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
1、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教学目标:
1.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种子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在适宜
的条件卜可以萌发生长成一株植物。
2.用感官和放大镜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根据植物生长的已有知识,预测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
3.引发关注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产生问题并积极思考,能用适宜的方式将自己的认识清楚地表达出来,并能想办
法证明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教学过程:
一、听听说说
1、师:小猫是谁生下来的?小鸡是怎么来的呢?向日葵小苗乂是从哪里来的呢?
2、生:思考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3、师:植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衰老直至死亡的过程,它的一生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二、想想画画
1、师:用图画和文字将植物•生的生长变化过程画下来和写下来。
2、生:在P2页“我知道的植物生长过程”的画板里画图。
3、师:展示学生画的作品。
4、师: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画的作品的意义。
5、师: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繁殖后代,但是,我们熟悉的绿色开花植物儿乎都是从种子开始
它们新的生命的。
三、观察种子
1、师:每个人把自己带来的白纸放到桌面上,将带来的植物的种子放到白纸上,观察植物的种子,
边观察边记录。
2、师:观察植物的种子,你准备观察种子的什么?
3、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4、师:你们说对了,我们观察植物的种子,要观察种子的形状、大小、颜色等。
5、生:观察植物的种子。
6、师:通过观察植物的种子,你发现了什么?
7、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8、师;不同植物的种子,从外观来看,它们的形状不一样、大小不一样、颜色不一样、种皮不一样
等,种子的里面有什么呢?
9、师:要知道种子的里面有什么,该怎么办?
10、生:先预测种子的里面有什么,再掰开种子看一看。
11、师:(小结)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种皮等各不相同,但种子的里面是相
同的,都有胚根和胚芽。
作业布置:
家庭作业:准备凤仙花利四季豆的种子。
2、种植我们的植物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播种技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适宜的实验,观察种子的萌发过程;根据研究植物生
长变化的需要,确定观察、记录的内容和方法;根据对种子萌发状况的预测,确定本阶段观察的重点。
2、树立用事实阐述观点的意识,即科学的实证思想;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过程:
一、学习播种方法
1、师:“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播种的好季节。今天,我们来种植凤仙花。怎样种植凤仙花呢?
2、师:请大家看P4页中的“播种方法”。
3、生:阅读P4页中的“播种方法”。
4、师:指一名学生说说播种的方法。
5、师:播种风仙花的方法是选种、放土、下种、浇水。
二、关注种子变化
1、师:播种了凤仙花以后做什么?
2、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3、师:播种了凤仙花以后,我们要关注凤仙花种子的变化。请大家阅读P5页顺数1〜1Q行内容。
4、生:阅读P5页顺数1〜10行内容。
5、师:注意观察透明玻璃杯中的种子生长变化情况;注意观察花盆中的风仙花生长变化情况。
三、记录生长日记
1、师:种植植物是一项长期研究的观察活动,要做好管理、观察和记录等工作。要随时观察记录凤
仙花的生长变化情况。每周要测量•次凤仙花的植株高度、观察凤仙花叶的形状和数量。
2、师:把你测最和观察的数据填写在P5页中表格中。
3、师;期末,每个学生要写一篇“凤仙花生长变化的日记”。
四、实地指导播种
1、师:实地指导学生在花盆里种植凤仙花;在玻璃杯里种植凤仙花。
2、师:督促学生养成长时间坚持管理、观察和记录的好习惯。期末,对长时间坚持管理、观察和记
录做得好的学生进行奖励。
3、我们先看到了根
教学目标:
1、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和叶;植物的根总是向下生长的;植物的根能够吸收水分和矿物质;能
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2、激发观察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树立科学是讲求实证的意识。
教学重点:观察植物根的生长变化;根吸收水分的实验。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1、师:一棵大树,我们要把它从土壤中拔出来是很困难的;一株小草,我们要把它从土演中拔出来,
容易吗?
2、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植物的根来。(出示种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我们种植的四季豆,你
先看到了什么?
3、师:揭示并板书课题:我们先看到了根
二、(观察活动)观察植物根的生长
1、师:我们种下的四季豆已经发生了变化,现在请你们认真地观察观察,看看能发现什么?
2、生:学生观察自己在前几天种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
3、师:刚才,你们认真观察了种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有什么发现呢?
4、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5、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小纬:通过观察,我们发现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和叶;植物的根向卜•的
方向生长,根的生长速度快。
三、(研究活动)植物的根有什么作用
1、师:我们给凤仙花浇水时,一般往哪里浇?为什么大部分都浇到上壤上?
2、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3、师:植物的根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有什么作用呢?下面,我们来研究植物根的作用。
4、师:同学们想一想,是什么能使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阳光
二氧化碳+水——►氧气+养料
6、师:(总结)植物的光合作用不仅为植物制造养料,还为我们人类和动物制造养料和氧气。
5、茎越长越高
教学目标:
1、植物茎在不同生长阶段外部形态不同,不同时期的茎生长速度不同;植物的茎具有支撑植物及运
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2、激发学生研究植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凤仙花植物茎的生长变化和植物茎的作川。
教学过程:
一、整理有关茎的观察记录
1、师:(活动引入)我们已经知道:植物的根能从土壤里吸收水分和矿物质,绿色植物的叶可以制
造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那么,植物的茎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有什么作用呢?我们先来看一看,在风仙
花植物生长的过程中,茎发生了哪些变化。
2、师:(活动指导)①带领学生整理幼芽出上以来,有关茎生长变化的观察记录。重点整理幼芽出
士以后•周,凤仙花茎的颜色、硬度和高度。②利用凤仙花植株的高度变化的数据,画出凤仙花植株高度
变化统计图(学生在教P12页上画)。学生画好后,教师讲述柱状统计图。柱状统计图是科学研究中处理
数据常用的方法。③指导学生分析柱状统计图,引领学生根据柱状统计图预测未来几周的时间里凤仙花植
株高度将如何变化?
