语言、动作等描写,理解人物形象,并阐述文章所体现的道理。
3.难度梯度
命题通常呈现一定的难度梯度。基础部分如字词解释、句子翻译等题目,相对简单,旨在考查学生对
基础知识的掌握;而内容理解、写作手法分析等题目,难度稍高,需要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
最后可能会设置一道拓展延伸题,难度较大,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创新思维,如让学生结合现实生
活,谈谈对古诗文所表达思想的理解。
四、能力要求
1.文言文阅读能力
文言字词积累与推断能力:学生要牢记常见文言字词的含义,并能根据语境准确推断陌生字词的意思。
例如,通过字形结构、上下文语境、语法功能等方法推断字词意义。如“沛公军霸上”中的“军”,结合
上下文“沛公”及地点“霸上”,可推断“军”为“驻军、驻扎”之意。
文言句式理解与翻译能力:掌握常见文言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等)的特点,并能准确将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翻译时要遵循“信、达、雅”原则,做到字
字落实,文通句顺。
文意理解与概括能力:能够梳理文言文的情节脉络,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概括人物形象特点、事件
发展过程等。如阅读一篇人物传记文言文,要能准确概括出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和主要事迹。
2.诗歌鉴赏能力
意象意境感知能力:能准确识别诗词中的意象,通过意象组合感受其所营造的意境氛围,如“枯藤老
树昏鸦”所营造的凄凉、萧瑟意境。进而理解意境所蕴含的情感,如思乡、孤寂等。
情感主旨把握能力:通过分析诗词的标题、注释、意象、关键诗句等,准确把握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
情和作品的主旨。如从李清照后期诗词中“愁”“瘦”等字词及相关意象,体会其国破家亡后的愁苦之情。
艺术手法赏析能力:熟悉诗词常见的艺术手法,如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等)、表现手法(烘
托、渲染、虚实结合等),并能分析其在诗词中的表达效果,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运
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雪景的壮美。
3.知识迁移与综合运用能力
能将课本上学到的古诗文知识和阅读方法,迁移运用到课外古诗文阅读中。如在课本中学到分析人物
形象的方法,在阅读课外文言文时,能运用同样的方法分析新文本中的人物。同时,要能综合运用文言字
词知识、诗词鉴赏技巧等,解决各类古诗文阅读问题。
五、重难点
1.重点
文言字词与句式: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是文言文阅读的基础,学生必须熟练掌握。文言
句式的理解与翻译也是重点,因为准确理解句子是把握文意的关键。在复习中,要对课本中的重点字词和
句式进行系统梳理和强化训练。
诗词情感与主旨: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情感和主旨是诗歌鉴赏的核心。学生要学会从多个角度分析,如
结合诗人的生平经历、创作背景、诗词中的意象和关键语句等。对于常见的情感类型,如思乡之情、爱国
之情、怀才不遇之情等,要能准确判断并阐述其表现方式。
内容理解与概括:无论是文言文还是诗词,对其内容的准确理解和概括是考查的重点。学生要具备提
取关键信息、梳理文章脉络的能力,能够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故事情节或诗词描绘
的画面。
2.难点
课外文言文阅读:课外文言文由于学生不熟悉文本内容和背景,在字词理解、文意把握上存在较大困
难。尤其是一些较为生僻的字词和特殊的文化背景知识,增加了阅读难度。突破难点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
的语境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通过大量的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熟悉不同类型文本的特点和阅读方法。
诗词深层含义与艺术手法分析:诗词往往具有含蓄委婉的特点,其深层含义和作者的言外之意较难把
握。对于一些复杂的艺术手法,如用典、象征等,学生理解和分析起来也有困难。需要引导学生多读多品,
深入了解诗词的创作背景和文化内涵,通过具体作品的赏析,掌握不同艺术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知识综合运用与拓展:将文言文和诗词的知识综合运用,解决综合性题目,以及在理解文本基础上进
行拓展延伸,如结合现实生活谈感悟等,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这需要学生不仅要掌握基础知识,还要
具备较强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整合和思维拓展训练。
『I考点点祓
一、文言文阅读答题方法与技巧
(一)文言字词解释
1.牢记常见释义
熟练掌握初中阶段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基本含义。例如,“沛公军霸上”中的“军”,常见义为“驻
军、驻扎”;“之”作助词时,可表“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等。平时要多积累、多巩固,形
成知识储备。
2.结合语境推断
如果遇到不熟悉的字词,先看该字词所在句子,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测其义。如“沛公军霸上,未得与
项羽相见”,从“霸上”这一地点及“未得与项羽相见”的情境,可判断“军”为“驻军”义。还可利用
整句或段落的逻辑关系辅助推断,若前后句为因果关系,字词含义应符合这种逻辑。
3.联想迁移
联系学过的课文中相同字词的用法来推断。比如,看到“沛公已去,间至军中”的“间”,可联想《邹
