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年攀枝花市高三语文5月第三次统考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025.5一、阅读(70分)(一)阅读Ⅰ(本小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考察数千年的历史,不难看出,和平始终是中国古代发展对外交往的主流。得出这个判断,主要基于以下认识。第一,和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诸子百家中,墨家明确主张“兼爱”“非攻”;儒家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无敌”,倡导“和为贵”;道家则强调“不以兵强天下”“顺天任德,敌人自服”。正是基于这样的文化传统,历代王朝在发展对外交往中,始终注重把“德”作为主要的价值理念。虽然“四夷来朝”是历代统治者的政治理想,并形成了“中国居内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国”的主张,但在古代中国的对外交往中,吸引“四夷”来朝的,并不是强大的武力,而是通过“德化外交”形成的文化吸引力。德化外交即“修文德以柔远人”,对周边部族与诸国宣称“修睦四邻”“招携以礼,怀远以德”。“怀远以德”“修睦四邻”是儒家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也是古代中国发展对外交往的基本原则。任何朝代,不论国力多么强盛,都十分重视这些基本原则,如明太祖朱元璋就声称,“自古人君之得天下,不在地之大小,而在德之修否”。第二,古代中国发展对外交往,主要推行“厚往薄来”的朝贡政策。“厚往薄来”源自先秦天子与诸侯交往时采取的“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孔颖达疏:“厚往,谓诸侯还国,王者以其材贿厚重往报之。薄来,谓诸侯贡献使轻薄而来。如此,则诸侯归服。”此后,历代中央王朝将“厚往薄来”理念推广至与周边部族、诸国的交往中,并长期作为维持朝贡体系的基础。在朝贡体系下,中央王朝通过册封、互市、赠予、赏赐等形式,与朝贡国建立较为紧密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联系,由此促进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往来。值得注意的是,朝贡体系之内,各国自由决定是否与中国往来、是否向中国进贡。对中国而言,建立朝贡体系不是为了谋取经济利益,相反是周边政权及国家通过向中国朝贡,既得到丰厚的赏赐,又进一步密切了与中国的经济联系,带动了自身经济的发展。第三,从古及今,中国发展对外关系时,从不侵占他国土地、奴役他国人民,不以军事力量相征伐,即所谓“不利其土地,不劳其人民,厚往薄来,羁縻而已”。正因如此,中国对外交往的范围不断扩大,主动与中国交往的国家越来越多,中外使臣往来日益频繁。纵观秦汉以来的对外交往,和平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和平观念深植于中国文化的骨髓之中。西方鼓吹的“中国威胁论”,不论是在社会现实中,还是在文化根源上,都找不到任何凭据。(摘编自刘祥学《远迩相安
共享太平———古代对外交往的宗旨》)材料二:中国外交的核心价值观是由以汉字“共”作为核心字组成的一系列词语构成的,如“和平共处”“共商”“共话”“共建”“共治”“合作共赢”“责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谐共生”等,它们不仅是一套外交说辞,而且作为一种理念贯彻在外交思维、内外制度安排以及外交实践中,这种理念还与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文化存在契合相通的地方。共生是当代国际关系的一种存在形式,它有别于“有你无我,有我无你”的对抗式、零和性冷战思维,也不同于赢者通吃、互害的实践模式。共生是中国大国外交理论的底色,其实也是以联合国为代表的国际体系以及世界上一切追求和平的国家能够寻找最大合作交集的一种价值原则。用共生探讨中国大国外交以及国际秩序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在回避当代国际关系中仍然存在的不共生的矛盾。中国大国外交的推进以及共生秩序的演进是在不断克服不共生的矛盾中发展的。