二、植物茎的作用
1、师:(活动因入)植物的茎总是把根和叶连在一起,那么,植物的茎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到底起
什么作用呢?茎内是什么样的,能承担这样•些功能呢?将你的想法记录下来。
2、师:(活动指导)①引导学生根据前面学习的根和叶的作用,思考茎的作用的问题。②引领学生
想办法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③引领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提出问题(茎有什么作用?);对问
题的可能答案作出假设(运输水分和养料);设计实验(运输水分的实验);实验验证(通过实验验证收
集信息);
得出结论(茎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三、提醒学生注意
1、师:提醒学生继续观察凤仙花的生长变化情况,做好观察记录。
2、师:引导学生关注凤仙花开花前的征兆。
6、开花了,结果了
教学目标
1、在植物生长过程中,花要经过花开花谢的过程,花凋谢后结果;花包括花萼、花瓣、雄蕊、雌蕊
儿部分;果实是由花的一部分发育而成的;果实中有种子。
2、激发学生对生命现象探究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提出任务
二、整理并交流我们的观察无录
交流活动:
1、师:组织学生交流过去几周的观察记录,引领学生重点关注花和果实的生长现象。
2、生:学生分小组交流。
3、师:根据学生的发现,提出一些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
整理观察信息的活动:
1、师:指导学生画凤仙花从花蕾到结果的生长过程。
2、生:在书P14页上“我看到的凤仙花从花蕾到结果的生长变化过程”的画板里画凤仙花从花蕾到
结果的生长过程。
3、师:引导学生展示交流,激发学生进一步观察的欲望。
三、研究花变果实的过程
1、师:为了观察凤仙花,我们采摘儿朵风仙花(按生长顺序采摘)。
2、师:指导学生观察花,弓领学生发现,果实是由雌蕊发育而来的。
3、师:指导学生解剖花。
4、生:学生解剖花。(花的构造:花萼、花瓣、雄蕊、雌蕊)
四、观察凤仙花的果实
1、师:凤仙花的果实是什么样的呢?它在生长过程中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2、师:组织学生观察成熟的凤仙花果实和未成熟的凤仙花果实,引导学生比较观察。
3、师:引导学生关注完全成熟的风仙花果实,果实里面有什么?(种子)
4、生:学生观察凤仙花果实。观察完了以后,学生汇报。
5、师:教师总结。
板书设计:
6.开花了,结果了
花的构造;花尊、花瓣、雄蕊、雌注
果实是由雌蕊发育而来的。
果实里面有种子。
7我们的大丰收
教学目标:
1、一粒种子在适宜的环境下能发育成一株植物,并结出许多种子;绿色开花植物通过种子繁衍后代;
植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绿色开花植物一生中会经历种子萌发、幼苗期、营养生长期和开花结果期;植
物的生长发育需要阳光、土壤、适宜的水分和温度。
2、体会生命的神奇,激发学生研究生命现象的兴趣:体会资源共享的快乐,提高合作意识:树立用
证据表达观点的意识。
教学重点:绿色开花植物一生中会经历种子萌发、幼苗期、营养生长期和开花结果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二、我们收获了种子
1、师:统计一下,你观察的一株凤仙花大约收获了多少粒种子?
2、生:(对着自己的观察记录表)汇报。
3、师:引领学生用估算的方法进行统计。(通过统计活动,学生获得了一株植物结出的种子数,意
在让学生通过数据真切感受“收获”,体会植物物种得以延续并壮大的原因.)
三、我们获得了植物生长变化的数据
1、师:引领学生把观察凤仙花植株高度的数据制作成折线图,通过分析折线图,了解凤仙花在哪段
时诃里生长最快。(见书P17页制作折线图的方法)
2、师:指导学生根据观察记录,掌握凤仙花从种子到结出新的种子的生命周期。
3、师:指导学生填写书上P17页上的表格。
4、师:引领学生掌握凤仙花的主要生长过程:种子、种子萌芽、幼苗、开花、结果。
5、师:引领学生了解植物的六种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6、师:引领学生通过观察凤仙花的生长变化情况,了解植物生长发育需要阳光、土.壤、适宜的水分
和温度等条件。
7、师:根据单元起始课学生记录的植物生长变化的过程,组织学生自我评价,经历了这样的种植活
动,对植物生长变化过程的认识芍了哪些提升。
各种各样的茎
教学目标:知道什么是茎,并能辨认。
教学重点:缠绕茎与攀援茎的辨认,正确给茎分类。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植物的果实和植物的根的知识。在这节课里,我们继续学
习植物的有关知识。
二、学习新课:
1、了解什么是植物的茎:
⑴、请同学们看P28图。⑵、学生边看图边讨论回答问题。
⑶、板书:茎
(4)、讲述:茎是植物身体的一部分,在根的上部。树干、树枝、藤、秧等都叫茎。(5)、认一认你手中
植物的茎在哪?
2、指导学生观察、比较茎的生长状态。(1)、谈话:今天老师还带来了四种植物的图片,大家快来看
一下(或者是看书P29)。
问:这些是什么植物?
叫什么名字?
哪个部位是它们的茎?
现在请你们分组仔细观察、比较这四种植物的茎生长形态有什么特点?
(2)、学生分组进行观察、比较茎的生长状态。
谈话:你能不能把观察的结果画下来,并且为这种生长形态的茎起个名字?⑶、学生汇报:要求学生
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描述出每种植物茎的特点,看谁起的名字最富有创造性。
⑷、小结:
像竹的茎直立向上生长的,我们把它叫做直立茎;牵牛花的茎是缠在别的物体上向上生长,就像我们
用线轴缠线一样,我们就把它叫侬缠绕茎;葡萄的茎像小孩爬杆一样,攀着别的物体向上生长的,我们就
把它叫做攀援茎;廿薯的茎就像小孩在地上爬一样,我们就把它叫做匍匐茎。
板直立茎缠绕茎攀援茎匍匐茎
第二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
1、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
科学概念
1、了解蚕卵的颜色、形态、大小等。
2、蚕卵里孕育比命,新的小蚕将从蚕卵里孵出。
3、在气温、湿度适合的时候,小蚕才会孵出,小蚕孵出后就要吃食物。
[教学重点]观察蚕卵及了解饲养、观察和记录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
1、观察蚕卵
(1)让我们来饲养蚕,观察蚕
A、学生分组观察蚕卵的颜色、大小、形状(说明:蚕卵近似圆形,看上去很像小米粒,宽约1亳米,
厚为0.5亳米。刚产下的蚕卵是淡黄色或黄色的,经1—2天变成淡红、浅褐,再经3—4天变成灰绿或
紫黑色,以后不再发生变化。学生观察的应该是滞留到第二年春天的卵,颜色应该是紫黑色的。)
B、让学生自己设计观察记录,把观察到的现象及时记录下来。
(2)仔细观察,还有什么发现?