忌讽齐王纳谏》中“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的“间”,都有“间或、断断续续”义,此处结合语境可推
测为“抄小路,从小路”,因为刘邦需隐蔽地回到军中。
4.语法分析
根据字词在句子中的语法位置和成分来判断词性与含义。若处在主语或宾语位置,多为名词;处在谓
语位置,多为动词。如“左右欲刃相如",“刃”后接宾语“相如”,应作动词,结合语境可推断为“用
刀杀”。
(二)文言句子翻译
1.逐字落实
将句子中的每个字词都准确翻译,尤其要注意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的翻译。如“沛公军霸上”
应译为“沛公(在)霸上驻军”,“军”“霸上”都要落实。
2.结合语境
根据上下文确定字词的准确义项,使译文符合语境逻辑。如“沛公军霸上,相去四十里”,“去”结
合语境应译为“距离”,不能译为“离开”。
3.调整语序
对于特殊句式,要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调整语序。宾语前置句“何陋之有”应译为“有什么简陋
的呢”;状语后置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应译为“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然而却比蓝草的颜
色更青”。
4.保留与替换
人名、地名、官名、年号等专有名词保留不译。普通字词用现代汉语词汇替换,如“吾”换为“我”,
“亦”换为“也”。
(=)文意理解与概括
1.分层梳理
阅读时按事件发展、论述逻辑等对文章分层。如阅读《陈涉世家》,可分为起义背景、准备、发动、
发展等层次,清晰把握文章结构与内容。
2.提取关键信息
找出表明人物言行、事件结果、作者观点等关键语句。如《出师表》中诸葛亮对后主刘禅的劝诫语句,
是理解文章主旨与人物意图的关键。
3.概括内容与形象
概括事件内容时,要简洁明了,包含主要人物、事件、结果。概括人物形象,从人物的语言、动作、
事迹等方面入手,如《孙权劝学》中从吕蒙的学习行为及成果可概括出他好学、善于听取建议的形象特点。
二、诗歌鉴赏答题方法与技巧
(一)意象意境分析
1.识别意象
熟知常见意象及其象征意义,如“月”常表思乡,“雁”多寓游子漂泊、传递书信。阅读诗词时准确
找出意象,如“月落乌啼霜满天”中的“月”“乌”“霜”。
2.描绘意境
将意象串联,用优美、生动语言描绘画面。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描绘为“一叶
孤舟的帆影渐渐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向天际奔流而去”。
3.体会情感
根据描绘的意境,结合诗词背景与主旨,体会诗人情感。上述诗句借友人乘船远去的意境,表达李白
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二)情感主旨把握
1.关注标题注释
标题常点明主题或情感基调,如《春望》暗示对春天景象引发的感慨。注释提供诗人背景、创作缘由
等信息,辅助理解情感,如注释说明诗人被贬,诗词可能含怀才不遇、愤懑之情。
2.分析意象与关键句
意象是情感载体,关键句直接透露情感。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通过“愁”
及比喻,直抒李煜国破家亡的无尽哀愁。
3.联系作者风格
了解诗人创作风格,豪放派诗人(如苏轼)作品常表达豁达乐观、壮志豪情;婉约派(如李清照)多
写细腻情感。但具体诗词还需结合内容分析,李清照后期作品风格转为沉郁悲怆。
(三)艺术手法赏析
1.准确判断手法
熟悉常见修辞(比喻、拟人、夸张等)、表现(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动静结合等)、表达方式(抒
情、描写)手法。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运用比喻手法写雪景。
2.结合诗句分析
阐述手法在诗句中的具体体现,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鸟本无情,诗人赋予其情感,
运用拟人手法。
3.点明表达效果
说明手法对塑造形象、营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作用。上述拟人手法,生动表现诗人因感时伤世、恨别
家人而产生的痛苦心情,使情感更具感染力。
三、综合答题注意事项
1.认真审题
看清题目要求,是分析情感、赏析手法还是概括内容等。注意题目中的限制词,如“简要”“具体”
“结合全诗”等,按要求作答。
2.规范表述
答题语言简洁、准确,有逻辑。分析题要有观点有阐述,如赏析诗词手法,先点明手法,再结合诗句
分析,最后说明效果。涉及多个要点时,分点作答,条理清晰。
3.书写工整
保持卷面整洁,书写清晰工整。避免错别字、涂改,给阅卷老师良好印象。
%中考意瓢
一、【2024年江苏省盐城市中考真题】
(-)古诗文阅读(25分)
班级开展“古代文人家书”专题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材料一:
朝饥示子聿①
[宋]陆游
水云深处小茅茨②,雷动空肠惯忍饥。
外物不移方是学,俗人犹爱未为诗
生逢昭代虽虚过,死见先亲幸有辞。
八十到头终强项③,欲将衣钵付吾儿。
【注释】①这首诗是诗人晚年被罢官乡居时写给小儿子子芈的。②茅茨:茅屋。③强项:刚直不屈。
材料二:
潍县寄舍弟墨第三书①
[清]郑板桥
我虽微官,吾儿便是富贵子弟,其成其败,吾已置之不论;但得附从佳子弟有成,亦吾所大愿也。至
于季师傅,待同学,不可不慎。吾儿六岁,年最小,其同学长者当称为某先生,次亦称为某兄,不得直呼
其名。纸笔墨砚吾家所有宜不时散给诸众同学。每见贫家之子,寡妇之儿,求十数钱,买川连纸钉仿字簿,
而十日不得者,当察其甚而无意中与之。至阴雨不能即归,辄留饭;薄幕,以旧鞋与穿而去。彼父母之爱
子,虽无佳好衣服,必制新鞋袜来上学堂,一遭泥泞,复制为难矣。
(选自《郑板桥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注释】①作此文时,郑板桥在滩县任职,因其妻儿在兴化老家,教育儿子的责任暂托付给其弟郑墨。
材料三:
诸弟总须力图专业,如九弟志在习字,亦不必尽废他业;但每日习字工夫,断不可不提起精神,随时
随事,皆可触悟。四弟六弟,吾不知其心有专嗜否?若志在审经,则须专守一经;志在作制义,则须专看
一家文稿;志在作古文,则须专看一家文集。作各体诗亦然,作试帖亦然,万不可以兼营并鹫,兼营则必
一无所能矣。切嘱切嘱!千万千万!
