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小升初复习:文言文阅读 方法技巧与练习题(含答案)_第1页
统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小升初复习:文言文阅读 方法技巧与练习题(含答案)_第2页
统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小升初复习:文言文阅读 方法技巧与练习题(含答案)_第3页
统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小升初复习:文言文阅读 方法技巧与练习题(含答案)_第4页
统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小升初复习:文言文阅读 方法技巧与练习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小升初复习:文言文阅读方法技巧与练习题

第一讲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

【考点回顾】

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理解、概括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思想内涵、写作技法等。

主要考查方式有概括事件、分析形象、梳理情节,把握主旨。(初中要求)

解释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小学要求)

【衔接新知】

初中文言文阅读要求

1、理解

①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之、其、是、尔、何、孰、安、者、而、虽、乃、且、也、则、焉。

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

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分析综合

①筛选文中的信息。

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考点解读】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1、识别通假字,掌握其本字、读音和意义。

2、辨析词的古今义。

3、正确解释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

4、词类活用。

【方法技巧】

1、“联想推断法”

即联系课内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如:“过而能知,可以为明”中的

“过”字,如果能联想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人恒过,然后能改”的“过”的

意思,就能理解该句中“过”的意思为“犯错!

2、语境推断法

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如:“使者及门”的“及”,结

合上下文语境可知“及”应为“到”的意思

3、识别通假字,掌握其本字、读音和意义。

4、辨析词的古今异义。

一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别,积累课内所学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如“太行、王屋二山,

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中“河”专指“黄河”;而现在已是

一个普通名词,成为河流的通名。

5、掌握一词多义。

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

里又是另一个意义。

6、掌握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中,词类一般是比较稳定的,但是有些词在特殊情况下会改变它的词性,起

了另一类词的作用。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叫“词类活用”。

例:妇抚儿乳。孚L,本义是“奶”,这里是名词作动词“喂奶”。

【典型例题】

扇不在新

庾稚恭①为荆州②,以毛扇上武帝。武帝疑是故物③。侍中刘劭④曰:“柏梁云构

⑤,工匠先居其下;管弦繁奏,钟、夔⑥先听其音。稚恭上扇,以好不以新。”庾后⑦

闻之日:“此人宜在帝左右。”

[注释]①庾稚恭:庾翼,东晋中期将领。②荆州:此处指荆州刺史,刺史是

古代官名。③故物:旧东西。④刘劭:后成为东晋大臣。⑤柏梁:汉代宫殿柏梁

台。云构:形容房屋高大壮丽。⑥钟、夔:钟子期和夔,这里指代懂得欣赏的乐师。⑦

庾后:指庾太后。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武帝艇是故物疑:

(2)庾后罩之闻:

2.写出下面句子的大致意思。

此人宜在帝左右。

3.短文中刘劭的智慧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

【答案】

【小题1】怀疑、听

【小题2]这个人适宜于帝王身边。

【小题3](1)善于言辞;(2)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和应变能力。

【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字词的理解。“武帝疑是故物”的意思是武帝怀疑羽毛扇是用过的。

“疑”是怀疑的意思。

“庾后闻之”的意思是庾稚恭(后来)听说了这件事。“闻”是听的意思。

【小题2】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句子时要分析每个字的含义。

此人宜在帝左右。〃中的“此人”指的是这个人,即刘劭。“宜”是适合、应该的意思。

“在”的意思是处于、处在,“帝”这里指皇帝晋武帝。“左右”是身边、身旁的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这个人适合在皇上身边。

【小题3】本题考查人物分析。通过读文章可知,这个故事讲的是庾稚恭向晋武帝进献

羽毛扇,但是武帝怀疑是用过的,这时刘劭使用类比的手法劝解晋武帝,语言委婉生动,

使被劝者晋武帝容易接受的事情,从这一事件来看,可以说刘劭展现出了一定的机智和

巧妙的思维能力,他能够通过类比的方式用楼台和乐器的例子来为庾稚恭辩解,而且这

种随机应变和快速找到合理说辞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他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参考译文:庾稚恭任荆州刺史的时候,向晋武帝进献羽手扇,武帝怀轻是用过的,侍中

