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河北省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青铜铭大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4-2025学年河北省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青铜铭大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4-2025学年河北省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青铜铭大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4-2025学年河北省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青铜铭大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4-2025学年河北省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青铜铭大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题PAGEPAGE1河北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青铜铭大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民间故事讲述人讲述的故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呈现多姿多彩的生活情境、浓郁的生活情感,又蕴含着鞭辟入里的为人之道、处世之理。讲述人讲述的故事具有教化功能,包含深厚的道德思想。尽管其讲述包含了讲述人个人的情感选择,但是,更多则是集体情感选择下被接受和认同的道德生活。因此,民间故事讲述贯穿“诗学”显然将教化与讲述人所在区域人民集体情感紧密结合。民间故事讲述人通过讲故事传递人民的集体情感,歌颂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勇,批判游手好闲者的不思进取,教导不学无术者奋发图强,规劝品行恶劣者多做好事……这些在民间故事讲述中流淌的情感能量是区域人民的价值观作用选择的结果,也是贯穿民间故事持久的认同传统以及凝聚力的诗学生活的来源。民间故事浓郁的诗学传统是口头的,也离不开书面传统的影响,尤其是民间故事世界中出现了大量文化人的故事,其故事讲述人也大多是当地识字的文化人,这就决定了民间故事诗学传统在表现生活时的倾向性和价值共识。民间故事大量出现讲述秀才类、先生类、文人类的故事,这类故事往往穿插了吟诗作对,或者以吟诗作对推动叙事情节向前发展。如有个故事讲,三个秀才去圣人庙朝拜,出山门外看到四枚铜钱,他们将铜钱捡起来,一人分一枚,可是剩一枚归谁呢?最后决定通过吟诗看谁最穷就给谁:第一个吟道:“身居房半间,半边露着天,盖的麻袋睡,枕着一块砖。”第二个吟道:“自幼没有屋,睡觉躺大路,枕的胳膊弯,光着一身骨。”第三个吟道:“年过二十春,过了十九冬,吃的天河水,喝的西北风。”三个秀才都穷,怎么办呢?只有到县衙里去请老爷公断。……县老爷将四个铜钱收下,吟诗一首作判断:击鼓鸣钟又喊冤,秀才怎能也贪钱,吟困说穷争小利,修身报国丢一边。四枚铜钱都归我,三人屁股全加鞭,今后再敢来吵闹,打进大牢年复年。讲述中三位秀才和县老爷吟诵诗歌的行为符合故事中主人公的身份,也契合故事情节的演进逻辑,秀才彰显自己不同于老百姓的才学的优越感,县老爷也以吟诗的方式霸占四枚铜钱。故事中秀才和县老爷吟诗作对的文采与贪欲的心理形成反差,把文化人的酸腐形象和县老爷的贪婪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中国民间故事是人民共享的诗学传统,也是人民的日常生活实践。民间故事作为人民的文艺,其创作的人民性、传承的人民性、审美的人民性、讲述内容和艺术表达的人民性在生活实践中得到充分表现。也就是说,民间故事是人民的“诗学”生活,通过故事讲述方式建构“诗的世界”,表达人民明确的道德感,发挥慰藉人民心灵情感的作用,唤醒人民“自己的力量、自己的权利、自己的自由,激起他的勇气,唤起他对祖国的爱”。(摘编自林继富《故事诗学——人民生活的叙事实践》)材料二:下堡坪人在继承巴楚文化诗学传统过程中,不断将地方文化、时代生活和艺术形式等融入其中发展创新,突出故事诗学的叙事特征。北宋诗人欧阳修曾被贬夷陵任职,下堡坪有故事讲他乔装成船公,渡两弟兄过江时,遭到他们的戏弄。兄弟俩自恃才学瞧不起船公,二人承诺船公若是他能吟诗作对、对答如流,便付他双倍的船钱。船公欣然同意。哥哥说:“一棵枇杷树,两个大丫权。”船公答:“未结黄金果,先开白玉花。”哥哥又说:“河边一群鹅,见人飞下河。”船公答:“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哥哥再出:“一步跨上舟,气死欧阳修。”船公便答:“修已知尔等,尔等不知修(羞)。”自负的两位读书人终在吟诗交锋中败下阵来,下堡坪人对诗学生活的崇尚可见一斑。民间故事传承人乐于讲述诗文名家与下堡坪的关系,既展现了下堡坪人对家乡文风昌盛和诗学传统深厚的自信和自豪,同时也可借助名人名家的才学品行提升下堡坪民间故事的诗学格调。这些基于历史人物在夷陵活动的描述和想象,建构了富有奇幻色彩的文化生活,亦是以诗学艺术为根本的生活叙事。这就是说,下堡坪口头诗学传统滋润了文人的诗歌创作,文人的诗学艺术也丰润了下堡坪口头诗学的表达形态。对仗工整的讲述语言赋予下堡坪民间故事更强的表现力和节奏感,如“窗外竹叶飘,山中树木摇,平地起灰尘,大海翻波涛”“头戴凤,凤站头,头动凤点头;身穿龙,龙蟠身,身动龙翻身”等,这些语言来自下堡坪人的生活实践,是他们继承诗学传统的体现,流淌出清新自然的乡土之风。下堡坪民间故事的诗学叙事通常表现为使用押韵的诗文构成主干情节,并依此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发展。因此,无论是散文的叙述,还是韵文的表达,下堡坪民间故事讲述与诗文吟诵紧密结合,相辅相成,展现了下堡坪人的生活现实和审美习惯。下堡坪民间故事传承人擅长在故事讲述时吟诗唱歌,在文采飞扬与神采奕奕之际制造笑料,传播知识,从而使下堡坪民间故事讲述承载着诗学传统精神和诙谐幽默的特质。这种故事诗学的叙事倾向是对口头讲述的丰富,它源于下堡坪人的生活需要和生命诉求,成为他们钟爱的民间故事讲述方式。诚如郭沫若所说:“在诗歌,要学习民间文艺表现人民情感的手法、语法,学习它的韵律、音节。同时,还可以借民间的东西来改造自己。民间艺术的立场是人民,对象是人民,态度是为人民服务。”下堡坪民间故事的诗学传统是基于人民的立场,是基于人民生活诞生的故事讲述表达方式。挖掘和弘扬下堡坪民间故事的诗学传统,就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理解下堡坪人的生活实践、社会历史和文化传统。(摘编自王丹《民间故事的诗学实践研究——基于刘德方故事讲述的分析》)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讲述人所讲的民间故事,虽能体现个人的情感选择,但其中蕴含更多的还是被集体所接受和认同的道德生活。B.有些民间故事在讲述时穿插吟诗作对,可以更好地表现人物特征,还可以依靠其推动叙事情节演进。C.中国民间故事的创作、传承、艺术表达等多个环节在生活实践中充分表现出人民性,被称为人民的文艺。D.民间故事传承人遵循以诗学艺术为根本的创作原则,对历史人物在夷陵活动的事实进行了描述与想象。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某些在民间故事讲述中流淌的情感能量反映的是特定区域人民的价值观,往往无法引起本区域外听众的共鸣。B.下堡坪口头诗学传统为文人提供了诗歌创作的源泉,文人的诗学艺术反向丰富了其口头诗学的表达形态。C.对仗工整、富有节奏感的下堡坪民间故事讲述语言来源于人民的生活实践,呈现出清新自然的乡土之风。D.下堡坪人出于对生活的需要和对生命的诉求,选择借口头讲述的方式对故事诗学的叙述倾向进行丰富。3.下列对两则材料内容及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中所讲述的故事,在三位秀才与县老爷人物形象的对比中,将文化人的酸腐、贪婪特征展现得淋漓尽致。B.材料二在论述下堡坪民间故事诗学传统时,引用郭沫若的话语,目的是强调民间故事在创作时要向诗歌学习。C.两则材料都强调民间故事基于人民的生活而诞生,且诗学传统在其中发挥着慰藉心灵、表达情感等重要作用。D.材料一从整体上论述中国民间故事的诗学特征,材料二则聚焦下堡坪这一特定区域,两者是点面结合的关系。4.两则材料都详述了一个民间故事,作用有何不同?5.下面是下堡坪民间故事中的一则,请结合两则材料的观点对其进行点评。北宋嘉祐元年某日,三个酒醉佬和苏东坡相逢,这三个酒醉佬明知苏东坡有才,但还是想为难他。三人邀苏东坡喝酒斗诗,并要求只能说以字为话的四言句。苏东坡让他们先说。第一个说:“吕字二个口,装的茶和酒,不知哪个装的茶,不知哪个装的酒。”第二个说:“出字两座山,出的煤和炭,不知哪座山上出煤,不知哪座山上出炭。”第三个说:“朋字两个月,下的霜和雪,不知是哪月有霜,不知哪月下雪。”苏东坡想了想便说:“三字三根铁,都是一个色,取名叫虱龟鳖,不知你们哪个是虱、哪个是龟、哪个是鳖。”【答案】1.D2.C3.D4.①材料一详述故事侧重于论证民间故事诗学传统的叙事作用,体现了表现生活时选择的倾向性和价值共识。