(选自《曾国藩家书•致诸弟》,中华书局)
4.阅读陆游《朝饥示子聿》,回答问题。
(1)结合诗歌首联,分析陆游写作此诗时的生活境况。
(2)颔联中的“方”字值得咀嚼,请说说其妙处。
5.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纸笔墨砚吾家所有宜不时散给诸众同学
6.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
文言语句方法借鉴释义
【课内迁移法】余人各
至于延师傅复延至其家(《桃花源(1)________
记》)
当察其故而无【成语推断法】无缘无
(2)________
意中与之敢
以旧鞋与穿而【语境推断法】前文有
(3)________
当“至阴雨不能即归”
【查阅词典法】①阻塞
(4)________(填序
若志在方经不通;②极,尽;③止,
号)
息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至阴雨不能即归,辄留饭。
(2)四弟六弟,吾不知其心有专嗜否?
8.材料二、三和链接材料,这三封家书教育子弟的角度各有不同,请分别概括。
链按材料: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
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诸葛亮《诫子书》)
9.本次专题学习活动,对你的成长有哪些启示?请结合材料回答。
【答案】4.(1)首联写诗人居住在偏僻的山村茅屋中,早晨起来饥肠辘辘,写出了诗人当时贫穷、经
常挨饿的境况。
(2)“方”是“才”的意思,表明读书治学不能受外界事物的干扰,要专心致志、心无旁鹫。
5.纸笔墨砚/吾家所有/宜不时散给诸众同学
6.①.邀请②.原因③.离开④.②
7.(1)如果遇到雨天不能马上回家,就挽留他们吃保。
(2)四弟和六弟,我不知道你们心中有专门的爱好没有?
8.材料二:郑板桥是从如何与人相处的角度教育子弟的。材料三:曾国藩是从要有专门爱好的角度教
育子弟的。链接材料:诸葛亮是从道德修养的角度教育子弟的。
9.示例:①爱子要有正确的方式,溺爱不是真正的爱。②要懂得尊重别人。③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爱
好,并为之努力做出成绩。④要坚守自己的理想,不屈服、不放弃,不为外界的人或事而动摇,努力学习,
做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做一个有骨气有操守的人。
【解析】
【导语】陆游在《朝饥示子聿》中强调清贫自守和精神传承,表现出传统士人追求内心坚定的特质。
郑板桥在《潍县寄舍弟墨第三书》中则重视对待同学的态度和对弱势同学的关怀,体现了关爱和共助的教
育思想。曾国藩的家书则专注于专攻与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强调学术自律。诸葛亮则在《诫子书》中强调
俭朴自修和志向坚定的品格。通过这些家书,体悟到古代文人在教子方面的智慧与长远的期望。
【4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1)首联“水云深处小茅茨,雷动空肠惯忍饥”描述了诗人居住在水云深处小茅屋中,早晨饥饿感如
雷动般强烈,并且已经习惯忍受饥饿。“水云深处小茅茨”点明了居住环境,是在偏僻之处的简陋茅屋,这
暗示了他生活的简陋与贫困。而“雷动空肠惯忍饥”直接写出了身体状态,肚子空空如饥肠辘辘,并且“惯忍
饥”表明这种饥饿并非偶然,而是经常发生的情况。由此可见,陆游写作此诗时处于贫穷、经常挨饿的生活
境况之中。
(2)“方”字在这里是“才”的意思。颔联“外物不移方是学,俗人犹爱未为诗”,整句话的意思是只有不
被外界事物所动摇才算是真正的做学问。这里的“方”字强调了一种条件关系,即如果想要达到真正求学的
境界,就必须做到外物不移。如果没有这个“方”字所体现的这种强调作用,就无法准确地表达出专心致志、
心无旁鹫对于求学的重要性。它使诗句在表达读书治学的态度上更加精准、有力,让读者深刻地认识到求
学过程中需要坚定自己的内心,不被外界干扰的重要性。
【5题详解】
本题考查断句。
句意:纸、笔、墨、砚这些东西,只要是我家里有的,就应该不时地分发给同学们。从句子结构看:“纸
笔墨砚”是一个整体,为句子的主语,表示事物的范畴,这里可以独立断开;“吾家所有”是对“纸笔墨砚”的
所属描述,表明这些东西是自家拥有的,可作为一个语义单元;“宜不时散给诸众同学”则表达了针对这些
自家所有的纸笔墨砚应该采取的行为,即应该不时地分发给众多同学,是一个完整的表意部分。故断句为:
纸笔墨砚/吾家所有/宜不时散给诸众同学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字义。
(1)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其余的人各自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里。延,邀请。根据“课内迁移法”,“至
于延师傅”中的“延”也是,,邀请”的意思。句意:关于邀请老师。
(2)无缘无故:没有原因。故,原因。根据“成语推断法”,“当察其故而无意中与之”中的“故”也是“原
因”的意思。句意:我们应该了解情况并在不经意间给予帮助。
(3)根据前文“至阴雨不能即归”可知,文中提到因为阴雨天气同学不能马上回家,所以郑板桥到傍晚
的时候,给同学旧鞋穿然后让其离开。这一系列动作是连贯的,“去”在这样的语境下表示离开是比较合理
的。这里的“去”应是“离开”的意思。