刘劭说:“柏梁台那样高大的楼台,是工匠先住在里面;乐器齐奏,也是懂音乐的人和

乐工们先审听它的音。稚恭进献羽毛扇,是因为它好,不是因为它新。”庾稚恭(后来)

听说了这件事,说:“这个人适合在皇上身边。”

第二讲把握节奏,正确断句

【常考题型】

1、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2、下面句子朗读停顿标注正确(不正确)的是。

【方法技巧】

1、弄通文意断句

2、利用对话标志断句

常以“日”“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写出人名,以后就只

用"日"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者,明辨句读。

3、借助文言虚词断句

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

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①【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等

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嗟夫、嗟乎、呜呼”表示感叹,前

后都要断开。

②【句尾语气词】“者、也、矣、兮、焉、耳、而已”等经常用于陈述句或判断句尾;

“耶、与(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尾。

其后面一般要断开。

③【疑问语气词】“何、曷、盍、胡、安、奚、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

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一

般在词前断句,也有在词后断句)

④【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如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贝h

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是以、无论、岂、岂非”

等词,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⑤【句首时间词】“今、顷之、久之、少顷、未几、已而、一时、是时、既而、俄顷、

俄而、忽、忽然”等时间词,前面一般可断句。

⑥【居中连词】“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

(“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前面要断开)。

4、利用对称句式断句

古文一般讲究整齐对称、行文中上下句常用相同的字数和相同的结构等特点。

5、借助名词或代词断句

一般完整的句子都有主谓宾,而主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

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名词或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

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6、通过找动词来断句

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一样,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关键是抓住动词或形容词谓语,

以其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整体把握句意,进而可以正确断句。

7、借助语法结构断句

文言文中涉及到很多文言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

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及一些固定句式。

【典型例题】

李惠断案

人有负盐负薪者,同释重担息树阴。少时,二人将行,争一羊皮,各言藉①背之

物。惠②问众人日:“以此羊皮可拷知主乎?"众人咸无答者。惠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

击之见少盐屑,曰:“得其实矣。”使争者视之,负薪者乃伏而就罪。

【注释】①藉(ji。:垫,衬。②惠:即李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①同释重担昼树阴—②置羊皮―

③使争者视之—④负薪者―

2.用“/”为下列句子划分节奏(画两处)。

惠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击之见少盐屑

3.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负薪看(……的人)

B.以杖击(用)

C.各言藉背之物(的)

D.使争者视之(盐)

4.李惠用什么方法找到了羊皮的主人?(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答案】

【小题1】休息、放、看、背

【小题2】惠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击之/少盐屑

【小题3】D

【小题4】李惠通过让人拷打羊皮,我找到了羊皮的主人。

【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的是字词解释,结合词语所在的语境进行分析,写出相应的释义即