②材料二详述故事侧重于展现下堡坪人对诗学的崇尚,借助名人名家的才学品行提升了民间故事的诗学格调。5.①具备教化功能,苏东坡面对酒醉佬的刁难,巧妙回应,展现出过人的智慧和气度,教育人们为人应谦虚谨慎。

②体现了对诗学的崇尚,故事里以酒醉佬和苏东坡斗诗为主题,体现下堡坪人对诗学生活的热爱。

③借助苏东坡的名人效应,提升了下堡坪民间故事的诗学格调。

④具有鲜明的叙事特色,以众人吟诗对句推动情节,用押韵诗文构成主干,符合民间故事的诗学叙事特点。

⑤富有诙谐感,三个酒醉佬刁难才华横溢的苏东坡,这种自不量力的行为带有荒诞和诙谐的色彩。【解析】【导语】这篇文章通过两则材料,深入探讨了中国民间故事的诗学传统及其在人民生活中的作用。材料一从宏观角度阐述了民间故事的教化功能和集体情感选择,强调了其道德思想和诗学生活的结合;材料二则聚焦于下堡坪地区,展示了其诗学传统在地方文化中的创新与发展。两则材料均强调了民间故事的人民性,指出其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并通过诗学传统慰藉心灵、表达情感。文章结构清晰,论证有力,既展现了民间故事的普遍性,又突出了地方特色,体现了点面结合的分析方法。【1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D.“民间故事传承人遵循以诗学艺术为根本创作原则”错,根据材料二“这些基于历史人物在夷陵活动的描述和想象,建构了富有奇幻色彩的文化生活,亦是以诗学艺术为根本的生活叙事”可知,原文说的是“以诗学艺术为根本的生活叙事”,而不是“以诗学艺术为根本的创作原则”。故选D。【2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往往无法引起本区域外听众的共鸣”错,由材料一“这些在民间故事讲述中流淌的情感能量是区域人民的价值观作用选择的结果,也是贯穿民间故事持久的认同传统以及凝聚力的诗学生活的来源”可知,民间故事中的情感能量虽然反映了特定区域人民的价值观,但并未提及这些情感能量无法引起本区域外听众的共鸣。B.“下堡坪口头诗学传统为文人提供了诗歌创作源泉”错,由材料二“下堡坪口头诗学传统滋润了文人的诗歌创作,文人的诗学艺术也丰润了下堡坪口头诗学的表达形态”可知,原文说的是“下堡坪口头诗学传统滋润了文人的诗歌创作”,并没有说“为文人提供了诗歌创作的源泉”。D.“选择借口头讲述的方式对故事诗学的叙述倾向进行丰富”错,由材料二“这种故事诗学的叙事倾向是对口头讲述的丰富,它源于下堡坪人的生活需要和生命诉求,成为他们钟爱的民间故事讲述方式”可知,故事诗学的叙事倾向本身是对口头讲述的丰富,而不是下堡坪人主动选择口头讲述来丰富叙事倾向。故选C。【3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在三位秀才与县老爷人物形象的对比中”错,材料一中讲述的故事,通过三位秀才与县老爷的吟诗作对,展现了文化人的酸腐和县老爷的贪婪,但并未直接对比两者的人物形象。B.“目的是强调民间故事在创作时要向诗歌学习”错,材料二引用郭沫若的话语,是为了强调民间艺术的人民立场和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态度,而不是单纯强调向诗歌学习。C.“且诗学传统在其中发挥着慰藉心灵、表达情感等重要作用”错,两则材料确实都强调了民间故事基于人民的生活而诞生,但材料二并未直接提及诗学传统在慰藉心灵、表达情感等方面的作用。故选D。【4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比较材料的能力。①材料一详述故事侧重于论证民间故事诗学传统叙事作用,先表明“民间故事浓郁的诗学传统是口头的,也离不开书面传统的影响,这就决定了民间故事诗学传统在表现生活时的倾向性和价值共识”,随后详述三个秀才和县令的故事,故事中“秀才彰显自己不同于老百姓的才学的优越感,县老爷也以吟诗的方式霸占四枚铜钱”,三位秀才与县老爷吟诗这一行为,符合人物身份和情节逻辑,“把文化人的酸腐形象和县老爷的贪婪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论证了民间故事诗学传统在叙事中能体现表现生活时的倾向性和价值共识,凸显其叙事作用。②材料二详述故事侧重于展现下堡坪人对诗学的崇尚,指出“下堡坪人在继承巴楚文化诗学传统过程中,不断发展创新,突出故事诗学的叙事特征”,所讲欧阳修乔装船公与两兄弟吟诗交锋的故事中,船公(欧阳修)巧妙应对,使自负的读书人败下阵来。“下堡坪人对诗学生活的崇尚可见一斑”,且“民间故事传承人乐于讲述诗文名家与下堡坪的关系,既展现了下堡坪人对家乡文风昌盛和诗学传统深厚的自信和自豪,同时也可借助名人名家的才学品行提升下堡坪民间故事的诗学格调”,充分展现了下堡坪人对诗学的崇尚。【5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①具备教化功能:材料一提到“讲述人讲述的故事具有教化功能,包含深厚的道德思想”,在这则故事中,苏东坡面对三个酒醉佬的故意为难,没有生气恼怒,而是凭借自己的才华巧妙回应。他的这种行为展现出了过人的智慧和气度,从侧面教育人们在生活中遇到类似情况时应保持冷静,同时也提醒人们为人要谦虚谨慎,不能像酒醉佬那样盲目自大,体现了故事的教化意义。②体现了对诗学的崇尚:根据材料二“下堡坪人对诗学生活的崇尚可见一斑”以及“下堡坪民间故事传承人乐于讲述诗文名家与下堡坪的关系”,这则故事以酒醉佬和苏东坡斗诗为主要情节,众人都以吟诗的方式进行较量,这种形式体现了下堡坪人对诗学生活的热爱,突出了他们对诗学的崇尚,将诗学融入到民间故事之中。③借助苏东坡的名人效应:材料二指出“民间故事传承人乐于讲述诗文名家与下堡坪的关系,既展现了下堡坪人对家乡文风昌盛和诗学传统深厚的自信和自豪,同时也可借助名人名家的才学品行提升下堡坪民间故事的诗学格调”,苏东坡是著名的文人,这则故事借助苏东坡的名人身份,使故事增添了文化底蕴,提升了下堡坪民间故事的诗学格调,也体现了下堡坪人对自身文化传统的自信。④具有鲜明的叙事特色:材料二表明“下堡坪民间故事的诗学叙事通常表现为使用押韵的诗文构成主干情节,并依此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发展”,此故事中,三个酒醉佬和苏东坡都以四言句吟诗对句,如“吕字二个口,装的茶和酒,不知哪个装的茶,不知哪个装的酒”等,这些押韵的诗文构成了故事的主干情节,推动了故事的发展,符合下堡坪民间故事的诗学叙事特点。⑤富有诙谐感:从故事内容来看,三个酒醉佬明知苏东坡有才却仍想刁难他,这种自不量力的行为本身就带有荒诞和诙谐的色彩,就像材料二中提到“下堡坪民间故事讲述承载着诗学传统精神和诙谐幽默的特质”,这则故事中苏东坡的回应也很巧妙且带有调侃意味,使整个故事充满了诙谐感,增添了故事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翠子①汪曾祺天黑郁郁的,星一个一个地挂起来,乍起的风摇动园里的竹叶,沙沙地响。家里只有我和大丫头翠子,等待父亲回家。翠子扬起头,凝望着远远的天边,抱在膝上的两手渐渐松了下来。“又来了!看你那呆样子。翠子,你跟我说个故事好不好?”像是没有听见似的,她的眼睛还是睁得那么大,在她的眼睛里,我看出我有点生气。我盯着廊下两个淡淡的影子,心里想:不理我,好!看我的影子比你的也短不了多少。终于,她站起身来,伸手理一理被调皮的风披下来的几丝头发,说:“不早了,我给你弄晚饭去。①爷大概不会回来吃了。”爷?爷又不是你的爷,为甚么你也这么叫呢?不害羞!叫人家的爷做爷。我心里笑。吃饭时,我一手拿着筷子,一手拿根纸捻,蘸点儿水,在灯盏里滚一滚,就火头上必必剥剥地烧起来。“看油点子溅到眼里去,怎么这么皮!”“哟,真真像个妈!”