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2024-2025学年下学期期中八年级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2024-2025学年下学期期中八年级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2024-2025学年下学期期中八年级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2024-2025学年下学期期中八年级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2024-2025学年下学期期中八年级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质量检测八年级语文试卷Ⅰ阅读(共55分)一、(10分)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让艺术教育回归美育初心①前段时间,一个6岁的女孩,在舞蹈课上练习下腰动作时受伤,确诊为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悲剧的背后是家长追求功利化艺术教育的焦虑。为了培养孩子的才艺,很多家长早早地把子女送进各种艺术培训班,并要求孩子学习艺术时以结果为导向——学琴得考级、画画要参赛、跳舞得拿奖,一旦没有结果,就觉得孩子白学了。②因为追求功利化艺术教育而违背艺术教育规律的弊端显而易见。根据舞蹈教育的规律,孩子七八岁时才适合练跪下腰,十岁左右才适合练站下腰,可现在走进各种舞蹈培训机构,随处可见三四岁就开始练习压腿、下腰的孩子。孩子那么小,骨骼、肌肉力量都未发育完整,超前做一些有难度的动作,很容易对身体和心理造成不可逆的伤害,让孩子们承受了太多不能承受之重。③功利化艺术教育还会扼杀孩子的艺术潜能,甚至让一些孩子“学了一门技术,恨了一门艺术”。如果抱着功利化目的开展艺术教育,必然要求孩子去比赛、考级、拿奖。比赛也好,考级也罢,总会依据一定的标准进行,符合标准者即为好,不符合标准者即为差。一旦被框进某种“标准”,孩子就会循规蹈矩,按照“标准”进行训练,其艺术潜能很可能会被压制,创造性也就很难发挥出来。④随着艺术教育的日益普及,抱着功利化目的开展艺术教育越来越不可行,也越来越没必要。审美问题是艺术理论的核心问题,艺术的认识是审美认识,艺术的创造是审美创造,艺术的欣赏是审美欣赏。可以说,审美是艺术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性质。所以,艺术教育是关于美的教育,开展艺术教育应回归美育初心,即通过艺术教育,培养人认识美、感受美的能力,进而使人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⑤让艺术教育回归美育初心,便不能在艺术教育中仅仅传授艺术技能。列夫·托尔斯泰说:“艺术不是技艺,它是艺术家体验了的感情的传达。”艺术教育,不是简单的技艺传授,而是一种柔性的人格教育和情感教育。在艺术教育中,应重视对学生艺术兴趣的培养、艺术情感的塑造,注重学生内在艺术素养的养成与丰富。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传统文化、现代科学等方面知识的教育,这是因为艺术的生动表现需要深厚的文化修养来支撑。⑥艺术的本质是创造。美育不仅是为了认识美、感受美,更是为了发现美、创造美。让艺术教育回归美育初心,就应围绕创造力这个核心,让孩子们通过艺术,学会创造的方法、感受创造的乐趣,进而经受创造的磨难、获得创造的幸福。这个创造不仅包括艺术上的创造,还包括科学上的创造。现实中,很多科学巨匠创造力的生成都得到了艺术的滋养。小提琴演奏技艺精湛的袁隆平曾说:“除了科研,最爱的是音乐。”艺术和科学总是这样在山脚下分手,在山顶上会合。所以,艺术教育还应与科技教育交叉互动,那样才能培养出人文精神浓、科学素养深、创新意识强的时代新人。(文/汪静一