当代国际关系中与共生相矛盾的现象突出表现在文明交流、国际安全和国际经济三个方面———文明间的相互妖魔化和相互讨伐、针对他方的军事结盟体系、寄生和不平等的国际经济体系,它们衬托着追求和实现共生秩序的现实和未来价值。在多样化国内制度并存的国际关系中,期待国内制度的趋同、以一种国内制度作为参照来改造他国制度就能一劳永逸地解决国际合作和共生的难题是不现实的;同样,以国内党派政治和分权政治为理由,来推卸自己在国际上应当承担的合作责任,也无助于解决日益增加的国际合作和全球治理难题。在国际秩序前途的理解上,对域外概念的依赖往往会限制中国学者独立思考的能力,有时也会束缚我们发掘自身历史中关于秩序的合理资源。在东亚秩序的认识上,朝贡体系概念的传播既影响到我们对自己的看法,一定意义上也引起了外部世界对中国大国外交在未来秩序问题上的看法。一个国家在物力强大的征程中,如果缺乏必要的文化自觉和秩序自觉意识,很可能在日用而不觉中进入别人主导的秩序中而不自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们需要发掘传统中国内外秩序上平等、相互代理、各得其所、关系、互惠、共生的内涵,从而赋予当代中国外交在国际秩序问题上更多的伦理资源。如何在关系的延伸中稳步扩大共生秩序的范围,形成对既有不共生现象更大的制约力量,最终接近和谐共生的命运共同体,也是时代对所有国家提出的命题。在共生秩序问题上,秩序的动力并不来自人们因为存在不共生的矛盾而予以迁就,而在于更多国家汇聚共同的政治意志,努力去克服不共生的矛盾,从而在这一矛盾解决的过程中推动国际秩序的进化和进步。就此而言,共生并不只是一种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观念,实际上还是一种现实的选择。(摘编自苏长和《从关系到共生——中国大国外交理论的文化和制度阐释》)材料三: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一是基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和合共生、美美与共”价值观的继承和弘扬。中国人民始终强调与世界其他民族在平等相待、互相尊重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始终强调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互通交流、和衷共济,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开拓全球治理新局面,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二是立足对当前国际秩序的重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主张建设一个公正合理的新型国际秩序,以改善所谓“自由国际秩序”的失序和分裂状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强调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以启发性思维回应各国人民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普遍诉求。三是源于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蕴含的“人民”思想有其深刻内涵,它跨越地域、民族、国家与意识形态的边界,不仅着眼于解决中国自身的问题,同时还要为人类的未来发展作出深远贡献。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共同发展,主张实现均衡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共同发展,促进公平普惠。各国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大家共同富裕才是真富裕。”目前一些发展中国家仍存在较大的脆弱性,世界存在着南北分化严重的风险。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同舟共济,缩小南北差异,弥合发展鸿沟,促进全球朝着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摘编自王秋怡《以中国担当助力世界进步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下列对材料一中“德化外交”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主张以礼乐教化替代武力征伐,“修文德以柔远人”体现文化感召外交理念。