我想着,小猫儿似的咕咕地笑着。“爷一早就出去了,这会还不回来,老不肯待在家里,把我一个人撇下!”其实有翠子伴着我也并不寂寞,但我仍亟亟盼他回来。②一只褪了绿色的小蚂蚱,振翅向灯焰飞来,翠子一挥手把它赶去了,嘴里叽咕着:“你为甚么不在青草窠里玩着,却迷在这亮亮的一团火里?”大家都不说话,风掀起壁上的条幅,划划地响,我想起父亲近来画也不画,字也不写,连话也不多说,便问翠子:“爷近来是不是又老了些?下巴的须子长得那么长,刺在脸上痒痒的。怎么回事?”“你爹……哦,你明儿早上醒来,叫他莫出去。明儿是他的生日,今年三十了吧。……快吃,看菜都冷了!”咦!我不是吃完了吗?她一定又想着甚么忽略了。今晚上我还要告诉父亲,翠子这两天像丢了魂。她的魂生了翅膀,把翅膀一举,就被风吹到远远的地方去。是一阵甚么风?我不知道,翠子也不知道。翠子收了碗,把折好的爷的衣裳压在衣砖底下,便做起针线来。我倚在她身上,随着她胸前的起伏,轻轻地唱:“小白菜呀,点点黄啊……”“翠子,底下是甚么的?”“——听,叫门,你爹回来了?”翠子打了风雨灯,走到黑黑的过道里,我站在可以看到大门的地方等着,看烛火一步步地近了,却是父亲提着的。翠子静静地跟在后面。父亲一把抱起我,亲了一下,问我为甚么还不睡。“等你!”一进房门,便听见屋角矿、矿的声音,他问我:“五更鸡②上煮的甚么?”“莲子。翠子在柜子里找出来的,说上好的建莲,再不吃要坏了。天也冷了,爷该吃点滋润清补东西,所以煨了它。让我关照爹,糖在条几上玻璃缸里。”“哦,——家里,几时还有莲子?”爷只吃几颗莲子,其余的都给我吃了。我一边吃,一边看着他的瘦脸:黑了,更瘦了,头发长得那么长,下巴全是青的。这么大的人了,自己不晓得打扮,还要人来照应,呕……我想起一件事,赶忙告诉爷:“高家伯伯今儿来过了,跟我谈了很多话,问我:想不想妈?要是想,教爷替你再娶个妈。还拿纸写了些甚么。”父亲看看那字条,哈哈地笑起来。随后也脱了衣裳睡下,点起一支烟,烟一丝丝地卷起来,满帐子里都是烟雾。“二宝,你今儿晚上吃的甚么菜?”“青菜虾圆汤。”“可好吃?”“好吃,好吃,虾子又新鲜。买来时还活蹦乱跳,青菜是到园上现挑的。翠子说,这样有起水鲜。哎,爹,你说翠子为甚么老呆呆的,望着天,天上有甚么?翠子一发呆,便不爱说话,不跟我说故事,也不教我唱歌。爷,你说说她,要她同我玩玩,不许发呆。”嗯,父亲不知为甚么,这时不理我了,也呆呆的,好像从帐顶可以透过屋顶,看到翠子白天发呆的那个样子。怎么回事?“哎,爹,你怎么的?看落了一枕的烟灰。”父亲笑了笑,把灰拍去了些。“翠子真好,又好看,又待我好,跟妈一样。爹,我们再也不要让她走,教她永远在我们家里!”“……十九岁了;……明年四月……一个跛子男人……哦,二宝,让她回到自己的家里去吧,她妈就要来带她了,这件事,我不能管!”爷又叼上一支烟,划了一根火柴,半天都不去点。等火把指头灼痛了,才把火柴扔了。我真不明白,为甚么父亲的魂也生了翅膀,向虚空飞。“爹,你是不是三十岁了?翠子让你明儿别出去,为你做生日,她办菜!”③“三十了?三十了!为甚么是三十呢?我要翠子回家,她长大了,留不住。”为甚么要让翠子走呢?我觉得鼻子很酸,哭了。父亲把我抱在怀中,贴着我的脸:“睡罢,半夜了!……”④灯油尽了,火头跳动了几下,熄了。满屋漆黑,柝声敲过三更了。我不知道父亲甚么时候方睡。我醒来时,父亲已起了床出院中作深呼吸去了。翠子站在我床边,眼睛红红的。(有删改)文本二:这类奇中藏秀的作品,大量使用了暗示的手法。这类小说的叙述者,总在故事的边缘处唠唠叨叨,对故事的内核,对故事的紧要处的讲述,他却总是蜻蜓点水,却总是浅尝辄止。如果要对这类小说的叙述方式做个概括,那就是:闲碎语多说,正经话少说。而在闲言碎语中,偶尔有一两句指向故事内核,指向故事紧要处的暗示。(节选自王彬彬《汪曾祺早期小说片论》)〖备注〗①本文写于1940年。文中的翠子被父母许配给了一个“跛子男人”。②五更鸡:旧时人家用来烹煮简单夜宵的小炉。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委婉含蓄地描写了翠子和父亲因命运捉弄爱而不得的隐晦感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B.本文描写细腻,“星一个一个地挂起来”显示时间不停地流逝,“两手渐渐松了下来”暗示翠子呆坐时间长。C.本文以孩子视角叙述翠子和父亲的关系,作者抓住孩子认知有限的特点,为小说增加了活泼有趣的色彩。D.本文的明线是“我”的日常生活及感受,暗线是翠子与父亲之间隐秘的情感,双线交织,拓展了文章的内容。7.下列对画横线句子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中丫头翠子对父亲的称呼,超出了主仆界限,暗示她对父亲怀有特殊情感,她在内心将父亲视为重要亲人,这也为后文两人无奈分离做了充分铺垫。B.句子②写翠子赶蚂蚱并嘀咕,看似在劝诫蚂蚱,其实是一种自我劝诫。蚂蚱被灯焰吸引而振翅扑来,正如翠子明知与主人相爱违背父母安排,却深陷其中。C.句子③中反复出现的“三十”体现出父亲深深的无奈。“我要翠子回家,她长大了,留不住”这句话中,既有父亲的理智和责任感,也暗含着不舍之情。D.句子④视听结合,营造出寂静怅惘的氛围,烘托了人物沉重的心情;灯熄象征希望消逝,翠子红眼和父亲深呼吸展现出他们对无法掌控命运的痛苦。8.文本二说“在闲言碎语中,偶尔有一两句指向故事内核,指向故事紧要处的暗示”,请据此谈谈你对画波浪线部分的理解。9.“呆”这一细节在文本一中反复出现,有怎样的作用?【答案】6.A7.B8.①这段闲言碎语围绕日常饮食展开,是家庭生活中极为普通的场景,充满生活气息。②然而,这些“闲言碎语”中却暗藏玄机,暗示翠子对父亲怀有特殊情感,这正是故事内核的关键部分。9.①可以展现人物心理。文中翠子常常发呆,是她在无奈处境下情绪的自然流露,反映出她内心的纠结、痛苦和对未来的迷茫。②可以推动情节发展。“我”不理解翠子为什么发呆,也不理解父亲为什么有时会跟着发呆,这种不理解推动“我”去观察、去询问,从而使情节逐步展开。③可以营造氛围和表达主题。发呆行为的反复出现,让整个故事笼罩在一种压抑、无奈的氛围之中。人物只能通过发呆来短暂地逃避现实,更加深刻地表现了主题。【解析】【导语】《翠子》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孩子的视角,展现了翠子与父亲之间复杂而隐晦的情感。文本一以“我”的日常生活为明线,翠子与父亲的情感为暗线,双线交织,拓展了文章的内容。文本二指出,这类小说通过暗示手法,在闲言碎语中偶尔揭示故事内核。整体上,文章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暗示手法,展现了人物情感的复杂性和社会现实的无奈。【6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A.“爱而不得的隐晦感情”错,文本一并没有明确描写翠子和父亲之间的“爱而不得的隐晦感情”,而是通过孩子的视角叙述了翠子和父亲的关系,以及翠子对父亲的称呼和关心,暗示了她对父亲的特殊情感。但是,这种情感并不一定是爱情,更多的是亲情和依赖。因此,选项的描述超出了文本所表达的内容。故选A。【7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分析鉴赏的能力。B.“自我劝诫”“与主人相爱”错,翠子赶蚂蚱并嘀咕的行为更多是表现她对小生命的关切和对自然现象的感叹,而非自我劝诫。文本中并没有明确暗示翠子对主人有爱意,或者她内心在挣扎于违背父母安排的情感。故选B。【8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的能力。①在文本中,画波浪线部分关于“莲子”的情节,先是翠子找出上好的建莲,说天冷了爷该吃点滋润清补的东西所以煨了它,还让“我”关照爹糖在何处,之后又提到“青菜虾圆汤”,说虾子新鲜、青菜是现挑的,翠子还说这样有起水鲜。这些描述围绕着家庭的饮食展开,讲述了日常准备食物的细节。这种关于饮食的闲言碎语,展现了家庭生活中普通的场景,充满了生活的烟火气,让读者感受到了一种真实而平常的家庭氛围,这是典型的闲言碎语式的叙述,呈现出生活的琐碎与日常。②从“莲子”情节来看,翠子特意为父亲准备滋补的莲子,还细心地安排好糖的位置,体现出她对父亲生活的关心。在“青菜虾圆汤”的描述中,翠子对食材新鲜度的讲究,也表明她用心为父亲准备饭菜。这些看似平常的行为,结合后文翠子十九岁且即将被母亲带走嫁给跛子男人,以及父亲提到“我要翠子回家,她长大了,留不住”等内容,可以暗示出翠子对父亲怀有特殊的情感,这种情感超出了一般的主仆关系。这一情感线索正是故事内核的关键部分,而这些闲言碎语中的细节暗示了这一重要的情感关系。【9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①可以展现人物心理。文中“翠子常常发呆”,如“‘又来了!