可。①“同释重担息树阴”意思是两个人同时放下重担在树荫下休息。所以“息、”的意

思是休息。②“置羊皮”意思是把羊皮放在席上面。所以“置”的意思是放。③“使争

者视之”意思是再让争吵的双方进来看。所以“视”的意思是看。④“负薪者”意思是

背负着柴的人。所以“负”的意思是背。

【小题2】本题考查的是节奏的划分,结合原句的语境进行分析。本题中,“惠令人置

羊皮席上以杖击之见少盐屑〃意思是李惠叫人把羊皮放在席上面,用杖敲打,见到有一

些盐末。所以节奏划分应该是:惠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击之/见少盐屑。

【小题3】本题考查的是词语的解释,结合语境的特点进行分析。在本题中加点词解释

不正确的是D项,“使争者视之"意思是再让争吵的双方进来看羊皮。所以“之”是指

羊皮。

【小题4】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结合原文的主旨进行分析,李惠找

到主人的方法就是用了一块羊皮来寻找,结合例文内容来概括,可以写成李惠通过让人

拷打羊皮,我找到了羊皮的主人。

译文:有负盐的和负柴的,两个人同时放下重担在树荫下休息。要走的时候,争一张羊

皮,都说是自己坐卧和披背用的东西。李惠让他们出去,对主簿说:“敲打这张羊皮能

够查出它的主人吗?”部下都没有回答。李惠叫人把羊皮放在席上面,用杖敲打,见到有

一些盐末,就说:“得到实情了!”再让争吵的双方进来看,负柴的人才承认了罪过。

第三讲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常考题型】

1、下列各项中,与某个虚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什么。

2、根据文言文,写出下列各句中某个虚词的含义。

【方法技巧】

文言虚词主要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准确掌握常见虚词的一般

用法,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十分重要。而唯有熟读、精思才能摸到门道,掌握规律。

1、句意分析法

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2、代入检验法

文言文的虚词用法大多是课内学过的,所以,只要知道课内例句中虚词的用法,在阅读

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

确答案

3、交换理解法

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同学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此时就可以将其中能

确定的某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

那意义和用法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

【典型例题】

不鞭书生

王安期作东郡太守,世乱,令日:夜不得私行。吏系①得一夜行人。王问:“何处

来?”云:“从师家授业还,不觉日晚。”吏曰:“鞭乎?”王曰:“鞭书生以立威

名,恐非致②治®之本!"释之,并令吏护送其归家。

注释:①系:抓。②致:达到。③治:社会太平,治安良好。

(1)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①从师家授业坯:

②鞭乎:_______

(2)下面加点的“之”与“释之”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送鲍浩然之浙东

B.思援弓缴而射之

C.通国之善弈者也

D.井底之蛙

⑶王安期不鞭书生的原因是:o(用原文回答)

(4)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鞭书生以立威名,恐非致治之本!

(5)王同学认为:王安期明明下令“夜不能私行”,却对违规者“夜行书生”另眼相看,

不仅释之,而且令吏护送其归家。这说明王安期是个徇私枉法的人。你赞同王同学的观

点吗?请你结合课文,阐述你的观点以及理由。(4分)

【答案】

(1)回来、鞭打

⑵B

(3)鞭书生以立威名,恐非致治之本

(4)以鞭打书生来树立威信,恐怕不是达到社会太平的根本办法!(5)对此观点我不认同。

观点:王安期不鞭打书生,不一概而论,表明他是一个实事求是,能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的人。理由:“夜不得私行”是为了防止坏人作案,至于书生学而迟归,当另行对待。

王安期不一概而论,不鞭打书生,做得对。要让国家太平,不能只靠武力。

【详解】

(1)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解释。“从师家授业还”的意思是从老师家学习功课回来,其中

“还”的意思是回来。

“鞭乎”的意思是要鞭打他吗?其中“鞭”的意思是鞭打。

(2)本题考查多义字,“释之”的意思是释放了他,其中“之”是代词,代指书生。A.至IJ,

去的意思;B.是代词,指鸿鹄;C.“的”的意思;D.“的”的意思;故选B。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文章中王安期直接说明了不鞭打书生的原因,即“王曰:•鞭

书生以立威名,恐非致治之本!”可知王安期说:“靠鞭打书生来树立威名,恐怕不是达

到社会太平、治安良好的根本办法!”

(4)本题考查翻译句子意思。“鞭”是鞭打,“以”是用来,“致治之本”指达到社会太

平、治安良好的根本办法。故该句的意思是用鞭打书生来树立威名,恐怕不是达到社会

太平、治安良好的根本办法!

(5)考查对文吉文内容的理解、人物形象的分析以及逻辑推理和观点表达的能力。深入

理解文本中王安期的行为和决策,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动机,从而判断他的行为是否属

于徇私枉法,并能够清晰、有条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同时要紧密结合课文中的

具体细节和描述来支撑自己的看法。比如:不赞同王同学的观点,王安期并非徇私枉法。

从文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混乱,他下令夜不得私行是为了维护治安。而对于书生夜行,