(4)如果有志于深入研究经典经书。穷,极,尽。根据查阅字典法,应选②。
【7题详解】
本题考查译句。重点词语:
(1)至,到了。归,回去。即,立即。辄,就。饭,吃饭。
(2)其,你们。专嗜,专门的爱好。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材料二中,郑板桥表达了他对教育子女的看法。他提到:“我虽微官,吾儿便是富贵子弟,其成其败,
吾已置之不论;但得附从佳子弟有成,亦吾所大愿也。”这句话表明郑板桥更关心的是周围环境对孩子的正
面影响,而不是仅仅关注自己儿子的成功与否。接着,他强调了选择和对待老师及同学的重要性:“至于延
师傅,待同学,不可不慎。”这显示了郑板桥重视孩子在社交和学习环境中的人际交往能力。因此,可以得
出结论,郑板桥是从如何与人相处的角度教育子弟的。
材料三中,曾国藩在他的家书中明确指出:“诸弟总须力图专业,如九弟志在习字,亦不必尽废他业;
但每日习字工夫,断不可不提起精神,随时随事,皆可触悟。”这段话强调了专注和专业的重要性,鼓励弟
弟们专注于自己的兴趣和目标,并且要全神贯注地学习。曾国藩进一步建议,无论是在经典研究、制义写
作还是古文创作方面,都应该专攻一门,避免分散精力。这表明曾国藩是从要有专门爱好的角度教育子弟
的。
链接材料中,诸葛亮写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这段话强调了道德修养和内心的平静对于学习和
成长的重要性。诸葛亮认为,只有通过内心的宁静和简朴的生活方式,才能明确志向并实现长远的目标。
这说明诸葛亮是从道德修养的角度教育子弟的。
综上所述,郑板桥、曾国藩和诸葛亮在家书中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教育子弟。郑板桥强调与人相处的重
要性,曾国藩强调专注专业的重要性,而诸葛亮则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这些不同的教育角度反映了各
自的价值观和对子女成长的不同期待。
【9题详解】
本题考查阅读启示,结合材料内容,联系自己的实际拟写即可。
在材料二中,郑板桥提到:“我虽微官,吾儿便是富贵子弟,其成其败,吾已置之不论;但得附从佳子
弟有成,亦吾所大愿也。”这句话表明郑板桥虽然身为官员,但对于儿子的成就与否并不强求,而是希望他
能够与优秀的同辈一起成长。这反映出一种正确的教育方式,即不过分干涉孩子的成长路径,而是给予他
们自由发展的空间。这种做法不同于溺爱,它鼓励孩子通过自身的努力取得成功,而不是依赖父母的庇护。
要懂得尊重别人。
在材料二中,郑板桥还强调了对同学的尊重和帮助:“至于延师傅,待同学,不可不慎。吾儿六岁,年
最小,其同学长者当称为某先生,次亦称为某兄,不得直呼其名。”这说明即使是小孩子也应该学会尊重他
人,尤其是对年长者应该使用适当的称呼。这种尊重不仅是对他人的礼貌,也是个人修养的一部分。
材料三中提到:“诸弟总须力图专业,如九弟志在习字,亦不必尽废他业;但每日习字工夫,断不可不
提起精神,随时随事,皆可触悟。”这句话强调了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专业或爱好,并且需要全神贯注地
投入其中。无论是学习书法还是其他技能,都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取得成果。这种专注于自己热爱的
事物,并为之付出努力的精神对于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要坚守自己的理想,不屈服、不放弃,不为外界
的人或事而动摇。
材料一中的陆游写道:“八十到头终强项,欲将衣钵付吾儿。”这表明即使在晚年被罢官乡居的情况下,
陆游依然保持坚强和不屈的意志,并希望将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传递给下一代。这种坚持理想、不因外界
环境变化而动摇的态度是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品质。它教导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毅力,面对困难时不
轻言放弃。
【点睛】参考译文:
材料二:我虽然是个小官,但我的儿子也算是富贵人家的孩子。他的成功或失败,我已经不再过多关
注;我最大的愿望是,能够跟随优秀的学生一起学习并取得成就。关于邀请老师和对待同学,我们不能不
谨慎。我的儿子今年六岁,在同学中年龄最小。对于年纪比他大的同学,应当称呼他们为“某先生”;年纪
稍小一些的,也应称呼他们为“某兄”,不能直接叫他们的名字。纸张、笔墨等学习用品是我们家所拥有的,
应该时常分发给其他同学。每当看到贫困家庭的孩子或是寡妇的孩子,为了买纸和订字簿而请求借十几块
钱,但却十天半个月也借不到的时候,我们应该了解情况并在不经意间给予帮助。如果遇到阴雨天他们不
能马上回家,就应该留下他们吃饭;傍晚时分,可以将旧鞋子给他们穿上离开。那些孩子的父母尽管无法
提供好的衣物,但一定会制作新的鞋袜让孩子来上学,一旦鞋袜弄脏或损坏,再重新制作就很困难了。
材料三:各位弟弟总需要努力专精一门学问,比如九弟立志练习书法,也不必完全放弃其他学问;但
是每天练习字帖的时候,绝不能松懈,随时随地都可以有所领悟。四弟和六弟,我不知道你们心中是否有
特别喜欢的学问?如果有志于深入研究经典经书,就必须专门研读一部经书;如果有志于写作八股文,就
必须专门阅读一个人的文稿;如果有志于写作古文,就必须专门阅读一家的文集。写作各种体裁的诗歌也
是如此,应对付科举考试的“试帖诗”也是如此,千万不可以同时进行多项学习,如果同时进行多项学习,
必定会一事无成。千万牢记!