2、从卵里出来的小生命
(1)小蚕什么时候从卵里出来,小蚕是怎样从卵里出来的,出来以后会干什么?(2)小蚕就要出来
了,我们要为它准备什么呢?(学生分组讨论)
(3)为什么要在盒盖上扎小孔呢?
一是指导学生为小蚕准备好家(这个活动的重点是为蚕的巴生做准备。具体来说要准备一个盒子作为
蚕的“房子”,还要在盒盖上扎些小孔,“如果天气干燥,可以在蚕卵上洒一些水”。)
二是课外观察蚕卵的变化;(指导学生课后继续观察蚕卵的变化。具体来说观察小蚕是怎样孵出的,
刚孵出的小蚕是什么样的。)要求学生记录小蚕孵出的日期和气温,思考小蚕的孵化和什么条件有关。活
动的是让学生明白蚕的孵化还需要另•个环境条件,即需要•定的温度。
三是指导学习观察和记录的方法。
指导学生阅读养蚕窍门
教师小结:小蚕与其他动物一样,也是需要一定生活条件的,我们要满足它的生活条件,它才会生长
得好。
2、蚕的生长变化
【教学目标】
1、蚕在生长的过程中,身长、体重、食量等方面都会不断发生变化。
2、蜕皮是蚕生长过程中的显著特点,蚕每次蜕皮后身体都会发生变化。
3、蚕的生长情况和环境条件密切相关o
[教学重点]怎样区别即将吐丝的蚕、怎样为它营造结茧的场所,以及指导学生帮助蚕顺利地吐丝结茧
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饲养是小蚕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观察蚕的生长变化。
二、学习新课
1、交流蚕的生长变化
学生交流汇报前一段时期养蚕活动的发现和体会。(交流时,让学生出示自己的记录单、照片、图画、
标本等。从体长、吃食情况、排便情况、活动情况、蜕皮情况等方面进行汇报和交流。)
关于蜕皮学生一定有很多话要说,也有一些问题,希望与同学交流。交流活动能帮助学生们进一步感
受生命的变化,(活动的目的提高对养蚕的兴趣。)
2、观察蚕的外形和行为
(1)蚕的外形是指蚕身体的颜色、形状,以及它的头部、胸部、腹部、足等。行为是指蚕用什么爬
行,怎样爬行?蚕是怎样吃桑叶的等。
(2)讨论蚕的身体结构和它的生存有什么关系。
3、蚕还会长成什么样
预测蚕将会怎样变化,并指导学生卜,一步进行观察利记录的内容及方法。(教学的要点是怎样区别即
将吐丝的蚕、怎样为它营造结茧的场所,以及指导学生帮助蚕顺利地吐丝结茧等。)
3、蚕变了新模样
【教学目标】
1、变蛹前的蚕是蚕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幼虫,蛹是蚕生长发育过程的另•个形态。蛹的外形和幼虫区
别很大。
2、蚕蛹被茧包裹,茧能起到保护蜥的作用。
3、蚕茧是由一根丝组成的,蚕丝可以织成丝绸或被加工成各种丝织品。
[教学重点]观察蚕蛹是本课的重点活动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二、学习新课
1、观察蚕蛹
蚕吐丝把自己裹了起来,结茧后就看不见蚕了。蚕变成了什么样呢?茧里面的蚕还活着吗?这是学t
们非常好奇的问题。希望学生们能作出猜测,同时能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测。
对蚕蛹的观察要提出的五个问题进行。
(1)蛹的外形和蚕有什么不同?
(2)还能找到眼睛和足吗?身上的环节还在吗?
(3)蛹会动吗?它的身上长出了什么东西?
(4)在剪开的茧里还发现了什么,它可能是什么?
(5)其他发现。(指茧里还能发现蚕吐尽丝后化蛹之前蜕下的皮等情况。)
最后的推测是蛹还会变化吗?它会变成什么模样?希望学生的推测能以一定的观察事实作为依据。
2、观察蚕茧和蚕丝
第一,对■蚕茧的形状、颜色、大小进行观察,测显茧的长度,统计全班同学的蚕茧大小、颜色,挑出
最大和最小的蚕茧,它们分别长多少,宽多少?(这个活动的日的意义在于对蚕茧有一定的认以。蚕茧的
大小和重量是衡量其质量的重要标准,蚕茧的大小和重量与蚕的生长发育有关。)
第二,指导学生进行拉蚕丝的活动。(“把蚕茧放在热水中泡一下吧”“用竹签把丝头挑出来,绕在
纸板上”等。这个活动使他们对我国劳动人民的发明有更多的认识。)
第三,教师可通过多媒体介绍给学生。教学中还可以出示•些丝绸制品给学生欣赏。
4、蛹变成了什么
【教学目标】
1、蚕蛹经过to天一15天,会变成蚕蛾。
2、蚕蛾是蚕的成虫,分雌蛾和雄蛾。雌蛾和雄蛾交配后,雌蛾产卵繁殖后代。
【教学重点】“观察蚕蛾的形态特征和行为”是本课的重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
1、交流我们的新发现
(1)“茧里钻出的蛾子就是蛹变的吧?"(这只是一种推测,到底是不是呢?需要学生经过思考来回
答,)(说明这个问题关系到蚕蛾是不是蚕的另一种生命形态,对认识蚕的一生很重要。相信学生会做出
合理的回答:茧里只有蛹,而我便又亲眼看见蚕蛾从英里爬出来,不是蛹变的会是什么变的呢?当然这样的
回答还需要从下面对蚕蛾和蚕蛹的对比观察中去发现更多的证据。)
<2)蚕蛾从茧里出来后,教师要提醒学士,要把它从茧上面拿下来,最好专门放到另一个比较宽大
的盒子里,以避免蚕蛾把卵产在茧上,不便于卵的保存。
2、观察蚕蛾的形态特征和行为
(1)先观察蚕蛾的行为,再观察蚕蛾的形态特征。(这是按照儿童的心理特征设计的。三年级的学
生肯定是先对动态的蚕蛾更感兴趣。)对蚕蛾身体形态的观察,应该是一种有序的观察,先观察蚕蛾的身
体有哪儿部分组成,然后观察各部分是怎样的,有什么器官。
(2)怎样观察蚕蛾的行为?具体来说,就是“看看蚕蛾在干什么?”。(教师要信发学生有更多的发
现,比如刚羽化的蚕蛾身体湿润,翅下垂,柔软皱缩,但很快便干燥展开;还有不少蚕蛾在震动翅等。同
时也希望学生在观察的同时提出问题。)
<3)对比观察蚕蛾与蚕蛹的活动,
仔细观察仍能找出蚕蛾是蚕蛹发育而成的证据。让学生认识蚕蛹、蚕蛾都是蚕发育过程中的不同阶段,
蚕饿是蛹发育而来,蚕蛾是蚕的成虫具有重要意义。
(4)如何区别蚕蛾的雌雄?(这是学生很感兴趣的问题。)
(5)“一只雌蛾大约能产多少粒卵?刚产下的卵是什么颜色的?和我们观察过的卵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3、画蚕蛾和蛹的图
4、蚕蛾是什么
是比较蚂蚁、蚕蛾、蜻蜓的身体外形,看看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5、蚕的生命周期
【教学目标】
1、蚕的一生要经历蚕卵蚕蛹蚕蛾四个阶段。
2、蚕是蚕的生命周期中的幼虫,蚕蛾是蚕的成虫,蚕蛾交配繁殖后死亡。
3、蚕的•生经历了出生生K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这就是蚕的生命周期。
【教学重点】整理观察记录,认识蚕的一生所经历的卵幼虫蛹成虫几个阶段。
一、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
1、用投影仪展示学生的观察记录,然后提问。
蚕的一生经历了儿个阶段?各个阶段的形态和行为有什么不同。
2、小结蚕的一生
小结蚕的•生,主要围绕经历了儿个阶段,各个阶段的形态和行为有什么不同来进行。(在填表的基
础上,让学生把蚕的一生用循环图表示出来。)(说明最后表格中“共计多少天”,指的是蚕从卵中孵出
开始,到蚕蛾死亡结束的时间。)教师要启发学,匕蚕在蚕的整个生命周期中是幼虫,蚕蛾是成虫。蚕的
