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赤壁赋》《登泰山记》群文阅读教学设计+高一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高中+语文++】《赤壁赋》《登泰山记》群文阅读教学设计+高一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高中+语文++】《赤壁赋》《登泰山记》群文阅读教学设计+高一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高中+语文++】《赤壁赋》《登泰山记》群文阅读教学设计+高一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高中+语文++】《赤壁赋》《登泰山记》群文阅读教学设计+高一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赤壁赋》《登泰山记》群文阅读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核心素养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2.品味两篇文章优美的语言,体会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效果。思维发展与提升1.培养比较阅读的能力,分析两篇文章在写景、抒情、议论方面的异同,提高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2.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提升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审美鉴赏与创造1.欣赏两篇文章中自然景观的描写,感受作者笔下的山水之美,培养审美情趣。2.通过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并尝试进行文学创作,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文化传承与理解1.了解古代文人的山水情怀和文化精神,体会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2.感受苏轼和姚鼐在面对人生境遇时的不同态度,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价值观。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两篇文章的内容,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字词和句式。2.分析两篇文章在写景、抒情、议论方面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和人生态度。3.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教学难点1.理解苏轼在《赤壁赋》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和深刻哲理。2.体会姚鼐《登泰山记》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精神追求。3.引导学生从群文阅读中汲取文化养分,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和精神境界。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包含课文原文、作者介绍、背景资料、相关图片和视频等,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2.打印好的文言字词整理资料、比较阅读表格等,方便学生课堂记录和分析。3.准备一些与课文相关的文学作品和研究资料,供学生拓展阅读和参考。教学过程导入新课(3分钟)同学们,在我国文学的璀璨星空中,有许多描写山水的佳作。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大自然的壮美景色,更蕴含着作者深刻的人生感悟和文化情怀。今天,我们将走进苏轼的《赤壁赋》和姚鼐的《登泰山记》,通过群文阅读的方式,领略两位古代文人笔下的山水之美,感受他们不同的精神世界。大家想一想,在以往的学习中,我们读过哪些描写山水的文章?这些文章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几位同学回答)看来大家对山水文学并不陌生。苏轼和姚鼐都是文学大家,他们的这两篇文章更是山水文学中的经典之作。让我们一起开启这场文学之旅吧!新课学习知识讲解:知人论世(5分钟)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两位作者及其写作背景。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赤壁赋》写于他被贬黄州期间。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心情十分苦闷。但他并没有被挫折打倒,而是寄情于山水,在赤壁之下写下了这篇千古名篇。姚鼐,清代散文家,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世称惜抱先生。他是“桐城派”的代表作家之一。《登泰山记》是姚鼐在乾隆三十九年冬游泰山后所写。当时,他正处于人生的壮年,游历泰山不仅是为了欣赏美景,更是为了追求一种精神上的超越和升华。了解了作者和背景,我们对文章就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接下来,让我们走进文本,去感受其中的魅力。文本解读:初读感知(7分钟)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赤壁赋》和《登泰山记》,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同时,思考以下问题:1.两篇文章分别描绘了怎样的自然景观?2.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基调?学生朗读结束后,找两位同学分别朗读《赤壁赋》和《登泰山记》,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评价。然后,请几位同学回答上面的问题。明确:《赤壁赋》描绘了赤壁之下的秋夜美景,有清风、明月、江水等,情感基调由起初的忧愁逐渐转为豁达乐观。《登泰山记》描绘了泰山的壮丽雪景,如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等,情感基调沉稳而豪迈。文本解读:精读品味(10分钟)1.写景之妙我们先来欣赏两篇文章的写景部分。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描写景色的语句,仔细品味其写景的手法和特点。以《赤壁赋》为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这段文字运用了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宁静优美的秋夜赤壁图。“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是静态描写,“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是动态描写,而“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则给人一种空灵虚幻的感觉。再看《登泰山记》,“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作者用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了泰山冬日的壮丽景色。“苍山负雪”一个“负”字,赋予了苍山以人的姿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与雪的关系;“明烛天南”则写出了雪光的明亮。请同学们仿照老师的分析方法,选择自己喜欢的写景语句进行赏析。学生自主赏析后,小组内交流讨论,然后每组选派代表发言。2.抒情之深景由情生,情因景发。两篇文章在写景的同时,也抒发了作者丰富的情感。请同学们找出文中表达作者情感的语句,分析作者情感的变化。在《赤壁赋》中,作者的情感经历了从“乐”到“悲”再到“喜”的变化。起初,作者与客泛舟赤壁,“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表现出一种愉悦的心情。但当他想到历史的沧桑和人生的短暂,便“愀然”,发出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情感转为悲伤。最后,通过主客问答,作者领悟到了“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哲理,心情又变得豁达乐观。《登泰山记》中,姚鼐虽然没有像苏轼那样情感起伏明显,但在字里行间也流露出对泰山的赞美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如“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作者对泰山日出的描写,充满了惊叹和赞美。请同学们结合具体语句,深入分析作者情感的变化及其原因。学生思考分析后,全班交流分享。比较阅读:异同探究(8分钟)现在,我们来进行比较阅读,分析《赤壁赋》和《登泰山记》的异同。请同学们完成下面的表格:比较项目《赤壁赋》《登泰山记》写景对象赤壁秋夜之景泰山冬日之景写景手法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简洁勾勒、形象比喻等抒情方式借景抒情、主客问答融情于景哲理思考探讨宇宙与人生的关系体现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的积极态度学生完成表格后,小组内讨论交流,然后全班共同总结两篇文章的异同点。相同点:都以山水为描写对象,展现了大自然的壮美景色。都在写景中融入了作者的情感和思考。不同点:写景的侧重点不同,《赤壁赋》更注重描写秋夜的宁静和空灵,《登泰山记》更强调泰山的雄伟和壮丽。抒情方式不同,《赤壁赋》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情感表达更为复杂;《登泰山记》则是融情于景,情感较为含蓄。哲理思考的深度和角度不同,《赤壁赋》探讨的是宇宙和人生的深刻哲理,《登泰山记》更多地体现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的积极态度。通过比较阅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两篇文章的内涵和艺术特色。随堂练习(3分钟)1.下列对《赤壁赋》中加点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举酒属客(属:嘱咐)B.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乘)C.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卒:最终)D.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适:适合)2.下列句子中,与“而今安在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月出于东山之上B.客有吹洞箫者C.何为其然也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3.请仿照《登泰山记》中“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的写景手法,描绘一处你熟悉的自然景观。学生完成练习后,同桌之间互相批改,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课堂总结(2分钟)今天,我们通过群文阅读的方式,学习了《赤壁赋》和《登泰山记》。这两篇文章都展现了大自然的壮美景色,表达了作者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苏轼在被贬的困境中,能够豁达乐观地面对人生;姚鼐则通过登泰山,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的积极态度。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也能像他们一样,热爱自然,积极面对挫折,追求精神上的升华。板书设计比较项目《赤壁赋》《登泰山记》写景对象赤壁秋夜之景泰山冬日之景写景手法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简洁勾勒、形象比喻等抒情方式借景抒情、主客问答融情于景哲理思考探讨宇宙与人生的关系体现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的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