选自《光明日报》基于命题需要删减)1.下列对“功利化艺术教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功利化艺术教育往往以参加比赛、考级、拿奖等结果为目标导向。B.功利化艺术教育只关注目的,没有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C.功利化艺术教育可能导致孩子在学习中承受过重的身体和心理负担。D.功利化艺术教育按一定标准对孩子进行训练,会影响孩子的创造力。2.下列关于“艺术教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教育是解决功利化教育的关键,随着教育的普及会更加行之有效。B.艺术教育的核心是审美教育,可包括审美认识、审美创造和审美欣赏。C.艺术教育不能仅仅传授艺术技能,应重视对学生艺术情感的塑造。D.艺术教育可以与传统文化、科学教育交叉互动,促进全面发展。3.作者认为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让艺术回归美育初心”?请简要概括。二、(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时间酿造甜味①我对节气有感觉,居多从秋天开始的,那还是因了庄稼。母亲说,节气是不可违背的。立秋那天插的秧苗,即使施肥再多,耘稻再忙,稻秧长出来的谷粒会有更多的秕谷(子粒不饱满的稻谷)。后来收获季一到,脱粒了,秕谷真的很多。那时起,我开始相信“时令就是命令”的话了。②事实上,立秋一到,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自觉排着队,像坐滑梯似的一骨碌来了。时间通过节气变化为农作物提供必要的生长环境。我们跟着节气的脚印,一步步地走向岁月深处。有一日,开门就看见,场外南面青菜的叶面上挂满了厚厚的白霜,发出钻石般的光芒,让人感觉到某一种的突然。③这原本是没有什么突然的。世上许多现象的出现,总有看得见或者看不见的种种预告。母亲一直告诉我,庄稼、蔬菜都有关口的,也是有节奏的:惊蛰一道关,是醒物;霜降一道关,是甜物。醒物有大小之分,轻重之别,要想吃到最甜的蔬菜,就得等到霜重的日子。因为蔬菜的甜味,先要靠天地,再要靠自己,非白糖注入。④从无甜到有甜,从有甜到很甜,等待的就是时间。⑤时间会改变一切,包括甜味的产生。即使是一棵蔬菜,也是如此。蔬菜在岁月里走过夏天,迎接秋天。夏天里酷热的煎熬,需要经受;霜降的冷峻和肃杀,需要捶打。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看上去是时间的等待,其实是生命质量的提升过程。与立秋的未来走向一样,也是由处暑、白露、秋分一点一点积累出来的。我对此的理解,充满现场感觉。到了深秋的早晨,往窗外看一看霜降之夜留存的景色,你会发现:霜降的夜里一片寂静,这寂静满是冷峻与无情,天下万物,包括植物、动物都愿意听命,静静地让时间洗涤身体与心灵。我们不难从这大静之中,隐隐感悟到天道的号令,同时也感到万物的守信。所以,甜是时间锻打出来的,它需要无数次的霜打,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经霜而立的整棵青菜看着干净且安静,也有些许自傲的心绪,更有经霜的沧桑历练。⑥母亲对时令是奉若神明的。她背得出蔬菜种植与收获的时间,鸡毛菜几时落种,蓬蒿菜几时卷叶,芹菜几时长叶,萝卜几时空心,青菜几时起蕻,都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因而家里所有播种或者收获,从未脱过节气与时辰。我惊异于母亲的细心,更佩服母亲的记忆力。她经常教导我,农家孩子,要识节气,要懂庄稼,要懂蔬菜。有一个晚上,吃好饭,坐下来,母亲与我讨论播种的时间时,郑重地对我说,二十四节气不说话,但不是哑巴,种子会发脾气的,所以人要真心计算时间的,还有时辰。讨论到最后,母亲摊摊手,笑着说,你假使不相信,就等着将来,日子会教育大家的。⑦日子很快证明,母亲没有一次是错误的。⑧霜打最厉害的时候,母亲还喜欢腌制白萝卜。母亲将萝卜刨出来后,切成长丝。切完后拿过竹匾,将萝卜丝放进去,再放在阳光下晒,要晒到太阳落山。我去收竹匾时,母亲劝住我,说,夜里不落雨,不要收进来,让霜好好打一打。每当这时,我就悬想:无涯的星空,清冷光亮之下,夜宿在外的萝卜在不断地接受着霜气的抚摸,有点修炼的成分。是的,七八天白天是阳光的照耀,七八个夜晚是白霜的浸染。只有这样,萝卜才开始弯转,才开始打皱,才开始散发清香。所有的清香都渗透着阳光的气息,都裹挟着清冷的霜气。只有这样,萝卜才可成为家里独一无二的菜蔬。