他经过了解,知道书生是从老师家学习归来,并非故意违反规定。他认为靠鞭打书生来

树立威名不是实现社会太平的根本办法,所以释放书生并让官吏护送其回家。这体现了

王安期的宽厚仁慈、明智善断,而非徇私枉法。

译文:王安期担任东郡太守时,社会局势混乱,他下令说:“夜晚不能私自出行。”差

役抓到一个夜晚出行的人。王安期问:“你从哪里来?"(那人)回答说:“从老师家学习

功课回来,没发觉天已经晚了。”差役问:“要鞭打他吗?”王安期说:“靠鞭打书生来

树立威名,恐怕不是达到社会太平、治安良好的根本办法!”(于是)释放了他,并且命令

差役护送他回家。

第四讲翻译重要语句

【常考题型】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方法技巧】

1、抓住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文言文句子翻译给分点往往是翻译句中的关键字词,关键字词如果没有准确翻译出来,

就会失分。

2、翻译特殊文言句式。

特殊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以及固定句式等。

3、牢记翻译基本方法

“留、换、调、增、”是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留”是保留原文中的词语;

“换”是替换词语,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中的“观”用“景象”替换;

“调”是调整语序,如“何陋之有”翻译为“有什么简陋的?”

“增”是增补词语或句子的成分,“夫大国,难测也”翻译为“大国的虚实是难以推测

的;

“册是删去不译的,如“陈胜者,阳城人也”中的“……者……也”不译。

4、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首先要忠于原文。其次语句要通顺。表意要明确,语气不走样,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再其次是要文字优美,亦即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及风

格准确地表达出来。这就是所谓的信、达、雅。

【翻译原则】

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词语落实到译文中,译出文中用词

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与原文保持一致。

【翻译要点】

(1)把握句子中实词、虚词的用法和意思,即以理解实词和虚词为基础,要扣住词语进

行翻译,字字落实,准确第一。

(2)熟读全文、领会文意,联系上下文推敲判定,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

【常见虚词】

而(六种连接关系)

1、连词,表顺承;(前后关系,相当于“就”)

2、连词,表并列;(相等关系,相当于“和”)

3、连词,表修饰;(主次关系,相当于“地”)

4、连词,表转折;(转折关系;相当于“但是”“却”例如:予独爱莲之出淤

泥而不染)

5、连词,表因果;(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

6、连词,表递进;(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

1、的(后为名词。例如:藐小之物)

2、代词(前为动词。例如:昂首观之)

3、用在句中,取消句子独立性.(前为名词、代词;后为动词或形容词。

4、到(后为地名。例如:送孟浩然之广陵)

5、音节助词。(句末,尤其在时间词的后面。例如:久之,目似瞑)

1.......的样子;(形容词词尾。例如:欣欣然)

2、但是(两句话之间。如: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

3、这样。(“虽然、然而,然则”在文言文中通常翻译成“虽然,这样;这

样,去[);这样,那么。)

4、正确。例如:吴广以为然。

1、代词例如:事父母能竭其力

2、大概例如: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3、难道例如:其真无马耶

4、恐怕例如:其真不知明也

1、句末语气助词

2、兼词:相当于“于之”

3、一般代词。

4、疑问代词

1、在

2、到

3、比

4、从

5、被

1、有人

2、有时

3、或许

所以

1、.....的原因

2、用来

1、于是,就

2、凭借

3、顺着、就着,按照、根据

4、通过

5、因为

6、以致

1、用、拿、凭借、靠

2、用来

3、因为

4、认为

5、通假字,通“已”

【典型例题】

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阿。既而君悔之,遣使追。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共载

皆白首也。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铸库兵以作耕器,出

仓縻以赈贫穷,阿县大治。魏闻童子治邑,库无兵,仓无柔,乃起兵击之。阿人父率子,

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注】①阿:指阿县②共载:同车的③赈:救济:

1.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奇/十六

B.既而/君悔之

C.夫以/老者之智

D.铸库兵/以作耕器

2.解释下面句子加点的词。

(1)齐君便治阿:使()

(2)追者反曰:反()

(3)魏用童子治邑:闻()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⑴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必能治阿矣!

⑵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4.“追者”认为“子奇必能治阿”的理论依据是什么?(用原文回答)(2分)

【答案】

【小题1】C

【小题2】派、返回、听说

【小题3】凭借老人的智慧,由年轻的人来作最终决定,一定能治理好阿县啊!