链接材料:君子的行为操守,以静思反省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来培养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
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
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二、【2024年江苏省连云港市中考真题】
(一)(20分)
古诗文阅读课,围绕“问天”这一主题,老师选取了下面三篇诗文,请完成下面小题。
【甲】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选自《李清照集笺注》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乙】
《齐谐》者,有怪者也。《谐》之言日:“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拉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
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
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节选自《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61年版)
【丙】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
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
儿日:.“目初出沧沧速速及甚且史如探海此丕为近置热而远着速乎?“孔子不能来也。两小儿笑日:“孰
谓汝多舛乎?”
(节选自《列子集注•汤问篇》中华书局2018年版)
7.下列对甲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阕主要写实景,开头写天、云、雾、星河、千帆,展现出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卷。境界
开阔,气势磅礴。
B.“路长嗟日暮”化用《离骚》诗意,感叹人生之路漫长修远,但是自己已至暮年。表达词人珍惜学习时
光的紧迫感。
C.“九万里风鹏正举”借用庄子《逍遥游》中大鹏的形象,希望大鹏送自己去往海上仙山,体现词人消极
避世的思想。
D.全词以人神对话为内容,将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起来,充分显示了词人性情中豪放不羁的
一面。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皆怪者也______(2)去以六月息者也______
(3)孔子不能不也______(4)孰谓汝多削乎
9.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2)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11.丙文中,两小儿辩的是怎样的问题?从他们的辩论和“孔子不能决”,你读出了什么?
12.古人叩问苍天,寻找万物发展的情理,探索精神本原。这三篇诗文有情趣有理趣,表现了古人的哲思和
情怀,请分享你的阅读收获。
【答案】7.D8.①.记载②.离开③.判定,决断④.同“智”,智慧
9.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10.(1)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2)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距离人远,而到了正午距离人近。
11.两小儿就太阳距离地球远近的问题进行了辩论。他们的辩论反映出对自然现象的探求。“孔子不能
决也”,表明即使是广闻博识的圣人也不是无所不知的,还可以看出孔子对待知识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
知为不知”。
12.这三篇诗文里有李清照对理想境界的向往与追求,有庄子对于相对空间位置的辩证思考,有两小儿
对自然现象的探求,既有哲学思考,又有生活情趣。从中我们可以学习到古人的探求精神、理性思考以及
对精神境界的追求。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赏析。
A.“天接云涛连晓雾”是实景,“星河欲转千帆舞”是作者的想象,写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
上的银河似乎在转动一般。本项“上阕主要写实景”有误;
B.“路长日暮”,反映了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经历。词人结合自己身世,把屈原在《离骚》中所表
达的不惮长途远征,只求日长不暮,以便寻觅天帝,不辞“上下求索”的情怀隐括入词。本项“表达词人珍惜
学习时光的紧迫感”有误;
C.“九万里风鹏正举”,作者要像大鹏那样乘万里风高飞远举,离开这让人伤痛的现实社会,因此,词
人叫至产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风,你不要停止,把“我”轻快的小舟吹到仙山去,让“我”在那里过自
由自在的生活。词人通过“天帝”和“三山”这两个形象,将自己美好的梦想表达了出来,渴望有好的帝王和
好的居所,渴望有人的关心和社会的温暖,渴望自由自在的生活。本项“体现词人消极避世的思想”有误;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
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是记载一些怪异事情的书。志,记载。
(2)句意:借助六月的大风离开。去,离开。
(3)句意:孔子也不能判断。决,判定,决断。
(4)句意:是谁说你智慧多呢?知,同“智”,智慧。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断句。
句意: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等到中午的时候像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近的时候感
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吗?