⑨这样的萝卜确实很甜,那是一种无法描述的甜,总感觉萝卜成了白天阳光和夜晚白霜结合后酿造的甜果。⑩秋色“浓”出了冬日的寒气,霜意一天比一天重,但菜园一直活泛着,因为菜园里有各种各样的蔬菜,而最重要的原因是,所有蔬菜都是很甜的。岁月流转,但那些被霜打过的甜味,将永远留在心底。(文/高明昌选自《解放日报》基于命题需要有删减)4.说说第①段中“时令就是命令”在文中的意思。5.阅读②至⑤段,请简要概括“时间”在农作物生长中的作用。6.阅读第⑥段,请简要概括“母亲对时令是奉若神明的”的具体表现。7.阅读全文,谈谈怎样才能在时间中酿造甜味?请简要概括。三、(7分)阅读《经典常谈》节选部分,完成下面小题。①晋代张辅,独不好《汉书》,他说:“世人论司马迁,班固才的优劣,多以固为胜,但是司马迁叙三千年事,只五十万言,班固叙二百年事,却有八十万言。繁省相差如此之远,班固那里赶得上司马迁呢!”刘知几《史通》却以为“《史记》虽叙三千年史,详备的也只汉兴七十多年,前省后繁,未能折中;若教他作《汉书》恐怕比班固还要繁些”。刘知几左袒班固,不无过甚其辞。平心而论,《汉书》确比《史记》繁些。《史记》是通史,虽然意在尊汉,不妨详近略远,但叙汉事倒底不能太详:司马迁是知道“折中”的。《汉书》断代为书,尽可充分利用史料,尽其颂述功德的职分;载事既多,文字自然繁了,这是一。《汉书》载别人的文字也比《史记》多,这是二。《汉书》文字趋向骈体,句子比散体长,这是三。这都是“事有必至,理有然。”不足为《汉书》病。②宋代郑樵在《通志总序》里抨击班固,几乎说得他不值一钱。刘知几论通史不如断代,以为通史年月悠长,史料亡件太多,所可采录的大都陈陈相因,难得新异。《史记》已不免此失;后世仿作,贪多务得,又加繁杂的毛病,简直教人懒得去看。按他的说法,像《鲁春秋》等,怕也只能算是截取一个时代的一段儿,相当于《史记》的叙述汉呈;不是无首无尾,就是有首无尾。这都不如断代史的首尾一贯好。像《汉书》那样,所记的只是班固的近代,史料丰富,搜求不难。只需破费工夫,总可一新耳目,“使读之者亹亹而不厌”的。郑樵的意见恰相反,他注重会通,以为历史是连贯的,要明白因革损益的轨迹,非会通不可。通史好在能见其全,能见其大。他称赞《史记》,说是“六经之后,惟有此作”。班固断汉为书,古今间隔,因革不明,失了会通之道,真只算是片段罢了。其实通古和断代,各有短长。(节选自朱自清《经典常谈》,有删改)8.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第①段的内容。9.以上节选部分,作者对《史记》《汉书》作出了怎样的评价?请简要概括。四、(3分)10.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山居即事①王维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注释】①此诗创作于天宝年间(742-756年),当时王维虽在朝廷担任右丞之职,但他对官场生涯并不热衷,时常在山间隐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落晖”指落日的余晖,描绘出了一幅夕阳西下时的宁静景象。B.颔联中“遍”字描绘出鹤巢在松树间分布广泛,表明了此地偏僻荒凉。C.颈联用“新粉”与“故衣”作对比,暗示了时光的流逝与生命的更替。D.尾联写炊烟升起、人们采莲而归的景象,表现出诗人悠然闲适的心情。五、(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终军,字子云。少好学,以辩博能属文闻于郡中。年十八,选为博士弟子。太守闻其有异材,召见军。甚奇之,与交结。元鼎中,博士徐偃矫制①,使胶东、鲁国鼓铸盐铁。御史大夫张汤劾偃矫制大害,法至死。偃以为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存万民,专之可也。有诏下军问状,军诘偃曰:“今天下为一,万里同风。偃巡封域之中,称以出疆,何也?且盐铁,郡有余藏,国家不足以为利害,而以安社稷存万民为辞,何也?”偃穷诎。初,军从济南当诣博士,步入关,关吏予军繻②。吏曰:“为复传③,还当以合符。”军弃繻而去。军为谒者行郡国,关吏识之,曰:“此使者,乃前弃繻生也。”适值发使匈奴,军自请曰:“边境时有风尘之警,臣宜被坚执锐,启前行。今闻将遣匈奴使者臣愿尽精厉气奉佐明使画吉凶于单于之前。臣年少材下不足以亢一方之任窃不胜愤懑。”诏问画吉凶之状,上奇军对,擢为谏大夫。(选自《汉书》,有删改)【注】①矫制:假借帝王的命令。②繻:xū,古时出入关卡的凭证,用帛制成。③传:zhuàn,凭证。1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法至死