阿县的人父子兄弟相互鼓励,以自己家的兵器打败了魏国军队。

【小题4]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

【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句子停顿。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

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

A正确。子奇十六:子奇十六岁的时候。故该断句正确。

B正确。既而君悔之:不久,齐君反悔了。故该断句正确。

C错误。夫以老者之智:凭借老人的智慧,正确的断句为:夫/以老者之智。

D正确。铸库兵以作耕器:把兵库里的兵器锻造成为耕田的农具。故该断句正确。

【小题2】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1)齐君使治阿:齐国的国君派(他)去治理阿县。使:派。

(2)追者反日:追赶的人回来说。反:返回。

(3)魏闻童子治邑:魏国的人听说小孩子治理阿县。闻:听说。

【小题3】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

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

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

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⑴重点词语:以,凭借。决,

决断。句意:凭借老人的智慧,凭借少年人的决断,一定能治理好阿县(2)重点词语:

兵:兵器。师:军队。句意:阿县的人父子兄弟相互鼓励,以自己家的兵器打败了魏国

军队。

【小题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子奇必能治阿”的意思是:子奇一定能够治理

好阿县的。结合课文内容可知是“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

译文:子奇十六岁的时候,齐国的国君派(他)去治理阿县。不久,齐君反悔了,派人追

赶。追赶的人回来说:“子奇一定能够治理好阿县的。同车的人都是老人。凭借老人的

智慧,由年轻的人来作最终决定,一定能治理好阿县啊!”子奇治理阿县,把兵库里的兵

器锻造成为耕田的农具,打开粮仓来救济贫穷的人民,阿县治理得整整有条。魏国的人

听说小孩子治理阿县,兵库里没有武器,粮仓里没有积粮,于是就起兵攻打(齐国)阿县,

阿县的人父子兄弟相互鼓励,以自己家的兵器打败了魏国军队。

第五讲文章内容理解与概括

【常考题型】

1、对文章的分析理解,(正确)不正确的是哪项。

2、对文中某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哪项。

3、这篇文章说明了什么道理?

4、对文中的观点,你是怎样理解的?

【方法技巧】

1、注意文体特点,把握核心句和关键句。核心句指对主旨做出概括、提示的句子。把握

了核心句就抓住了文章的主旨。关键句指那些在思路的展开、主旨的表现上起重要作用

的句子。

2、梳理结构,全面把握

对文章内容有了全局性认识,才能对局部有明确的指导。梳理结构,准确筛选信息要点,

进而全面把握文章的框架与主旨。对结构的理可以注意文题、句段首句、句段尾句等。

3、锁定区域,准确筛选

在全面掌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题干要求在原文找到对应的区域,然后在具体区域

中准确筛选,从而找准有效信息。

4、综合分析,理清因果

对文意的分析必须综合全文,要结合主旨,注意是否倒置或混淆了因果关系。

5、结合有关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评判文章的社会意义。

【典型例题】

鸿鹄之志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咒辍②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

佣者笑而应曰:“若③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国曰:“嗟乎叫燕雀安知鸿鹄之

志哉!”

【注释】①佣耕:被雇佣去给人耕地。②辍:停止。③若:你。④太息:长叹。

⑤嗟乎:相当于感叹词“唉”。

(1)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学与人佣耕(品尝)

B.陈涉少时(年少)

C.辍耕之垄上(耕种)

D.佣者芳而应之(笑着)

(2)请你写一写“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的意思。

⑶在《学弈》中,我知道了“鸿鹄”的意思,可以推测文中的“鸿鹄之志”形容的是

的人。

(4)读完本文,请说说你的理想或志向是什么?为了实现它,你将做出哪些努力?(3分)

【答案】

(DA

⑵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3)志向远大

(4)我的理想是做一名医生。作为新时代少年,要继续在新时代里继续奋斗,好好学习,

将个人发展与祖国、社会需要结合,让自己的所学所做落在贡献社会的实处。

【详解】

(1)本题考查的是字的解释。A.““尝与人佣耕”中“尝”的意思是“曾经”,不是“品

尝”。故选A。

(2)本题考查的是翻译句子。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嗟乎"表示感叹,“安知”即

“怎么知道”,“鸿鹄之志”指远大的志向。整句话的意思是:唉!燕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