一生应为卵幼虫蛹成虫,然后从卯开始又产生一个新的循环。
3、蚕的生命周期
这个活动要帮助学生从蚕的•生为:卵幼虫蛹成虫,上升为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几个阶段,并且依
据前面填写的表格把各阶段经历的时间统计出来。认识到这就是蚕的生命周期。
4、什么因素影响蚕的生命和变化
蚕健康生长需要什么条件,自己是怎么满足它的;(目的是通过寻求同学们养蚕的成功和失败的原因
进行验证。让学生认识到生命和环境因素息息相关。)
5展示会
让学生把自己的记录表、制作的小报、标本、拍的照片、专题研究报告等资料都展示出来,大家互相
参观、学习。也可以让学生就养蚕中印象最深刻的事,写成一篇心得体会。
板书设计:
5蚕的生命周期
/虫
卵蛹
6、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
【教学目标】
1、动物都有生命周期,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
2、不同动物在生长过程中的形态、变化、繁殖方式各不相同,寿命的长短也不相同。
【教学重点】观察了解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
一、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
1、让学生观察书中的图,了解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
分小组选择其中一种动物,讨论这种动物一生中必须要经历哪
些生命阶段,用流程图表示这种动物的生命周期,并查阅资料了解
它的生命周期的时间(即寿命)。
2、不同的生命周期
(1)比较不同动物的生命厝.期,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让学生能总结出它们相同的地方)
(2)指导学生给动物分类。分类的标准就是是否经过变态,以及卵生还是胎生。
3、观察了解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
(1)课前要求学生收集鸡、蝴蝶、靖蜓、山羊、熊猫、鱼等动物生命周期和寿命的资料,并带到课
堂上来。
(2)布置任务并提出要求:每组从上述动物中选择两种,了解其生命周期及经历的时间,并把它们的生
命周期用流程图的形式表示出来<
(3)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查阅资料,并用流程图或循环图表示它们的生命周期。为节约时间,流程图
或循环图都用文字和箭头表示。
(4)小组汇报交流。在某个小组汇报的时候,查阅相同资料的组,可以补充和提出不同意见。
4、教师小结:虽然动物个体最终会死亡,但是通过繁殖使其物种不会随着个体的衰老死亡而灭绝,
并得以不断延续。
板书设计:
6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
动物名称生命冏期(流程图)生命周期的时间
鸡卵。雏鸡。成鸡约14年
蝴蝶卵。幼虫。蛹。成虫约20年
蜻蜓卵。幼虫。成虫约1年
山羊小羊。成羊约15年
熊猫幼仔。成年熊猫约20年
鱼卵。幼鱼。成年鱼约50年
7、我们的生命周期
【教学目标】
1、从出生到现在,我们的身体发生了很多的变化,今后还将发生变化。
2、人在生命的不同年龄阶段,身体的特点各不相同。
3、人也有生命周期,人的一生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
4、人的寿命长短和是否健康生活有很大关系。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认识人的生命周期,知道人的生命周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
个阶段。
一、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
1、我们的出生与生长变化
<1)我们是从哪里来的;
(2)我们刚出生时是什么样子的;
(3)从出生到现在我们的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
2、我们的一生
(1)调查身边最熟悉的人,把握不同年龄段人的身体特点。活动分为四步:
(一)、找出身边最熟悉的人;
(二)、弄清他们的年龄段;
(三)、把他们归到不同的年龄组;
(四)、观察他们的身体特点。
(2)人可以按年龄划分不同的阶段,比如:儿童、青年、中年、老年。怎样划分呢?了解和比较他们
的不同。(比如儿童组和青年组;青年组和中年组;中年组和老年组。然后再通过交流,对人一生的身体特
点有较全面的把握.)在小组比较的基础上,最后全班汇报、交流、汇总。
(3)教科书第3'7由大表中的内容要在各组比较的基础上填写,经过综合、概括得出各年龄段的特
征,
3、指导学生总结出人的生命周期和植物、动物一样,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这样共同的
四个阶段。(在讨论的基础上得出人也有生命周期。)
4、教师小结:人的健康是建立在平时健康生活的基础上的,特别是儿童少年时期正是长身体的时候,
其健康情况会影响到人的一生,一定要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当加强体育锻炼,关爱生命,珍惜健
康,
板书设计:
7我们的生命周期
15岁以前都叫儿童(其中不满1岁的为婴儿,12岁―15岁的为少年)
16岁―35岁为青年
35岁―60岁为中年
60岁以后为老年
人的行为与生命周期
人的行为变化是有阶段性的,与人的生命周期相适应,人的行为呈现阶段性变化。在社会工作中,通
常将人的行为的变化划分为胎儿期、婴幼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成年早期、中年期及老年期七个阶段。
以下主要摘录后四个时期的论述,
青少年期:一般开始于10~12岁,止于21岁或22岁。
青少年期在生理上的一个重要变化是,性功能成熟,具有生育能力;男女分别出现青春期。
在认知发展方面,青少年具备抽象思维能力,能够运用“假设一演绎”的思维方式,极大地开阔了他们
的视野,能对未知事物进行自己的推演和判断。
在情绪方面,情绪高亢,要求独立的自我意识非常强烈,但由于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往往陷入严重的
内心矛盾,比如个体身心发育、家庭内外关系、同性/异性关系、学业问题、未来发展问题等等。
在社会行为方面,开始学习未来事业发展所需技能;追求独立,产生逆反心理;在社会道鎏标准方面,
开始意识到各种道德信仰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对各种社会规范都不再简单遵从,注意灵活变通,与此同时,
他们开始努力发展自己独立的道德价值和规范,越来越多地摆脱习惯而按照自己的标准行事。青少年与同
辈群体的关系较亲密,与家庭渐渐疏远。他们较易接受同辈群体的行为标准并努力融入同辈群体,同辈群
体所形成的亚文化或反文化往往比家庭和学校的教导具有更大的影响力.