B.通过朝贡贸易经济让利维系体系,“厚往薄来”政策展现大国怀柔手段。C.将德化视为处理夷狄首要原则,“怀远以德”是历代王朝唯一外交准则。D.以儒家“和为贵”思想奠定基础,“四夷来朝”体现天下体系的理想图景。2.根据三则材料,下列选项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文化根基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兼爱非攻”墨家思想→“合作共赢”当代实践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羁縻不征伐”传统→“不干涉内政”外交准则D.“天朝上国”观念→“国际责任共同体”主张3.若用《论语》“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印证上述材料观点最贴切的一项是(3分)A.“朝贡体系之内各国可自主决定是否进贡”(材料一)B.“明太祖宣称得天下在德不在疆域大小”(材料一)C.“共生秩序需克服文明妖魔化现象”(材料二)D.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均衡发展”(材料三)4.根据三则材料内容,比较中国古代外交理念与现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异同点,在下表横线处填写相应内容。(4分)比较维度中国古代外交理念现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传承与发展关系分析结论核心理念“和为贵”“怀远以德”“和合共生”“美美与共”①_实践方式“厚往薄来”朝贡体系“合作共赢”“均衡发展”②_对待战争的态度“不利其土地,不劳其人民”“真正的多边主义”③_目标追求“四夷来朝”④_由区域性影响扩展至全球治理5.结合第4题图表内容,分析中国传统外交智慧对当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意义。(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一碗苦茶傅菲其实,对一个地方,哪怕是我们青春年少滚爬的地方,我们的认知也是极其有限的。在越熟悉的地方,越需要谦卑、温和。我们以为深知了,恰恰相反,陌生之处远远多于熟悉之处。我们所认知的部分,大多流于表象。正如我不知道村里还秘藏苦茶。2016年夏天,我重感冒十余天,整天昏昏欲睡,浑身酸疼,干渴胸闷,鼻塞气短。我对我爱人说,我回枫林住几天,调养一下。一个月没见,我妈见我病瘦了很多,很是心疼,站在屋檐下叫:“娟,娟。”“叫我?”娟婶从门口探出头,应答。“苦茶抓一大撮,泡一碗。”“不知道有没有效果,喝一碗看看吧。”娟婶抱了一个玻璃罐过来,往我大碗里倒茶叶。“这是什么茶?看起来跟咸菜干差不多。”我说。“谷雨茶,也叫苦茶。”娟婶说。她边说边抖玻璃罐,抖了半碗茶叶。我看不出是什么植物的茎叶,有粗有细,有卷有直,有叶有茎,有黑有黄,有褐有灰。开水冲泡下去,苦茶漾出黑褐色的茶汁。碗面上,丝丝白气萦绕,氤氲一股植物的青涩味。我浅浅地喝了一口,满腹狐疑地说:“怎么一点也不苦,还有很好的回甘,微微甜。这叫什么苦茶?”“苦茶只是名字,又不一定是味苦。”浅浅地喝,喝了十几分钟,一大碗苦茶喝干了,额头出了涔涔汗液,胃部滚热。我坐了几分钟,脖子、腋窝、腹部,开始慢慢淌汗。咽喉也不干涩了。晚上又喝了一大碗,去河边散步,洗了澡,倒头便睡。第二天起床,身子也不酸疼了,也不鼻塞了。我对娟婶说,苦茶太神奇了,一碗苦茶下去,全身通畅。娟婶说,这算什么,苦茶醒酒特别快,醉得不省人事,一碗苦茶下去,醒了一半。喝了两天的苦茶,感冒好了。我摸搓着苦茶叶,问娟婶,苦茶有哪几种树叶?教教我,我也学会去采。“有厚朴、乌饭柴、凹杜仲、山田七、山楂、杜鹃、大叶野紫荆、苦丁、野山茶、甜茶、茶叶、甘草、白芷、紫苏叶……多得很,我一下子也说不上。我采的谷雨茶谈不上最好,才三十八种叶子。我妈在世的时候,她采四十六种叶子的谷雨茶,那才叫好。”娟婶说。“你怎么不采四十六种的谷雨茶呢?还有你不认识的草叶?”“你别看一碗苦茶,要找十几个山头,才能把三十八种叶子找全了。这个山头有这几种,那个山头有那几种。一般的人,爬三个山头,一天过去了。采谷雨茶,不但要会认叶子,还得体力好、爬山快。