看你那呆样子。翠子,你跟我说个故事好不好?’像是没有听见似的,她的眼睛还是睁得那么大”,翠子被“我”叫了还没有反应,这一发呆的状态是她在无奈处境下情绪的自然流露。她被父母许配给一个“跛子男人”,却又对父亲怀有特殊情感,内心充满纠结,她不知道自己的未来该何去何从,这种发呆反映出她内心的痛苦和对未来的迷茫。她既无法摆脱既定的命运,又难以割舍对父亲的感情,只能通过发呆来表达内心的复杂情绪。②可以推动情节发展。“我”不理解翠子为什么发呆,“哎,爹,你说翠子为甚么老呆呆的,望着天,天上有甚么?翠子一发呆,便不爱说话,不跟我说故事,也不教我唱歌。爷,你说说她,要她同我玩玩,不许发呆”,同时也不理解父亲有时跟着发呆,“嗯,父亲不知为甚么,这时不理我了,也呆呆的,好像从帐顶可以透过屋顶,看到翠子白天发呆的那个样子”,这种不理解促使“我”去观察翠子和父亲的行为,并且不断地去询问,从而推动了情节的逐步展开。正是因为“我”的追问,才引出了父亲关于翠子即将回家以及她被许配的事情,让故事的情节得以深入发展。③可以营造氛围和表达主题。“发呆”行为的反复出现,营造出一种压抑、无奈的氛围,比如“翠子站在我床边,眼睛红红的”,结合前文她的发呆,更能感受到她的无奈和痛苦。整个故事中人物常常处于发呆的状态,他们只能通过发呆来短暂地逃避现实,翠子无法改变自己被许配的命运,父亲也无力挽留翠子,这种无奈的情绪弥漫在整个故事中。这种氛围更加深刻地表现了主题,即人物在命运面前的无力和无奈,以及对美好情感的向往却无法实现的悲哀。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论范增苏轼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归未至彭城,疽发背死。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蚤耳。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于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易》曰:“知几其神乎。”《诗》曰:“相彼雨雪,先集维霰。”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①时也。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扶苏;项氏之兴也,以立义帝②。而诸侯叛之也,以弑义帝。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以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而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以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是始矣。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已七十,合则留,不合则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呜呼,增亦人杰也哉!〖备注〗①卿子冠军:秦末楚怀王封给臣子宋义的称号。②义帝:楚怀王熊槐之孙熊心,秦二世二年,被楚地反秦军首领项梁等拥立为王。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增A始劝项梁B立义帝C诸侯以此D服从E中道F而弑之G非增H之意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赐骸骨,又称乞骸骨、乞身、乞老,古时大臣请求告老还乡的委婉说法。B.蚤,同“早”,与《鸿门宴》“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的“蚤”意思相同。C.曷为,为何,与《答司马谏议书》中“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的“何为”句式不同。D.矫,指假托命令,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时矫首而遐观”的“矫”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二段首先记叙范增离开项羽、死亡的经过,然后对范增离开项羽一事发表议论,最后指出了范增离开的最佳时间。B.义帝的存亡、楚国的盛衰、范增的祸福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项羽杀掉义帝后便开始怀疑范增,这是范增祸事的开端。C.第三段用物品必先腐烂才能生蛆虫来比喻人必先有怀疑之心然后才听得进谗言,以此说明项羽与范增之间早有嫌隙。D.苏轼认为范增虽然妄想依靠项羽来成就功名,没有把握住离开的最佳时机,不是处事果决的男子汉,但也称得上人中豪杰。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以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2)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14.苏轼在第二段并不急于提出中心论点,而是先故意停顿、蓄势,请据此分析其论证过程。【答案】10.CEG11.C12.B13.(1)在很多人当中识别(赏识)卿子冠军,并且提拔他做上将军,不是贤明之君能像这样做吗?(2)在项羽杀卿子冠军的时候,项羽和范增并肩侍奉义帝,还没有确定君臣的身份(名分)。14.①第二段先自己设问,自己回答之后,否定了鸿门宴事件是范增离开项羽的最佳时机;②然后荡开一笔,引用《诗经》和《易经》上的话,为引出论点作铺垫。【解析】【导语】苏轼在《论范增》中,通过剖析范增与项羽的关系,揭示了君臣之间的信任与猜疑。文章结构严谨,先叙述范增离去的经过,再通过议论指出其离去的最佳时机,最后以比喻和反问深化主题。苏轼的论证层层递进,既展现了范增的无奈与项羽的猜忌,又表达了对范增的惋惜与赞赏。文章语言简练,论据充分,展现了苏轼深厚的文学功底与历史洞察力。【10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范增当初劝项梁拥立义帝,诸侯因此而服从楚国,中途谋杀义帝,不是范增的主意。“增”作主语,“劝”作谓语,“项梁立义帝”主谓宾结构,单独成句,并作“劝”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句,故C处断句;“服从”作“诸侯”的谓语,主谓结构,单独成句,故E处断句;“弑之”动宾结构,宾语后断句,“中道”作“弑”的状语,用“而”连接,中间不能断句,故G处断句。故选CEG。【11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文言句式的理解能力。A.正确。句意:希望能让我告老还乡。B.正确。句意:只遗憾他没有早早离开而已。/明天你不能不早些来亲自向项王谢罪。C.错误。都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为曷”;/“为何”。句意:范增为何因此事离去呢?/那么那些人又为什么不对我大吵大闹呢?D.正确。假托命令;/抬,举起。句意:项羽既然假托君王之命杀死了卿子冠军。/时时抬头望着远方。故选C。【12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B.“项羽杀掉义帝后便开始怀疑范增”错,由原文“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可知,项羽怀疑范增并非始于杀掉义帝,而是在杀掉卿子冠军时便已开始,说明项羽对范增的怀疑早于义帝被杀。因此,范增祸事的开端应是项羽杀卿子冠军时,而非杀掉义帝后。故选B。【13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稠人之中识卿子冠军”;“擢”,提拔,提升;“如是”,像这样。(2)“方”,正在,正当;“比肩”,并肩;“分”,身份,名分。【14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论证过程的能力。①苏轼在第二段开头先自己设问“然则当以何事去”,那么范增应该在什么时候离开呢?接着自己回答“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范增想杀刘邦,这是作为臣子的本分,项羽不杀刘邦,说明他还有君主的度量,范增为什么要因为这件事离开呢?