成年早期:一般指22~35岁。
人的生理机能在这阶段达到高峰,心智能力最强,具备了独立决策的能力。
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这一时期心理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克服以往的自我中心主义,学会与他人建立亲
密关系,包括被人爱和爱他人,否则求爱、建立家庭等人生大事将难以完成,本人也将陷入荒以自拔的孤
独感。道德发展更趋于完善,逐渐形成稳定的道德观。
在社会行为方而,不管从家庭来讲,还是从事业来讲,都是奠定基础的阶段,开始承担大量社会角色。
中年期:一般指35~6。岁。
这一时期,人的行为主要是受个人社会经历,特别是个人对自己生命周期的感觉的影响,受生理变化
的影响很小,不过,更年期当中的更年期综合症不可小视。
在心理方面,总的来说,中年人心态趋于平和、沉稳、现实,对人生对社会对生活对事业去掉了很
多不切实际的幻想。这一时期,人普遍对自己的期望不高,转而寄希望于下一代,有的人发展出对年轻人
的关爱,由此形成一种创造感,否则,会感到人生已到穷途末路。
在社会生活方面,事业达到顶峰,是人生最辉煌的时期,同时,中年期也是社会分化最明显的时期,
成功者幸福,失败者问题很多。家庭生活方面,空巢问题、夫妻关系危机、疾病和养老等等。总之,辉煌
的司时也是压力最大的时期。
老年期:60岁直至死亡。
埃里克森认为,人到老年,会经常回忆和总结自己一生的活动,力图给自己的一生作出一个使自己
满意的解释,给它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否则人将陷入追悔和绝望之中。所以老年期的主要心理任务是实
现自我统合,避免绝望情绪。
第三单元温度与水的变化
1、温度和温度计
【教学目标】
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物体的温度可以用温度计测量。
2、常用液体温度计是利用玻璃管内的液注随温度变化而上升和下降来测量温度的。
【教学重点】摄氏温度的读写写。
【教学过程】
一、比较水的温度
1、引入:同学们,在生活中用手触摸过冷水和热水吗?有什么感觉?
2、出示冷热不同的两杯水,请学生用手触摸感知哪•杯温度高,哪•杯温度低,回答后指导:温度
是感知物体的冷热程度的。板书:温度
讲述:温度的单位通常用摄氏度。C)来表示,我们可以通过皮肤等触觉器官感知、比较物体的冷热情况。
3、师:我们再来感知一下,每个小组的桌上有四杯水(1号杯内装的是凉水,2号、3号杯内装的是
温水,4号杯内装的是热水)。人家一起安静的来完成下列活动:先把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
1号杯和4号杯,比较它们的冷热,然后马上将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2号杯和3号杯,比较
它们的冷热。
4、汇报。
5、师:我们再来一次,这次的要求是先把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2号杯和3号杯,比较
它们的冷热,然后马上将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1号杯和4号杯,比较他们的冷热。
6、帅:同样的四杯水,由于实验顺序小同,手指获得的感觉是不同的,那有什么办法可以准确地知
道物体的冷热程度呢?
二、观察温度计
1、出示温度计,我们要正确使用温度计,首先必须要认识这个温度计,了解它有哪儿个部分组成?
2、分发温度计,提示:先想一想你准备怎么观察温度计,然后仔细观察。观察时注意温度计要小心
拿放,谨防破裂。如果温度计的管子劈裂,请立即告诉老师。
3、学生观察温度计的构造、刻度、标记、数字等内容,教师巡视。
4、汇报交流。出示:”使用温度计前需要看清楚的问题(教材上P43的3个)”,这三个问题你们
都解决了吗?如果没有,再观察一次。
5、学生对照问题,检查自己是否都解决了。再观察。
补充:温度计主要有玻璃管、玻璃泡、刻度三部分组成;
6、用手捂住温度计的玻璃泡,观察温度计产生的变化。放开手等一会儿再观察。汇报交流。
三、摄氏温度的读和写
强调:零下温度自()℃往下,数字越大,表示温度越低。
四、读出温度计指示的温度
1、现在请每个同学观察自己温度计上的液面,并id录。
2、交流:结果是否--样?如果不一样,那什么会不同呢?(参考P44图)
师生讨论,井明白:观测温度时、视线与温度计液面应持平;要尽可能消除各种影响测定温度准确性
的不利因素。
五、拓展
2、测量水的温度
【教学目标】
1、根据不同的测量范围和使用需要,人们设计制作了不同的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时要根据不同测
量对象,选择合适的温度计。
2、对一个物体来说,物体失去热量,温度下降,物体获得热量,温度上升。通过测量一个物体的温
度变化可以知道这个物体失去热量还是获得热量。
【教学重点】测量水温的步骤、方法。
【教学过程】
一、测量水温的方法
1、帅: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温度计已经有了一定的r解和认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用温度计
来测量水的温度。
2、师:书P45展示了一些温度计(气温计、数字温度计、体温计等),你还知道哪些温度计呢?