你看娟婶瘦瘦的,爬起山来像一头豺狗。”我妈说,“喝一碗苦茶,哪有那么容易。”“这么好的苦茶,可以采起来卖,肯定卖个好价钱。”我说。“谷雨茶谷雨茶,只采谷雨这一天。一天采不到两斤。辛辛苦苦爬十几个山头,摘点苦茶,谁也舍不得卖。”我妈说。“苦茶,我以前没听说过。我家里从来也没有喝过。”“你喝过,你忘记了。你小时候,经常喝我的谷雨茶。我嫁到枫林,你才一岁。百草治百病,谷雨茶是个好东西。现在的人不上山,以后没谷雨茶喝了。”娟婶落寞地说,“这是山里人世世代代传下来的。”“明年谷雨,我在家多待几天,看你做茶。”第二年谷雨,早上,我妈给我打电话,说:“娟婶问你,今天要不要回家,她要上山采谷雨茶了。”我说,我在路上了。到了太阳挨山边了,娟婶背着一个包袱,才回到家。她上午采了一包袱,下午采了一包袱。她把包袱里的谷雨茶抖在圆匾里,用筷子扒开,散匀。各种植物的叶子,散发出深山的气息。娟婶说,再晾一天,明天晚上可以揉谷雨茶了。看了圆匾上的叶子,我发现自己十分浅薄,我能辨认出来的植物,也只有十余种。有些叶子很眼熟,叫不上学名;还有一些叶子,我压根没见过。一座山,真是一个浩瀚的世界。绵延的群山更是无边的世界。面对群山,再高傲的头颅,都要低下来。炎叔在烧灶膛,娟婶在炒谷雨茶。锅烧红了,把火退出来,冷却几分钟,晾干了的谷雨茶青倒入锅里,用手翻炒。双手对抄,抛起茶青,落下去,又翻炒抛起,落下去。灶膛不能烧得太热,也不能冷下去,锅太热了,茶青会焦;锅冷了,茶青的湿气去不了。娟婶抖着手指,茶青落在锅里,白蒸汽慢慢腾上来,遮了锅圈,绕了厨房。我看不清炒茶人,也看不清烧锅人,只看见灶膛的火在噼噼啪啪烧,锅里的茶青慢慢变得卷曲。炒上来的茶叶,摊开在圆匾晾燥气。一圆匾茶青,分三锅炒,两圆匾茶青炒了近两个小时。炎叔说,喝上一口谷雨茶,太难了,烧出满面柴灰。“做什么不难,吃一碗白菜,还要种、要浇、要肥,霜还把白菜打烂了。谷雨茶上山摘现成的,还更容易。”娟婶说。娟婶摊开赤红的手给我看,说:“炒了几锅茶,手都烫红了,你炒不了这个茶。”炒谷雨茶,和炒绿茶差不多——看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却很难,火候难控,搓揉的力度难控,炒上来的频率难控。学炒茶的人,炒坏了十几锅茶,才慢慢熟练了手法,炒了三五年,才得心应手。茶叶炒得好的人,心灵手巧,心眼细。第二天,娟婶拎着一白布袋的谷雨茶,对我说:“你找一个东西来装一下。”我从桌上抱起一个大玻璃罐,打开红塑料皮盖,说:“装这么多足够了。”“一玻璃罐装满,也没半斤,再拿一个玻璃罐来装。”娟婶边说边把手伸进布袋里,抓起谷雨茶往玻璃罐里塞。“这个玻璃罐可以装六斤蜂蜜,不小了。这么好的谷雨茶给我喝,我都不知道怎么感谢。”“这点谷雨茶,算不上什么。你不嫌弃茶糙,我已经很高兴了。”塞满了玻璃罐,娟婶说,“把香火桌上两个茶叶罐也装满。明年说不定爬不了山,摘不了谷雨茶呢……”就这样,满满几罐谷雨茶带回了市里,放在冰箱顶上,每天都可以看见它们。我在想,怎么会有这样的茶呢?是谁把几十种茎叶归类、杂糅在一起?是朴实的一代一代先民,把对深山的理解、对人的理解,不断地统一到了肉身上,才有了谷雨茶。(节选自傅菲的《风过溪野》,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篇说“在越熟悉的地方,越需要谦卑、温和”,以谦逊自省的态度引出对乡土文化的深层探索,奠定了沉静反思的基调。B.“苦茶”之名虽含“苦”字,入口却有回甘,这种反差暗喻乡土事物平凡表象下蕴藏着生命力与温情,形成文本内在张力。C.娟婶把几十种茎叶归类、杂糅在一起,掌控火候,反复翻炒,这些不仅反映了她心灵手巧,还折射出人与自然的共生哲学。D.文中提及苦茶有发汗、舒缓咳疾、醒酒等功效,主要意图是以科学实证强调民间医药价值,呼吁现代医学关注传统疗法。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采用双线交织结构:明线是苦茶的制作过程,暗线是作者对乡土文化的认知深化,两条线索相互映衬深化主题。B.作者运用多感官描写,“黑褐色的茶汁”“青涩味”“微微甜”,从视觉到味觉,与《荷塘月色》感官描写异曲同工。C.文中使用排比形式,如“有粗有细”“有卷有直”“有黑有黄”,通过整齐的语言形式突显茶叶配方的复杂多样。D.文章语言风格质朴自然,“爬起山来像一头豺狗”,通过方言词汇和具象化比喻展现劳动人民的生存智慧与韧性。8.文章开头说对一个地方“我们的认知也是极其有限的”,后文又提到“面对群山,再高傲的头颅,都要低下来”,这两处表述有何关联?请结合文本分析。(4分)
