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第十一章 极地地区 单元复习-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下学期(人教版2024)_第1页
地第十一章 极地地区 单元复习-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下学期(人教版2024)_第2页
地第十一章 极地地区 单元复习-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下学期(人教版2024)_第3页
地第十一章 极地地区 单元复习-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下学期(人教版2024)_第4页
地第十一章 极地地区 单元复习-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下学期(人教版2024)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5)极地地区—七年级下册地理人教版(2024)期末复习一、学习目标整合对应课程标准章节内容学习目标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某地区的地理位置,简要归纳自然地理特征,说明该特征对当地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以某地区的一种自然资源为例,说出该资源在当地的分布状况、对外输出地区以及对当地乃至世界的重要意义;结合实例,说明某地区发展旅游业的优势;根据南极、北极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特殊性,说明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极地地区1运用图文资料,从地理位置、自然景观、气候特征、自然资源等方面,描述南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区域认知、综合思维】2.掌握利用经纬网在以极点为中心的地图上判断方向的方法。【地理实践力】3.结合相关材料,认识到开展极地地区科学考察的重要性,增强保护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的意识,认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二、思维导图回顾知识三、重难知识易混易错(知识点讲解+例题)1.冰雪覆盖的地区(1)位置和范围地区南极地区北极地区地理位置主要位于南极圈(66.5°S)以南主要位于北极圈(66.5°N)以北范围包括南极洲及其周边的海域(南太平洋、南大西洋和南印度洋一部分)包括北冰洋大部分及其周边的亚、欧、北美洲的部分地区海陆分布中间是陆地,周围是海洋中间是海洋,周围是陆地位置特点地球的最南端,南极洲是世界上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地球的最北端,北冰洋是世界上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的大洋交通重要性未来南极洲可能成为南半球空中交通的中间基地,是南美、非、大洋洲空中交通的捷径是亚、欧、北美洲三大洲空中交通的捷径;“北极航线”越来越受重视辨方向在南极点看,周围都是北方,顺时针方向为东在北极点看,周围都是南方,逆时针方向为东居民无常住居民有因纽特人和拉普人等常住居民(2)独特的气候特征南极地区北极地区气候特点酷寒、干燥、烈风寒冷相同点严寒、降水稀少气候气温酷寒,是地球上最冷的地区,有“冰雪高原”之称。年平均气温低于-25℃,有暖季(11月—次年3月)和寒冷(4—10月)之分寒冷,年平均气温约为-10℃;寒季为每年的10月—次年4月,8月最暖,平均气温为-8℃降水干燥,被称为“白色荒漠”。年降水量约50毫米。同沙漠地区不同的是,这里的干旱是由低温寒冷造成的年降水量一般在100~250毫米之间风速烈风,被称为“风库”。年平均风速为17—18米/秒北冰洋沿岸平均风速约10米/秒,风速偏慢代表性动物企鹅北极熊地表景观大部分地区覆盖着很厚的冰层大部分地区终年冰封例:近年来,极地旅游日益受到追捧,游客人数逐年上升。《北极旅游重磅新规》斯瓦尔巴群岛新规自2025年1月开始生效。如规定游客与北极熊的距离至少保持300米,甚至应该保持500米。如图为北极地区和黄河站位置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每年7月至8月是北极旅游的最佳时段,原因是(

)A.气候寒冷,冰层厚 B.气候暖和,白昼长C.气候寒冷,降水少 D.气温较高,降水少2.由于人类活动,北极地区生态环境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下列做法符合生态旅游的是(

)A.把生活垃圾随时带走 B.给动物任意投喂食物C.追着北极熊拍照 D.品尝当地特有野味【答案】1.B2.A【解析】1.每年7月至8月北半球的夏季,此时北极地区气候较为温暖,白昼长,有利于开展极地旅游,B正确,AC错误;此时降水相对其他时间较多,D错误。故选B。2.由于人类活动,极地地区生态环境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以上这些做法中,“追着北极熊拍照”、“给动物投喂食物”和“品尝当地野味”都是不可取的,只有“把生活垃圾带走”才符合生态旅游,A正确,BCD错误。故选A。2.科学考察的宝地(1)极地地区成为科学考察宝地的原因自然资源丰富矿产资源南极地区:煤、铁、石油北极地区:石油、天然气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原始独特的自然环境,为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天然实验室生物资源南极地区:企鹅、磷虾、海豹、鲸等北极地区:北极熊、北极狐、海象、驯鹿等固体淡水资源地球上68%的淡水以冰雪的形式储存在两极地区原始的自然环境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严寒的气候,人迹罕至,自然环境保存完整(2)我国在两极地区建立的科学考察站考察站建成时间具体位置南极地区长城站1985年2月南极洲乔治王岛中山站1989年2月东南极大陆沿海昆仑站2009年1月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冰穹A地区泰山站2014年2月中山站与昆仑站之间的伊丽莎白公主地秦岭站2024年2月南极洲罗斯海沿岸,面向太平洋北极地区黄河站2004年7月挪威斯瓦尔巴群岛例:读“南极洲大陆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1.关于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大洋名称对应正确的是(