法:依法B.专之可也

专:专横C.有诏下军问状

问:审讯D.军弃繻而去

去:离开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今闻将遣匈奴使者臣愿尽精厉气奉佐明使画吉凶于单于之前A.今闻将遣匈奴使者/臣愿尽精/厉气奉佐明使画/吉凶于单于之前B.今闻将遣匈奴使者/臣愿尽精厉气/奉佐明使画/吉凶于单于之前C.今闻将遣匈奴使者/臣愿尽精/厉气奉佐明使/画吉凶于单于之前D.今闻将遣匈奴使者/臣愿尽精厉气/奉佐明使/画吉凶于单于之前1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终军年少时就好学,凭借能言善辩、知识渊博和善于写文章郡中闻名。B.终军十八岁时被选为博士弟子,太守听说他有非凡的才能并召见了终军。C.终军因审讯徐偃假托皇帝令让胶东、鲁国两地铸造盐铁一案,被张汤弹劾。D.终军自请出使匈奴,希望自己披上铠甲拿着武器,冲在前面,为国尽职。1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军为谒者行郡国,关吏识之,曰:“此使者,乃前弃繻生也。”Ⅱ表达(共65分)六、(15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传统文化虽诞生于往昔[A]却历久弥新,绽放耀眼的光辉与独特的魅力[B]中华传统文化长盛不衰[C]因其精深、厚重、博大[D]更因它能章显民族气节,传承民族血脉。“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是后人对逝者的________;“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是家人对团圆的________;“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是臣民对国家的________;“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志士对理想的________。它们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情感的载体,思想的结晶。在这些诗句中,我们能感受到古人对家国的深情,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①它们穿越时空,与我们的心灵产生共鸣,让我们在品味古诗文的同时,也能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②各种情感的表达无不让人深受触动,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会悄然融入你的灵魂,让你沉浸其中。③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④岁月的无情流逝,宏伟建筑会逐渐变为遗址,而历经千百年的文化瑰宝,仍将光芒万丈。15.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及字形,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弥新(mí)B.绽放C.章显D.血脉(mài)16.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A.哀痛