分析句意可知,“日初出沧沧凉凉”点明太阳初升时人的感觉。“及其日中如探汤”点明中午时候人的感
觉。“此”指的就是前面提到的“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故断句为: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译句。重点词语:
(1)苍苍:深蓝。其正色邪:或许是上天真正的颜色?其,抑,或许,表选择。正色,真正的颜色。
邪,同“耶”,疑问语气词。极:尽。
(2)以:认为。而:表并列。日中:中午。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阅读启示。
根据丙文中的“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可知,
两小儿辩论的话题是太阳距离地球远近的问题。两小儿的认识恰好相反,并且各自给了理由,他们的辩论
不仅反映了古代人民对于自然现象的思考,也反映了他们对于自然现象成因的探求。
“孔子不能决”的意思是孔子也不能判断两小儿谁说的是对的。孔子是圣人,以学识渊博著称,但是他
却直接承认自己也不能判断两小儿说法的正误。这说明他对知识的态度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即,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能不懂装懂。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阅读启示。
甲词写梦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隐寓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失望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
往。作者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以浪漫主义的艺术构思、梦游的方式、奇妙的设想去倾述隐衷,寄
托情思。
乙文“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表现了作者对相对空间位
置的辩证思考。因为所处空间不同,观察事物得到的结果也会有所不同。
丙文中两小儿辩论的话题是太阳距离地球远近的问题。两小儿的认识恰好相反,并且各自给了理由,
他们的辩论不仅反映了古代人民对于自然现象的思考,也反映了他们对于自然现象成因的探求。两小儿对
于孔子的嘲弄也富有生活情趣。
从这三篇诗文当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对自然哲理的思考与辩证思维。
【点睛】参考译文:
乙:《齐谐》这本书,是记载一些怪异事情的书。书上记载:“鹏往南方的大海迁徙的时候,翅膀拍打
水面,能激起三千里的浪涛,环绕着旋风飞上了九万里的高空,凭借六月的大风离开。”像野马奔腾一样的
游气,飘飘扬扬的尘埃,都是因为大自然里各种生物的气息吹拂所致。天空苍苍茫茫的,或许是上天真正
的颜色?它的辽阔高远也是没有尽头的吗?鹏往下看的时候,看见的应该也是这个样子。
丙:孔子向东游历,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就问他们在争辩的原因。一个小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刚
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比
较远,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近。”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时像车的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时就如同
盘子一般小了,这不是远小近大的道理吗?”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等到中
午的时候像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吗?”孔子听了之后不能判断他
们俩谁对谁错。两个小孩子笑着对孔子说:“是谁说你智慧多呢?”
三、【2024年江苏省苏州市中考真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虎丘以望后五日
[明]王士性
虎丘者,吴王阖闾葬以扁诸之剑,白虎之气腾上,而见怪于秦皇也。墓今不知其处,我日浮图①下,又
云剑池下,剑池两崖如裂,侧立十仞,盖石溜天成,寒泉出其窦②而停潘焉。墓不当在其下,意浮图者近之。
自阊门买舟,五里即达寺门。初入,一卷整臭坐呈工试剑石摩望石缝为凝瞰而匹国久之。再入,则清
泉白石,断腭③革奇。4巨坂④如砥,可罗胡床百座,号千人石。石咬水处,为白莲池。近池而灌葬塞焉者,
为清远道士放鹤涧,循涧上,登大雄阁,右行过剑池石粱,望浮图而息焉。既畅,复下可中亭,观生公点
头石。复右上而尝陆羽泉,石窦似慧山,而味劣之。
此地游踪成市,要以秋月为磐。千人石古株轮困,把酒问月,醉而枕之,仰视碧落⑥垂垂。固恍如乘槎
⑦泛斗牛⑧渚也。若上浮图之巅,苍然平楚,远瞰湖天内捧一轮月色遍照苏州,又昔人所称绝景云。
(选自《王士性集》,有删减)
【注释】①浮图:佛塔。②窦:洞。③断腭(yin6):像露齿的样子。④镇坂:坚硬的坡石。⑤轮困(qUn):
盘绕高大。⑥碧落:天空。⑦槎:木筏。⑧斗牛:天上的星宿名。
虎丘寺
[唐]张籍
望月登楼海气昏①,剑池无底浸云根。
老僧只恐山移去,日暮先教锁寺门。
【注释】①海气昏:水汽迷蒙。②云根:深山云起的地方。
6.根据提示,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文言词句方法提示解释
吸曰浮图
[语境分析法]上一句为“墓今不知其处”(1)______
下
墓不当在[课内迁移法]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
(2)______
其下家》)
断腭手奇[成语关联法]精裒求精(3)______
要以秋月[查阅词典法]①经得住;②胜利;③美好、(4)-_(填