志向呢!通过陈涉的感叹,表达了他对那些目光短浅的人的不满,认为他们无法理解自

己的远大抱负。

(3)本题考查的是内容的理解。在《学弈》中,我们知道“鸿鹄”指的是大雁和天鹅,它

们通常飞得高远。在本文中,“鸿鹄之志”形容的是像陈涉这样不甘心被命运束缚,不

满足于现状,心怀远大理想和抱负,渴望摆脱贫困与卑微,追求更高层次的成就和地位

的人。

陈涉虽身处被雇佣耕地的困境,但他却能在与同伴的交流中,表达出对富贵的向往和对

自身命运的不甘。当同伴嘲笑他时,他发出“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的感慨,表

明他有着超越常人的志向和追求,不被眼前的艰苦环境所局限,坚信自己能够成就一番

大事业。这种不向命运低头,胸怀大志,勇于追求的品质,正是“鸿鹄之志”所形容的。

(4)本题考查的是表达能力。先明确自己的理想,然后从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实践经验

积累和自身素质提升等方面阐述努力的方向,结合具体例子说明,使努力的措施更具可

行性和可操作性。

例如:读完本文,我的理想或志向是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为了实现这个理想,我会做

出以下努力: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特别是生物、化学等与医学相关的学科,为将来

的专业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自己的观察力和耐心,因为医生需要细致地观察病人

的症状,并且在治疗过程中要有足够的耐心。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到医院做志愿

者,了解医生的工作流程和职责,提前适应医疗环境保持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以应对未来高强度的医学学习和工作。

翻译:陈涉年轻的时候,曾经同别人一道被雇佣耕地。(有一天)他停止耕作走到田群高

地上(休息),因失望而叹恨了好久说:“如果有谁富贵了,不要忘记大家呀。”一起耕

作的同伴笑着回答说:“你一个受雇耕作的人,哪来的富贵呢?''陈涉长叹一声说:“唉,

燕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第六讲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常考题型】

1.请概括本段(文)的主要观点。

2.试分析作者对文中xxxx的态度。

3.xxxx中蕴涵着作者xxxx态度?

【方法技巧】

1、通读全文,着眼于全篇理解。

2、整合分散的信息,挖掘隐含的信息

(1)从材料中归纳观点态度。

⑵从描写中归纳观点态度

(3)通过对文中不同观点、不同态度的比较,辨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典型例题】

虎求百兽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②的百兽,今子食

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

乎?”虎以为然,故递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善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注释]①求:寻找,寻求。②长(zhdng):首领,掌管。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于无敢食我也()

(2)改递与之行()

(3)兽见之,串()()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3.请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则寓言故事。我们现在常用这个成语来比喻什么?(4分)

【答案】

【小题1]你、所以、都、逃跑

【小题2】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因为害怕自己而逃跑的,以为是害怕狐狸而逃跑的。

【小题3】狐假虎威,讽刺了那些假借别人权势,招摇撞骗的人。

【解析】

【小题1】考查对字词的解释,这类题要从整体进行分析再结合直译的方法进行推敲。

子无敢食我也:你不敢吃我。子指你。

故递与之行:所以就和它(一起)走。故指所以。

兽见之皆走: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皆走指都逃跑了。

【小题2】考查对句子的翻译,这类题要从整体进行分析再结合直译的方法进行推敲。

虎不知善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因为害怕自己而逃跑的,以为是

害怕狐狸而逃跑的。

【小题3】考查对文章的理解概括和成语的积累。从文章中狐狸假借老虎示威来看,对

应的成语应该是:狐假虎威。

狐假虎威:狐假虎威是先秦时代汉族寓言故事。

假:借。狐狸借老虎之威吓退百兽。后以“狐假虎威”来比喻仰仗或倚仗别人的权势来

欺压、恐吓人。

译文: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抓到(一只)狐狸。狐狸说:“你不敢吃我。天帝派

遣我来做各种野兽的首领,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

我在你前面行走,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老虎认为

(狐狸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老虎不知道野

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第七讲启示感悟类

【常考题型】

①认识启示类:谈对阅读材料中某一问题的认识或从中获得的启迪;