9.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详细描写娟婶制作谷雨茶的艰辛过程有何深层意图。(6分)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观察判官曹君德甫以书抵某云:“武胜一军,雄殿南服,重兵所宿,兼倍诸道。故廪庾之积,尤为吾州之大政。今漆水公之镇是邦也,至之日,即以新仓为事。度材于山,赋庸于兵,心计手授,百堵皆作。盖经始于正大六年之八月,而断手于八年之四月。文石既具,子为我记之。”某以为:天下之为食者莫劳于农,而莫不害于农。农之力,至于今极矣!嘘牛而耕,曝背而耘,十人之劳不能给一人之食。水旱霜雹,螟蝗蝨贼,凡害于稼者不论也。用兵以来,调度百出,常赋所输,皆创痍之民终岁勤动,不得以养其父母妻子,而以之佐军兴者。兵则恃农而战农则恃战而耕朝廷旰食宵衣惟谷之恤;劝农冠盖,相望于道。廪人之制非不具备,而有司或不能奉承,精粗之不齐,陈腐之不知,度量之不同,簿领之不一,收贮之不谨,启闭之不时,诃禁之不严,检察之不恒,冒滥之不究,请托之不绝,一隙所开,百奸乘之。百家之所敛,不足以给雀鼠之所耗;一邑之所入,不足以补风雨之所败。四方承平,粒米狼戾时然且不可,况道殪相望之后乎?然则有能为国家重民食而谨军赋者,业文之士宜喜闻而乐道之也。惟公为徐、为陕、为凤翔、为京兆、为洛阳,尽力民事二十年于兹,知民之所难,知战之所资,知废政之不可不举,知积弊之不可不去。是役也,易腐败为坚整,广狭陋为宏敞,增卑湿为爽垲,导壅蔽为开廓。环以复垣,键以重扃。圭撮有经,新陈有次,暎曝有所,检视有具,出入有籍,巡卫有卒,条画周密,截若画一。万箱踵来,千仓日盈,陈陈相因,如冈如陵。望之巍然,有以增金城汤池之重。京师仰给,于是乎张本。某,属吏也,知公为详,故并著其设施如此。四月二十三日,儒林郎、南阳县令、武骑尉、赐绯鱼袋元某记。(节选自元好问《邓州新仓记》)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兵则恃A农而战B农C则恃D战而耕E朝廷F旰食G宵衣H惟谷之恤。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极,穷尽、竭尽,与《屈原列传》“故劳苦倦极”中的“极”意思相同。B.之,结构助词“的”,与《赤壁赋》“惟江上之清风”中的“之”用法相同。C.易,改变,与《归去来兮辞》“审容膝之易安”中的“易”意思不同。D.扃,从外面关门的门闩,与《项脊轩志》“余扃牖而居”中的“扃”意思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漆水公到任后立即修建新仓,历时近两年完成,展现了务实的治理素养。B.作者认为在自然灾害和战争赋税的双重冲击下,农业产生遭受严重破坏。C.漆水公修建新仓时,因工期紧迫,未考虑防潮措施,导致部分粮食霉变。D.作者通过详述漆水公的政绩,表达了对重视民食、改革积弊的官员的赞颂。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嘘牛而耕,曝背而耘,十人之劳不能给一人之食。(4分)
(2)万箱踵来,千仓日盈,陈陈相因,如冈如陵。(4分)
14.根据全文内容概括漆水公修建新仓的意义。(3分)
(四)阅读IV(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5~16题。过太湖石塘(其三)
插秧歌杨万里
杨万里兀坐船中只欲眠,不如船外看山川。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松江是物皆诗料,兰桨穿湖即水仙。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将取垂虹亭上景,都归却月观中篇。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正缘王事游方外,凿齿弥天⑥未当贤。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注】①凿齿弥天:晋代史家习凿齿才学渊博,与高僧释道安论辩时,自谓“弥天释道安,四海习凿齿”,后以“凿齿弥天”形容人才学出众。15.以下对《过太湖石塘》诗句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兀坐船中只欲眠”以动作描写开篇,表现诗人旅途中独自坐在船中时感到疲惫与无聊。B.“松江是物皆诗料”化静为动,颇有意趣,体现诗人对自然景物的敏锐捕捉和诗化能力。C.诗人想把垂虹亭边的景色融入描写却月观的诗篇里,表达了诗人对诗歌创作的艺术追求。D.尾联化用典故,展现了诗人的淡泊态度与超脱情怀,暗含其对功名价值的深刻反思。