祝福

忠心

抱负B.哀思

期盼

抱负

忠心C.哀思

期盼

忠心

抱负D.哀痛

祝福

抱负

忠心17.依次填入下列方括号处标点符号,不正确的一项是(

)A.,B.。C.,D.;18.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些诗句,我们能感受到古人对理想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对家国的深情。B.在这些诗句中,我们能感受到古人对生活热爱,对家国的深情,对理想的追求。C.在这些诗句中,我们能感受到古人对理想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对家国的深情。D.这些诗句,我们能感受到古人对生活的热爱,对家国的深情,对理想的追求。19.将“这些动人心弦的诗句会随着我们的成长,潜移默化地滋养着我们的心灵,塑造着我们的品格”一句还原到文中,最恰当的一处是(

)A.①B.②C.③D.④七、作文(50分)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小丽热爱绘画,但在一次比赛中未获预期奖项,深感失望,甚至萌生放弃的念头。老师鼓励她:“这次比赛虽未获奖,却让你发现了绘画技巧和创意上的不足,这正是你进步的契机。只要坚持学习、不断努力,一定会有更多收获。”小丽听从建议,继续坚持绘画,积极参加培训和交流活动,绘画水平有了显著提升。可见,能抓住进步的契机,就会有所收获。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理解和思考,或叙述生活经历,或论述其中道理,写一篇文章。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600字。文中如果出现自己的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质量检测八年级语文试卷Ⅰ阅读(共55分)一、(10分)【1~3题答案】【答案】1.B

2.A

3.(1)重视审美教育,注重情感与人格培养,(2)鼓励创造力发展。二、(20分)【4~7题答案】【答案】4.时间的规律是就像命令一样不可违背的,错过了合适的时间节点,即使付出再多努力,也难以达到理想的结果。

5.(1)时间是自然规律的载体,通过节气变化为农作物提供必要的生长环境(或:时间是自然规律的体现)。(2)时间是农作物生长的节奏。(3)时间是农作物提升品质的关键。

6.(1)母亲依据时节来安排家里的农事(严格遵守)。(2)母亲时常教导子女要尊重时令。

7.(1)敬畏自然规律,遵循节气与时辰。(2)经历时间的磨砺(耐心等待和积累),提升生命质量。三、(7分)【8~9题答案】【答案】8.晋代张辅和刘知几对《史记》与《汉书》繁省问题存在不同看法,作者对此进行了分析,认为《汉书》虽比《史记》繁,但有其必然性,不足为病。

9.作者认为《史记》通史,虽意在尊汉,详近略远,但叙汉事有“折中”;《汉书》断代为书,虽比《史记》繁,但有其合理之处;通古(如《史记》)和断代(如《汉书》)各有短长。四、(3分)【10题答案】【答案】B五、(15分)【11~14题答案】【答案】11.B

12.D

13.C

14.终军担任了谒者的职务巡视郡国,守关的官吏认出了他,说:“这位使者就是之前丢弃符信的儒生。”Ⅱ表达(共65分)六、(15分)【15~19题答案】【答案】15.C