3、师:要测量水的温度,我们必须要有合适的温度计,该选择怎么样的呢?
4、学生讨论交流后师小结:一般来说,液体水的温度会在o℃——loorziuj,所以,要测量水的温
度,需要选择测量值在0℃—100七范围的温度计。
5、师:有了合适的温度计之后,我们可以宜接测了吗?我们要如何来测量水温呢?请大家一起来看
一下P45的插图和方法。(学生阅读)
6、师生共同明确方法。教师边讲解边演示:
(1)手拿温度计的上端。(2)将温度计下端浸入水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与壁。(3)视线与温度
计液面持平。(4)在液注不再上升或下降时读数。(5)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的水。
介绍完了之后,请学生想想为什么要这样操作,如果不按照这样的要求操作,会出现什么情况?(归
纳:(1)—上端比较好操作,拿中间会挡住刻度,拿玻璃泡会造成所测的不是水的温度。(2)(5)
—如果碰到容器或读数时离开液面,测量的就不是水的温度了。(3)俯视或仰视会造成读数偏大
或偏小。(4)——没有稳定时测出的温度不准。)
二、测量水的温度
1、师:清楚了测量的方法之后,我们就要来实际操作一下,比-比哪个小朋友学得最快。老师为每
个小组都准备了四杯水,1号杯内装的是自来水,2号杯内装的是温水、3号杯内装的是烫手的热水,4
号杯内装的是刚从热水瓶里倒出的热水。我们来比一下哪个小组测量的温度既快又方法准确,及时记录在
P46的表格中,同时要小心热水烫手。开始吧。
2、学生测量后汇报。
讨论:这些差异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如果是由于测量方法错误引起的,教师再做适当讲解。)
3、师:我们再来测量一下,现在要求每隔2分钟测量一次,把测量结果记录在P47,在等的过程中思考:
这些水的温度会有变化吗?估计会怎样变化?
4、小组测量,教师指导。
5、汇报交流。师:从这些数据中你有什么发现吗?
也就是水在自然降温时的-一般规律是:温差越大,降温幅度越大。水温越高,温度下降得越快。自来
水的温度与周围空气的温度相同,所以,水温在短时间内几乎不发生变化。
6、带领学生阅读P47:对一个物体来说,温度F降,说明物体的热晶减少;温度上升,说明物体的
热量增加。
三、推测水温的变化
3、水结冰了
【教学目标】
1、当环境温度低于0C,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水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
2、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底围放出热最。
【教学重点】观察冰的特点和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教学过程】
一、冰的观察
1、师:同学们一定见过冰吧,能说一说冰是什么样子的吗?
2、师:每个小组桌.1:放着冰,这是老师昨天把水在冰箱的冷冻槽中,今天取出来的一些冰,今天我
们就来观察一下冰是怎么样的和水为什么结成冰了。
板书:水结冰了
3、师:接下来我们就来认真的观察冰,及时把冰的特点记录在P48的维恩图中,同时要注意手小心
被冰冻坏。
4、学生.观察后汇报交流。
5、水是我们上学期所探究过的,它的特点肯定还记得,我们把水和冰做一个比较,及时把结果记录
在维恩图中。
6、学生比较后汇报。
7、师;大家一起来看一下这个维恩图,水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都展现在这里,水是液体,那么冰
呢?
通过争论得出结论:(1)冰是固体,因为冰具有固体的特点。
(2)水结成冰以后,形态发生了改变,从液体变成固体。
二、水在什么温度时结冰
1、师:我们知道了把冰放在冰箱冷冻槽内里水会结冰,但水到底是在什么温度的时候会结冰呢?我们一
起来探究一下。
2、指导学生阅读书P49,然后请学生讲讲这个实验应该怎么做?
3、师:清楚怎么做了吗?请组长来领器材,同时主意轻声交流,仔细观察。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4、汇报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师:现在你能回答水在什么温度时会结冰了吗?是什么使水的状态发生
了变化?
5、帅:能解祥冰箱里的水为什么会结冰了吗?
三、拓展
板书:水(液态)______落(固态)
4、冰融化了
【教学目标】
1、当环境温度高冰的温度升至时开始融化;冰在融化过程中,温度会长时间保持在0C,
直至完全融化成冰。
2、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教学重点】经历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现象的观察
【教学过程】
一、观察冰的融化
1、师:上节课我们探究后得出了液态的水在0C以卜就会凝固成冰,那么固态的冰能够重新变成液
态的水吗?在什么条件下能够变成水呢?
2、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做出预测。
3、师:你们亲眼看到过冰的这个融化过程吗?这节课让我们一起亲自来看一看。板书:冰融化了
师:我们要怎么来观察呢?请大家•起看书P50
4、学生介绍观察方法,师生共同补充。
5、师;方法知道了之后,我们就来测量一下吧,同时记录冰块融化时的温度和周围空气的温度,每
隔1分钟测一次,把数据记录在P50的表格中(可增加一个测量空气温度的表格)。
6、汇报交流观察到的现象,然后根据这些现象总结。
二、加快冰的融化
1、师:我们刚才观察了冰的融化过程,你有办法让冰融化的更快一点吗?
2、学生预测方法。
3、师:接下来我们就来一个融化冰的比赛,比一比哪个小组融化冰的水平最高,每个小组先讨论下
你们打算用哪种方法。
4、师:方法都讨论好了吧,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块大小一样的冰,放在同一种透明的塑料袋中,
要求塑料袋的袋口•定要保持密封。•般只能改变•个变量,让录下冰完全融化的时间。在比赛的过程中
各小组也可以相互观察和监督。
5、学生实验后汇报交流。
6、帅:通过刚才的观察,你能说说是什么使冰的状态发生「变化?