通过这一问一答,苏轼否定了鸿门宴事件是范增离开项羽的最佳时机,为后文提出自己的观点作铺垫。②在设问与回答之后,苏轼并没有直接提出自己的观点,而是引用了《易经》和《诗经》中的句子“《易》曰:‘知几其神乎。’《诗》曰:‘相彼雨雪,先集维霰’”,《易经》说“能够预见事物的征兆,真是神妙啊”,《诗经》说“看那雨雪,先落下的是小冰粒”。这些引用看似与主题无关,实际上是在为后文提出中心论点蓄势,暗示范增应该能够预见项羽的疑心,并提前采取行动。参考译文:汉王刘邦采用了陈平的计策,离间疏远楚国君臣。项羽怀疑范增和汉军私下勾结,渐渐削减他的权力。范增大怒,说:“天下大事已经大致确定了,君王自己处理吧,希望能让我告老还乡!”回乡时,还没到彭城,就因背上痈疽发作而死。苏子说:范增离去,是好事!若不离去,项羽一定会杀他。只遗憾他没有早早离开而已。那么范增应当为了什么事情离开呢?(当初)范增劝项羽杀沛公,项羽不听,终因此而失去天下,应当在此时离去吗?回答说:不。范增想要杀死沛公,是做臣子的职责,项羽不杀沛公,还显得有君王的度量,范增为何因此事离去呢?《易经》说:“知道事物变化的细微迹象,大概就是神明吧。”《诗经》说:“观察那天象,下雪之前,水汽必定先凝结成霰。”范增离去,应当在项羽杀卿子冠军的时候。陈涉之所以能够得民心,是因为借用了楚将项燕和公子扶苏的名义;项氏的兴盛,是因为拥立了义帝。而诸侯背叛他,是因为他谋杀了义帝。况且拥立义帝,范增是出谋划策的主要人物,义帝的存亡,岂止仅仅决定楚国的盛衰,范增也与此祸福相关。绝没有义帝被杀,而单单范增能够长久活着的道理。项羽杀卿子冠军,就是谋杀义帝的先兆。他杀义帝,就是怀疑范增的根本,难道还要等到陈平出反间之计吗?物品必定先腐烂了,然后才能生蛆虫,人必定先有了怀疑之心,然后才会听信谗言。陈平虽有智慧,又怎么能够离间没有疑心的君主呢?我曾经评论义帝,称他是天下的贤君。他只派遣沛公入关却不派遣项羽,在很多人当中识别卿子冠军,并且提拔他做上将军,不是贤明之君能像这样做吗?项羽既然假托君王之命杀死了卿子冠军,义帝必然不能容忍。(因此,)不是项羽谋杀义帝,就是义帝杀了项羽,这用不着智者指点就可知道了。范增当初劝项梁拥立义帝,诸侯因此而服从楚国,中途谋杀义帝,不是范增的主意。岂但不是他的主意,他必然力争而没有被接受。不采用范增的忠告,而杀死他所拥立的人,项羽怀疑范增,必定是从这时就开始了。在项羽杀卿子冠军的时候,项羽和范增并肩侍奉义帝,还没有确定君臣的身份。如果替范增考虑,有能力诛杀项羽就杀了他,不能杀他就离开他,岂不是处事果决的男子汉吗?范增年龄已经七十岁,意见相合就留下来,意见不合就离去;不在这个时候弄清去留的分寸,却想依靠项羽来成就功名,浅陋啊!即使这样,范增还是被汉高祖所畏惧。范增不离去,项羽就不会灭亡。唉,范增也是人中豪杰呀!(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春怀示邻里①陈师道断墙著雨蜗成字②,老屋无僧③燕作家。剩欲出门追语笑,却嫌归鬓著尘沙。风翻蛛网开三面,雷动蜂窠趁两衙④。屡失南邻春事约,只今容有⑤未开花。〖备注〗①此诗写于北宋元符三年(1100)。1094年,陈师道被朝廷视为苏轼余党,罢职回家。②蜗成字:蜗牛爬过之处留下的黏液,如同篆文,称为蜗篆。③僧:诗人自指,自嘲如游方和尚般浪迹在外。④两衙:众蜂簇拥蜂王,如朝拜时两旁站着的侍卫,称为蜂衙。⑤容有:当有。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选取典型意象,断墙、蜗迹、蛛网、蜂窠、春花等共同营造了荒寂的氛围。B.“剩欲”“却嫌”写出诗人的复杂心绪:本想出门应酬,又怕风沙大而放弃。C.邻家相邀赏春诗人屡次爽约,如今或许还有未开的花,遗憾中流露出些许希望。D.诗歌结构上前后照应,一、三两联写居住环境,二、四两联写诗人生活。16.有人认为“风翻”两句蕴含着诗人对世事艰难的慨叹,谈一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答案】15.A16.①“风翻蛛网开三面”,风翻蛛网,吹开三面,飞虫尚且有逃生的机会,但诗人在尘网之中,却是网张四面,受党祸牵连,难有回旋的余地。②雷动蜂衙,那些蜂儿仍有秩序地簇拥在一起,像朝拜的侍卫一样,不像自己被罢职,失去了接近朝廷的机会。【解析】【导语】《春怀示邻里》通过描绘荒寂的居住环境和复杂的内心情感,展现了诗人陈师道罢职归家后的生活状态与心境。诗中“断墙”“老屋”等意象营造出孤寂氛围,而“剩欲”“却嫌”则细腻地表达了诗人对外界既向往又退缩的矛盾心理。结尾提及未开的花,暗示了诗人对未来的些许期待。【15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A.“春花等共同营造了荒寂的氛围”错,尾句“只今容有未开花”意思是只希望现在还能有尚未开放的春花。诗中的“春花”是还未开放的春花,不是落花,没有营造荒寂的氛围。故选A。【16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①“风翻蛛网开三面”,从字面意思来看,风翻动着蛛网,使得蛛网有三面被吹开。在自然界中,这意味着飞虫有了更多逃生的机会,然而诗人此时的处境却与之形成鲜明对比。诗人因被朝廷视为苏轼余党而遭罢职,他仿佛陷入了一张无形的尘网之中,且这张网是网张四面,紧紧束缚着他。他受党祸牵连,难以挣脱困境,不像飞虫那样有逃生的余地,深刻地体现出诗人对自身艰难处境的无奈与感慨,借自然景象的变化来暗喻自己在仕途上的举步维艰。②“雷动蜂窠趁两衙”描绘了雷声响起时,蜂窠中的众蜂仍有秩序地簇拥着蜂王,如同朝拜时两旁站着的侍卫一般。这种场景展现出蜂群的有序和团结,它们围绕着蜂王,有着自己的秩序和方向。而诗人自己却被罢职,失去了在朝廷中施展抱负的机会,无法像蜂群一样有序地接近朝廷,为朝廷效力。曾经的他或许也渴望在仕途上有所作为,如今却只能无奈地被排斥在外,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失去机会、无法融入朝廷的失落和对世事艰难的慨叹,借蜂群的状态来反衬自己的处境。(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文如其人”指文章的风格同作者的性格特点相似,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赞美屈原“文如其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战争使无数家庭分离,高适的《燕歌行并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将夫妻分别的痛苦写得细腻动人。(3)在古诗文中,“沧海”经常和其他意象组合,寄托各种情绪、哲思,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非常具有意境美和感染力。【答案】(1)其志洁故其称物芳(2)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3)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2024年网络影视的发展A,踊现出《我的阿勒泰》《唐朝诡事录之西行》等爆款剧集。目前网剧呈现两大趋式:一是(①),如《边水往事》只有21集,《新生》仅有10集;二是微短剧一路高歌猛进,不仅在卫视或长视频平台享有专区,实现大屏展播,而且催生了长剧短剧化、长短连动的态势。从快进、倍速播放再到刷短视频,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微短化的审美消费B。微短剧之所以能够获得迅猛增长和传播,(②):其一,微短剧体量小、成本低、制作快,短叙事更符合当下观众碎片化、快节奏的视听消费习惯,更方便快捷;其二,微短剧满足了(③)。微短剧自带网文基因和各种流行“梗”,通过强剧情、多反转直击观众的爽点和痛点,更擅长“埋钩子”、吊胃口,为观众提供高浓度的情绪价值,更“止渴”更“解馋”。不过,当下微短剧也面临着尴尬局面:虽然市场火爆,成功出海,被各行各业蹭流量,但也屡屡受到C,被批评为“不是作品,只是产品”。文化部门也不得不多次发布监管提示,对其实施分类分层审核,引导创作,如遏制“霸总”等题材或套路的泛滥,加强“片名”审核等,借以提升行业整体形象。18.下列词语与文中加点的“爆款”构词方式不相同的一项是()A.热词 B.佳酿 C.潮牌 D.爆表19.文中第一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并加以改正。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作品”和“产品”仅有一字之差,含义却天差地别。