16.与杨万里的《插秧歌》相比,《过太湖石塘》(其三)在意象选择与语言风格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在唐诗中,古人常以两鬓斑白抒发人生易老的感慨,如“__,__”。(2)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通过反问的方式,强调了在有限的生命里,人们应该追求内心的自由和真正的快乐,不要被外界的纷扰和束缚所牵绊的两句是“__?__”。(3)古代文人创作时广泛运用对比手法以突出事物间的差异,增加诗文的艺术感染力和情感表现力,如“__,__”。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8~22题。冰凌花,学名侧金盏花,毛茛科侧金盏花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因顶冰盛放而得名,别名顶冰花、冰里花,是东北地区最早开放的野生花卉之一。冰凌花常见于山坡或山脚的灌木丛间、阔叶林下,以及林缘地上、腐殖质多的湿润土壤上,具有较高的观赏和药用价值。冰凌花植株矮小紧凑,花朵小巧玲珑,花瓣呈金黄色,在白雪的映衬下格外耀眼。每年初春,当东北大部分地区还被冰雪覆盖,其他植物还在沉睡时,冰凌花就能敏锐感知到春天的信号,从冻土中萌动钻出,开启生长模式。在低温环境中,冰凌花单朵花的花期大约能持续10天。待入夏后,地上部分迅速枯萎,(),孕育越冬混合芽,为来年再度绽放养精蓄锐。冰凌花为什么能够早早绽放,成为东北“报春第一花”?答案就藏在冰凌花特殊的生长节律和物候机制里。冰凌花的根系中积累着大量的抗寒活性物质,能够防止细胞受冻害。冰凌花还具有昼开夜合的习性,阳光充足时花朵向阳绽放,吸收更多热量保证花粉成熟和授粉的顺利完成;阳光不足时合起花瓣,减少热量与水分散失,抵御严寒侵袭。在自然状态下,冰凌花从种子落地发芽、生长到开花需要5年时间。此外,东北地区冰消雪融之际,大多数植物尚未苏醒,此时冰凌花可以充分利用有限的阳光、水分和土壤养分等资源,加速代谢,在竞争较少的环境中迅速生长繁殖,突破地表已经开始松动的积雪,“探头”报春。冰凌花还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能为昆虫提供早春时节稀缺的花蜜和花粉,成为传粉昆虫不可或缺的食物来源。目前科研人员已成功掌握冰凌花驯化及分株繁育技术,培育出了方便移栽的容器苗。例如,吉林长春在保护原生种群的同时,引入人工繁育植株,扩大种群规模,开展科普教育和研学活动,让人们既能欣赏冰凌花之美,又能了解其生态价值与保护意义。18.文中“顶冰盛放”的“顶”字含义与下列哪项最接近?(3分)A.支撑(如“顶天立地”)B.冲破阻碍(如“顶风冒雪”)C.代替(如“顶班”)D.物体的顶端(如“山顶”)19.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2分)
20.分析划线句“突破地表已经开始松动的积雪,‘探头’报春”的表达效果。(4分)
21.请根据材料内容,参照示例格式,分条概括冰凌花成为“报春第一花”的原因。要求:每条用“四字短语”概括核心原因,后接具体说明(不超过8字),填写在相应位置。(6分)示例:开合调温/昼开夜合保热量①__/__②__/__③__/__22.请用一个长单句向大家简介“冰凌花”,要求信息准确、语言流畅,不超过65字。(5分)
三、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大数据时代,各类信息如潮水般涌入生活。算法推送的同质化信息不断固化认知,相互矛盾的海量信息又令人无所适从。面对此境,当代青年如何突破认知局限,避免迷失自我?请结合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思考。要求:结合材料,选准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1.(3分)C。(“唯一外交准则”表述绝对化,“怀远以德”虽是基本原则但非唯一准则)2.(3分)D。(“天朝上国”含等级色彩,“责任共同体”强调平等合作,这一推断属偷换概念;A、B、C均体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理念的逻辑延续)3.(3分)B。(《论语》句强调“文德感召”,B项直接体现该逻辑;A项表现政策自由度;C项侧重矛盾解决;D项属经济主张)4.(4分)①由单向道德感召转向双向平等合作。②由等级制朝贡转向平等互惠的国际规则。