三、拓展
板书:冰(固态)____水4液态)
5、水珠从哪里来
【教学目标】
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
【教学重点】经历水珠从哪里来的假设一分析一再假设的探究过程
【教学过程】
一、水珠是从冰化成的水吗
1、师: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发现在玻璃杯和塑料袋的外壁都出现了水珠。(出示一个装好冰的玻璃
杯,再现上节课的情景。)这些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呢?
板书:水珠从哪里来
2、学生预测,解释只要符合逻辑,鼓励越多越好
3、师:我们的生活中见到过类似的现象吗?你能根据生活经验对这些解释分析一下吗?
师生共同分析所有提到的这些合理的解释。
通过这些分析和讨论,要引导学生认识到:玻璃杯外壁上为小水珠,不是杯内的冰融化形成的。
二、水珠的形成与冰有关系吗
1、师;通过我们刚才的讨论和分析,觉得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不是杯内的冰融化形成的水。那
么,水珠的形成与冰有关系吗?你能设计实验证明一下吗?
2、学生讨论后形成共识:做组对比实验:(出示:三只同样的玻璃杯,其中•只杯里加满自来水,
一只杯里什么也不加,另一只上加冰,静静地放在桌上。隔几分钟观察两个玻璃杯外壁有没有出现水珠。)
3、学生观察
师:有什么发现吗?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呢?
4、师:那么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与杯内的冰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猜测(预设:水蒸气遇冷形成;可能涉及水蒸气、凝结、水汽等,这时也可以提问:空气中有水
蒸气吗?水蒸气是从哪里来的?水蒸气能变成水吗?是什么使水蒸气的状态发生了变化?等等)
5、师:同学们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课后去查找•下资料,看看能否证明你自己的猜测,我们下节课
再来研究。
6、水和水蒸气
【教学目标】
1、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蒸发,水蒸气变成水的过程叫凝结。
2、加热能加快水的蒸发。
【教学重点】探究固态和气态的水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和加快水蒸发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水到哪里去了
1、师:下雨之后我们常常都能看到地面上有些积水。天晴了,这些积水就会很快干掉的,那么这些
水到哪里去「呢?
2、学生推测。师:这些水去哪了呢?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探究一下吧,如何做呢?
(学生思考后汇报)
师:在做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3、学生实验观察
指导学生看书P54看漫画和文字。
板书:水(液态)蒸气(气态)和课题:水和水蒸气
4、师:现在你能解释水洼里的水是怎么样干掉的吗?试试用图画的方式把你的解释展示出来。
二、加热能加快水蒸发吗
1、师:我们已经知道了水能够蒸发变成水蒸气,那你们有什么新的想了解的吗?
师:对于其中的两个;水在什么条件下会蒸发变成水蒸气?什么情况下蒸发的更快些?你有什么想法
吗?
2、学生根据生活经验预测师:我们今天先来研究其中的个,水蒸发得快慢与周围的温度有关吗?
可以怎么研究呢?小组讨论一下(可适当参考P55)。
学生讨论后汇报
3、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小结:水蒸发的快慢与水吸收热的多少是有关系的,水在受热的情况下蒸发会加快。
三、空气中的水
1、师:水会蒸发,在阳光照射下,河流和大海中的水一直在蒸发,因而空气中有很多看不见的水蒸
气,那么如果不断的蒸发,河流和海里的水岂不是越来越少了啊,最终会没有,是这样的吗?那是怎么回
事呢?
师:也就是说你们认为水蒸发到空气中之后乂会通过下雨变成水,是这样吗?你能证明一下吗?
学生讨论后汇报
板书:水蒸气(气态)_____水4液态)
7、水的三态变化
【教学目标】
1、水在自然界有各种形态一云、雾、雨、露、霜、雪、冰、水蒸气……即水在自然界同时以液态、
固态和气态存在。
2、水在自然界不断经历着三•种状态的循环变化,促进水的三态变化的原因是温度的变化。
【教学重点】认识到水在自然界中的各种状态可以互相转变。
【教学过程】
第〜课时
水的各种形态
1、师:在将近一个星期的学习以来,我们一直在学习水,谁来说说你有什么收获吗?
师生交流
师:刚才的交流中提到水在自然界中有多种状态,大家一起先来看儿张图片和一些视频。(课件展示)
2、师:刚才的图片是水在自然界存在的几种形式。你能根据生活经验说说你所知道的云、雾、雨、
露、霜、雪、冰吗,可以小组讨论一下,试着把P57的表格填好。
3、学生讨论交流。(基本答案如下:)
水形态变化的过程及发生变化的条件
水的形态变化的过程变化的条件
霜水蒸气(气体)-——%殖(固体)温度降到0C以下
雪水蒸气(气体)-—密殖(固体)温度降到0C以下
冰水(液体)——->冰晶(固体)温度降到0C以下
露水蒸气(气体)-—小(液体)温度降到0℃以上
云水蒸气(气体)-—%(液体)温度降到0℃以上
雾水蒸气(气体)-—小(液体)温度降到0C以上
第二课时
水的三态循环
1、液态的水能凝固成固态的冰,固态的冰会融化成液态的水,液态的水会蒸发成气态的水蒸气,气
态的水蒸气又会凝结成液态的水。
热量的变化引起了水的三态变化。
2、师:我们学了这么多之后,现在你能解释为什么海洋中的总不会溢出,河流中的水一直流不完吗?
请司学们结合P58的图,讨论一下.
3、交流。
三、拓展
第四单元磁铁
1、我们知道的磁铁
【教学目标】
1、磁铁有各种各样的形状。
2、磁铁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被广泛地应用在许多方面。
【教学重点】交流、整理关于磁铁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二、我们对磁铁的了解:
1、在我们周围,很多物体上也都使用了磁铁。我们知道磁铁的哪些事情,是怎么知道的?
2、请以小组为单位,在记录纸(我们知道的磁铁)上画出或者写出对磁铁的了解吧!再想想怎样把
小组知道的有关磁铁的事情介绍给全班小朋友。一会儿我们开个小小交流会,比一比哪个小组知道的多,
介绍的好。
3、小小交流会:我们知道的磁铁。
(1)、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汇报以“磁铁”为中心用网状图形式记录在黑板上。
(2)、评比得出最佳表现组。
三、利用网状图,整理磁铁知识:
1、形状
(1)、磁铁有各种各样的形状。(课件图片出示)
(2)、这么多不同形状的磁铁,怎么进行交流介绍呢?为了方便,人们就根据形状给磁铁取名了。
你能给这些磁铁取个名字吗?(凡取的名有道理的都给予肯定,但注意最后统一到通用称呼上来:蹄形、
条形、环形磁铁等。)
(3)、为什么磁铁要做成这么多的形状?