请分析这句话有怎样的表达效果。22.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答案】18.D19.①“踊现”改为“涌现”;②“趋式”改为“趋势”;(“连动”改为“联动”)20.①如火如荼②应运而生③口诛笔伐21.①凸显本质差异:“作品”蕴含创作者的心血,体现艺术审美;“产品”更强调工业化、标准化的生产过程,注重实用性和商业价值。②强化情感态度:表达了对“作品”的认可和对“产品”的贬低。③引发深度思考:使人们思考在商业化的社会环境中,如何在追求商业利益的同时,不忽视产品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22.①剧集数量大幅减少②原因不外乎两个③观众的心理需求【解析】【18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词语的构词方式的能力。“爆款”一词的构词方式是由形容词“爆”和名词“款”组成偏正结构,表示非常受欢迎的产品或作品。A.热词:由形容词“热”和名词“词”组成偏正结构,表示热门词语,构词方式与“爆款”相同。B.佳酿:由形容词“佳”和名词“酿”组成偏正结构,表示美酒,构词方式与“爆款”相同。C.潮牌:由形容词“潮”和名词“牌”组成偏正结构,表示时尚品牌,构词方式与“爆款”相同。D.爆表:由动词“爆”和名词“表”组成动宾结构,表示超出极限,构词方式与“爆款”不同。故选D。【19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踊现”的“踊”应为“涌”。涌现:在同一时期大量地出现。“趋式”的“式”应为“势”。趋势:事物或局势发展的动向。“连动”的“连”应为“联”。联动:若干个相关联的事物,一个运动或变化时,其他的也跟着运动或变化。【20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处,文中叙述“2024年网络影视的发展”,后面又列举了《我的阿勒泰》《唐朝诡事录之西行》等爆款剧集,表明网络影视发展得非常好,非常热烈、旺盛,呈现出一种繁荣的态势,可填“如火如荼”。如火如荼:原比喻军容之盛,现用来形容大规模的行动气势旺盛,气氛热烈。B处,文中提到“从快进、倍速播放再到刷短视频,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形势下,“微短化的审美消费”这一新的消费形式出现了,即微短化的审美消费顺应数字化时代这个形势而产生,可填“应运而生”。应运而生:旧指应天命而产生。现指适应时机而产生。C处,文中说“当下微短剧也面临着尴尬局面:虽然市场火爆,成功出海,被各行各业蹭流量,但也……被批评为‘不是作品,只是产品’”,说明微短剧受到了很多人的批判和指责,可填“口诛笔伐”。口诛笔伐:指从口头和书面上对坏人坏事进行揭露和声讨。【21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①凸显本质差异:从文中对微短剧的描述可知,“作品”一般是创作者精心打磨的成果,凝聚着创作者的心血和创意,像网络影视中一些爆款剧集,如《我的阿勒泰》《唐朝诡事录之西行》等,它们不仅仅是为了盈利,还体现了一定的艺术审美,能给观众带来精神上的享受和启发。而“产品”更侧重于工业化、标准化的生产模式,只注重按照一定的流程和标准进行生产,以获取商业利益为主要目的,微短剧被批评为“产品”,就是因为它可能过于追求快节奏、强剧情、多反转来迎合观众,而忽略了艺术内涵的挖掘,二者本质差异明显。②强化情感态度:文中提到微短剧虽市场火爆但被批评为“不是作品,只是产品”,这种表述明显带有对“作品”的认可和赞赏,因为“作品”代表着高质量、有内涵的创作,而对“产品”则是贬低的态度,认为其只是一种商业生产的产物,缺乏艺术价值和文化深度。这也反映出人们对于微短剧现状的不满,希望微短剧能够提升品质,成为真正的艺术“作品”,而非单纯的商业“产品”。③引发深度思考:在当下商业化的社会环境中,微短剧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形式,面临着追求商业利益和保证文化内涵、艺术价值之间的矛盾。“作品”和“产品”这一字之差的评价,让人们思考如何在满足市场需求、获取商业利益的同时,不忽视作品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就像文化部门对微短剧实施分类分层审核、引导创作,就是为了让微短剧在发展过程中,既能保持市场活力,又能提升艺术品质,找到商业与艺术的平衡点,实现可持续发展。【22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处,根据后文“如《边水往事》只有21集,《新生》仅有10集”,这两个例子都是在说明目前网剧的集数相比以往有明显的减少,本空是对下文内容的总结引领,即引起下“文剧集数量减少”的例子,可填“剧集数量大幅减少”。②处,后文紧接着出现了“其一……其二……”的内容,这是在对微短剧能够获得迅猛增长和传播的原因进行分点阐述,本空后面的冒号表明,本空内容是对下文内容的总领,即引出下面两个方面的原因,可填“原因不外乎两个”。③处,根据后文“微短剧自带网文基因和各种流行‘梗’,通过强剧情、多反转直击观众的爽点和痛点,更擅长‘埋钩子’、吊胃口,为观众提供高浓度的情绪价值,更‘止渴’更‘解馋’”,这些描述都是在说微短剧所具有的特点能够满足观众在心理层面的需求,比如追求刺激、获得情感共鸣等,故本空作为下文总领句,可填“观众的心理需求”。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本试卷文言文中提到了“相彼雨雪,先集维霰”,这句话的意思是“观察那天象,下雪之前,水汽必定先凝结成霰”。大到自然界的雨雪风霜、人类社会的兴衰变迁,小到我们的工作生活,事情的发生往往都有先兆。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材料开篇引用“相彼雨雪,先集维霰”,揭示自然现象中下雪前先成霰这一先兆,进而拓展到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个人工作生活,强调事情发生往往有先兆。破题关键在于准确理解“事情的发生往往都有先兆”这一核心内涵。综合材料,主旨为倡导人们培养敏锐观察力,通过留意先兆,洞察事物发展规律,提前谋划或应对。先兆是事物发展初期的量变积累,当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发质变,表现为事件的发生。例如,经济危机爆发前,往往有金融市场的异常波动、企业经营困难等先兆,这些都是经济系统内部矛盾逐渐积累的外在表现。对于青年学生而言,学习生活中也充满类似情况,如考试成绩下滑前可能有学习态度不认真、作业完成质量下降等先兆。从辩证角度分析,先兆并非绝对准确的预测信号,它可能受到多种因素干扰,存在不确定性。比如气象预报虽能捕捉降雨先兆,但复杂天气变化可能导致预报偏差。先兆并不总是准确地预示着事件的发生,很多时候它们只是一种可能性。比如,身体出现一些轻微的不适症状可能是某种严重疾病的先兆,但也可能只是暂时的生理反应。如果过度依赖先兆,可能会导致不必要的恐慌和误判。过度关注先兆也可能引发负面心理暗示,例如,看到一些不吉利的先兆后,就会在心里不断强化这种负面预期,影响自己的情绪。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快速变迁,先兆的表现形式和捕捉难度也在变化。互联网时代信息爆炸,虚假信息与真实先兆混杂,增加了判断难度。写作时,文章开篇可生动描绘自然现象中先兆的奇妙,引出对“先兆”这一概念的探讨,阐述其蕴含的量变与质变、因果联系等哲学原理。可选用近年来极端天气增多,科学家通过气候数据异常先兆预警全球变暖危害等例子。接着,将视角转向人类社会,列举如文艺复兴对思想解放的先兆作用,进而推动社会变革等历史事件,展现先兆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性。随后,聚焦当下时代,分析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科技浪潮下,先兆的新特点以及捕捉它面临的挑战,如信息过载、虚假信息干扰等。再结合青年学生的实际生活,从学业选择、社会实践、职业规划等方面入手,阐述如何识别先兆,合理规划人生,规避风险。最后,升华主题,呼吁青年重视先兆,以敏锐的洞察力和积极的行动,在时代发展中实现个人价值,为社会进步贡献力量。立意:1.洞察先兆,把握规律,赢得主动。2.辩证看待先兆,理性判断事实。3.在先兆中寻方向,于时代里铸辉煌。