③由消极避战转向积极构建和平机制。④“缩小南北差异”(均衡发展,共同富裕;弥合发展鸿沟)。(每处1分,全对4分。意思对即可)5.(6分)①增强国家之间的文化认同。中国传统和平理念为现代外交提供历史合法性,如儒家思想与联合国宪章的兼容性。(2分)②提供全球治理新思路。“厚往薄来”演变为“合作共赢”,为国际经贸规则提供东方智慧。(2分)③提供应对国际冲突的理论依据。“非征伐原则”可借鉴用于调解地区争端,如在俄乌冲突中坚持中立与和平立场,推动谈判解决争端。(2分)(每点2分,三点6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酌情赋分)6.(3分)D。(原文仅以“苦茶”药用功效作为文化符号,服务于乡土情怀或精神传承的书写,而非“科学实证”或“呼吁现代医学关注”,则此选项过度引申,混淆了文学象征与实用目的)7.(3分)C。(“通过整齐的语言形式突显茶叶配方的复杂多样”错误,整齐的语言形式能增添语言美、韵律美,不能“突显”配方的复杂多样)8.(分)①开头表述突出认知有限性。开头强调人对熟悉之地的了解仍浅薄(如不知苦茶),体现人类认知的局限性;(1分)②后文表述突出对自然的敬畏。后文以群山象征自然的浩瀚(如辨认不出多数植物),呼吁谦卑态度;(1分)③前后呼应,揭示主题。人应保持对自然和传统的敬畏。(2分)【评分标准】答出“认知有限”和“敬畏自然”各1分;指出主旨关联得2分;仅复述原文不得分。9.(6分)①呼吁保护并传承非遗文化。通过“爬十几个山头采叶”“烫红的手翻炒”等细节,凸显传统技艺凝结的劳动智慧,呼吁保护濒危的非遗文化。(2分)②表达作者丰富的情感。以慢镜头式劳作描写(如“白蒸汽遮了锅圈”),传递对劳动者坚韧品格的敬意及手艺失传的隐忧。(2分)③升华文章的主旨。将个体经验上升至文明反思——当今更需珍视“人与自然和谐融通”的传统生存哲学(或赞颂中国人注重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谐共生,通过各种方式传承和守护自然资源的生存智慧)。(2分)【评分标准】每点需包含“手法+内容+意图”完整逻辑链,仅复述原文不得分。10.(3分)BEH(兵则恃农而战,农则恃战而耕。朝廷旰食宵衣,惟谷之恤。)11.(3分)A。(“劳苦倦极”中的“极”,疲困,与文中的“极”意思不同)12.(3分)C。(原文明确提到“增卑湿为爽垲”,改善低洼潮湿为干燥高爽,说明防潮措施完善,与选项矛盾)13.(1)嘘牛而耕,曝背而耘,十人之劳不能给一人之食。(4分)译文:吆喝着牛去耕地,在烈日暴晒下耕耘,十个人的劳作还不能供给一个人的吃食。(嘘,吆喝;曝,暴晒;给,供给;各1分。句意1分)(2)万箱踵来,千仓日盈,陈陈相因,如冈如陵。(4分)(3)译文:(粮食)万箱接连运来,千仓一天天地充盈,陈粮上又堆陈粮,像山冈丘陵一样高大(连绵高耸)。(4)(“踵来”,接连运来;“日盈”,一天天地充盈;“因”,增添、累积;“如冈如陵”,比喻要体现出来)14.(3分)【参考答案】①保障民生。改善粮食存储条件,减少损耗,稳定军需民食;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助悬剂合作协议书
- 2025年工商用制冷、空调设备合作协议书
- 涉外工作证明与翻译件(7篇)
- 动产抵押借款协议
- 2025年新型诊断试剂与生物疫苗项目建议书
- 新能源汽车研发与制造技术合作协议
- 行政管理专业市政学难题试题及答案
- 品牌推广及营销战略合作协议文本
- 充电桩购买合同协议书
- 私人服装设计师定制服装协议
- 浙江宁波鄞州区市级名校2025届中考生物全真模拟试卷含解析
- 第2课 抗美援朝 课件(共13张)
- 工程项目全过程咨询管理
- 国家电网十八项重大反事故措施
- 院感教学课件
- 【MOOC】温病学-河南中医药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MOOC】美术鉴赏-河南理工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汽车用改性聚丙烯车门外板》
- 栏杆拆除及更换施工方案
-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构造》 课件 5.1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车门总体认知
- DB12-T 454.2-2023 公共交通信息导向标志系统设置要求 第2部分:城市轨道交通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