2、用途
(1)、哪些地方用到了磁铁?
(2)、磁铁在这些地方有什么作用?
(学生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图片出示,或补充介绍或帮助学生打开思路。)
3、性质
(1)、我们知道磁铁有一些特殊的性质,是怎么知道的呢?
(2)、我们能把这些性质记录下来吗?学生在记录纸(我们所了解的磁铁性质)上写下自己所知道
的遨铁的性质。
(3)、交流汇报。
四、总结延伸:
2、磁铁有磁性
【教学目标】
1、磁铁能吸引铁制的物体,这种性质叫磁性。
2、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铁。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认识到磁铁具有吸引铁制品的性质。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二、磁铁能吸引的物体:
1、老师准备了这些材料,请看(实物投影出示材料小样)。我们先预测一下物体会不会被磁铁吸弓I,
然后再做实验进行检验吧。(预测时说说理由或根据)
2、我们小组的桌子上就有这些材料,•会儿就要请大家来做做小小检验员了。实验可不要忘了做记
录啊。(投影出现记录表)检测后把被测试物体按“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和“不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
分类填写好,然后小组讨论记录下两类物体在材料上的各自特点。(学生实验并记录填写好表格)
3、交流汇报。
4、小结。
(1)、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和不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2)、由此我们可以推知,磁铁可以吸引什么物体?
(3)、与我们刚上课时的观点相比较,原来的观点是得到了确认,还是需要做一些修改呢?
5、辨认铁制品。
(1)、这些物体中,哪些是铁材料做的?(实物投影出示:主要担使巾、茶叶筒等)
(2)、学生观察判断并交流。
(3)、对于自己的判断有十足的把握吗?想想辨认铁制物体用什么方法可以更可靠呢?(用磁铁)
(4)、那我们就用磁铁来检验•下刚才的判断吧!学生实验。
(5)、两次判断结果一样吗?哪一次判断更能使人信服呢?从中我们收获了什么呢?学生汇报、交
流、小结(教师小结:磁铁都能吸引铁一类材料做的物体,我们可以把磁铁的这种性质叫作磁铁的磁性。)。
三、隔物吸铁:
1、引入研究。
(1)、还记得老师上节课给大家带来的遥控小车吗?现在大家都知道老师能指挥小车是因为有磁铁
的原因,可当时知道吗?为什么?(纸包住了磁铁)磁铁被纸包住了,隔着纸,还能吸铁吗?
(2)、学生猜测,教师演示。看到了什么现象?学生交流汇报。
(3)、原来隔着纸的磁铁也能吸铁啊!那搁着别的物体行不行呢?想研究哪些物体呢?学生列举。
2、实验设计。
3、学生实验并做记录。
4、汇报交流。
5、小结。
四、总结延伸:
3、磁铁的两极
【教学目标】
1、磁铁上磁力最强的部分口L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
2、两个磁极接近,有时相互排斥,有时相互吸引。磁极间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重点】鼓励学生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研究磁性强弱的问题,从某方面对不同的实验方法做出
比较和评价,体会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指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要注意收集数据,利用数据验
证磁铁的两个磁极磁力最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二、磁铁什么地方的磁力大:
1、是不是真的像大家说的那样,同一块磁铁各部分的磁性不一样强呢?那我们猜条形磁侏哪些部位
磁性最强?
2、这只是大家初步的想法,怎样用科学的实验数据或现象来证明我们的观点呢?要比较磁铁的各部
分感性谁更强,可以怎么比?
3、学生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
4、交流汇报实验方案。
(1)、如果要测磁铁各部分能吸起回形针数,该怎么做?磁铁是放在桌上好呢还是挂起来?可以在
条形磁铁的哪些部位放回形针?为节约时间我们可以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点,板书条形磁铁,并选择五个
点,回形针怎么放?我们可以一个接一个放(演示)现在放了儿个?如果再放上去要掉下来了,算吸起儿
个?注意一定要轻轻的放上去,细心一些。要不要记下各部位吸起的回形针数,记在哪里?在记录纸上就
有这种实验方法的记录处,我们来看一下,分别在磁铁的A、B、C、D、E处下面的括号中记录下来?
(2)、这是比磁铁各部分吸的回形针数,是•种比较好的比磁性强弱的办法,还有其它不同的办法
吗?
(3)、能不能比磁铁各部分吸同一个回形针所需要的距离呢?怎样量磁铁各部位吸起同一个回形针
需要的距离?用什么材料做的尺来量比较好一些?旁边能不能放其它的磁铁?把【可形针放在尺的起始点
放回形针,沿着尺慢慢的接近网形针,当吸住【可形针时,观察磁铁离起始点的距离,就是这个部位吸回形
针的距离。
(4)、如果用小钢珠实验,怎么来做?小钢珠先放哪里?旁边能不能放其它的磁铁?观察什么?怎
么记录实验的结果呢?可以用箭头画出铁珠的运动轨迹。
5、刚才小朋友们想出了许多好办法。但课堂上时间毕竟有限,为了大家更好的交流,我们先选择第
一种方法进行,好吗?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6、各小组实验数据汇总。
7、我们一起来观察分析一3从我们的汇总数据里,我们可以发现些什么信息?
8、小结。
我们把两端磁性最强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风景审美测试题及答案
- 初一试题题库及答案
- 成人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国家标准法规试题及答案
- 餐具绘画考试题及答案
- 创新精神考试题及答案
- 初三历史试题及答案
- 初中竞赛试题及答案
- 大学考试题目及答案
- 工程法规考试中的法律知识点试题及答案
- YS/T 751-2011钽及钽合金牌号和化学成分
- 福利院收养申请表
- JJF 1627-2017皂膜流量计法标准漏孔校准规范
- GB/T 34016-2017防鼠和防蚁电线电缆通则
- GB/T 22026-2008气雾剂级丙烷(A-108)
- GB/T 14140-2009硅片直径测量方法
- 尾矿库重大风险及管控措施
- 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科学模拟测试题附答案
- 康复训练类辅助器具课件
- PUMA560机器人运动学分析
- UI界面设计交互设计教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