)A.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B.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C.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D.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2.下列关于南极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气候酷寒,多狂风,降水丰富②中山站位于东半球③每年的11月至次年2月适宜进行科学考察④长城站位于昆仑站的西北方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3.罗斯海新站是我们国家新建的科考站,在建站过程中,建设者可能遇到(

)A.北极熊的袭扰 B.暴雨影响工程进度 C.酷寒导致冻伤 D.潮湿导致衣服发霉【答案】1.B2.D3.C【解析】1.以南极为中心的极地俯视图中,地球顺时针自西向东自转;由图可知,0°经线穿过①大西洋,90°E穿过②印度洋,120°W穿过③太平洋,B正确,ACD错误;故选B。2.南极地区气候酷寒,多狂风,降水少,①错误;中山站位于东半球,②正确;每年的11月至次年2月是南极地区的暖季,适宜进行科学考察,③正确;长城站位于昆仑站的西北方,④正确,D正确,排除ABC;故选D。3.根据所学可知,北极熊生活在北极地区,A错误;南极地区气候干燥、烈风、酷寒,所以没有暴雨、气候也不潮湿(不会导致衣服发霉),BD错误;建设者可能会遇到酷寒导致冻伤,C正确;故选C。2024年12月1日,中国首个境外大气本底监测站——南极中山国家大气本底监测站正式投入业务运行。该站位于中山站,将对南极大气成分浓度变化进行连续、长期的业务化观测,真实反映南极地区的大气状况。图为南极地区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4.下列关于我国南极科考站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全部位于北寒带 B.酷寒、多狂风,降水量大C.长城站在泰山站的西北方向 D.图中科学考察站均有极昼极夜现象5.南极中山站建设大气本底监测站的优势是(

)A.大气环境天然、无污染 B.离我国的距离较北极更近,节约时间C.自然条件优越,适宜科研人员居住 D.有丰富的自然资源6.通过卫星图像分析发现,南极半岛正以惊人的速度变绿,其主要原因是(