为胜美景;④超过序号)
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标出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酌憨憨泉坐吴/王试剑石摩挚/石缝为凝睇而沉思/久之。
B.酌憨憨泉/坐吴王试剑石摩拿/石缝为凝睇而沉思/久之。
C.酌憨憨泉/坐吴王试剑石/摩挚石缝/为凝睇而沉思久之。
D.酌憨憨泉坐吴/王试剑石/摩挛石缝/为凝睇而沉思久之。
8.“剑池无底浸云根”中的“浸”字,有的版本作“镇”字。你觉得哪个字更贴合诗意?请联系诗、文的
相关内容,陈述理由。
9.山并不会移动,但作者却故意说老僧是因担心山移去而锁寺门。请结合全诗说说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10.把文中画直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可罗胡床百座,号千人石。
(2)又昔人所称绝景云。
11.不同人望月有不同的感受。结合《游虎丘以望后五日》《虎丘寺》中相关句子与链接材料,简述望月这
一行为会给人带来哪些感悟或收获。
[链接材料]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
时有)》
【答案】6.①.有人②.应当③.更加④.③7.C
8.示例一:“浸”更好。“浸”有浸泡之意,形象地写出了山石没于剑池水中的景象,突出了剑池水深而
清的特点,给人一种宁静、幽美之感。
示例二:“镇”更好。“镇”有压的意思,写出了剑池崖壁侧立直上的气势。突出了剑池崖高水深,给人
以庄严之感。(言之成理,意对即可)
9.老僧锁门是日常动作,作者却故意说老僧是因为怕风景优美的虎丘山离去。含蓄诙谐地表达对虎丘
寺风景的喜爱与赞美。(意对即可)
10.(1)(坡石)可以排列几百座胡床,称作千人石。
(2)(这)又是以前的人所称赞的极为美妙的景色。
11.望月时可以欣赏到美景,从而获得审美体验:月亮引人遐想,望月令人产生丰富想象:望月寄托情
感,抒发思念之情:望月发现自然规律,收获人生启迪。(意对即可)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在句中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
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第一空,上一句“墓今不知其处”意为:如今阖闾王的墓穴已不知道在哪里了。据此可推断“或曰浮图下"
一句应是对阖闾王墓位置的推测,意为:有人说在塔的下面。“或”在此处意为“有的人”。
第二空,《陈涉世家》中“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一句意为:应当立为国君的是公子扶苏。“当”在这句话
中意为“应当”。据此可推断该句意为:吴王的墓穴应当不在剑池下面。“当”意为:应当。
第三空,精益求精:意思是事物已经非常出色了,却还要追求更加完美,好了还求更好。“益”意为“更
加”。据此可推断该句意为:石缝间眦牙咧嘴的怪石更加奇特。“益”意为:更加。
第四空,该句意为:但要以秋天来游览最为美好。这句话中“胜”修饰“秋月”,应作形容词,意为:美
好、美景,故选“③”。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
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
该句意为:先喝了憨憨泉的泉水,再坐在试剑石上,用手摩挈着石头的缝隙,长时间地凝视着并陷入
深深的沉思。
“酌憨憨泉”是一个动词短语,表示完整的动作,应独立成句。“坐吴王试剑石”是一个地点状语,“坐,
是动词,而“吴王试剑石”是地点状语中的宾语,表示作者坐在了试剑石上,也是一个独立的部分,需要断
开。“摩拳石缝”描述了坐在石头上的人正在摩挚石头的缝隙,与“坐吴王试剑石”在逻辑上是并列的,因此
需要分别断开。“为凝睇而沉思久之”是一个完整的表述,表示因为长时间凝视而陷入深思,且持续了一段
时间,是在上一动作之后的又一个动作,因此应该作为一个整体。
据此可断句为:酌憨憨泉/坐吴王试剑石/摩拳石缝/为凝睇而沉思久之;
故选Co
【8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答案不唯一,结合“浸”或“镇”字的本意,体会其在诗歌中的表达效果,分析其
贴合诗意的合理性,言之有理即可。
“浸”字意为泡在液体里,在诗歌中形象地描绘了剑池仿佛深不见底,仿佛能够浸入到云层的根部,给
人一种深邃、幽远的感觉。联系文章第一段“池两崖如裂,侧立十仞,盖石溜天成,寒泉出其窦而停滞焉”
可知,王士性用简短的一句话就表现出剑池的雄伟壮丽。诗歌中用“浸”,这种描绘使得剑池显得神秘而壮
丽,与周围的山川云雾融为一体,形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同时,“浸”字也带有一种湿润、浸透的意味,
表现出剑池水深而清的特点,给人一种宁静、幽远的感觉。
“镇”字含有镇压,用强力压服的意思。在诗歌中,“镇”字可以解读为剑池的气势能够镇压住云层的根
部,显示出一种强大而威严的力量。联系文章第一段“墓不当在其下,意浮图者近之”可知,剑池作为吴王
阖闾墓的象征,本身就带有一种神秘而庄严的气息。使用“镇”字,能够更好地表达出这种氛围,使读者在
阅读时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深沉。据此,“镇”不但写出了剑池“侧立十仞”的气势,
突出其山高水深,更能给人庄严肃穆之感。据此任选角度作答即可。
9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诗歌前两句意为:诗人登上虎丘寺的楼阁,眺望远方,只见海气弥漫,月色朦胧。剑池深不见底,连
云彩的根部都浸没其中。诗人在前两句中详细描写了剑池的壮丽景色,而“老僧只恐山移去”一句是夸张的
表达,巧妙地以老僧担心山移去而锁寺门的情节作为点睛之笔。虽然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来看,山是不会移
动的,但作者在此处用诙谐的手法,故意将老僧每天晚上锁门的日常动作说成是他因为害怕美丽的风景从