②拓展感悟类:从阅读材料出发进行拓展,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或事件进行探究并得

出发现。

【方法技巧】

①既要发掘出文章所蕴含的意义,又要结合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实际来谈,

②紧扣问题,寻找依据;尊重原文,深入发掘。

③依据原文,了解情感;熟悉作者的情感态度,解剖分析。

④注意答题层次。在解答时,先回答“我得到什么启示”“我认为……”等,再按顺

序写出自己的几点感受或理由。

【答题思路】

类别常见启示

为人道理诚信自知之明灵活处事(反:固执己见)勇于认错/知错就改

/迷途知返待人以诚(反:虚伪)严于律己/励精图治(反:

贪图享乐/鱼肉百姓)公正无私/不计较个人得失(反:自私自利)

宽容(反:斤斤计较)虚怀若谷/举重若轻

处事方式善于思考/不轻信盲从/有主见/敢于质疑/不迷信(反:盲从/无主见/

人云亦云/迷信)不畏艰难(反:退缩)敢于进谏勇于探

索、创新专心致志灵活运用,扬长避短,可以以弱克

强重视后天的教育

科学哲理实事求是,勇于实践全面看待问题/有全局意识(反:片面、孤

立)辨证地看问题(反:墨守成规)透过现象看本质(反:不

要只看表面,凭空想象)熟能生巧

人物品质爱国爱民/忧国忧民仁爱/仁慈乐观/豁达/旷达潇洒闲适

机智聪慧幽默有恒心耐心勇敢诚信有胆识

坚强执着忠诚孝顺尊老爱幼从容镇定廉洁

自律以身作则洁身自好有进取心勤奋好学乐于助

人善辩胸怀大志有远大抱负舍己为人吃苦耐劳

【典型例题】

鼠技虎名

楚人谓虎为“老虫”,姑苏人谓鼠为“老虫”。余官长洲,以事至娄东,宿邮馆

巴灭烛就寝,忽碗碟若然②有声。余问故,阍⑧童答曰:“老虫”。余楚人也,不胜惊

错,曰:“城中安得有此兽?”童曰:“非他兽,鼠也。”余曰:“鼠何名老虫?”

童谓吴俗相传尔耳。嗟乎!鼠冒老虫之名,至使余惊错欲走,徐而思之,良足发笑。

然今天下冒虚名、骇俗者不寡矣。

【注释】①邮馆:驿站旅馆。②碧然:象声词。③阍:守门的人。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问政故:原因

B.不胜惊错胜:能承受

C.鼠何名老虫名:取名

D.县足发笑良:优良

2.翻译下列句子。

余官长洲,以事至娄东。

3.通过这个故事讽刺了哪种人?(2分)

【答案】

【小题11D

【小题2】我在长洲做县令的时候,因为有事到了娄东。

【小题3]通过这个故事讽刺了假冒盛名吓唬世人的人。

【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

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良足发笑:很是可笑。良:很。故选D。

【小题2】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

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

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余:我。官:做/在…做官。以:因为。故句意为:我在长洲

做县令的时候,因为有事到了娄东。

【小题3】本题考查了概括文章主旨的能力。根据文中语句“然今天下冒虚名骇俗者不

寡矣”可知,这篇文章是讽刺那些假冒盛名吓唬世人的人。

译文:楚地的人称老虎为老虫,苏州人称老鼠为老虫。我在长洲做县令的时候,因为有

事到了娄东,住在客栈里,把烛吹灭我就睡了忽然听得碗碟叮当有声,我便问看门的童

子是怎么回事,童子答道:“是老虫闹腾。”我是楚地人,一向称老虎为老虫,听说是

“老虫”,很是害怕,说:“城里怎么会有这种野兽?”童子说:”不是别的兽,是老鼠。”

我问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