)A.海洋面积增大导致陆地减少 B.全球气候变暖C.纬度位置变化导致气温升高 D.海拔升高气温降低【答案】4.C5.A6.B【解析】4.读图可知,我国的南极考察站中,没有位于北寒带,故A错误。南极地区纬度高、气候寒冷,具有酷寒、烈风、干燥的特点,降水少,故B错误。根据经纬线判断方向可知,长城站位于泰山站的西北方向,故C正确。图中的考察站中,长城站没有极昼极夜现象,故D错误。故选C。5.南极地区人迹罕至,几乎没有人类活动,因此大气受污染的程度极低,观测数据更准确,能够提供纯净的大气样本,适合进行大气本底监测,A符合题意;南极地区自然条件恶劣,不适宜科研人员居住;南极与北极距离中国都较远,且南极距离更远;与丰富的自然资源无关,BCD错误。故选A。6.南极半岛正以惊人的速度变绿,主要是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南极局部地区降水增加,故B正确。与ACD选项叙述无关,故选B。四、单元核心素养对接中考1.区域认知在探索南极过程中的体现区域认知指人们从空间—区域的视角认识地理环境及人地关系的思维方式和能力。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复杂多样,人们将其划分成不同空间尺度、不同类型的区域加以认识。区域认知的培育,有助于学生建立地理空间观念,认识不同的区域既各有特色,又相互联系,增强热爱家乡的情感和国家认同感,增进对世界的理解,逐步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2.情境链接4月26日,“雪龙2”号缓缓停靠在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州霍巴特港,标志着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罗斯海联合航次考察顺利结束。这是国际上首次在南极秋季开展以生态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联合航次。共有来自中国、澳大利亚、韩国、美国、马来西亚、挪威、泰国、新西兰、英国等9国的91名科考队员参与,其中国外科学家12人,国内科学家32人,主要来自极地中心、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太原理工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厦门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等机构。航次现场调查从3月27日持续至4月15日,共计20天。作业环境温度在-20℃左右,最低达-26℃。考察队利用我国“雪龙2”号的破冰能力和冰区作业能力,克服了大风、低温、高密度海冰等作业困难,重点开展三个方面的研究。第一是秋冬季极端天气下冰间湖内产冰-深对流-底层水形成的物理过程对垂向碳通量的影响;第二是秋冬季弱光-黑暗下驱动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储藏、消耗和埋藏过程;第三是秋冬季生物种群的越冬策略,及其与春季生态结构和生产力的相关关系。航次累计完成4条断面共计24个综合海洋调查站位,其中1个为24小时连续观测站,各项生物拖网、水样采集等任务均完成或超额完成。此外,还完成了声学多普勒海流剖面仪(ADCP)、鱼探仪以及海冰、鸟类哺乳动物等走航观测,表层水、气溶胶等走航采样,累计布放34个各类浮标。采集水样、膜样、沉积物、生物及海冰样品共计5000余份。本航次在国际上首次系统开展了南极秋季结冰期浮游动物、南极磷虾、中层鱼、鸟类和哺乳类等生态系统重要营养级的观测调查,提升了国际社会对南极秋季暗环境下关键生物类群和生态系统环境适应和生存策略的认知。3.对接中考(2024·河南·中考真题)2024年是中国极地科学考察40周年。在我国发行的极地科学考察纪念币上,呈现有科考站位置等极地元素。图为我国北极科考站位置示意图和极地科学考察40周年纪念币图案。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图示纪念币上的北极科考元素有(

)①极地考察船

②冰芯取样场景

③企鹅

④极光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中冰北极科学考察站的经纬度位置是(

)A.65.7°S,17.4°W B.65.7°N,17.4°E C.65.7°N,17.4°W D.65.7°S,17.4°E3.黄河站位于中冰北极科学考察站的(

)A.西北方 B.东北方 C.西南方 D.东南方【答案】1.B2.C3.B【解析】1.读图可知,图示纪念币上图案为“雪龙2”号极地考察船、中国极地考察队冰芯取样工作场景、北极熊,辅以局部北极地图轮廓及中国2座北极考察站点位、极光等组合设计,并刊“中国极地科学考察40周年”字样及面额,没有南极地区的代表动物企鹅。所以,①②④正确,③错误。故选B。2.读图可知,中冰北极科学考察站位于北极圈附近,纬度约为65.7°N,位于0°经线—20°W经线之间,经度约为17.4°W。所以,C正确,ABD错误。故选C。3.在经纬网地图中,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读图可知,黄河站位于中冰北极科学考察站的东北方。结合题意,故选B。【点睛】北极地区指北极圈以北的区域,包括北冰洋、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部及一些岛屿。北极圈以内的陆地面积约800万平方千米,北冰洋面积约1310万平方千米。(2024·四川自贡·中考真题)2024年2月7日,中国南极秦岭站建成并投入使用,该站位于罗斯海恩克斯堡岛,是我国在南极的第五座科考站,其建筑面积是我国南极科考站中最大的一个。图a为秦岭站地理位置示意图,图b为秦岭站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秦岭站选择在2月份建成并投入使用,主要是因当地此时段(

)①白昼长②积雪多③较温暖④风力强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5.秦岭站主体建筑底层架空的主要目的是(

)A.预防地震 B.防寒保暖 C.减小风雪危害 D.增加室内采光6.秦岭站可观察到当地特有的动物是(

)A. B. C. D.【答案】4.D5.C6.A【解析】4.2月份是南极地区的暖季,此时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南极地区白昼长,有较长的工作时间,便于科考站的建设和相关作业开展,①正确;暖季时,部分积雪会融化,积雪相对较少,②错误;2月是南极的暖季,气温相对较高,较为温暖,利于施工建设和人员活动,③正确;暖季时,南极地区风力相对较弱,并非风力强,④错误。综上所述,D①③正确;②③错误,排除ABC。故选D。5.南极地区多风雪,主体建筑底层架空,可以避免风雪在建筑底部堆积,减小风雪对建筑的危害,C正确;南极地区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