河北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青铜铭大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民间故事讲述人讲述的故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呈现多姿多彩的生活情境、浓郁的生活情感,又蕴含着鞭辟入里的为人之道、处世之理。讲述人讲述的故事具有教化功能,包含深厚的道德思想。尽管其讲述包含了讲述人个人的情感选择,但是,更多则是集体情感选择下被接受和认同的道德生活。因此,民间故事讲述贯穿“诗学”显然将教化与讲述人所在区域人民集体情感紧密结合。民间故事讲述人通过讲故事传递人民的集体情感,歌颂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勇,批判游手好闲者的不思进取,教导不学无术者奋发图强,规劝品行恶劣者多做好事……这些在民间故事讲述中流淌的情感能量是区域人民的价值观作用选择的结果,也是贯穿民间故事持久的认同传统以及凝聚力的诗学生活的来源。民间故事浓郁的诗学传统是口头的,也离不开书面传统的影响,尤其是民间故事世界中出现了大量文化人的故事,其故事讲述人也大多是当地识字的文化人,这就决定了民间故事诗学传统在表现生活时的倾向性和价值共识。民间故事大量出现讲述秀才类、先生类、文人类的故事,这类故事往往穿插了吟诗作对,或者以吟诗作对推动叙事情节向前发展。如有个故事讲,三个秀才去圣人庙朝拜,出山门外看到四枚铜钱,他们将铜钱捡起来,一人分一枚,可是剩一枚归谁呢?最后决定通过吟诗看谁最穷就给谁:第一个吟道:“身居房半间,半边露着天,盖的麻袋睡,枕着一块砖。”第二个吟道:“自幼没有屋,睡觉躺大路,枕的胳膊弯,光着一身骨。”第三个吟道:“年过二十春,过了十九冬,吃的天河水,喝的西北风。”三个秀才都穷,怎么办呢?只有到县衙里去请老爷公断。……县老爷将四个铜钱收下,吟诗一首作判断:击鼓鸣钟又喊冤,秀才怎能也贪钱,吟困说穷争小利,修身报国丢一边。四枚铜钱都归我,三人屁股全加鞭,今后再敢来吵闹,打进大牢年复年。讲述中三位秀才和县老爷吟诵诗歌的行为符合故事中主人公的身份,也契合故事情节的演进逻辑,秀才彰显自己不同于老百姓的才学的优越感,县老爷也以吟诗的方式霸占四枚铜钱。故事中秀才和县老爷吟诗作对的文采与贪欲的心理形成反差,把文化人的酸腐形象和县老爷的贪婪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中国民间故事是人民共享的诗学传统,也是人民的日常生活实践。民间故事作为人民的文艺,其创作的人民性、传承的人民性、审美的人民性、讲述内容和艺术表达的人民性在生活实践中得到充分表现。也就是说,民间故事是人民的“诗学”生活,通过故事讲述方式建构“诗的世界”,表达人民明确的道德感,发挥慰藉人民心灵情感的作用,唤醒人民“自己的力量、自己的权利、自己的自由,激起他的勇气,唤起他对祖国的爱”。(摘编自林继富《故事诗学——人民生活的叙事实践》)材料二:下堡坪人在继承巴楚文化诗学传统过程中,不断将地方文化、时代生活和艺术形式等融入其中发展创新,突出故事诗学的叙事特征。北宋诗人欧阳修曾被贬夷陵任职,下堡坪有故事讲他乔装成船公,渡两弟兄过江时,遭到他们的戏弄。兄弟俩自恃才学瞧不起船公,二人承诺船公若是他能吟诗作对、对答如流,便付他双倍的船钱。船公欣然同意。哥哥说:“一棵枇杷树,两个大丫权。”船公答:“未结黄金果,先开白玉花。”哥哥又说:“河边一群鹅,见人飞下河。”船公答:“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哥哥再出:“一步跨上舟,气死欧阳修。”船公便答:“修已知尔等,尔等不知修(羞)。”自负的两位读书人终在吟诗交锋中败下阵来,下堡坪人对诗学生活的崇尚可见一斑。民间故事传承人乐于讲述诗文名家与下堡坪的关系,既展现了下堡坪人对家乡文风昌盛和诗学传统深厚的自信和自豪,同时也可借助名人名家的才学品行提升下堡坪民间故事的诗学格调。这些基于历史人物在夷陵活动的描述和想象,建构了富有奇幻色彩的文化生活,亦是以诗学艺术为根本的生活叙事。这就是说,下堡坪口头诗学传统滋润了文人的诗歌创作,文人的诗学艺术也丰润了下堡坪口头诗学的表达形态。对仗工整的讲述语言赋予下堡坪民间故事更强的表现力和节奏感,如“窗外竹叶飘,山中树木摇,平地起灰尘,大海翻波涛”“头戴凤,凤站头,头动凤点头;身穿龙,龙蟠身,身动龙翻身”等,这些语言来自下堡坪人的生活实践,是他们继承诗学传统的体现,流淌出清新自然的乡土之风。下堡坪民间故事的诗学叙事通常表现为使用押韵的诗文构成主干情节,并依此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发展。因此,无论是散文的叙述,还是韵文的表达,下堡坪民间故事讲述与诗文吟诵紧密结合,相辅相成,展现了下堡坪人的生活现实和审美习惯。下堡坪民间故事传承人擅长在故事讲述时吟诗唱歌,在文采飞扬与神采奕奕之际制造笑料,传播知识,从而使下堡坪民间故事讲述承载着诗学传统精神和诙谐幽默的特质。这种故事诗学的叙事倾向是对口头讲述的丰富,它源于下堡坪人的生活需要和生命诉求,成为他们钟爱的民间故事讲述方式。诚如郭沫若所说:“在诗歌,要学习民间文艺表现人民情感的手法、语法,学习它的韵律、音节。同时,还可以借民间的东西来改造自己。民间艺术的立场是人民,对象是人民,态度是为人民服务。”下堡坪民间故事的诗学传统是基于人民的立场,是基于人民生活诞生的故事讲述表达方式。挖掘和弘扬下堡坪民间故事的诗学传统,就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理解下堡坪人的生活实践、社会历史和文化传统。(摘编自王丹《民间故事的诗学实践研究——基于刘德方故事讲述的分析》)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讲述人所讲的民间故事,虽能体现个人的情感选择,但其中蕴含更多的还是被集体所接受和认同的道德生活。B.有些民间故事在讲述时穿插吟诗作对,可以更好地表现人物特征,还可以依靠其推动叙事情节演进。C.中国民间故事的创作、传承、艺术表达等多个环节在生活实践中充分表现出人民性,被称为人民的文艺。D.民间故事传承人遵循以诗学艺术为根本的创作原则,对历史人物在夷陵活动的事实进行了描述与想象。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某些在民间故事讲述中流淌的情感能量反映的是特定区域人民的价值观,往往无法引起本区域外听众的共鸣。B.下堡坪口头诗学传统为文人提供了诗歌创作的源泉,文人的诗学艺术反向丰富了其口头诗学的表达形态。C.对仗工整、富有节奏感的下堡坪民间故事讲述语言来源于人民的生活实践,呈现出清新自然的乡土之风。D.下堡坪人出于对生活的需要和对生命的诉求,选择借口头讲述的方式对故事诗学的叙述倾向进行丰富。3.下列对两则材料内容及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中所讲述的故事,在三位秀才与县老爷人物形象的对比中,将文化人的酸腐、贪婪特征展现得淋漓尽致。B.材料二在论述下堡坪民间故事诗学传统时,引用郭沫若的话语,目的是强调民间故事在创作时要向诗歌学习。C.两则材料都强调民间故事基于人民的生活而诞生,且诗学传统在其中发挥着慰藉心灵、表达情感等重要作用。D.材料一从整体上论述中国民间故事的诗学特征,材料二则聚焦下堡坪这一特定区域,两者是点面结合的关系。4.两则材料都详述了一个民间故事,作用有何不同?5.下面是下堡坪民间故事中的一则,请结合两则材料的观点对其进行点评。北宋嘉祐元年某日,三个酒醉佬和苏东坡相逢,这三个酒醉佬明知苏东坡有才,但还是想为难他。三人邀苏东坡喝酒斗诗,并要求只能说以字为话的四言句。苏东坡让他们先说。第一个说:“吕字二个口,装的茶和酒,不知哪个装的茶,不知哪个装的酒。”第二个说:“出字两座山,出的煤和炭,不知哪座山上出煤,不知哪座山上出炭。”第三个说:“朋字两个月,下的霜和雪,不知是哪月有霜,不知哪月下雪。”苏东坡想了想便说:“三字三根铁,都是一个色,取名叫虱龟鳖,不知你们哪个是虱、哪个是龟、哪个是鳖。”【答案】1.D2.C3.D4.①材料一详述故事侧重于论证民间故事诗学传统的叙事作用,体现了表现生活时选择的倾向性和价值共识。

②材料二详述故事侧重于展现下堡坪人对诗学的崇尚,借助名人名家的才学品行提升了民间故事的诗学格调。5.①具备教化功能,苏东坡面对酒醉佬的刁难,巧妙回应,展现出过人的智慧和气度,教育人们为人应谦虚谨慎。

②体现了对诗学的崇尚,故事里以酒醉佬和苏东坡斗诗为主题,体现下堡坪人对诗学生活的热爱。

③借助苏东坡的名人效应,提升了下堡坪民间故事的诗学格调。

④具有鲜明的叙事特色,以众人吟诗对句推动情节,用押韵诗文构成主干,符合民间故事的诗学叙事特点。