16.C

17.D

18.B

19.D七、作文(50分)【20题答案】【答案】例文:在挫折的土壤里开出成长的花材料中小丽的故事让我想起自己第一次参加演讲比赛的经历。那时的我,像她一样满怀期待,却在台上紧张得忘词,最终狼狈退场。赛后,我躲在厕所里哭,觉得再也没脸站上舞台。但班主任的一句话点醒了我:“失败不是终点,而是你发现问题的路标。”那次比赛后,我反复观看录像,发现自己总爱低头搓衣角,声音也发抖。于是每天放学后,我对着镜子练习微笑,把演讲稿录下来反复听。三个月后的校园艺术节,当我流畅完成演讲时,台下响起的掌声让我明白:原来那些让我羞耻的失误,都是命运埋下的彩蛋,只有拆开它,才能收获惊喜。历史长河中,多少辉煌都诞生于失败的灰烬。爱迪生实验灯丝失败上千次,却说“我找到了上千种不适合的材料”;航天工程师王永志参与长征火箭研发时,首次发射因燃料计算错误坠毁,团队却从爆炸数据中找到了突破方向。正如珍珠是贝壳用疼痛包裹的沙粒,人类的进步,往往始于对挫折的“反刍”。去年校运会上,我们班在4×100米接力赛交接棒失误,痛失冠军。赛后体育委员没抱怨队友,而是带着大家分析录像:第二棒起跑太急,第三棒接棒时回头了……后来我们发明了“击掌接力法”,在今年比赛中一举夺魁。那一刻我忽然懂得,真正的成长不是避开坑洼,而是学会把绊脚石垫在脚下。美术课上,老师曾让我们画“不完美的苹果”。有人把虫蛀的缺口涂黑掩盖,有人却用金粉勾勒残缺,让伤口变成星光。这多像人生啊!小丽若因一次落选就扔掉画笔,又怎会遇见后来进步的自己?我们总羡慕别人绽放时的绚烂,却忘了问问自己:是否愿意在无人喝彩时,依然坚持浇灌那株名为“可能”的幼苗?此刻望向窗外的香樟树,它正把暴雨折断的枝条长成新的树冠。原来万物都在用伤痕雕刻成长的年轮——只要我们愿意把眼泪变成养料,每个跌倒的瞬间,都能成为触地反弹的支点。【记叙文】在裂缝中寻找光墙角的野蔷薇又开了,粉白花瓣上凝着露珠,像极了去年那个清晨我眼眶里打转的泪。去年区艺术节绘画比赛的结果公布时,我攥着那张印着“参与奖”的证书,指甲几乎掐进掌心。明明倾注了三个月心血,反复修改的《江南烟雨》却连入围都没做到。回到教室,同桌凑过来的那句“你不是美术课代表吗”,像根细针,扎得耳膜生疼。那天放学后,我没去画室,而是去了老街。青石板缝里钻出的野草在风中摇晃,转角处新开的咖啡馆飘来阵阵香气。透过玻璃窗,我看见一位老人正专注地画素描,他面前摆着一堆揉成团的画纸,每张纸上都画着不同角度的咖啡杯。“这些都是废稿吗?”我忍不住问。老人抬头笑了:“丫头,这是我今天的进步阶梯。你看,第一张杯子画歪了,第二张阴影太重,第三张......”他摊开最满意的那张,晨光恰好落在画纸上,咖啡杯仿佛要从纸面溢出来。回到家,我翻出比赛的原稿。在台灯下细细端详,忽然发现远山的层次确实模糊,近景的屋檐线条也不够利落。原来老师说的“不足”,不是失败的借口,而是通往成功的路标。从那以后,我主动报了水彩进阶班。课堂上,我总缠着老师问:“这幅画的构图哪里可以改进?”“怎样表现光影更生动?”周末,我带着速写本穿梭在大街小巷,画晨练的老人、放学的孩子、路边的梧桐。有次为了捕捉晚霞的瞬息万变,我在天台上站了整整两个小时,冻得手指发麻,却画出了最灵动的色彩。今年区艺术节的通知下来时,我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备赛期间,我把去年的作品贴在书桌前,时刻提醒自己:真正的失败,不是跌倒,而是跌倒后忘记爬起来。当我把新作《老街新韵》交给评委时,掌心沁出的汗洇湿了画角,却不再有退缩的念头。颁奖那天,金色的奖牌挂在胸前,我忽然想起老人说的话。生活中的挫折,就像画纸上的褶皱,只要用心抚平,反而能折射出独特的光芒。那些曾以为过不去的坎,原来都是命运馈赠的进步契机,等待我们弯腰拾起,雕刻成通往远方的阶梯。“我”绘画比赛失利后重拾信心的经历,诠释了主题。你对文章的情节、语言风格等方面有其他想法,或还有别的需求,都能随时和我说。【议论文】正视不足,抓住进步的契机,收获成长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都不可避免地存在不足,而这些不足恰恰是我们进步的契机。当我们勇敢地正视自身不足,将其转化为改进和提升的动力,便能在自我完善的过程中收获成长与进步。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