虎丘山离开,才在日暮时分先锁寺门。从中含蓄地传达出作者对虎丘寺优美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注意重点字
词的翻译。重点词:
(1)罗:排列;百座:虚数词,指几百座;号:称作。
(2)昔:从前,过去;称:称赞;绝景:美好无比的风景。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根据文章第三段“此地游踪成市,要以秋月为胜”“若上浮图之巅,苍然平楚,远瞰湖天内捧一轮月色遍
照苏州,又昔人所称绝景云”可知,王士性在登上虎丘塔顶时,看到苍茫的原野,远望湖天之间,一轮明月
高悬,遍照苏州城。通过望月,他看到了前人所称赞的美好景象。这说明望月可以让人欣赏美景,获得美
好的情感体验。
根据《虎丘寺》中“望月登楼海气昏,剑池无底浸云根”可知,诗人由望月看到了海气弥漫、月色朦胧
的美好景象,产生了无限的遐想,仿佛看到了云彩浸没在剑池的奇景。这说明望月可以引人深思,产生丰
富的遐想。
根据材料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可知,作者既写景,也点明节候。那是在白露的夜晚,清露盈
盈,令人顿生寒意。诗人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
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深刻
地表现了诗人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这说明望月可以寄托情感,抒发思乡之情。
根据材料“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可知,人生充满了悲欢离合,就像月亮有阴晴
圆缺一样,这是自然规律,也是人生常态。作者借此启示我们要以超脱的心态面对人生的无常和变化,珍
惜眼前人、事、物,保持乐观和积极的心态面对挑战和困难。这说明望月可以让我们发现自然规律,收获
人生哲理。据此总结作答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虎丘山,是吴王阖闾用“扁诸”名剑埋葬自己的地方,有白虎蹲踞在墓上的气势,秦始皇曾在这里寻找
过宝剑,因此留下了奇异的传说。如今阖闾王的墓穴已不知道在哪里了,有人说在塔的下面,有人说在剑
池的下面。剑池的两岸像刀劈开似的,直立的石壁高达十多丈,大概是天然形成的石头裂缝。寒冷的泉水
从裂缝中涌出,积水成为深潭。吴王的墓穴应当不在剑池下面,大概是靠近塔的地方。
从阊门进去,雇小船到虎丘山,走五里路就到了虎丘寺的大门。刚进去以后,先喝了憨憨泉的泉水,
再坐在试剑石上,用手摩挈着石头的缝隙,长时间地凝视着并陷入深深的沉思。再进去,就看见清澈的泉
水、洁白的石头,石缝间觥牙咧嘴的怪石更加奇特。一块平整的大石头像磨刀石一样,可以排列几百座胡
床,称作千人石。石头正对着泉水的地方,是一个石砌的池塘,池塘中开着白色的莲花。近池塘的地方有
灌溉用的水闸,像门一样,叫做“放生池”,通向虎丘山的石桥,就在闸门的上面。走过石桥,登上虎丘山,
向右转,走过剑池、石桥和坟墓,就到了虎丘塔前。参观完后,我们又下山来到可中亭,观赏生公点头石。
再往上走,又品尝了陆羽泉的泉水,泉水的石窦和慧山相似,但味道稍逊一筹。
这地方游览的人众多,但要以秋天来游览最为美好。在千人石上,古老的树木盘根错节,我们举杯向
月,醉了就枕着石头躺下,仰望碧空如洗的天空,这时,我们好像已经驾着小船,在斗牛星和织女星的中
间遨游了。如果登上虎丘塔顶,可以看到苍茫的原野,远望湖天之间,一轮明月高悬,遍照苏州城,又是
以前的人所称赞的极为美妙的景色。
四、【2024年江苏省宿迁市中考真题】
(-)古诗文阅读(24分)
参加校文学社组织的“兰”主题诗文共读活动。
【甲】
(明)陈汝言
兰生深山中,馥馥吐幽香。
偶为世人赏,移之置高堂。
雨露失天时,根株离本乡。
虽承爱护力,f养非其方。
冬寒霜雪零,绿叶恐雕伤①。
何如在林壑,时至还自芳。
(选自明•簟溪子《兰史》,中国林业大学出版社2023年版)
【注】①雕伤:花木枯萎。雕,通“凋”,凋落,衰败。
【乙】
跋①盆兰
(明)李流芳
①己未春,余北上至濠梁,病还。疸则苣丕瘗狸处惘惘韭对.友生流连漕建即毛必遣巨。二月二日,与
子薪、嘏父、尔凝、家伯季从子,泛舟南郊,听江君长弦歌。值雨,子薪偕尔凝、君长宿余家。盆兰正开,
出以共赏。子薪故有花癖,烧烛照之,啧啧不已。
②花虽数茎,然参差掩映,态变颇具。其葩或黄或紫,或碧或素。其状或含或吐,或离或合,或高或
下,或正或敬;或俯而如瞰,,或仰而如承②,或平而如揖,或斜而如睨,或来而如就③,或往而如奔。或相
顾而如笑,或相背而如嗔,或掩抑而如羞,或偃蹇④而如傲,或挺而如庄,或倚而如困,或群向而如语,或
独立而如思。盖子薪为余言如此,非有诗肠画笔者,不能作此形容也。余既以病不能作一诗记之,欲作数
笔写生,而亦复不界。然是夜与子薪对花剧⑤谈甚欢,胸中落落一无所有,伏枕便酣睡至晓,从此病顿减。
此花与爱花人皆我良药,不可忘也。
(选自《檀园集》,上海文化出版社2013年版,有删改)
【注】①跋:写在书籍和文章的后面,多用来评价内容或说明写作经过。②承:捧着。③就:前往。④偃
蹇(jian):高耸的样子。⑤剧:流畅,此处指畅快。
4.甲诗“长养非其方”中的“长”字,有同学认为应该读“chWng”,有同学认为应该读“zhAng”。你赞
同哪种读法?谈谈你的理解。
5.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超出三处不
得分)。
夜则苦A不寐B独处C惘惘D非对友生E流连F酒肆G即无以H遣日
6.根据方法提示解释乙文中加点的词。
文中词句方法解释
或相顾而如笑【查工具书】顾:①看;②考虑;③拜访;④反而(1)_____(填序号)
或倚而如国【结合语境】或挺而如庄,或倚而如国,或群向而如语(2)_____
而亦复不景【课内关联】未果,寻病终(《桃花源记》)(3)_____
7.用现代汉语翻译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子薪故有花癖,烧烛照之,啧啧不已。
8.朱自清在《经典常谈》中说,好诗往往“自然达意,委婉尽情”,甲诗也有这样的特点。请结合诗句,
简要分析。
9.请梳理乙文中“兰”能让作者“从此病顿减”的原因。
10.有感于“兰”的品质,你想制作一枚兰花书签,勉励自己做“兰”一样的人。请结合对诗文的感悟,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