⑤富有诙谐感,三个酒醉佬刁难才华横溢的苏东坡,这种自不量力的行为带有荒诞和诙谐的色彩。【解析】【导语】这篇文章通过两则材料,深入探讨了中国民间故事的诗学传统及其在人民生活中的作用。材料一从宏观角度阐述了民间故事的教化功能和集体情感选择,强调了其道德思想和诗学生活的结合;材料二则聚焦于下堡坪地区,展示了其诗学传统在地方文化中的创新与发展。两则材料均强调了民间故事的人民性,指出其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并通过诗学传统慰藉心灵、表达情感。文章结构清晰,论证有力,既展现了民间故事的普遍性,又突出了地方特色,体现了点面结合的分析方法。【1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D.“民间故事传承人遵循以诗学艺术为根本创作原则”错,根据材料二“这些基于历史人物在夷陵活动的描述和想象,建构了富有奇幻色彩的文化生活,亦是以诗学艺术为根本的生活叙事”可知,原文说的是“以诗学艺术为根本的生活叙事”,而不是“以诗学艺术为根本的创作原则”。故选D。【2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往往无法引起本区域外听众的共鸣”错,由材料一“这些在民间故事讲述中流淌的情感能量是区域人民的价值观作用选择的结果,也是贯穿民间故事持久的认同传统以及凝聚力的诗学生活的来源”可知,民间故事中的情感能量虽然反映了特定区域人民的价值观,但并未提及这些情感能量无法引起本区域外听众的共鸣。B.“下堡坪口头诗学传统为文人提供了诗歌创作源泉”错,由材料二“下堡坪口头诗学传统滋润了文人的诗歌创作,文人的诗学艺术也丰润了下堡坪口头诗学的表达形态”可知,原文说的是“下堡坪口头诗学传统滋润了文人的诗歌创作”,并没有说“为文人提供了诗歌创作的源泉”。D.“选择借口头讲述的方式对故事诗学的叙述倾向进行丰富”错,由材料二“这种故事诗学的叙事倾向是对口头讲述的丰富,它源于下堡坪人的生活需要和生命诉求,成为他们钟爱的民间故事讲述方式”可知,故事诗学的叙事倾向本身是对口头讲述的丰富,而不是下堡坪人主动选择口头讲述来丰富叙事倾向。故选C。【3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在三位秀才与县老爷人物形象的对比中”错,材料一中讲述的故事,通过三位秀才与县老爷的吟诗作对,展现了文化人的酸腐和县老爷的贪婪,但并未直接对比两者的人物形象。B.“目的是强调民间故事在创作时要向诗歌学习”错,材料二引用郭沫若的话语,是为了强调民间艺术的人民立场和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态度,而不是单纯强调向诗歌学习。C.“且诗学传统在其中发挥着慰藉心灵、表达情感等重要作用”错,两则材料确实都强调了民间故事基于人民的生活而诞生,但材料二并未直接提及诗学传统在慰藉心灵、表达情感等方面的作用。故选D。【4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比较材料的能力。①材料一详述故事侧重于论证民间故事诗学传统叙事作用,先表明“民间故事浓郁的诗学传统是口头的,也离不开书面传统的影响,这就决定了民间故事诗学传统在表现生活时的倾向性和价值共识”,随后详述三个秀才和县令的故事,故事中“秀才彰显自己不同于老百姓的才学的优越感,县老爷也以吟诗的方式霸占四枚铜钱”,三位秀才与县老爷吟诗这一行为,符合人物身份和情节逻辑,“把文化人的酸腐形象和县老爷的贪婪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论证了民间故事诗学传统在叙事中能体现表现生活时的倾向性和价值共识,凸显其叙事作用。②材料二详述故事侧重于展现下堡坪人对诗学的崇尚,指出“下堡坪人在继承巴楚文化诗学传统过程中,不断发展创新,突出故事诗学的叙事特征”,所讲欧阳修乔装船公与两兄弟吟诗交锋的故事中,船公(欧阳修)巧妙应对,使自负的读书人败下阵来。“下堡坪人对诗学生活的崇尚可见一斑”,且“民间故事传承人乐于讲述诗文名家与下堡坪的关系,既展现了下堡坪人对家乡文风昌盛和诗学传统深厚的自信和自豪,同时也可借助名人名家的才学品行提升下堡坪民间故事的诗学格调”,充分展现了下堡坪人对诗学的崇尚。【5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①具备教化功能:材料一提到“讲述人讲述的故事具有教化功能,包含深厚的道德思想”,在这则故事中,苏东坡面对三个酒醉佬的故意为难,没有生气恼怒,而是凭借自己的才华巧妙回应。他的这种行为展现出了过人的智慧和气度,从侧面教育人们在生活中遇到类似情况时应保持冷静,同时也提醒人们为人要谦虚谨慎,不能像酒醉佬那样盲目自大,体现了故事的教化意义。②体现了对诗学的崇尚:根据材料二“下堡坪人对诗学生活的崇尚可见一斑”以及“下堡坪民间故事传承人乐于讲述诗文名家与下堡坪的关系”,这则故事以酒醉佬和苏东坡斗诗为主要情节,众人都以吟诗的方式进行较量,这种形式体现了下堡坪人对诗学生活的热爱,突出了他们对诗学的崇尚,将诗学融入到民间故事之中。③借助苏东坡的名人效应:材料二指出“民间故事传承人乐于讲述诗文名家与下堡坪的关系,既展现了下堡坪人对家乡文风昌盛和诗学传统深厚的自信和自豪,同时也可借助名人名家的才学品行提升下堡坪民间故事的诗学格调”,苏东坡是著名的文人,这则故事借助苏东坡的名人身份,使故事增添了文化底蕴,提升了下堡坪民间故事的诗学格调,也体现了下堡坪人对自身文化传统的自信。④具有鲜明的叙事特色:材料二表明“下堡坪民间故事的诗学叙事通常表现为使用押韵的诗文构成主干情节,并依此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发展”,此故事中,三个酒醉佬和苏东坡都以四言句吟诗对句,如“吕字二个口,装的茶和酒,不知哪个装的茶,不知哪个装的酒”等,这些押韵的诗文构成了故事的主干情节,推动了故事的发展,符合下堡坪民间故事的诗学叙事特点。⑤富有诙谐感:从故事内容来看,三个酒醉佬明知苏东坡有才却仍想刁难他,这种自不量力的行为本身就带有荒诞和诙谐的色彩,就像材料二中提到“下堡坪民间故事讲述承载着诗学传统精神和诙谐幽默的特质”,这则故事中苏东坡的回应也很巧妙且带有调侃意味,使整个故事充满了诙谐感,增添了故事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翠子①汪曾祺天黑郁郁的,星一个一个地挂起来,乍起的风摇动园里的竹叶,沙沙地响。家里只有我和大丫头翠子,等待父亲回家。翠子扬起头,凝望着远远的天边,抱在膝上的两手渐渐松了下来。“又来了!看你那呆样子。翠子,你跟我说个故事好不好?”像是没有听见似的,她的眼睛还是睁得那么大,在她的眼睛里,我看出我有点生气。我盯着廊下两个淡淡的影子,心里想:不理我,好!看我的影子比你的也短不了多少。终于,她站起身来,伸手理一理被调皮的风披下来的几丝头发,说:“不早了,我给你弄晚饭去。①爷大概不会回来吃了。”爷?爷又不是你的爷,为甚么你也这么叫呢?不害羞!叫人家的爷做爷。我心里笑。吃饭时,我一手拿着筷子,一手拿根纸捻,蘸点儿水,在灯盏里滚一滚,就火头上必必剥剥地烧起来。“看油点子溅到眼里去,怎么这么皮!”“哟,真真像个妈!”我想着,小猫儿似的咕咕地笑着。“爷一早就出去了,这会还不回来,老不肯待在家里,把我一个人撇下!”其实有翠子伴着我也并不寂寞,但我仍亟亟盼他回来。②一只褪了绿色的小蚂蚱,振翅向灯焰飞来,翠子一挥手把它赶去了,嘴里叽咕着:“你为甚么不在青草窠里玩着,却迷在这亮亮的一团火里?”大家都不说话,风掀起壁上的条幅,划划地响,我想起父亲近来画也不画,字也不写,连话也不多说,便问翠子:“爷近来是不是又老了些?下巴的须子长得那么长,刺在脸上痒痒的。怎么回事?”“你爹……哦,你明儿早上醒来,叫他莫出去。明儿是他的生日,今年三十了吧。……快吃,看菜都冷了!”咦!我不是吃完了吗?她一定又想着甚么忽略了。今晚上我还要告诉父亲,翠子这两天像丢了魂。她的魂生了翅膀,把翅膀一举,就被风吹到远远的地方去。是一阵甚么风?我不知道,翠子也不知道。翠子收了碗,把折好的爷的衣裳压在衣砖底下,便做起针线来。我倚在她身上,随着她胸前的起伏,轻轻地唱:“小白菜呀,点点黄啊……”“翠子,底下是甚么的?”“——听,叫门,你爹回来了?”翠子打了风雨灯,走到黑黑的过道里,我站在可以看到大门的地方等着,看烛火一步步地近了,却是父亲提着的。翠子静静地跟在后面。父亲一把抱起我,亲了一下,问我为甚么还不睡。“等你!”一进房门,便听见屋角矿、矿的声音,他问我:“五更鸡②上煮的甚么?”“莲子。翠子在柜子里找出来的,说上好的建莲,再不吃要坏了。天也冷了,爷该吃点滋润清补东西,所以煨了它。让我关照爹,糖在条几上玻璃缸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